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02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 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社会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目前不管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法律,还是维护医生权利的法律都非常不健全,甚至存在着真空地带,导致了时常发生的医疗纠纷的不当处理,使极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则丧失信心,从而用暴力来宣泄不满。
2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医院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来维持医院生存、竞争和发展,原本是以“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却转变成了当前社会畸形的以经济利益为一切指标的观念。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等;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在服
务过程中态度生硬,是的医患冲突一触即发。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不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违背医学原则,盲目地借助于医疗设备为病人做检查,违心采用高额回扣的药品,使患者对医方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另外当前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医务人员待遇低,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使得部分医生把经济价值置于健康价值和社会效益之上,即使是少数的个例,也在社会上对医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的医生产生心里负担,使得这部分医生无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更加重了医患矛盾。
3患者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疾病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医疗诊疗工作,医学知识和医疗风险了解的缺乏和造成患者内心期望与实际医疗效果存在落差,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治疗效果,即可诱发医疗纠纷。同时患者的自主意识和维权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强化,不仅有生存、安全的需要,更有获得尊严、平等和知情的需要。另外由于患者获取信息渠道的便捷化,某些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造成患者对医生信任的缺失,使其本能地对每一个医学程序都怀着不信任的态度,这种怀疑不仅影响到了治疗本身,而且左右着患者处理个人期望与治疗结果的态度。
改善关系的对策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处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医患双方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政府应强化法制建设,引导医患关系;完善医疗体制,把医疗保障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际互动中的尊重、理解、信任的风气;医院方面应加强医德建设,严格医院质量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患者应该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了解由于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局限,很多疾病无法治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医生一定做到十全十美。当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应先与医院共同协商解决,而不是盲目“医闹”。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笔者坚信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论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推荐)
论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摘要]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而提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矛盾的绝缘体。但是社会矛盾也有其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
1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的任何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物质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其他领域一切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领域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治、文化和广泛的社会领域,物质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必然有助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矛盾的解决。
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中,区别只是矛盾的性质问题、程度问题,并非矛盾的有无问题。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社会也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就是一部矛盾发展史,一部矛盾解决史。
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矛盾的绝缘体。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自觉认识并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矛盾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其二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运动过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也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解释“历史之谜”的总钥匙,是我们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运用这一规律时,既要及时调整落后于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冒进”。
3社会矛盾具有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而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些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如实地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4矛盾的利益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一把钥匙。众所周知,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并推动其发展(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经济基础之所以决定上层建筑并推动它发展(表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原因何在?就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起决定作用的结果。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人们的利益就得不到实现和发展,最后必然损害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是广大社会成员所不允许的。恩格斯说过:“透过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也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类阶级社会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我们的认识又应从哪里入手呢?列宁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迷离混饨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在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物的活动时,就能十分正确地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能充分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
除了利益分析社会矛盾的方法之外,利用阶级来分析社会矛盾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也力资产阶级学者所使用。列宁在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历史著作后,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②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独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认将这一方法系统化、最后定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要归功于马克思经典作家。5总结
