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

第一篇: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

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对地方立法制度做出了重大修改。作为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立法法,关乎国家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其修改拉开了新形势下我国立法改革的序幕,重构了立法格局,对正在进行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一、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变,地方自主管理事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都迫切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城市是改革的前沿和活跃元素,各地改革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差异很大,也需要通过立法予以保障。因此,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是必要的,通过“放”,将部分立法权限授予有关地方,让各地依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法规,有效解决相应的问题,去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区的市通过地方立法,积极解决本地区事务、调整社会关系,可以推进改革创新、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还可以将本行政区域内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大量规范性文件升华为约束力更强的地方性法规,保证地方政策的连续性,规范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权,提升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同时,扩充地方立法权对地方人大工作也是一个充实和完善,能够实现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群策群力提出真知灼见,立良法,促善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为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新修改的立法法关于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的规定,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应对新课题,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认真筹备,研究制定授予设区的市部分地方立法权的具体办法,稳步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努力做到依法、合理、适时地确定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和具体步骤,使立法法的这一重大制度改革及时稳妥有序地得以施行。

二、省市人大合力、共同推进地方立法权扩容的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回应了部分设区的市一直以来希望享有地方立法权的期盼,毕节、六盘水等市先后就相关问题向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请示,铜仁市还在2014年的省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设区的市享有立法权的代表建议。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建议交由法制委员会承办,并组织多个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地方立法权能否扩容、如何扩容等问题的调研、论证和相关制度研究。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立法法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的立法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法、知法、遵法、用法的首要环节,也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省和市州人大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通过专题讲座、考察培训、座谈交流、“干中学、学中干”等多种形式学习立法法,深刻领会和努力把握新立法法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该法修改的精神、亮点和具体内容特别是关于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有关规定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在学习中切实增强立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立法法的修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新立法法的贯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召开全省地方立法工作会议、筹划地方立法工作。今年6月,全省地方立法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府两院”及省直有关单位、各市州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如何做好地方立法工作进行讨论和交流,现在和即将从事地方立法工作的立法工作者在会议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工作作出了重要的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定位、明晰了路径,要求有关方面团结协作,认真做好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开展地方立法的准备工作。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任务、新机遇,会议要求全省上下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做到坚持为人民立良法、坚持问题导向立法、坚持维护法制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继承创新,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发展;转变立法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地方立法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规范保障向引领推动改革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作用,为后发赶超、全面小康提供法治保障。

(三)制定方案,科学部署地方立法权授予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和全省地方立法工作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地部署贵州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常委会主任会议领导,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法工委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学习立法法精神和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各市州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实际因素,拟定了《关于依法确定我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的工作方案》,为推动和落实赋予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工作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保证授予立法权的工作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下运行,《工作方案》设计了从筹备到申报、评估和决定,并报送备案的一整套程序,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个统筹’,为法治贵州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确立为指导思想;将各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和立法的紧迫性作为条件,将“市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市州人民政府立法队伍建设适应地方立法工作需要,能够满足开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的需求”作为硬性考核指标,要求各地增加立法工作人员和经费,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干活。授予立法权的工作严格按照全省地方立法会上提出的“强调统筹考虑地区差异、立法水平等,不搞大跃进、一刀切”的原则进行,省人大常委会就推进市州行使地方立法权工作要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示汇报,向省委报告;要加强同市、州人大常委会的联系、沟通,指导市、州按照立法法和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配备人员,做好筹备、申报工作。

(四)上下联动,积极筹备迎接立法。为尽早落实地方立法权,加快推进各地法治建设,各市州确立了“明确目标、超前准备、全面考虑、加快进度”的工作思路,按照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申报要求,全力开展立法筹备工作。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各市州党委、人大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关切并提出明确意见指导申报工作,有的市州人大负责同志多次主动到省里衔接和报告准备工作进展,还亲自到全国人大了解和汇报地方立法权相关事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还召开专门推进会,凝聚共识、协调分工、形成合力,确保行使地方立法权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例如,六盘水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分设市人大工作组、市政府工作组,领导和安排各项筹备工作。三是加快人大和政府立法力量配备和机构设置。五个设区的市和三个自治州中,7个地方已经成立或是批准设置法规草案统一审议机构;政府法制办、住建和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设立法规科或者加挂法制机构牌子。各市州把立法人员的培养和立法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员编制,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抽调专业精、业务通、能力强的同志充实立法工作队伍。强化学习培训,有的地方邀请立法专家给市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作立法法专题培训,有的地方专门派员参加全国人大等部门举办的立法法培训班学习立法理论和经验,有的地方与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了立法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的合作机制;五个设区的市均选派工作人员到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跟班学习。咨询专家库的筹建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例如,铜仁市已经首期聘请了29名立法咨询专家,安顺市第一批推荐的20名专家也正在考察当中。四是严密设计立法制度框架。各市州“一手抓”设立立法机构等硬件建设,“一手抓”立法工作制度等软件设计,多地已经草拟了立法程序的规定、咨询专家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件成熟的,已着手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准备了一些选题,科学编制立法规划,以确保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为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夯实制度基础和营造法治环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大力支持和帮助地方开展立法工作,加大对市州立法干部的培训和立法工作的指导力度,帮助市州人大常委会建立健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各项制度,提高立法能力与水平。一方面是主动帮助和指导市州做好开展立法工作前的筹备,对地方提出的工作询问,及时沟通和研究,妥善作出答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邀请地方同志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了解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理论研讨、业务辅导跟班人员等方式,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市州人大及相关立法机构提供学习交流锻炼机会,使法律人才尽快适应立法工作需要。

(五)研究评估、审慎确定步骤和时间。按照立法法规定,确定各市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件,应当综合考虑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因此,对于确定市州开展地方立法工作的时间这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要科学准确地运用“度量尺”。根据各市州申报的材料和具体筹备情况,省人大法制委、法工委主要围绕各市州的立法能力、立法需求、基本条件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综合评估,重点评估各市州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上,在法律、行政法规和省级地方性法规规范的框架下,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否确实存在需要细化和补充的问题、有急切的立法需求;各市州人民代表大会是否设置法制统一审议机构,市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否设置专门负责法规工作的内设机构,涉及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政府部门是否设有法制机构;还对立法人才进行考察,对有法学背景的法治队伍数量、人才素质及相关情况进行统计汇总,评估市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市州人民政府立法队伍建设是否适应地方立法工作需要,能够满足开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的需求。最后,根据评估考核和审查情况,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向常委会主任会议提交评估报告,提出各市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的建议,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并由主任会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作出决定。

三、“规范”和“效益”双轮驱动市州地方立法

赋予市州地方立法权,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法规,就是要提高地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和深化改革的能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市州立法工作的开展,必须以边界清晰、质量过硬为前提,防止立法热情高涨之下的“一哄而上”和“粗制滥造”。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各市州一定要深入研究思考,确保地方立法权“接得住”、“用得对”、“用得好”,真正使地方立法为推动地方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法治保障。

(一)坚持“不抵触”为原则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立法工作的底线,更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使命和责任。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市州地方立法权,立法主体多了,层次多了,立法主动性、积极性也增强了,让地方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政府的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各设区的市、自治州立法主体要树立严以用权的立法观念,既要敢于运用立法权,又要善于运用立法权,更要规范运用立法权,应该坚守法治底线,不越权立法,不违法立法,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确保地方立法符合上位法的规定,不偏离法治轨道。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一方面要着重加强对地方立法的指导,保证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要强化和完善市州立法的审查批准制度和备案审查制度,尤其要避免对地方性法规的备案审查只作“形式审查”走走过场,坚决遏制地方立法中出现的地方利益法制化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现象,保障市州立法权依法有效行使,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二)突出“有特色”为基础

