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7:0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

第一篇: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

摘要:伴随着国际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思潮,市场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也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前行,但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是根本相悖的,基础教育改革市场化不仅使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异化,而且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本文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倾向应受到遏制。关键字:教育市场化;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在国际教育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市场化成为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市场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不断推动着教育改革向市场化的道路上前行。“全面推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教育市场化势在必行”等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十分流行的话语。笔者不否认市场的确有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就目前各国教育市场化的情况来看, 基础教育改革市场化道路已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教育到底能否市场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出现的教育市场化倾向?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化对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对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关于教育市场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是主张要依靠市场手段来筹措和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推向市场,变成一种由市场法则支配的商业性活动,其实质是教育的营利化和学校的企业化。教育市场化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①在市场制度的基础上,学校类似于市场经济中以资本赢利为最终目的的私人企业,根据利润大小调整经营决策,教育的消费者—家长(学生)和学校在教育市场上遵循市场法则,依据价格信号和供求关系进行等价交换。

提倡教育市场化的人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适应世界趋势,走市场化道路,只有像市场一样,全面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起由市场调节、社会力 ①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量参与的新体制,才能增强教育改革的效果,才可以摆脱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资金普遍不足、制度不灵活等发展困境,在艰难的现实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总之,基础教育市场化就是要以市场为基本手段把基础教育导向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让学校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完成从政府的“家养”到市场的“野生”的转变。

二、教育市场化使基础教育的公益性面临挑战

市场活动的本质追求的是工具性价值,即市场推崇物质价值、功利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而对于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等的关注很少。市场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主要方式的活动,是“利润驱动型”的活动,市场本身就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以追求利润为直接目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这种追求最大利益化,导致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会努力通过市场的积极运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总之,“利益”是市场活动最为关注的。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指教育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即教育是超出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社会整体利益。①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及其家庭的投资或消费行为,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规则来支配。社会公益性是国内外对教育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和普遍共识,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教育不像其他商品,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教育活动和市场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完全对立的。学校的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不能像市场那样谋求经济利益,获得高额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如果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去办教育,必定会使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大打折扣,这也必然会对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我们不能把市场观念用于一切地方、一切领域,教育的性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决定了它应保持必要的独立、清醒和冷静。

三、教育市场化使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异化

(一)校长的异化

很多人认为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放权了,学校管理更加校本化了,因而校长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殊不知处于教育市场化中的校长们需要面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压力反而更大了。一方面他们要疲于应付政府 ①张艳敏,梁东荣.公益性视野下的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1 的各项要求,即完成国家对于学校各方面的要求和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忙于学校自身的“经营”,要经营好学校并确保它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鲍尔在对英国教育市场化的校长进行研究后发现,“校长似乎被无数的地方教育当局的检查和压力淹没了。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他们主要兴

①趣在课程革新上,现在却要跑东跑西伺候别人。”在应对市场方面,校长们也是显得力不从心的,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他们原来不熟悉的工作。“校长们要更多地考虑财政预算问题,与此相应的是,与以前相比他们投入到教学领导岗位的精力将会减少。”②

校长已经完全由一名教育工作者转化成为了一名企业管理者,也就是说校长现在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教育教学问题转向了财政和管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校长俨然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鲍尔曾引用了一位中学校长的一段话较有利地印证了这一观点:“我刚刚敲定一项校舍维修的计划,这是一项新的计划,它比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多出3000多个项目,而且价格更便宜。这的确是一项不错的计划。是的,这就是我所能做的一切,我会为自己深谙下水道、水泵、电力之类的东西而感到惊讶,但麻烦在于这样做让我无法完成那些在我看来是对校长很重要的事情。每天至少巡视一次教室,看看学生的作业等等,过去我就是这样做的。”③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多少还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每位校长每天研究教育教学花去的时间占到总工作时间中多大的比例?

