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时间:2019-05-14 08:2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第一篇: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与文化语言学

比较文学之所以作为一门国际学术研究的学科得以成立,与语言的跨界和学科的跨界有关。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交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语系之间,因此他们必然是本土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对话者,而文学建立在语言的书写形式——文字的基础上。所以,比较文学研究者以本土的语言及其思维观念来透视异质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时,他们第一时间所无可回避的就是语言问题,也就是文字的问题。不同的语言必然造就其不同文字书写的思维观念,也正是不同文字书写的思维观念在跨界中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点。

我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首先面对的是作为母语的中文与外语的差异。汉语在书写的形态上是由语素文字构成的符号系统,因此在文化的思维观念上,汉字文学一定不同于由音素文字与音节文字所书写的两种文学现象。不同于国族文学研究,语言身份决定了比较文学研究者的立场及其思维观念。国际语言学界将文字划分为语素文字、音素文字与音节文字,则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是运用音素文字从事国际文学研究,而把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则运用语素文字从事国际文学研究。

有学者认为,“汉字成为一种文化又因为汉字构形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结构规则甚至带有文化元编码性质,这种元编码成为中国人各种文化行为的精神理据”。就西方印欧语系的音素文字来判断,书写的字母只是对语音声波的连续带的记录,而不是一种直接参与思维的表达方式,也因此,音素文字的字母延缓与遮蔽了声音表达意义的鲜活在场性。汉字思维应该成为现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及西方的汉学家或西方的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前沿学术问题。

二、语言学与比较文学译介学实践

比较文学派强调文学的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现。作为翻译研究来说,其对象不仅是文学文本,还应包括普通语言文本和特殊语言文本。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也是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解码过程也是交际行为。以国人翻译外国文学的初期状况为例,“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前,文言在中国语言文化系统中占统治地位,与之相对的,中国早期的文学翻译大都采用文言作为译入语。但是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总体来看,以文言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翻译作品使用的译入语都是现代白话——现代汉语。文言和白话虽同属于汉语语言文化系统,从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也是汉语语言文化系统内的变化,但这两者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不同涉及到语言观、社会观乃至文化观的不同。

文言有着鲜明的稳定性,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稳定性。文言有它常用的字眼和词汇,有相当严格的句法系统,对所有使用它的人都具有约束力。文言自汉代基本定形后,就成为一个可以不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前,在此之前,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基本都是用文言作载体的。长期的两相结合,使文言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形成牢固的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现代汉语则吸收了文言、外语的因素创造出了浑然一体的新语言风格。与相对固定的文言相比,现代汉语紧随时代的发展,表现新意的力量要强得多。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虽然可以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却不一定真的能与现代汉语相溶合。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翻译文学中甚至含有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成分。早期的中西文学文化交流首先表现为文学翻译,这两种彼此存在巨大差异又相互不了解的文化就在文学翻译中直接交锋,使得误译、错译的现象时常出现。

三、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翻译理论研究迎来语言学转向。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对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影响为例,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启发,奈达认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中蕴含语言的普遍规律,语言背后实则埋藏具有普遍意义的语义规则。人类语言在语义层面的共通性和相似性正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结合自身的理论实践,奈达提出“逆转换”和“动态对等”两个重要概念。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机制可以得到其表层结构,但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对源语言进行解构,从源语言的表层结构追溯到深层结构,进而得出源语言的核心语义。逆转换得以实现的关键之处在于人类语言在深层结构具有相似性。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则借鉴了“读者反应”理论。动态对等注重的是翻译结果,即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动态对等是指基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双方深层结构所具有的相似性,由逆转换机制得出的译文,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动态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因此,动态对等是衡量逆转换是否正确、翻译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语言学理论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第二篇:鲁迅与比较文学(定稿)

鲁迅与比较文学

徐晓云

摘要: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作家与比较文学结缘的,鲁迅是极为重要的一人。他不但从中外文化比较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而且始终以比较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本文主要从西方哲学、文学两个方面对鲁迅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鲁迅 比较文学 进化论思想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作家与比较文学结缘的,鲁迅是极为重要的一人,受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他不但从中外文化比较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而且始终以比较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创作、翻译、批评与研究等。

一、西方哲学对鲁迅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个学者”(史华兹语)也是最早从总体上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思想家之一,他抓住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命脉,将西方文化精神归结为“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在思想上为后人吸收西学开辟了方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影响很大。