所谓“有特色”,首先是地方立法真正符合本地区实际,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具体的实施效果能够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活力所在。贵州省有不同于别省的资源特色、经济特色、人文特色,各市州也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有不同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抓住了地方特色,就抓住了地方立法的内涵与基础。地方立法应当切忌只当“复印机”,照抄照搬国家大法和兄弟省市的法规,要根据本地经济水平、地理资源、历史传统、法制环境、民情风俗等状况,把国家法律具体化,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作用;要敢于对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先行先试,及时总结、规范、完善当地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发展新举措、新经验,使之制度化,发挥地方立法的试验田作用;要积极开展自主性立法,解决上位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发挥地方立法的补充作用。市州应当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践所需和群众所想,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立法规范的内容,推进立法工作精细化,切实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立法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科学合理设计好各项制度,实现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创新与可行的统一,努力使每一件地方性法规都有特色、可操作,立良善之法、管用之法、解决问题之法。

(三)保证“高质量”为生命线

“有”和“优”是各市州筹划和启动地方立法权时应当同步考虑、同时追求的立法效果,不能以立法能力和经验不足为由降低对地方性法规质量的要求。通过对部分市级地方性法规的研究和分析,除了“个性”不鲜明之外,还存在禁止性行为的规定过于粗放、单纯依靠罚款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等缺陷。新修改的立法法将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作为指导思想,为地方立法确立了新任务和新目标。要使法规规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真正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精细化和具体化上狠下功夫。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调查研究,使立法契合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深化对前瞻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等立法工作本身规律的认识,加强立法前论证、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和立法后评估工作,选择好立法项目、把握好出台时机。对有关法规规章,能具体的就尽量具体,能明确的就尽量明确,切实增强法规规章的实效性、特色性和可执行性。只有代表民意、以民意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最有效地约束权力,使其不再“任性”。要坚持问法于民,畅通多维度、常态化民意表达机制,坚持和完善立法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工作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全面汇集民智。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提高立法调研实效,认真做好调查、思考、咨询,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要走精细化立法的路子,杜绝“装饰立法”、“政绩立法”,精雕细刻,制定好“关键的那么几条”,在“小而精”上做文章。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良法、立高质量的法,使制定和修改的法规规章有特色、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四)发挥人大“主力军”作用

立法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这一指导思想对人大现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大将要承担更重大的责任,人大立法也需要更有担当。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立法项目的准确把握,体现在立法程序的科学设计和执行,体现在工作过程的组织协调上。一是抓好立法项目的主导。市州人大要抓住法规立项主动权,把立法项目安排同党委的重大决策和总体工作部署有机统一起来,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项目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和合理筛选,确保将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刀刃上。要主动去触及利益关系复杂的、政府部门不愿触碰的“深水区”, 从而真正实现立法为民。二是抓好立法起草的主导。要有效减少立法过程中的部门色彩,防止立法权被架空和稀释,对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大事项的法规案,可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立法质量。对政府职能部门起草的法规案,要克服对部门的过度依赖,避免相关部门成为立法的主导者,形成“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的有效机制,注重把握起草进度和内容,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做到任务、时间、组织、责任“四落实”,保证按时提出高质量的法规草案。三是抓好审议过程的主导。市州人大要抓紧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地方立法程序规定,规范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度,科学合理安排人大常委会议程,保证法规草案的审议时间,提高审议质量。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审议职能和法制委员会的统一审议职能。加强立法协调,既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又要敢于在矛盾的焦点上猛砍一刀,把握立法决策的主动权。对于法律关系复杂、分歧意见较大的法规案,要认真进行研究论证,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四是抓好人大在立法中的统筹协调。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指人大在立法的各个环节大包大揽,主要是发挥统筹协调、保护和规范立法积极性的作用。要充分尊重政府的立法提案权,支持政府从全局的高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立法的需求,按照立法计划,及时有序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需要的法规案。政府提出法规案与人大审议程序要求要衔接好、规范好。对于法规案中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分歧意见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管理体制、机构编制、部门职责等事项,要预先与政府沟通。五是抓好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引导。探索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尊重并积极回应代表提出的有关立法议案。开拓代表参与立法的空间,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调研、起草、审议等全过程立法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联系群众、熟悉情况的特点和优势,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智慧。

第二篇: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同志们:

这次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主要任务是总结近两年来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受总局党组委托,我讲四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我国税务机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改革,1997年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2004年,总局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在征管模式中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制定并实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办法,明确了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作用。2008年,总局机关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开始探索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2009年,针对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总局提出了信息管税的新思路。在基层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召开东部和中西部片会,研究提出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想,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按照肖捷局长在2009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要求,2010年,在总结各地探索试 点经验的基础上,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非总局指定试点单位可根据指导意见自行试点。2010年总局年中会将建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征管新格局写进规划纲要。肖捷局长在2010年底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将“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作为“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总局成立了由钱冠林副局长担任组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审核了安徽省国税局上报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总局还印发了《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制度》,研究起草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修订稿)。

各地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总局指定的8个试点单位以及江苏地税、河北国税等非指定试点单位都按照总局的要求,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促进税法遵从、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先进管理理念,统一系统上下的思想。全国税务系统省级国地税单位中,普遍成立了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富有成效地进行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探索。安徽国税从转变领导机关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抓起,在全系统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在深刻理解和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 基础上,要求在税源管理工作上做实省局、做精市局、做专县局。安徽地税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重点开展纳税评估,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流程和机制。江苏国税针对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特点,首先从转变省局机关的税源管理理念做起,建立了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团队,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江苏地税召开全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推进会议,总结试点经验,分析矛盾、问题,研究总体思路,在无锡、南通等五市试点的基础上,部署在全省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青岛国税将“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有利于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作为实践和检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全系统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广东国税选择重点地区、重点事项探索了税源分类分级管理的多种模式,编制了重点行业的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电子档案、知识管理等信息化系统的试点。辽宁国税积极开展税源管理专业化试点,构建了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分析为核心、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为目标的风险分析预警、应对反馈机制。

(二)完善征管流程,突出纳税评估

各地按照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征管程序,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强化纳税评估。以建立行业评估模型为抓手,有效提高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安徽国税开展了行业“建模找点”工作,在33个重点行业建立了评估模型,找准了行业的涉税风险及管理薄弱环节,增强了风险应对的针对性。江苏国税将纳税人依申请的调查审批事项简化、前臵到办税服务厅,强化税源管理部门的纳税评估职能。江苏地 税印发了《税收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围绕风险识别、排序、应对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征管业务流程。福建地税通过数据分析工作机构,对征管数据进行集约式专业化处理,强化纳税评估的初步审核。河南国税按照纳税评估的主要环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各层级、各部门间有序的信息传导、业务互动。河北国税调整省、市、县局机构职能,成立征管风险分析监控指挥中心,明确数据分析、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任务分配下达、征管质量监控职能。

