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净空法师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
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
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
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
意三善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讲存心。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三业清净”,并且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
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现在在新加坡开“华严班”,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讲好《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堕阿鼻地狱。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见和同解如何落实?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诲,就见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读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识,所以那时国家强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都欢喜。到了慈禧太后废除宫廷读经制度,那时意见就不统一,国运就衰退了。因此,我们相信佛的话,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化解。这一条属于思想问题,其余五条属于事相。
落实在实际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广义的,指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约,应当要遵守。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一定要因时因地,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时,将印度戒律中国化,对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佛无有定法可说,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好
懂。六和敬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若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个人,每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道场,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这六条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一千尊韦驮菩萨,也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虽然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决不是说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没有。供养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会接受。我们要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三、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戒学是如理如法,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违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比如说: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也就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称作“布施”。
“持戒”是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瞋恚、嫉妒,这称作“忍辱波罗蜜”。
“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
“禅定”是对治散乱。世人所谓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会受外境诱惑、干扰;如如不动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
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得到了,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了,也绝对不会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真实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总共六条,前五条是单色的,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的,五种颜色都有,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就是说,布施里面有般若,才称作“布施度”;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里面没有般若,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非常具体,这就是菩提心的落实。
五、普贤十愿
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云:“菩萨不修
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在于落实普贤行,《无量寿经》云:“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所说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就是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
诸佛是指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很难体会。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体会,他现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将来会成佛。说现在就是佛,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但我们没有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连父母、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以这种心态念佛,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无丝毫相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我们的行为与普贤行不相应,怎么能进入普贤法界?所以,祖师把“普贤十愿”列入早晚课,就是要天天提醒,时时
刻刻不能忘记,起心动念要与十愿相应。
(二)称赞如来
如何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就落实了。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一切善事称扬;见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们是见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却记得很清楚,永远不忘,完全与普贤十愿颠倒,怎么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无一不欢迎你。
(三)广修供养
“广”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去参加天主教的礼拜祷告,也是修供养,以真诚心、恭敬心、爱心供养。所以,“广修供养”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愿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条没有做到,忏悔就不彻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错事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的所有罪过,佛菩萨心里痕迹都不落。佛菩萨只记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后不再造,即儒家讲的“不贰过”。知道错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名为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善神尊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能将之改过,这是真正忏悔业障。
“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门宣扬别人过失的过;“广修供养”是改悭贪的过,改心量狭小的过。因此,十愿条条都是忏悔法。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特别加强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就是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对社会、众生有好处的事,纵然他是我们的敌人、冤家,也要去帮助。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不接受,还说我不怀好意,譬如我们帮助他钱财,可以请别人转交给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将来他知道了,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六)请转法轮
“教学”,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疏忽了。现在社会**,人心没有归依,原因何在?《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为没有人教,才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有责任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请佛住世
如果这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此地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就请他常住在此地,这就是“请佛住世”,这个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常住在舍卫国,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了。所以,要懂得请法师讲经,请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学。普贤十愿这两条太重要了!
普贤十愿,“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所谓“回向”,即拓开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八)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老师,都是菩萨学处。
(九)恒顺众生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现代化、本土化。两千年前,佛教刚传入中国,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随顺中国人,将道场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而基督教(唐朝时称作景教)也是那个时候传来中国的,为什么不能像佛教这么兴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一看就不喜欢接近,这是不懂得恒顺众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国,泰国人的面孔,这叫恒顺众
生。
