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时间:2019-05-14 08:4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第一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文章综述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重点指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及构建模式,并提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提供指导意义。关键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模式;问题;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还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同,也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理念盛行的阶段,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已发挥到了极致,而现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发展方式使得资源不断枯竭,环境不断被污染。

针对上述发展现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生态工业园区正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的契机发展起来的。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工业园的最大区别是: 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1]。

2.生态工业园区概述

生态工业园区(EIP)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来规划和建设的产业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内, 企业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副产物和废物交换, 物质、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共享等手段来实现园区整体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生态工业园是实现生态工业和工业生态学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工业园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的梯级利用。通过分析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的利用,在这样的体系中,不存在着“废物”。因为一个企业的“废物”,也是别一个企业的原料,因此可望基本实现整个体系向体系外的零排放。由此可见,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由一系列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成员企业通过协同管理资源和环境而寻求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生态工业园的目的是,在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同时,改进成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工业园中存在很多企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上游企业成为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包括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公司等。按照生物链的关系,它们可以分为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它们之间通过副产品交换、资金和人才的交流为纽带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园区内实现材料、能源和水的循环流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当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园区内的资源将不再是沿着单一的链条流动,各种链条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结网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家企业可能同时处于几个链条的交点,进而在生态工业园内形成工业共生网络。

生态工业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主要有4 种[3]: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虚拟型工业共生网络。

以铜陵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为例[4]。试验园以冶金化工、纺织印染、铜延伸加工为主导产业,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含冬瓜山铜矿、有色硫酸厂、有色球团厂等)、铜陵方圆化纤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企业,构建生态工业系统,以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在综合考虑政策、产业及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规划建立4 条生态产业链:以硫精砂综合利用为起点、有色集团硫酸厂为核心的硫化工产业链,以铁精砂综合利用为起点的冶金产业链,以粘胶短纤生产为起点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回收社会废旧铜为起点的铜延伸加工产业链。3.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3.1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已建成100 多个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一些发达国家,如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主要有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纳米比亚、南非等。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

迄今为止,发展较为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丹麦的卡伦堡(Kalunborg)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4 家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向耦合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其中,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循环经济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利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制药厂及全镇居民提供发电产生的余热蒸汽,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 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并减少了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将其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一家石膏板厂作原料;同时将粉煤灰出售,供生产水泥和筑路使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也实施了清洁生产改造,将炼油过程中的火焰气供石膏厂干燥使用,在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同时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将炼油脱硫产生的稀硫酸供给附近一家硫酸厂,将脱硫气供电厂燃烧发电。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炼油厂的废水经生物净化处理后通过管道供电厂作发电冷却水,每年可减少新鲜水用量70 万吨,也使园区减少了25% 的需水量[5-6]。

美国目前上是世界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最好的国家之一,所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也基本代表着世界的先进水平,为其他国家生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可借鉴之处。美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至少有40 个社区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其根据运行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虚拟生态工业园区,如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它并不严格要求其成员企业在同一地区,而是通过计算机模型、数据库交换建立起成员间的物料或能量联系。虚拟生态工业园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址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缺点是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二是现有改造型,如马里兰州的费尔菲尔德生态工业园,它侧重于对存在的工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直接进行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园内所有企业都采用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制造可持续性产品,园内建立的生物燃料发电设备完全能向园内企业提供电力。三是全新创建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角可持续技术园区。其主要吸引“绿色制造技术”企业入园,并创建一些基础设施使得这些企业间可以实现废水、废热等的交换,这类工业园区的投资大,对其成员的要求较高[5-6]。

3.2 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状况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从1999 年开始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2001 年8 月广西贵港正式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认为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随后又陆续批准了12 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涉及制糖、铝业、造纸、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等行业。同时开展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试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已批准辽宁省、贵阳市、日照市、义务市为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目前江苏省、浙江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辽宁省盘锦市等都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申报工作。

为了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 国家环保部门会同商务以及科技部门于2003 年出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和规划指南, 随后, 2006 年发布了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标准(试行), 2007 年又发布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进一步修订了建设规划和技术报告的编制指南, 制定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考核验收的程序和绩效评估规则。同时,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形式受到了国家在法律层面上的重视, 2008 年出台了《循环经济 促进法》。与此同时, 实践层面上先后两批共33 家工业园区被列入了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至2010 年4 月, 环保部门共批准了36 家单位进行国家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 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6 家已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7]。

4.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4.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础理论,包括工业生态学理论、工业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等[8-9]。

