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05-14 07:0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篇: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刘 俊 陈志丹

当前,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一、确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已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生源质量相对较低,要确定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办学主体等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具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不可能按同一种培养目标、观格,用相同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在规模扩张时期,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立上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僵化,影响了对人才的实际培养。有的独立学院培养的目标定位,无论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还是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同母体高校雷同,分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就业、创业方面,还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方面,都很难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就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而言,不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也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面向基层的原则。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地方、区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大多数情况下,独立学院受母体高校的影响,在办学初期主要是套用了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来不及形成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色。从现阶段来看,独立学院已基本上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的任务,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必须认真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摆脱原有的办学模式,真正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从自身的目标、规格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每一个教育实体必须首要解决的,它直接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不随意降低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突出独立学院的三个特点,即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该在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大前提下,从突出这三个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突出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充分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又要和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适当错位,确立自身的教学特点,以避免和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雷同。要确定低重心的培养思路,相对于母体院校本科学理型人才的教育,低重心的培养和训练是独立学院发展本科技术教育的要求。这里的低重心,反映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是突出应用性,依托一定的学科平台,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低重心并不意味着低要求、低水平或降低质量。在某些方面,它对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切实的要求,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心应着眼于理论的运用,切实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强调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独立学院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应是通识教育加专长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要求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重视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区别开,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母体高校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形成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

突出为地方、区城经济发展服务的适用特点。为地方服务,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就是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可以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再一个则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后一个途径更为重要。要达到为地方培养适用性人的目的,就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以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不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地方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更加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是要针对生源特点、区域经济和地方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其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既要达到本科的专业理论水准,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素质。自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得以完成。为此,我们把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相应专业本科层次的规格要求。方向课程的设置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构建以区城经济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理论教学体系。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体现“零距离”教学改革思想是关键。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是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确定的,而是根据区域经济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独立学院要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要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毕业生今后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作为本科教育应有的较为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善创新、多方向、可调控”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体现市场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理论教学思想。独立学院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拥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规律,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对教学内容大胆改革、创新和优化,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特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要围绕区域经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要求,加强实验、实习、调查、社会活动等实践性教学,保障实验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引入职业认证标准及加强校企业合作是实现“零距离”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首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职业认证,能够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对接。将认证课程考试大纲与各专业教学大纲相街接,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好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为学校实践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只有在实际工作地点才能获得,而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庆军.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1).[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3]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分析广西“专升本”应用型才培养的意义,针对“专升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适应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升本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5-02

高职“专升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并且日趋壮大。目前广西区内共有高职高专学院37所,其中大多具有选送“专升本”的资格和条件。但目前区内能够接收高职“专升本”的本科阶段学习的高校为数不多。如何使高职“专升本”学生既具有高职培养时的应用型技能,又拥有本科阶段培养的拓展型能力,高校有必要在“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西当前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泛北部湾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广西的高职院校也具备了广泛的校企合作经验积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只懂技能不懂理论,或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多面手”(即综合素质人才)更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专升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加上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储备不足,后期成长和发展受限。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其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后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就业的现实需要。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培养层次所限,加上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地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渴望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专升本”政策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政策实施下,通过补充本科院校2年继续培养,形成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高职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促进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本科院校展现办学特色的最佳途径。高职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而本科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目前还有些欠缺。高职“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是这些院校的“佼佼者”,继承和传递着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本科院校应合理引导,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专业,这样才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才能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具体如下:

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广西大多数“专升本”学生采用“3+2”形式,即完成3年的高职专科教学后再进入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2年再学习。生源采用“优秀专科生选拔制”政策,即各高校学生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科目平均成绩排名先后顺序进行选拔。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所以仅有排名前5%的优秀专科学生可以升本学习,因此学生均为原高职院校较优秀的学生。

以广西财经学院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为例进行分析,学生分别来源于区内6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排名不分先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其专科所学专业多为建筑相关专业,经整理分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及施工)及水电、路桥专业几大类。对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工程造价45人、建筑工程技术31人、建筑工程管理13人、建筑装饰及施工10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3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6人。可见,“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加上各高职院校资历和办学条件均有差异,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差别较大,所以学生个体差异性非常大。

2.前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积累不够。通过对各“专升本”学生的入学基础调查,发现因原专科学校的专业方向差异性和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各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非常大。以工程管理方向“专升本”的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在专科阶段道路桥梁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未接触过,专业积累全无;而对建筑装饰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这门课却是重点科目,专业基础较好,本科阶段为再学习科目,但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层次还是偏低。类似的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也存在同样问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升本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较大,深入的专业知识部分还是欠缺。

3.具有一定现场工程经验积累,学习目标明确。通过近几届“专升本”本科入学前实习经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均有工地见习经历。通常在结束高职学习后均会设置有近半年的实习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能够找到许多实习机会。一般建筑类的实习岗位分布在工程施工现场、设计院(所)、造价咨询、房地产技术及咨询等几大块。以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数据如下:工地见习92%、现场施工43%、设计19%、造价8%、房地产企业10%、其他13%、无8%。

