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2.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答: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不仅是形成良好医疗环境、保护医患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体现医学的人文属性、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英国医生巴德有句名言:“医生和病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战胜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它需要情绪、心理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持,医患之间的协调和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医学发展表明,医生为病人诊治疾病的过程就是医患双方合作,共同战胜疾病的过程,既需要医生良好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医患之间的精诚合作。医患关系和谐,病人就会更加尊重医生的人格与劳动,信任医生,理解并配合医生的工作;医生则会更加关爱病人,在诊治的各个环节上全身心投入,为病人制定更加科学的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优化的服务。
2.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推进医德建设
良好的医德既是医务人员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与使命、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保障,也是现代医院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医患关系和谐,医患之间可
以充分交流与沟通,增进团结与协作,医生就能够自觉以医德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意识与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伦理素质。
3.和谐医患关系有助于推进医学事业发展
医患关系和谐,一方面,可以使医务人员集中精力,致力于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专心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病人更加关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愿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促进卫生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理念,体现了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对病人的终极关怀和医学终极目标的追求,其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主导,尊重和维护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健康是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医患关系伴随医疗服务产生,医疗服务承载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医患关系和谐需要伦理精神的滋养,伦理精神凸显其内在价值。
首先,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医学首先关注人的生存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从病人健康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使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成果。
其次,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信任。生命尊严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需求,医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减轻痛苦、增进人的健康,所追求的正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尊重是医务人员情感和道德的基础,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治效果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病人的态度上;而病人也应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医患之间只有多沟通交流,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最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二篇:护理伦理医患关系
如今,医患关系已是社会热点问题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医患关系也将成为未来工作中的巨大考验。因此,我们小组从经验与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决定主要探讨的主题是——哪些过程、设施及其他因素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
1、医院设施不够完善及缺乏。
我国是人口大国,看病就医的人数极为庞大,因此,医院资源往往会出现短缺。
比如医院外停车场供应不够。许多医院位置较为偏远,许多人会选择开车前往,但每到节假日时期,停车就将成为大问题。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焦躁不满,从而造成医患矛盾。再比如,医院住院部病床的缺乏、门诊部诊室难找,寻找抽血拿药取报告的地方都要花费许多力气。
诸如停车场和建筑地理位置问题是难以改善的,只能互相调控和配合,但是可以改善标识不明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多一份的便利。
2、医院流程复杂及医护人员的缺乏。
之所以将医院流程复杂及医护人员的缺乏放在一起,是因为许多人认为两者导致医院效率不够高。但是其实医院流程的复杂是必不可少的,它保证了就医过程的安全和合理,真正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医护人员的缺乏。
比方说,许多医院设置自主挂号或者直接去诊室外挂号,从而省去了向护士排队挂号的时间,本身是个有效快捷的方式,但其实如今群众对医学的平均了解程度不足以实现自主挂号。看病占大部分的往往是中老年人,他们并无法确定是器官、肌肉还是神经、骨头的问题,也无法确定某个位置疼痛不适是什么器官,是外科还是内科,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的协助,然而人手的不足又导致了进度的缓慢。即便提高了挂号速度,但是医护人员的数量更甚至质量无法提高,始终会导致“看病难”。
而每年从本科、专校毕业的医护人员不少却仍然供不应求,则要由国家改革,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保证医护人员的保障和安全。
3、医护人员的态度恶劣。
在讨论中,小组成员也表示医院许多医生看病敷衍,护士凶神恶煞、抽血时毫不留情。并非所有护士都像牛头马面,也有温柔可亲的医生和漂亮可爱的护士,因而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可以忽视这个现象。
医患之间往往需要相互体谅,医护人员体谅病人的焦急不安,也要请患者体谅医护人员的疲劳和辛苦。
伦理学书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护理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本着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原则为病人服务。
4、患者对于医护的不信任和怀疑。
常听说有关于医生的“灰色收入”——也就是开贵药、没什么作用的药,更至于有危害的药给病人,从而谋取外快。同样是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忽视这个现象,新闻的曝出导致患者对所有的医生都抱有戒心,不敢相信,怀疑医生有意要害自己。这种现象减少、杜绝非一日之功,执法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医生需要洁身自好,但是病人也必需相信医生。信任感的互相缺失,我担心你医死我,你害怕我捅死你是不能达到互利互助的目的。
医患关系改善是不能在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就可以完成的,它可能要花费数年,数十年。它会改变医疗制度的根本,也会动摇人们心中固有的概念,但它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倾心改造。
第三篇: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推荐]
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一、前言
医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发生医疗纠纷,不足为奇。但是如今中国的医疗纠纷已经上升到了恶意伤害的地步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一现状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若干年前,深圳有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曾戴钢盔上班,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缩影。因此,总得来说,如今中国的医患关系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之一。
二、造成中国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医生方面的原因
在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中,医生无疑是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位置上。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储备,更因为患者是用自己的身体来承担所有的医疗结果和风险。面对医院,很多患者存在着“离不开,惹不起”的依赖性。一旦出现问题,患者所面临的后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中国医患关系现状中,医生方面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部分医务工作者价值取向偏差,职业道德低下
2)过度倚重仪器治疗,忽视与病人之间的交流
2、患者方面的原因
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的社会无非是医生和病人这两类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当今中国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仅在于医生或医院,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患者。而患者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
