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监督十年路 风雨兼程铸辉煌
卫生监督十年路 风雨兼程铸辉煌
时间: 2010-09-14 来源: 浙江 被浏览次数: 7 文章录入: 张峰
卫生监督十年路 风雨兼程铸辉煌
——记浙江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十周年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北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从曾经的“资源小省”到如今的“经济大省”,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浙江模式走向世界。
浙江,犹如天下奇观钱塘潮,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总在默默地付出,为保障浙江经济健康发展,保障浙江五千多万人民的身体健康,义无反顾。他们,就是战斗在浙江卫生事业战线上的卫生监督员。
自2000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浙江省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执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执法手段不断创新和推广,监督覆盖面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工作成绩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逐步建成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系建设】
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迎来了卫生体制改革的春天。决定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
2000年初,国务院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相继出台,标志着新时期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江省卫生厅深入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从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预防为主”和“两为”的卫生工作方针。成立了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两项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工作。
2000年6月29日,根据省编委《关于撤销省卫生防疫站 组建省卫生监督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批复》文件,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成立,从此揭开了我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新篇章。
通过积极稳步的实施,至2002年底,浙江省省本级、11个地市和87个县市区级卫生监督所全部挂牌成立,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组建任务。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使新体制高效、灵活运转。
2002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经验交流会暨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浙江的卫生体制改革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农村对于基层卫生监督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切实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的执法力度,2005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卫生监督派出机构373家,形成了一个由省、市、区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监督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巩固城市、覆盖乡村”的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农村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村居民得到与城市同等的卫生安全保障。
在加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浙江省整合卫生监督资源,由乡镇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村卫生联络员组成的卫生监督执法协管网络,履行《浙江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规定的工作任务,起到协助和服务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卫生监督对重点监管对象监测率达到100%。
十年光阴流逝,从新生到自立、规范,浙江卫生监督已发展成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成为浙江省公共卫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力建设】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执法水平强、办事效率高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是保证卫生监督执法公正性、树立卫生监督良好社会形象的关键。
浙江省一是严把入门关。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参照公务员录用制度,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从思想修养、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严把卫生监督队伍入门关。二是注重在岗培训。通过实施《2001-2010年浙江省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和“十百千”工程,开展在岗职工跨学科继续教育,积极培养兼具预防医学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主动与国内外先进的卫生执法相关机构建立伙伴关系,追踪先进管理方法,培养监督执法业务骨干人才。截止2010年初,全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4147名,在岗4188名,每万服务人口监督人员数为0.79人。全省卫生监督员中,高级职称占7.97%,中级39.94%;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2.58%。预防医学专业占33.32%。浙江省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素质已提前达到卫生部2010年底的规划要求。
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是按照“先建后畅”的思路进行的,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起步阶段,全省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卫生监督工作的启动、各项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的投入。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规范阶段,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人事厅等部门出台相关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标准,提出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财、物“三位一体”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要求。以省级财政为例,2000—2009年,先后投入设备、车辆等基本装备配套8100万元。又从2008 年起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这些政策和投入为卫生监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卫生监督与执法】
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卫生监督机构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依法履行监督执法职责,抓住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重点行业、高危场所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狠抓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有力的保障了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正常卫生秩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监督一是抓重点,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龙头,对全省范围内的各类食品企业、学校企业食堂以及餐饮单位开展重点监管。二是抓自律,浙江省在12000多家餐饮业中推广(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五常法”管理。三是抓整治,在2007年近4个月的食品专项整治中,浙江省部署开展了“十万餐饮、百日整治”活动,专项整治工作受到吴仪副总理和全国检查组的好评,国务院检查组给予了“浙江省的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建议在全国推广!”的评价。近10年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的平均合格率为92.48%。浙江省的食品监督监测合格率基本保持在83.5~86.6%之间。全省食物中毒有逐年下降趋势,从2001年全省食物中毒发病率59.42人/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6.66人/10万,年平均下降8.43%。