(三)科学分类税源,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各地将科学分类税源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科学确定纳税人的分类,并以此为依据优化征管资源配臵,调整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职责。安徽国税按照规模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和特殊事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和“刑警”划分方式,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税收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青岛国税根据税源分类管理的需要,在基层局重点推行了“集中办理纳税人发起的涉税事项、集中审批核查、集中户籍管理、集中评估重点税源、集中按行业与特定业务评估一般税源、集中风险分析应对”等办法,以集约化推进专业化。广东地税在区县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对重点税源实行跨区域集中式的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税管员由管户转为管事。山东地税根据城乡、行业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税源分类的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规模、分行业或两者适当组合的税源分类方式。江苏地税下发了《关于市、县地税局派出机构设臵及职责配臵的意见》,合理设臵征收服务、风险评估、基础管理、税务稽查等专业化管理机构;税源管理实现从单兵管户到团队管事的转变。上海税务局设立专业纳税评估分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和反避税工作,并为全市纳税评估提供风险分析预警。陕西地税将各级直属分局转变为重点税源分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分局和行业管理分局。

(四)加强信息化支撑,完善运行机制

各地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中,认真落实信息管税工作思路,强化信息化对专业化的支撑,许多单位结合当地税源管理实际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试点运行了网络发票系统;并建立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安徽国税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改革传统税源管理方式的手段,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仓库,搭建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转换,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江苏国税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开发并运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特征指标390多个,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在地市级集中优秀人才形成团队实施风险应对。山东国税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依托税收预警评估系统,建立了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湖北国税积极落实信息管税,开发应用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对综合征管软件基础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发布,探索建立多方式、多途径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共享机制。陕西国税创新与外部门的合作方式,由电信运营商承担网络发票纳税人 开票系统开发及运维支持,免费供纳税人使用,国税部门获取网络发票信息加强税源管理。山东青岛、东营市地税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信息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地籍信息进行比对,全面掌控了本地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源,实现了土地 “无缝隙”、“全覆盖”管理,形成了“以地控税”的创新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浙江、上海、宁波等四地国、地税局围绕强化税源监控、实施信息管税,初步建立了跨区域国地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联动机制,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加强非正常户异地协作等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各单位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普遍树立和贯彻了先进管理理念,大胆探索了专业化、信息化税源管理方式,强化了以纳税评估为重点的风险管理,初步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培养和锻炼了专业化人才和队伍,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单位党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广大税务干部勇于探索、团结拼搏的结果;工作在税收征管科技一线的税务干部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广大税务干部尤其是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税源专业化管理还处于试点阶段,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统一。少数单位对促进遵从、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先进管理理念宣传、教育不够,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向、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尚未形成共识。二是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地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进展不一,各试点单位在认识、目标、组织、方式、方法、进展等方面差异较大,可供全国推广的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尚在探索中。三是信息管税落实不够到位。税收征管数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仍存在问题;第三方信息获取明显不足;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深度不够,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系统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四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机构职责交叉,多头下达税源管理任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对跨区域经营、总分机构模式的企业集团尚未找到有效的税源管理方法;征管资源配臵方式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税收管理员职责亟待改革完善;纳税评估程序不够规范,在部分地区存在税收检查过多过滥的现象;征管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基层、纳税人程序性负担仍然较重;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亟需建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二、认清形势,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扎实做好税源管理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税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思路,积极应对,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一)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形势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和服务。在税收征管领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重点体现为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收征管领域落实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税务机关必须适应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序,进一步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重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纳税人的类型特点,实施税源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优化服务,公正执法,公平税负,促进遵从,进而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大局服务。

(二)深刻认识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速度跨地区、跨国界扩张转移,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快速发展变化。作为市场主体的纳税人数量、组织结构、经营与核算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我国办理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500多万;2010年为2600多万,增加了1100万,增长达75%,年均增长率为5.8%;其中企业户数939万,个体经营户数1635万。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经济主体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税源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企业核算和税务处理日趋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税收筹划、避税手段层出不穷。面对经济发展和纳税人的变化,税务干部的数量10年来基本持平,2010年全国税务干部为75.5万人,仅比2001年增长1.07%;基层一线征管人数共计46万,其中税收管理员27.7万,占总人数的37%;全国人均管户接近100户,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00户;部分税务干部素质难以 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经济的跨国化与税收管理的属国化、经济活动的跨区域化与税源管理的属地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划片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三)深刻认识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影响。智慧地球、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经营和管理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金融电子交易和电子商务不断增长。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面临高度的复杂性和诸多不确定性,传统的人海战术、以票控税等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现实。一方面,税收征管数据已逐步实现省局、总局集中,信息技术也提供了高效处理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基层税收管理员仍依靠个体、手工等传统方式实施税源管理,信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创新税源管理方法提供了机遇。

(四)深刻认识国际税收管理大趋势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启示。随着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理念在政府管理活动中的实践运用,许多发达国家将上述理念引入税收管理,普遍将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使命和目标;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并探索由事后风险管理向事前风险管理发展;将纳税评估纳入税收征管基本程序,并作为税源管理、促进遵从的重要手段;建立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并建设现代化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建立按纳税人类型设臵、适应风险管理的组织 机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国际税收征管理念、经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国际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不断提高税源控管能力。

今年年初,肖捷局长在第4次局长办公会听取征管科技司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汇报时指出: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的理念、方式等都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纳税人需求、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继续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实践,认真总结有关省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围绕税收征管程序和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梳理出若干专题,结合“十二五”税收规划,研究提出新征管制度安排的具体意见,为建立新的征管模式做好前期准备。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这个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奠定基础。

正确理解这一总体思路,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税收征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税法遵从。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必须服务、服从于这一根本目标。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创新理念、制度、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臵,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促进税法遵从。要促进税法遵从,税务机关不可能把征管资源平均用于每个纳税人,只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高的纳税人和领域,对不同风险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为此,必须按照制定规划、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和绩效评价等流程实施风险管理。

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贯彻到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就要重点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评价,是税源管理的主要行政行为,也是税务稽查的重要基础,当前又是税源管理的“短板”,必须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工作认真抓好。

要使以纳税评估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按规模、行业、国际税收等特定业务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纳税人的类型特点,将税源管理职责在税务机关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配,以提高管理质效。

实施税源的分类分级管理必须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区域化的发展,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要推进税源的分类分级管理,就必须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信息管税。

要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健康有效运行,还必须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臵,健全纵横联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

三、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税源分类分级管理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并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制定风险规划、风险信息采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等环节。过去,税源管理质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源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承担。这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在税务登记、受理申报、税款入库级次等属地管理不变的前提下,从总局到县局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承担税源管理的职责。尤其是总局和省局要在做好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同时,下功夫搞好风险的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的统一下达、本级应对任务的实施和绩效考核;还要结合风险管理实际,对各层级、各部门现有税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调整,以指导和推动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一是调整、明确风险信息采集部门职责。总局和省局应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制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管理的规划、制度以及采集的口径、标准及规程,并推动第三方信息的获取;市以下应由办税服务部门主要负责采集纳税人基础信息,风险应对部门在实施应对工作中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和相应的第三方信息。二是调整、明确风险分析监控部门职责。总局、省局的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对涉税信息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由征管科技部门按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统一归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等级排序,统一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市以下要明确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或设臵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汇总、等级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和绩效考核。三是调整、明确风 险应对部门职责。总局、省局的大企业、反避税管理部门和稽查局直接负责本级所辖大企业的风险应对任务;市以下由税源管理、大企业管理、稽查等部门分别承担风险应对任务;针对当前纳税评估这一“短板”,应将税源管理部门现在主要承担的调查审批、催报催缴和税收预测等日常事务管理职能,调整为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和特定业务等类型进行专业化纳税评估。

