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8: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

第一篇: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

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

来源:央视网历史专稿

受访者:李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巡视员兼三处处长、《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作者)

1、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上的女性身影

记者:请问党代会的召开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么,李老师能否将一些轶事介绍? 李颖:咱们可以先讲一下党代会上的女同志,党代会上女同志特别少,尤其是早期。党代会应该是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它是党内各方面群英的大聚会,但在早期党的历史上党的最高领导人肯定都是男同志,最高领导机关成员大部分也都是男同志,女同志还是比较少的。

一说党代会,脑子里最先出现的人肯定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这些领袖人物。但是有很多普通人物活跃在党代会上,尤其是早期一些对党代会作出贡献的女同志,我觉得她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说女同志你最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

记者:王会悟。

李颖:王会悟,她虽然不是“一大”13名代表(之一),但是她的作用真是特别的与众不同。因为“一大”会议在上海开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中间有法国巡捕来搜查,这就需要转移地点,转移到哪里,这个问题不见得一定是南湖,不见得是嘉兴,也可能是别的地方,离上海近的(都有可能)。

为什么选择南湖?就是因为有一个女性,就是王会悟,她是李达的夫人,她当时就说她的家乡南湖游人少,可以租游船在湖上开会,这很安全,她的建议大家觉得挺好,就都同意了,也是一个偶然。她就带着第一波代表先去南湖了,她租了一个游船定了一桌餐,开会的时候她坐在船头放哨,女同志有一个特点心特别细,她还准备了一副麻将,如果有人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文件收起来,装着打麻将的样子。

会议开到下午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有汽笛声,有游船过来了,当时王会悟马上就敲窗户,当时代表就“呼”一下子把文件收起来了,就开始打麻将了,等一会儿船过去了,虚惊一场,是私家租的游艇来游玩的。不过就是因为这么一场虚惊,大家认为必须赶快结束大会了,所以就尽快结束议程。

所以王会悟对“一大”作用特别大,而且就在上海开会期间,她也帮着李达做了很多会晤工作,这是一个王会悟。

再有一个早期比较重要的是谁知道吗?向警予。她是不是“二大”代表,现在不敢这么肯定说,因为“二大”代表12人名单争议特别大,但是她是“三大”的女代表,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三大”的时候她是女代表,她跟蔡和森是夫妻。“三大”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共合作,就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国共合作,而且陈独秀已经同意了,就是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已经同意了。

但是那时候咱们党内真是很民主,共产国际还有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都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三大”上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当时蔡和森和张国焘就坚决反对国共合作,而张国焘因事离开会议之后,蔡和森就成了反对国共合作的最主要的人,但是向警予就支持国共合作,他们这对夫妻回到住处还为这个事吵架,所以“三大”代表徐梅坤回忆的时候就说他们回到住处之后为这件事吵的很厉害。

“五大”的时候有人特别需要提,就是杨之华和张金保。张金保她是纺织女工出身,当时这两位女同志现在看来特别可贵的一点就是,自己主动提出不当中央委员,现在想想这种事情都很难发生。

当时主席团在讨论中央委员人选的时候就提过让张金保同志当中央委员,因为那时候特别重视工人。张金保她自己就说:“我文化层次低,是纺织女工,对党的政策理解不透,所以我当中央委员不太适合。”推托之后主席团就接受她的建议没让她当中央委员候选人。

另外,选杨之华为中央委员的时候,她是瞿秋白夫人,当选为中央委员,而且会议已经表决通过了,在会议中间休息的时候,她就在院子对瞿秋白说:“秋白,我当不了中央委员,我不够格。”瞿秋白说:“这是大家选出来的,如果你觉得不够格,必须跟大会声明。”

所以再开大会的时候,杨之华就说:“我自己不够格,当不了中央委员。”(当选的事)已经宣布,已经通过了,当时那天正好张金保是大会主持人,她说:“之华,大家选你是因为你有文化,另外你有工作经验,你还是别推托了。”有几位代表也随声附和,这样杨之华就没有再说什么,这个记忆特别深。