鲁迅的思想深受严复影响,他在南京与日本求学期间系统读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社会通诠》等许多著作,并且接受了西方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思想,尤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朝花夕拾·琐记》中谈到,他在南京城南,花500文钱买了一部白纸石印的厚书——《天演论》。翻开一看,——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一个新鲜奇异的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唤起了鲁迅的生命自觉意识,引导他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西方“新学”成为鲁迅智慧与激情的原动力,表现为激进的思想、奔放的感情以及强烈的行动欲望。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作为“西学东渐”的中转站,日本也是中国有志之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开展进步革命活动的“自由港”。日本的七年求学生活使鲁迅广泛接触西方的哲学与文学,形成了他以文学救国的思想。对于西方文化鲁迅奉行的是著名的“拿来主义”原则,在进化论中他接受了历史发展的观点,而摒弃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而保持了一个思想家的自主与独立。更重要的是鲁迅将自己接受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实践,在进化论“青年必胜过老年”的观点影响下,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青年的进步,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说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成为鲁迅世界观的基础,而且为他的中外文化比较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西方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鲁迅非常重视文学比较,对世界文学的介绍、摄取与融化,是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鲁迅独特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摩罗诗力说》与《文化偏至论》是鲁迅介绍、评价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要论文,也是中国近代比较系统的评价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他认为“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一个民族能否获得文化上的自觉,关键在于能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反观自身。地域的阻隔,农业文明造就的封闭环境使中国人一直以文明古国而自诩,在对西方文明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自大;在被西方列强的枪炮攻破了国门之后又一味的妄自菲薄。鲁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一个普遍进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近代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失败,也是文化竞争的失败。它表明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不仅仅是器物制度上的,更主要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即国民精神。据许寿裳回忆,1902年鲁迅在日本弘文书院读书时,就常常与他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原因何在?”等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人缺乏的是“诚”和“爱”,后来又将劣根性归结为“瞒和骗”“卑怯”。认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徐旭生与鲁迅讨论时认为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听天由命与中庸,大约是惰性的缘故。鲁迅回答说“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自我安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对国民性的批判在创作中是揭示了国人精神的贫弱、人格的萎缩,最显著的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同时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需要“別求新声于异邦”,把那些能够真正纠正中国文化本体偏枯,激发个体精神力量的东西引进来。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精神,而各种报刊和杂志争相译介西方近代的各种文艺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由此刷新了中国旧文化的面貌。鲁迅认为西方文明的根底在于人的个性与精神,中国要与列强竞争,关键是立人。“是故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从“人的精神”层面揭示中外文化的本质区别,主张中国人应该在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五四”新文学基于启蒙精神,呼唤人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对国民的愚弱状态进行深刻剖露,鲁迅是其中最重要的奠基人和最杰出的代表。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被当时的青年认为是勇敢的反抗,鲁迅对这种反抗无疑是赞美与支持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伤逝》中子君的话曾经风靡一时。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不仅写出个性主义的可贵,而且指出了个性主义的脆弱。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为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做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时说:“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伤逝》中的子君就是中国版的娜拉,她的命运形象地回答了出走的结局,批评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不彻底,鲁迅对于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命运思考比易卜生来得更实际更深刻。

作为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鲁迅创造了融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贯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深刻学养使鲁迅的作品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受果戈里、契诃夫、安特莱夫、拜伦的影响,他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手法交互使用,形成了一种融描写、叙述、抒情、讽刺、议论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因此成为现代文学“散文体小说”“抒情诗体小说”的开创者。在小说结构方面,也表现出中西皆用的态度,在《呐喊》与《彷徨》中近代西方小说的“横切式结构”约占三分之二,而古典小说的“直缀式结构”则不到三分之一,可以说鲁迅的创作是深受外国文学影响又完全具有民族特点的创作。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学走出封闭奏响世界文学华彩乐章的历史背景下,重温鲁迅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具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学交流历史的回望,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之路的泥泞与艰辛,而且重新认识了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下的民族作家与作品,从而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鲁迅 著《坟·文化偏至论》 2. 鲁迅 著《坟·摩罗诗力说》 3. 严家炎 著《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鲁迅作品集》序 4. 杨兹举 著《荒原野狼 鲁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简介:徐晓云,女,1968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第三篇: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三、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一、概述

1、概念厘清

女性文学有三种字面上的含义: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文学只是指第一种含义: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

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就可以全都称为女性文学?因此,这里仍然要两说: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没有表现女性意识;另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那么哪一种才是女性文学?

答案是后一种才是我们所指的女性文学,即那些女性作家创作的、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但是,这些文学并不一定描写女性生活的。可以是描写大社会的,但她同样表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则可以称之为女性文学。

因此,在这里,女性文学的含义是:表现了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它可以专门描写女性生活,也可以描写其他人的生活或反映大社会的情况。

2、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Feminism 在中国,有两种翻译: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

顾名思义,女权主义,是为女性争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选举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同工同酬的权利等等一些关于那个所谓的“人”所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说白了,就是男人拥有的那些权利,女性也要拥有。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保障。

女性主义,是认为,在那些基本的人的权利之外,女性还有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比如为母亲的意识、一直以来被压制在家庭与社会地位底下之列所造成了历史创伤(纵观历史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天使圣母一般的,天使是那些贞女、圣母是那些孟母啊、贾母啊、岳飞那英雄的母亲啊之类的;另一类是魔鬼下流的,比如妖狐鬼怪中美若仙子的女性,比如潘金莲之流水性杨花的女性、还是那些乱国的女性;总之,当国家亡时,人们指责是女性祸国殃民,当国家兴时,女性的地位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历史上,在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流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一直被处于边缘:孔子的那一句话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让女性一直背负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底下的包袱。)、一直现在仍然存在的歧视现象所给女性带来的压力等等。这些是女性独有的意识,或许只有女性作家才能够书写出来的意识,因为那些是需要个体体验的意识。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的过渡,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在此之前,学界认为feminism这一流派的主要任务是争取社会权利和权益。随着女性的选举权、受教育权获得之后,女性的关注点投射到女性自己的意识方面,并且认为,女性的革命比一场社会革命所需的时间更长,因此任务更重。只要有歧视存在,只要女性还被潜意识认为是第二性,那么女性主义的任务就仍然没有完成。