要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化管理。大企业管理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针对大企业具有跨国界、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内部结构和财务核算体系复杂等特点,按照属地入库、统一管理的原则,抓紧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应按照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实施。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实施行业、特定类型等差别化管理。针对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税源分散,经营不稳定,账簿不健全等特点,按照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税收定额管理,推进协税护税。针对非居民管理税源分散、流动性强、较难控管等特点,重点关注跨国交易量大、对外支付多、跨国集团重组活跃的企业,将居民管理和非居民管理相结合,提高非居民税收遵从管理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管理。

(二)规范征管程序,突出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

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纳税评估既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通行做法。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其涵盖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部分风险应对任务,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虽然试行多年,但纳税评估仍是当前税源管理的“短板”,作为一个重要征管程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总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纳税评估办法,这次也发给大家征求意见。

纳税评估的主要程序包括初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核查等环节。初步审核,主要是税务机关采取人机结合的方法,分析识别纳税人纳税申报的风险点,按户归集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包括对未发现风险的纳税人,终止评估;对低风险的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方式督促其修正申报;对较高风险的纳税人确定为案头审核对象向下一环节移送。因征管信息主要集中在省局和总局,对重点税源的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等初步审核工作主要应由省局、总局实施,但不能代替市局以下对所辖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初步审核工作。案头审核,主要是对初步审核转来的纳税人,运用相关的涉税信息分析纳税申报中的疑点,采取通讯调查或者约谈等方式予以核实处理。包括对未发现纳税人有不缴、少缴税款问题的,终止评估;纳税人认可存在不缴、少缴税款问题的,作出补缴税款或补充申报处理;发现纳税人有疑点且无法排除的,转入实地核查。实地核查,主要是对案头审核转来的纳税人,采取税务检查的手段作出核实处理。包括未发现纳税人有不缴、少缴税款问题的,终止评估;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税务处理;发现纳税人有偷、逃、骗、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依法处理。

为了保证税源管理部门有足够的力量加强纳税评估,可将调查审批等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依法将调查审批、政策调研、报表填报、催报催缴、税收预测、个体定税等日常管理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的后台;税源管理部门则应把主要精力用于纳税评估的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并处理好纳税评估与纳税服务、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征管环节的关系。

(三)强化信息管税,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 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努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级要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应用等工作。要健全数据管理标准,必须从采集、录入、审核、监控、运用等环节入手,理清数据逻辑关系,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加快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要强化数据管理意识,克服消极等待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采集第三方信息;通过数据的深入应用,及时发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税收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要举全国税务系统之力,做好国民经济主要涉税行业(产品)评估模型的研究、制定;要逐步建立全国税务系统统一的不良记录纳税人信息查询库,收录欠税欠票走逃户、受到税收 行政处罚、欠税、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等不良记录的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要完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在各省国、地税局进行网络发票试点的基础上,要完善网络发票业务和技术标准方案,扩大试点范围,深化网络发票数据的采集、应用,做好与金税三期工程网络发票项目的衔接。要认真落实肖局长 “绝不能让新的信息系统去适应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而要使我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信息系统” 的指示,大力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推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这次会议还印发了国民经济主要涉税行业(产品)评估模型的研究、制定规划,也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四)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的管理方式将逐渐为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所替代,必然会引起现有税源管理流程、方法、分工的重大变化,必然会涉及征管资源的重新配臵。各单位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在现有机构框架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优化机构职责和人员岗责;确需调整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的,要以审慎原则,按程序报批。总局提出,要在抓好现有8个省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安徽、江苏省国税局、江苏省地税局以及青岛市国税局,实施不同模式的试点,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结构和信息化支撑等状况,按照上述要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

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分类培训,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建立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专家团队,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 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评估师队伍,提高评估质量。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并根据能力标准和工作业绩,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努力打造一支紧跟国际税收管理发展趋势,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精通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五)完善法律制度,健全运行机制

总局将根据税收征管内外部形势、任务的变化,加快征管法的修订,为完善征管程序、规范纳税评估、获取第三方信息等提供法律支撑;同时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进一步修订完善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税务登记以及征管数据管理等配套制度。

要建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统筹与协调;要在税务系统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要密切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作,彻底改变多头下达调查审批、报表填报、政策调研、纳税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状况,减轻基层和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各地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体系。

各地要在总局的统一部署下,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试点,创新征管质量考核方式和指标,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取代征管“六率”考核。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研发税收风险评估和税收流失率测算模型,从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等方面完善征管质量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税收诚信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税法遵从度和征管质量方式,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推行。

四、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下功夫抓好工作落实。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各级税务机关务必高度重视,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加强领导。各级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税源专业化管理涉及税务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力的重新调整和划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革命,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全系统形成共识;要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保持队伍思想稳定。要制定本地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职责。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效。

(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东中西部、城市、农村税源状况差异较大,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总局确定的总体思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探索,努力创新管理方法;试点工作中,国税、地税要加强协同,以利对纳 18 税人的服务和管理;要及时总结、交流试点经验,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

(三)稳妥推进,务求实效。税源专业化管理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目前正处在推进试点阶段。各地应坚持先试点、经审批、再推广的原则,有计划、有准备地搞好试点工作,切忌一哄而上,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必然涉及整个征管模式的变革。总局党组确定,明年年中全国税务局长会议重点研究税收征管工作,并已部署从创新税收管理理念,实施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分若干专题开展调研。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实际上就是创新征管模式的前提和突破口。希望大家扎实搞好试点,创造新鲜经验,为完善征管模式做出努力。

同志们,积极稳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按照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认真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认真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学习十八大报告的心得体会

夏 逸 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机构编制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依据和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切实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有突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有创新,严控机构编制和职数上有实效。

一、机构编制工作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机构编制管理涉及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群众团体机关及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确定领导职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我国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部门。其作用主要有:一是搞好顶层设计,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行政体制目标,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学规划设计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二是严密组织实施,认真 1 履行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牵头单位,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三是做好协商协调,对涉及多部门管理的事项,要厘清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位;对经济发展和 社会管理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四是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重大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系统的体制改革。

二、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新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归结起来主要是:

1、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要求,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我市政府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能配置,单位编制使用,领导职数设置等情况,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解决普遍存在的部门扯皮、职能分散、职能交叉、编制不足、领导超配的问题。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简政放权、管理前移的要求,一方面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作业,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将各类行政审批及许可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实行集中监管,防止权力外溢,构建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优化行政层级,提高乡镇机构服务“三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4、优化政府管理 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使政府行政行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5、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要搞好事业单位分类,推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6、积极做好各种社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机构编制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提供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7、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三、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措施

为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在2020年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机构编制部门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从我们北海的实际出发,要着眼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把握工作全局的能力。行政体制改革事关国家政权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课题,必须高度重视,稳妥推进。首先要深刻领会十八大有关改革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中央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认真研究现代政府的职能,全面分析政府转型中 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再次是要学习法律、行政管理等学科,充分了解和熟悉政府行政运作过程,深入研究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关系,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科学分析,既要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又要简减政府冗余的环节和重复交叉的职能,使政府行政体制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要加强对各系统、各行业的学习与研究,把握各系统与行业的特点规律,增强对这些领域体制改革的指导水平和操控能力。