2)患者医疗知识不足
3)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3、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当前的医患关系现状不仅仅由医生和患者造成,我们社会的大环境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些原因看似是社会的客观环境,但又与医生和患者的主观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医疗资源匮乏及分配不均衡
2)学校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3)医生收入过低以及“医药养医”的状况
4)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医疗费用过重,患者不堪重负
5)“医闹”风助长医疗纠纷中的恶意伤害
6)媒体舆论片面的报道和错误的引导
7)法律保障存在缺陷
在现代化医学科学飞跃发展的今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由于人们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差异,如果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就容易出现形形色色的不和谐现象。从本质上说,医患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应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如果做到人性化的沟通,服务到位,就可以预防和杜绝一些不该发生的医患纠纷。而护理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做到人性化沟通,尤其重要。因此,我觉得和谐的护患关系对医患关系的改善至关重要。基于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了解护患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我们创造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三、护患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改善
护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指以护理工作者为一方,以病人为另一方之间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从病人就诊即建立,直至出院后才告完结,因此,可以说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而在临床工作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面临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怎样在护理工作中协调护患关系,减少摩擦与纠纷,已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只有不断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患沟通,提供与社会进步、病人需求相适应的护理服务,才能有利于护患和谐的构建。目,护士队伍严重缺编,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00∶1,而世界多国家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00∶5以上,1名医生配备2~3名护士,而我们医护比为1∶0.61,由于临床线护士配置不足,护士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护患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护患关系出现了经济化、人机化、多元化、社会化、法制化的趋向;患者面对高额医药费,因病致贫或看不起病,愤怒怨气转嫁到医院及临床一线的护士身上,护患纠纷日益增多。护理方面
1)护理队伍年轻化,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术。
2)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要求还远远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的理念、知识和技巧。具体表现如下:(1)语言不规范:过于简单、生硬而引起护患关系紧张。(2)沟通方式和技巧欠妥: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病人想法;使用说教式的语言主观判断;谈话中随意改变话题,阻断病人表达感情和信息,这些使病人及家属心情不愉快,有碍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3)在繁忙的工作情况下,沟通信息发出量大、速度快,急于求成;不讲成效同时忽略了病人的感受。
3)工作中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实施错误治疗,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不信任,甚至给医院带来了不良影响。
4)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主动,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生命表现出冷漠或不以为然,对待病人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或不耐烦,甚至指责病人或家属,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5)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和住院相关规定不到位,引起护患纠纷,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6)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编制缺额导致护理工作不落实,护士责任与义务履行不够。2患者方面
1)缺乏应有的就医道德规范,无端提出不合理要求。
2)患者预后不佳,将自身疾病的潜在风险转嫁给医护人员,引起护患纠纷。
3)患者对护士履行护理工作职责不予理解,不予配合,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4)患者及其家属的过度维权。患者不了解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懂医学道理,将自己作为商品消费者对待,导致过度维权。
5)患者和家属不尊重客观事实,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过度强调自身利益。3 社会方面
当前国内的医患关系跌到了国外罕见、国内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谷,医患之间的诚信度大大降低。一方面,普通大众、社会舆论极力要求扩大患者就医的自主权、选择权,另一方面又用过高的期望值要求医务人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还有一些人对发生在医患之间的类似事件作壁上观,甚至弹冠相庆;其次一些媒体对医患纠纷带有浓厚情感色彩而非客观公正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了护患关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医患关系的缓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提供与社会进步、病人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护理服务,是建立新型、良好的护患关系前提,也是未来系统化整体护理顺利开展的关键。既然
护患关系也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又能从哪些方面来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改善医患关系呢? 1护理工作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坚持工作原则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护理工作者要锻炼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及时、准确、熟练地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避免因操作失误或不熟练导致患者痛苦加重或延误治疗时机,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3护理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进患者信任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自身的言行举止,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护理工作者要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正确运用语言,掌握好语音语调。语言应清晰、文雅、通俗易懂,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或方言,语调应平稳、柔和,语速应流畅而不太快,真正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 以避免产生生硬难以接受或消极、怠慢、不重视感,语言可治病,也可致病。
2)正确使用身体语言。语言沟通过程中,配合相应的动作、表情、手势等形体语言,如抚摸、搀扶等来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强化沟通效果,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不同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根据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信仰、年龄及对疾病治疗的需求不同实施相应的护理。)善于倾听,诱导患者交谈。在倾听过程中,护士应充分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也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谈话,从而使患者敞开心扉,展现内心世界。
5护理人员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庄重的仪表及大方的举止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成为良好沟通的开始。
6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获得患者认同、赞赏、信任的良好基础。
7护理人员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心理气氛,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情绪,用乐观、向上、稳定的态度去感染患者,为患者树立榜样,促进护患间的人际吸引。
8尊重患者隐私。护士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方可告知他人。