女性主义这一大流派之下,其思想意识并非那么统一。在文学方面,由原先的女权思想(比如秋瑾为革命的思想)、到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比如那些从西方引进来的哲学思想,有波伏瓦、克里斯蒂娃、阿伦特、伍尔夫、桑塔格、西苏、伊利格瑞等等),再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比如凯特米莱特的性别政治话语、玛丽艾尔曼的阳物批评话语、艾莲娜肖瓦尔特的姐妹情谊话语、吉尔伯特的女性的精神疯狂话语等等),中国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话语的提醒、启示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没有间断它的发展势头。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到性别批评,期间还有酷儿理论,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随之进入了性别批评时代。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批评的不同在于,前者只关注女性作家创作的那些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作品;后者在于关注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那些在表现性别意识方面独特的作品。比如说,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下,在中国当代文学范围内,学者只去关注陈染、林白、徐坤、王安忆、刘索拉等作家的作品;在性别批评之下,学者们也去关注那些男性作家的作品,比如在90年代性话语大兴之时,有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一系列作品,还有苏童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性别批评作者注意到,这些男性作家喜欢去女性的身体不厌其烦地性色彩描写,而且对于强奸的描写几乎乐此不疲。然而,在九十年代的女性作家那里,陈染、林白的身体写作,对于女性身体的描写,是唯美的,是自立的,是不屈不饶的,女性的身体是自我做主的。也就是说,在男性作家那里,女性的身体是被窥视的,是好似一个个具有窥阴癖的作家在向一个个具有窥阴癖的读者描写那具客体的女性身体;而在陈染、林白作家笔下,女性身体是自我书写的、是自我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欲望,是由身体的自我主张而达致精神上的自我独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体书写。这些的深刻的揭露只有在性别批评当中才实现了。

在市场经济之下,女性被再次沦陷为消费对象,一具客体,一个卖点,难道这与传统的对于女性的看法有何不一致?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就是性的代表,就是一具被消费的客体。在市场经济之下,可悲的是女性的命运仍然如此。

因此,在当下,许多社会上的权利不管是名义上的也好还是实际上的,女性的地位所有上升。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好多少。因此,女性主义还需要继续存在下去。

而且,在当今西方学术界,如果你不了解女性主义或性别话语,那么你就过时就是老土,就是顽固的男权分子。如果你不但不了解女性主义,而且你还公然发表反对女性主义的言论和思想,那么你势必被逐出这个地球,并永不遣返。除非你以后别在公共场合发言,否则你的反女性主义言论将让你身败名裂,并永世不得翻身。

但是女性需要思想,需要哲学,需要倾听不同的言论,而且女性主义哲学一直都在如此做。而且,女性主义哲学已经在当下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自身的那个含义,而代表了一种为弱势群体而发言的思想。同性恋话语也是在女性主义的启发和引导之下蓬勃发展。后殖民主义话语和女性主义话语一道,在为弱势群体争取话语权方面,它们始终是一股不能被忽视的力量。

二、西方女性主义

在当今学术界,女性主义取代了女权主义的说法,因此在这里一律用女性主义这个称谓。

1、动力来源

首先,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理论成果,是女性主义哲学理论的前提和来源,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的前提和来源。

其次,女性文学传统和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文学实践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最后,20世纪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多元发展,为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提供了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参照。

由于强调的理论重心、秉承的文学观念及采纳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欧美女性主义诗学大致分为美、英、法三家学派。一般来说,美国女性主义诗学较为注重对文本的批评实践,而在英国批评界,由于存在深厚的左派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研究较为突出,对文化研究表现出更大的关切。学者们更加擅长将女性所受的压迫与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剥削形式联系起来,将女性有报酬与无报酬的劳动与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而法国由于是新精神分析、解构理论与语言学等当代重要理论思潮的中心之一,号称法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露 2 丝·伊利格瑞和朱丽亚·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均深受上述思潮的影响,故女性主义诗学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建构。

2、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内容

(1)审视与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揭露文学文本、文学现象、文学观念、文学标准等等中间潜藏的性别信息,努力运用文学批判功能呼唤男女两性真正尊重的相互关系与平等意识,最终使女性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与家庭内部等方面获得与男性等同的权利和地位,探索和谐、完美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

(2)通过对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史等的重新梳理与挖掘,尝试以注入了性别意识的新的文学观念重构文学传统。

(3)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多察女性作品中存在的特殊意象、运用的题材、表达的主题、塑造的形象、蕴涵的情感等等,寻找文本中存在的隐喻、象征、反讽、暗示或者对男性创作的戏拟,关注女性创作的特殊语言与风格,考察女性创作中所接受的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的影响及其分别在她们自己创作中的表现,梳理并确立女性文学的传统;

(4)研究女性写作与其生理及心理经验之间的可能联系,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对妇女作家与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的“女性美学”体系;

(5)在立足于自己的性别立场的前提下,还要将性别维度与文学批评的其他维度结合起来,避免文学批评的简单化、政治化与主观随意性,努力建立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又符合具体文学实际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三、中国女性主义

在大的学术背景之下,在主流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理论体系,同样,也没有自己的女性主义理论。只能说有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

我们所说的中国女性主义实际上指的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或者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还得从历史谈起。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本土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时间上要比欧洲晚一个世纪。与西方妇女自发、自觉地为自身性别群体的利益而奋起抗争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首倡者与先行者往往是一些具有启蒙思想的男性知识分子,这也先在地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运动男女放同作战、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对女性与男性的共同桎梏的基本特征,这和西方激进的女权运动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普遍状态构成明显的差异。

在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这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晚清维新派知识分子,以西方自由民主观念为参照,开始对中国妇女的地位与人权问题进行思考。

