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时间:2019-05-12 15: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篇: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张关华

哲学学院2009300010055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

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所以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世界各个民族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此略抒浅见。

一、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及其意义

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而这种修养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

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这种道德自我正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所谓的“为己”“成己”的道德理念,其内在旨趣不外是在人格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儒家的价值理想,也最终落实到人格理想上。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El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宪问》)“躬自身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要求自己而不强求别人的精神,是注重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表现。一个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里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也就是这种“修己慎独”的修养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

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甚至出现了“见死不救”的现象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人格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而也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

在人伦关系上,儒家重人与人之问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爱己及人,利己利人,不能不说这中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融洽相处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还需要伦理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总之,儒家推崇的相互协调的和睦相处能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取向。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的思想中,“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1】而在义利孰轻孰重上,儒家以义作为当然之则,“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后利”,针对这一观点,他表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即使圣_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二程集》第396页)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遵循“先义后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儒家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取向,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人们受到“利”的驱动而做出了一些丧失道德的事,如毒奶粉、黑心棉、假药、假酒、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遗产、家产而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有的为了一己之利而使朋友反目成仇等等。一般说来,求利是无可厚非的,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惟利是图、见义忘义、损人利己,那么会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必须要招致他人的怨恨,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能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儒家主张在合乎道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宜合理的方式去取利;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能够“以义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谋利中不失义,以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2】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在它的熏陶下,圣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以先义后利为准则来修身治平。这种伦理思想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末,支配了中华思想界几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无论哪家思想,哪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儒家在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复兴,而不是复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为当代中华和谐文化找到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儒家伦理观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当代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一面,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 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J].哲学研究2007(4).

[2]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1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儒家经典的当代意义

在从古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儒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儒家思想更是在漫长千年封建统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子弟所编纂的经典著作更是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功效。自古至今,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经济乃一国之根本,而儒家经典中所阐述的经济论述更是不可小觑。“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天差地别。如果“见利忘义”势必会导致经济的滞后与社会的不稳定,更甚是国际关系的紧张。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见利忘义”显然是不会为我国的发展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而“见利思义”则可比是一个良性循环,并且事实证明,在香港出现的以李嘉诚为首的大批成功的商人,他们成功的挤进世界500强的成功缘由就是儒家伦理加上现代化管理。由此可知,儒家经典“以其利而得之”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儒家经典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社会的稳定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经典中阐述的“天(自然界)人合一”;而。“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道理无法彰显,从而彰显了人不能罔顾自然而发展,警戒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另一方面,我认为,儒家的“仁学”能对造就“人与人”,扩而大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和谐,即造就“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据我们所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种种矛盾,例如:对物欲和权力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野心的膨胀,造成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而有“帝国霸权”和“恐怖主义”等等。过分注重金钱的追求和物质的享受,特别是统治者的贪污腐化,欺压老百姓,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帮派林立,黑社会的猖狂等等。而儒家的“仁学”,“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对紧张的社会关系有着明显协调作用。

儒家经典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突出贡献。例如: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儒家思想并对我国外交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就奉行儒家“和”的思想,从而与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今我国仍奉行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平思想也已经深深植根于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中国外交的政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会为其他国家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外交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成为传播和平与正义的媒介,将一个“和”而“不霸”的中国呈献给世界。

儒家经典对东亚各国也有着不凡的当代意义。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韩国政府也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对欧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上,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儒家经典对世界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掀起了学习《论语》和中国古典的热潮,一些国家诸如日本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论语》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国民的教科书,并被全面推广。他让世界重新认识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精神轴心,与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促进中国统一,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共荣。

100101006

金苗

法学1班

儒家经典意义非凡,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更好地促进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播,彰显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展现我国传统经典的风华。

第三篇:-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号

毕 业 论 文

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学 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综合文科教育

班 级 09 级 01 班

学 号 12950093027

学生姓名 许 亚 东

指导教师 王 娜

职 称 讲 师

2012年05月

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摘要:环境伦理观作为环境法治的基础和内核,对环境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不同的演进阶段,对其所处时代的环境保护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就从环境伦理观的演进入手,分析了其演进过程,尤其是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现代环境伦理关于环境保护的政体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因而以环境伦理观来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环境伦理观 环境保护 环境法治 生态哲学

在历史与现实层面上,近代以来直至今日,人类都生活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只能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寻求发展。但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社会财富与物质文明,但同时也严重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如由于人类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锐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地球增温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世界各国认识到生态恶化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不仅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且开始思考如何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便产生了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一、环境伦理观的演变中基本内容伦理这一概念的核心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所谓环境伦理是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对于自己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与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来说这种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近代以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最初是原始人类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居住方式是穴居,主要从自然界直接采集食物、捕猎来维持生活。总的来说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和影响极弱,主要还是靠自然的恩赐度日”,对环境是一种依附的关系,对自然界是一种崇拜心理,如我们所熟知的图腾崇拜。尽管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随之加强,而且为了拓展生活的领域,人类开始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尤其是铁的使用,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转变。

