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主要来自前两章,这次的题型是两个名词一起辨析的,需要解释和辨析两者关系。二,简答题。三,案例分析2个。一个是课堂内的关于组织结构的,有小王和小李的。另一个是群众关系和基层建设。四,论述题2个,一个是非正式组织,另一个是服务型政府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公共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校、医院、教会、军队和政党等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
狭义的公共组织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组织 :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进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
4、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例外原则:
泰罗提出的例外原则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交给下级管理人员负责,只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非正式组织:
传统组织理论的评价(需掌握)
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
从以上的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
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评价(要掌握的内容)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
(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
(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
(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
(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
(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
(6)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
(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
(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上都是一场革命。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使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
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论述生态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更高的层次揭示了组织与管理活动的性质。此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异质性。(2)形式主义。(3)重叠性。
简述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1、实现劳动分工
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
3、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的所有成员
4、实行任命制
5、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6、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是毫无例外地适用于各种情况。
简述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公共行政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存在不足:
1、只研究行政组织本身
2、理论太空洞。新公共行政认为在公共行政学组织中,存在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1、分配过程
2、整合过程
3、边际交换过程
4、社会情感过程
简述新公共管理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政府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还应该是一个味公共服务的机构;公众作为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是政府的顾客,理应享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公共部门有义务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政府有必要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
传统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
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
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性质。组织的性质不但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它的结构方式,结构不同,即使要素相同,组织的性质也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2、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因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组织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优势。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最优地实现行政组织的目标。
3、结构有利于使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最小化,至少能规制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组织强制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结构强行规定个人适应组织的要求,而不是组织适应个人的要求,为阻止效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4、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第一,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满足因事择人、因才施用,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子,如不会出现职责不清和找不到对谁负责的问题,也能对个人政绩做出科学的考核。第二,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组织间的良好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三,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良好的内外流通渠道。为工作人员的晋升、发展提供途径。如梭形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组织环境
2、组织战略
3、组织规模
4、组织技术
5、权力体制
公共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1、组织战略目标的确立
2、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设计
3、组织职能设计
4、组织部门设计
5、组织职位设计
6、组织职权设计 群体及其功能: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构成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人;
2、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
3、心理上有归属感。群体发展阶段分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3、把个体力量回合成新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的力量,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作用不可小视:
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当群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凝聚力可提高工作绩效,但当群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躯体凝聚力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可提高满意程度,但凝聚力过强会导致成员安于现状,工作绩效低。
3、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凝聚力强则员工的安全感强,但同时依赖感也会增强,从而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案例分析及答案一 某局机关因工作需要,新成立了一个行政处,由局原办公室副主任李佳任处长,原办公室的8位后勤服务人员全部转到行政处,李佳上任后便到处物色人才,又从别的单位调进5位工作人员。这样,一个14人的行政处便开始了正常工作。李佳38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在没有配备副手的情况下,他领导其他13人开展工作。开始倒没什么,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多了。因为处里不管是工作分配、组织协调还是指导监督、对外联络,都是李佳拍板定案。尽管他工作认真负责,每日起早贪黑,也适应不了如此繁杂的事务,哪个地方照顾不到都会出漏子,行政处内部开始闹矛盾,与其他处室也发生了不少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局领导决定调出李佳,派局办公室另一位副主任王强接任行政处处长。王强上任后,首先,着手组建行政处内部组织机构,处下设置四个二级机构:办公室、行政一科、行政二科、行政三科。其次,选调得力干将,再从原来的局办公室选调两位主任科员任行政处副处长,在业务处选调3位副主任科员任行政一、二、三科的科长,其余科长、副科长在原13名工作人员中产生。王强采取这些做法,目的就是改变处里的沉闷空气,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处的工作效率。这样,一个19人的行政处在三位正副处长、8位正副科长的领导下,再次以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是过了不久,行政处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糟糕了。有些下属认为王强经常越权乱指挥,他们的工作没法开展;有的下属则认为王强到处包办代替,没事找事干,和科长争权;有的人认为行政处官多兵少,没有正经干活的。不到半年,行政处又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不但人际关系紧张复杂,而且大家都没干劲。王处长带来的几个人也要求调回原处室。在这种情况下王强只好辞职。但他很困惑:自己工作热情很高,为什么还领导不好行政处的工作? 问:李佳和王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答案要点】:(1)李佳和王强两次管理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在进行组织设计时,违背了组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也就是说设计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不合理。(2)李佳失败的原因:其一是管理层次太少,没有体现出分权管理原则;其二是管理幅度过宽,1:13的幅度严重失衡。(3)王强的问题是:第一,横向部门设置过多;第二,官多兵少,机构头重脚轻;第三,领导方法不当,过于揽权,管得太宽太细,影响中层干部积极性。(4)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第一,设计组织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一定要适度;第二,确定控制幅度应以管理事务的难易程度为前提;第三,设计控制幅度还要考虑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对象的素质等因素。