康有为便以“人类平等是几何公理”为立论的基础,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男女各有自主之权”的主张;

在西风东渐、女子教育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下,梁启超写下《倡设女学堂启》一文,将两性平等与合作看成是富国强民的先决条件,认为美国“胜”、日本“强”的关键正在于“男女平权之论,大倡于美,而渐行于动的日本”之故;

谭嗣同则在著名的《仁学》一书中认为“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故而理应“平等相均”。在此过程中,西方来华传教士所进行的一系列对妇女教育启蒙的努力,亦可说打开了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最早的窗户。他们的工作和中国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相互呼应与补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根据史料,1844年,英国女性爱尔德赛夫人(Miss Aldersay,在浙江宁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据统计,到1877年,基督教新教在华所设女日校有82所,寄宿女39所,共招收女学生2101人;天主教教会创办的女子学校数量更多。”②女学的开设,开创了中国女性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先河,亦为维新派知识分子寻求中国女性自由解放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作为维新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运动开始兴起,针对以缠足为代表的对女性身体进行扭曲与戕害的一系列行为的不缠足运动和本土女学的兴办,旨在使中国妇女获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解放。

1898年,中国人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开学,成为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1902年,蔡元培等亦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合法地位,官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堂推广到各省。

1905年,在华基督教诸差会联合创办了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为中国高等女子教育之始。”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进人20世纪之后,中国妇女的主体性也逐渐增强。她们纷纷自己兴办团体、创办报刊、出版图书。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问涌现出的妇女团体达四十多个,妇女报刊有三十余份。

这其间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有陈撷芬1899年在上海创办的《女报》、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丁初我1904年在上海创办的《女子世界》,秋瑾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等等。

在图书出版领域,1903年在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的《女界钟》,可谓学界公认的中国本土第一部专门研究妇女问题、倡导女权的著作。作者金天翮响亮地提出了妇女应享有“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由之权利”的主张,被誉为“妇女界的卢梭”。

该时期最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是秋瑾,她提出了在当时最为完备的妇女解放主张,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经济自主、反对缠足、提倡女学、妇女参政等等。女权作为“天赋人权”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也在秋瑾著名的《勉女权歌》中表现了出来:“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③

辛亥革命期间,女性同男性一样,战斗在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前线,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滋长。1912年,由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权利做出相应规定,女子参政同志会和其他几个妇女团体便联合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修改《临时约法》的主张。在请愿受挫后,她们又通电全国,表示不承认《临时约法》,并提出了“实行男女平等权利、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等九条政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妇女运动。到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长期居于弱势地位的妇女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妇女解放成为实现民主与人权的基本前提与重要标志。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纷纷发表文章或文学作品,用民主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对妇女贞操问题、男女社交公开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女子教育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随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名剧《玩偶之家》引人中国,中国文学艺术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强烈共鸣集中体现在对《玩偶,之家》的介绍、讨论与热演上。“‘五四’主要新文化刊物——如《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常常组织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妇女问题的热烈讨论,其始作俑者往往颇受易卜生的影响。”①五四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专门塑造娜拉式女性主人公的戏剧“娜拉剧”。“1919年,胡适的《终身大事》拉开了‘娜拉剧’的序①那位勇敢赶冲出玩偶之家、挣脱被玩弄的依附地位的西方女性娜拉,唤起了许多中国女性把握自己的命运的美好希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重外来之利器以抗拒封建桎梏的国人心目中,娜拉的出走似乎多地被解读出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人的意义,而不是抗拒夫权与父权桎梏的女性个体的意义。也就是说,娜拉所代表的与其说是一个冲出西方核心家庭与夫权制度的“女人”,还不如说是一个从中国传统封建大家庭和家长制中被解放出来的“人”。由于中国读者与观众反抗封建专制的历史处境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现实心理预期,他们对易卜生作品的接受便很微妙地从原著所强调的性别重心转移至社会问题之上了。从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而言,中国读者与观众的这种择与失落,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政治需要以及妇女解动的基本特征紧密相连的。

1949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保障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基本国策的指导下,一系列的行政指令与法律条条文纷纷出台,它们分别从政策与法律的层面确认了中国妇女应当享受的劳动、接受教育、就业、婚姻自主等基本人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3年的《选举法》规定了妇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随后,国家还陆续制定颁布了与妇女地位相关的《婚姻法》、《选举法》、《继承法》、《民法》、《刑法》等十余部基本法和40种行政法规与条例,以及八十多种地方性法规。1992年,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实现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特殊利益、禁止歧视和残害妇女提供了法律保证。此外,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一些与妇女利益有关的法令,如《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决定》等等。因此,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构成新中国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最显著的特点。较之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中国妇女在受教育的普遍程度和受教育层次上、在爱情与婚姻自主权的获得与使用上、在参政议政的参与程度上、在社会劳动权利保障等方面,都是远远走在前列的。

总之,在有关妇女发展的问题上,原来人们曾经乐观地以为,只要实现了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女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历史与现实却告诉我们,妇女问题只是被暂时遮蔽了而已,它远没有得到解决,在新的社会阶段甚至发展到了更加严重的程度。由此看来,较之表层的政令法规,潜藏的文化价值观的力量更为强大、影响更为深远、矫正也更为不易。