这是“五大”上,另外张金保就是在“五大”上认识向警予的。向警予在苏联留过学,在法国留过学,那时候这样的女同志特别少,应该说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因为她看到张金保有一些拘谨,纺织女工出身,她就主动跟她说话,吃饭的时候还陪着她,期间给她讲革命道理,张金保对向警予记忆特别深。

2、中国共产党“一大”上的民主精神

李颖:再讲一个“一大”的。“一大”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党代会除了制定方针政策、总结经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一大中央局选举选出3位中央局成员:陈独秀、李达、张国焘。就是选举中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有意思,小插曲,刘仁静这么回忆的,就是唱票人读的时候都是“陈独秀”,突然读一个“李汉俊”,当时现场的董必武特别惊讶说:“谁投的。” 一般选举的时候是无记名投票,而且董必武的身份学识不可能现场就问谁投的,肯定是这一票特别出乎意料,当时刘仁静说:“我投的”。19岁的他投的,大家都特别惊讶。刘仁静和李汉俊他俩(在会议上)是争论的双方,所谓的“左”右倾,李汉俊代表所谓的右,刘仁静代表所谓的“左”,他们两个是针锋对立的观点,这种情况下刘仁静还选李汉俊,这说明当时咱们党的早期成员,他们争论都是非常光明磊落,争论只对事不对人。

虽然刘仁静和李汉俊的观点完全相左,但是刘仁静觉得争论的时候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对李汉俊这个人还是很尊重的,惺惺相惜,所以他选了李汉俊,但是董必武为什么那么问,无记名投票不可能问谁选的,(是因为)特别惊讶。也可能就是事先选谁当中央局委员还是有过默契的。

关于这一点陈独秀也做过回忆,他跟他的表弟30年代的时候讲过,他说就是当时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是一个小党,对社会影响不大,要选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这样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有好处,所以共产国际是想让陈独秀牵头的,所以说“一大”中央局选举事先可能还是有一个初步名单,刘仁静选李汉俊,董必武就是惊讶的一问。

记者:陈独秀也不是全票表决通过?

李颖:对,至少是缺刘仁静这一票。这种情况也说明这些党的早期成员他们不完全听共产国际的,就是共产国际要求选(陈独秀),他还自己要选李汉俊,后来李汉俊到上海碰到刘仁静还感谢他投了这一票。

又过一段蔡和森也回忆过这个事,说刘仁静投李汉俊一票是有历史意义的。我现在想这个历史意义是不是就是不是一切都听共产国际的,所以这个事我也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他19岁,关键在“一大”的时候他们争论的特别激烈,这个是“一大”我记得比较清楚的事。

3、毛泽东是否参加过“二大”?为何他的回忆与“二大”代表回忆有出入? “二大”我百思不得其解,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毛泽东是不是参加了“二大”?因为“二大”代表12个人,其实“二大”代表有多少人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但是现在基本上认定是12个人,具体哪12个人也有争论,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说12个人,说是12个人,但是举了11个人的名字,有1人姓名不详。

这个“二大”12位代表都是哪些人,主要出自两份文件,一份是陈独秀向共产国际提交的一份报告,那里说了有12个代表,但是具体哪12个代表他没说;另一份就是咱们在莫斯科召开“六大”的时候,当时参会的代表集体回忆,回忆出一份历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包括“二大”的12个代表,其中有毛泽东。

因为那个“六大”的时候离“二大”没有多少年,所以说回忆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毛泽东自己说他没有参加“二大”,他在1936年跟斯诺谈话的时候说,他(那时)已经到上海了,但是因为找不到开会的地址,所以他就没有参加“二大”。这也可能,因为“一大”中途被打断了,比较危险,所以“二大”一共开三次大会,一次大会换一个地方。

记者:我记得看材料,“一大”的时候风儿已经传出去了,说是秘密召开会议,但是日本警察、欧洲警察全程关注。我看马林,做“一大”材料的时候,说当时上海抓住一个北方的暗探,身上带着两个手榴弹,说“我们就是给中国共产党扔手榴弹的”,这个确实当时可能保密是一个问题。

