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时间:2019-05-14 08:2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篇: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

(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 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一比较文学的名称

“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前不久, 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在汉语中如此英 语中同样如此。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 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 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 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文学”既然 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 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Namoo)讨Na帆了C。即。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CoCnPe台of 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 228 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 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 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 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在韦勒 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 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 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 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①不 仅如此,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观由于专注于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就非常重视文

献、来源、声誉和传记材料等的研究,这就落入了韦勒克所谓的文学“外部研究`’ 的案臼。韦勒克从他的文学本体论来看,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部 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所以,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只是十九世纪文学研究中 的“实证主义”。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说:“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 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趋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 外部问题上。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 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 响,如翻译及模仿,而这些仿作又往往出自二流作家之手,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 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②也就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 究”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审美“结构”研究之外,只涉及文学作品的外 部事实,而这些研究根本无法解决作品的优劣、意义和特征等问题,也就不是对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就象索绪尔所打的比方,法国学派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国 际象棋从法国流传到英国这样的、与国际象棋内部规则和特性无关的外部事实, 只不过是一种外部研究。这样,韦勒克把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反驳逐渐引导到 自己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阐述上来。卜

韦勒克在反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的错误认识后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观。现 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韦勒克比较文学观的两大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与 “总体文学”等同起来,二是重视从他的文学本体论出发,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 研究文学影响与交流的外部事实,而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第27页。

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43页。232 首先,比较文学不能用“比较”这一研究文学的“特殊方法”来定义。在有 些学者看来,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研究的其它学科一样,就是文学。而其 特殊性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它特殊性是用“比较”的方法。其实,正如韦勒克在 《文学理论》中所指出的,“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 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①在《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一文 中,韦勒克再次指出:“比较的方法并不是比较文学独有的:它在文学研究所有 的分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中都被普遍运用着。进一步说,比较也 不是研究中唯一的方法,就是最正统的比较文学家也不会仅仅动用比较这样一种 方法。所有的文学研究才在每一页的研究中都不仅要进行比较,还要动用再现、分析、解释、推导、评价、概括等等方法。”②所以,单单从“比较”的方法论角 度无法准确地确立比较文学的性质。

其次,比较文学过去曾经是关于口头文学、民间文学与“高级文学”、“艺术

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的主题、内容、流传情况如何,它们 是如何、何时进入高雅文学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的意义上根本不属于比较文学的 范畴。在韦勒克看来,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民俗学,即使研究口头文学也 只是整个文学学科的组成部分,也不可能和书面作品分割开来。口头文学和民间 文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对象,把它归属于比较文学实在太不确切。

比较文学现在非常通行的含义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界定的。比较文学的法 国学派以梵·第根(、恤1Tiehgem)、伽列(J·M·C盯e,又译卡瑞)、基亚(M·.FGuydar)和巴登斯贝格(F·BaldenPsegrer)为代表。梵·第根就指出: “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基亚在他那本紧趋梵·第 根的方法和内容的小册子里明确称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伽列在他为 基亚的这本书写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文 学史的一个分支”③。在他看来,它是对国际精神关系的研究,是对拜伦和普希 金、歌德和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的研究。法国比较文 学学派的观点因此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是一种跨 国别的文学研究,如上所说,主要研究某个国家的某个作家的创作对别一个国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40页。