美国学者布赖克等人认为成功学校的校长应该“把教学问题作为长期关注的焦点”。④然而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对学校校长的评估不再建立在专业性权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管理技能的基础上。”⑤而这里所提到的管理技能显然是指驾驭市场而不是驾驭师生从而驾驭课堂和教学的能力。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校长(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校长)的处境更加艰难了,教育市场化带来的是学校管理者及其管理方式的非教育性,这种负面影响不得不令我们担忧。

(二)教师的异化

①[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7.②[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71.③[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9.④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74.⑤[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5.2 教师在学校办学压力的影响下,不再单纯的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对象,转而将学生视为能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利益的顾客。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力不是越来越大,反而是越来越弱化。学校的管理使教师的行为受到了很大的束缚,教师变得服服帖帖。“在教育市场化的变革中,学校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能够在学校间的竞争中获得市场,不断向教师施加教育教学以外的很多其他负担。”①教师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控制和评估,需要填写大量的各种数据和表格,为学校的办学宣传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工作。大量琐碎的工作使得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市场上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教育市场化也必然导致了教师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愈演愈烈的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导致了教师之间有效的合作减少或形式化。教育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加剧教师之间内部的分化,教师往往把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从事的竞争看得比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更为重要。

(三)家长的异化

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在学校眼里,家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或政治资源,抑或两者都存在的更为重要的双重资源。在经济资源方面,“家长的价值要根

②据他们能带给学校多少金钱资源来衡量。”这样必然导致了身处弱势群体的家长在参与孩子在校学习的意见中失去了话语权。市场只为一部分人而存在,教育市场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在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家长变成了顾客,顾客在衡量各种条件后可以选择学校,看似家长的权利更大了,但其实质也只是一部分携带资源的家长才有资格进行选择,所以说选择是有条件的,选择只是在为一部分而服务。

(四)学生的异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如果教育市场化能给学生带来益处,那么教育活动中的其他人的异化便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种假设显然是说不通的。当参与培养学生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异化,学生又怎么可能会从中受益?我们认为如果教育市场化改革给校长、教师和家长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那么这诸多的负面影响必将会全部施加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最终成为教育市场化改革中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从而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①[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11.②[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6.3 教育市场化改革对学生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将学生看成了促进学校竞争的商品。学生不再被看作是充满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被看作是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顾客和商品。在教育市场化中暂时胜出的优质学校会设置很高的门槛来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这样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产品,从而在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会拒收那些“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不但不会给学校带来有益的资源,反而会在某些方面为学校消耗资源,教育产品的前景更是不乐观的。由于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放宽了,优质学校对招生过程的每一步都建立了具有强烈倾向性的程序和标准,这样的招生就能过滤掉许多“问题”学生,优质学校的工作重点把培养优质学生转移到了招收优质学生上,这种做法显然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同时,优质学校通过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时间教育腐败问题被频频曝光,教育成为了仅次于医疗事业的又一大暴利行业,教育乱收费问题更是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被当成“人”,而是被看成了在市场中可以获得利益的商品。

四、教育市场化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西方国家自80年代以来掀起了教育市场化改革,很多国家都“提倡把市场竞争

①的某种形式作为学校改革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都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教育市场化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的城乡发展已经严重失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推行教育市场化必将加剧我国教育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市场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主要指经济利益。在我国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教育市场化必然会造成“马太”效应,使发达的地方更加发达,落后的地方更加落后。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边远地区、经济和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本身就因为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基础等原因处于劣势,而教育市场化无疑会使本处于劣势的农村教育境况更加恶劣。

市场化改革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只会使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形成相互的“隔离”,从而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由于教育具有基础 ①[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第七版).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74.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人们受教育的等级差别必定加剧社会的等级差别。让教育听凭市场召唤,优胜劣汰,那么,农村地区本已落后的教育就会“雪上加霜”,城市地区的发达教育就会“锦上添花”。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在为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推波助澜。

(二)教育市场化加剧了同地区学校间的差距

教育市场化的竞争必然会有竞争的输赢,从而产生所谓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优质学校作为市场竞争中的胜利者势必会提高门槛,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而这些优秀学生作为良好的教育产品又会使优质学校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胜。竞争只看重最终的结果,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指升学率,优质学校通过招收优质的学生,使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获胜,而优质学校本身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升已经被忽视了。我们说招生行为是市场行为,教育教学才是教育行为,教育市场化行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前者而不是后者。“最好的学校不是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学校,而是那些能充分地筛选和选择学生的学校。”①是学生成分而不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使得学校走向成功。②因此,优质学校关心的对象是两类人:一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二是能给学校带来资源的家长。学校更关心的是学校每年的收支盈余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办学校和办企业从本质上讲已经没有了什么根本区别。