对实习时间进一步统计发现,实习期超过6个月的占50%,实习期超过3个月的占32%。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所学会更多,专业和工程经验积累也越多,因而“专升本”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优势。因此,对比一般的普通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势,就业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在教学培养体系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系。加强各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与本科院校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类“专升本”人才培养,建议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活动,把新技术、工程实践经验、企业文化等引入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对策

(一)严把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能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广大本科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上升国家战略层面,广西经济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前提下,广西区内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大批能在生产管理等岗位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等四项人才开发工程,目的是提升经济区内的整体人才素质,所以高校在平时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同时,一定要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

(二)服务方向目标定位。要根据广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结合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机遇,重点考虑产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自己专业特色。既要坚持以本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服务方向,又要特别地根据广西目前的发展状况、产业和产业技术结构来合理规划“专升本”的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发挥高校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

(三)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和依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合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够用为主,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向学生培养,建议把实践课程引入课堂,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实践应用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化。“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本科研究型人才主要差别在于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多渠道化,高校应和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协商,根据需要来制定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爱闻,聂慧,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论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李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0(12)

[3]蓝洁,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J].广西教育,2014(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4〕52号)

【作者简介】唐迎春(1984-),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吴 筱)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一、引言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特点,在高职中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服务。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物流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虽然高职院校培养出了一定数量的物流人才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物流人才的缺失会对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流动起到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认清问题的重要性,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情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各地由于经济形态的不同因此形成各自的区域经济特点,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产业。但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当前的物流运行模式能否适应我国持续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而且目前物流人才的短缺对我国的物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认识到我国物流业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物流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快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保证物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是王道。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一点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所区别的,它的教学重点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与其专业相关的技术能力,毕业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与能力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但是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是以学科体系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成为了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就导致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学习到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实际价值的专业技术技能,理论课程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程,这违背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初衷,学生在学习后无法胜任自身岗位的工作,因此物流专业自身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区域经济中高职物流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2.缺乏专业教材。在目前情况下,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教材中,很多是学科体系的教材架构,很多教材都是从外国引进并直接翻译的,教材中讲述的是国外的情况,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并不大,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很多情况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应,因此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学习到适用和够用的理论知识,而且国内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教材上很多内容与实际上并不相符,这些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专业教师匮乏。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很多不是从物流专业毕业,自身水平也较为有限,所拥有的知识难以满足目前高职物流教育的要求,他们能够教授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他们自己缺乏双师素质和实践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够给予给学生的东西十分有限,学生也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实用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很多区域的高职物流专业面临着的问题。

4.专业定位不明确。在前文中曾经强调过,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为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服务的,因此在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该根据区域的实际需要进行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的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应该明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点,对自身区域的经济特点、职业需要、社会需求都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调研,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往往没有明确的对应岗位群和就业方向,只是与其他区域或同类专业一概而论,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准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当地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

1.强化实践教学。物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对于从业者有着较高的操作性与技术性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对自己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进行调查,了解物流产业最为需要的能力,之后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改变原有的以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关的实践体系,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对于物流事务的应对能力与处理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与岗位要求,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

2.开展校企合作。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物流企业也随着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自身的基础不足他们需要有着专业化能力的人才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改变企业的现状,每一家物流企业都拥有自身的工作流程以及稳定业务来源,而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相关业务完成都需要有人来进行实际操作,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需要的正是一个平台来进行实践,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因此,二者的需求得到了互补,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物流企业之中进行实习,了解物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对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锻炼,并且根据物流企业的标准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强化与训练,物流企业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机会对人才进行挑选,从实习学生中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进行直接录用。教师也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之中,了解物流企业真实的需求,不仅以此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教授企业最为需要的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培养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双师素质。

3.建设教师队伍。高职教师承担的职责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他们需要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还需要教授学生专业相关的技能,这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熟练的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定操作技能,但是很多高职教师自身缺乏操作技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自身教师团队的建设,从物流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直接聘请他们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由他们讲授物流专业的实际操作课程,由高职教师讲授与物流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二者结合形成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双方合力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工作后能够具有更加具有竞争力。

4.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要为区域所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应该首先对区域经济进行调研,了解物流企业目前对于人才能力的真实需求,继而确定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改变原有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让高职院校自身为区域经济以及区域企业服务,根据区域经济与区域企业的实际需要来教授学生,对课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序化、选取和设计,让学生符合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在工作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语

近几年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快速,但是自身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逐渐暴露出来,高职院校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够改变我国物流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推动我国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构建和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目前工作的重点内容,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注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华,严雪晴.基于广东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以《报关实务》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84-85.[2]薄爱敬.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3):145-146.[3]叶伟媛.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23):107-108.

