第一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2007-10-25 16:06 文章来源:陈霖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沿边市、镇,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沿江扩大到沿边。当时沿边开放的内容主要是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最近几年中央又先后提出了“周边是首要”、“安邻、富邻、睦邻”和“兴边富民”的方针政策,为扩大和提升沿边开放指明了方向。作为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沿边开放”,可谓条件具备,恰逢其时。
目前,周边国家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为中国提升沿边开放奠定了基础。俄罗斯,1999年以来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近6年年均增长率超过6%,2006年达到6.7%。中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据亚行估计,2006年中亚地区GDP增长率达到12.4%,2007年和2008年经济将分别增长10.3%和9.4%,增速远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该地区人均收入在十年内将翻一番。印度,是世界经济不可忽视的增长引擎。在过去25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6%,最近4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按购买力平价,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东盟,仍是快速发展地区,去年地区GDP增长了6.0%,今年还将增长5.6%,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双边交往日益增多,贸易投资获得快速发展;越南正在成为新兴的全球制造基地,中越加强在制造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和空间。提升沿边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能使双方受益,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提升沿边开放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整固边疆。按照“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政策,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加快沿边开放有利于中国同周边邻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有利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加快沿边开放还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很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3.2:1,东中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为2.68:1.28:1,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1.46:1.02:1。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有利于提高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中国陆路开放通道建设,推动边境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提升沿边开放,也能使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惠及边民,帮助边民尽快富裕,安居乐业,整固边疆。
扩展和充实沿边开放的内涵,加强与周边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建设,提升沿边开放。沿边开放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毗邻国家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要重点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制定优惠贸易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重要动力。目前,有些边境地方正在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如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的中哈经贸合作中心。这种多双边联合建设规范的跨境自由经济区,促进边境地区积极参与次区域经
济合作的尝试和探索,是促进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思路。加强与有关周边国家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完善双边经贸合作协调机制,将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技术纳入双边机制,引导现有的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跨境经贸合作区积极有序地发展。
第二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07-10-23 14:06 文章来源:姜荣春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时,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经济。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的一种经济。由于其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较强。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等。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1993年14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又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2000年10月,党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正式写入“十五”计划,并进一步做了阐释,其涵义即为 “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等以往的提法相比,更简明、更概括、更突出,更适合我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也更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受。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突飞猛进,我国人口众多,在相当长时期里,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我国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从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写入十五大,到十七大报告提出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今年9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对此提出五点具体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又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肯定,又给未来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意味着不但要发展对外贸易,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但要成功“引进来”,还要顺利“走出去”,并形成自身新优势;不但要沿海开放,也要开放内地和沿边;不但努力推动WTO多边自由化进程,也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还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要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感,致力于建立公平非歧视性开放型经济体制,致力于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三篇:新名词解释
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天津“一基地三区”
按照国家部署,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档案的“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三是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档案的“三大战略”
一是“以人为本”战略,即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谋划档案工作,在资源建设方面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收集与保管,在档案利用方面重视所有人特别是普通群众的利用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潜能;
二是“服务先行”战略,即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档案工作,自觉为各级领导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以服务带动工作发展;
三是“安全第一”战略,即始终抓住档案的安全保密不放松,把安全保密作为第一责任和基本职责,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万无一失。档案馆五位一体
档案馆五位一体是指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功能定位。即国家档案馆的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档案安全保管基地,3、档案利用服务中心,4、政府信息公开中心,5、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这就是所称的档案馆的“五位一体”。
五大发展理念
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四篇:畜牧新名词解释
畜牧业:是生产动物性产品的产业,指将已经被驯化的动物,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利用其生理机能,将植物性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毛、绒、皮、丝、蜜等动物性产品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经济体制: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畜牧业经济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双层经营体制: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集体统一经营和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伟大创造。
经济形式:社会上的生产资料或企业的资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由谁受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等基本生产关系或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
经营形式:一定所有制中畜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混合所有制畜牧业:在畜牧业经济组织中,同时存在多种所有制的一种经济形式。
副业养殖户:在农牧民家庭经营条件下,在从事其他主要生产活动以外,饲养少量畜禽的农户。
兼业养殖户:在农牧民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既饲养较多的畜禽,又经营种植业或加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的农牧户。
专业养殖户:在农牧民家庭经营条件下,专门或主要从事饲养畜禽的农牧户。