②韦勒克:让匕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长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86年2月第l版, 第27页。,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第42页。231 来指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学科。否则的话,正如雷恩·库柏所说的,我们就可 以生造出“比较土豆或比较果壳”·的词语。韦勒克通过对“文学”一词语义学的梳理,向我们指出“文学”一词除了有 “文学作品”、“想象性的文学”含义之外,还有“对文学的知识与研究”的意思。拉丁文早期的“文学”一词译自希腊文,它有时意指阅读和书写的知识,有时甚 至还指“刻写”或“文字”本身。十八世纪以后,“文学”一词的含义在仍然与 “文献”、“学识”、“作品”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也逐渐更多地指“想象性的文 学作品”。但是,韦勒克又指出,英语中的“文学”一词今天仍然难以把其所包 含的“作品”与“对文学的知识与研究”的意义区分开来。比如,“xx文学年 鉴”既包括文学创作的成果,即文学作品,也包括对文学的批评和研究等内容。而“文学教授”也并不是指教人如何写作,而是指对文学进行研究的专家和教师。所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当然不是文学的一种类型,而是指一种文学研究的 特殊方法和特定学科,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也就等于“文学的比较研究”。韦 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就把“比较文学”当作“文学的比较研究”的 “省略用法”。他为这一术语正名说:“抱怨这一术语在语法上有毛病,坚持它应 当称为`文学的比较研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省略 的用法。”①显然,韦勒克通过对“文学”一词的语义学考察,“文学”本来就有 对文学的“知识”和“研究”的原义,因此,将“文学的比较研究”省略为“比 较文学”也就不仅是约定俗成而且是有根有据的。

韦勒克还把法语的“文学”的含义与英语的“文学”的含义进行了对比。在 法国,“文学”一词长期用来指文学研究。韦勒克举了两个例子。伏尔泰的《哲 学辞典》关于“文学”的条目给文学下的定义是“有关高雅作品方面的知识,对 历史、诗歌、修辞和批评的了解”。马蒙代尔在他为大百科全书所写的名为“文 学的基本要素”的那一部分里,用“文学”一词来指对“纯文学的知识”,并且 把它与学部对照起来。他宣称:“只要具备机智、天才和鉴赏能力,不用什么学 问,甚至几乎不需要什么文学修养,便可以写出好作品。”正是在法语“文学” 的这一语义学基础上,“比较文学”一词才最早在法国诞生。

韦勒克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来研究“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诞生情况。韦 力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见干水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第

i版,第130页。

首先,韦勒克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合而为 一。“总体文学”是法国学派梵·第根用以与“比较文学”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总 体文学”研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和文学风尚。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韦 勒克对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区别完全站不住脚。为什么莎士比 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而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问题就应该属于“总体文学”研究的范围 呢?在《文学理论》第五章中,韦勒克的论点是“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是 一致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各民族语言上的差 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①

韦勒克一贯反对将世界文学按民族和语言做出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的区分。在韦勒克的眼里,世界各国和各种语言的文学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民族文学” 或“国别文学”构成的就是一个“总体文学”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勒 克才多次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比较’ 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了国别文学局界的文学研究。”②韦勒 克一向致力于摧毁文学研究中的民族和语言樊篱。在语言问题上,这并不与文学 的语言基础相冲突。文学是一种语言的事实,所以文学总是与某种特定的语言密 不可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仅仅将文学与语言层 面联系起来,就只会得出文学就是语言,或诗学就等于语言学的观点。韦勒克从 他的文学作品现象学层次分析法来看却是错误的。因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四个 层次,即语音层面、意义单元、世界层面和形而上学层面。前两个层面与语言的 关系较大,但后两个层面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产生出来的,基本上与之无关。所 以,韦勒克非常激烈地反对将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等同起来,顽强抵制20世纪

西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帝国主义”倾向。这个问题我们在本书第五章有深入 的讨论,此处不再重复。即使在语言问题上,韦勒克也仍然认为世界各语种的文 学,至少欧洲文学在格律上也是互相影响,存在相似之处的。文学超语言的观点 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文学研究应视为不受语言限制的统一学科”。我们已 经知道,在韦勒克文论的文学史和批评史内容中,他广泛考察了现代欧洲的伟大。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44页。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第