服务型政府:胡锦涛: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1、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2、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
3、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4、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5、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
6、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四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阻碍因素 :1.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公共政策执行者自身素质不高3.公共政策本身的合法化程度不高 4.公共政策本身的合理性程度不强5.公共政策自身的明晰性程度有限6.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趋使
第二篇:公共组织学(精选)
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它既是现实的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内的投影,同时,又是人们对政治行为模式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政治合法性: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其核心内容表现在:a是在某个社区或社会范围内,政府、政权、政治统治如何依靠价值观念或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规范有效运行b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新的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与后继的相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政治心理取向模式。旧的政治文化:在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与被替代的相对较落后的政治制度相切合的不能积极反映新的政治关系的政治心理取向模式。
分权制衡: 分权:即权力的分力,是指国家权力不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们所执掌。制衡:是指分力为不同部门的权力之间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权力都不能独占优势。
直接民主制: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义务的决策和管理。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代议:指由某一个人代表莫一特定的群体,同另一些代表其它群体的人,就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商议、讨论、必要时共同做出决定,以便他们代表的群体,能采取相互一致的行动。代议制度: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 代议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相对多数代表制(简单多数制、一轮选举制多数的选票)指在一选区,候选人或候选人代表的政党只需取得较多数的选票,无需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比例,即可当选和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绝对多数代表制(过半数选举制、两轮选举制)指候选人胡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所获得的选票必须超过本选区全部有效投选票数的半数以上方可当选。政党: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活动分子,基于共同的意志,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获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运作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作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倒阁权: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中,政府的存在是以议会的信任为条件的,如果议会不同意政府的施政方针,拒绝通过政府的政策、政府的组成、政府的财政议案或其他重要议案,即意味着议会不信任政府,此时政府或集体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新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这就是议会对政府最重要的监督权——倒阁权
弹劾权;是议会控告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政府: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国家元首通常是君主或总统 司法独立: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相对独立;法官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势力干涉;法官职业化
司法民主:是为了避免司法专横而对司法权进行的限制。其内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开以及其他对司法的监督制度 司法审查制度:又称违宪审查制度,是一种宪法保障制度,是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
内阁制政府(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内阁制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总统制政府:总统制是指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一种政体形式
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指国家权力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结构、产生方式、组织程序、职权范围等。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西方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选举:是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政治组织,根据其组织成员的意志选拔、推荐代表和主要领导人员的行为与方式。选区:是选民开展选举活动,直接选举产生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基本单位。直接选举: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产生的一种选举方式。间接选举: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或选举人的投票选举产生。比例代表制度。指的是根据参加竞选的政党所得票数在票数总数中所占的份额,按比例分配应得的席位。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活动。行政制度: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程序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司法:司法活动的简称,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司法制度:是在遵循司法独立等有关原则的前提下,对司法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审判程度、司法行政工作及其它与司法相关的活动进行规定的总称。监督: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方面的某种目的,仰仗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约束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而相对独立开展检查、审核、评议、督促等活动。监督制度:在监督活动中,为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权利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范人类偏好及其选择行为所形成的各种规则。习惯与实施手段,就构成监督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和特点:政权组织形式是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横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制度。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和人民代表制。议会制的特点: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实际的或法律上的主导地位,拥有产生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其权力运行的权力。可分为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总统制的特点: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地位平等,不对其他国家机关构成实际或法律上的派生从属关系。是最具分权制衡色彩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委员会制的特点: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采取委员会制,并以合议制的形式行使职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划分最不清晰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制的特点:人民代表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其他国家机关均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西方议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主要特征是分权与制衡;议员大多是职业政客;西方的国家议会政治是一种金钱政治;西方国家的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融为一体