和优质学校相比,薄弱学校的处境便岌岌可危。他们无法与优质学校进行竞争,为了维持学校的生计,扩大学校的招生,薄弱学校在资金短缺的基础上还要在市场上对学校进行推销和宣传,虽然这种推销和宣传和优质学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据统计,英国学校每年用在花里胡梢的广告上的费用高达2800万英镑。资金被用在大量增加的行政事务以及市场运作策略之中,学校办学出现了注意力转移。试问如果投放到学校的资金没有到达教学领域(即教师和课堂),那么它的效用手否值得怀疑?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诱发了‘择校’与高收费现象的生成,同时,‘择校’与高收费则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由此形成了一个怪圈。”③ 而这种怪圈便会推动同地区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俄罗斯学者V·萨多维奇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演中曾说:“教育正以社 ①②[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0.[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05.③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1.5 会不能接受的方式向全面‘商业化’发展,这将削弱整体的文化构成和社会发展。”①学者约翰·麦默蒂曾指出教育准则与市场在目标、实施动机、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任何一种将市场准则运用于教育领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育的确要适应经济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教育应该保持其自身的独立。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渴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愿望愈加强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被刻上了太多市场的烙印,以使我们忘记了教育自身固有的意义,即教育利国利民的公益性质。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谈到“不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该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学校就变成了‘学店’,教育就变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不论教育系统的组织情况如何,其非集中程度或多样化情况如何,国家都应对公民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由市场来调节。”

综上,教育是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公共事业,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其公共性、公益性不仅不应弱化,相反应得到加强。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市场化改革。

①V.萨多维尼著,蒋凯译.大学与社会[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6.

第二篇: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推荐)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

刘美平

【专题名称】体制改革 【专 题 号】MF1

【复印期号】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11年10期第46~50页

【作者简介】刘美平(1970-),山东曹县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郑州 450002 【内容提要】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而言,可以用“简单市场化”、“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来概括。“简单市场化”改革是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以药养医”问题的关键。“过度市场化”改革是引发“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原因。至于“市场化不足”则表现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资不足和社会性政府管制错位。这说明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存在以“利”为主旨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此,我们应深刻反思这种“泛市场化”改革之弊端,在认识到医改决策纠错机制尚未建立和肤浅模仿国企改革及照搬美国医改等主要问题的前提下,实施以“人民健康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关 键 词】市场化/体制改革/价值取向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十三届卫生大会发表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绩效进行了排序,我国总体绩效列第144位,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列第188位。这一状况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并促使我们对过去多年医疗卫生改革进行深刻反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进行的所谓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化改革?改革的绩效怎样?是否解决了改革前存在的问题?新出现了那些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要进行什么样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改革?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医疗卫生服务不属于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部门,只是作为居民的一种消费或者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居民。在“收费越低、减免越多,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福利观支配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价格多次大幅度降低。面对巨大的卫生需求,财政又没有能力给公立医院以相应投入,直接导致医院运转困难,并由此造成“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20世纪80年代逐步推进的卫生改革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改变医院“越办越穷”的状况;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克服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导向上,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以一种偏激的思维来评价计划经济时代的医院建设,片面认为过去的办院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都是不好的。

这样一来,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了。但是,由于当时片面的否认计划经济时期公立医院的一切成绩,认为只有市场化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片面市场化的出现就在所难免。在片面市场化作用下,“经济杠杆”在公立医院运作中被置于突出位置,重视经济利益也自然成为众多公立医院追求的首要目标。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尽管口头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为了单位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不惜损害患者利益。显然,公立医院的片面市场化改革既偏离了公立医院的自身职责,又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还背离了社会主义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二、对经济转型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

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自身发展历程,将改革开放后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98年是划分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1998年以前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扩张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医疗保障制度框架的改革。[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该会议要求卫生系统必须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当年4月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该文件要求:卫生部门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文件提出: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此文件意在通过市场化来调动医院及相关机构创收的积极性。

1998年以后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改革,2000年又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一起推进,2002年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试点工作。在此,我们并不否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但是由于最初的体制改革设计存在部分缺陷,加之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在1985-1998年期间,中国政府探索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两个方向是:一是减少甚至不给财政经费,二是允许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服务机构。如果说医院仍然还是名义上归各地卫生部门管理的公立医院的话,那么这个“公立”名称背后剩下的只有政府负责医院院长的任免,至于医院的具体运行机制,政府则完全放手。政府对公立医院在改革过程中所给的政策是允许收费,即允许“以药养医”——医院可以提取15%的医药差价费。这两项政策是政府不投资或少投资、又想让公立医院运行下去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政策。