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建道场,建成宫殿式的,结果只有几个老华侨进去,外国人一个都不进去,因为外国人一看到,“你们是外国文化”,他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不能度众生。因此,我极力提倡,希望这些法师在美国建道场,要建成白宫的样式。为什么?中国的道场建宫殿样式,因为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而美国总统住在白宫,所以到美国就要建白宫的样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美国人一看很亲切,他就来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这是恒顺众生。我们的过失就是分别、执著,这是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过失。
(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改我们小心量的过失。
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是念佛,不是口念;与普贤十愿完全相应,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无一不是念佛。现在人学佛,真的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著,完全违背了佛陀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深解义趣之过。
以上是净宗同学修学的五个课程。佛讲的方法太多了,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纲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之相应,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实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只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末后,“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
最后,我特别节录出《净土指归》所讲的十种信心。
一、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我们决定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二、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
识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
“道果”即阿罗汉果。你不能证阿罗汉果,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分别、执著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起分别、执著的念头,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决定脱不了轮回。
四、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
这是讲修行不错,有成就,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
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惠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人家有没有过失,我们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的人,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先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教诫众生,你们要是做错事情,就是这种下场。他是示现来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
德,我们如何会晓得?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菩提心的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实。这五个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实,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是经上常说的,可是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这是指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的不灵。其实是自己没有依照方法修行,错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照顾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现前的心与佛心、佛行相应,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应,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心行相应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十、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
对这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第二篇: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净空法师讲述
1999/12/2
4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1-82-01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有来自中国吉林兴隆寺的十八位同学,他们明天就要离开新加坡,所以我们利用今天早晨这两个小时,专门为吉林的同学、为北京的同学,谈谈念佛法门,所以我们的《华严经》跟《感应篇》暂停一次。
学佛首先要知道佛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学佛是学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我们一定要学佛的存心、佛的用心,这才是真正抓到了根本。念佛大家都会念,都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每个人得的结果不一样。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实在说,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占了大多数,即使往生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要明了,原因就是你有没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么?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天天读,实在讲粗心大意,没有能够理会到。
你看看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世尊特别强调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一心三辈,都不能离开这八个字。一心专念做了,菩提心没发,那就不能往生。念得再勤,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够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能往生,往生品位不一样。所以善导大师讲得好,往生的品位都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你遇到的缘殊胜,你把这个理念、道理、理事因果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在这一生当中可以修成实报土上品上生。没有搞清楚,发了一点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差别很大。
什么是圆满的菩提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说法我们也不好懂。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还是不好懂。把经论合起来看比较容易体会,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的心。换一句话说,我们凡夫迷,迷而不觉,菩提心是觉而不迷。我们为现前多数同修着想,我们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把这十个字抓到,变成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应酬里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真心。什么叫真诚心?古德教给我们,「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头没有念头,佛经上讲得很多,「真心离念」。换句话说,有念头,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
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的这个时候是真心,境界很难体会。我们还是遵循佛陀的教诲,我们的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晓得了,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我们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修什么样的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个事情要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晓得转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着。只要你不用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就是菩提心,你的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着在里面,你的真心就变成妄心,这是根本。我们用这种心念佛,那就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佛才相应。不是这个心就不相应,只能在佛法里面种一点善根,跟阿弥陀佛、跟西 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当中很难成就。
我们要想真的成就,真的在这一生当中生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用真诚、用清净。什么叫清净?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就叫清净。什么是污染?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你跟外面境界接触,心里头生七情五欲,你就被污染了。也许有人要问了,「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不就变成木头?怎么能跟人相处?」要知道佛教给我们的,外面的表演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头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不是妄心。世间人讲爱、讲恨,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早晨爱了,晚上就恨,变化太大了。佛菩萨虽然表演出来,他是真心表演的,真心就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里头确实没有情、没有执着。他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学佛从这里学。
