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5篇

时间:2019-05-14 07: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篇: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根据《金川区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意见》,结合新粮地村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现状

新粮地村位于金川区双湾镇中部,全村共辖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260亩。共有农户204户,总人口756人,劳动力380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126人(次),共有耕地面积7103亩,人均9.5亩。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0元,居全区中上水平。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种植业方面,美国红辣椒、食葵、特色瓜果、制种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美国红辣椒种植面积2000 亩,年产量1000吨,食葵种植面积1800 亩,年产量400吨,特色瓜果年产量达到750吨,制种面积1000亩,产量达400 吨。养殖业方面,扶持发展养羊专业户5家、养猪专业户3家,全村建成养殖小区2处,畜禽总量达到4000头(匹、只)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截止2005年底,共完成“村村通”油路6.3公里,各类渠道 25 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350亩,改造中低产田520亩,铺垫机耕道路4.5公里,改造输变电线路6公里,建成宽裕型小康住宅50套,19.8公里的安全饮水管道正在建设中,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0座,暖棚圈87户,改厕50座,改灶50个。

(三)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共有小学1所,教师15 人,小学入学率达到了 100 %。村级卫生所1所,执业医生 2 人。已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 742人,参保率 98%,有 25 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建有12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室1个、篮球场1个。

(四)村级组织建设现状。全村共有党员43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9名:党支部7人,村委会3人(有1名兼职),村委会院内地坪硬化面积达到850平方米,办公设施条件较好。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随着党的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两减免三补贴政策”落实到户,目前我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美国红辣椒、食葵、制种、特色瓜果等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也存在如基础设施老化,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素质不高,转移就业能力差等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二、工作思路

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的要求,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围绕美国红辣椒、食葵、制种、草畜、劳务经济等主导产业,以“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五大项目为总揽,以双丰辣业带动红辣椒产业发展;以天禾种业带动制种产业发展;结合“一池三改”暖棚圈建设,带动草畜产业发展;结合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劳务产业发展;结合农宅建设,着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

三、目标任务

以“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提供新服务、树立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要建设内容,到2010年,使全村100%的农户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实现“六新”目标。

一是产业发展形成新优势。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成美国红辣椒、食葵、优质瓜果、制种等4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双丰辣业、金园瓜子厂两个龙头企业,建立红辣椒、制种、优质瓜果、食葵等4个专业合作组织,争取使全村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二是村民生活实现新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宽裕,人均纯收入年均净增400元以上,2010年达到6640元。建成宽裕型小康住宅建设200套,使宽裕型小康住宅占农户数的100%,配套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00户,使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100%。

三是村容面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建维修渠道20公里,配套渠系25公里,铺设供水总管道6.5公里,使渠系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完成村组道路建设30公里,新建、改造输配电线路28公里;完成土地沙化治理面积1000亩,完成生态林网建设1500亩;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垃圾中转站1个,“四清四改”率达到90%以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信息网络设施完善配套。

四是各项事业有新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成高标准篮球场1个,多功能村民活动广场1个,力争使100%的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使富余劳动力培训输转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是农村社会树立新风尚。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加强,使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树立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占总农户数的95%以上。

六是乡村自治健全新机制。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四、工作重点

(一)发展新产业。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立足本村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一是加大扶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争取每年投资200万元,突破、提升、优化特色产业,培育新型接续产业,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于2007年建成美国红辣椒、食葵、优质瓜果、制种等4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其中:美国红辣椒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000亩以上,食葵面积每年保持在2000亩以上,以优质西甜瓜为代表的特色瓜果每年保持在1000亩以上,制种面积保持在1000亩以上,同时,草畜产业积极推行“五良”配套饲养技术,至2010年,力争全村畜禽总量达到8000头(匹、只),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结构调整的动态性,积极探索发展肉羊、特禽、反季节水果、阳光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二是加大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双丰辣业、金园瓜子厂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和农产品加工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要按照“品质优、数量足、种类齐”的要求,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基地生产和龙头企业的配套水平。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认真实施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进一步完善科技110服务体系,同时,每年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亩,标准化示范田1000亩,形成制干红辣椒、食葵、优质瓜果、制种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品牌产品。