李颖:保密是最大的问题。“二大”第一次会议是在李达家召开的,现在“二大”会址纪念馆就是李达家,但是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换一个地方,现在都90多年了,“二大”也召开了90多年,还没有找到在哪儿呢,谁也不知道二次、三次会议的会址。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也是为了保密问题,就是“二大”决定少开大会多开小组会,除了三次大会剩下都是开小组会,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找不到开会的地址也可以理解。

另外毛泽东自己也说过很多次:“我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逢单数的会议都参加了,“一大”、“三大”、“五大”都参加了,逢双数的会议都没有参加,“二大”、“四大”、“六大”没参加,所以他自己说过几次“二大”他没参加,但是只有李达说过毛泽东没参加“二大”,别人没说过这个问题。

但那份档案又是“六大”代表回忆整理的名单,出错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吧?所以我想那时候会特别多,党代会和别的会议有可能记混了?后来我想毛泽东他记错的可能性也不是特别大,为什么呢?因为“二大”太重要了,它是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旗帜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讲“二大”才真正完成了建党,“一大”没有完成。

记者:“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

李颖:对,好多个第一: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所以“二大”(的贡献)尤其是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纲领的制定就是一个旗帜举起来了,这个特别重要。

这么重要的会谁参加了都觉得是无上荣光的事,不能参加了说没参加,所以毛泽东参加了说他不参加可能性也很小,那份原始档案材料说毛泽东参加了,就是“六大”代表回忆整理历届党代会代表名单说毛泽东参加了。

我现在想很多人基本认为毛泽东没有参加,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说12个人,其中“六大”代表回忆整理的名单11个人,有1人姓名不详,这就把毛泽东排除了。我现在认为毛泽东参没参加“二大”还不能做最后决断。虽然他自己说,但这种毕竟时间很长了,现在主要是他自己说没参加,但有档案资料证明他参加了,所以这个事我就没想明白,以后还要继续探讨。

4、党的“七大”上体现出“团结”的原则,毛泽东帮助王明当选中央委员。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时,已经无法自行起身先行立场,惟有默默注视代表们退场。记者: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么?

李颖:“四大”陈独秀做报告的时候,他想说李汉俊如何如何(李汉俊后来脱党了),但是说露嘴了,总说李启汉如何,当时李启汉就在现场,站起来就说:“陈独秀,你说错了,是李汉俊不是我李启汉”,陈独秀当场就赔礼道歉。这是“四大”上。

“三大”上也是陈独秀做报告,对中央委员会工作直接进行批评,而且还批评自己,大概的意思是说自己脾气不好,非常暴躁。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党的会上做主报告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批评,这是非常难得的。

记者:“五大”有80多个代表了?

李颖:对,82个代表。还有“七大”选举的时候,因为王明教条主义错误,他对待同志无情打击、伤害了很多人,所以大家肯定不愿意选他,但毛泽东还是提倡大家选他当中央委员,毛泽东讲了几次话特别希望大家选他,而且“七大”选举就是体现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团结”。“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和团结,而且把“团结”作为一次党代会的工作方针是从“七大”开始的,这个工作方针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中央委员的选举上。

关于“七大”的选举可以讲点事情,“七大”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团结”作为一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最鲜明的体现在中央委员会的选举上,这个选举确定了三条原则,一个是对过去犯错误的同志不要“一掌推开”,第二要“照顾山头”,毛泽东说“照顾山头”是为了消灭“山头”,因为咱们历史形成的各根据地,“山头”是存在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消灭,要“照顾山头”。第三个是不要求每一个中央委员通晓各方面知识,但要求中央委员会要通晓各方面的知识。