要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叫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见点点头,假话,不是真的,别当真。当真,那你麻烦可大了,你就会生烦恼了。他说恨你,也是假的,过两天他就好了。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决不是真实。我们学佛要学佛的真实。我们是真的,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决定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的,不是感情的,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能够感受诸佛菩萨、上帝神圣之爱,能感受多少,看你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你就感受到几分。你一分诚敬,就感受到一分;你十分诚敬,就感受到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诸位记住,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上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比中国人讲七情五欲还要严重。这个心才真的清净,永远不受外面境界污染。平等,决定没有傲慢对待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有同修问我念阿弥陀佛,我也曾经跟诸位讲过几次了,我念佛确实跟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之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对一切众生的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我们应当学。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是他自己不知道。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个个都是!世尊在《华严经》「出现品」说得多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你自己不知道你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往生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认识了,体会到了。体会到就要落实,落实就是「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先要讲用心,一定要具足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定要爱护一切众生,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今天晚上是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大日子,是耶稣圣诞的前夕,圣诞夜。此地的大主教,我们中国人称枢机主教,是这一个国家地区天主教最高的领袖,他邀请我们参加今天晚上圣诞夜的祈祷。我们今天都参加,所以等一下大家剃头,仪容要端庄,我们穿海青,搭衣去,今天我们穿海青,穿大礼服。这是宗教史上的盛事,过去没有过的。出家人跟天主教,他们也是出家人,我们在一起过圣诞夜,在一起做祷告。我们对天主真诚的孝敬,这是佛陀的教诲。我们佛门每年大年初一,第一桩事情是供天。供天是什么?供天就是对于天主致敬。所以我们今天参加这个圣诞夜,是供天的一种仪式,要很恭敬、很真诚的来做,不过仪规不用我们佛门的仪规,用天主教的仪规,不一样,入境随俗,没有一样不好。菩提心一发,给诸位说,所有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我们跟他有关系,我们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你们看看大乘经典上所说的,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要用这个心去念佛,你就决定得往生。
如果再把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到我们整个人身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那就恭喜你了,你这一次念佛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怎么个落实法,佛有没有教给我们?佛教了,可惜你粗心大意,你没有留意,你没有认真去学习。你要认真去学习的话,你这一生决定取实报庄严土。佛教给我们什么?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在缘起上写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圆满的落实,念佛往生那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下面我们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要告诉大家,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里面。我们这样念佛,那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而且是高品位的往生。
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很认真去做到。落实在生活里面,世尊教导我们「孝养父母」,从这个地方做起。我们对父母有没有真诚?有没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奉事师长」,我们有没有用这个心对老师?佛法总结起来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是从孝亲尊师开始,佛法的大圆满也是这两桩事情。所以什么人把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的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的不圆满,还欠缺一分。所以我们知道,佛法是孝道、是师道。孝道跟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够疏忽。
「慈心不杀」,这是对一切众生。不杀,在此地是一个形容词,换句话说,决定不可以恼害一切众生。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们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我们在任何场合要叫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回避过去,我避开,他也生欢喜心,要明白这个道理。与人要结善缘,决定不能结恶缘。如果诸位真正发这五种心,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众生没有不尊敬你的,没有不欢迎你的,没有不爱护你的。我们今天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
修行,你每天念那么多佛号,磕那么多大头,如果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落实,你的佛是白修了,你 的成就很有限,佛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对个人的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所有一切宗教教化众生,都是以十善业为第一条。你看看天主教的十诫,再看看伊斯兰、祆教(此地叫拜火教),你看看他们的经典,他们教导人最基本的也是这十条。这十条不仅是佛法,所有一切宗教都重视。不杀生、不偷盗,偷盗就是非法的占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你占有都属于偷盗。在佛法里面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并不是甘心情愿来供养你的,逼不得已供养你,你收受了,也是属于偷盗。所以偷盗的范围很广大,如果不是细细去研究戒经,你不懂得这里头的含义。古人把这条戒解释为不与取,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不与取这一句话简单,意思很深很广。不邪淫。这是身三业。口,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在口业上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我们条条要遵守,用真诚清净慈悲心来修十善业道,那是菩萨行。
凡圣就在用心不一样,表现在行持上没有两样,用心不相同。一个是用真心,一个是用虚妄的心。意三善,这是讲存心,不贪、不瞋、不痴,对于世出世间法都不贪,贪图佛法也错了。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就不真诚,不清净就不平等,所有都失掉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里面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在里头。一有一切都有,一条没有,统统都没有。这个道理要懂。《华严经》里头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要认真去修十善业,以十善业自己约束自己,所谓自律,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都画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这三个字叫「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句话说,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世尊在《无量寿经》一开端就教给我们三业清净,三业他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不是身语意,他是语身意。一开口,佛就说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看看佛所说的,这三桩做得圆满,就叫成佛。所以佛的画像圆光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这三个字。十善业,初学佛从这里下手;成佛,这个十善圆满。我们怎么能够疏忽?有几个人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起心动念用这个来对照对照?我有没有违犯十善业?这个叫做根本修。
菩提心是根本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这个是落实在事相里面的根本,我们把这个根本忘掉了,所以修什么样的佛法都不踏实。我们常常听同修说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不晓得。要知道心有根本,行有根本,这四句是行的根本,菩提心是心的根本。这就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的从根本修,这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你只要念念不离开这个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了根本,念佛这一生都不能成就,你说多可惜!希望同修们要记住。从这个根本再往上面修,这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从凡夫提升到二乘,也就是超越六道,进入到四圣法界了。再往上提升,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最重要是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我们净宗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三心圆发。此地发菩提心是三心 圆发,圆发也就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统统做到了,这个才叫圆发。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这个因果,念佛成佛。我刚刚选了这两条:一个是十种信心,印在这边发给你们,十种信心,决定要信净土;第二个是念佛十种殊胜的利益。我们要多看,要多念,坚定信心,决定不怀疑,这是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我们念《大乘无量寿经》就好。每天读诵,一定要求深解义趣,解得浅不行,要解得深。如何才能够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我统统做到,我很认真、很努力天天在做,已经做到的保持不失掉;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把它做到。然后你对于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