正如波伏瓦所说:妇女解放要远比一场社会革命需要的时间更长。

2、本土的妇女运动甫一开始,便呈现出两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参与者中极少有女性,更遑论由女性自觉发起。即便运动中有少数知识女性,但她们要么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的配偶、女儿,要么便是其他女眷,因耳濡目染了亲人的先进思想而萌生了初步的女性觉醒意识。由于长期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压制,中国女性并未获得普遍的觉醒,运动的倡议者往往是男性,运动因而也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启蒙特征,这就使妇女缺乏追求自身性别群体独立解放的自觉意识,相反具有依赖性。但同时,这也使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天地不具备与男性之问剑拔弩张的对立紧张意味,而往往呈现出温和友好的协作特征。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五四时期,甚至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二是由于中国妇女运动本身即是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的一部分,因此它自始即与民族危亡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始终保持了这一特征。

这也导致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1)趋向宏大话语。更喜欢将女性作品的意识、思想作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的一部分去分析,这一趋向实际上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那些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品的独特性。

(2)批评重于理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成果较为显著,但理论却显不足。

(3)散重于集中。体系性不够,各说各话,并不能称为一个流派,或一个组织,力量单薄。

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译介高潮:大约始自1986年,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将妇女问题上升到理论与学术的层面进行探索的趋向。一系列呼吁和身体力行地展开妇女研究的文章出现了,它们因最先刊登于各大报刊上而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也为妇女研究的学术化与理论化更有效地造出了舆论上的声势。第一次高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便是介绍性文字与学术论文的大批出现。如1986年间,即有李小江在《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上发表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在《外国文学动态》第3期上发表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柳门在《读书》第7期上发表的《欧洲女权运动之星的陨落: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逝世及其生平与著作》、孔海立在上海的《社会科学》杂志第8期上发表的《一股极为盛行的文艺思潮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谭大立在《南京大学学报》增刊上发表的《“理论风暴中的一个经验孤儿”——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全面启动并逐渐获得了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双重合法性。商品化、物质化的潮流使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与学批评退居到了社会的边缘,成了一个灰姑娘。清高并自恃优越的‘人文知识分子也一下子滑落到了文化的边缘,产生了无名的失落与失重之感。物质的喧嚣与欲望的泛滥冲击着正统的道德准则与意形态,轻飘而非厚重的生活追求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信条。理想的消解与价值的失衡促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局面的出现,也成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多元化形态出现的基本语境。

物质化、世俗化、大众化和消费化的趋向,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诗学发展产生了影响。女性主义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揭露文学文本、文学现象、文学观念、文学标准等等中间潜藏的性别歧视信息,暴露化、符码化的性别角色的人为性质,努力运用其文化批判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呼唤男女两性之间真正尊重的相互关系和平等意识。

世妇会之后,中国的女性主义诗学研究在前述两次浪潮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 势头。虽然引起轰动效应、广有影响的学术力作并不多见,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写作也不再成为文坛一致瞩目的热点,但女性主义的观念、立场与研究方法却深入人心,成为学者们观照历史与文化现象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析范畴。

网址大全

http://www.xiexiebang.com

W71Ts0eAW4If

第四篇:比较文学--音乐与文学

姐妹花——文学、音乐与歌曲

【摘要】如今劳动时还能听到喊一两句口号,其实早在最初的原始巫术中就已经能看到文学、音乐、舞蹈等的雏形。只不过后来它们作为各自独立的门类,从这种原始的综合体中分离出来,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形式。它们都侧重于表达人类的内心感受。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的。本文将从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涉及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歌曲谈开去。

【关键词】文学音乐联系歌曲

何谓文学?何为音乐?在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来揭示美的内涵,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音乐则是借助于声音来表达种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精神状态与微妙变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我倒不敢夸大其词,在这里,仅仅把文学与音乐形容成姐妹。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在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创造性精神劳动中,毫无疑问文学是姐、音乐是妹。

从艺术的本性而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都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带有物质性的精神性活动,一种感性的心灵活动。其本性都是一种制形构象的创造性活动。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形式,是最能客观显现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艺术家凭借听觉感觉器官和相应的媒介把心中的意象物态化,即创制成音响意象。而文学作为视听—想象艺术是心灵通过想象与视觉器官的合作,采取词语媒介手段而创造意象。虽然所凭借的媒介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要求意象的产生。从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所依存的物质载体、审美价值的实现而言,声音是两种艺术依存的物质载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摹拟粗弦发生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摹拟细弦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的音高,色彩的声音之对比变化。这是以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的名句。在此声音成为两种艺术媒介的联结点。音乐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的材料的,经过艺术创造的声音动态,使音乐产生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价值。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离开了声音这个物质载体则无以存在。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媒介都必须凭借声音,亦必须与运用声音动态的表现力,没有声音,这两种艺术也将难以存在。

时间是两种艺术存在的框架。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声音的动态结构。首先从声音的基本属性来看,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存在都无法离开时间的纬度;其次音乐的本质是运动。音乐是声音的运动,音乐的内蕴则是由声音动态比拟的自然生命的动态,人类情感的动态,心灵轨迹的动态,社会力量冲突的动态。再者,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某些特点也都与音乐艺术的时间性相关。如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层出不穷的100多个主导动机展现的复杂变化却令听众晕头转向,仿佛进入难寻出路的迷宫。音乐创造之所以强调变化统一,与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发展、变化,完成有密切关系。音乐审美的时间性,又要求表演艺术家在每一次的演唱、演奏中珍惜一次完成的机会、力求完美的再创造。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它的意象在音响运动过程中是逐步展开的。需强调的是音乐存在于时间之中,音乐又通过自身的运动,通过声音形式相互关系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存在。“音乐使时间可听,使时间形式连续可感”。在音乐中我们只靠听觉便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创造的“时间意象”,不像在日常生活中靠综合的感知能力与自身生物钟的运动来感知时间的进程。文学在时间中连续呈现的词语有序结构。从先秦文学创造的材料来看,许多民族的语言都有时态的划分,以便准确地表达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时间概念。