9详细、耐心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和住院院相关规定。使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和认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增进护患间的交流,为患者疾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保障。10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站在病人的角度为患者着想,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将人文关怀渗透于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实处,满足病人的全方位需求。
11护理人员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改变“懂医不懂法、懂法不执法”的被动现状,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医疗护理常规等,避免护患纠纷。12加大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培养正确规范的就医行为和道德,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活动,遵守就医程序和医院有关管理制度。
13护理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整和补充护理人员,确保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质量到位,避免人员缺额导致护理工作不落实,甚至侵犯患者权益的事件发生。
14呼吁社会支持。解决医患纠纷,对抗绝对不是办法,而且可能越走越远。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遏制,每一个人都将有成为受害者的机会。中国的法制建设已经走上了正轨,现有的法律制度对处理医患纠纷还是有能力的,关键是要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其次,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和体谅、信任,携起手来共同与疾病作斗争才能达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护患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患者的、医院管理的。在护患关系中,作为帮助患者的护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其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是防范护患矛盾和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实施一切护理措施的基础,是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所必需的,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医院管理部门则应通过加强护患接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改善人员状况,加大培训力度等来改进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四、结束语
中国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绝不仅仅由医生或患者单方面决定的,同时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凸显。而医院作为一个与百姓生命息息相关的地方,自然最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地改善,虽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医患关系是可以逐渐改善的。
第四篇: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要通过制度资源和制度设计体现出来,以制度的威力来规范公共管理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即公共伦理制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是公共管理的历史性进步,是《公务员法》实施的必然。
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坚定的理论为依据和基石。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以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理论依据。即不论社会性质和制度如何。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其社会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但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从理论说。与对“人”的假设有关。“人治”把“人性善”作为前提,这是我国奉行千年的孔子的管理理念,笃信每个人经过教育可以克服自私心和自利行为,而不必要进行制度化的约束与管理。“法治”的前提则承认人并不善,还藏有私欲,用黑格的话说,甚至是恶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制度,使人生活于制度环境中,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和制约,人就是有自利之心,也会做出对整个社会有利之事。而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面前,制度的约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公共伦理制度化建设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结果。
除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中个人的心理伦理和道德理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下表现为有限性,这也要求并决定公共伦理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个人心性伦理侧重于从个体方面来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为通过伦理教育促使个体行为自律,并在发生不道德问题时追究个体的责任。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角度看,也要承认个人心性伦理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自律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必须看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仅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在个人心性伦理之外还必须配之以制度伦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展,血缘宗法关系和地域狭隘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伦理道德获得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其巨大的利益驱动和利益的引诱,社会主体仅靠自身的自律及伦理道德规范已不起多大的作用。所以有些人为某种私利,也铤而走险,进而出现了官场的腐败。这样就需要建设和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符合的公共伦理和制度伦理。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这是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区别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根本特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内在要求。
公共伦理在少数行政主体身上失去应有的调控作用,数使公共权力偏离了权力运行的健康轨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反面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公共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二是干部人事体制上的委任制导致的官场腐败,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三是少数公务人员道德败坏,以权谋私。
四是公共权力腐败的主体越来越法人化、集团化、年轻化、团体化。总之,以权谋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犊职犯罪等行为,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的典型反映。以上诸种公共伦理失落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公共伦理建设缺乏制度约束机制,对公务人员管理失控,制约不到位,出现公共权力腐败,是我国公共伦理制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所造成的。
第五篇:我国旅游伦理建设及意义解析
我国旅游伦理建设及意义解析
摘 要
简要阐述旅游伦理的概念,从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及政府部门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旅游伦理建设的问题及措施,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旅游伦理建设
内容
意义
一、旅游伦理的概念
对于旅游伦理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见解,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徐少锦、温克勤指出旅游伦理是约束和调整旅游活动中旅游工作人员与游客、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者道德两部分。[1]李健将旅游伦理定义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2]夏赞才认为旅游伦理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3]
我们可以把广义的旅游伦理定义为,围绕一切旅游活动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伦理、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伦理及政府部门伦理道德。
二、旅游伦理建设的内容
根据旅游伦理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旅游伦理建设分为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旅游经营者伦理建设、旅游服务人员伦理建设和政府部门伦理建设。
(一)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
由于旅游具有异地性、暂时性等特点,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暂时脱离了熟人的目光和日常环境的约束,加上旅游在本质上对于消遣、娱乐等愉悦体验的追求,往往诱发旅游者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东西在旅游行为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流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旅游是放松自我,从现实生活的约束中释放自己。于是有些人就把旅游当成从现实生活枷锁中的一种挣脱,在旅游行为中可以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感支配而不是理性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的行为表现为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具体表现为道德感弱化、挥霍消费、物质摄取(或占有)、破坏旅游资源与环境(如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