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他对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了很羡慕。为什么会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为什么不生智慧,一天到晚常生烦恼,原因在哪里?我们学佛法完全没有做,你当然生烦恼,你怎么会生智慧?此地读诵大乘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教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定要以《无量寿经》为主,你们要听华严,可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详细的批注。《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精要,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依《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华严经》好,《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今天在此地开华严班,其目的也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够把《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讲得好,我们目的在此地。末后一条: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我们要表演给人看,做出来给人看,完全落实,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看经读诵,忽略了,没有留意。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的罪很重很重。什么罪?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你说这个罪多重!但是多少人犯这个罪,他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如果劝他,他还瞪我们一眼,还恨我们,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们也只合掌念阿弥陀佛,没有话好说。现在人劝不得,不听劝,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一阐提,可怜悯者!诸佛菩萨对他都无可奈何,我们也只好合掌念佛,我们念佛给他回向,求佛菩萨保佑他。我们还是一个至善的心,这是处事待人的心态。我们怎么存心,用什么态度,六和敬里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我们见和同解这一条如何落实?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修,我们今天的作法是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循佛陀的教诲,这就是见和同解了。佛在经上怎么说的,我们一切依佛陀的教诲,不依自己的成见,这样就好了。
前清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面读《无量寿经》,用《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所以那个时候国家强盛。这个皇帝聪明,不用自己的意思,我的意思大家不服,佛的意思、无量寿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人都欢喜。用《无量寿经》来建立朝野的共识,所以清朝自始至终没有昏君。清朝亡,亡在哪里?慈禧太后。宫廷里面读经,慈禧太后废除了,大概慈禧太后听听经上所讲的都是骂她的,她听了不高兴,不念了,国力就衰了。所以清朝早期这些帝王是以《无量寿经》治国。诸位在《无量寿经》梅光羲老居士序文里面可以看到,他在序文里头介绍得很详细,很清楚。所以六和敬里面这一 条最重要,我们相信佛的话,大家都依照佛的教训去做,这使所有一切意见都能够化解。
这是属于思想问题,其它是属于事相,落实在实际事相上是「戒和同修」,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这个戒是什么?就是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遵守,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在一起都有个公约、常住公约,我们都应当遵守。凡是在事相,可以有变化的。因为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这个一定要因时因地,我们在生活上方便。佛家的戒律到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就把印度这一种戒律中国化了。哪些适合于中国人的,哪些不适合于中国人,应当如何来修订,就是把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精神、原则决定如理如法,但是在戒相上有很多改变,这是正确的。所以佛法不是定法,佛现身,就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相;应该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佛无有定法可说,大家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一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每一个地区生活方式不一样,气候寒暖不一样,这个要懂得。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我常常讲,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那只能够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一定要现代化。
下面这个好懂,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如果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不叫做僧团,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之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你一个家庭,一家四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这六条,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法神保佑。你只要把这六条做到就行了,六条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韦陀菩萨,供一千尊韦陀菩萨,没有一个韦陀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的,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你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不是说供他就有,不供他就没有。用什么供?用我们的心去供,用我们的行为去供,不是形像。供一尊像,每天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什么?香花、水果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接受巴结、不接受贿赂。我们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
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我们决定不能够违背。戒学是如法,如理如法是属于戒学;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有性有相,有事有理,表现在事相上,就是世尊教给我们这五个科目。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以违背的。学菩萨,佛给菩萨的守则有六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有没有做到?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放下恶业就是持戒。心里头没有贪心,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帮助别人,毫无保留的帮助别人。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样样帮助别人。今天讲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叫布施。所以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中决定没有瞋恚,决定没有嫉妒,这个叫忍辱波罗密。精进度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决定不 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禅定是对散乱,我们世间人常说,精神集中,意志集中,这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叫你天天面壁打坐,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禅的意思就是你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大乘经上常说,「诸佛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他都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有如《金刚般若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给我们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你得失的这个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所得到的,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的,绝对不会有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我们佛教的教旗,同学们现在常常看到,是全世界通用的五色旗。总共六条,前面五条是单色的,每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五种颜色都有,杂色的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很明显,布施里头有般若,才叫布施度。布施里头没有智慧,那是修福,是世间有漏的福报。前面五条里头没有般若,都是世间福报。你修禅定,修成功了,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那就超越六道了。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样叫一切善。般若是离一切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教得非常具体,我们没去做,不能怪佛,怪我们自己。这就是什么?菩提心的落实。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里头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你要想成佛道,一定要修普贤行。净宗殊胜在哪里,我们就明白了,净宗是普贤行的落实。你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这还是序分,还不是正宗分,序分经文开头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们晓得净宗的修学是普贤行的落实。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上所说的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好记,有下手之处。
第一条:「礼敬诸佛」。谁是佛?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个个是佛,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所以这个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我们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就错了,这一条没做到。决定是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圆觉》讲真话,真话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很难体会。要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够体会,他现在是凡夫,将来慢慢修行,会成佛的。说现在就是佛,我们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我们没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于对父母瞧不起,对老师瞧不起,对同学瞧不起,你念佛怎么能往生?你念佛的功夫再好,都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没有一丝毫相应。阿弥陀佛很慈悲,欢迎你去,西方世界这些大众不欢迎你。为什么?你跟 大众不能相处。你到那个地方会尊敬阿弥陀佛,对大众你不会尊敬,你不是普贤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信位的普贤菩萨、十住位的普贤菩萨、十行、十向、十地的普贤菩萨,统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十愿,祖师把它列在早晚课里头,天天要念,天天提醒自己,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我们起心动念与十愿相应不相应?