1版,第130页D 勒克认为,在“比较文学”一词产生之前,早就有对“比较”一词的用法和用“比 较’,来研究文学的提法。“比较”一词肇源于拉丁文“。omParatiuvs”(比较)。莎 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一剧中就用了此词。剧中福斯塔夫在指责亨利王子时说他 是“最爱比较、坏透了的可爱的王子。”汤姆斯·沃顿(ThomasWarton)在其开 拓性的著作《英国诗歌史》第一卷前言中宣称他将对“其它民族的诗歌做一比较 的考察。”但是真正将“比较文学”二词结合在一起使用首见于马瑟·阿诺德(Mhatew为劝old)。他在一封信中说:“现在己经一清二楚:虽然在过去五十 年内,只要对比较文学稍加注意便会使任何人对此有所了解,但英国在某种程度 上仍远远落后于欧洲大陆。”在法国,学者们写有《比较解剖学》和《哲学体系 比较史》。此后1816年有两位编著者出版了一部法国和英国古典文学选集叫做《比 较文学教材》,另外,查理斯·泊让斯P(ougens)也提到过他希望写“一本关于 比较文学的书。”但是,这些“比较文学”究竟是什么含义并未得到解释。韦勒克有力地证明了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术语最先产生于法国。韦勒 克考证认为,法语中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两位编辑家。早在1816年, 努尔(N成)l和拉普拉斯(LPalace)出版了一部法国、英国文学选集,标题就叫 《比较文学教程》(CuolsdeLitt6rattrjeCompar`e)。而“使`比较文学’这一术 语在法国流传开来的人无疑是A·F·维耶曼(A·F·Vinmeain)。”①韦勒克对此 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维耶曼于1828一1829年出版了他在索尔本大学讲授十八世 纪文学的讲稿《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图示》。书中他多次作用`比较图表’,`比较 研究’,`比较历史’这类词语,而且在赞扬一位学者时,即用了`比较文学’(Litt 己ratureComPar朗)一词。在陌生的一系列讲座和书中,他又多次谈到.`比较文学’。自维耶曼以后,这一词在法语中的使用便日趋频繁了。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比 较文学”术语的最初源起。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文学的名称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它的实质、范围等问题同样存在争 议。韦勒克批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错误认识,并指出了自己的见解。

①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版, 第22页。

文学运动、时期和风格以及批评历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 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有力地证明了它们是超越了语言、民族与国别界 线的。韦勒克的其它一些著述也贯注着这一根本学术立场。比如,德国哲学和批 评思想向英国和美国的扩张长期以来都是韦勒克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在他看 来,理解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前提就是对这些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进行深入研 讨。在《面对》一书的序言中,韦勒克曾高度凝炼地概括过自己的学术旨趣。韦 勒克认为自大对德英美文学与文论关系的比较研究与民族主义毫无关联。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绝无任何民族主义的非分之想。”wihtouthtehgndngiofnaynational xae)“在我所有的著作里,我都希望在观念领域里将西方思想当作一个整体。”(nI allmywokr1wishotke即htetoatliytofWestemhtouhgtnimind.)①

文学不仅是超语言的,而且是超民族的。这在韦勒克对“民族文学”的看法

中可见一般。韦勒克对“民族文学”的看法从两面上看来好象有些偏激。他甚至 认为“民族文学这个概念有明显的谬误”。②这显然与他对“总体文学”的推崇直 接相关。韦勒克认为20世纪文学批评中有一种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面对这样 多的民族主义,人们非常欢迎比较文学的兴起,这主要是由于比较文学试图战胜 强加在文学批评身上的只能研究一种民族文学的限制。”③其实所有的文学都表现 着这样那样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学”的概念确有存在的必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韦勒克似乎也没有错误。“总体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就象是哲学 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样。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不可能 只有普遍性或特殊性。与此相似,所有的文学从抽象、整体的角度看是“总体文 学”,具有文学的普遍性,从具体、个别的角度看也就是“民族文学”,具有文学 的特殊性。韦勒克把比较文学理解为跨国别、跨民族的研究、理解为总体文学的 研究,当然也就顾不上“民族文学”研究了。当然,韦勒克明确指出,“这里推 荐比较文学当然并不含有忽视研究各民族文学的意思。”也就是,他并没有否认 民族文学的研究。只不过,在韦勒克看来,民族文学的研究应该为总体文学也就 是为比较文学研究作贡献。他认为,民族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文学的民族性” 以及各个民族对总的文学进程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而这个贡献不与总体文学和比

