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诗歌史-期末论文
文学的瑰宝,艺术的传承
诗仙李白诗歌鉴赏
内容摘要:诗仙李白的诗歌在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意义,同时又有很鲜明的艺术特点。李白的诗歌,结构跌宕开阖,寓含世事万变,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掀起了浪漫主义的的高潮。李白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多维度的特点除了清雄飘逸,还有朴实无华。李白的诗歌不仅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更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李白,诗歌,文学,艺术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诗仙李白的诗歌。李白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社会气象的结晶,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他的诗歌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李白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诗闪耀浪漫主义色彩,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在文学方面,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众多诗人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在艺术方面,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不禁让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中的句子——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第二篇:中国诗歌史浅谈
中国诗歌史浅谈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具有高超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一、先秦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在劳动和休闲娱乐过程中创作了诗歌。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当时的诗歌是靠人们口耳相传。最早诗歌之一: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孔子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是四言诗。它主要保存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作,包括“风”、“雅”、“颂”,共305首。西周的诗歌主要保存在“周颂”和“大雅”中。“周颂”的内容多为歌颂周代的祖宗神灵,“大雅”则是贵族朝会宴乐的作品。春秋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善于以诗言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当时的诗歌主要有两种主题:一是歌唱男女爱情;另一部分则揭示了当时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诗经》在中国诗歌史的地位极高,影响很大。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楚辞”,为杂言诗。楚国的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出身贵族,早年得志。但因倡导一些与当时大势相悖的事,多次被贬。他在身心受尽折磨之后,投汨罗江自尽。他一生作品颇多,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楚辞体诗歌成为震烁千古的名篇。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
诗歌到了汉代,有了专门采诗制乐的乐府。乐府专门搜集民间歌谣和其他的配乐诗歌,这些诗作统称为乐府诗。主要为五言诗。保存至今的乐府诗约有百余篇,其精华是民歌,民歌主要反映社会现实及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对幸福的追求。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其妻刘兰芝的婚姻悲剧,鞭鞑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全诗约有三百五十余句,语言朴实,形象鲜明,情节感人,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承先启后的发展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深受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创作出大量生动描绘东汉末年社会**和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这些诗风格悲凉慷慨,语言古朴自然。曹操三父子皆是诗坛巨匠。曹操的代表作有《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曹植在当时最负盛名,他早期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报国热情,如《白马篇》,晚期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建安七子的诗作中以王粲的《七哀诗》最为有名。蔡琰,字文姬,以其一生的悲惨遭遇创作了五言体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全诗长达五百四十字,结构严谨,细节描写生动,艺术水平很高,是建安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佳作。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大量描写了农田风光和质朴的劳动生活,人称田园诗,他也自然成了田园诗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等都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的名篇。
南北朝时期,民歌多如繁星,现存的有四百多首。这些诗风格各异,生动活泼。其中鲜卑族的《敕勒歌》和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木兰辞》流传最为广泛,也具有最高的艺术成就。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唐朝诗歌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流传至今的诗歌有近五万首。主要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其中不少作品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深为人们所爱。清代编成的《全唐诗》收集了两千三百多位唐代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初唐诗歌开始改变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出现了一些意境深沉的作品。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们的作品《藤王阁诗》、《从军行》、《长安古意》、《帝京篇》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卓越才华。“四杰”之后的陈子昂对诗歌又做了大胆的革新,其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等。盛唐的孟浩然和王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相当浓厚。王维的作品虽有萎弱消极、冷漠避世的缺点,但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他们的代表作有《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进入盛唐时期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争奇斗艳,诗坛上群星璀璨。最有名的有被人誉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性格叛逆不拘。他借诗驰骋幻想、宣泄苦闷。李白的浪漫主义作品以丰富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同时他的诗作也突出了追求自由的主题思想。盛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是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大师杜甫。杜甫生活的时期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刻的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安史之乱使山河残败,百姓蒙难。杜甫为此写出惊心动魄的诗组《三吏》、《三别》。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风格浑厚,语言凝重,而且叙事真实,写出了时代的现实。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发展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被誉为“诗魔”。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甚广。到了晚唐国势衰落,社会动荡,感伤情绪成了诗歌的基调。著名诗人杜牡写了不少咏史诗。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一生坎坷。他的政治格调很高,其爱情诗情意笃深,尤为脍炙人口。两人被合誉为“小李杜”。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望岳·岱宗夫如何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五代与宋的词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它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词起源于唐朝,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五代时期的词超过了唐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时,巴蜀词人云集。后蜀赵崇祚编写的《花间集》,收录了当时十八位词人的约五百首词,是现存最早的词作集。南唐中宗李璟、后主李煜的词描写宫廷生活和对国家的哀愁之情,在词坛中有较高的地位。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囚于开封,受尽讥讽、凌辱,感伤国破家亡的结局,写下了《虞美人》、《浪淘沙》等名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全盛于宋。北宋最著名的词人是苏轼。苏轼豪迈奔放,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词至南宋发展到高峰,著名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并称,同是豪放派代表。宋词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据《全宋词》记载:词人超千家,篇章超两万。宋词与唐诗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宋朝诗文创作也颇有成就。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以其波澜壮阔的诗篇独步宋代诗坛。他亦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诗人,留下诗作近万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五、元明清诗歌