再次文学的诞生是一种口头传播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播必然在时间中展现。文学作品中时间的设置对于人的塑造,感情抒发,情节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时间的设置可以把人物置于一种世纪的沧桑,一种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又可以用四时的变化,晨夕的更迭来刻画人物的特征与心态。文学作品中时间的构思与情节的安排、交代、发展亦有密切联系。从艺术门类的划分而言,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是指心灵与听觉器官,以及发声器官、手器官的合作,掌握相应的媒介手段而创造听觉意象的艺术,而文学则是视听想象艺术,是指心灵通过想象与视听器官的合作,采取词语媒介手段而创造意象的艺术。

音乐是抽象的反映现实,文学则是具体反映生活;音乐的非具象性,或某种程度的抽象性。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由心灵和听觉器官利用声音媒介所创造的意象,是连续运动着的乐音组合的动态的时间意象,主要呈现为一种线的形式,流动的线的形式。因而不同于空间意象,其本质在于它的非具象性、抽象性、乐音组合的流动的线的形式。文学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然而它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在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中西文论中的“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基本上就属于形象范畴,形象性成了反映生活的特殊能力。音乐的情感性,文学的情理统一性。音乐艺术创造的音乐意象,其核心内容是情感或情绪,可以说音乐意象是典型的“情感形式”是声音符号形式与心灵情感的融合。苏珊.朗格就把情感的表现视为音乐的本质。文学除了与感性世界相联系之外,还是一种观念符号,并且与理性概念相统一。不少词语的意义从感性经验意义中抽象出来,而具有确定的理性意义。如果说带有感性经验意义的文学词语适合描写、抒情,那么具有理性意义的文学则适合议论、说理、使文学意义所获得深而确定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和强化文学艺术理性认知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经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亲自整理的《诗经》被称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它那用以“言志”的“诗三百”,无一例外地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如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也都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两种专业史学了。然而无论如何,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音乐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均具有开端、发展、戏剧性冲突和结束的整体结构。譬如中华民族民间器乐作品,讲究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西方音乐中最具典型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则有呈示部、展开部(含矛盾冲突)、再现部的结构。同样,任何文学作品均有故事的开端、发展、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或悲或喜的结尾。音乐与文学都需要一个延续性的时间过程来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字,只有人们通过用时间阅读,才能理解其根本涵义。无论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跨越多大的时间空间,读者只需要一个从头看到尾的时间过程。音乐作品经过表演者对乐谱的完整诠释,传达给听众,也需要一个连续地完成表演的时间性过程。通过这个时间过程,人们了解到艺术家内心的艺术形象、获取审美体验、心灵得到升华等。余华曾经说过一段话:“音乐的叙述与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和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文学

通过词义描写,音乐通过声音模仿来反映外部世界。如笛子模仿小鸟的叫声、竖琴模仿流水的声音等。文学与音乐还通过象征来比喻现实对象: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对十字架和庄严教堂的描写。象征宗教;音乐用弱音象征静谧、用铜管音乐象征英雄人物。从文学的场景描写中可感受到被暗示出人物的内心思想,在音乐的声音气氛中也能被暗示出某些事物及现象。所有这些模仿、象征、暗示都是音乐与文学相近的表现手段。正因如此,两种艺术形式是可以互相结合的。放眼古今中外,有多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像19世纪的柏辽兹所创作的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李斯特的交响诗《浮士德》等均出自文学作品。以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说唱音乐来说,京韵大鼓《逼上梁山》取材于《水浒》,《梁祝》被何战豪、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等。大大打破文学的局限,激发了各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里有件事需要加以补充说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要时期——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以前在广播、收音机盛兴的时期里,常能听到广播剧、配乐诗朗颂等。根据剧本或诗歌的情绪、思想。音乐人编配与其相匹配的同种意境风格的音乐作为朗诵人声的声音背景,以此来辅助渲染文学作品的感情色彩,让听众得到立体的、丰富的听觉享受,达到艺术欣赏的较高层次。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更加能体现出音乐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上。在各种动态的画面中,背景音乐的适时插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音乐完全是为文学作品的表现而创作。它们脉脉相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它们相濡以沫地结合,相辅相承地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着文化思想。现实中,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与文学要素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普及程度和具有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不能不承认歌曲是佼佼者。音乐与文学的最完美的结合便是歌曲,歌曲吸纳了两种艺术的长处。音乐本身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但有很强的生动性。文学表达情感和思想更清晰但生动性较差。这样以音乐来渲染文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就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而歌曲也就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从我个人的理解,音乐应该以最大的程度渲染文学而文学要最好的解释音乐从而是二者达到艺术上的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歌曲,才是真正的艺术。优秀的歌曲之所以比器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主要就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因为它具有具体、明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既不像器乐作品那么难懂,也不像其它音乐作品例如歌剧那样篇幅庞大,在这里,音乐要素所起到的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至此,恕我狭隘的眼光,就不得不说自打《东风破》这首分水岭后的中国风了。貌似近代西方歌曲中很少有什么涉及古典文学的作品吧?——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反倒是我国流行歌曲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比较多:S.H.E在专辑歌曲《不想长大》的曲中就搬出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前来助阵。流行 + 摇滚 + 古典的全新曲风使这首歌一时间成为被人们争相传唱的对象。4 in love曾经风靡一时的得意之作《一千零一个愿望》,曲子大段的采用了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的旋律。这让人们对歌曲本身的印象不算深,倒是都会哼唱中间那段来自《G大调小步舞曲》的间奏。周杰伦的《夜曲》采用了肖邦的经典之作《降E大调夜曲》,周迅的《伴侣》中混入了约斡施特劳斯至今不朽,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曲目《蓝色多瑙河》。华丽的流行歌词搭配上古典音乐名作,二者合为一体并没有想象中犹如火星撞地球那般磨擦剧烈,反而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同时也让人了解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所