。Ren,well:keConj沁麟叨.ons&山动此nihetnjetl佗CtualandL左eQr口尺己勿点onsBe自夕eenGe恻职云倒。碱口耐hel 饰,det名的est泳的nghet入滋neetenthCe肋£yl,Prinecotn,Newje晓羌v:PrinCetonUniv粥iytPerss.1965,Pv乏

②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科页。

。Ren`well比:O“把阴os云旧加ation,The月ottCkonLi招Qr彻吧助d01自er助哪,TheUnjvesriytofNohrtCaorlinaPSSer1982,P56.234 韦勒克由此指出,比较文学只要超越民族文学界线,就一定会走向世界文学一体 化的美学批评。对于这样的比较文学概念,他说:“这样一种全球化的文学理论, 诗学,将无可避免地导向美学标准。”①(Suhca画vesraihetoyroflite任由万e,Poeitcs, willineviatbylPaPeaioteashteticcriteria.)这也正是韦勒克文学本体论在比较文学 观中的应用。

较文学相连是不可思议的。关于民族性与总体性关系问题,韦勒克在研究浪漫主 义概念时处理得非常好。一方面,他总是力图打破语言与民族的界线,从总体文 学的角度将西方各国文学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有力地揭示了与文学研究 的其它术语与潮流一样,“浪漫主义”是一个全欧性的文学运动和思潮。这方面 的成果就是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一书中的文章《文学研究中的浪漫主义概念》 和《浪漫主义重审》。另一方面,韦勒克对文学思潮的民族性特征也非常重视。他《面对》一书,就不仅考察了19世纪德、英、美三国之间的思想关系,而且 还着重分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个性与特色。关于这部书的写作目标,韦勒克交待 说:“我还要第一次考察英一德和德一英在19世纪前十几年的文学关系,然后再 试图展示德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的比较,并以此揭示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 的特性及其创造性特色。”①

其次,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还强调不能研究文学影响的外部事实,而应该研

究文学内在的审美“结构”,即韦勒克在文学本体论中指出的语言的“符号体系 和符号结构”及在文学作品层次论中所分为四层的“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韦勒克反对法国比较文学学派一方面出于对他们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加以区 分的不满,另一方面就是对他们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于各国文学相互影响的外部 事实的不满。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韦勒克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是一种文学的“外 部研究”的认识。这里,我们就主要谈谈他对比较文学性质的正面强调。在韦勒 克看来,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对文学相互影响的外部事实的研究,只会使比较 文学研究成为研究民族社会、交往和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韦勒克指出:“很多 在文学研究方面,特别是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人物,根本不是真正对文学感 兴趣,而是热衷于研究公众舆论史、旅游报道和民族特点的见解。总之,对一般 文化史感兴趣。文学研究这个概念被他们扩大到竟与整个人类史等同起来了。就 方法论而言,文学研究如不决心将文学作为有别于人类其他活动及产物的学科来 研究,就不可能有什么进展。为此我们必须正视`文学性’(literadnes)s这个问 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②所以,比较文学既然是超语

言、国别、民族的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关注的是对文学内在审美“结构”的研究。

。Ren`well:keCo砂OnattioSn:及“动打nihet!n绍elj咖1nadLitera矛)RealtionsBewteenG~尽五馆Za碱andhetUn止etd改公tes动扩滋nghet从、招召月动Q脚职PrinCeton,NweJesrye:PrineeotnUnivesrytlPerSS,1965,妙·②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第 l版,第133页。235