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实调动起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创收的热情,但代价是牺牲患者的利益,甚至于以降低绝大多数人的健康水准为代价。正如李佐军所说的那样,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改革中,可能过多考虑了如何调动学校、医院和开发商的积极性,过多考虑了政府减轻自身负担的需要;在价格改革中可能较多维护了垄断者的权益;在政府改革中可能较多考虑了政府自身的权益得失;在对外开放中可能过多照顾了国外投资者的权益等。总之,许多改革举措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率上,而没有放在人本和公平上,这是许多人质疑和批评“市场化改革”的根源。[2] 从社会主义经济学角度来讲,我们改革的目标,是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政府改革等等,不能都叫做“市场化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各领域的自我完善。[3]既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公立医院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以患者利益为半径,严重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这是在降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仅如此,公立医院通过高收费实现自身创收的做法,也背离了中央政府的改革目标。显然,医院的目标是全体医务人员福利最大化,而政府进行医改的目标是全体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实际福利最大化。而医患之间的福利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医务人员福利的增长是以患者利益的减少为代价的。

从资本主义经济学即所谓的西方经济学角度讲,市场经济也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经济形态。微观经济学以非常完整的逻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实现“帕累托最优”,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假设前提——完全竞争。所谓完全竞争背后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制度合理(交易成本为零)、信息完全、分工理想(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分离)等。即便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分配准则——“帕累托改进”也是指在不减少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保证公平是前提。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所论证的市场竞争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理论,公立医院的效率和福利提高了,但是损害了公众的公平和患者的福利。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二者的效率问题。如前所述,政府在设计医改方案时,也考虑到了让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公平竞争,更好地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这一问题。然而,事情往往事与愿违,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不但没有形成公平竞争,反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问题。由于营利性医院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其发展的动力来自市场外部的竞争压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不论是民营医院还是民间资本参股的医院,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营利性医院。反观公立医院,尽管也打着“非营利性”的大旗,享受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免税优惠,还无需承担破产的风险,实质上却在药品销售和医疗检查服务上大肆谋取利润。通俗地讲,对营利性医院而言,收益和亏损都是自己的,国家是不给予任何优惠条件的;而对公立医院来说,收益独享,亏损由政府负担,国家还给予诸多优惠条件。这种机会不平等,让营利性医院根本无法在市场上与公立医院展开公平竞争。由此可见,非营利性医院的公平与营利性医院的效率处于“双输”的境地。

三、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一点已是政府、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共识”。然而,在分析医改失败的原因方面,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观点认为,医改不成功的根源是走了市场化的道路,得了所谓的“美国病”,因而有必要恢复并扩展公费医疗体制;[4]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计划经济下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要实行公立医院的产权多元化,鼓励发展营利性医院,严格规范非营利性医院;[5]还有学者认为,中国20多年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成功,其根源与其说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不如说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因此要走一条“有管理的市场化道路”。[6] 第一,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纠错机制尚未建立。当初,医改的方案是“给政策不给钱”。试运行了一个阶段后,发现的确调动了以创收为内容的公立医院的办院积极性,但是,却违背了医院“救死扶伤”的使命之要求,严重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公立医院因此成为“救富人不救穷人”、“救少数人不救多数人”的势利眼医院。公立医院本来应该具有提供公共卫生产品、稳定医疗市场价格、调整医疗资源结构、维护卫生公平、推动卫生科技进步的职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医疗服务目的、公立医院职能也应该是一致的。然而,所谓的市场化医改却使得公立医院的使命和职责大大减弱。这说明中国医改体制设计的确存在决策错误。当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时,却没有及时的对当初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的医改体制进行纠正,显然,纠错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简单模仿化是医改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医改模仿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但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看病贵”——诊断费用贵、药品费用高的源头就是在于这两项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想,允许收费情况下的自负盈亏型的公立医院,只想“盈”了又“盈”,不想“亏”了又“亏”,诊疗费用只能越来越高。允许“以药养医”提取15%医药差价费,即只有高价药品才会在医院与医生那里有市场,因为对于医院来说高价药品提成多;对于医生来说,大处方给自己带来的收入多。医生收入与所开处方含金量挂钩、医院收入与药品差价挂钩。这两个“挂钩”制度彻底将医院与医生推向以“盈”为中心的行为境地。可见,高价位的药品经销商、医院、医生三者之间借助市场化改革政策,依据医院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医生的处方权这三个环节实现了从虚高药价向现实高昂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这一惊险的跳跃,而承担这些高价格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只能是患者。

事实上,医疗卫生服务是涉及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严重专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诊断过程与治疗过程。医学专业信息不对称致使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过程与治疗过程具有完全的垄断性,处于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从而使医疗服务消费又具有了患者出于求生本能要求下的强制性与医患之间源于治疗过程的不可逆性以及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被动性这三大特点。