第二:「称赞如来」。永远保持一个善心,如何能够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就落实了。所以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到一切善事,称扬;见到一切不善事,心里头痕迹都不落,这一条才落实。那我们今天是什么样子?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记得好清楚,永远不会忘记。完全跟普贤十愿颠倒,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想真去,得到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普遍欢迎我们去,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没有一个不欢迎你。你要与十愿相违背,说老实话,今天十愿大家会念,十愿里头的意思不懂。你能讲、能解,解得不够深度,所以你没有办法落实。
「广修供养」。这个广是什么意思?广是多的意思。你解得浅,你解得不够深。广是平等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今天晚上大家统统到天主教,我们是修供养,我们参加他的礼拜祷告,这是供养,以我们的诚心供养,以我们的恭敬心供养,以我们的爱心供养,广修供养。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圆,你才晓得怎么作法。我们对于其它宗教,也有财物上的供养,惹来很多毁谤。很多人批评、骂我,我一句话不说。为什么?他们对广修供养的意思不懂,他们只晓得供养两个字,广不知道。广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这是广的意思。
「忏悔业障」。是完全对自己,怎么样忏悔?这个十愿其它的九愿统统做到,就忏悔了。如果有一条没有做到,你的忏悔不彻底,你的忏悔不究竟。你们想想对不对?不是说我做错事情,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所有一切罪过,佛菩萨心里头痕迹都不落。他不是凡夫,佛菩萨只记得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得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给我讲忏悔的大意,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祷告,那个没有用。什么叫忏悔?后不再造。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跟儒家讲的不贰过一个意思。我知道我做错事情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这叫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众神尊敬你。所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承认自己的过,能把自己的过改掉,这个叫忏悔业障。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宣扬别人过失的过。你看看哪一条不是忏悔?广修供养是改正我们悭贪的过失、改正我们心量狭小的过失,这都是忏悔。
后面「随喜功德」。特别是加强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够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什么?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纵然是我们的敌人、冤家、对头,我看到了,我也要去帮助他。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他不接受,他说我不怀好意。我们帮助他钱的时候,可以请别人转给他,不要用我的名字,我也帮助他了。时间久了,将来知道了,那个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请转法轮」,是我们非常容易疏忽教学的过失,我们疏忽了,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现在社会**,人心没有归依,原因在哪里?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佛说得好,「先人无知(不善)」,「先」是前一辈,「不识道德」,没有人教,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疏忽了,所以要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教导我们这一方。我们这一方人无知,不会请,我懂得了,我有这个责任,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教化这一方。这个意思就是要提倡佛教育,佛陀的教育要有人提倡。如果这一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我们这个地方的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我们更进一步请他长住在这个地方,请佛住世,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得利益了。古时候,大家在经上念到只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倾家荡产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长住在舍卫国,在舍卫大城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要懂得,最后这两条太重要了,懂得请法师来讲经,懂得请有德的高僧或者是大德居士,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学。
普贤的十愿,实际上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后面这三条是回向。所谓回向是拓开心量,大乘法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后面这三愿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这谁懂得?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都是菩萨学处,我们要认清楚,要懂得。
「恒顺众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懂得现代化、本土化,我们恒顺众生。诸位想想,两千年前佛教刚刚传到中国,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就能够随顺我们中国人。建的道场,中国宫殿式的,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不会欢迎,不会接受。为什么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这么普遍,基督教,唐朝叫景教,也是在那个时候传来的,为什么不能够像佛教这样的兴旺?就是他建的那个教堂是外国的样子,我们一看,「洋鬼子」,所以就很不喜欢接近,他不懂得恒顺众生。佛教教人恒顺众生,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泰国是泰国人面孔。他在哪里,他的相跟当地人一样,这叫恒顺众生,我们没有发现。他的建筑一定跟当地一样,从前人懂,现在出家人不懂。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去,建道场还建成宫殿式的,常常叹息只有几个老华侨进来,外国人一个都不进来。为什么外国人不进来?外国人一看,「你们是外国文化」,所以不能度众生。
我极力提倡,大声疾呼,希望这些法师,他们有福报,在美国建教堂,要建什么样子?建白宫的样子,美国总统住在白宫,建那个样子。我们中国道场建宫殿,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样子。所以到美国要建白宫的样子,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他一看很亲切,就来了。建筑是中国宫殿式的建筑,佛像面孔是中国人,他很不甘心情愿来学佛。这就是不懂得恒顺众生。佛讲得太清楚了,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 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恒顺众生;他喜欢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恒顺众生。我们自己的过失就是分别执着,这是破我们分别执着的过失。
「普皆回向」。那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救我们小心量的过失。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叫念佛,不是口念。跟这个完全相应,你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没有一样不是念佛。我们今天晚上参加天主教的平安夜祈祷是念佛,几个人懂?现在人学佛真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着。我今天看到传真过来的一些问题,明天我再来解答。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的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够深解义趣的过失。
这是为我们净宗同学拟定的五个课程,这五个课程做到就够了。佛讲的方法太多太多了,我们只要抓到这个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很好记。要懂得每一条的意思,让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它相应,这叫真正念佛,你把念佛落实了,不是口念。你的心念,你的身念,你的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然后我们提的念佛,这个念佛是专求生净土,把我们的功德,什么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功德,与这前面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所以末后我讲的是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末后总归到净土。
净土我特别在这里节录出《净土指归》里面讲的十种信心,我把这个文念一念,一条一条跟诸位讲解,时间不够,以后有机会,我会做详细的讲解,做成录像带再供养大家。