内阁制政府制度的特征:1强调议会至上。2内阁组成独特。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构成多数席位的多党联盟组成 3在内阁制政府制度下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不执掌实权,不负实际责任(总理或首相不对国家元首复杂)4内阁总揽行政权力。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府首脑执掌实权5政府对议会负责,接受议员的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或内阁的决定
政治制度的特点:稳定性:政治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被国家的经济制度所决定,他不是个人或某一社会集团的主观随意规定。强制性: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有法律和规范,更重要的是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和遵守。合法性:国家的政治制度由宪法决定,因为任何主权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具有法律依据。历史性:政治制度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各国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具体而复杂的作用:1为政党在表达和凝聚民意,并使之上升为“公众意识”和立法,以及监督其实施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上的规范和保证2在动员、组织和指导民众参与政治活动中发挥功能作用,创造了制度上的有利条件。实际上也是对调动人们政治积极性的保障3为政党举荐国家领导人的候选人提供了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4对协调和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稳定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代议制度的特征:代议制度在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行使国家权力,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议机关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选举权资格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有一定的任期,各国代议机关任期不同,但都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时限,到时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在各国宪法与法律中,对代议机关的名称、地位、产生、组成、任期、权限、行使权限方式,运作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会议行使权力,代议机关拥有国家权力是通过其举行的各种会议来行使的,作为参与商议的代表只能通过会议来行使国家权力。选举制度的作用: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立选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选择器政治领导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选民通过参与选举有可能提高选民的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及提高选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使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更为巩固和结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选举制度形成以和平方式交替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使那些认同运行政治机制的政治人物不轻易的走向极端,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使社会能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权威制原则:选举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其内容如下:代议机构是否真正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是否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代议机构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实际影响力。2普遍性原则:该原则涉及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是指是否实现了普选权。3平等性原则:是指”一人一票、每票等值“,不允许任何选民享有特权。其涉及一下问题:差别选举制问题、复数投票权问题、少数派的利益问题。4透明性原则:是指选举的充分开放和公开5自由性原则:指选民投票是出于自愿并且有选择余地,其涉及一下问题:强制投票问题、秘密投票问题、选举的物质保障问题、选举的自由度问题行政制度的功能: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公共管理职能。
监督制度的地位及其作用: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要保证国家制度的民主性质就必须在权力运作层面设置选举和监督规则。监督制度是保证现代国家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和手段,从现代国家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来看,从现代国家管理环节和政策实施的过程来看,从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环境来看。监督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监督制度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为了防止权力的腐败和蜕变,减少腐败现象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配置等领域的破坏,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把权力置于日常、有效的监督控制之中。
代议制度在当代的作用:推动和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维护和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述什么是司法原则?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司法原则是指贯穿整个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它由司法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决定,同时受到特定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强烈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司法公正原则,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法的基本价值之一。在西方国家,公平正义作为司法活动的总原则,其内容丰富。它除了通过司法独立、审判公开等各个司法原则体现出来以外,还具体体现为公正或正义的法院、公正的诉讼程序、公正处理与法律援助等;在我国除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审判公开、合议、回避、辩护、两审终审等原则和制度外,特别体现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在西方国家司法独立的基本含义是法院、法官独立地行使司法权,审判活动只服从法律,不受外来干涉;我国则根据国情,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国家权力机关、检查机关、政党,则可通过合法途径对法院的审判公正进行适当的干预,与西方不同法律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简称,从广义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包括立法平等在内的一切法律权利平等;从狭义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专指司法平等,主要体现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是司法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但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世界各国对审判公开的范围和程序都有一定的限制,这里包括对特定案件公开审理的限制,对特定人员旁听审理的限制和对特点媒体报道审理的限制,就对特定案件公开审理的限制而言,不同国家的具体规定是不同的 政治文化的双重特性使得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呈现出两重性的特征? 政治文化的双重特性:一方面,政治文化自成体系,作为一个外在于组织体系的独立变量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交互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又内化于政治体系之中,通过影响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行为者发挥其微妙的功能。政治文化外化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文化系统对于政治体系的“环境”的作用大于其他系统,所以作为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文化,主要是通过提供“合法性”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政治外化内化于政治制度制之中,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政治制度会由于政治文化的内化作用而显现出特有的制度“基本倾向”即制度文化。政治制度离不开人的修订和实施,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制度文化又会对每一个行为者进行教育和实行约束,使其与政治制度的主流精神保持一致。
新的政治文化对新的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A 新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政治制度顺利实施变革(取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B、新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弥合制度变革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 C、新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新的政治制度获得稳定的政治认同
政治制度过程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目标的功能性作用(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目标的形成、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目标的转化)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运作的功能性作用 C、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结果的功能性作用