元曲诗文从金元衰微。元代唯散曲独具风采,元曲实际上包括散曲和戏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新诗体。杂剧则是元代的歌剧。元代涌现出了两百多位剧作家,剧目有六百多种。其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诗文的衰落既有其社会历史原因,更是因循守旧所致。
清朝发生了诗界革命。戊戌时期,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倡导以通俗语句、新名词写诗。其中,以黄遵宪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有《台湾行》、《悲平壤》、《哭威海》等叙事诗。二十世纪初,在诗坛广为流传的是革命诗。其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陈天华、秋瑾、章太炎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现代诗歌
中国最早的现代诗歌,也叫新诗、现代诗,这是征对旧体诗而言;也叫白话诗,这是征对旧体诗的文言而言;也叫自由诗,这是征对旧体诗的格律而言。因为现代诗歌不受格律的制约,表达思想比较方便,量较大,更直接,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更适合于忙碌的现代人阅读,而深受大家的喜欢。可以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一个伟大的革命,从古体诗到现代诗歌,更是一个辉煌的创新。现代诗歌,段无定行,句无定字,可无标点,也可不押韵,可根据情感的起伏波荡而产生内在的旋律,也可随诗人的意愿而随意改变,完全自由,因此一经出现,便大受欢迎。但是悲哀的是,从现代诗歌诞生的那一天起,诗坛就有了诗歌的平民化与贵族化之争,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得不到解决。因为在古代,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诗歌凭借文字而存在,而在古代,识字者多为上等人、权贵,因此诗本身就有贵族化倾向;歌主要是口头吟唱,不识字的平民百姓也可参与,于是就容易有平民化的倾向。贵族化的诗精致,平民化的歌鲜美,一个雅,一个俗,原来是早有定数的。现代诗人虽然也知道要雅俗共赏,但要把诗和歌很好地结合,创造出贵族和平民都喜欢、都能够接受的现代诗歌,还是路途远的。这里不再作过多的讨论,把即定的事实展现给大家便是了。
1、公认的现代诗歌的鼻祖、革新的先趋,是胡适。诗人刘半农也是最早的先行者之一,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同情劳动者,崇敬猛进的勇士,鄙视寄生虫和懦夫,反对反动统治者。用通俗的形式,明朗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这种精神状态。同时,他在向民歌学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现代诗歌界的一致好评。刘半农的一首精品情诗《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百态千姿,至今仍在诗坛朗诵,歌坛吟唱。
2、“湖畔四诗人”。“五四”后由冯雪峰、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个志趣和艺术爱好相一致的年轻诗人组成的。他们大胆地歌颂爱情、向往自由,把诗情和诗意很好地浓缩进抒情小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大家的好评。比如冯雪峰《山里的小草》:“鸟儿出山去的时候,/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住在谷里的女郎,/说山里的花已经开了。”诗歌储蓄,耐人寻味,更富有韵味。
3、“新月派”。“新月派”最早出现于1923年,主将是闻一多,写了《也许》、《死水》、《静夜》、《一句话》、《飞毛腿》等新格律诗。《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诗歌写得非常整齐,富有韵律,很美,又不失激情,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他对于旧世界的愤激,非常难得。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居于独特的地位,他是最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同时,他又开新格律诗之先河,是“新月派”的领袖人物。
“新月派”的另一个主将是徐志摩,在诗坛上的影响比闻一多大。他写有一些关注现实生活的诗如《大帅》、《谁知道》、《卡尔佛里》等,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爱情诗:《落叶小唱》、《翡冷翠的一夜》、《起造一座墙》、《我等候你》、《沙扬娜拉》等,他的爱情诗诗技圆熟,笔调悠美,可算是情诗之圣,比如1927年发表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把文字、音乐、绘画的魅力都充分发挥了出来,有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美,几乎达到了极致。但他最著名的却是另一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谓是千古绝唱了。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现代诗歌还是应该讲究音乐美的,并且,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并不是不可以赶上甚至超越旧体诗词。
4、“象征派”。“象征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他的诗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最早写“象征派”诗的作者之一,当时诗界有人称他为“诗怪”,但指责他的人更多,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只是故意卖弄。李金发的很多诗都是在国外写的,也好象是外国人写的,但他却又偏偏爱用文言写自由体的诗,结构上的跳跃跨度也非常大,比喻更加的怪异与大胆,并且大量地改变汉语原有的性质(比如把形容词改为动词,又把动词改为形容词),令人看了似懂非懂,不知所言。例如《弃妇》中的“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又如《夜之歌》中的“彼人已失其心,/在混杂在行商之背而远走。”写得倒是很有趣,却无人能懂。这里便不全篇摘录了。
戴望舒受“象征派”的影响较大,诗歌意象朦胧、含蓄,《雨巷》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但“我”虽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新月派”与“象征派”后来演变为“现代派”,“现代派”并非一个具体的诗歌流派,也没有艺术上特别明显的纲领,是一群以《现代》杂志为中心发表现代诗歌的诗人群体。
5、浅草社。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代表作《蛇》也充满着象征意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更为突出。我国人民的习惯,一般对蛇总是厌恶、害怕的,而冯至笔下的这条“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
6、“汉园三诗人”中的一位卞之琳在20年代便创作了《断章》这样的精典之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歌评论家们大都把这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更足!那优美如画的意境,浓郁隽永的情思,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人至深。
林庚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活跃的、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春天的心》:“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随便的踏出门去/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捡起来/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识的/含情的眼睛未必是为着谁/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水珠斜打在玻璃车窗上/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
7、郭沫若、冰心、艾青、何其芳、贺敬之、舒婷等人也是有名的现代诗人。内容略。
8、台湾1954年成立的蓝星诗社。作为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之一,并一直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优秀诗人,余光中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最为精典的应该是他作于1972年1月21日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後/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後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台湾这个孤岛上,人们普遍有一种漂泊感,而余光中正好把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感觉表达得畅快淋漓。他的另一首流行很广的《当我死时》也是台湾现代诗歌史上的名篇之一:“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厌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第三篇:中国社会问题期末选修课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前,我们必要先弄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哪些方面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生命。