医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的完全垄断权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会演变为医生的话语权,而医生的话语权又可以演变为诊疗过程的医生决策权,医生的决策权再具体化为医生处方权。医生的处方权利却是可以向着不同方向使用的:一个是本着“治病救人”的高尚道德方向,根据科学的初步诊断结论,选择适宜的检查手段与检查器械,运用合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负责任性的治疗;另一个是本着医生自身利益(收入)最大化方向,根据在诊疗过程中能够获得收入的多少,选择昂贵的检查器械,运用高附加值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非完全责任性的治疗。医生处方权本身无可厚非,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生都必须拥有医生这个职业所特有的这一权利,问题是处方权的使用动机,不同目的使用动机会提供质量不同、疗效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公立医院私有化与市场化的导向下,在逐利性潜规则逐渐发生作用的态势下,在忽视了医疗服务行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如果在中国出现医院创收越来越低、医生收入越来越少、药价越竞争越低的现象,反而不是“理性经济人”所做的传统行动了!这说明中国要实现从“传统行动”到“价值理性行动”的嬗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 第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简单照搬美国医改市场化模式也是医改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照搬美国医改模式的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忽视了人口大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美国的医疗体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生看病以赚钱为激励机制。大多数人通过雇主获得医疗保险或自己购买保险,政府投入较少。美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位居世界第一,医疗服务质量较高,但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小病自己负担,大病由国家负担,导致相当的浪费,因为他们小病不治,大病由国家出钱救治。国家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不低,而效率却较低。美国政府采取措施试图减少医疗支出,但收效甚微。这说明,美国的医改并不成功,也存在很多问题,否则,不能现在仍然在继续改革。

尽管美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在绝对数上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它的医疗卫生各项指标,如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均排在发达国家的后位。[8]这说明美国的医疗卫生效率也不高。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通常建在卫生资源缺乏的地区,90%的老人和贫穷者的医疗服务是由公立医院提供的。美国是卫生服务市场化国家,但美国的很多州运用计划手段,对卫生服务价格实行管制。

再来看中国,我国人口多、技术相对落后、财政资金不足;而美国人口少、医疗技术先进、财政资金充足、市场经济成熟,这些都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政府进行的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以人民为本”,而美国的医疗改革更大意义上是满足上层社会少数人的利益要求。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果评价以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绩效的话,可以用“简单市场化”与“过度市场化”以及“市场化不足”来概括。“简单市场化”是指将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筹集渠道“简单市场化”,这种“简单市场化”的结果是患者承担最终所有医疗成本。[9]“过度市场化”是指政府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一部分投资责任转嫁给市场,引发“以药养医”、“以医疗器械养医”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允许医院自行设置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的做法是导致“看病贵”的直接诱因。而当公立医院一旦以追逐“利”为目的时,公立医院就会偏离了他的公益性质,或者说他的公益性质淡化了。[10]这样的市场化改革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批判。“市场化不足”是指私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者称民营医院既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私人医疗消费需求,又在服务质量上参差不齐,甚至坑人害人,而政府又没有及时规范并惩处这些非法行医者。这足以充分说明中国过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以“利”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完全错误的。

针对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力度纠正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医疗卫生体制:一是摈弃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简单市场化”的错误做法,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公共财政支出,并使其制度化。二是取消“过度市场化”导向的错误政策,使其制度设计走向更科学、更客观、更原则的方向。三是弥补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化不足”的缺憾,在减轻民营医院税负和增加民营医院数量的基础上,为各级各类医院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公平竞争。四是在确立公立医院是公益性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强化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彻底改变公立医院今后改革的“泛市场化”倾向,使得公立医院走向正确的改革轨道。五是建立健全医改决策纠错机制,在遵循医疗服务行业自身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改新路径。【参考文献】

[1]彭瑞骢等主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5.[2]李佐军.“市场化改革”如何健康推进[J].金融经济,2009,(6):18-19.[3]刘国光.试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4]王绍光.人民的健康也是硬道理[2].读书,2003,(0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概要与重点)[N].中国新闻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5-07-29].[5]赵敏,马建华.关于杭州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5,(4):64-67.[6]胡颖廉.管制与市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困境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6,(6):34-38.[7]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发展理论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0.[8]张蕴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83-85.[9]李义平.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与校正[J].经济学动态,2011,(4):79-83.[10]程广德,葛余兆.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原因与实现途径[J].卫生经济研究,2006,(11):9-11.^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2011年9月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材料