第二,深入基层调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是熟悉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实际情况的基本方法,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机构编制部门特殊的地位,更需要加强对工作对象的联系,熟悉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机构编制的能力。一是开展普遍的调查研究,机构编制部门面对的工作对象机构层级不

一、部门专业相隔、编制种类不同,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管理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原来设置的机构、职能仍有很多并未跟进调整,使得机构设置过杂,编制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部门间内耗多,群众办事依然很难。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提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应对措施。二是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级的要求与任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解决问题。三是开展重大课题调查研究,针对机构编制管理中的重大工作、重要事务,确定研究课题,集中力量攻关,切实解决机构编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提高机构编制的管理水平。四是注重课题转化,一方面是调查研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围绕改革展开,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贴人民群众需求,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和措施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转化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五是改进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机构编制管理来说,调查研究不能满足于听汇报、看现场,要在掌握基本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突出“研究”二字,借鉴“他山之石”,深化理论研讨,在“全局”这个制高点上运筹帷幄。

第三,搞好组织协调,提高主导改革实践的能力。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与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认识水平、设计能力、管理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机构编制部门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来主导行政体制改革。首先是要站在改革的前沿,主导好行政体制改革。改革从全局上讲,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不可否认会影响既得利益者,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求进行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因此,机构编制部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敢地站在改革的前沿,承担起改革的责任,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的实施。其 次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好改革方案的实施。行政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矛盾焦点突出,影响深远,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既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朝令夕改。要周密拟制改革方案,严密组织实施,力求积极稳妥,绝不冒然行事。同时,改革的组织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尊重大家的愿望,照顾到人们的感受及所关注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能顺利推进。

第四,切实改进作风,增强抓工作落实的能力。新的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有关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为全党全国人民带了一个好头。良好的作风是推进工作、抓好落实、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也是反映干部素质、队伍建设、单位形象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一是要抓思想教育,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解决“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二是要抓制度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管理理念,使机关管理的制度更加科学、便于操作;要对业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工作标准、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减少随意行为。三是抓政务公开,增强机关工作的责任意识。政务公开有利于机关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要把政务公开作为改进机关工作的抓 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四是抓绩效考评,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要把绩效考评纳入到机关管理当中来,作为干部工作考核及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的评功评奖和成长进步挂起钩来,使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工作上,把责任体现在工作中,用“工作实绩”说明德才绩能。五是抓监督检查,形成“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一项工作任务布置后,要有检查、有总结、有讲评,做好全程跟踪监督检查的工作,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四篇: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

专业化管理

——在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征求意见稿 2011年6月23日)同志们:

这次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主要任务是总结近两年来的全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分析当前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新时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下面,受总局党组委托,我讲四点意见。

一、税收征管模式的探索回顾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的征管改革,其目的主要是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和加强廉政建设。1997年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2004年,总局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其内涵主要是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建立了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了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作用和基础地位,形成了现行的“34字”征管模式。2008年,总局党组为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成立了纳税服务、征管科技和大企业管理等部门,形成了税种、征管环节、纳税人类型并存的机构设置格局,为探索建立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奠定了一定基础。2009年,在全面总结我国征管改革实践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又确定了“信息管税”的征管新思路,提出了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其主要目的是在税源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深化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探索新的征管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税收征管工作步入依托“信息管税”、以纳税评估为重点的加强税源管理的发展新阶段。2010年,总局开始部署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各地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明确了试点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试点的具体实施要求。为做好税源专业化试点工作和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我们进行了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的8个专题的研究,为借鉴国外经验,组织翻译了6个国家的征管制度,字数达260多万字,同时研究借鉴了其他多个国家特别是和我们情况相近的国家地区的做法,提出了征管法修订稿。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征管新格局写进了总局“十二五“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就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创新征管模式问题,多次召开局长专题会议和局长办公会,并在总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专门就新征管模式进行了研讨。肖局长指示要鼓励各地大胆地试点,并确定了2012年总局中间会的主题为确定新征管模式。今年年初,总局又研究起草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办法等。一年多来,经过各级税务机关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按照总局肖捷局长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指示要求,总局确定在上海国税、江苏国税、安徽国税、河南国税、广东国税、青岛国税和广东地税、山东地税等8个单位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其他单位自行参照试行,对信息管税思路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总局成立了由宋兰副局长担任组长的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推进了信息管税的实施。2010年,总局成立了由钱冠林副局长担任组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强化了组织保障。各地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也高度重视,全国税务系统70个省级国地税单位绝大多数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各业务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

(二)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突破 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总局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分级分类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税和流程再造等方面做了积极、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安徽国税积极探索省、市、县局税源管理实体化。省局负责直接对跨市区经营大企业的税源管理,市、县级打破属地界限,按纳税人规模设置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组建风险监控分析专业团队,选择33个重点行业(占总税款的65%左右),以省局为主建立行业评估模型,对省局监控的4700户大企业统一进行分析评估。上海国税以规模和行业为分级分类管理标准,调整直属二分局为纳税评估局,负责组织实施市局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组织实施全市反避税工作。江苏国税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开发并运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特征指标393个,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在地市级采取集中优秀人才形成团队实施风险应对;将税源管理分为基础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基础管理是将纳税人依申请及调查审批事项集中在办税服务厅处理;专业化管理是将纳税评估事项由税源管理局负责。河南国税按规模、行业和风险程度的具体标准,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重点税源实行“集中+属地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分行业管理,小型税源实行“分片+委托”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县(市、区)局机关一线化,将12项主要税源管理事项职责上收至县局机关。广东国税将省局机关、8个市局和12个区局确定为试点单位。全省共确定了6种集中管理模式,按照行业和专属类别选择44个重点分类编制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青岛国税实行“五个集中”:即集中管理重点税源、集中按行业管理中小税源、集中进行审批核查、集中开展分析评估、集中实施日常检查,夯实税基,推行风险管理。广东地税在区县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重点税源管理局对重点税源实行跨区域集中式的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管理局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税管员由管户转为管事。山东地税采取“内分”或“外 分”方式科学调整基层征管机构,区分城乡、区别不同情况,合理确定税源规模的标准和重点行业的范围,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规模、分行业或两者适当组合的管理方式。河北国税全面调整省、市、县(市、区)局机构职能,成立分析监控指挥中心,突出征管质量监控、征管数据分析、征管风险等级识别、排序和风险应对建议及任务分配下达职能。江苏地税以涉税信息的加工分析为主要内容,设置专业风险评估机构,组建风险应对专业部门或团队。将税源管理事务分解为流程节点,不同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不同的流程节点,税收管理员从管户转变为管某类具体事务。总之,全国各试点以及非试点单位都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他们的做法为下一步积极稳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三)总结经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形成共识