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是旅游伦理建设中的基础,也是难点。李健研究认为: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旅游者所协调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四个方面的内容。[2]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才能达到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的最高境界。
(二)旅游企业经营者伦理建设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经营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在市场恶性竞争条件下,企业采取不诚信的经营手段给游客设下种种陷阱,以至于游客对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印象较差。最明显的就是不按旅游合同提供标准的服务,降低标准或者随便转团。因此,目前旅游企业经营缺的不是人才和资金,而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倡导和谐经营的新商道伦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随着对金钱的追逐,人们对商道伦理越来越淡漠,倡导和谐经营的新商道伦理有利于旅游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二、实行旅游伦理营销。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真实促销,让游客真正理解旅游活动,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误解和矛盾。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背景要素,对于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以及道德决策实施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为旅游企业建立信誉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伦理氛围与思想基础,而一旦信誉机制最终建立又可以反过来继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旅游服务人员伦理建设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人员贯穿始终,在此,我们就以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例进行分析。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培养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谢冽等人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主要途径加强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4]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原有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如关于回扣、小费等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对现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修改、完善,使之切实可行又易于操作和管理,有章可循。
第二,建立健全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社会舆论的压力及媒体的高曝光率,充分发挥行政、社会、媒体三位一体的监督保障作用,使导游市场监督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第三,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完善导游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
针对导游队伍在职业道德上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旅游企业和旅游组织应把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完善原有导游管理体制的同时,成立“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将所有“专职导游”和“社会导游”纳入统一行业管理。并可考虑成立导游协会,通过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导游人员的管理;二是建立合法公开的导游报酬机制,旅游部门和劳动部门联合确定导游人员劳动报酬发放及社会保险缴纳,旅行社应按规定给导游发放工资,从源头上解决导游私拿回扣、索要小费的问题;三是加强导游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使导游人员学法、知法、守法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四是将规范和树立正面典型结合起来,抓住关键,树立表率,在导游队伍中倡导文明行业之风。
第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旅行社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人员获得相应回报,又能使导游人员为其不良道德行为支付成本的激励机制。如旅行社与导游人员签订相关的雇佣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优秀导游人员给予丰厚的待遇。同时还规定违反合同、违反职业道德引起游客投诉后给旅行社造成其他经济损失时,旅行社将予以辞退并追究其经济责任,通过这种方法可控制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
(四)政府部门伦理建设
政府部门伦理道德建设,主要是各级旅游政府官员应廉洁自律,不参与旅游经营;在旅游管理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应注意讲诚信,信守诺言,取信于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
政府伦理失范实际上是党政干部和公务员错误价值取向造成的,因此,应该不断加强旅游部门的党政干部、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建设和完善制度,制度的好坏对官员的善恶走向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缩小政府官员涉租的空间,以减少涉租行为。
大力提倡公共管理民营化,建立企业型政府,改善旅游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和职能错位的现状,充分实现市场化,减少公共权力能配置的公共资源,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所有的资源,以减少旅游政府部门官员的涉租行为。
第三,完善社会监督,特别是司法监督。
在有限政府的基础上,实施民主政治,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司法监督,实现伦理标准化,同时提倡处理旅游公共问题应具有的透明性,不让少数人中饱私囊,破坏旅游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和风气。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三、我国旅游伦理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旅游活动中的问题
1.有助于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实现。
纵观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人类正在由“观光时代”和“休假时代”转向“文化娱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旅游目的也正在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向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文化性等多方面发展。旅游伦理可以为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围中达到旅游的目的。
2.有利于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了旅游活动当中,这使得旅游活动的主体从层次、水平和构成上日益丰富和多样,这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我国旅游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旅游服务缺乏诚信观念,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旅游文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等。
比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内地游客与香港导游的纠纷事件,这些从根本上说明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旅游伦理问题,随着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树立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上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处于良性循环的进步状态。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旅游伦理的有力支持。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总之,旅游伦理在确认人类发展权利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延续,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李健.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0-04-11(C2).[3]夏赞才.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旅游学刊, 2003(2): 30-34.[4]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曹诗图,林红珍.试论旅游伦理道德的建设[J].三峡大学学,2008,30(1):23-27.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6]蔡丽梅.中国旅游伦理建设的意义及路径解析[J].商业时代,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