一方面人类为获取食物而在其居住的周围地区开垦土地,与此同时人类的这些活动也该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未超出自然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此时期中国的环境伦理意识主要是儒家的伦理观占主导 1

地位,人类对大自然与其是一种滥用还不如说是一种关爱,正是这样一种环境伦理观才使得中华文明在古代文明都能得以延续。

其次是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发明了对付自然的有力武器即科学技术,机器劳动替代了人类劳动,生产力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均迅速提高了,出现了工业而且分工越来越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的成就使人类盲目自信起来,不再惧怕自然,并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此时的主流观念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定胜天”等等,在这样一种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疯狂地向自然界进军,并开始毫无顾忌的向自然排放废弃物,而且一切有助于征服自然的行为都被奉为正当的、善的,此时人类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二)科技发展膨胀了人类的野心与欲望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威胁反过来加倍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人类不再盲目的掠夺自然资源,而是开始自省和反思,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认识到自己与自然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持万物的生存权利同维护自己的自然生存权利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一种以自然物权利,人类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新型环境伦理观,具体来说有:

1、动物权利主义环境伦理观

这种观点认为动物拥有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过完整生活的天赋权利,剥夺他们是不道德的。其代表主要是辛格,他认为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尤其是他的《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新伦理》被视为动物权利运动先驱的著作;还有雷根,他主张像对待人类一样给动物平等的幸福,应当尊重和关心动物的权利和价值。

2、生物平等权利伦理观

生物平等权利伦理观代表主要有施韦泽和泰勒,认为人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可分,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尤其是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要求人类向敬畏自己生命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

3、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

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最著名的是美国人利奥波德的大地金字塔模型,在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体系中,每一生物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发挥保证整个声讨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本身。

4、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这是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观,他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其主要含义有:一是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正原则,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而是要求确立公正的环境权。

二、环境伦理观的启示下人们面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提出的种种观点

即悲观论者,盲目乐观论者,积极乐观论者,但毫无疑问第三种更具有合理性和可采性。因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但自然规律的作用与人类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采用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弄清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环境的考虑贯穿到社会生产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采取适当方针和政策措施管理环境,进行环境保护。近几十年来,经过努力,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其实质是人类调整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如今在动物权利主义、生物平等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深刻反省,开始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展传统的伦理关怀范围。无论人们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等措施,还是提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势力,均是为了实现在保护人类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现代环境伦理观要求人们在与自然打交道时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关心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一)环境伦理观为环境立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想

环境伦理观除动物权利主义将其关怀范围限制与动物外,均强调人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密不可分,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求,两者均是生态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这与环境法的真正目的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价值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为人类在环境保护中转变从前的[1]“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思想前提。尽管这些年来人类在环境保护中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据统计到2003年止,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我国已缔结多边环境公约21项、双边环境协定21项,颁布环境保护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律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环境标准364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了一批国家环境保护行政规章,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则、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方针,这些规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从整体上讲是一致的。[2]追究其根源还是立法指导思想存在问题,可以说没有成熟稳定及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虽说在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但未在立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这从其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法”,[3]由此可以看出它并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不仅是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一些环境立法也有不少地方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遵循环境伦理维护生态的长远利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尊重生态环境价值和发展规律的要求,改变原有的立法指导思想,以环境伦理观来指导现行环境立法。

(二)环境伦理是环境法治的内部基础与内核

环境伦理除了要求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强有力的环境执法体制以及健全的环境司法制度外,还要求有环境伦理的内部基础。因为法律要得到遵守,关键取决于各守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价值观,因此良好的法律意识既是法律得到遵守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被遵守的关键因素。[4]环境伦理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人们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法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以及公民道德观念薄弱。如果普通公民具有一定的环境伦理观意识,不再把人类看成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认识到了人与自然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必定能为环境法治的开展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公众基础。我们知道环境伦理与环境法治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凡是环境伦理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环境法律所不提倡的,凡是环境伦理所提倡和支持的行为必定是环境法律所肯定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道德法律化以及法律道德化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状况时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新型的环境伦理观能减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走弯路、绕圈子,能保障环境法治健康顺利的开展。