(二)心理问题
据调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信息内容参考了)
(三)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儿童、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3]这样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尤其在初中阶段,有些甚至对某些科目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步。有调查通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学业分档,结果显示:优为11.70%,良为22.08%,中为32.44%,差为33.24%(数据参考
等文献)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归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安全教育问题;(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集中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来,那就是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4]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结构与少年儿童犯罪的相互关系中,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潜伏着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危机。[5]父母亲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管制就比较少,尤其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赌博、打架斗殴、迷恋“网吧”等。
安全隐患较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6]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又无法像父母一样做到尽心呵护,再加上监护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致于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和人身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即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新问题和生活新问题,更是经济体制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所有的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读后感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物联网)
班级:2011级2班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读后感
摘要: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总理国务26年期间,参与了人民共和国内政外交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战略决策,并组织领导实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战、外交、文化、教育、科技诸领域,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反冒进、粮荒
从我记事起,经常听到长辈们说一个亲切而又陌生的称呼:周总理。周恩来是我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也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的影响,无论过去、甚至于将来恐怕再也无人能望其项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不过分。而今,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只能从这位伟人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汲取点滴,以感悟这位伟人的迷人风采。而现在读了《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这本书,更是对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周恩来,字翔宇,是江苏淮安人,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战争年代时,他动员工农商投身革命,自己深入虎穴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为抗日战争及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全国解放后,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他为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呕心沥血,操碎了心。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那宽广的胸怀,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忍辱负重、主动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周总理以高超而又巧妙的斗争艺术,对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党政中央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给予诚挚的关怀及帮助。为了国民经济能有效快速的发展,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富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他大公无私、全心全意把有限的生命完全的贡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他真不愧为一代伟人。
一、确立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我们的周恩来总理进一步阐明在国际关系中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特别是他在会议的补充发言中着重阐述的‘求同存
异’的思想,就是把社会形态的差异放在一边,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找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亚非国家绝大多数都经历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在反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独立与和平、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同情和互相支持的可能性。并且亚非会议所取得的圆满成果,会议通过的对五项原则加以引申和发展的十项原则,都凝聚着我们周总理的大量心血。在会议上周总理进行了发言,他的发言对会议震动很大,成为与会各国代表关注的焦点。对于周总理的这篇发言,美国记者鲍大可是这样评论的:“周恩来选择了这个时候来发表他在亚非会议上最重要的讲话。他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他在长期静观之后,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忧解难、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从这一刻开始,究竟哪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左右大局,就再也没有疑问了,那就是周恩来”。[1]是啊,正如鲍大可所说我们以有这样一位总理而感到自豪。
二、艰难的探索
正如我们所知,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就以急切的心情提出加快国家经济建设速度的问题。然而,正是在探索中国经济建设速度的问题上,由于当时对什么是真正的高速度和怎样达到高速度,缺乏实践经验和科学认识,违反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从而导致“大跃进”的严重错误。而且,“毛泽东在会上连续几次严厉的批评反冒进,是南宁会议的气氛非常紧张。经过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和杭州会议,周恩来对于毛泽东的批评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他没有想到会把反冒进问题看得这么严重、批评的这么尖锐。1月19日,毛泽东同周恩来单独谈话。当晚,继续开会直至20日凌晨1时多。”[2]但是我们的周总理本着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的精神,对毛泽东的错误批评没有申辩,而是检讨自己,并且承担反冒进的责任。我们要想我们的周总理学习,要懂得顾全大局,勇于承担责任。周总理说:“反冒进的结果损害了三个东西—促进会、农业四十条、多快好省,使一九五七年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了一些影响,基本建设也减少了一些项目,而最重要的是群众和干部的劲头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束缚,使我们建设走群众路线这一方针受到某些损害。”[3]
三、民以食为天
众所周知,1958年,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强迫命令、“共产风”为标志的“五风”严重泛滥,再加上自然灾害,造成1959年至1961年的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困难最突出、最明显的表现是,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城乡粮食供应普遍紧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粮荒”。民以食为天。当时6亿多人口的大国一旦连吃饭问题都没有基本的保障,后果是不堪设想的。”[4]在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总理国务的周恩来总理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他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统筹全国粮食工作的全局,组织调拨粮食,果断进口粮食,并且下决心大幅度精简城镇人口,调整农村政策,实行粮食“三定三包”等,终于使我国度过了“粮荒”的难关。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亲自抓粮食工作,充分体现了他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对人民极端负责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总理感到万分的幸运、自豪。