对卢梭的人民主权的理解?主权是至高无上的(构成主权的公意——人民的整体意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最高指导地位。其规定了人民主权的权威地位)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公意的运用,集体的生命)C、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本质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D、主权是不能代表的(主权本质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
代议制的意义和缺陷 意义:其体现了现代民主的三个原则,因而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人民主权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和“保护少数”原则、“在国民监督和批评下”会议和政务公开原则 弊端: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即议员的智力能力不够;立法受到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即存在着阶级立法的趋向
对法治的理解:法治缘起于自然法学说,奠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论之上,保护“人与生俱来的诸项权利”是法治的根本使命。正因为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偏爱,所以法治必须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利,即法治不仅以法律统治民众,更以法律约束统治者,从而法治与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但更强调所依之法必须合“法”,它包括正义一类的内容在内。D、法治强调法律是被人们能动发现的自然法则,因此法治重视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行法治的原则: 1法律必须是普遍的和公开的2法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司法必须独立。法治的价值取向: 1维护社会公正。2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4优化权力监督制约机构,促进司法功能发挥最大效益。5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对行政权监督的合力。法的实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现代西方选举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作用:政治录用方式、实现代议制的方式、政府权力合法化的方式 意义: 政治意义:稳定政局,为政府权力的和平交接和转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从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B、社会意义:调动了公民的参与积极性 教育意义:培养了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参政意识(2)存在的问题 选举中的金钱控制问题 B、选举迎合选民的问题 C、选举地理问题 选举的实际影响的减弱趋势的问题
政党的分类按照政党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按照政党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政党、民主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 按照政党的制度那个地位:执政党和在野党 按照政党活动的范围: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 按照政党的组织状况:大党、小党、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
议会政治危机的表现?A、议会地位的衰落与权力的虚化 议会决策模式的固有缺陷和立法效能的萎缩 行政权力的膨胀对议会权力的侵蚀(行政权力的集中、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统揽立法和行政)
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政治统治职能有赖于社会职能而实现,社会职能能寓含政治统治职能 二者的统一是一种多样性的、包含差别的、变化着的统一。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关系(比如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国家趋向于强化政治统治职能,以维护其既定的社会制度,还从事社会职能,维护其合法地位。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得不进一步加强社会职能,增强合法性,相应的增强政治统治职能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论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而且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行使权力的形式:人民代表制(选举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来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愿,它附着于全体人民之上)C政府制度主要原则:“议行合一”(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议行合一更多的是规定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不得兼职。有利于保证人民权力的统一性,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D政府权力机关的运作机制:“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为政府行为定下了规则,规范着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E政治制度的核心:“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领导核心,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A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完善的途径(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中必须以法律制约权力,实行政党分开,实行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加强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科学决策,加强人民代表机关的作用,还要加强党的执政和领导能力。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民主建设的有力保障)C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政治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政治文化,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要体现在对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认同上
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基本原则:1政治权力来源的人民主权原则(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2人民行使权力的代议制原则(代议制三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国民监督和批评下”会议和政务公开原则)3民主制度权力结构中的分权与分工原则(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4民主制度运作的法治原则(西方法治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种模式及产生原因? 四次革命(工具制造的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人类社会的四次大革命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极大地推动着人类从最初的孤立、分割、封闭的时代向相互联系、彼此交融的多中心时代,进而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时代迈进。社会变化导致制度变迁(原始的渔猎社会——农业社——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社会发展导致制度创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第三篇: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
第2章 信息组织概述
1. 信息组织的内涵
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就是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从层次上看,信息组织包括了序化和优化两个层次,序化是基础,优化是延伸。
2.信息组织要素
属性与序、规范和操作是信息组织的两对基本要素,是信息组织进行的依据,信息组织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要素之上。
(1)属性
属性反映了信息的本质特征
事物的属性总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在信息组织工作中,外在属性称为外表特征,内在属性称为内容特征。
信息组织的过程就是按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容性、交叉性和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的过程。
(2)序
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在时空中的表现,即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序列及排列组合、聚类状态、结构层次等空间序列。
(3)规范
有序无序是针对一定参照系而言的,这个参照系就是规范。信息组织规范主要包括:
①基本术语规范;
②有关信息技术规范(信息交换格式、程序设计与数据库语言、网络标准与协议等);
③信息组织技术规范(如信息描述规则、信息代码、信息标引规则和信息组织成果编排规则等); ④其他相关规范。(4)操作
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这一操作一般是依据一定的信息资源描述处理的规范,对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选择、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组织进信息资源集合和检索工具。
3.信息描述规范
描述项目规范:如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
传统文献著录时基本描述项目分为9个大项。依次为:题名和责任者项目;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都柏林核心集》则将其描述项目分为1 5个大项。题名、作者或创作者、主题和关键词、描述、出版者、其他责任者、日期、类型、格式、资源标识符、来源、语种、关联、覆盖范围、权限管理。
描述文字规范:采取的文字 描述级别规范:详略程度
描述格式规范:各种描述项目的次序、描述的标识、描述项目的表达形式等