社会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矛盾都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妄图去消灭矛盾,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了解矛盾的规律,搜寻解决矛盾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方法。矛盾并不是一种坏的现象,相反他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矛盾都是不同的,所以矛盾具有其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利益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
第三篇:第三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三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矛盾分析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深化。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经济领域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等的矛盾
2、政治领域的矛盾
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的矛盾
3、文化领域内的矛盾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之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等的矛盾。
4、社会领域的矛盾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的矛盾。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938 年斯大林在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断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从而彻底否认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1939 年他在苏共十八大上更是进一步提出苏联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已经完全一致,并明确指出,这种一致已经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贫富矛盾、官民矛盾、政社矛盾、文化矛盾
在新形式下,大量的社会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在性质上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公民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据《人民论坛》2009年对207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绷得很紧”的占70.8%。这表明“社会张力”过大。
“社会张力”(social tension)是指社会系统在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
基辛格博士2009年1月12日发表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世界新秩序的机遇》中说:“没有中国就没有世界的稳定。”中国更应当稳定。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近一二十年,中国处于社会矛盾高发期,也是一些非对抗性矛盾演化为对抗性矛盾的突发期。群体性事件的增幅远远大于GDP增幅。
社会矛盾的多发和激化,提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成本。加强对社会矛盾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贫富矛盾。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人均厌”情绪
在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平均数的效度、信度在下降。“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张百万。” “穷鼠啮狸”
邓小平:“是要出乱子的”,“是要打内仗的”。官民矛盾
比如动迁矛盾的激化,居民怀疑官方与开发商勾结;
“权贵经济”作祟。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五大部门,有不少高干子女掌控。万州事件
2004年10月18日下午,重庆市万州区的搬运工(俗称“棒棒”)余继奎途经太白路中段,其肩上的扁担撞了在他后面行走的曾庆容。随后两人发生争执,曾庆容打了余继奎一记耳光,后来曾庆容的丈夫胡权宗也冲上前,将余继奎的扁担夺过来,朝余继奎的脚连续击打,并自称是“区干部”,出了什么事花钱可以摆平。当即引起周围群众的公愤,造成数百名不明真相的人围观,致使交通堵塞。10月18日晚,万州发生了群众焚烧警车、毁坏公共财物以及抢夺物品的骚乱。
胡权宗的真实身份是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临时工。两种逻辑
胡:为什么要冒充区干部?干部牛,群众怕干部 群众:正因为他是干部,“干部打人”惑众 为什么会失去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党风出了问题。“政治失衡”,官员与富人打得火热,人大、政协中为富人说话的代表比重过高。
2009年5月23日,平民总统卢武铉在其家乡村庄的悬崖跳崖自杀。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女儿与侄女婿从一个商人手中“收钱”的事情被揭露,他也在4月23日受到韩国最高检察院的传问。
有人把卢武铉的悬崖自杀称为“悬崖平衡”。出身贫寒的卢武铉看到了社会失衡,在当政后,企图搞点平衡,可惜在上层代表富人的权势人物太多,无回天之力。官民矛盾,从法律角度讲,就是公权与私权的矛盾。
在刑法从国家刑法向公民刑法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官员依然死抱住“公权超越私权”的理念不放,另一方面是百姓尚不善于正确地运用私权。于是,官民之间的磨擦就多了起来。政社矛盾
治理国家,一靠政府,二靠市场,三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又被称作“第三部门”。政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府大权独揽,小权不放。
政社矛盾是官民矛盾的延伸和结果。社会组织无自主权、行政化、形同虚设 政府习惯充当直接政府、无限政府 NGO非政府组织
政府怕社会组织碍手碍脚,不听话。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NPO),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非政府组织相关。
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北京环保产业协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绿色营和绿色大学生论坛、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上海市青少年环境爱好者协会、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等。扶贫开发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影视演员协会明星慈善基金、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爱德基金会、香港乐施会、救助儿童会、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等等。
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
经费缺乏、人力资源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鱼龙混杂。缺少自治,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一些自发的NGOs在成立之后很快又被纳入行政体制之内。
观念误区:容易联想到国外的压力集团、反政府组织。担心NGOs壮大后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文化矛盾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 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 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矛盾 推倒柏林墙的“和平祈祷”
****年,莱比锡尼古拉大教堂的“和平祈祷”成为渴望和平变革的民众的聚集地。十月九日,六千人聚集在莱比锡市中心的几个教堂里同时参加“和平祈祷”,七万人参加了祈祷后的未经申请批准的和平示威游行。“他们对一切都有所准备,唯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对付蜡烛和祈祷。”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 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当今社会矛盾具有时代特点,如突发性、复杂性、多因性;超大群体性、组织性;暴力性;智能化,虚拟世界推动现实世界;持久性;全球性;危险性;间歇性、阶段性、周期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否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
(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做社会工作
1、端正群众观点 “刁民”是少数 ,理顺社会情绪
2、深入了解群众,真正深入的调查研究
3、运用群众语言,摈弃“党八股”、“洋八股”
(二)学会用大讨论来化解社会矛盾讨论是“问计于民”的最好形式,对群众是群众自己教育群众,让先进群众带动后进群众。
讨论要摆出几个方案,比较、鉴别、辩论,把利弊讲透、讲穿。全国假日办公布3套放假方案征求民意。