第四篇: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浅议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丽水市是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上海512公里。下辖7县1市1区,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248万。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丽水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据2004年统计数据,近年来,丽水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总的来说,是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的三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浙江经济出现了浙南和浙北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浙南地区如温州、义乌等地形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潮,浙北地区走的是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尽管浙江经济南北两地不同,但是两在经济都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然而,丽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1995年,丽水市政府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口号,在农业经济上大做文章。“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战略实施了四五年,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区域整体经济则被发达地区甩出了一大截。

丽水市发展经济过程中是走过弯路的。对丽水来说,要全面发展经济,走农业立市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丽水山多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得可怜,我们缺乏的是最基本的发展规模农业或机械化农业条件。要走旅游立市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显赫得足以发展致富的旅游资源。要说商业兴市,我们的商业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没有工业作支撑,商业兴市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句空话。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经济从当初的自然经济发展到当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期间经历了英国工业革命,正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从手工劳动快速发展到机械工业时代,从此,工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不要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

从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的经济发展实践上看,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工业化建设,把工业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并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其中义乌提出“以商兴工,贸工联动”战略,是基于义乌商业贸易已相当发达为前提条件的,即便如此,该市还是没有把工业置于次要地位,而是着力发展工业,以商业带动工业,贸工联动发展。

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根据丽水的实际,我们丽水确定“工业立市”战略,走工业化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我们市委市府已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决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全区建设富裕**、生态**、文化**、幸福**、平安**,打造“活力**、魅力山城”的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区域经济稳步发展。但要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街道必须针对空间布局有限、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

2012年,**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4.02%、销售收入15.22亿元;批零住餐业销售总额17.87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3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进出口总值7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7%;实现入库税金8525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096万元。总体来看,发展形势呈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业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内生动力不足,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和基础设施、发展空间明显优越的先进地区相比,**街道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等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街道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8万余人,人口的过于集中造成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住宅面积、公共绿化面积明显偏低,使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张受到严重限制。

(二)工业用地紧张。土地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缺少土地的有效承载,第二产业很难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工业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日益增强,由于国家土地政策和区域面积的限制,**街道的土地制约因素矛盾突出,难以规划系统的产业园区,致使出现辖区工业发展仍然存在项目不多不大,缺乏旗舰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矛盾。

(三)交通瓶颈依然存在。由于**小街小巷、道路狭窄的特点,**街道辖区内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容载量也已达到极限,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突出,对辖区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日益突出。此外,由来已久的城市结构和布局也限制了城区商业的集聚和密度,难以规划建设服务业龙头企业。

二、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分析

(一)以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街道的经济要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从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等入手,努力构建集约型、创新型和高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因此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一方面立足辖区发展实际,在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做精做强以工陶、鲁耐、强大、福颜、富安为龙头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集中扶持新颖传感器、大通科技、绿源燃气、康贝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起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工业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突破发展空间狭小的瓶颈,不断寻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重点抓好**美食园、中心路沿路商贸圈以及珑山路商业集中区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快大街古商业街建设步伐,努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二)以调整产业布局为抓手,培育新的增长点。当前的**仍处于工业化升级、社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步伐加快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必须从大局出发,紧跟市、区经济整体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形成准确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竞争,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观察**街道目前经济发展格局,总体以五岭路为界较为清晰地呈现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服务业集中区和北以五龙、后峪、良庄、安上四个社区工业园为重点的工业集中区两大板块。结合当前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可以规划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北部要以莲花山森林公园为核心辐射发展,加快建设三泉山旅游度假区,积极发展餐饮、商住、休闲、娱乐等旅游配套产业,实现服务业的北向扩张,形成新的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以区东外环路建设为契机,以东规划新型工业园区,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点。

(三)以载体建设为重点,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土地、资源、交通和环保等问题对辖区的经济发展制约将越来越明显,谁能够有效解决瓶颈,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通过“建、盘、引”等方式来破解制约难题:“建”是指积极推动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的承载功能。要围绕辖区三纵三横的交通格局,进一步加大与上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实施五岭路北延、东过境路南沿等道路建设工程,缓解城区的道路交通压力。对博矾路、马行街、北岭后街等20条辖区主干道及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努力解决部分特色街区的交通拥堵问题;“盘”是指积极盘活动存量土地。采取分类不同的盘活方案,积极稳妥地对淄矿集团、后峪工业园、鲁耐窑业、珑山集团等企业近500亩闲置土地进行盘活,破解经济发展用地瓶颈制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是指要积极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选资引进一些对地方财政贡献大、资源占用少、适合**发展的项目,使辖区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辖区经济实体的承载力和容积率。

三、关于今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些保障举措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快内涵发展步伐。对于资源缺乏、发展严重受限制的老城区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工陶、强大等现有省、市级研发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极引导企业通过打造自身科技研发平台、增加科研投入、争取优惠政策、加强载体建设等途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二)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职能服务。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挂包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工作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要针对企业在发展中碰到融资、用地等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工业集中服务活动,通过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等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牢固树立项目为纲的理念,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要围绕工陶、强大等传统优势产业,迅速扩张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既着眼于经济规模“量”的迅速增加,又致力于经济质量“质”的大幅提升,通过项目建设的实施,努力在实现高产出、形成好效益、做出大贡献上有新的突破。

下载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立超 王国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摘要】文章指出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对农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以......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全国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五篇范文)

    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传统的制造业模式正日益受到冲击,大量数控化装备的使用使得数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并......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推荐5篇]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叶才福 张洪兴 摘 要: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我国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介绍天华学院所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本站推荐)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

    人才培养模式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