4.词汇规范
用词规范:同义规范、词义的规范;
词间关系的规范:这些关系包括等同、等级、相关三种基本类型。
5.句法规范
引用次序:指复合主题标引和检索时,各个主题因素的组合次序。辅助符号
① 关系符号:分类组织中用:+ :();主题组织中用:—,: ② 联系符号:防止错误的组配关系③ 职能符号:明确主题标识的句法含义④逻辑组配符号。
句式转换
第3章 信息组织的原理与方法
1.信息组织的原理
系统原理 语言学原理 逻辑学原理 知识分类原理
2.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其内涵是它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3.概念的关系
按照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共有的外延,概念关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至少有一部分外延系统得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的类型有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等。
①同一关系,即具有相同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包含关系,也称属种关系,指一个概念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并且是另一个概念的组成部分。
③交叉关系。指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交叉关系概念只有部分外延重合,其交叉部分通常形成一个新概念。(2)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不存在共有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矛盾关系。指外延之和等于上位概念外延的两个不相容概念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两者之各等于上位概念。
②反对关系。指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两个相互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③并列关系。指一个属概念下几个不存在共有外延的并列属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不相容关系概念之间既有其上位类的共同属性,又是相互排斥的。4.概念的划分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概念的外延分为若干个小类的方法叫做划分。 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每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个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第4章分类组织
1.分类组织
分类组织是依照类别特征组织信息对象(包括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方法。
2.类目
类目是能够准确表达信息对象内容中一组有共同属性信息的名词、概念、词组或短语。
3.类目间的关系
类目间的关系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
(1)同一关系 ①同义词(类名相异) 是指一个类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②边缘科学或两门学科为各自目的所研究的共同问题(类名相同) 这些类目都是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内容。
在分类表中,这种关系主要通过设立交替类目来实现。
(2)从属关系
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在具有从属关系的类目中,被区分的类称为上位类,亦称母类;区分出来的类被称为下位类,又称为子类。
类目表是采用等级的形式表达类目间的从属关系。
(3)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相重合。
具有交叉关系的类目称为相关类目,类目表中采用参见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类目关系,“参见”。
(4)并列关系 概念间的并列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下面的两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类目表中,是指由同一个上位类划分出若干个小类,这些小类之间的关系。
(5)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
概念间的矛盾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下两个种概念在外延上互相排斥,但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概念间的对立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下两个种概念在外延上互相排斥,但其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6)类目的关系
类目表的纵向联系:从属关系——上下类目;并列关系——同位类。类目表的横向联系:同一关系——交替类目;交叉关系——相关类目。
4.分类法的类型
分类法按照其编制的方式可以分为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
(1)等级列举式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通常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按照划分的层次,逐级列出详尽的专指类目,并在以线性形式显示时,以缩格表示类目的等级关系。
比较著名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有:美国的《杜威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我国的《中图法》。
(2)分面组配式分类法
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其基本思想是:任何复合主题,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基本概念;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相应基本概念的组合加以表达。
著名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有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
(3)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是一种在详尽类表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各种组配方式的分类法。著名的列举-组配式分类法如《国际十进分类法》
5.分类法的类目体系结构(1)类目表 类目表包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和复分表。
①基本部类
它是依据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将反映人类全部知识的图书所作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区分。
②基本大类
基本大类是分类的纲目,有的类目表称之为大纲。基本大类是整个类目表的第一级概括性的类目。它是在基本部类的基本上进一步展开而成的。
③简表
由基本大类再进一步区分展开为简要概括分类表全貌的类目,就构成简表,又称基本类目表。简表一般是由三级类目组成,是整个类目表的骨架。
④详表
在简表的基础上,根据各门学科的发展情况,图书出版情况,并结合使用对象情况,继续逐级展开,就构成了详表。
⑤复分表
分类法一般将这些共性子目抽出,单独编列成表,供有关类目进一步区分时共同使用。这种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称为复分表。
通用复分表,又称共同区分表,是一种供主表各大类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通常在类表的前部或后部集中编列。
专类复分表是一种只限于在某一基本大类或专门领域使用的复分表,一般设置于相应大类之下。
(2)标记符号
标记符号通常是数字、字母、或数字加字母的形式。只用一种符号的标记称为单纯标记,它又可以分为单纯数字制和单纯字母制。
①顺序制
顺序制是采用若干字母或数字连续编号的方法,配号时不管类目的等级,只按类目排列顺序分配号码的标记制度。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②层累制
层累制又称为小数制,用类号的位数来反映类目的级别及其关系。如《中图法》 ③混合制
混合制是把分类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采用层累制,一部分采用数序制,两部分结合组成一部分类法。如《科图法》
④分面制
分面制也称为分段标记制,是用若干段符号的组合来表达主题概念的标记制度,它能显示类目的组配结构。如《冒号分类法》
(3)注释
注释是对分类法的编制、类目的含义、使用操作等所做的说明。注释可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4)索引
类目索引以类目名称为标题按字顺排列,并附以相对应的类号,用以帮助使用者尽快从自然语言角度找到类目,它是利用分类表的辅助工具,通常是以检字表的形式附在分类表的后面或者单独成册。索引又可分为直接索引和相关索引两类。
①直接索引
直接索引是将分类表中的类目(也可包括一些重要的注释和实例),按照—定的字顺次序排列起来,并在每个类目的后面标明它的号码。
②相关索引
相关索引除了将分类表中的类目、注释、实例等归纳成标题,按字顺排列外,还采用一些综合方法,将许多与这个标题有关的类目也集中在一起,以便从—个主题去研究和寻找各个有关类目。
第5章 主题组织
1.主题组织
主题组织是按照信息对象等所反映的主题特征的异同,用接近自然语言的这些语词能表达宽泛程度各异的概念语词和语词符号标识这些特征,通过参照系统等方法揭示概念词间关系,并将概念语词、语词符号按音、形顺序排列来组织信息,以便提供一种易用的面向具体事实、概念的检索途径的信息组织方法和活动。2.主题词
主题词是用于描述、存贮、检索信息主题的受控词汇,是主题表中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最基本词汇单元。
主题词分为单元词、标题词、关键词和叙词,标题词是先组式语言,即在主题标引前,其概念已组配好;单元词和叙词是后组式的语言,即只在正式标引式才将概念加以组配,显然它的适用能力比先组式语言强;而关键词是不受控制的语词,是一种接近自然语言的一种主题语言。
3.标题词(1)概念
指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用来标引文献的词或词组,通常为比较定型的事物名称。
(2)标题词的参照系统
标题的语义参照是标题法揭示标题之间的语义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主有单纯参照、相关参照和一般参照。
单纯参照是反映同义关系的参照,一般用“见(see)”、“见自(see from)”来显示等同关系。
相关参照是指两个具有等级或者相关关系而又是正式使用的标题词之间的参照,用“参见(see also)”、“参见自(see also from)”来显示。一般参照是一种概括性的举例性参照。
4.叙词(1)概念
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表达文献主题的词和词组。
(2)叙词的参照系统
叙词法使用参照系统来显示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方法与标题法中的基本相似。
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等级关系
相关关系
5.关键词
中文名称
中文 简称 用 代 属 分 族 参
拼音 缩写
Y D
英文 缩写
USE UF
BT
NT TT RT
Use
英 文 原 文
叙词 非叙词 上位叙词 下位叙词 族首词 相关叙词
S
F Z C
Used
for Broad term combination Narrow term Top term Related term