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过程中,各地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做法,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基本形成共识。要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以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税务机关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公正规范执法,促进税法遵从的理念,并据此制定征管战略目标和规划,具体征管目标就是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二是必须实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和方法。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理念,设计征管信息管理流程,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管理的全过程,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流失风险。并将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作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三是必须转变征管方式,实行专业化、信息化管理。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四是必须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要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 段。五是必须按照专业化的管理要求配置征管资源。现有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进行机构或职责的调整,实现征管资源上的保障。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和广大纳税人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勇于探索、团结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工作在税收征管科技一线的税务干部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汗水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关心支持税收工作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广大纳税人和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行征管模式明确以纳税人自行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初步厘清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重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对税收工作的支撑作用,推进了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收缩了基层管理机构,规范了征管业务流程,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补充“强化管理”,配套实施新的税管员制度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总体上看基本适应前一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形势和税收征管的需要,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与新的形势任务和中央要求相对照,当前税收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集中表现在:一是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尚未形成共识,仅仅以完成收入任务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好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防范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识别相对弱化,风险应对准确度不高,纳税评估工作不规范、专业化程度较低。三是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各事统管”的属地化管户制度已不能适应纳税群体日益增长、经营方式日渐复杂的需要,难以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管理到位。税收管理员过多地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如191项调查审批、153项报表填报、催报催缴、税收预测等),真正用于评估等税源管理方面的时间、精力有限,也不利于从机制上消除“吃拿卡要报”现象。四是征管程序不完善,税收征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亟待创新。五是数据资源整合度和应用 度不高,信息口径不统一,多头、重复采集难以形成共享。六是征管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应对高风险的机制和专业化人才。七是税收征管方式、组织机构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要求。一些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事项、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职能相互交叉,工作效率较低。八是纳税评估定位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和促进遵从的作用,执行中也存与稽查职能交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扎实做好税收征管各项工作,努力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在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税收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思路,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一)深刻认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形势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税务部门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转变税收管理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反映在税收征管领域要求税务机关优化服务、公正执法、促进税法遵从,进而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体系,规范完善征管程序,明确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理顺征纳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速度跨国界扩张转移,税源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新的避税手段不断出现,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趋激烈,亟需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提高国际税收管理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二)深刻认识税源管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税收集中度较高,经济主体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行属地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与新的税源管理状况不相适应。2001年我国纳税登记户数1500.5万户,2010年2622.2万户,较之十年前增加了1122万户,增长75%,年均增长率为5.8%,增长幅度明显;2001年全国税务干部74.7万人,到2010年为75.5万人,仅增长1.07%。2010年纳税户数中企业户数939.4万户,个体经营户数1635.2万户。据不完全统计,跨国、省经营以总分机构形式组成的企业集团已超过9.3万户。2010年,全国税务干部人数为75.5万人,其中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数共计46万,占税务干部总人数的61%,包括税收管理员27.7万人(占总人数36.4%)、办税服务厅人数9.7万人(占总人数12.8%)、稽查人员8.6万人(占总人数11.4%),从事其他工作的29.5万人,占总人数的39%。税收征管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

(三)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考验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虚拟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发展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税务部门,征管信息数据的集中,更是直接影响着税收管理方式,既对税源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其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四)深刻认识国际税收征管大趋势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启示近年来,不少先进国家和地区对税源管理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比如发达国家普遍将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根本任务和目标;OECD国家税务机关普遍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收风险管理方法、流程方面达成了共识;绝大部分国家普遍制定了针对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部分西方国家实行税源分类 管理,针对不同类别的税源,设立专门的税源监控机构;建立了以纳税评估为重点的税收监管程序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建立了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等等。国际税收征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求我们把握国际税收征管发展大趋势,学习和借鉴有益经验,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善于用发展的世界观来指导创新的方法论,现代科学材料概括出了系统发展的世界观,展现出了反映新时代的“创新”的方法论,创新论的经济学家熊比特说: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生产功能的建立。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要站在时代前列,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带领全体干部不断开创税收征管发展新局面。

今年年初,肖局长就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指出: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的理念、方式等都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纳税人需求、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继续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实践,认真总结有关省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围绕税收征管程序和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梳理出若干专题,结合“十二五”税收规划,研究提出新征管制度安排的具体意见,为建立新的征管模式做好前期准备。按照总局领导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优化服务,加强评估,集约稽查,依法征收”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就是明确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税务机关的职责是优化服务、公正执法,将大量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现由税务机关承担的调查审批事项还责于纳税人,进一步划清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目的是逐步转变以收入论英雄、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理念,进一步树立优化服务、公正执法、促进遵从、依法征收的理念。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就是借鉴国际税收管理先进理念,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和领域,通过对不同风险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实现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各级税务机关在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和特定业务等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逐步实现对大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化手段支撑税收征管,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抓好征管数据的获取、加工和应用;并完善相应的机构、体制和机制。优化服务,强调要将优化服务贯穿于新模式的全过程。除做好日常的各项纳税服务工作外,重点从制度上调整和规范办税服务与管理职能,实现“腾笼换鸟”。将纳税人依申请的各项服务和管理等事项以及目前由税收管理员担负的调查审批、催报催缴、税收预测等职能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厅统一办理,使税收管理团队和人员腾出精力和时间,主要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同时,在整个税收征管程序中,还应充分体现以”纳税人为中心“,切实做好行政复议、诉讼、纳税人权益保护等工作,依法推进税务代理等中介服务。加强评估,强调将纳税评估作为税务征管业务的核心。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后,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集约稽查,指相对集中稽查资源和案件管理层级,重拳出击,保持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威慑。依法征收,征管模式的总括,宏观上是指税务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税款征收权;微观上是指评估和稽查后的调账、查补、滞纳金、罚款等后续处理及依法实施的强制征收行为。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构成了新征管模式的主体内容。要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深化,新征管模式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

三、以信息管税为依托 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明年总局年中会前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审核评估纳税人申报合法性、真实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整合资源,调整职能,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这个思路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奠定基础。具体工作措施就是要在税源分类、职责分工、征管流程、运行机制、纳税评估、信息管税、资源配置、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征管制度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实施税源科学分类

分类管理是指按照纳税人的规模、行业、公司法律结构、存续时间、主要申报税种、特定的交易形态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实施差别化、专业化管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探索和实施税源的科学分类管理。大企业分类管理。根据大企业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经营,内部结构复杂,行业跨度大、财务核算体系比较健全、税收筹划能力强等特点,把握大企业税收征管的规律性,在税收征管程序主要环节,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形成符合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规律的方法体系。中小企业分类管理。根据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在税收征管主要流程环节,按照行业、特定风险类型等分类,实施批量管理。特殊事项分类管理。以跨国交易申报信息、财务信息、第三方信息及成功管理案例信息为基础,构建跨国交易基础数据库,分析、识别各类避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信息化手段,准确发现高风险纳税人。突出转让定价调查、预约定价谈签、情报交换等国际税收管理手段,提高跨国税源风险专业化应对水平。针对非居民管理 税源分散、流动性强、较难控管等特点,重点关注跨国交易量大、对外支付多、跨国集团重组活跃的企业,将居民管理和非居民管理相结合,提高非居民税收遵从管理水平。税种分类管理。税种管理由政策管理向税种遵从管理转变,把税收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和不同税种的征管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分税种的税收风险控管机制。

(二)明确管理职责分工。各级税务机关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现行各部门职能进行整合、重新分配和优化,将有限的征管资源合理配置到不同风险的纳税人的管理中,满足对税源的科学管理需要。一是明确总局、省局风险管理目标规划职能。具体指总局、省局确定的专职部门对一定时期内税源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做出的系统性、全局性的筹划,负责中长期战略规划和明确及各阶段重点工作。二是明确风险分析识别部门管理职责。具体指总局、省局确定的专职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对涉税信息进行分析,由征管科技部门将风险信息统一归集到相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市以下要明确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或下设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风险信息分析的汇总、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三是明确风险应对部门管理职责。总局、省局的大企业、反避税管理部门和稽查局直接负责本级所辖大企业的风险应对;市以下原按区域划分、主要负责按户开展催报催缴、调查审批和税收预测等职能的税源管理部门职能调整为按纳税人类型设置的专业化纳税评估部门,按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户、个人、国际税收等设置专业化评估机构,负责对风险监控管理部门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实施评估。四是建立风险应对考核评价机制。总局、省局指定的专职部门负责对统一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的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市以下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纳税评估的复评与抽查,对征管质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各级部门通过考核评价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偏差,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三)理顺税收征管流程