我觉得这三条原则特别科学。根据这三条选举原则,毛泽东特别希望能选王明进入中央委员会,但是王明这么多年犯了不少错误,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他对同志无情打击、伤害了很多人,大家不愿意选他,毛泽东做了很多说服工作,最后选举那天大家选完了,都离开了,在那里统计票,毛泽东迟迟不离开会场,当发现王明的票数过半的时候他才离开会场的,毛泽东对这个事还很在意。

另外选举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王稼祥的落选,当时咱们中央委员会预计是45人,但是现在看所有资料都是44人,为什么缺了1个,就是王稼祥落选了。王稼祥为什么落选呢?后来我自己想(他)个人知识分子出身,跟大家交流是不是少一些,另外大家认为他犯了一些错误,另外开“七大”的时候,他生病了没有在现场。

他给毛泽东写过信,就是对之前那些事情进行了检讨,很多代表认为他写的这个检讨不是太深刻,所以选的时候他没有过半数,就没有当上中央委员,大大出乎毛泽东的预料,所以毛泽东有些着急,就在候补中央委员选举之前专门做了一次讲话。

他首先讲候补中央委员特别重要,为什么呢?他都预计到了,如果“八大”不能按期召开,所以候补中央委员特别重要,因为就要递补成中央委员。另外王稼祥对革命做过很大贡献的,在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都是支持毛泽东的,而且现在没开会是因为有病,他现在所受的伤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受的伤,所以希望大家选他。

毛泽东同时还说这只是一个建议,还是大家自己决定,他还是很讲民主。这种情况下王稼祥以第二位票数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记者:候补中央委员?

李颖:对,还是毛泽东做工作,原来是45个中央委员,他落选了才成了44个了。再讲一个“九大”的时候,开幕式的时候毛泽东宣布“九大”开幕,之后按规定议程就是主席团成立,另外就是选举主席团主席,刚说完宣布“九大”开幕,毛泽东突然就对全场代表说:“我们选林彪当主席好不好?”把林彪吓得马上站起来了,说“毛主席当主席”,毛泽东说“林彪当主席,我当副主席”,林彪又站起来说“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当主席”,这样毛泽东才当主席的。

好多人回忆过这件事,都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那时候他肯定还是相信林彪的,因为党章里把林彪写入接班人了,但是毛泽东突然说要他当主席团主席,真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主席团主席是事务性的工作,他不想做事务性工作?

记者:这个主席团主席不是党中央主席吧。

李颖:可是林彪也挺害怕的,毛泽东说“他当主席我当副主席”,他就不知道毛泽东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回忆,毛泽东秘书、警卫员,很多现场回忆的人到现在也不明白毛泽东是什么意思。

记者: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事件,好像是十大,毛泽东站不起来了,他看着各个代表先走。

李颖:那时候毛泽东身体非常不好了,我觉得“林彪事件”对毛泽东打击特别大,之后他身体就严重不好了,有一年整个一年都没有参加重大活动,批示文件也特别少,开“十大”的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好了,所以“十大”开幕式的时候特别短。

开幕式结束之后大家就鼓掌,一般主席团、主席台上的人先退场,毛泽东站起来了,腿哆嗦,周恩来就说:“主席你坐下吧”,他一下子坐下来再站不起来了,因为身体已经特别不好了。代表还鼓掌,因为希望他先走,他就说:“大家先走,大家先走”。周恩来反应特别快,他知道毛泽东肯定站不起来了,就说主席要送大家先走他才走,这样大概持续了十来分钟,代表离席之后毛泽东才走的。

记者:那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

李颖: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不能说是最后一次(出来),因为毛泽东1976年才去世。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以后又接过见外国领导人。

5、党的“十七大”创举,会前广泛征求报告意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对政治局成员进行民主推选,向全球同步直播“十七大”会议 记者:党代会是最后一次。“十一大”以后还有什么故事?