职业卫生以服务企业、服务浙江经济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开展职业病危害监控处置和职业病危害专项监督检查。2006年浙江省卫生厅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使用指南》。用尽可能简单易行的方法将《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职业卫生管理台帐之中,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截止目前,全省已申报职业危害企业24034家,培训企业负责人3万多人次,13701家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台帐,促进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以粉尘、苯、铅、二甲基甲酰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采矿、铸造、石棉制造、制鞋、彩印、蓄电池、制革、化工等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为重点的“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专项行动。通过专项行动,增强企业自律行为,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共同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
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中,浙江省以技术支撑部门为依托,加强协调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卫生行政部门总抓、疾控部门业务指导、监督机构负责督查、医疗机构抓好落实的“一体三位”传染病防治工作模式。执法对象由医疗机构扩大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涉及传染病防治的各类机构;执法内容从疫情报告、医疗废物管理、消毒管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落实等,延伸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艾滋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工作不断深入,改变了既往卫生监督机构对艾滋病防治的“被动介入”局面,提高了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等部门综合防控艾滋病的密切配合协作程度。几年来,传染病防治工作年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
医疗卫生监督针对浙江省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开展监督检查,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共取缔非法行医窝点18208家次,查处违法、违规医疗机构和项目6609家次,没收违法所得162.1万元,行政罚款1392.3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家,移送案件306件,经人民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刑59人。
学校卫生监管中,浙江省卫生厅会同省教育厅在全省联合开展了“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深入学校、课堂,举办学校食品安全及卫生知识讲座;督促学校建立完善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卫生档案,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意识和素质。通过深入开展“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建立学生卫生档案率平均为91.72%,浙江省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逐年上升,已由2001年的34.20%上升到了目前的100%。
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对化妆品生产企业进行卫生许可管理,对化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开展化妆品卫生质量的抽检。2007年5月,浙江省查处“杭州美韵女子护肤健身有限公司”等大型连锁美容院违法在产品中添加了“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案,卫生部也将该案件向全国进行通报,并要求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该系列产品进行严肃查处。
为提高了卫生监督的执法效能,扩大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面。浙江省积极开发卫生监督信息化系统、打造信息宣传平台。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2007年完成了包括行政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等子系统的“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建设任务,并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中统一使用,发挥了全省卫生监督信息的共享作用。
真金不怕火炼,在面临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浙江卫生监督以其迅速的卫生应急响应能力以及扎实的卫生应急救援能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浙江卫生监督在第一时间内抽调精兵强将连夜赶赴灾区,对灾区进行卫生应急救援。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半月内,浙江卫生监督所在青川、南坝的救援队共累计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718人,检查辖区内政府主办安置点332个次,灾民50488人次。浙江卫生监督在救灾中的表现,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灾区人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回顾与展望】
十年光阴荏苒,浙江卫生监督用自己的工作成绩谱写出了一曲曲华丽篇章。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下,浙江省卫生监督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先进、全国卫生十大案件处置优秀、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等,取得了一次次新的发展和跨越。餐饮业“五常法”、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职业卫生台帐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网络等一系列浙江卫生监督创新模式受到了卫生部以及全国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誉,造就了“浙江经验”,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食品安全职能调整为浙江卫生监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卫生监督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及省卫生厅的指导部署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以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为重点,夯实基础,不断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切实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紧紧围绕关注民生、服务“两创”,继续加大“民生问题”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全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效能,为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第二篇: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九江市总商会福建商会成立十四周年记
文/记者 张会