税收征管程序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根据,没有规范的征管程序就没有科学的专业化管理。一是简化审批事项。在现有制度背景下,总局将认真梳理、清理、调整、减并各类基础管理事项,确立以全部取消调查、审批事项为原则,以保留部分特殊审批事项为例外,大胆突破与创新,除个别税种仍保留部分审批事项外,其他认定、优惠事项全部纳入纳税人申报环节,由纳税人在登记、纳税申报等环节自主进行报备;原税前扣除项目全部纳入所得税纳税申报附表,由纳税人进行自主申报,但纳税人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二是确立征管程序。建立以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申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审核)、税务稽查、税款征收、法律救济为主要环节和逻辑顺序的征管程序。具体程序是:在受理纳税人申报之前,纳税人自主履行申报义务,并对其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促进自愿遵从。受理纳税人申报之后,税务机关要进行申报审核。申报审核需要做进一步风险分析的,转案头审核环节。案头审核后需要做进一步实地核实的,转实地审核环节。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存在税收欺诈、滥用税收法律政策等违法行为时,转税务稽查环节。纳税人未依法及时履行缴纳税款义务的,转税款征收环节。在纳税评估、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过程中,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做出的决定有异议的,进入税收争议解决环节。

(四)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转变工作方式的要求,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动”运行顺畅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统筹与协调,实现管理模式由分散向一体转变,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管理监控由事后向全程转变。上下联动,就是总局、省局、市局发挥其在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承担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等重要职能。县局主要承担税源税 基控管、实施风险应对和做好日常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从而在省、市、县局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大流程格局,形成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横向互动,就是各个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都要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以联席会议为主要载体的联动工作机制。联席会议根据部门工作计划,统筹制定本级税源管理目标规划,为开展税源管理提供目标指向;在部门研究设计基础上,论证、整合、确定本级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重点风险分析识别项目;统筹协调各部门风险管理实施中的措施和要求;研究、整合综合的分析数据模型、工具、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等;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内外协动,就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体系,密切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作。

(五)重点突出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税收征管业务的核心,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要完善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税务机关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款征收——法律救济各环节密切衔接、相互作用的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要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税收管理行为基于税款征收管理权而产生。而税款征收管理权是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法、进行税收征管活动中拥有的国家权力。《征管法》第2条、第5条,均明确赋予了各级税务机关对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权。税务机关所有依法进行的税收管理活动均是基于其税款征收管理权而产生的。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只要其方式、程序合法,则自然应有法律效力。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识别风险、明确风险等级、安排应对措施;具体程序包括:对案头审核对象进行深入审核分析,查找具体疑点,实施通讯调查、约谈,确定实地核查对象;就疑点开展实地核查,并作出相应的评定处理。税务机关应当对所有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实施纳税评估;对同一纳税人各税种统筹安排、综合实施纳税 评估;对同一税种多个税款所属期的纳税申报情况可以一次进行纳税评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强化信息管税支撑

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款征收率。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税源监控平台为依托,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具体要求:一是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二是在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中,要以信息系统作支撑和保障,统一制定预警标准,加快完善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三是落实肖局长指示“绝不能让新的信息系统去适应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而要使我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信息系统”,大力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以保证“信息管税”的落实。

(七)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结构和信息化状况,对税务机关现行的管理层级进行精简、优化,其核心是按照专业化、扁平化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以流程管理为导向,重组税源管理机构和内设机构,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减少税务管理的纵向层次,探索提升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具体步骤:一是推进管理层实体化。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实体。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反避税等监控性和查处性工作,主要由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承担,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二是实现机构调整的规范化。建立具有典型形式特征的现代税收管理机构,即,以各层级对本级管辖纳税人直接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为主、以层级间专业化分工管理为辅的 机构设置。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知识和培训方式也要相应不同。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二是建立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专业团队。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评估员队伍,保证评估质量。针对行业管理特点,建立行业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承担行业监控分析和税源管理的各项任务。三是建立评价激励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要打造一支紧跟国际税收管理发展趋势,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具备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税收经济分析等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

(九)健全质效考评体系

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税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科学设定考核环节和指标,健全完善以计算机核算为主、以人工考核为辅的动态监控考核机制。要创新征管质量考核方式,取消征管“六率”考核,要合理完善监控分析指标体系,统一业务技术口径;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研发遵从风险评估模型和税收流失测算模型,从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等方面完善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税法遵从度和征管质量方式,促进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行。

(十)完善征管制度体系

总局将结合新的征管方式需要,加快征管法及其配套制度的修订,为强化完善征管程序、纳税评估、第三方信息获取等提供法律支撑;配套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按照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范围,并合理归并岗位,规范工作要求,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措施,探索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配套修订完善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办法,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运转提供法律依据;配套制定征管数据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建立征管数据校验和数据质量考核制度,规范数据流程管理,严格控制数据质量。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制定大企业划分标准,为分类分级监管奠定基础。

四、统一思想 加强领导 大胆创新 真抓实干

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准方向,强化管理,全面推动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作为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征管战略调整,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积极实践。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省、市、县税务机关要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抓好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要制定本地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具体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科学实践,大胆创新

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各级税务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创新税源管理工作,使我们的税收征管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又具有中国特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是前提。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 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革除。在解放思想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非常复杂,处于探索阶段,各地的管理状况又有很大不同,探索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路子较多、差异较大,因此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效解决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创新征管模式、流程和手段,使税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把握机遇,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税务机关要适时把握改革的机遇,要按照新形势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要求,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目标,统筹部署,稳步推进,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搞好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焦点问题,比如要搞好创新税收征管理念研究,要认真研究税收基本程序及其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问题,要做好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这篇文章,要做好涉税信息的获取、报送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的研究,要努力做好涉税事项审批转备案的研究,要研究如何在信息集中条件下减少调查和报表问题等等。要制定周密严谨的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主动抓好落实,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要实施税收风险管理,要认真落实信息管税,要合理调整税源管理机构职责,完善运行机制,要最大限度地优化征管资源配置,达到优化服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四)积极稳妥调整机构职责

各级税务机关在机构职责调整上要根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实施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提高纳税人遵从 度,有利于征管质效提高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调整机构职责不是目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广泛实践,要避免为调整机构而调整机构的现象。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全面发展,为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为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和全面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把握政策 讲究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把握政策 讲究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发布人:电教 时间:2011-7-6 阅读:407次