(1)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学科基础,已被列为美国21世纪环境科学研究的优先领域。

(2)工业生态系统同传统工业体系相比,是把传统的工业活动模式——消耗原料、生产和销售产品、废料堆积和处理的制造业过程转变成更加一体化的模式,从而使工业生产活动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可以循环的系统。因此它通过“废物”与“资源”的交换循环实现“无废产生”的闭合物质循环体系,即达到污染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工业生态系统不是为改善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是要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3)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工业生态学的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层面实现的一种工业生产模式。

(4)可持续发展是在近20年随着生态资源危机的严重化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里约宣言》)。其根本问题是资源的分配,既包括不同代之间的时间上的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的资源分配。它包含了需要、限制、平等三个概念。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现实途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追求的基本发展模式。

(5)系统工程就是寻求一般系统的开发设计、组织建立和运行管理最优化的工作程序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它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系统研究、费用效果分析和管理科学等中可用于工程实践的各种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集成方法。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一种物质系统、概念系统、或物质/概念的复合系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生产过程是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规划设计的。

(6)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基本方面:一是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二是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景观生态学提供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生态规划方法。

由此可见,从整体上分析,上述理论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指明了其建设的基本理念、发展思路与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构建了理论框架。

4.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由于体制与规则、技术、组织等方面因素,加之对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优化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导致目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入了单纯构建闭环链以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误区,而忽略了对环保、管理制度、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8]。生态工业园建设, 主要涉及产业链与价值链构建、共生机制建设、政策体系保障, 以及具体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管理[ 10]等一系列问题。

王干、陈武[11]通过分析表明生态工业园自身的特点与中国经济环境发展现状的耦合容易产生外部性, 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能有效解决, 因此仅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 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介入和调控。陈金山[12]等认为生态共业园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实现工业园区生态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的职能定位主要包括:搞好制度安排,规划、推动工业共生网络建设,并调节其运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物品供给,保证生态工业园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履行微观规制与宏观管理职能,保证园区经济健康运行与“生态化”发展。

5.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模式

工业园区的构建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构建模式。吴松毅认为[9]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部门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多种类型工业部门混杂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另一个就是主要以某一种工业部门为主的区域。故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设计为三种建设模式,即网络耦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并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和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网络耦合式生态工业园区是最理想的模式,其优点是可将园区内所用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完全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这种建设模式适合于新建的某一种工业企业为主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生态工业园区,不适合利用于对现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和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适用于那些不能够将所有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完全联为一个系统网络的工业园区。它们的优点是能够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空间,比较适合老的工业园区的改造。有所不足的是在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等方面不能够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杨洁等[13]认为整体构建思路可以采取“三区一园”的构建模式,园区构建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园区的核心部分,整个园区的构建目的、发展方向都以核心区的发展为主。可以选择以一种或几种主导产业为园区发展重点目标,主要的产业可选择支柱产业,例如钢铁、石化、建材、装备制造、煤炭、电力等;扩展区是核心区的关联部分,主要以核心区的产业相关联的产业为主,作为核心区产业的上游可以为核心区产业提供所需资源,作为下游可以利用由核心区产业排出的废弃物;辐射区是园区的外围部分,主要为核心区和扩展区提供各式服务或可以有效消耗其排出的废弃物。

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其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 通过项目对接, 加快了区域内生态产业聚集, 延伸了生态主导产业链条, 形成了包括溴、苦卤、盐碱、精细化工在内的四大系列产业链条, 生态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一水六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静耦联”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提高了园区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14]。在“一水六用”的基础上, 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盐、碱、溴、精细化工四大系列为主体的动脉产业链条。以原盐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盐、纯碱、烧碱、液氯等,并进行多级精深加工,形成不断延伸的盐碱产业链条。在溴素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深加工,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阻燃剂、制冷剂、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等若干应用价值较高的、品种比较齐全的溴系化学品生产体系。通过对地下卤水资源、海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产盐后苦卤的资源化利用, 形成了苦卤化工系列产品, 减少了苦卤外排对海域的污染, 保护了海洋生物资源。

近年来,开发区每年用于生态工业的投入都在6 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封闭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依据生态工业原理对区域内海洋资源、环境、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使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了同生共赢,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提升了开发区的形象和竞争力[15]。

6.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问题(1)对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意义认识不够

[16-18]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园区产业链的构建需要通过管理者的协调,企业的积极参与,要形成多方的利益共存才能得以继续进行,因此,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显现。且在我国由于自然资源的价格偏低,而再生资源的价格较高,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企业仍选择大量开采自然资源,没有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的意识。