第一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我们要相信,决定要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以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第二条说:「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什么叫识神?是非人我,自私自利,只要你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你就是六道轮回,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事实。
第三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这个道果是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证阿罗汉果,你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世尊在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我们讲的分别执着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会起分别执着的念头,这个人是阿罗汉,这个人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还有是非人我,你就决定脱不了轮回。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也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要知道。
「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这是讲你纵然修行不错,有成就,你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会生天,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禅定功夫成就了,你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这时间够长了。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再看第五条讲:「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真搞清楚、搞明了了,你还要搞这个世间是是非非,你不叫自找麻烦吗?你不叫愚痴到极处吗?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没什么关系,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这是个修行人,是个修行的好样子。说老实话,人家有没有过,我们自己不知道,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特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那个人,是佛再来的,是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什么?教化众生的。你看看,你们要做错事情,就像这样下场。他是示现的,他是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的,我们哪里晓得?天天还咒他,天天还骂他,天天恨他。我们造了罪业,人家成就无量功德,怎么会知道?所以佛一再劝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们没有觉悟,你自己的看法、想法往往看错了,所以不识好人心,狗咬吕洞宾。佛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往往都是错误的。
再看底下一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这个发愿就是经上讲的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位要记住,发菩提心,菩提心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那你是真的发菩提心,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空的不能落实,不能兑现,你是假的菩提心,不是真的。真的菩提心要落实,要把这五个科目做到,你是真的发菩提心。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
「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罪还在心里生。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跟诸位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日常生活都能够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那个人念一声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不是指我们平常人,是这种人,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我们要搞清楚。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我们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我学得不错了,其实都搞错了。到后来修行,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搞轮回,这一下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得不灵。「我都依照你的方法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修错了!佛的意思你没搞清楚。所以佛家常讲,「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喊冤枉。不是这个意思,你搞错了。
第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这个事实,我想你们同学们都很清楚。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常常照顾他,常常保佑他,问题你肯不肯真干。
「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诸位要知道,念佛之人,那个念佛,念不是口里头念。你看那个念字,不是口,念什么意思?你看看这个字的样子,「今」「心」,你现前心跟佛的心相应,跟佛的行相应。佛的行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个叫念佛。如果是口念,心行都不相应,那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这个念,心行相应叫念,我们要搞清楚。你的心是佛心,佛是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佛行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你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你得一切龙天善神的拥护,一点都不假。
最后一条你要相信的:「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这个话是真的,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或者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都是无量寿,真实的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没到极乐世界去,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极乐世界已经有你的名字,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你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另外,你们翻过来这一面,「念佛十种殊胜的利益」,诸位常常念念,常常看看,以后我有时间,再把这个详细跟诸位说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各位。
第三篇:菩提心修法纲要
菩提心修法纲要
* “菩提”、梵语、华严“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之分别。《出生菩提经》经云婆罗门白佛言(婆罗门即净行之意),若以发菩菩提心修法纲要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一二两种谓声闻和缘觉之人发菩提心。经云,若在于声闻和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缘觉菩提。
*
第三是诸佛菩提,是为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即自
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
菩提心,在佛教和经论中,含有广泛深刻之意。菩提心,泛指为,成佛和度众之心,离迷、邪、染、回归觉、正、净之心;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之心;破执除障三业清净无住无为之心;无我利他慈悲喜舍行菩萨道之心;大雄大力、大智大慧、破诸习气魔障坚勇之心;转凡入圣、明心见性涅槃大乐之心,如是等等。
*
发菩提心,需具有深厚的善根因缘。即要转变世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念。对世间的金钱名利财物,于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能看破放下。亦能将个人的想法、说法、看法、做法,及其所知障,“我法”二执看破放下。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不同的
菩提心修法纲要
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的两种命运,两种趋向。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无常,是痛苦烦恼,最终是梦幻泡影,循业而下恶道。出世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离苦得乐、解脱自在,得“常、乐、我、净”之德,清净无为。故发菩提心者,应以智慧菩提心修法纲要为照明,以佛说的“宇宙人生真相”为修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明白诸法缘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之理。是故修学者应发出离、出世、出家(指心出家)之菩提心。此心不发,菩提不真,道心不立;此心不发,难入佛道,怎见弥陀。