第二篇: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文学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相互对话、相互阐释的新格局,开放性逐渐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积淀下来,成为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首先,比较的真正意义在于跨越和沟通,而跨越和沟通的实质就是开放。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比较文学具有更宽泛的内容。其次,比较文学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空间上。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已经是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再次,比较文学的开放性还表明,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总之,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这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是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无限活力和广阔前景的独立学科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第九章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与定积分类似,二重积分的概念也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定积分的推广,其中的数学思想与定积分一样,也是一种“和式的极限”.所不同的是:定积分的被积函数是一元函数,积分范围是一个区间;而二重积分的被积函数是二元函数,积分范围是平面上的一个区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重积分可以通过定积分来计算.内容分布图示

★ 曲顶柱体的体积

★ 非均匀平面薄片的质量

★ 二重积分的概念

★ 二重积分的性质

★ 例

1★ 例

4★ 内容小结

★习题9-1

★ 返回

★ 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 例2★ 例3 ★ 例5 ★ 课堂练习

内容要点: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

引例1 求曲顶柱体的体积; 引例2 求非均匀平面薄片的质量二重积分的定义二、二重积分的性质

性质1—性质6

二重积分与定积分有类似的性质.性质1 [f(x,y)g(x,y)]df(x,y)dg(x,y)d.DDD

性质2 如果闭区域D可被曲线分为两个没有公共内点的闭子区域D1和D2, 则

f(x,y)df(x,y)df(x,y)d.DD1D

2这个性质表明二重积分对积分区域具有可加性.性质3 如果在闭区域D上, f(x,y)1,为D的面积, 则

1dd.DD

这个性质的几何意义是: 以D为底、高为1的平顶柱体的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柱体的底面积.性质4 如果在闭区域D上, 有f(x,y)g(x,y),则

f(x,y)dg(x,y)d.DD

特别地, 有f(x,y)d|f(x,y)|d.DD

性质5 设M,m分别是f(x,y)在闭区域D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D的面积, 则

mf(x,y)dM.D

这个不等式称为二重积分的估值不等式.例题选讲:

二重积分的性质

(x例1不作计算,估计Ie

D2y2)d的值,其中D是椭圆闭区域:

x2

a2y2b21(0ba).例2(讲义例1)估计二重积分IDdxy2xy1622的值, 其中积分区域D为矩形

闭区域{(x,y)|0x1,0y2}.例3判断

rxy1ln(x2y2)dxdy的符号.例4积分Dx2y2dxdy有怎样的符号, 其中 D:x2y24.例5(讲义例2)比较积分ln(xy)d与[ln(xy)]2d的大小,其中区域D是三

DD

角形闭区域,三顶点各为(1,0),(1,1),(2,0).课堂练习

1.将二重积分定义与定积分定义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试用二重积分表示极限lim

enn2i1j11nni2j2n2.

第四篇: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09-3-30

第九章 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二重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二重积分存在的条

件.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性质;

能正确运用性质进行判断、计算与证明.重点: 二重积分的性质的运用.难点: 运用性质判断与计算.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几何意义

1、【定义】: 设f(x,y)是有界闭区域D上的有界函数,将闭区域

其中i表示D D任意分成n个小闭区域1,2,,n,第i个小闭区域,也表示它的面积,在每个i上任取一点(i,i),作乘积f(i,i)i,(i1,2,,n),并作和nf(,)ii

i1i,如果当各小闭区域的直径di中的最大值max{di}0时,这和 1in

式lim0f(,)的极限存在,且此极限与小区间iii

i1ni的分法

以及点(i,i)的取法无关,则称此极限为函数f(x,y)在闭区域D 上的二重积分,记为

f(x,y)d,即

D

f(,).f(x,y)dlim

D

0

i

i

i

i

1n

其中:① f(x,y)称为被积函数, ② f(x,y)d称为被积表达式,③ x,y称为积分变量, ④ d称为面积元素, ⑤ D称为积分区域,⑥

n

f(,)称为积分和.i

i

i

i12、面积元素d

在直角坐标系下用平行于坐标

轴的直线网来划分区域D,则面积元 素为 ddxdy

故二重积分可写为

D

D

f(x,y)d

3、【二重积分存在定理】 设f(x,y)是有界闭区域D上的连续函数,则二重积分

f(x,y)d存在.D4、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0时,二重积分(1)当被积函数f(x,y)

f(x,y)d

D

表示以

f(x,y)为顶,以D为底面的曲顶柱体的体积.