周恩来最让我们佩服的就是善于协调矛盾。周恩来认为“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他正是世人称颂的善于统一矛盾的人。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他总是着力去分析矛盾着的力量之间的共同利益,进而争取矛盾各方权衡利弊,求同存异,或存异待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他是一位创造性协调矛盾的大师。他多次解开难解的矛盾死结,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进入新格局。他多次调节党内矛盾,挽救党和国家于危局,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居魔窟而不惧,处险境仍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以致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总理”。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结束语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我们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细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是因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早期养成的读书、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善于处理矛盾的智慧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促成了他的成功。
合上书本,总理伟大的精神总是在我脑海里回荡,大会上震撼人心的演讲,久久在我耳畔回响。我们是祖国的栋梁、是新世纪的大学生,当务之急是认真学习,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自己为人民为祖国奉献的远大理想,并且及早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一个个阶段里走好自己的大人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武生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第68页
【2】 刘武生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3】 刘武生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4】 刘武生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第203页
第五篇: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论文[小编推荐]
中国东西部旅游之间的异同
总论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五千年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其有着更好的经济基础,旅游文化基础。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一些自然条件原因,比如其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原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这些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不仅如此,我国东西部之间地理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略分三级,与三大经济带划分在空间上基本叠合。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因此,也让东西部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独特人文风情。我们可以用东西部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杭州、重庆为例来做一个具体的比较。
一、史今概况 先说杭州,它历史悠久,自秦时算起,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古称钱塘。隋朝废钱塘郡的编制,置杭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民国时期,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杭州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临安、富阳、建德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以香樟为市树,桂花为市花。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再说重庆,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
史。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秦朝时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97年3月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二、自然条件 杭州有着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西、中和南部属丘陵,东北部属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自然风光情系天下众生。重庆气候温和,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山城雾都”之称。重庆雾多,是地理环境形成的。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而重庆壁山县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夭,堪称“世界之最”。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流经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长江、嘉陵江穿过重庆市的主城区。
三、民俗风情 杭州的民俗风情可谓由来已久,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到城北的武林门。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经济繁荣,还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杭州已成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民情风俗也有了相应变化。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首先,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
西晋时第一次南迁,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纷纷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地区,南方大片土地都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因此,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特别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迁,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瓦舍”,而且为数众多。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影响所及,杭州民情风俗还渗透、融合了蒙、满族的部分风俗。清时还有因对清廷统治不满,专敲穿黄马褂的清贵族的竹杠,出现了“刨黄瓜(褂)儿”等杭州俗语。1949年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风俗起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巨大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陋俗恶习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缔,新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使旧的家庭体制起了相应的变化。原来杭州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墙门结构已基本解体。反观重庆,其主导文化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向南发展。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四、人文景观 有着悠久历史的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青水秀、风情万般,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等最为著名。相比之下,重庆市旅游资源堪称得天独厚,它拥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色彩。从夏禹王“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涂山旧痕,到国共两党众多名人名事遗址;从大宁河千古悬棺真貌,到“上帝折鞭之处”的合川钓鱼城古迹;从驰名古今的长江三峡,到誉满天下折大足石刻,组成具有重庆特色的旅游区。巴渝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多姿多彩的地方文艺同样令人倾倒。总结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东西部旅游文化和旅游条件之间的差异。这些比较并非竞逐孰优孰劣,是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期待,值得我们游览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