关键词是指在文献的标题、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对表达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能作为检索入口的、具有关键性描述作用的词汇。常有三种形式,即题外关键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和单纯关键词索引。
单纯关键词索引是将从文献的正文、摘要和题目中抽出的关键词按照字顺轮流领头进行排列、没有上下文修饰的一种索引。
题内部关键词索引(Keyword in context index,KWIC)又称为上下文关键词索引,就是把关键词保留在文献的题目之内,关键词的上下文和词序都不变。在编制索引款目时将每一个关键词按照字顺轮流做检索标目,排在版面的固定位置,并用黑体字表示作为标目的关键词,其上下文(即前后文)均随之移动位置。
题外关键词索引(Keyword out of context index,KWOC),也称上下文索引,是单纯关键词索引的一种变体,是针对KWIC索引提出的改进形式。其编制原理与单纯关键词索引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把文献中抽出的一组关键词同时放在题目、号码上面,轮流领头进行排列,或者是单个关键词轮流放在题目、号码前面。在这种索引款目下,不仅著录文献号,还要著录文献的题目,以便读者选择文献时参考。
6.《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LCSH 7.《医学图书馆标题表》 重要的医学数据库MedLine并是采用MeSH做为主题分析的根据。
8.《汉语主题词表》
《汉语主题词表》包括:主表、附表、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英汉对照索引、轮排索引(1)字顺表
由叙词款目和非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一览表,亦称为主表。
Nongye zhengce──汉语拼音 叙词── 农业政策 05B──范畴号 Agricultural policy──英文译名 代项── D 农业方针政策──非叙词 分项── F 副业政策 粮食政策 ────下位词 林业政策 土地政策 畜牧业政策 渔业政策 属项── S 经济政策 ────上位词 族项── Z 政策 ────族首词 参项── C 农村经济政策 农业法令 ────相关词 农业发展路线 《汉表》叙词款目样例 Nongye fangzhen zhengce ────汉语拼音 非叙词──农业方针政策 05B──范畴号 Agricultural program and policy ──英文译名 用项── Y 农业政策 ──叙词 《汉表》非叙词款目样例(2)范畴索引
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3)词族索引
亦称等级索引,指将众多词族按族首词(款目词)字顺组织编制的索引。
(4)轮排索引
是将词表中的叙词、非叙词按词素的字顺排列,含有同一词素的词组集中显示于一处的词汇表。
(5)双语种索引
一种将全部叙词及非叙词与相应外语译名相互对应,按外文译名字顺排列的索引,是通过外文译名使用词表的辅助工具。
第四篇:《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 名解&(简答题)&问答题 2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有一定的可塑性
2、光镜下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同点(详见下):
异: 数量:多/少胞质:细小/粗大
同: 直径相似
分叶核数量相近
3、比较光镜下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异同点(详见下):
异: 数量:3~8% / 20~30% 2 体积:14~25μm / 5~8μm 3 胞核: 核形态多样 / 核大,核质比=9∶1 同:
含嗜天青颗粒
构成: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有神经膜细胞构成 分类: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结构,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肝血窦的结构:位于肝板之间,有小叶间动脉、静脉终末支将血液汇入,汇入中央静脉,肝血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
·功能: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流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其内有肝巨噬细胞,为肝内重要的防御装置 ·窦周隙的结构:位于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贮脂细胞 ·功能:利于物质交换,贮存维生素A
3、肝小叶的组成、结构、功能:
·组成:肝板、肝血窦、胆小管围绕中央静脉而成的
·结构:中央有长轴中央静脉,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的肝板,肝板间有肝血窦,相邻肝细胞局部胞膜内陷形成胆小管
·功能: 接受小叶间静脉、动脉血,加工肠胃吸收的营养物质,由小叶下静脉运出 2 肝细胞合成胆汁后汇聚胆小管,由小叶间胆管运出
1、精子形成的主要变化:
精子形成:单倍体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由圆形逐渐转化为蝌蚪形的精子过程 主要变化: 胞核染色质极度浓缩,核变长移向胞的一侧,构成精子的头部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成双帽结构覆盖在核的头端,构成顶体中心粒迁移到胞核的尾侧,发出轴丝,精紫细胞变长,形成尾部线粒体从细胞周围汇聚于轴丝近端周围,盘绕形成线粒体鞘
仅在胞核、顶体、轴丝表面覆有薄层细胞质,多余胞质渐汇于尾端,后脱落
2、精子的发生:
B型精原细胞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为精子细胞精子细胞逐渐分化形成精子
1、组织学: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2、细胞: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组织:由形态功能相思,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4、4中基本组织:上皮、结缔、肌、神经
5、器官:由不同类型的基本组织有机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特定的生理功能,任何器官均有4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组织有机构建、而成
6、系统:有数个形态结构不同而生理功能相似的器官有机组合而成,并能完成某一连续性生理功能
7、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限度:1000~1500倍,分辨极限0.2μm。切片厚度不超过0.5cm
H-E染色:碱性——苏木精(蓝紫)细胞核,酸性——伊红(红)细胞质
8、荧光显微镜技术:包括自发性荧光、荧光染色法、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9、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极限0.1~0.2nm(超微结构),包括透射电镜(用重金属盐染色)、扫描电镜(不必经超薄切片,只要求样本表面充分暴露)
10、组织化学&细胞化学技术:
糖类:过碘酸-希夫反应,使糖分子存在部位反应产物为紫红色沉淀
核酸:孚尔根反应,DNA呈紫红色
11、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
用标记抗体寻找样品中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结构的器官
13、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细胞)VS糖蛋白分泌细胞(黏液细胞):
含酶丰富/一般不含酶 2 分泌蛋白质/分泌糖蛋白
5核:分叶
13、·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10~15μm 2 比例:0.5%~3% 3 颗粒:粗大的橘红色颗粒颜色:胞质浅粉红色 5 核:分叶2
14、··单核细胞: 直径:14~25μm 2 比例:3%~8% 3 颗粒:细小的淡紫色嗜天青颗粒颜色:胞质着色较浅 5 核:大
15、··淋巴细胞: 直径:大部分5~8μm 2 比例:20%~30% 3 颗粒:少量嗜天青颗粒颜色:蔚蓝色 核:巨大,核质比9∶1
16、血小板:有骨髓巨核细胞局部胞质脱落而成的,激活后可生成不规则形
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11、神经末梢分类:感觉、运动神经末梢
1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的合称
平滑肌——搅拌 胃腺——初步消化,分泌消化液 3 柱状细胞——少量吸收
7、胃上皮的表面黏液细胞作用:分泌高浓度的含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保护上皮
8、胃底腺作用:分泌HCL
9、胃壁的肌层分为:内斜、中环、外纵
10、环形皱襞:黏膜+黏膜下层向肠腔的突起
11、肠绒毛:上皮+固有层形成向肠腔形成的细小突起
12、肠上皮:单层柱状上皮,覆盖于微绒毛表面由吸收细胞、杯形细胞、内分泌细胞组成
13、环形皱襞、肠绒毛、微绒毛(使肠腔的面积扩大了30倍)、细胞衣,增加了肠的消化面积
14、糖、氨基酸的吸收后运输通路:
毛细血管——脾静脉——肺门静脉
15、甘油三酯、脂肪酸吸收后的运输通路:
毛细淋巴管——肠干——左右腰干——乳糜池——胸干
16、小肠腺: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的管状腺
17、三对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腮腺:纯浆液性腺 舌下腺:混合腺,以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为主 3 下颌下腺: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
18、胰腺: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入循环系统):又称胰岛分为胰岛A、B、D、PP细胞
胰岛A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占75%):胰岛素
外分泌腺(分泌的产物进入消化道或是体表):重要的消化腺,分泌胰液
19、肝脏血液的流向:
门静脉、肝动脉——中央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20、黄疸的形成:
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胆道堵塞,胆汁进入窦周隙所形成的
第五篇:11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行政组织含义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泛指一切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政功能的组织,它不仅包括国家的政府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关和政党、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等其他社会组织内处理行政事务的组织。狭义的行政组织则仅指政府系统。
2、行政组织的8个构成要素
①组织目标;②机构设置;③组织人员;④权责体系;⑤财物设备;⑥法规制度;⑦技术信息;⑧团体意识。
3、行政组织功能(书本P8)(具体内容)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4)社会功能
第二章
1、管理行政时期的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对应的称号(书本P22)(1)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2)一般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3)“官僚制”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4)《行政学导论》——伦纳德·怀特(5)“组织理论”——古利克、厄威克