自古闽商多善贾。在九江,福建商人是入驻最早、投资最多、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体。他们以过人的胆识、睿智的眼光、坚定的信心,从家乡挺进浔城,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热潮,缔造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九江也因为他们,多了一根发展的强劲动脉,因为他们,多了一个对外开放沟通发展的平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12月28日,九江市总商会福建商会迎来了她十四周岁生日,这一天来自九江各地的600多名闽商欢聚一堂,他们笑颜如花,满脸都是收获的喜悦有和如家般的温暖。
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福建商会成为了在浔客商组织中会员最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组织最完善的客商群体。据了解,截止目前,市福建商会发展企业会员648家,个人会员368名,总会员数达到了1016个。会员在浔投资规模已突破了500亿元,实现年产值逾130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筚路蓝缕,商会成立让福建客商在九江有了“家”
福建人在九江扎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在九江安家的福建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九江工作,或是到九江当兵就地转业改革开放后,或是在九江的民工逐渐发展成为“老板”。这些最初在九江的福建人人数很少,大多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彼此间谁也不认识谁。
改革开放后,九江迎来了福建商人投资的第一个高潮,随着人数的增多,很多福建人开始意识到在经营过程中,在与政府协调、沟通时,单独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无法掌握行业总体情况,达不到以整个行业看问题的高度,使协调、沟通变得困难,而且随着竞争的逐渐加剧,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扬闽商精神,整合闽商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些闽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部分人的推动下,福建同乡联谊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商人来浔投资的逐渐增多,同乡联谊会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形式也越来越无法满足福建客商们对“家”的渴求。
1997年12月28日,在经过了反复磋商和酝酿之后,福建商会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在浔闽商终于在千里之外的九江有了“家”,有了“家”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更丰富的资源、更充足的资金来扩展闽商在九江的事业。福建商会的成立也成为了江西首家、全国第三家异地商会。
风雨兼程 十四年硕果累累铸辉煌
1997年商会成立之初,只有60家企业会员,然而自2002年以来,九江的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来浔投资的福建商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三年来,九江市大力实施“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成功地引来了又一波闽商来浔投资潮,不论是投资企业户数还是投资总量都是空前的。
“目前,在浔的闽籍客商已已经超过2000家,总人数达6万余人,已入会的企达到了648家,个人会员368名,总会员数达到了1016个。会员企业投资涉及到房地产、冶金、投资担保、纺织、旅游、化工、轻工、电子、制衣、发电、客货运、海运、公交、建筑、建材、养殖、医疗、餐饮、宾馆、旅游、文化娱乐、金银珠宝、百货等20多个行业,投资规模已突破了500亿元,实现年产值逾130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九江福建商会会长翁守泉用一串数据为记者勾画出了福建商会十四年来发展的大致情形。
真情服务 为政企排忧解难架桥梁
从60家到648家,福建商会用了短短的十四年时间,会员便整整翻了10多倍,这在全国的商会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而福建商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大跨越的发展,不但得益于九江投资环境的越来越优越,而且跟商会主真心实意为政府、企业服务密不可分。
“成立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甘当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但在会员遇到问题时做到有求必应,而且在维权的过程中不伤害政府的威信。”翁守泉告诉记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翁守泉还在为一家会员企业的遇到的问题奔忙。“昨天晚上10点钟我们一家会员企业给商会打来电话,说与当地一些部门发生了矛盾,本来今天我是要亲自过去的,但是这两天关节炎厉害,实在是去不了,所以我打电话给我们商会董克欣和郑金桂两位秘书长,大半夜把他们叫起来,今天早上7点过钟就赶到了现场。”翁守泉说。
“我父亲是第一届老会员,我这一次来也感受到了商会真心为我们办事,我很感动,商会就像家里的家长一样,让我们这些客商有了依靠。”该企业老总施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而这样的情况,在商会成立十四年来,更是不计其数。商会还每年两次主动到会员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当场就进行解决,防止了很多问题的扩大,这种行为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会员企业的积极好评和真心拥护。
“为会员企业维权的事太多了,要说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翁守泉说。正是这种真心诚意为政府解忧,为企业排难的精神,让所有商会会员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这么多年来,福建人没有离开九江,反而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商会功不可没。” 衷情党建 发挥党员作用领导商会发展
“我们商会是九江所有商会中第一个成立党支部的,商会成立之初,就像个没娘的孩子。直到2003年,在九江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商会党支部成立后,我们这些老党员才过上了正常的党组织生活。” 翁守泉说。
多年来,商会党支部从最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现在30多位党员,在商会的影响下,现在也有26家企业成立了党支部,今年还准备再发展30家。“商会党支部的建设,充分激发了福建投资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他们也十分关心党建”
商会会员始终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九江经济建设和商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翁守泉多次为《九江红色记忆》、《九江党刊》、《九江党史文萃》等捐资。为了配合九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翁会长带头出资4万元,为共青麻园村、红林村捐建两家“农家书屋”,在他的模范作用带动下,商会一批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等也纷纷出资,先后为农村捐建“农家书屋”13座。
由于商会党支部工作成绩突出,连续五年被九江市总商会会员企业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林寿松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老党员、会长翁守泉被九江市委授予“全市百名优秀党员”称号。
富而思源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民间企业组织,福建商会多年来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政府招商引资工作,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翁守泉说。
十多年来,福建商会始终坚持 “服务经济、参与发展”这个大局。充分发挥福建客商的“人缘、地缘、商缘”优势,主动协助九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到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招商引资,会长翁守泉亲自出马,主动邀请有实力的海内外客商参加会议,帮助九江政府引进更多的客商到九江投资。
最近三年来,福建商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挖潜力的方式,先后投入费用80多万元,协助市政府在福建厦门、泉州举办项目推介会、产业对接会,并先后邀请和接待了澳门金龙集团、香港四海集团、福建康宁物流集团等海内外客商48批次;同时充分挖掘会员企业的潜力,推动会员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促成了中天钢材、德鑫纺织、南平奥普新等一大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落户九江,光以上三家企业的投资总额就达到了100亿元。