公司制: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两个以上的出资者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出资组成的法人企业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各种家畜和各种家畜内部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通过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能够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畜牧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益和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布局: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畜牧业经营预测:畜牧业有关经济组织对未来畜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变化情况作出分析、推测。
畜牧业经营决策:为某个目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畜牧业劳动力:在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劳动能力的人。
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业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畜产品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成果和相应的劳动消耗之间的比率。
畜牧业资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畜牧业科技进步的含义: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不断地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科学技术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技术。
畜牧业科技成果:在畜牧业各个领域内,通过研究与开发活动,提出的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或具有学术价值,并通过鉴定、评议或被社会认可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推广度:在数值上为该项科技成果实际推广规模与理论上应推广规模之比,一般认为达15%以上,则判定该项科技成果已推广饲料能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各种物质,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工业饲料。
畜牧业经济核算:对畜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以及一切经营成果进行记载、计算、考查和对比分析。畜牧业企业资产畜:牧业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损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无形资产: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递延资产: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需要在以后内分期摊入成本的各项费用。
成本费用:畜牧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花费的全部成本和费用。营业收入: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及其他的业务收入。
绝对经济效益:科技成果、技术措施、技术制度等在使用产出的有用效果与其研制、推广和使用中投入的 劳动耗费的比较结果。临界线=产出的有用效果-投入的劳动耗费>0。
相对经济效益:一项新科技成果或计划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原来的同类科技成果或正在采用的主要技术的经济效益相比较所获得的结果。临界线=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对照的经济效益>0。产仔成活率:母畜产仔后一定时期内存活的仔畜数与产仔总数的比率。断奶时成活仔畜数/出生时仔畜数*100%。
边际分析法: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源投入量引起产品量增加额的多少。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与生产资源因素变动百分率之比。畜牧业投资项目:为畜牧业扩大再生产而投入的全部资源。
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拟建之前,通过对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的一项工作。需求价格: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商品的效用:商品对于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能力。边际效用:最后购买的一个单位的商品的效用。
需求价格弹性: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收入变动一个百分点时,需求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的收入减少,家庭总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的比例逐步降低。
供给规律: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者的单位利润越多,生产者就会积极向市场提供更多商品,反之,生产者就会转而生产其他商品。
供给弹性:用来衡量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即某商品的价格发生一个百分比的变化后,该商品的供给量所发生的相应百分比变化。
季节性波动:畜产品季节差价是因为畜产品供给或者需求在季节上的不均衡造成的,如果这种市场波动具有季节规律性,则可称为季节性波动。周期性波动:在农产品市场上,由于供给的反应时滞性和同一性,产生了一种周期性的价格和数量的波动。概括这种波动现象的理论蛛网理论。
畜产品流通:在市场上以货币为媒介,实现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交换过程。畜产品流通渠道: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途径、环节和采取的产销形式。零售、批发、专业、拍卖、期货。畜产品加工:运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对畜牧业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初级畜产品进行复合性再制,以充分发掘或提高其使用价值的工业生产活动。
畜产品储存:畜产品在离开生产领域之后,尚未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在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停留。
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物的畜产品在质量上应该达到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食用后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病或者潜在危害。
畜产品标准化:与畜产品生产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多个过程,产地环境、饲料、饲养管理和产品加工及产品的检测、包装、贮藏、销售的各个环节,运用畜牧科技成果和实施经验,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性、先进性、协调性、法规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以获得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过程。
无公害产品:按照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规范和技术要求而生产的,即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通过专门机构的验收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无污染、无残留、对人类健康无损害的未加工或初级加工的安全性食用畜产品。
绿色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畜产食品。
宏观调控:国家政府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高效、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信贷:是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反应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保险合同: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为建立保险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一系列条款所达成的协议,是在自愿前提下双方意愿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
畜牧业保险:保险人专为从事养殖业的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牲畜、家畜和其他饲养动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大牲畜、生猪、养鸡、奶牛。
畜牧业现代化: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畜牧业,并采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畜牧业,从而达到比较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草地资源,优化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畜牧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低耗,不断提高畜禽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畜牧业产业化:畜牧业产业化是指畜牧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诸环节,即产前、产中、产后,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第五篇: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范文]
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
坐在电视机前仔细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感到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尤其是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等,如阵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一振。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让人关注也是参与十七大报告调研的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新名词。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按照总书记的阐述,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历史性,即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开放性,即这一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历史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必须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开放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要保持这种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注重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