(2)工业园区建设的成本高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无论是在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还是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相比,生态工业园除了通常所说的“七通一平”外(七通是指上下水通、路通、电讯通、煤气通、电通、热力通,一平是指场地平整),还要考虑到工业经济循环需要所必须的废物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等多种管道设施和线路,其投资额极其巨大,势必影响着企业的决策。

(3)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推动者、管理者、执行者,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但是缺乏强制性手段、激励机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与否未列入生态市考核指标中,没有成为一个强制性要求,某种程度上影响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力度。对生态工业园区排污、技术标准、产业结构等缺乏强制政策、措施要求,很难将园区内产业系统从个体互不相联的游离状态发展成为机构紧密的产业链。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投融资体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排污收费等方面没有相应优惠政策,不能激发园区创建积极性。由于资源的再利用成本较高无法盈利,而我国在投资、消费和税收等方面向再生资源产业倾斜的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再生资源产业无利可图,许多企业不愿意涉足再生资源产业,致使园区无法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激励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无法刺激市场形成逆向物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无法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类园区发展面临着原料难以持续供应的问题。

(4)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不足

理想状态的生态工业园是能形成物质闭路循环,既不存在过多的上游原料和废物无法利用,也不存在下游原料和废物利用能力过大而导致上游供给不足而出现下游生产能力的过度闲置。但是一旦生态工业链上某节点企业特别是关键节点企业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停产或减产时,就可能导致整个工业生态链的断裂,从而使整个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系统停滞。另一方面,当上游企业改变生产方式或生产工艺,可能造成某种工业剩余物质的不足或者质量的差异,因而引发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问题,如果共生系统中没有其它备选的供应者,那么购买副产品的企业(下游企业)的工艺流程往往很难承受上游企业向它们提供的原材料在性质上或构成上的变化,共生体系将变得非常脆弱。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另一个工厂原料,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由于园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滞后,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企业出于自身目的隐瞒相关信息,导致无法实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是由于很多园区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行业和产业间关联度不强,在招商过程中关注招商的数量和资金量,忽视产业链接即补链要求,同时有的补链项目受到规划或者用地限制不能顺利引进,不利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

(5)生态工业技术储备不足

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其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的废物供应量和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这样废物才能为其它企业所利用。然而,在目前阶段废物的利用本身就存在技术困难,比如当今还没有一项综合技术可以将放射性的废物应用化学原理转化为有用物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可能将逐渐突破,然而即使存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技术,其相应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提升不是每一个工业生态系统所能够承受的。国内实用化的新技术不多,可以推广应用的更少。虽然大多数工业园区邻近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也都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园区与科研机构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缺乏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和相关的科技投入资金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园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6)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不全面

我国的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和综合开发区等多种类型,区域内的产业形态决定了园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侧重点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因此对其循环经济发展也应实行分类管理、评价和考核。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包括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降低四个方面,主要着眼于产业链方面。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循环经济指标还应与环境、交通等方面挂钩,因为循环经济园区要融入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除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外,还应表现在物流、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谢克昌. 可持续性发展与循环经济型能源化工[J]. 太原科技,2004(5): 3 ~ 5.

[ 2] Cote, R.P., J.H all.Indust rial parks as ecosy st ems [ J ].J our nalof Cl eaner P roduc ti on , 1995, 3(1/ 2):41-46.[3] 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4] 李茜,刘宁,吴小庆,陆根法.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构建[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5):70-72 [5] 董业斌, 张梦莎, 李志东, 肖新程.我国工业生态园区建设的社会背景及发展趋势[J].产业观察,2010,258-261 [6] 刘尧通,范振宇.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97-99 [7] 石磊,王震.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2000-2010).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4):60-65)

[8] 李忠立.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性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7 [9]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10] 熊文强, 张洁, 刘启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思考[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 53-56.[11] 王干, 陈武.试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外部性问题[ J].科技与管理, 2004(3): 15-19.[12]陈金山,朱方明,周卫平.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政府职能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16-21 [13] 杨洁, 王艳红.河北省工业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0;3-4 [14] 孟秀玫.潍坊滨海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讯,2010,(3)

[15] 齐力.我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践的“瓶颈”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 2010,12(5):94-97 [16] 张艳.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的问题与定位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0,5:2-3.[17] 郁晶.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告,2010,34(3):13-15.[18] 陈胜男,冯蕊.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10(9):152-154.