“在协助政府招商引资上,我们商会可以说不遗余力,能做到的我们都会去做,而起活动的经费都由商会一力承担,我们每年花费在这上面的费用差不多占到了商会经费的50%。”
长期以来,商会因在协助政府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回报社会
热心公益情暖九江
十多年以来,福建商会始终牢记“富而思源、回馈社会”这个根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担当社会责任。成立十多年来,商会及会员企业为九江的慈善事业捐助资金、物品等超过亿元人民币,多次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2009年商会年会上,商会专门开展“爱满人间、慈善一日捐”活动,党员带头当场筹款6万余元,捐献食品价值5万余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商会会员一共捐出人民币300余万元赈灾。青海玉树地震,商会党员及会员企业又捐献29万元。2010年玉树地震商会及会员捐款81万元......。
“做公益不难,但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这就很不容易了,商会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默默地做着各种公益事业,虽然没有多么的惊天动地,但我们一直在坚持。”翁守泉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商会及会员企业在捐助公益事业、赈灾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和光彩事业等方面总计超过了2000万元,仅会长翁守泉个人捐出善款就达到了136万元。
福建商会也因热性公益事业,在赢得社会各界良好口碑的同时,多次获得了市“慈善之星”荣誉称号。
十四沐风栉雨,十四年风雨兼程,市福建商会走过一路泥泞,挥洒万千豪情,用理想、用信念、用真诚、用服务不断地迈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
第三篇:风雨十年铸辉煌(改2)
(片花)岁月如歌,吟唱着难忘的时代旋律;流年似水,跨越了十个寒暑春秋。十年风雨兼程,十年乘风破浪,一切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成就今天的--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推出片名)风雨十年铸辉煌
——大理旅游集团十周年巡礼
概述篇:崛起的力量
2002年9月26日,对于大理的旅游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大理州旅游产业的国有龙头企业——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肩负起了全面增强大理州旅游业综合实力,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公司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知名的旅游企业,注册资本由初始的2,10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7,727.56万元,运行资金从XXX万元,增加到XXX万元,在职员工从XX人,增加到1433人。
2006年,经大理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引荐,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增资入股,公司实力进一步壮大。集团目前拥有八家分公司、四家子公司、两家控股公司。下辖洱海公园、洱海游船、天龙八部影视城、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蝴蝶泉公园、南诏风情岛、苍山洗马潭索道、宾川鸡足山等多个著名景区。业务范围涵盖: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咨询;提供旅游餐饮、娱乐、酒店服务;广告服务;旅游房地产经营;旅游电子商务;影视投资及拍摄;索道营运服务;园林绿化、绿地养护;营业性演出等诸多领域。十年风雨兼程,十年自强不息,使集团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它如同一艘远洋的巨轮,正航向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一流旅游产业集团。
发展篇:腾飞的翅膀
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是大理旅游集团的成长与见证。在这10年的历程中,大理旅游集团始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大理建设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世界上特别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努力争当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的排头兵,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好滇西旅游的“引擎”作用。
2002年——2007年:整合规范市场,夯实基础的成长时期 2002年9月26日,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3年1月25日,大理旅游集团下属分公司成立。2005年12月30日,“蝴蝶泉公园景观改造一期工程”竣工。2005年 12月14日,公司与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30集电视剧《大理公主》,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献礼剧隆重开机。2006年3月30日,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苍山索道分公司成立。2006年7月12日,崇圣寺开光大典隆重举行,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齐聚大理,共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2005年5月24日-2006年9月,集团进入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次资产重组,完成了集团从租赁资产经营到自有资产经营的重要转变。2006年11月24日,“大理旅游杯”首届世界女子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大理揭幕,实现了旅游文化与围棋文化的完美结合。2007年11月21日,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2007年——2012年:实施重大项目,助推发展的跨越时期 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集团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推动品牌建设,以项目的大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促进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2006年底至2010年,集团累计投入3162.97万元,完成了三塔公园5A景区提升改造项目。2011年9月4日,崇圣寺三塔国家5A级景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大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1年3月15日,大理至成都直航,大理-重庆航线相继复航,集团主动承担起航线的营销宣传、线路产品促销、新航线的开通准备工作,打通了滇西中心城市的空中瓶颈。2012年3月25日,大理—北京航线开通首航,缩短了边疆民族地区与首都的空中距离。
2011年9月3日,累计投资2亿元的鸡足山景区提升改造一期项目顺利完工,为把鸡足山打造成集佛教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国家5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1月1日,累计投入资金3.32亿元的苍山大索道开始试运营,打造了大理旅游的新亮点,提升了大理旅游的产品品质,将大理旅游从“洱海时代”延伸到“苍山时代”。
按照大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集团还充分利用好大理“大山、大水、大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使大理一次又一次的成为媒体的焦点。
2010年11月12日至14日,2010年中国·大理首届“苍山杯”户外运动邀请赛在大理成功举办,为广州亚运送去了遥远的祝福。2011年8月29日集团与政府共同出资拍摄的纪录片《大理・一见钟情》,在洛杉矶举行了首映仪式,成为大理继电影《五朵金花》,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之后又一经典的影视文化及旅游宣传的成功案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理旅游集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经营理念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2010年11月23日,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省旅游局扶持享受优惠政策的昆明“16大”旅行社签订了《2011年景区经营合作协议》,为大理旅游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稳固树立起引导全州、甚至是滇西旅游市场的龙头作用。
艰苦创业不辍耕耘,奋力拼搏硕果累累。大理旅游集团的不断奋进使得公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公司成立10以来,营业总收入从2002年的XXX万元、上升到现在的XXX万元;接待游客总量从2002年的XXX人次,上升到现在的XXX人次;为国家上交税额从2002年的XXX万元,上升到现在的XXX万元;利润总额从2002年的XXX万元、上升到现在的XXX万元;【柱形图】