(二)培养新农民。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继续把农民培训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结合市、区开展的“十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普工程,切实抓好村干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存量农民和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进入高中和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等增量农民三个层面的培训。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村民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抓好劳务输转服务工作,拓宽村民的增收领域。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务”的新思维,并开展农民进城务工生活常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努力,今后每年力争培训农民300人(次),每户培养一个种养能人,外出务工农民达到280人左右,农民工熟练地掌握1~2门职业技能,同时,立足城郊优势,通过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组织输转等措施,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显著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作稳定程度和工资水平,年人均务工收入达到12000元,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切实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建设新村镇。根据省、市、区、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战略部署,从我村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将本村渠、路、林、田大环境建设与村容村貌小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环境建设工程和公共管理工程。一要继续抓好小康住宅建设。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建小康住宅不少于50套,至2010年,五年内全面完成小康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要大力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以整治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从整治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乱建、清柴垛、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内容的“四清四改”活动,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同时,积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投资25万元,于2007年建成垃圾中转站1处,组建垃圾清运队1个,使集中专项整治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至2010年,使本村“四清四改”率达到90%以上。三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道路建设方面,每年硬化村组道路1公里,改善种植区、田间生产道路(沙石路面)5公里;水利设施方面,5年内改造和修建支渠20公里,补修配套渠25公里,节水灌溉面积2500亩;人饮工程方面,铺设安全水供水总管道6.5公里,使全村都能用上干净、卫生、清洁水;农电线路改造方面,五年内新建、改造输配电线路28公里。四要努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沙化治理方面,每年完成治理面积200亩,完成生态林网建设300亩;能源建设方面,每年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0座。

(四)提供新服务。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健全完善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社会养老、困难救助等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配合区、镇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救助体系,加强我村医疗设施建设,力争于2007年建成120平方米多功能医疗室1所,积极动员全村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合率始终保持100%。二要继续抓好基础教育。争取于2006年建成高标准篮球场1个,多功能村民活动广场1个,于2008年建成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所,于2009年建成标准化操场一座、标准环型跑道200米,硬化灯光球场一个,并配备体育辅导员一名。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软件建设,努力形成“软硬”一起抓的良好局面。三要积极推进以救灾救济、农村低保为主的保障制度建设。配合区、镇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比较健全的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 “五保户”供养制度,统筹发展我村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此外,还要积极扶持基层政权建设,争取于年内投资30万元,完成村委会办公楼建设任务。

(五)树立新风尚。2006年,对全村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宣传、引导、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2007年,通过村委会、党支部的全面宣传教育,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自发性地开展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大力推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加强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切实把全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高潮、做出成效;2008年,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至2010年,将我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提升一个档次,向全市、全省的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看齐,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六)建立新机制。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强化服务管理,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揽,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双提高工程”,强化对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提升本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突出各类专业组织建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为原则,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层次、多领域放手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组织,争取于2007年建成红辣椒协会、食葵合作社、西甜瓜协会、制种协会等四个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四大特色产业等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法治进村入户”、“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村干群众法律素质,逐步实现村级政治、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法治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双湾镇镇长为副组长,以双湾镇政府、区农牧局、区水利局、区国土局、区交通局、区电力局、区社保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新粮地村党支部为成员单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双湾镇政府,主要职责是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指导、督促、推进、协调有关部门、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全体村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

(二)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农民集一点、村组筹一点、能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等“五个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协调区、镇两级公共财政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动员群众全员投工投劳,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同时,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投资,特别要在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三)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责任目标“四到位”,即职责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实行工作方式“三分三合”,即职责分、目标合,工作分、力量合,角色分、心气合;建立共识共谋、共荣共耻、立足自身、负重加压的工作机制。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和“区镇共建、主抓靠镇、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通过上下联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队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坚持“一事一议”,充分尊重,组织开展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对在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创建组织领导好,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人居环境整治好,社会事业发展好、民风淳朴治安好等“六好”村组,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篇:黄盖镇双洲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黄盖镇双洲村新农村建设