在。那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乐曲乐器就没有一席之地了吗?当然不是。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体系中,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五声调式的旋律更加和谐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也就造就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结合的必然结果。加上中国戏曲、民歌的独特风格和演唱方法,更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文化似乎得到了现代人的肯定。比如黄雅莉当年的成名之作《蝴蝶泉边》,明显的中国民谣风格,再加上朴实的歌词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中国色彩。就连编曲也决不疏忽,用到了各种民乐,古筝,箫,扬琴,琵琶,笙等等,过足了一把中国风的瘾。而后的《火星爱月亮》依然以民谣为主体,民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生活,传唱度非常的高。所以琅琅上口的曲调,成了这两首歌曲成功的秘诀。除此之外,古典文学与歌词的融合也让歌曲大放光彩:《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周杰伦的每首中国风的歌曲就会大受欢迎,当然这离不开方文山那令人判案叫绝的歌词,每首歌词的谴词用句都堪称经典。更多的把中国音乐推到了流行音乐的前沿。而这其中最出色的我斗胆推荐羽泉的《归园田居》和《辛弃疾》,前者把富含有中国韵味的歌词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五声调式,甚至在编曲中加上琵琶,二胡等民乐助阵。后者则有鼓加重金属把豪放派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听流行音乐也就好比看美女,只是瞬间感觉,但喜欢上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定是很了解她才会喜欢她。欣赏古典音乐就是这样,你必须了解它,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慢慢去品味才会喜欢上它。每个人欣赏食物的角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我只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对于别人的看法,可以用欣赏的角度去看,不需要作出什么评价,欣赏是我最大的享受!

总而言之,文学的天地少不了音乐,音乐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流传古今。每个时代辛勤善良的劳动人民定会用对生活的激情所得的体会,或真实的人生经历,被音乐家笔录,然后做曲填词,最后用适当的乐器演奏出来。有词伴曲的音乐更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好的歌词便是一首诗歌、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那么,美的音乐便会被真正的体会和享受。

热爱音乐的我,同样也热爱着文学。一直把那些优美的文字与音乐视为自己的心爱。闲暇时便开始阅读和倾听这些能激荡人心的文字与音乐,以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坚信:在艺术的天地它们都独具个性,并相互融通与渗透。所以文学走到那里,音乐也会跟着,永远传唱着不老的艺术。张海迪说:“大凡热爱生活的人都热爱音乐!”在我看来,反过来也如此;而且热爱音乐的人也热爱文学,活在音乐的殿堂里,游弋在文学的圣殿里,诗意的栖居。

第五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入学考试介绍

第一部分、全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一览表

和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如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相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因此全国高等院校所设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没有其他传统学科多。

目前来说,全国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0多所,其具体情况如下表:

一、北京

1、北京大学

2、北京师范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清华大学

5、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6、首都师范大学

7、中国社会科学院

8、北京外国语大学

9、北京第二外国学院

10、中国传媒大学

二、上海

1、复旦大学

2、上海大学

3、上海师范大学

4、华东师范大学

5、同济大学

6、上海外国语大学

三、天津

1、南开大学

2、天津师范大学

3、天津外国语学院

四、湖北

1、武汉大学

2、华中师范大学

3、华中科技大学

4、湖北大学

五、江苏

1、南京大学

2、南京师范大学

3、苏州大学

4、苏州科技大学

5、南京艺术学院

6、南京农业大学

六、山东

1、山东大学

2、山东师范大学

3、青岛大学

4、曲阜师范大学

七、广东

1、中山大学

2、华南师范大学

3、暨南大学

4、深圳大学

八、福建

1、厦门大学

2、福建师范大学

3、集美大学 九、四川

1、四川大学

2、四川师范大学

3、四川外国语学院

十、吉林

1、吉林大学

2、东北师范大学

3、延边大学

十一、辽宁

1、辽宁大学

2、大连外国语学院

3、辽宁师范大学

十二、重庆

1、西南大学

2、西南师范大学

3、重庆师范大学

十三、黑龙江

1、黑龙江大学

2、哈尔滨师范大学

十四、内蒙古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十五、广西

1、广西师范大学

2、广西民族大学

十六、安徽

1、安徽大学

2、安徽师范大学

十七、江西

1、南昌大学

十八、浙江

1、浙江大学

2、浙江师范大学

十九、湖南

1、湖南大学

2、湖南师范大学

3、湘潭大学

4、中南大学

二十、贵州

1、贵州师范大学 二

一、河北

1、河北大学

2、河北师范大学 二

二、河南

1、河南大学

2、郑州大学 二

三、山西

1、山西大学

2、山西师范大学 二

四、陕西

1、陕西师范大学

2、西北大学

3、西安外国语学院 二

五、甘肃

1、兰州大学

2、西北师范大学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情况介绍

从目前文学类的入学考试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都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比如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为:1)中外文学;2)中外文论。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化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为:1)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化史);2)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包括比较文学概论)。再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为:1)文学综合(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艺理论);2)语言综合(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虽然同为综合考试,但是不同的综合方式,会带来考研复习范围和阅读书目的不同。请考生们根据所考院校的招生专业目录来确定具体的复习范围和阅读书目。