集团下属风花雪月文化传播公司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一五”云南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崇圣寺被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云南省旅游业协会景区分会,大理旅游集团、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被表彰为“2011优秀会员单位”;2012年3月,大理旅游集团被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表彰为“2011纳税先进单位”。
自强不息以兼济天下。在公司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国有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2011年集团投资1600多万元,完成了公益性项目“洱海之恋”大型针头音乐喷泉的建设,献礼建党90周年。在社会赈灾救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活动中,大理旅游集团累计捐资达200多万元。解决本地近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周边景区社区、村镇的村民增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期声:副州长或州旅游局领导 旅游业是我州的支柱产业,大理旅游集团的成立实现了大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强联合。长期以来,大理旅游集团积极配合州、市、度假区各级政府部门完成好各项城市营销、文化建设、旅游宣传工作,使大理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州旅游二次创业的进程。】
回顾十年的艰苦历程,十年的辉煌业绩,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激情澎湃、志气高昂。他们用坚强的信念在十年的时间里,锤炼出了一支锐意进取的旅游行业标兵。
【同期声:公司老员工采访 从2002年集团成立初期我就进入公司,十年来,我与公司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中间有汗水有艰辛也有欢乐,看着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我觉得很骄傲,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展望篇:奋进的方向
回望过去,大理旅游集团的每一个步伐,都深深地镌刻在大理的旅游发展史上。远瞩将来,他们还拥有着美好的明天。
【同期声公司总经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十二五期间,我公司将继续继续走大集团、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规模化经营之路,成为大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建设滇西旅游集散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头羊,积极推进公司上市工作,将大理旅游集团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的品牌企业。】
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再次吹响。在新的事业征途中,大理旅游集团这艘旅游航母将再度起锚扬帆,乘风破浪,更行更远。
第四篇:山西忻州 波澜壮阔60年 风雨兼程铸辉煌
山西忻州 波澜壮阔60年 风雨兼程铸辉煌
波澜壮阔60年 风雨兼程铸辉煌
| 来源:原创
作者:孙崇文
最后修改时间:2009-09-30 16:10:30 编辑:昱村
审核:王高和|编者按: 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之际,我们把60年来国家发展变迁用写意的笔法大致勾勒了一番。同时,集中反映60年忻州风雨春秋、沧桑变化中,展示忻州60年的发展与变化的业绩,再现忻州60年文明与进步的轨迹,见证忻州60年坎坷与曲折的经历,为全市人民献上一份回顾过去、借鉴历史、展望未来的精神大餐;同时,也为共和国60岁生日献上一份精美的礼物。
岁月如歌,往事依稀,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整整一个甲子。忻州也和全国一样,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波澜壮阔。在这不寻常的60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人们的心里,写进了历史画卷。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中国乃至忻州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忻州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才能凝聚起爱我家乡、建设忻州的强大力量。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
当前,忻州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又要勇于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峻考验,更要积极有为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今天忻州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在新一任市委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艰巨任务,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扭住“五个发展”、走出“五条路子”、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三五”工作总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攻坚的精神,努力把忻州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50年代:天上飞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那是一片春回大地、彩霞满天的金色黎明。那是一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的欢乐情景。那是一个百废待兴、重整山河的崭新时代。
如光芒四射的太阳从历史的地平线冉冉升起,新中国诞生了。年轻的共和国以她特有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掀起一场又一场兴利除弊、弃旧迎新的运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抗美援朝,巩固新政权,改造旧社会,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生产力大解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共和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那个年代的人依然愿意用纯真、热情、兴奋这样的美好字眼来形容火红的50年代。尽管50年代末“左”倾冒进的倾向明显升温,美好的愿望代替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为随后的严重经济困难埋下了“伏笔”,但人们仍然愿意用赞美和怀念的笔触来记述那时候的一切,“天上飞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便是当时人们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代年轻人把建设、革命和崇高理想这样一些理念与新生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时的忻州也和全国一样。1948年,忻县境内全部解放。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大批民工奋勇支前,大批干部离乡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土地改革如火如荼,抗美援朝风起云涌。1951年,忻县区各县响应抗美援朝总会捐献飞机大炮号召,共捐款29321万元(旧币),6247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取缔“一贯道”,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积极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3月,忻县第一个国营机械厂——忻县农具制造厂创建,1952年12月,第一个国营建材企业——忻县砖瓦厂建成投产。1953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改造,到1955年12月,国营和合作社分别占到99%和82%,到1956年底,全区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年代初,河曲县沙畔村社主任苗二满红认定“沙畔要想富,就得风沙住”,先领小女儿种柠条80亩,继又领青年男女数十人营造固沙林带17条,到1961年,全村共营造成片林4700亩,户均24亩,受到国家林业部奖励,成为山西省林业先进单位。这位发誓“生前造林,死后看树”的老党员,在告别人世时拿出仅有的6元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60年代:一条大河波浪宽!