实 施 方 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七大坚持对 “三农”工作的部署,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临发[2012]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结合双洲村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强基础、兴产业、优环境、惠民生,着力推动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环境优美、走势强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组织领导

成立黄盖镇双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皮述禾同志任组长、李开龙任常务副组长,黎水冰、赵卫东、为副组长,李石球、王大长、张水平、李果、王行斌、仇文勋、李铁毓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叶纯刚、刘代富负责具体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付小云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环境优美、走势强劲”的要求和“全面部署、以点带面,分点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教育、科技、文体、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把双洲村建设成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目标是:达到“五有”、“五无”、“十个网络”

“五有”:

1、有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2、有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

3、有70%以上的组、屋场建成星级文明小区,70%以上道路进行硬化,绿化率100%,亮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

4、有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的特色产业,村人平纯收入超过当年全镇平均水平;

5、有一个好的村级班子。“五无”:

1、无计划外生育;

2、无人偷漏税费;

3、无人买码赌博和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

4、无重大治安、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

5、无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

“十个网络”:

1、广播电视网络。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并逐步实现数字化;

2、通讯信息网络。建有村级现代化远程教育站,宽带网入村,95%的农户装上家庭电话;

3、医疗卫生网络。建有高标准的村级医疗了生诊所,配备专业医疗人员,并实现农村改厕率90%以上;

4、供水供电网络。100%的农户用上家用自来水或洁净地下水,供电到户率100%;

5、燃气能源网格。实施生态洁净能源工程,90%以上的农户建有家用沼气池;

6、基层文化网络。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设备齐全,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7、基础教育网络。适龄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

8、农业科技网络。以村、组为单位定期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民人平纯收入均增长8%以上;

9、社会保障网络。村五保户供养高于省定标准,特困户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10、民主法制网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建立健全村级治调工作机制,普法教育广泛深入,村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稳定。

四、建设要求

一是制定双洲村总体规划,全面系统完整的建设新农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村镇建设统一规划,重点抓好村庄建设和管理,注重引导新建房农户由分散向集中连片和集镇、村镇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特别是在村庄规划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农村特色,贯穿生态理念,既展现农村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村生产生活要求。

二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坚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立足村镇区位、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扩大棉花、蔬菜的种植规模,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生产生活新条件。加强全村卫生整治,加快推动全村道路、饮水、电网、电信和农田水利等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结合农垦危旧房改造项目,扎实推动全村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改善村容村貌。

四是发展公共事业,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加快发展全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全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创建农技学校,加大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推进平安创建,努力营造平安和谐新环境。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防范机制。健全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群防群治,加大严打惩治力度,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置群体事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新机制。建强村支两委班子,切实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保垒和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搞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五、主要措施

一是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齐抓共管,重点帮扶。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联系制度和帮扶制度,实现领导牵头办点示范和相关部门作为后盾单位对口帮扶;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理,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是加大投入、规范管理。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投一点,单位帮扶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筹资机制。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农民搞好“一事一议”,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四篇: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村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制定如下实施规划:

一、基本情况**村地处**镇中部,总人口1106人,耕地1120亩,辖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2009年底,该村经济总产值13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400万元,第二产业产值35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全村现有个体户110户,大、中型运输车辆65辆,个体私营企业2家。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统领农村各项工作,按照新农村发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新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投资50万元,建成两委会阵地及群众文化广场;

2、投资1500万元,力争用3年时间,分三期全面建成**新村,2010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3、投资70万元,于2010年5月底前建成总长3.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彻底改善**——农场,**——**段路况较差的现状;

4、利用群众集资的方式,投资6万元,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1.5公里的村间街道排水续建工程;

5、投资11万元,于4月底前完成**组2眼机井配套及电力设施工作;

6、投资15.5万元,于4月底前完成**组打深机井及电力配套设施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中;

7、投资33万元,在10月底前完成全村9000米的暗管输水工程;

(二)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

1、扩大**有限公司的种植规模;

2、扩大**杂果种植面积;