李颖:我个人认为“十七大”有很多创新的方面,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有三点,“十七大”报告在起草前就先就议题广泛征求意见,因为以前党代会报告起草都应该是很神秘的事情,一般开完大会才知道主题、主要内容,“十七大”先就议题广泛征求意见,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创举,我觉得很不容易。

第二个我记得特别深的就是在“十七大”召开前,2007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参加的人是十六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一共400多人,每个人发到了一个桔红色民主推荐票,这个民主推荐票的提名是“可新提名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的民主推荐票”,这个推荐票是由200多人组成的一个大名单,这个就是预备人选的条件是63周岁以下的正部长级和军队正大军区职干部。

经过民主推荐,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选拔视野,这个是很大民主进程很大的一步,显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的决心和中国共产党自信、团结、民主、成熟的形象,我觉得也很不容易,非常非常值得肯定。这是“十七大”的我印象中第二个鲜明特点。

第三个我记得特清楚,就是网络全球同步直播党代会,“十七大”开始的,全球同步直播这可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当时是河南代表团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是全球网络现场直播的,还有开幕式都是,这都是民主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这些。

第二篇: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康克清奶奶认错》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康克清奶奶认错》这个小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朱德爷爷喜欢哲学,尤其爱讲辩证唯物论,那些深奥的道理,到了朱爷爷他老人家嘴里,那可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啊。广大学员听了他的课以后,都激动的说:“原来唯物主意,辩证法这么简单啊。”他们本来以为有多难呢!都是朱爷爷讲的好。

有一次朱爷爷在给学员们上《党的建设这一课》,课堂上有的学员们都递纸条给朱爷爷,希望他能讲些有关国际形势以及我党和国民党的最新关系。朱爷爷答应了。可是一打开国际行事这个话匣子,就刹不住了,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转眼快下课了。可是党的建设还有一小部分没有讲完呢,朱爷爷为了压缩时间,拿起了讲义,准备直接读过去。这时候康克清奶奶站起来向朱爷爷开了一“炮”。康克清奶奶就是朱爷爷的老板啊。

只见康克清奶奶气呼呼的向朱爷爷嚷了起来:“讲课不能照稿子念,照稿子念,谁不会?我也会念。”当时同学们制止了康奶奶。“请让老师先讲下去。”几天以后,党支部会议上,同学们批评了康奶奶的作法。

康克清奶奶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批评,表示以后一定会注意。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在给别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要注意看一看时间对不对,环境适合不适合。如果在你说话的时候,别人打断你的思路。我想换了你,你一定也会不高兴的,就算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会不开心的,是吧? 对于康克清奶奶我们也要学习她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怀若谷的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高尚的品德。

第三篇: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

一天,毛主席向周总理和**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总理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第四篇:专访婚姻调查专家

专访婚姻调查专家:外遇证据链的重要性和合法性

婚姻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处理问题,会影响生活质量,会影响事业成功,会影响社会安定,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婚姻本当是美好、温馨、幸福的代名词。如今婚姻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情况越来越复杂,导致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婚外情”已成为夫妻感情的最大杀手之一。

那么,在对方有外遇的离婚诉讼中,如何取证,如何有效地从法律上处罚负心人?今天,深圳王海调查就王海调查民事调查部负责人,深圳市资深的调查专家,知名婚姻家庭指导师,就婚外情调查取证等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主持人:王军先生,关于婚外情的咨询和调查,您这十几年接触颇深,可以说是资深的婚外情调查维权的专家了,今天很荣幸能请到您为我们的网友解疑释惑。

王 军:(微笑)专家倒是谈不上,但是我本人及我的团队在这方面是专业的,我们王海公司开设的民事调查部倒是有不少专家,他们有退役公安,知名律师,侦查老兵,计算机工程师等等。

主持人:您倒是很谦虚的呢,那么我们开始切入正题吧,我们的互动新浪微博上有网友发来了第一个问题,请问王军先生,我最近一直怀疑我老公出轨了,而且有了一些蛛丝马迹,请问我该怎么办?