(2)当被积函数f(x,y)0时,二重积分表示曲顶柱体体积的相反数.

二、二重积分的性质

假设被积函数在有界闭区域D上连续.1.2.

kf(x,y)dkf(x,y)d,k为常数.D

D

[f(x,y)g(x,y)]df(x,y)dg(x,y)d.D

D

D

二重积分的线性性:设,为常数则上述两式合并为

[f(x,y)g(x,y)]d

D

f(x,y)dg(x,y)d.D

D

3.(二重积分对区域可加性)

f(x,y)df(x,y)df(x,y)d,(DDD

D

D

1D

2).4.

d, 为D的面积.D

.(积分不等式)若f(x,y)g(x,y),则

f(x,y)dg(x,y)d.D

D

注意:若在D上f(x,y)g(x,y)但等号不是恒成立,则有

f(x,y)dg(x,y)d.D

D

推论:

f(x,y)d

D

D

f(x,y)d.6.【积分估值定理】设M、m分别是f(x,y)在闭区域D上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则 m

f(x,y)dM.其中为D的面积.D

7.【积分中值定理】设函数f(x,y)在闭区域D上连续,则在D上至 少存在一点(,)使得

df(x,y)

D

.为D的面积.f(,)

8.设区域DD1D2,且D1与D2关于x轴对称;

(1)当f(x,y)关于y是偶函数即 f(x,-y)=f(x,y)时,有

f(x,y)d2f(x,y)d.D

D

1当f(x,y)关于y是奇函数时即f(x,-y)=f(x,y)时,有

f(x,y)d0.D

(2)类似有设区域DD1D2,且D1与D2关于y轴对称; 当f(x,y)关于x是偶函数时即f(x,y)=f(x,y)时,有

f(x,y)d2f(x,y)d.D

D1

当f(x,y)关于x是奇函数时即f(x,y)=f(x,y)时,有

f(x,y)d0.D

三、应用举例 例1 比较

3与(xy)d(xy)d D

D的大小,其中

D{(x,y)|(x2)(y1)2}.2

2解:如图,由于点A(1,0)在(x2)(y1)2上,过点A的切线

为xy1,那么在D上有 1xy(xy)(xy),23

(xy)d(xy)d.D

D

2222

cosxyd,Icos(xy)d, 2D

例2(05.4)设I1

I3cos(x2y2)2d,其中D{(x,y)|xy21},则

D

D

(A)I3I2I1(B)I1I2I3(C)I2I1I3(D)I3I1I2

答(A).因为在区域D上,0xy1所以

,且cosz[0,

]为减函数,

1x2y2x2y2(x2y2)20,2222222

从而cos(xy)cos(xy)cos(xy),故I3I2I1.例3设D:x2y2a2,当a()时,(a)1(b)3



D

a2x2y2dxdy.331(c)3(d)3 242

答(b).根据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此积分表示半径为a的上半球体

1433的体积.由a得a3选(b).232

例4当D是由()围成的区域时,dxdy1.D

(a)x轴,y轴及2xy20(b)x1,x2及y3,y

1,y(d)xy1,xy1 22

答(a,b,c).因为dxdy1表示积分区域的面积为1,故只需考察哪

(c)x

D

些选项积分区域的面积为1.例5 判断

xy1

ln(x2y2)d的正负.解:在区域D{(x,y)|xy1 }上有xy1且等号不恒成立,所以ln(xy)ln10且等号不能恒成立,故

xy1

ln(x2y2)d

xy1

(ln1)d0.例6估计积分值I

xy(xy)d,D{(x,y)|0x1,0y2}.D

解:0xy(x2y2)60I12.(注意:积分区域为矩形SD2)例7D1{(x,y)|xy1,x,y0}

D2{(x,y)|(x2)(y1)