那是一个令人既不能忘却又不堪回首的年代。冲动与理智相互碰撞,激情与现实发生冲突。历史的天空电闪雷鸣,风云激荡。大海的航船总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一马平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给全国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那个时期的人们勒紧裤带,努力生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充满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更多地被赋予了革命色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国大地从此笼罩了乌云。经历过这十年的人们更不会忘记,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导弹和原子弹试验成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60年代的中国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小经历过六十年代的忻州人到现在大多已是年过半百,他们常常用“三年困难时期”那种吃不饱、饿肚子的饥荒岁月,教育自己的后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位时任本区某县县委书记的领导竟也因全家人没粮食吃而偷偷用粮票在一个公社换了一麻袋胡萝卜,被人检举因此还受了处分。连县委书记也饿肚子!今天让后辈人听起来瞠目结舌。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三年调整”后全区工农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326个,工业总产值达到8036万元,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25.93%,其中轻工业占14.56%,重工业占11.37%,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轩岗、石豹沟、阳方口及一批县营煤矿和地区机引农具厂等工矿企业,为忻县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1965年是大旱之年,但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86900吨,比1962年增长16.2%,棉花总产1038.7吨,油料总产10902.7吨,分别比1962年增长2.6倍和1.89倍。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倾泻下来了…… 60年代中期,中共忻县地委发出《关于学习推广李枝荣在低产区进行科学试验创造大面积高产经验的决定》,称“李枝荣是用科学技术改造晋西北低产面貌的一面旗帜,是广大农村青年学习的好榜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70年代:美酒飘香歌声飞
这是一个由疯狂到觉醒的年代,一个由乱转治、拨乱反正的年代。
七十年代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成功地绕地球运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氢弹试验成功,灿型杂交水稻育成和推广……
然而,痛心疾首的是,无情的“运动”,残酷的“斗争”,“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混乱和倒退,中国人民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那个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震区成千上万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全民上阵,迅速掀起抗震救灾;就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与世长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十年“**”的梦魇终于结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转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起点: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 七十年代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种如梦初醒、一扫阴霾的舒畅感觉,“美酒飘香歌声飞”——一曲《祝酒歌》久久地在中国上空回旋。
七十年代中前期的忻县地区工农业生产徘徊起伏,但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1974年全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会议在忻县地区召开;1975年全国地下虫害防治会议在忻县地区召开;1976年,全国16省、市、区工业学大庆增产节约现场会在忻县地区召开; 1976年,在七一北路兴建体育馆,1977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首次在忻县举行。
随着“文革”结束,忻州的工农业生产开始走向正轨并逐步好转。
七十年代末,忻州一位颇具神秘和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新闻媒体披露。他就是一辈子痴迷于植树造林而过着“野人”生活的保德县新畦村的张候拉。他一生爱树,一生栽树,一生护树。他“嗜”树如命,几乎到了成瘾成癖的地步。他干在山上,吃在山上,住在山洞,被媒体报道为“野人张候拉”。七十年前期,全中国正在陷入一片“文攻武卫”、打打杀杀、摧毁一切的弥漫硝烟之中时,他却充耳不闻,避而远之,一头扎进深山野岭,一心一意地种他的树去了。这个时期也是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植树造林的辉煌时期。晚年他把自己一生在九塔岭上栽植的310亩、37.75万株树全部无偿献给国家。为此,保德县将张侯拉事迹记入新编县志,昭示后代子孙;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张侯拉“造林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山西义务植树模范”等光荣称号。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80年代: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这是一个巨人苏醒、万马奔腾的年代。
封闭的大门打开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先尝到甜头的是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数亿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在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重大问题的同时,农民基本告别了缺吃少穿的历史。农村改革高潮之际,城市改革开始起步,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劲脚步。粮食达到产量高峰,乡镇企业大发展,轻工业生产规模与产量大幅度提高,逐步改变了消费品偏少的状况。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的潮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八十年代的忻州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不再为青黄不接吃不饱肚子而发愁,对于能经常吃上白面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大年一顿,转眼八月十五又一顿”已成为笑谈和历史。1988年在农村顺利完成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区粮食总产达到了928204吨,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1980年—1985年间,工业总投资42956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了91.7%;煤炭外销量成倍增长,出口产品达到10多种。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4094万元,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62.35%。在新建一批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5.95亿元,完成技改项目198项。地区钨丝厂成为全国钨钼行业八大厂家之一,原平化工二厂成为全国草酸生产厂家四强之一,地区纺织印染厂、铁合金厂、原平起重运输机械总厂等企业的产品质量都达到全国先进行列。全区工业所有制结构向各种成分转化,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80年代初,河曲县小五村农民苗混瞒率先以户承包治理本村新尧沟小流域,为根治水土流失,优化生态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全国小流域承包第一人,他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他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农村百业科学致富模范,1986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他曾受到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90年代:春天的故事