王 军:很多前来我们公司咨询的当事人,特别是女当事人,跟您的情况很类似,一上来就会问,我该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的心里,这个答案不一样,我们提供的服务就会不一样,具体应该怎么办呢?是调查真相就可以了,还是必须取得出轨证据,还是想做一定的挽回,这个需求你一定得考虑清楚。

主持人:确实,从常人的角度来理解,遇上这种事的女人我想大多数会有一种慌乱的感觉,法律维权是理性的,但是婚姻家庭是感性的。

王 军:对,你必须告诉我们,对于这段出现问题的婚姻,你打算该怎么走下去,是挽回,还是放弃,相当于你站在一个人生十字路口。

主持人:刚刚我代您给这位网友回复了,她继续说,我们结婚快7年了,最近半年以来,他老是不回家,一点小事都会严厉地责怪我,我感觉是挑刺,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7年之痒?我很了解他的为人,想好了,如果他真的已经出轨,我也不想再做什么挽回了,因为我觉得如果那样的话,再挽回有什么意义呢?我只想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分割财产的时候,法院能多照顾我一点,毕竟孩子还那么小,他的成长和成才都需要一个比较好财产保障。当然如果没有,我会好好的跟他过下去,也会试着改变自己,多给他一些谅解和温暖。

王 军:7年之“痒”,到底是谁“痒”了?还是将近7年夫妻双方都不“痒”了?我看是不痒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们的婚姻生活基本上已经程式化了,每天就那么几件事,生活的平淡,事业的稳定,已经让你们双方都已经没有了新的期待,所以我说应该是不痒了。

主持人:您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那么就这个网友来说,具体该怎么办呢?

王 军:我建议他先做一个婚姻真相的调查,王海公司在这方面是很专业的,刚刚这个网友自己也说到,她做了两手的准备,无论他老公是否出轨,都需要证据来支撑,都需要专业的调查公司的调查资料来证明对方到底有没有出轨,出轨有出轨的证据,没出轨也有没出轨的证据,我曾经接过一个案子,那个女当事人相当肯定老公出轨了,一定要拿到证据,但是后来我们的调查员带回来的资料显示,他老公完全没有出轨的印象,晚上不回家,是去了哪里呢,去了一家音箱店,他是发烧友,经过深入的调查,这个男人在公司任高管,但是公司最近人事变动,工作中承受了一系列的挫折,本来就爱好音乐的他,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让心情得到释放,他不愿意把公司琐碎的事带回家里,我们拍到了他听到一首叫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泪流满面,这个女当事人看了当场就哭的很伤心,自责不已,我当时给她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心里辅导,前天她打电话过来说,按照我给她的建议,他们现在很好,我本人也感到很欣慰。

主持人:看来您对这个案子,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我给您总结了关于婚姻的两个关键词,一是信任,一是沟通。

王 军:你说得非常好,但如果不能信任,或不敢信任,就只有调查,所以刚刚网友的诉求,其实是想了解真相,再打算做下一步的,你别看她说的如果一旦出轨,就怎么样,其实心里还是想着最好不要是那样的不好的结果。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刚刚反复提到了证据这个词,那么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证据呢,这也是刚刚连续3位网友新的发问。

王 军:对于婚外情的取证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一方面要拿出婚外情的证据,另一方面又不能侵犯包括第三者在内的他人隐私权,否则取证就不合法。

要想让此类证据被法院采信,要有一套完整的证据链,让它们互相印证。

主持人:您所说的这个证据链,可以有哪些证据组成?

王 军: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同居或开房地点、现场捉奸视频、户外亲密镜头、与第三者小孩的出生证明等等,都可以作为这个证据链条中的元素,所有这些单个的证据如果是合法取得,证据显示事实充分,才叫完整的证据链。

第五篇:专访管理专家曾仕强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专访管理专家曾仕强

首倡“中国式管理”的先驱者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日前带着毕生的学问到广州与众多民营企业管理者交流。面对着上千双求知的眼睛,曾仕强语出惊人:“我仔细研究过中国历史,每七个世纪便会有一次兴衰,从汉朝到唐朝用了700年,由唐朝至今也正好相隔7个世纪,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21世纪的管理更是属于中国。”

讲座后,记者在本次讲座组织者聚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协助下,能有机会与曾仕强教授面对面。

管理人才本土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记者:现在国内的管理学基本都是照搬美国的一套,然而却难以适应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吗?这是不是也是“海归派”人才不断掉价的原因?