*
发菩提心,应向诸佛菩萨学习,具无分别、平等广大圆满无碍之心。下至三
途六道,上至诸天法界,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发菩提心者,定得百千万无量众生的护持和推动。其所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亦不可恩议。若同于声闻缘觉所发菩提心,只为自己求得解脱,其力量只有自己一人在推动,功德亦甚微。故大乘学人应发广大菩提心,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皆欢喜赞叹。
*
菩提心是成佛之摇篮,其功德利益殊胜不可言说。有菩提心才有菩提智,有菩提因才有菩提果,唯发菩提心,才成无上道。发了菩提心,即是修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依此为才能伴生智慧,方法和动力。唯具足修学的目标、智慧、方法和动力,才能战胜诸障圆成佛道,是
菩提心修法纲要
故菩提心是成佛之摇篮。
*
菩提心从何而修,落实何处?经教说“诸法从观照当下之一念上起修”。体现在生活中的一念一行,说话处事待人接物的诸因缘中,于清净身、口、意上下功夫。菩提心的修法是要落实在每一天的修学和
菩提心修法纲要生活中,使之能够有所觉悟、有所转化、有所进步、有所法喜。菩提如清净大海,诸修如涓涓细流,由细微到粗重。渐渐成就般若,增长善根,培植福德。一切之起心动念,大小事相诸法修行,唯都能用心去滋润培植菩提,那么你心中的这颗菩提树,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
发菩提心者,应遣除我执于诸法之障。(诸法本清净故)菩提道本清净无为纯
净纯善,不容半点私心杂念习气,唯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成佛资粮。菩提为清净道,我执为污染源,若存菩提离我相于道相通者,便会法喜快乐清安自在;若执我相离菩提,于道相违者,便会造业生障受苦。发菩提心修学者,唯除我相我执,才能成就菩提而庄严圆满成就自己。
*
发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在因地发心修行的“因”。以无我相离诸相而修行诸法。于众生界每一生心立愿,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唯愿众生得离苦”。是故在世间修行和行菩萨道的修为中,都是以苦自己乐他人;亏自己利他人;怨自己敬他人;只舍不取、只让不争,只忍不嗔、只爱不
菩提心修法纲要
恨、只见己非不见人过等为乐。菩萨发菩提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以他人乐为己乐。甘为大道供人走;甘为法水供人饮;甘为糧果供人食;甘为他人流血泪。生为众生来,死为众生去,不为自己生一心。此是菩提心之修为所成就的菩萨摩诃萨。
菩提心修法纲要*
发菩提心者,应以身、口、意、三业清净为表现,以菩提为观察和处理诸事因缘为依止,此为菩提不空。在生活和修 学中,时时观照菩提正念。感恩为你制造逆境,设施烈焰火炉,让你痛苦烦恼流泪,为你消业的人。是他们为你提供了转恶为善,转逆为顺,转迷为悟的因缘。他们下地狱让你上天堂,他们是你的善知识。感恩为你的生活和修学提供善缘护持你的
人,他们是你菩提道上搭桥铺路的人。发菩提心的修学者,应以般若智,无分别的平等心。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情与无情都应生起真诚感恩之心。
*
修菩提心,应放下内外一切境缘,只观一心,所以者何?是十法界唯依一心故。修学者从因地发菩提修学到逐渐实践菩提,直致证得菩提道果,整个地修学过程,都应是浸泡在菩提心的法水中。用菩提之法水将身心调揉,没有楞角清净无染。以佛理佛法克己服理,不为事相表面利益所牵动。在以菩提心消业除障,成就诸法的修行中或有因缘不足,或有暂时停滞,或有不圆满。法藏法师开示说:“发菩提心者,其功德利益如虚空,虽有过失也比没
菩提心修法纲要
发菩提心,没有过失的人功德大得多”。故历代大德劝一切修行人应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是诸佛菩萨的“摇篮”。
菩提心修法纲要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世界和平
人民安乐
灾障消灭 祸患不生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正法久住
法轮常转 法界有情
同生极乐 愿十方尽虚空遍法界
一切苦难众生 早脱苦海
早发菩提心
早生极乐国
阿 弥 陀 佛!
第四篇:《宗镜录》菩提心
《宗镜录》菩提心
如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问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故。菩提心者。犹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生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含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物故。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为授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净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三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乃至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直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海中有宝。名曰海藏。普现海中庄严事。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能显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阎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宝。余无及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宝。余无及者。乃至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获如是胜功德法。如上略录。华严大教一百二十门。赞发此心功德广大无边。然经中虽引诸希奇珍宝譬况。皆是世间有限之物。以比妙。将浅况深。宁齐出世无尽之珍。岂等佛法难思之旨。故知世出世间。天下之贵无过心宝。如师子奋迅。威猛最雄。象王蹴蹋。势力无等。所以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白言。世尊。我闻菩萨所有三昧。名曰宝住。若有菩萨得是三昧。一切法宝。诸功德法。自然而得。佛告紧那罗王言。若有菩萨欲令佛宝种性不断。法宝种性僧宝种性不绝者。修集生起八十种宝。所谓不忘一切智宝之心。乃至观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宝心。入甘露门故观一切法无生。宝心得无生法忍故。见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焰如影如响如水月。宝心不住诸见故。观因缘法。宝心离断常见故。离诸边见垢秽。宝心离于二故。入无二法门。宝心觉一道故。离一切行。宝心至正位故。正观法位。宝心一切法平等故。集助一切菩提法。宝心觉了一切佛法故。乃至喻如大海为众法主集一切宝。一切众宝皆悉来归。于是海中出生诸宝。如是紧那罗王。菩萨得是宝住三昧。为诸一切众生之主。集一切宝。一切法宝皆悉归趣。是以祖师云。一切宝中心宝为上。故知一切法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法财珍宝而不积聚。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因缘名以三昧为宝积耶。佛告文殊师利。譬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地方出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观于东方。见无量阿僧祇世界现在诸佛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现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释曰。宝积三昧者。即一切众生心是。无量功德聚犹如世间宝积。若能住此一心宝积三昧有何功德宝而不知。故能见十方佛宝普照无余。所以云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是以万类之中唯心为贵。如金翅鸟。命终之后骨肉散尽。唯有心在。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以为如意珠。然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幻身虽灭真心不坏。如经云。如劫烧火不烧虚空。又祖师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若能了此常住真心。即同获于如意珠宝。若得之者。广济于法界。用之者。普润于十方。以此诸大乘经中十方诸佛同共赞扬此菩提心。况如无际虚空。未言少分。若下位浅智焉敢言之。故先德释涅槃教义云。种种名目只是一心法。此法即是佛师。诸菩萨母。诸佛菩萨辩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焉能舞手者哉。此论开发信入功德无边。若但见闻设不信乐。尚种善根。无空过者。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故知若见若闻若信不信。皆得究竟无上善根。以见圆觉之佛普门之法故。以觉圆故无有缺减。以法普故自然具足。岂非究竟耶。所以华严初发心功德品颂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十方国土诸众生。皆悉施安无量劫。劝持五戒及十善。四禅四等诸定处。复于多劫施安乐。令断诸惑成罗汉。彼诸福聚虽无量。不与发心功德比。又教亿众成缘觉。获无诤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数譬喻无能及。一念能过尘数刹。如是经于无量劫。此诸刹数尚可量。发心功德不可知。又颂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宗镜录卷第四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余义。今何背已述教迷宗答。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如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真实付属。岂局已见生上慢心。