第二篇: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问题:

园区建设存在着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环境不优,体制不顺等问题。

建议:

一要加快企业用地保障,目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相对应的土地需求量也很大很急。园区和相关部门要提前谋划,优化政策,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快土地储备,确保有地可用,积极承接招商成果“入园落地”。

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协调,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园区的道路、电力设施、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美化园区环境,规划设计的绿化区域要抓紧时间进行绿化。

三要加快和谐环境的优化,利用广播电视、座谈会、标语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园区周边群众支持园区建设。对有损园区和谐发展环境的个人要进行重点教育,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地打击,形成人人关心园区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要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上

争取资金。成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园区独立融资平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共同开发园区,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建立完善园区资金监管体制和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取得效益。

五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园区警务室、医务室、便民超市、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入园企业及其员工提供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餐饮、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努力留住企业、留住人才。要加强园区的后期管理,不能“因建废管”,要提前谋划园区的管理工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园区的安全、绿化、卫生等问题,逐步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力争建好一块管好一块,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

第三篇: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经验

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经验

一、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民”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

日本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方面,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省共同负责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实行双重管理制度。首先,环境省主要负责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工作,经产省主要负责产业方面的调节管理,负责对可回收资源如铁、废塑料等的管理工作。其次,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受理和审批生态工业园区。因此,每一个地方自治体呈报的规划都必须事先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再次,环境省和经产省负责执行由中央制定的生态工业园区补偿金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资金援助标准。除了环境省对生态工业园实行宏观监控之外,地方环保部门对生态工业园进行直接管理:一是对企业排污进行实地监控;二是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并对入园企业进行审批,还帮助入园企业办理其他手续;三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资金补助;四是负责向社会和市民公开园区信息。

二、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经验

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是以建立废物资源化和安全处置产业即“静脉”产业为重点,努力与生产领域物质利用过程产业即“动脉”产业连接,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共担机制,使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日本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日本生态工业园区是以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严格控制废物排放,强化循环再生。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产、学、官、民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实施。

从生态理念上看,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基于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物质与能量集成、群落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适时吸收新的企业,实现能源流在更大范围内的循环流动;二是坚持整体与外部环境协调友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的原则,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风险应急能力,保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稳定、平衡地向前发展;三是坚持

系统原则,力求在个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系统总体资源的增值和生态经济双赢;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与以往工业生产模式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机构制度的整合。(摘自国研网,2009年11月10日)

第四篇:厦门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厦门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厦门民盟 时间:2010年5月12日9:6

李春福

从2004年开始,我市在市委市政府跨越式发展浪潮的推动下,陆续启动了一批工业区、科技园、加工区、产业基地等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工业园区、海沧区台商创业园和中沧工业园、湖里高新技术园、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总规划用地约60平方公里,总规划建筑面积达到200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从总体上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城市规模向岛外的扩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是受到2007年底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影响,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严重供过于求,导致标准厂房空置率高

除了火炬(翔安)产业区一期通用厂房企业入住率在80%以上外,其他工业集中区的入住使用率都不高,有些厂房甚至整栋空置。例如:海沧投资区已建成通用厂房约50万平方米,采用出让、出租方式进行招商。目前已出售7万多平方米,出租约15万平方米,尚余约28万平方米空置,空置率达56%。再如:同安工业集中区通用厂房、自建厂房达490万平方米,2008年进驻投产企业456家,而总工业产值只有8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产出非常低,其主要原因是厂房大量空置、闲置。

造成厂房高空置率的主要原因有:

(1)厂房投放规模过大

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投入可供使用的通用厂房规模过大,到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存量,几乎超过了前20年标通用房建设的总和。这么大容量的通用厂房在短短几年间爆发出来,远远超出了期间厦门工业企业平均发展速度和我市引进工业项目的招商能力。

(2)企业远期需求的提前释放

购买通用厂房的企业,70%以上是厦门本地发展起来的企业,只有不足30%企业是外地的,且其中绝大部分也是本省企业。很多企业在购买通用厂房时留有相当数量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其实际需求大大小于所购买的厂房数量,从而导致大量厂房空置,需要进行二次招商。此外,还有一些分企业在比较原有生产场地和所购厂房的交通、配套设施、运行成本和员工变动情况后,宁愿暂时留在原有场地继续生产,延缓了进驻新厂房的计划。