方案一: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不调休,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3日,逢周末顺延。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末时周一补休。
方案二: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5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5日。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方案三: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7日。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最后呼声最高的方案三通过了
(三)学会用大调节来化解社会矛盾 如今,连好讼之国美国也认为诉讼不是维护当事人利益的最好方法。1998年美国制定了《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法》,主张通过仲裁、调停、法院附设调节等方式来解决纠纷。中国有调解的经验,调解可以使矛盾化解在激化前。
“困难是势头,方法是榔头。榔头敲势头,石头就低头。” 不要惧怕矛盾
一般说来,在宽松的、弹性的社会中,社会冲突多。但这些矛盾冲突规模小,烈度小,不但不会动摇社会的根基,反而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改革和整合,从而实现“微调”。收容遣送制度(简称收遣,1949年—2003年6月20日)
要用深化改革的精神和改进了的方法,来消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为利益奋斗的一生 “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什么是利益?
所谓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文集》第4卷,第572页)。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
劳资纠纷,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冲突同经济利益的差距成正比,两者有很高的相关系数。
马克思利益范畴首先指的是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应当是人们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利益.“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正是由于接触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才推动马克思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1、思想背后的利益动因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2、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利益诉求
3、利益集团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
4、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 帕累托的社会开放与“精英上升渠道畅通”论 转型社会中,若精英的流通渠道阻塞,会导致
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要改变自己命运时,只能冲破现有制度框架,这必然导致现存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穷二代”﹑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蚁族”等问题,就是底层被固化的现实例证.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 邓小平早在1993年就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更妨碍公平正义!这些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都是因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矛盾.所以我们必须也可能通过利益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
第一,利益协调机制要符合“公平正义原则”。平等的起点和平等的机会.第二,利益协调机制要符合“人人共享原则”.第三,利益协调机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价值理想要符合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幸福指数” ,民生幸福.利益冲突与利益整合
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利益整合,就是通过对利益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缓和利益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形成社会利益共同体的过程。现代西方冲突理论
从内容上把冲突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外交冲突、军事冲突、文化意识冲突。从范围和性质上把冲突分为局部冲突、全面冲突、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次要冲突和根本冲突。
从表现形式上把冲突分为语言象征性冲突、实际行动冲突、非暴力冲突、暴力冲突。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也是冲突的典型形式。关于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冲突的核心原因是“权利冲动”(power urge),个人野心、追求个人名望和满足,或者企图从他人劳动中谋利„„都是“权力冲动”的表现形式。关于冲突产生的最终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冲突是一切社会领域内利益冲突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利益冲突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利益冲突,而思想、政治利益冲突又反作用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利益整合
利益的整合过程既包括形成同向性的利益诉求,也包括维系这个诉求实现的制度体系构建。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利益﹑不同性质利益的整合 执政党在利益整合中的地位和职责。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阶级矛盾。“所谓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这一阶级概念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这是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马克思曾指出: “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它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与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我国学者仇立平对阶级划分的发展
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以及阶级间的关系,主要是由稀缺性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来决定(即生产关系)。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地主阶级、资本家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因为他们都占有最稀缺 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由知识转化的生产要素。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阶级社会各种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
阶级分析方法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贯彻了利益分析方法,把握了各个阶级的利益所在,从而预见他们基本的政治立场。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继续存在的合理性
1、国内层次的阶级矛盾与合作在我国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过去,但阶级仍然存在,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将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计划激化。(1)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乡矛盾
1997年我国工人阶级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农民阶级,农业人口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口比例49.9%,到了2007年底这一比例下降为40.8%.城乡差别和矛盾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残存的阶级斗争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中肯定了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在。表现在:被推翻的阶级的残余势力的破坏、分裂和颠覆活动,以及我们对这些活动的斗争。反“台独”、反“藏独 ”、反“东突”、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2、世界范围内两种 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是开始。一个是开始针对整个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阶级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1、在某个特定的阶级社会,总是存在着两个对抗的基本阶级和其他一些非基本基本阶级;