(三)环境伦理观在具体的法律中予以体现能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美国著名法学家郎•富勒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的统一”。[5] 这就说明环境伦理观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法律体现出来,才能在环境保护实践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具体来说由立法者将新的环境伦理观中的某些道德观念与道德规则借助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后,并以此获得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并逐渐演化为社会的共同道德理想,才能保证环境法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是公正的,从而确保权利主体有效地行使他们的权利而不至于滥用权利,引发更多的环境问题,最终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展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尊重自然价值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才是既现实又清楚的环境伦理学观点 环境伦理学的实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还是规范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义务分担?对于这一问题的前提性合理追问是:环境危机是谁的危机,伦理协调的是谁之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实际上,从唯物史观维度审视,所谓环境乃是环人之境。而所谓的生态环境危机,简要地讲,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超出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非规范的污染排放突破环境的自我净化阈值,超常规的资源利用阻塞资源的自我循环路径,从而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环境伦理学正是探讨人们在面对人类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应如何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生态系统结构趋向合理,环境有序功能正常发挥,资源利用方式合理科学,从而不以一已的眼前局部利益,危害人类实现长远整体利益的生存环境以及探讨这些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换言之,环境伦理学是从时空维度上协调不同代际和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从表层现象上看,似乎是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但究其深层本质,实则是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际伦理道德关系。因为我发现这种观点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甚至在伦理层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深层意义始终是为了缓和甚至化解不同地区,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终极目标仍是协调人伦之理。

四、小结

在我看来,如何在探索通晓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认识其结构与功能,维护其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循环能力和补偿能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环境建设,而不停止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具有人性化、生态化地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经济发展,同时又特别关注人类现实和未来多极主体之间包括环境权利与发展权利在内的各种利益之有序协调,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应尽义务伦理所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建设性的重大时代难题。[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环境领域,尽管人们进行过调查研究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仍不断加大。……我们掌握了这一切所需技术,却未能缩短差距。”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以及环境伦理观存在颇大距离,其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1999

[2]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 1997 [3]汪 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J].现代法学,2002.4.[4]蔡守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环境资源法.[J].现代法学2002.3 [5]周一平,马鹏举 《新型环境伦理观对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 [J].甘肃理论学刊 2005.2 [6]王紫零.《非人类存在物法律主体资格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9 6

第四篇: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代的意义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代的意义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在天安门主席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这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使中国摆脱了战火的困扰,人民开始有更加稳定,和谐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伟人,他就是毛泽东,一个传奇人物,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走向建国的同时,他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思想,就是我们熟知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特性经验作了概括而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20世纪中叶时,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使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

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在随着历史的逝去、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使毛泽东思想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更好地为新世纪的中国服务。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和创造地回答和解决了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继续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向前进,在1936年之后,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伟大代表产物,他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了马列主义,丰富并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条件,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伟大功绩,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那一代人民抗争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是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兴起的,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的历史经验充分显示出: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陷入恐怖的紧要关头,正是

在毛泽东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引下,才开辟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开始了土地革命,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才有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保卫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执行了“左”倾路线,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军事战略战术,使党的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正是由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领导集体,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全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随着抗日战争的兴起,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和斗争原则,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武装才能在抗战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持久战方针和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把它上升到战略地位,开辟了大面积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才能发展壮大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成为团结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民主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有人说,在现代毛泽东思想己经过时了,对新中国的建设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指导方针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将长期指引和激励我们前进。第一点,毛泽东思想对现代青年们有指导意义,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共产党的培养,养成了时时处处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的理念,但是我们处在的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和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却没多大进展,有多少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丢失了,比如:义务劳动,党中央提出要以德建国的伟大号召,这令我们感到异常欣慰,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在是文化传播迅速的时代,要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就要求我们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和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弊端的笼罩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造成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脑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为了追求物质文明而忘记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优秀品质,不断地去改正现实中的不良作风。

毛泽东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理论之一,无论在旧时代还是在新世纪,毛泽东思想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新的世纪中,我们更应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优良部分,结合时代的特征,发展和补充毛泽东思想,令毛泽东思想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为新中国服务,不断解决国际国内的各种问题,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

第五篇: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谢树放在《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撰文指出,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和为贵,致中和,以求社会和平发展。“和为贵”,中庸之用贵在求和。万物得中和而生,失中和而亡。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宇宙万物、社会人事得中和,即符合其存在发展规律,才能生长、发展。第二,恰到好处,讲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中庸,作为方法论其要害是恰到好处、适时适宜。中庸之道是儒家对至德至善的追求,也是其对真理的追求。中庸之执中、时中,即要适时适宜,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第三,修身为本,讲忠恕,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中和观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修身为本,养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第四,主德求和,讲德治,以求社会健康发展。第五,和而不同、讲原则,以求坚持正义。儒家中和观是执中与时中的结合,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折中。持守中道,须强调坚持原则,这中道的原则就是儒家的善德、仁义。第六,天人合一,讲求“天道”,以求生态平衡。

下载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研究张苗苗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

    儒家伦理对青年学生人格教育的作用刍议

    儒家伦理对青年学生人格教育的作用刍议四川省眉山中学校管莉鸿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改革成本和代价......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 的意义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最近阅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这篇著作,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一千......

    《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需......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摘 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