综合考试,要求考生对整个文学类(甚至也语言类)的基础课程有比较熟练和深入的了解。为了确保考研的制胜,请考生们全面兼顾,不可偏废。第三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经典教材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会在招生简章上提供指定书目(有的学校并不提供),这是专业课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果尚未确定具体的学校,可以先拿经典教材来复习;在报名确定之后,再依据指定数目来复习。

先提供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的经典教材:

1、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四卷),商务出版社;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下两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5、孟昭毅、郁龙余:《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陈惇等:《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向远:《比较文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8、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研试题

一、南开大学

比较文学(2002年)(每题20分,共5题)

1、“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试以中外文学现象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试举出以为你认为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并论述这种影响在其创作上的表现。

3、举出两位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外皆可,并列举他们各一部著作,概述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贡献。

4、伏尼契的《牛虻》在英国知者不多,在中国颇有影响;杰克·伦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重要影响同样存在反差;寒山的诗在唐诗灿烂的星河中并不光彩夺目,但却被美国“跨掉的一代”诗人奉为诗圣。试用比较文学原理对这类现象作出解释。

5、1827年歌德曾预言:“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快来临了。”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结合当今的世界形势,从比较文学角度对上述两种论述加以阐述。

比较文学 2003年

一、简答题 每题20分,共80分

1、以作品为例谈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

2、请谈谈相同形象在不同文学中所构成的意象。

3、从下列几组作品中择取一组,为它写一篇比较文学研究札记。

1“三言”与《十日谈》

2鲁迅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荷马史诗”与《埃涅阿斯纪》

4、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论述题 每题35分,共70分

1、试举一例你认为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或作品、或流派),并加以论述。

2、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 2004年

一、简答题 每题20分,共60分

1、母题与人物类型有着密切关系,试以中外文学史的例子加以说明。

2、试比较中西长篇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的异同。

3、如何理解“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二、论述题 每题30分,共90分 1、18世纪法国作家笔下有一个被反复用来指代中国形象的词语:“开明皇帝”。它最初由明清之际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制造出来,用以向欧洲人描绘中国形象;后来,伏尔泰、狄德罗等作家的作品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公众舆论都广泛使用这个词组来言说中国。然而,中国“开明皇帝”在法国及欧洲文学中仅存活了五、六十年。自19世纪,很少再见到了。请用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阐发研究的看法。

3、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阐明你对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倾向的认识。

二、武汉大学

考试科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3年)

一、20分。AB任选

A.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怎样将主人公的内在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外化”为舞台形象的?表现主义文学(如奥尼尔的《琼斯皇》)又是如何系统的运用这类“外化”手法的?

B.以你熟悉的世界文学作品为例,谈谈你对用喜剧性情节表达悲剧性内涵这一艺术手法的见解。(说明:不限于戏剧,也可以举小说等为例。)

二、30分。在你所涉猎的世界文学作品中,你对哪一部印象最深?描述你阅读它事的初始感受,然后从理论上对你的这些感受进行反思,剖析和评价。

三、20分。CD任选

C.结合具体的作家和作品,论述中西诗歌的区别性基本特征。

D.从T.S.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中所阐述的文学“总体论”出发,结合其他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论述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了“迷狂说”。中国宋代诗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了“妙悟说”。结合他们的具体论述,以“迷狂说与妙悟说”为题,从学说产生的时代与社会环境,诗任的创作过程,艺术心理的运动规律等层面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首都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8年)

一、名词解释(10×4)1.清教徒文学 2.象征主义 3.社会问题剧 4.后殖民主义

二、简答题(10×6)

1.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关系

2.歌德的《浮士德》是如何体现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的精神探索的? 3.什么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为什么说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5.如何认识川端康成的《雪国》? 6.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像?

三、论述题(三选二)(25×2)

1.从你了解的欧美意识流小说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说说你对意识流小说的认识。2.对于西方的“理论旅行”传入中国,说说你对“理论旅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就你所了解的比较文学的知识,说说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下载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言学与比较文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考研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让“莫言获奖”火速成为各网站第一位热门话题。事实上,早在2000年华裔作家高行健就以其法语作品......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解读(本站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课程编号:S0102050501007 课程名称:当代俄苏文学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Soviet and Russian literature 学分:2周学时总学时:40 课程性质:......

    比较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浙江工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考查作业 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姓名:李怡学号:200803100312 这学期接触到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大纲(xinchuan)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传、影视方向) 教学大纲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外国文学是新闻传媒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分析鉴赏名家名......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15)

    语言文字工作迎评动员大会动员报告 刘先义 同志们: 根据省语委《关于对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及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进行评估的预备通知》精神,我院将于今年9月份迎接省语委对我......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50)[本站推荐]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语言学概论》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概要理论。本课程的任......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14)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 示范校创建汇报材料 百家湖小学创办于1995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使得只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百家湖小学已跻身市区......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