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又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珠。贫女室中金。是如来藏中物。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一向外求不能内省。功多劫违背己灵。空滞行门失本真性。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现六趣之狴牢。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万法不迁。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末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生减。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若不执断常见性之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灭。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如论偈云。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但随心现毕竟无生。如首楞严经云。佛言。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相易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若融会而论。则随缘体妙即相恒真。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以六根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释曰。
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无生。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楞严疏钞云。如谷中无声。无声即无响。法界中皆无声。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如枯木。即本无声。皆缘执故。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情消执丧。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缯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故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故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由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罗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罗罗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又顷罗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铺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或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镜为石木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春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楞严疏云。击钟以辩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辩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声。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不灭。以性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嗔。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如今以声为闻。背心
第五篇:《修持菩提心发愿文》
《修持菩提心发愿文》
三年之前,在心印的要求下,我曾教给她一个发愿文,它流行于教内。心印看了,非常喜欢,她手抄而成,日日诵读,屡屡发愿。在某种程度上,它体现了心印法师的某种心愿。
想及修悟菩提心至最高圆满境界的圣观音与诸佛菩萨,我发愿为自己及遍虚空众生修持菩提心。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贪欲,以及饿鬼道的饥渴,并将我无所贪染的清净与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贪业之饿鬼道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妙观察智,成就莲花部观音。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嗔毒,以及大寒热地狱的苦报,并将我无嗔的慈悲与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嗔业地狱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大圆镜智,成就金刚部观音。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无明痴黯以及畜生道的愚痴闇钝苦,并将我光明的法性智慧与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痴业的畜生道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法界体性智,成就佛部观音。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猜疑忌嫉、内心折磨以及阿修罗道之争斗苦,并将我身口意之包容与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喜争斗之阿修罗道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成所作智,成就羯磨部观音。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贡高我慢,以及天道之死亡下坠苦,并将我谦卑的精进与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受死亡下坠苦的天道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平等性智,成就宝部观音。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无始来之业报,以及生老病死苦,并将我无始来之身口意功德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受别离之苦的人道因此而空,众生亦得证俱生智,成就清净法身观音。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破毁三乘戒律之过失,并将我获持三乘戒律的功德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三戒因此清净无一丝污渎,众生亦成就总持五佛部之金刚萨埵。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短命之因的杀生、毁佛谤法等业,并将我获持三宝与友爱有情之功德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非时之死永远不再,众生亦得成就金刚不坏之长寿佛。愿我摄入所有众生各种疾病,并将我慈爱有情及施药功德之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众生清净三毒业病,成就蓝光身药师佛。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偷窃、不予而取,以及贫苦、饥渴之果报,并将我财、法施之功德回向遍虚空众生。愿众生福报自然俱足,拥有满天的财富。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极恶之行,以及堕生恶趣之果报,并将我发菩提心与修习十善之功德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众生得生于阿弥陀佛与金刚不动佛等之净土。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冒渎三宝等邪见所起之禅修业障,并将我奉行信、念、行之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愿众生深信因果,勤修善行,舍诸所恶。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视己为敌之“执我”所生的贪嗔毒,并将我四无量心之善根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众生升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愿我摄入所有众生执假相妄想为真的诸苦之因,并将“人无我”的空性体验回向遍虚空众生。
愿众生终证空性,了悟圆融无碍佛性。
总而言之,愿我摄入所有众生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以及诸种不顺、意外灾难、无常之苦等等。
愿我毫不犹豫承担一切,并将我三世所积功德善业——财富、权力、生命等无分别的回向所有众生。愿众生获得安乐,趋入菩萨道。
所有与我结有善恶缘者——曾为我讲经说法、鼓励修善者; 肉供我食、奶供我饮以养命者;诚心供养我饮食财物者; 信心不具恶意批评我者;偷我、打我、击倒我、对我心存恶意者; 总之,所有曾见我、闻我名、思我功过,甚为我鼻息所触者—— 愿他们的业障均能净除,由圣观音带领进入弥陀净土。愿我身口意之事业,甚至身体之气味,都仅为利众而存办。愿伤我身、取我命者——人或邪灵——均能先我成佛。愿他们丝毫不受对我造业之果报。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心印的发愿,也是雪漠的发愿。多年来,此文承载的大悲之心,一直滋养着我,成了雪漠能走到今天的营养之一。
―― 雪漠 2013年11月28日晨 写于“雪漠禅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