3、扩大生猪养殖场的规模。

(三)乡村环境卫生及生态环境保护

1、对村庄、街道实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2、以“一池四改”为重点,年内建成沼气池100座,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四)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开拓农民投资及种植养殖知识培训力度,使大多数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村创建活动。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搞好组织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要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2、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群众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做为重点,通过建设成效展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应完善村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组干部和社会能人

为组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工作规划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庙湾村2011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庙湾村2011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庙湾村在全县“一点二线三片” 脱贫奔小康发展布局中,处于战略支点部位,按照特色发展、绿色繁荣、民生改善、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经过3年努力,不断实现“产业新、环境新、家园新、风尚新、农民新”,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努力建成全县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1庙湾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是:

一、产业发展呈现新特色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着力推进产业大发展。招商引进鹤峰县荣盛农牧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产业大发展:一是投资500万元的尽头湾生猪养殖场已完成近100亩的场地平整,并带动“五岳生猪养殖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获得政府扶持10万元、年内可出栏生猪达400余头、赢利可达20万元。二是获低产田改造项目投入,在全村一、二、三组连片发展核桃、油茶各500亩,带动了村民产业大调整的积极性。三是投入20万元建成大棚蔬菜基地30亩,调动了村民科技种菜和发展蔬菜的意识。四是紫云宫庙宇复建已完成规划、设计、勘测,并进行了工程奠基议式。通过一年的努力,庙湾村呈现出了生猪养殖、蔬菜、核桃、油茶、旅游五大产业新特色,并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村庄整治显露新面貌

按照政府补贴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庙湾村积极争取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全力实施村庄大整治。一是迁村腾地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在政府捆绑投入116.8万元和农户自筹50万元的基础上,历经五个月建成16栋特色民居住宅楼房、完成了街道基础工程。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效果明显。二是民居改造整体性焕然一新。政府扶持30万元和农户自筹近60万元的投入,全村完成50户木质房屋正立面改造和楼房顶层加盖民俗特色木屋的改建,形成了以三组为主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具备条件。政府投入13.8万元在全村建成垃圾收集池55口,并正争取环保部门的环境卫生整治的硬件投入。已逐步具备环卫整治条件。

三、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新热潮

庙湾村围绕项目支撑为重点争取政府投入,为全面彻底解决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改善。一是道路建设年内争取到政府投入80万元新修2.5公里和改扩建1.2公里公路。通达了至万头生猪养殖场、紫云宫遗址宽达6米的基地公路,连通了云南庄至落丘的宽达4.5米的环线公路。实现了庙湾村公路建设网络化格局,为庙湾村的村民出行和招商开发提供更好条件。二是安全饮水年内争取到投入100万元饮水项目,目前工程已完成了庙湾村1、2、3、6组的饮水主管网铺设安装,在落丘新建200立方米水池一口。安全饮水项目的全面实施将逐步解决庙湾村村民饮用水安全方便,推动荣盛农牧业公司及其它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下载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大全

    大湾村2011年上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州、市委、镇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会议精神,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

    **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市新农村建设“321”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农发[2006]2号)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貌、倡树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完善......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新农村建设侧影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新农村建设侧影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地处豫皖两省三乡七村交界处,全村7个村民组,420户,总人口1232人,耕地面积1300亩。洪河穿境而过,将王湾村分成河南、河北......

    大湾镇新农村工作队驻村以来

    大湾镇新农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级部的的支持下,认真调研,摸透乡情,村情,吃透思路,找准出路。根据大湾特殊的区域据大湾特殊征和农民的自身发展要求,开民......

    **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现结合我镇的实际,计划......

    红岩寺镇本地湾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红岩寺镇本地湾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本地湾村位于红岩寺镇政府南部1公里处,距柞水县城88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07户747人,总面积4.56平方公里。全村农户主要分布在洛柞路沿......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新农村建设侧影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5篇)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新农村建设侧影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地处豫皖两省三乡七村交界处,全村7个村民组,420户,总人口1232人,耕地面积1300亩。洪河穿境而过,将王湾村分成河南、河北......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村(社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