2}I1(xy)2d,I2(xy)3d,D1

D1

I3(xy)2d,I4(xy)3d

D2

D2

试用适当符号连接 I1,I2,I3,I4.解:在D1上有I1I2(0xy1),在D2上I4I3(xy1).又由(xy)21I1由(xy)21I3故 I4I3I1I2.22

例8 设D{(x,y)|1xy4},证明 3e

xeD

d

D1,2

I1,2

y2

d2

D2

d3e4.证明 因为 SD43,又因为 ee由积分的估值性质得 3e

xeD

xy2

e4,y2

d3e4.例9设D{(x,y)|xyR}(1)若f(x,y)在D上有界且可积,则lim

R0

f(x,y)d0.D

f(x,y)df(0,0).R0R2D

(1)证明:设m,M分别为函数f(x,y)在D上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则

(2)若f(x,y)在D上连续,则lim

mf(x,y)M,由积分估值定理知mdf(x,y)dMd

又D{(x,y)|xyR}所以mR

D2

D

f(x,y)dMR

D

D2,lim

R0f(x,y)d0.D

D

(2)解:由积分中值定理知f(x,y)在D上连续

(,)D,s..tf(x,y)dR2f(,),所以lim

112

f(x,y)dlimRf(,)

R0R2R0R2

D

limf(,)limf(,)f(0,0).R0

(,)(0,0)

小结:1.定义

f(,)为二重积分.f(x,y)dlim

D

0

i

i

i

i1

n

2.二重积分几何意义:表示曲顶柱体的体积.3.正确运用各条性质进行判断、计算、证明.课后记:比较大小与证明问题下手较困难.

第五篇:鲁迅与比较文学(定稿)

鲁迅与比较文学

徐晓云

摘要: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作家与比较文学结缘的,鲁迅是极为重要的一人。他不但从中外文化比较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而且始终以比较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本文主要从西方哲学、文学两个方面对鲁迅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鲁迅 比较文学 进化论思想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作家与比较文学结缘的,鲁迅是极为重要的一人,受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他不但从中外文化比较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而且始终以比较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创作、翻译、批评与研究等。

一、西方哲学对鲁迅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个学者”(史华兹语)也是最早从总体上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思想家之一,他抓住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命脉,将西方文化精神归结为“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在思想上为后人吸收西学开辟了方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影响很大。