2、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指的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书本P23)
基本观点:
一、统治与权力是组织的基础。
二、组织类型分析 A、神秘化的组织 B、传统的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三、官僚制组织的特征: A、明确的组织分工
B、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C、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D、形成正式的决策文书 E、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
F、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G、职业化的人员管理
4、管理行政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种理论的要点和细节。(见书本或复习资料的附录)
5、霍桑实验的代表观点——艾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书本P26)
6、西蒙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书本P28)
7、弗雷德*里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三种行政组织模式:
一、融合型——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二、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
三、衍射型—— 现代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8、科学管理阶段带来的弊端(效率低下),怎么解决→变为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化、市场化模式),怎么改变,理论依据。
第三章
1、行政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点是要找到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详情见书本P45)
纵向控制:与效率和稳定目标相关联,强调层级、规划与正式的信息系统。横向控制:与学习、创新和适应性相关联,强调沟通与协调。
2、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部门化。
3、纵向和横向结构的几种模式(详情见书本P47-P55)
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上下层级之间,存在着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既包括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构成,也包括各级政府或部门内部层级的构成。金字塔型结构——政府机构普遍采用 特点:层次多、控制幅度小
优点:上下一致、目标统一,有利于强有力的行政控制 缺点:层次多、效率低、自主权不够、应变能力差。扁平型结构——大型公共事业单位采用
特点:行政层级少、行政幅度大、分权结构
优点:降低集权化程度、促进权责结合、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效率 缺点:行政控制力不足,容易丧失中心权威
横向结构概念:在行政组织中,同一个层级中包含着各个职能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是相互分工合作的平等关系,这种组织方式就是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其划分:
(1)按照区域标准划分(国务院下划为各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政府,之后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平级的地方政府)
(2)按照管理职能标准划分(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省政府所属的各厅、局)(3)按照管理流程标准划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反馈)
(4)按照服务的对象标准划分(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水利部、公安部、人事部等等)
4、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问题(回答时可加上自己的理解,如用人的原则等)
所谓组织结构分化,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的一种状态,每一分支系统皆与外在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组织结构的分化主要可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横向分割而形成各个部门和单位。„„
垂直分化是以层级节制体系为代表,亦即依据组织的垂直面向进行分化。垂直分化依各人工作的宽广度而产生,愈高的职位就具有愈大的宽广度。
„„
5、案例分析答法
(1)说明案例中的行政组织结构有问题,一一罗列出来;
(2)要改变现状,就要找到行政组织结构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3)组织结构的分化和整合问题
6、管理幅度的定义
管理幅度也称控制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直接指挥、领导和监督的部署及部门的数量和范围。
7、管理幅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1)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基本情况;(2)工作的复杂、难易程度;(3)工作的重复性与同质性程度高低;(4)部属的能力与集中化程度;(5)组织的制度建设水平;(6)助手的帮助。
8、行政组织优化:扁平化、弹性化→寻找平衡点(书本P61-P63)(联系第4点)(1)扁平化
是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减冗员建立起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组织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发达的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也为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了可能。(2)弹性化
强调弹性,主张不断撤销现有组织,从而避免因组织僵化而造成的困扰,能够较为灵活快速地根据现代动态环境及组织目标变化而变化
9、网格化的要义(要旨)
网格型组织旨在减少管理层次,使同一层次的管理组织之间相互平等、横向联系密切,像一个个网格那样形成横向体系,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四章
1、行政组织外部环境含义及构成
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外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外(即行政组织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施加各种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称。
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2、社会环境(主要构成要素有(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文化环境;(4)民族宗教;(5)法制科技;(6)国际环境。
2、行政组织内部环境含义
行政组织内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内(即行政组织内部)、构成行政组织并使行政组织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与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性的内部环境和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
3、组织气候(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的含义
组织气候是组织内部的非物质性环境,它是一种与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具体行为直接相关的较具特久性的物质或行为气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的个性、标与组织目标融合并趋向一般。
4、如何改善组织气候 答题步骤:
(1)组织气候的含义
(2)如何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气候(可结合书本P76、P84作答)1.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①坚持公平、平等; ②进行意见沟通; ③正确使用激励。
2.创造良好的群团关系: ① 合理引导组织群团的目标和价值观; ②正确发挥非正式群团的积极作用。3.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模式:
①上下级相互信任,无拘无束地交流意见;
②下级积极参与目标制定、集体决策、组织管理; ③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交流迅速。
5、组织气候对行政组织环境的影响
(1)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工作氛围的质态
拥有良好的组织气候的行政组织中,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和下级之间、下级和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良好,工作氛围浓厚。反之,不良的组织气候中,领导之间勾心斗角,上下级之间互不信任,同事之间漠不关心,人际关系恶劣,工作氛围差。(2)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良好的组织气候中,组织成员关系协调,心理相容程度高。在这种热情高涨的组织气候里,组织成员受到组织中人际心理氛围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情愿、意志抱负向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反之,在恶劣的组织气候中,组织成员心理压抑,缺乏工作热情,丧失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要求,甚至产生和组织目标相悖的个人私心和“小目标”,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
组织气候高涨,组织成员的情感、需要和欲望等就会对其产生正向刺激,促使组织成员产生对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对组织的正向推动作用相互叠加,进而促进行政效能急剧增长。反之,组织气氛低沉,组织成员的情感、需要和欲望等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负向刺激,组织内部暮气沉沉,组织成员敷衍了事,致使成员之间的积极作用相互抵销,从而降低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
6、行政责任如何权责分明
第五章
1、行政组织过程指的是行政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矛盾运动过程。
2、行政组织决策定义
所谓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主体在处理公共行政事务时,为履行公共行政组织职能,实现公共行政组织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科学制定和合理抉择行动方案的组织活动过程。