与课改携手同行

奈曼旗第三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然而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我们在实验启动前后重点进行师资培训,并以此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培训,将新课程内容作为重点,在“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介绍”、“教学方法研究”三大块内容学习研究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撰写论文、写学习笔记,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加大力度、强化培训,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单从教材上或凭教师的经验是很难把握新课程的整体思路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将课改理论列入每周必备的业务学习内容。《课改通识读本》、《新课程通识专家讲座精选》、《新课程通识培训阅读文选》、《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案例》是业务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新课标的研究纳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为了引导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新课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校长先后多次做了专题讲座。在《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新意》中,提到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即“定位”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变化”新、“注意点”新。这些观点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课改课堂,引领创新之路

1、在备课上下功夫:学校努力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我校建立电子教案库,教案库建立后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库的资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

2、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领导听课,都以“推门课”为主,重点研究和监控平常课。每学期,我们加大了领导听课的力度,改进了办法,改变了以往的

1集体听课——集中评课——主管领导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的单向的、仅指向评价的做法,变成领导听课——授课教师及相关教研组和领导一起评课——集体教研,提高了效益,强化了研究。教师也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搭建课堂教学展学平台,打造精品课堂。我们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我们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关注教师的层次和差异发展,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人上多课”的活动,让一位教师在同级多个班上同一教学内容,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既帮助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我们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4、立足课改课堂,走创新之路。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立足教研,发挥导向作用

1、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几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3、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

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4、学校现有自治区立项课题五个,结题三个,国家级课题《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治区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正在实施阶段。我们在加紧实验的同时,从小学改革的背景、现存问题到三维目标的确立,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从识字教学的多认少写到阅读教学的多朗读少做题„„教师们收获大,缩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时间,尽快地进入实验状态。由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进而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大胆实验新学习方式,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互动解决,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且逐渐变为现实。

四、立足实践,营造书香校园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几年来,我校从构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让学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

1、为发展儿童启蒙关键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乐趣,我校把国学经典列入校本教材:学前背《三字经》、一年级背《弟子规》、二年级背《百家姓》、三年级背《小学必背古诗70首》四年级背《千字文》、五年级《伦语》、,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儿童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分,记入考试成绩。

2、经典书籍阅读。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学校规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阅读课时学校要进行检查,只能阅读不能上别的课。并不断充实,更新图书。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采取学校订购、邮购,教师本人自购、教师学生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已为学生购买《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上万本,并按不同类别分发到班级,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必读书目30册,选读书目30册。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图书室及时为师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在内的阅读书目,由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开展学科节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古诗词背诵、英语听力、积词”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拓宽了教学范围,培养了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的启发,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节活动,每个学期各有侧重,每次活动各有重点,形式包括各类竞赛、抽测、主题活动、演讲会、故事会,内容涉及每个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师生展示学科教学特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成绩

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第三小学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被评为:

“中央电教馆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达标创优先进少先大队”、“红领巾示范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市级“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诗教先进单位”。

旗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旗市容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十佳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曲折而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课改,让课改之花在我们第三小学这块乐土上结出硕果。

2011年5月

下载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

    市场化改革料加速

    尊敬的党组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即将拉开帷幕,世界各国主要媒体近来纷纷对中国可能在会后深化改革的领域展开预测和分析,其中围绕国企、土地和金融三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引......

    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尊敬的党组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本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引发多家外媒关注。外媒认为,公报勾勒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未来几年的改革蓝图。外......

    “赏识教育”之批判

    “赏识教育”之批判榜样的力量有时确实是无穷的,但有许多的所谓“典型”却是害了人的——那些个别的成功的所谓“典型”是不具有推广的意义的。比如有人说炒股能发财,而且能够......

    大学课堂之批判

    大学课堂以批判之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即将走完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现在回过头去看一看,总觉得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与我当初想象的大相径庭,甚至于在我眼里,大学的很多东西只是......

    北大批判之读后感

    《北大批判》批判 今天终于以惊人的毅力,怀着极大地耐心,浪费了无数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基本没什么营养主要是卖白纸赚钱的垃圾(恕我直言,这水平的破书我都能整出一大本来,就是没他......

    读田广教授《泛市场化批判》有感

    读田广教授《泛市场化批判》后有感 近日有幸阅读了田广教授的《泛市场化批判》一书,读后觉得真是受益匪浅。田教授就当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在迅速崛起时遇到的一些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题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