鲁迅的思想深受严复影响,他在南京与日本求学期间系统读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社会通诠》等许多著作,并且接受了西方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思想,尤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朝花夕拾·琐记》中谈到,他在南京城南,花500文钱买了一部白纸石印的厚书——《天演论》。翻开一看,——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一个新鲜奇异的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唤起了鲁迅的生命自觉意识,引导他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西方“新学”成为鲁迅智慧与激情的原动力,表现为激进的思想、奔放的感情以及强烈的行动欲望。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作为“西学东渐”的中转站,日本也是中国有志之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开展进步革命活动的“自由港”。日本的七年求学生活使鲁迅广泛接触西方的哲学与文学,形成了他以文学救国的思想。对于西方文化鲁迅奉行的是著名的“拿来主义”原则,在进化论中他接受了历史发展的观点,而摒弃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而保持了一个思想家的自主与独立。更重要的是鲁迅将自己接受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实践,在进化论“青年必胜过老年”的观点影响下,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青年的进步,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说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成为鲁迅世界观的基础,而且为他的中外文化比较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西方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鲁迅非常重视文学比较,对世界文学的介绍、摄取与融化,是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鲁迅独特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摩罗诗力说》与《文化偏至论》是鲁迅介绍、评价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要论文,也是中国近代比较系统的评价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他认为“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一个民族能否获得文化上的自觉,关键在于能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反观自身。地域的阻隔,农业文明造就的封闭环境使中国人一直以文明古国而自诩,在对西方文明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自大;在被西方列强的枪炮攻破了国门之后又一味的妄自菲薄。鲁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一个普遍进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近代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失败,也是文化竞争的失败。它表明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不仅仅是器物制度上的,更主要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即国民精神。据许寿裳回忆,1902年鲁迅在日本弘文书院读书时,就常常与他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原因何在?”等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人缺乏的是“诚”和“爱”,后来又将劣根性归结为“瞒和骗”“卑怯”。认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徐旭生与鲁迅讨论时认为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听天由命与中庸,大约是惰性的缘故。鲁迅回答说“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自我安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对国民性的批判在创作中是揭示了国人精神的贫弱、人格的萎缩,最显著的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同时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需要“別求新声于异邦”,把那些能够真正纠正中国文化本体偏枯,激发个体精神力量的东西引进来。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精神,而各种报刊和杂志争相译介西方近代的各种文艺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由此刷新了中国旧文化的面貌。鲁迅认为西方文明的根底在于人的个性与精神,中国要与列强竞争,关键是立人。“是故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从“人的精神”层面揭示中外文化的本质区别,主张中国人应该在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五四”新文学基于启蒙精神,呼唤人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对国民的愚弱状态进行深刻剖露,鲁迅是其中最重要的奠基人和最杰出的代表。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被当时的青年认为是勇敢的反抗,鲁迅对这种反抗无疑是赞美与支持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伤逝》中子君的话曾经风靡一时。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不仅写出个性主义的可贵,而且指出了个性主义的脆弱。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为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做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时说:“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伤逝》中的子君就是中国版的娜拉,她的命运形象地回答了出走的结局,批评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不彻底,鲁迅对于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命运思考比易卜生来得更实际更深刻。

作为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鲁迅创造了融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贯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深刻学养使鲁迅的作品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受果戈里、契诃夫、安特莱夫、拜伦的影响,他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手法交互使用,形成了一种融描写、叙述、抒情、讽刺、议论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因此成为现代文学“散文体小说”“抒情诗体小说”的开创者。在小说结构方面,也表现出中西皆用的态度,在《呐喊》与《彷徨》中近代西方小说的“横切式结构”约占三分之二,而古典小说的“直缀式结构”则不到三分之一,可以说鲁迅的创作是深受外国文学影响又完全具有民族特点的创作。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学走出封闭奏响世界文学华彩乐章的历史背景下,重温鲁迅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具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学交流历史的回望,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之路的泥泞与艰辛,而且重新认识了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下的民族作家与作品,从而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鲁迅 著《坟·文化偏至论》 2. 鲁迅 著《坟·摩罗诗力说》 3. 严家炎 著《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鲁迅作品集》序 4. 杨兹举 著《荒原野狼 鲁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简介:徐晓云,女,1968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下载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与文化语言学 比较文学之所以作为一门国际学术研究的学科得以成立,与语言的跨界和学科的跨界有关。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交集两种及两种以上......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三、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一、概述 1、概念厘清 女性文学有三种字面上的含义: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在大多......

    比较文学--音乐与文学

    姐妹花——文学、音乐与歌曲【摘要】如今劳动时还能听到喊一两句口号,其实早在最初的原始巫术中就已经能看到文学、音乐、舞蹈等的雏形。只不过后来它们作为各自独立的门类,从......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

    教案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 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 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入学考试介绍 第一部分、全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一览表 和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如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相比,比较文学......

    考研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考研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让“莫言获奖”火速成为各网站第一位热门话题。事实上,早在2000年华裔作家高行健就以其法语作品......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解读(本站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课程编号:S0102050501007 课程名称:当代俄苏文学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Soviet and Russian literature 学分:2周学时总学时:40 课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