2、在一个阶级内部,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层;
3、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不同,从而构成社会矛盾、斗争和冲突;
4、观念、精神的差异,是不同经济地位的阶级立场的不同反映;
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的局限性
1、无法解释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前:“2+1”社会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出现了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等不同阶层。
2、阶级斗争“后遗症” “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
继续强调阶级概念,很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长于对社会宏观结构和对变革时代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索,阶层分析强于对社会中层结构和对社会平稳运行时期社会问题的把握。
所谓阶层,就是由于收入水平、职业种类、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声望”等社会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社会团体。两种基本类型的阶层
1、阶级内部的阶层
比如,在工人阶级内部,可划分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大阶层
2、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社会阶层 如企业家阶层、学生
阶层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阶层划分的指标体系
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作用 阶层间的关系 阶层矛盾的解决 阶层演化的动力
阶层结构对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引入阶层分析方法的现实合理性
阶级分析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非阶级群体的解释乏力,是阶层分析引入的根本原因。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析(陆学艺)五大等级
1.社会上层:即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资本家。2.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3.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业户。4.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
5.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失业、半失业者。十大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拥有组织资源),主要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得利润的人.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这一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8%。这一阶层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未来十几年其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
6、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登记数计算,目前,个体工商户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但该阶层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这一阶层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力量。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目前,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8、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则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使得这一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9、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是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其中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这一阶层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划分阶层有何意义?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与确立说明我们当今的社会已进入到现代社会的雏形阶段。这同时也正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还存在不足。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橄榄形,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洋葱形,该大的还没有大起来,该小的还没有变小,该富的还没有富起来。
中产阶级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陆学艺说中国社会还是“洋葱型”结构,该大的没有大起来,该小的没有小下去。
通过这一划分,确认了哪一类人群是社会主导阶层;哪一类人群是弱势群体;哪一类是上升群体,从而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我们的社会结构,扩大弱势群体的上升渠道,最大化地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对阶层的划分,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培养他们的阶层意识,自觉地树立和维护自己的阶层形象。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综合:从阶级分析为主向阶级、阶层分析相结合的转变 阶级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科学地揭示主要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深度、宏观的解释;
阶层分析的长处在于能够深入阶级内部,具体揭示阶级的全貌。阶层分析不仅注意研究生产关系对社会分化的影响,而且注意职业状况、个人或群体的影响力状况以及教育程度对社会分化所产生的影响,使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及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阶级分析对社会结构起大的框架作用,而阶层分析对社会结构起细化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社会结构分析框架。当前阶级、阶层分析的主要任务
合理解决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问题,调整各阶级、阶层、群体乃至个体的利益,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关键是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合力。
第四篇:财务分析方法研究
财务分析方法研究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为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来源、从报表中获取符合报表使用者分析目的的信息,以分析和综合为主要方法,系统认识企业活动的特点,从而评价其业绩,发现其问题,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改善决策。
研究的价值
挖掘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需求解决措施,监督反馈落实情况,以支持更好的业绩表现。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佳的品牌美誉度、更合理的利润,最终更好的满足股东的要求。
论文的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介绍。
第三章以四川长虹、深康佳财务状况分析为案例详细阐述
第六章总结与探讨。
第五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研究
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社会结构持续复杂,当今社会已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纠纷多发期。如何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既是新时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实际体现。
一、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历史传统及发展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平衡、中庸的传统及和谐的价值取向,使人们遇到纠纷或争端,自然而然地以寻求调和为正道。“调解”作为矛盾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 最早的出现可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而且一直在官方和民间都以不同的形态得到延续不断的运用和发展。我国古代官制中就有“调人”和“地官”的设置,其职责是“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这就是当时的官府调解。另外,因当时的社会基层中宗族的巨大影响和长期存在,有了纠纷常常邀请宗族族长或者长老亲友和一些办事公道的人出面调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间调解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调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