其自身特性包括:(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2)决策价值的公共性;(3)决策宗旨的服务性;(4)决策依据的合法性;(5)决策内容的综合性;(6)决策影响的深远性。
3、行政组织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2)客观原则(3)系统原则(4)预测原则(5)效率原则(6)民主原则
4、行政组织决策的分类(选择题)
(1)依据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地位,可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2)依照所解决的决策问题范围和重要性,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和决策权力分配情况,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群 体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4)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思维模式,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5)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竞争型决策
(6)按照使用决策方法的程度,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7)根据决策内容的常规性,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常规决策和危机决策(8)按照决策的进行阶段不同,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5、行政组织决策的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6、行政组织执行的逻辑过程(1)行政组织执行的准备与宣传(2)行政组织执行的试点与推广(3)行政组织执行的指挥与控制(4)行政组织执行的评估与总结
7、行政组织执行的准备与宣传
执行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物质准备(含义:物质准备是行政组织执行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是指必要的经费和物质设施等。)
②组织准备(含义: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行政人员是行政组织执行的主体和责任承担者,组织执行机构的确定、人才的录用与选拔直接影响行政组织执行的组织合力和外在影响力。)③法制准备 ④学习准备
8、行政组织控制的定义
行政组织控制是指在行政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其工作人员根据行政组织目标要求,对执行情况与效果进行测定,依据一定的执行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并争取有效对策,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从而使行政组织执行不断向前推进的行为过程。
行政组织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确定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
9、行政组织控制的方式
(1)前馈控制(2)目标控制(3)反馈控制
10、行政组织监督的逻辑过程(1)确定监督目标;(2)规划监督方案;(3)实施监督方案;(4)评鉴监督效果。
11、行政组织监督的主要内容
(1)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的情况。
(2)审查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依据。
(3)监督、审查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评价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保障公 民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的有效行使情况和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党政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调查处理等。
12、行政组织外部监督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2)政党监督(3)司法监督(4)社会监督
13、行政组织内部监督(了解各种监督,给出例子能分辨出是什么监督)(1)一般监督。即上级机关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改变或撤销所属行政部门的不适当命令和指示,这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也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建议,履行自下而上的监督。(2)业务监督。它主要分为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主管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业务监督,而职能监督则是部门之间的业务监督,还有些政府部门就主管业务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无隶属关系的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包括对平等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
(3)专门监督。即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如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
第六章
1、行政组织沟通的过程
(1)意念的产生(2)信息的编辑(3)信息的传送(4)信息的接收(5)信息的解读(6)信息的执行
2、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1)应做好沟通的准备工作(2)及时反馈与跟踪(3)改善行政组织的结构(4)健全组织沟通的机制、(5)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6)改进沟通技巧,充分利用主动倾听(7)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
(8)考虑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对沟通的影响(9)秉持一定的沟通处理原则
第七
1、行政组织激励理论
行政组织激励指的是行政组组织采取某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和鼓动公务员的动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简单地说,行政组织激励就是行政组织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的活动过程。
2、行政组织激励理论
行政组织激励理论分为三类:①内容型激励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重点)
马斯洛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发生前后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缺点:
(1)他认为需要层次机械地由低到高运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难以解释越级上升呈由高到低的现象。
(2)满足的含义不够明确,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很难预测哪一种需要会成为下一个必须满足的需要
(3)这一理论的经验和实践研究还很少,基本上是一个未被验证的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的作用则是维持现状。
二、过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目标和工作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某方面需要。
(2)这一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取决于这一目标对他人的价值(效价)和他采取行动可能导致这一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期望值)。
期望值高×效价高=激励力量高;期望值中×效价中=激励力量中; 期望值低×效价低=激励力量低;期望值高×效价低=激励力量低;期望值低×效价高=激励力量低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
主要观点:公务员对于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非常在意,这些感觉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激励力量的产生和积极性的发挥。他们所受公平待遇的标准,不仅受所得薪酬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其相对值的影响。相对值是指个体成员对其工作的付出和所得与过去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的结果,如果这两种比较值相符,就会产生公平感,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感。
三、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斯金纳)
人就像一个“黑箱”,内在的心理状态犹如黑箱里的东西是不可知的。因此,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无需了解人的内在状态和心理过程,只需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的形成机制,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使所需要的行为重复出现并得到加强,使并不重要的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
利用强化手段来改造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正强化(2)负强化(3)惩罚(4)自然消退
(二)挫折理论(弗洛伊德)挫折理论认为:
(1)公务员在行政组织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满足某种需要而引发的,然而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遇到什么困难或克服困难后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另一种则是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2)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①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② 主观因素(有能力实现目标但因资源有限使目标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取舍; 个人能力有限或个人资源不足使目标无法实现)
第八章
1、行政组织文化的构成
(1)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2)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3)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