这是一个经济全面转轨,社会发生巨变,人民奔向小康,中国实现战略转移的时代。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的时代,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高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历史时期。
九十年代初,随着体制改革不断走向纵深,一些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中国也曾经受了转轨变革的阵痛:物价飞涨曾使多少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腰包里的票子“毛”得不经花,“打破三铁”曾使多少企业陷入亏损、负债以至濒临破产的境地,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大市场曾使多少民族工业面临“腹背受敌”的生存夹缝,贫困悬殊拉大,地区差异加大。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设计”了那场著名的“南巡讲话”,霎时,东方风来满眼春。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其GDP增长之快及强劲势头,令世人瞩目、世界惊叹,也令多少经济预测专家大跌眼镜。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机制、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工业化进程中的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忻州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财政税收继续增加,城乡市场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95年7、8月间,连续十几天的连绵阴雨让“十年九旱”的忻州遭受了猝不及防的洪水肆虐,全区人民在忻州地委、行署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奋起抗灾,生产自救”凯歌。
与“八五”期末相比,到本世纪初,全区完成GDP年均递增7.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1.4%;工业总产值增长12.5%;财政总收入增长5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5%。万家寨水利枢纽、原太高速公路、朔黄铁路、滹沱河治理工程、晋西北扶贫公路、宁静铁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成和即将建成,改善了全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年,河曲县旧县乡纸房党支部书记李振富被国家体改委授予“中国改革功勋”,1995年,国务院授予其全国劳动模范,荣立一等功。他带领村民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以煤补农,大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95年全村总产值突破2亿元,上缴税款1 200万元,户均11.5万元,成为全省缴税大户。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21世纪:走进新时代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全世界人都把目光转向了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文明古国;都在惊奇地关注着这个大踏步前进的东方巨人。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此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殷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尤其让世界瞩目的是,2005年,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接着又发射了“神州六号”; 2007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探月飞船——嫦娥一号,并成功进入指定的轨道。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世界必将留下中国特殊印记的一年;也是一个让国人百感交集、永远不会忘记的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上下总动员,战胜了南方雨雪冰冻;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颤抖的大地、破碎的家园、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选择了坚强,奉献了爱心,凝聚了力量。当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北京奥运会圣火时,国家体育场“鸟巢”里欢声雷动,无数人热泪盈眶——百年期盼,七年筹备,一朝梦圆;当翟志刚在茫茫太空中挥舞着五星红旗时,电视机前一片沸腾,这个镜头,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的坚强和勇敢感动世界,中国的胆识和智慧震撼世界。跨入新世纪的忻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加快脱贫、推进小康,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今年新一任市委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审时度势,迎难而上,不断深化对市情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扭住“五个发展”、走出“五条路子”、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三五”工作总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攻坚的精神,努力把忻州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在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潮中,我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跃升全省前列,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发展景象。抚今追昔,岁月流金。忻州艰苦创业的历史,始终跃动着时代的音符、演绎着奋进的旋律,奏响的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第五篇:答谢会 河南荣耀-风雨兼程十年路
河南荣耀创业十周年感恩答谢会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晚上好!
今天正值腊月,新年的脚步已悄然临近。虽然外面是天寒地冻,而我们这里却是和熙春暖。借着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谨代表河南荣耀、河南瑞泰全体员工,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以及长期以来与我们紧密合作的耐火材料商界、技术界的朋友亲临承誉德大酒店,参加河南荣耀成立十周年感恩答谢会
今天,这个感恩答谢会是河南荣耀为各位真情送上的一份绵薄谢意,看到这么多的新老朋友济济一堂,其乐融融,真的很感慨!风雨兼程十年路,转眼河南荣耀已是十周岁了。回顾过去,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忆、感慨和骄傲,正因为有了你们的厚爱和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河南荣耀,才有了2009年河南瑞泰喜人的业绩!在此,我对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大家(鞠躬)!