会暂行组织通则》,它的颁布施行是我国调解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调解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1989年,《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施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民调解制度,把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从中国的历史实践来看,“调解”对于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纠纷,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体之间的民事、经济活动急剧增加,纠纷也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加之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及社会法制观念的变迁,传统的单一的调解制度越来越难以完成其新时期的使命。
为此,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依据法律分别做出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而且完善了我国人民调解这一重要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
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09年6月,有关部门又提出了《积极发挥司法调解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由此“大调解”作为一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
二、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和各地区调解工作的探索实践,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主要由“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位一体构成。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进行归劝和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司法调解是指在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权益争议平等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行政调解是在国家行政机关的主持下,在其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通过对争议双方的说服劝导,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虽然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由于其性质、范围、效力的各有不同,造成单一的调处模式和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虽然因其“民间性、自治性”的特性而
具有简便、快捷、高效、普遍的优势,但也正是由于其“民间性”,使其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调解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行政调解由于其以政府部门为依托,较易为纠纷当事人信服,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由行政调解的纠纷大都能顺利解决。但是,通过行政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同样不具有法律强制效力,如果双方不能自觉履行,其效果的实现同样面临考验。而司法调解,虽然其调解结果具有法律强制效力,但由于其“不告不理”的司法属性,造成调解受理渠道相对单一,调解成本偏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调解的调处效果。
三、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现实需求和意义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社会管理成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多次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具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也是我们党以文件的形式对“大调解”格局的形式、方法和目的进行的详细阐述和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各级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某些方面一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 另一个侧面加剧了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数量急剧上升,大量的上访、群访事件层出不穷。而单一的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又各有其局限性,很难彻底的解决问题。为此,只有统筹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大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保证“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并通过“大调解”机制的运转,有效调动司法力量、行政力量以及各种社
会资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处理格局,才能积极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三)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同样也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充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实现多种社会管理形式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既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减轻群众诉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真正做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其他地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的经验
在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我国很多地区探索出了很多实际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海就积极汇聚多元调解力量,集中各方服务资源,合力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广泛发动政法干警、律师、法学教育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员,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调解工作,及时、就近为群众提供公正且低成本的矛盾纠纷
解决途径,使得社会矛盾在初始阶段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再如杭州,也总结出了从源头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在基层就地解决社会矛盾,靠创新依法处置社会矛盾这三条基本经验。在人民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了医疗纠纷调委会、物业纠纷调委会等专业调解组织。
五、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具体思路
(一)成立组织,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网络。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司法、行政为主体,各类资源有机整合的组织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真正实现“三调联动”。成立专门组织,统一接待,统一受案,统一协调各调解单位,形成调解合力。
(二)发挥专长,建立专项调处队伍。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矛盾纠纷类型、程度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是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医患纠纷等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群体性、综合性等新特征,而且这些纠纷内容多元化、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对法律政策理解要求高。针对这一情况,就要求我们组织建立专业性强的矛盾纠纷调处队伍,聘请专业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通过矛盾双方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三)实行首办负责制度,切实保证社会矛盾不出门。充分利用“大调解”网络,实行首办负责制度,社会矛盾纠纷发现在哪个环节,哪个环节就要一抓到底,积极协调其他调解力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只要做社会矛盾纠纷的“中转站”更要做社会矛盾纠纷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