(3)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萎缩和衰退,国内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相继陷入困境。企业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安全渡过危机,而不是购买新厂房和增加新生产线进行扩张,因此增加了招商引资的困难。(4)招商部门决策有失稳妥

某些工业园区招商部门急于求成,对某些项目内容审查流于形式化,导致决策有失稳妥。一些炒房者趁此进行投机购房,导致不少厂房没有实际进驻项目。即使是有实际生产项目的购房企业,也不乏存在炒房意识,倾家荡产都想多购一些厂房,导致相当一部分空置厂房需要出租,甚至进行幕后交易。

2、园区配套不齐,企业综合成本上升

配套不齐几乎是所有新建工业园区的普遍问题,虽然各园区主管部门相继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离现代工业企业发展所需配套预期还有相当距离。园区配套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吃、住、行等基本生活配套;教育、培训、娱乐等社会生活配套设施;还包括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所需的材料、物流、金融、酒店等商务配套设施。大规模工业园区选址一般说来就是原来的欠发达区域,整个配套体系都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园区配套不齐,导致企业综合成本上升,是目前制约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我市工业园区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建设项目启动前研究论证不够充分

比如,火炬一期95栋通用厂房,从酝酿到决策再到动工,整个过程只用了3、4个月,不要说对区域的规划作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即便是赶制设计图纸都非常难。为了赶进度,设计图纸基本上是设计单位从多年前的旧图纸中直接调过来稍加修改就用的,并没有与现代工业企业的普遍需要相对接。甚至有些设计单位之前没有做过工业厂房的设计,建设开发单位也没有时间认真审核设计图纸,以致于厂房建完后发现问题重重。

(2)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同步实施

主要表现在标准厂房建成几年了,企业也应政府的要求进驻了,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员工无法在周边找到适当的居所,员工从居住地到工厂间缺少应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导致交通成本过高。通用厂房建设启动时,若能同时启动周边商品房及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大部分企业员工就能就地解决吃饭、住宿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疑也适用工业园区建设。

(3)岛内外发展的不均衡

厦门市历年来集中了绝大部分资金、资源用于厦门岛内发展,岛内外社会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无论是日常生活设施,还是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各个方面,差距都非常显著。本市居民都设法将户口转移到岛内,把家安在岛内,相当多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愿选择在岛外上班。这种状况对工业园区发展非常不利。

3、厂房销售模式不利于招商和企业发展

近年建成的标准厂房基本上是以优惠价格出售给项目企业,由此也形成了厦门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销售厂房,无形中抬高了企业进驻工业园区的门槛,不利于招商引资。这种做法对资金实力雄厚且符合进驻条件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利,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创新研发型企业无疑会望门止步。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的确有不少真正需要生产和办公场所的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放弃入驻工业园区。

由于各区政府所属开发单位可做政策性担保,90%以上购房企业都从银行取得了购房贷款,但30%的首付款和一定期限贷款本息严重占用了生产企业所需流动资金,尤其是制造型中小企业在购房后普遍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有些甚至陷入生存危机。同时,厂房出让合同中都带有对再转让的限制性条款,限制了标准厂房在市场上的流转,购房企业在已还大部分贷款后,无法利用厂房净值进行二次抵押贷款,实际上降低了厂房价值及对厂房价值的融资利用。

此外,购房企业也无法因厂房土地的增值而获得融资。比如火炬(翔安)产业区,2004年工业土地每平方米150元,2007年起执行底价是每平方米288元,土地增值了应该说企业贷款抵押物增值,但银行不予认可。最近区内一家企业破产,其厂房被法院强制拍卖时屡屡流拍,原因就在于厂房出让合同带有限制性条款。

4、招商模式过于单调

各工业园区在引进工业项目时,基本都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主要体现在优惠的土地价格、厂房销售价格上,以及个案性质的资金扶持上,而在配套服务体系、人才环境、产业链、区域优势发挥等方面,招商力度显得乏力,与国内同等城市如苏州、杭州、青岛、大连相比差距较大。即使在政策优惠方面,也很难有突出的亮点和特色,何况有些政策还存在可操作性问题。

兴办工业园区,应该依据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建设、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完整体系,其中就包括招商模式。但由于体制方面原因,我们一直难以摆脱政府发展经济的房地产模式,最终也使工业区建设陷入了房地产销售的窘境,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成长,也给招商引资增加了很多困难。