一路走来,一路真诚。忙碌但值得骄傲的是2008年十月六号,“河南荣耀”凭借着“诚信是我们的荣耀”的经营理念、取得中国建材集团、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认可。并与其深交所上市分公司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新郑空港投资1.2个亿建设了河南瑞泰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走过的路:-----1999年10月8日,河南荣耀前期的作坊式的生产能力100吨/月。标志着“河南荣耀”参与了耐火材料不定形销售市场
-----2000年1月27日正式注册于河南新密工商行政管理,以法人身份进入全面的招投标工作。跻身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
2000年5月10日,随着国内高级专家胡教授的指教、荣耀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形成边传统生产、边开发产品格局。
-----2001年6月15日,河南荣耀启动集企业展示、电子商务、网上办公的全服务型网站正式开通。作为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互联网应用服务战略的组成部分,-----2001年4月11日,出资修建新密超化镇油坊沟村-崔庄村的“荣耀“村级水泥公路。
2001年6月9日,为满足企业规模化订单,正式启动改、扩建征地进程,同年取得各项证照。
2001年7月10日,新产品电力行业用高耐磨碳化硅质正式使用于河北沙河电厂。-----2002年8月7日,正式进入新厂区生产,将年不定形产量增加到万吨以上。
-----2003年12月5日,产值达到4000万元,获得镇党委的认可并获得专项服务对象。更加专注于自身主营业务的发展
-----2004年1月1日,落实“我搭台子你唱戏、荣耀仅收茶水费”低价销售策略,正式启动商务中心,-----2005年11月21日,新产品进入钢铁行业效果良好。
-----2006年5月9日,与云南铜业签订开发“转炉用喷补料”技术型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进程提升了新的高度。-----2006年9月27日,荣耀产品进入华润集团
-----2007年8月10日,荣耀产品进入株洲冶炼
-----2007年5月18日,为完善产品结构,启动二期扩建规划高档碱性制品生产线寻址征地工作。
-----2007年7月27日,河南荣耀推出工程技术型售后服务
-----2007年10月1日,二期扩建项目河南瑞泰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新郑正式动工。
-----2007年11月31日,专家评审团通过了转炉用喷补料技术鉴定,获得全国科技进步1等奖。
-----2008年3月23日,进入与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前的磋商谈判期。-----2008年10月6日,两个企业法人出资组建的“河南瑞泰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审批通过
-----2008年11月27日,国家863科技成果环境友好碱性耐火材料生产线正式点火。
-----2009年5月6日,第二条“年产2.4万吨的碱性耐火材料生产线“正式奠基。
----2009年6月10日,国家科技部认证实验室“河南瑞泰工程中心”正式奠基
庞大的客户群体并没有让我们松懈,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拓展未来空间”的使命和众多用户的信赖与认可,早在荣耀系列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河南荣耀已经确定了基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平台的碱性系列高端产品的研发计划。积聚“荣耀人”多年心血和业内期盼的无铬化碱性耐火材料系列自动化生产线的顺利达产,是行业的技术性突破,更是耐材行业一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新革命!
河南荣耀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跨越,都是在各界朋友的关注与支持下完成的。“饮水思源”,为了感谢十年来给予河南荣耀大力支持的各界朋友,在此共祝河南荣耀十周年之际,真诚的希望朋友们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并提出您宝贵的建议。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我仅代表河南荣耀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全体董事会,及河南瑞泰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向默默的关注荣耀,爱护荣耀,支持荣耀的各位专家、教授、同仁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感谢!衷心祝愿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财源滚滚、万事如意!最后,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在新的一年合作愉快、齐心协力、同心共赢!谢谢大家!
周年庆活动筹划目标:1、2、3、答谢各界同仁对河南荣耀的支持,巩固河南荣耀的市场地位。凝聚人气、展现风采、提升企业发展魅力!
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河南瑞泰在新密区域耐火材料从业者的影响力。
活动主题:河南荣耀创业十周年感恩答谢会
参会人员:自2000年以来,曾经参与并合作过河南荣耀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社会关系的同仁们。
会议地点:新密市承誉德大酒店 会议时间:2010年二月
号
会议内容:
1、老总发言(演讲稿内容)时间10分钟
2、胡工发言
时间5分钟
3、同仁发言
时间10分钟
礼品及发放标准:代金券1000元/人。
抒情诗:
踏着岁末的那场冬雪,我们手挽手走出了零九的视野。
披着岁末的那缕曙光,我们肩并肩跨入了一零的边界。
那和着泪水和欢笑,从容和匆忙的十年岁月,叫人难忘、令人感慨!那刻着迷惘和奋起,收获和喜悦的十年岁月,叫人眷恋,令人动容!
走过那段艰辛、坎坷路,我曾无数次的回想,在承载光荣与梦想的荣耀史册上,我们曾共同恪守职责、肩负使命!
风雨同舟是打造“河南荣耀”传奇的通行证,相伴相扶是实现“河南荣耀”永往直前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