曾仕强:目前,在企业管理人才中“海归派”身价的下降,可以说明国内管理观念的变化。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高呼学习西方式的管理方法,西方管理所侧重的是“物化”,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无论一块木头还是一个人头,都是运用对待木头的方法去管理。

而事实上,对人的管理要复杂很多,此外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文化沉淀不同,所以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通。我们中国的管理则是注重“人性化”管理,中国的管理从来都是更多地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物为中心。

西方管理,首先把事情分门别类分析清楚,划分不同的部门职位,然后招聘合适的人员。中国的管理也在学习西方的这种方式,也显示出效果,但在最本质上,中国管理依然是“因人设事”。

举例说,中国人开始做事常常采取大家一起来的方式,没有分工、没有职位,让大家在这种含混不清的情况下展示个人的特性与才能,再因人设事,建立初步的组织架构。

经常的情况是,有两个人适合当主管时,先分成两个单位,等到有第三个人具有担任主管的能力时,再变成三个单位。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而不从实际出发的话,我们的学习很可能就是“邯郸学步”,最后自己到底该怎么走,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了。

中国式管理重弹性

记者:既然西方的管理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您一直以来也在提倡中国式管理,它能否在现代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经得起考验,能否找到其良好的生存空间?

曾仕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意识到管理在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管理的是人,而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动物。所以我们在分析被管理群体的时候,就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一定的分析。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企业管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人而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法就是我在“中国式管理”中所推崇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要用企业的效益来说明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

许多人也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甚至说“没有原则就是最好的原则”,但中国人实际上有原则,但“重视因时、因人、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没有原则。”

“中国式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变动性,或者说弹性,这很适合中国人的特性,但它已经具有通用的价值,超越了文化与传统。

这是由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完全没有弹性的科学管理或制度化管理不足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迁,西方也不断出现弹性较大的管理理论,如情境领导、权变理论等等,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固守单一的方式或预先确定的制度。

管理中的地域意义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所说的能否概括成“管理存在地域差异性”呢?

曾仕强:我们在管理中是不分个别和管理对象,我们仅仅是对管理的结果有所要求。我们追求的是企业的效益。我们是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作我们的重要目的。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是集体主义,而中国是交互主义。

交互主义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一切看着办”。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对我有礼貌,我没有理由对你没礼貌。“一定”当中包含着“不一定”与“一定”,拿“不一定”的心情,来寻找此时此地“一定”的答案,从“不一定”到“一定”,便是中国式管理的决策过程。

美国式管理强调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关注一致性,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注重变动性,一切看情况。以上例子仅是说明管理的区域性是根据其所在地的文化

环境来区别的。

(全文完)

下载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史小故事 (精选5篇)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母校讲话浅谈我的理解 大家可能知道的更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和北师大师生座谈的有关讲话内容,其实在讲话之前,当......

    专访校车标准起草专家

    专访校车标准起草专家:真正的校车学校都买得起索引号:430S00004/ 主 题 词:校车 发布日期:2011-09-19 所属主题:教育所属机构:省教育厅 公开责任部门:省教育厅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党史故事

    关于党群关系有哪些比喻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07 10:15 先生与学生的关系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是该校校友毛泽东亲自审定并题......

    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一党的生日——7.1 1921年7月23日-3 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

    党史故事

    毛泽东在延安与乡亲们相处的感人故事 时间:2016-07-30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634次 毛泽东是一位一生都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人。人民热爱领袖,领袖关心人民。尤其是......

    三严三实党史小故事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他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刘少奇一直把学习抓得很......

    专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

    ——专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编者按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半月谈推出“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访谈”栏目,围绕党在90年间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诸多探索与创新,......

    党史故事 丰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丰碑》,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历史片段和无数鲜活的形象,今天我想从中截取两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