5、园区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厦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具有自身特色,如同安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工业片区及软件园二期,都是火炬高新区、湖里区、思明区等政府机构共同招商引资并提供管理服务的。出于发挥各区招商经验和政策优势的初衷,市政府鼓励各区共同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但后来也因此使园区成了利益分割体,不论在优惠政策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都无法发挥园区的整体优势。如厦门软件园二期,各区只为自己招商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扶持,各自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从而使整个园区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失去了平衡。到目前为止,软件园二期的整体服务还仅仅限于物业和商务方面,而在政策、融资、人才、技术以及国家对口管理方面,还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制,影响了软件园快速发展。

为此建议:

1、以廉价出租厂房为主导,提高厂房使用率

为了缓解目前厂房供过于求的局面,未来几年应暂停上马新的通用厂房建设项目,同时改变招商引资思路,出台一定鼓励性政策,及时调整空置厂房的产权关系,提高厂房利用价值。同时,要采取廉价出租的方式引进中小企业,提高厂房使用率:一是可将未售完的厂房部分或全部划拨给基层政府组织,以廉价出租给中小企业;二是允许国有服务机构或民营企业批量购入厂房,用做科技创业中心、专业孵化器、现代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此外,对企业已购厂房进行实际使用情况摸底,对其短期内不能自用的厂房,可通过政策性回购或统一的二次招商尽快消化。

2、进一步重视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市政府应将投资开发向岛外倾斜,特别是政府公共财政投资重点应当向岛外转移,同时加大力度引导社会资金重点开发岛外,尤其是已建成工业园区的附近区域。还可以考虑就将市政府及其机构迁往岛外(如环东海域),真正形成大厦门的新格局,带动岛外几个区的快速发展。

应重新审视已有的工业园区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工业发展规律进行必要调整:以建成的工业集中区为中心,集中力量和资源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功能;加大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环境、商品房等开发建设;鼓励生产服务性机构及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性机构进驻,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3、整合资源,提高整体招商能力

应当改变传统的优惠政策招商模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整体投资环境,通过产业链优势和服务优势吸引客商。建议市政府统筹整合我市的招商资源,杜绝各部门、各区之间的恶性竞争,避免盲目无序和守株待兔的被动招商方式,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全市整体招商能力。

市政府曾经疏理了厦门今后着力发展的18个产业链,并提出了重点发展的几个百亿产业链,同时,以市政府领导牵头各负责一块或几个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轰轰烈烈招商势头跃然纸上,但实际效果并不如意。事实上,很多部门的领导对招商引资并不在行,缺乏全市大局观和长远布局,对有关招商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也缺乏与投资商谈判的策略。对此,我们建议针对重点产业链,组织业内专家、企业家进行认真深入的调研、分析,真正弄清我市在这些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和劣势,并收集与产业链相关的国际信息,掌握潜在客商资源,分析他们来我市发展的可能性。对我市产业链中尚缺的关键环节,可以采取政府牵头,由国有投资公司联合科研机构、国内外拥有该环节技术领先企业及机构发起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布局以完善产业链。

4、整合优势资源,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厦门市“飞地”工业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一工业园区不同企业因利益所属不同,享受政策和管理服务也不同的现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建议市政府协调、整合“飞地”工业园区招商和管理、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政策体系、管理和服务机构,并形成统一的企业服务体系,为入住企业发展提供满意的服务。之前的各种利益关系可由市政府协调在一定年限内保留,而各利益主体应逐步退出管理舞台。

同时,健全企业服务体系不应局限于政策性服务和商务服务,还要重点发展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服务,包括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增值服务、市场服务、管理咨询与顾问等,这一部分的建设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转化成盟市委提交2010年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书面发言和提案。)

第五篇: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

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

摘 要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技术创新

1996年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2 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

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

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王兆华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王兆华,王国红,武春友.生态工业园:我国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

    附件1: 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标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省环保厅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27号)要求,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应满足以下五项基本条件: 1、产业链条完......

    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关问题

    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关问题 振兴我省工业经济,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辐射作用 二、工业园区建设投资主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是工业园区所在区(市、县)政府。市政府主要负责......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王明汉 工业园区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对实现经......

    工业园区问题与对策

    工业园区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临泉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升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而发展,园区经济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产业链短、资......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够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因低成本开发建设,入驻工业企业有限,现有入驻企业因所建商铺权属......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在入学前对于“生态文明”没有具体的概念。入学后,在授课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专题后,我对生态文明建......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

    钟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钟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钟山县境域,汉朝地属南海郡,隋、唐隶桂州临贺郡、岭南道桂州,宋、元属广南路、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明、清属贺州、平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