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是大建设工作难题之中的难题。如何在关注民生和推动发展中统筹兼顾,求得平衡,是检验干部工作方法和成效的重要标尺。我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在牵头组织实施蚌山区某项目(二期)征地拆迁工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味到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感悟到工作方法的重要。该项目涉及84户,拆迁面积2.6万多平方米,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由未完成任务的10%,转变到拆迁户主动到拆迁办排队办理拆迁结算手续,最终如期完成了拆迁任务。在拆迁工作中,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各方的心理特征。通过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交心沟通,我们了解到,对于拆迁,群众普遍存在着“三怕”思想:一怕补偿政策多变,导致先拆的吃亏;二怕干部办事不公,使得“老实人”吃亏;三怕带头拆迁生事,遭到其他户的反对。由于“三怕”思想的存在,出现了“三等”现象:一等补偿政策再优惠,获得更多的利益;二等干部让步开口子,期望抬高补偿标准;三等拆后安臵早着落,耗时间寻求“照顾”。从而也导致乡村干部存在着“三担心”心理:一是担心拆迁户集体抗衡,局面难以收拾;二是担心上门做思想工作,受气吃闭门羹;三是担心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不好对上级交代,影响到工作大局。

第二,注重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拆迁工作队伍的骨干作用。从群众的“三怕”“三等”到干部的“三担心”,可以看出做拆迁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公开透明,能否做到不损害群众利益。要做到既公开透明,又维护群众利益,关键在于把握好政策、发挥好拆迁工作队伍的积极作用。为此,在与所有拆迁人员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临时组成了一个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工作效能;不断督促引导,提醒拆迁人员要经得住考验、耐得了诱惑,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强化教育宣传,组织拆迁人员学习拆迁政策,宣传拆迁政策,帮助群众想其所想不到的事,努力把落实政策的过程变为服务群众、赢得民心的过程。

第三,注重深入分析,积极搞好协调服务做到按规律办事。由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大家心中无底,甚至无所适从。为此,我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汇报工作思路和进展情况,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与大家深入分析,理清思路,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如,在掌握情况阶段,我让承担此项任务的村、乡干部细化每天的工作,按时完成承诺任务。期间,我不断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一再明确不求拆掉多少户,但必须要摸清掌握所有拆迁户的情况和问题。后期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为整个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第四,注重实事求是,灵活运用政策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该项目于2006年进行摸底登记,当年拆迁还原政策是按户还原,不少家庭进行了分户(有的夫妻甚至“假离婚”),但没有考虑合理分割各户所有的房屋面积。如今是在拆一还一的前提下按照人均45平方执行安臵还原,不仅老百姓对政策不理解,而且导致了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同一大家庭内,有的户因人多房少致使有的人无法按产权调换政策还原,有的户人少房多致使多出的房屋还要被低价买断;二是夫妻离婚形成的分户,基本上都有一户因不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不能执行还原,只能买断,群众意见非常大。为此,我们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提请会议研究,决定采取大家庭合并计算房屋面积,本户内符合分户条件的给予安臵的办法予以解决,很快突破了工作局面。如果不顾历史、不顾现实教条化的执行政策,不仅工作推不动,也会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会推倒房屋一处,失去民心一片。

第五,注重因户制宜,切实保证拆迁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坚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积极配合的拆迁户,尽快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办理手续;对于观望户,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解优惠政策,帮其算好“经济账”,促其尽快下定决心拆迁;对于有抵触情绪的拆迁户,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逐步消除疑虑,使他们变抵触为接受和理解。注意利用亲戚、朋友、老邻居等多种关系,以叙旧、拉家常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拆迁户的思想工作,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用诚心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有人说,十年前基层工作最难的事是搞计划生育,如今最难的事是征地拆迁。通过在乡镇挂职参与征地拆迁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要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做到征地规范化、拆迁合法化、补偿标准化、安臵亲情化。只有尊重群众、善待百姓,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工作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做到:

一要坚持公开、公正。要及时将拆迁方案、拆迁范围、补偿标准等信息全部公开,并对每户的拆迁面积、补偿金额张榜公布。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坚持“四个到位”,即拆迁政策宣传到位、拆迁方案落实到位、拆迁工作程序到位、拆迁资金补偿到位。编制拆迁工作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落实工作责任人。各个环节适当分权,形成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畅通举报、投诉途径,对以权谋私及侵害群众利益的进行严肃查处。

二要坚持依法推进。要严格落实拆迁政策规定的补偿标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堵”不“避”,不“拖”不“压”,建立方便快捷的利益表达通道和利益协调解决机制,使拆迁户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要克服因“怕”出事而不敢做事的思想,对于那些涉嫌违法违规、倚仗势力借机敛财的投机户,要敢于采取强硬措施,从而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体现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维护。

三要坚持正面引导。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拆迁政策,使每个征地拆迁户既理解政府的决策,更对今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对在约定期限内搬迁的拆迁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调动群众参与拆迁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拆迁户愿意搬、想早搬、争着搬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一切可以动用的人际资源做好群众的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而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征地拆迁不仅要考虑到大局的利益,更要考虑普通群众的利益,努力寻求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平衡点和对接点,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立足点。在拆迁安臵中,要将征地拆迁与安臵统盘考虑,既要确保征地拆迁中群众眼前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又要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和被拆迁群众的生活出路和就业问题,使群众的长远利益得到可靠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征得下、拆得出、安得好,从而构建和谐友好的拆迁关系。

五要坚持群众路线。征地拆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群众工作更需要走群众路线。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要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争取群众。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把道理说明白,把政策讲清楚,把工作做细致,把思想做顺畅。同时,以征地拆迁安臵工作为契机,走近群众,联系群众,亲近群众,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使拆迁安臵工作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六要加强队伍建设。当前,各地在征地拆迁工作上普遍没有固定的机构,工作人员也是临时选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门的征地拆迁机构,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先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征地拆迁队伍,专门负责本地区的征地拆迁工作。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努力打造一支精通法律政策,具有专业技能,富有实际经验,擅长群众工作的专业化的征地拆迁队伍。(刘 冲)

讲求方法深入推进拆迁工作

为确保外八庙周围环境整治及城郊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双桥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成立六个分指挥部深入拆迁一线进行工作。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作用,讲求工作方法,深入农户家中细致宣讲政策,耐心进行思想工作,认真评估测量,积极签订协议,热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公平对待每户村民,为顺利推进拆迁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以政策教育引导人,树立公道正派形象。各分指挥部充分发动五个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层层发动,轮流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进行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积极动员群众早签约、早拆除、早得益。面对少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拆迁工作组的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思想,多做疏导、说服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理念,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始终坚持笑脸相待,做到不急不躁,耐心谦让。通过不断家访,多次上门宣传政策、说服沟通,消除群众疑虑,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最终把群众的拆迁要求引导到合法化、合理化的范围中来。

二是以真心付出感化人,树立亲民爱民形象。拆迁过程中,分指挥部许多干部都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拆迁第一线,用“和风细雨”的语言温暖人、“春风拂面”的行动感化人。工作组干部从实际出发,在不违反既定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帮助文化程度低、生活困难的拆迁户拿主意、出点子、找房子。位于喇嘛寺村6组的拆迁户张某,60多岁,是位孤寡老人,生活拮据,无固定收入,虽然对政策已经了解,但是仍然感到有些迷茫。拆迁工作人员先后上门5次和老人进行沟通,通过拉家常、解问题,深入了解老人的内心想法,考虑到拆迁后老人暂时没地方住,工作人员向领导进行了专门汇报,领导许诺要积极帮助老人联系敬老院。细致耐心的工作最终换来了老人的感动和理解,老人对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举措表示极大的支持和理解,配合工作人员顺利进行评估,还表示要带头拆迁,支持外八庙景区治理工作。

三是以实际行动帮助人,树立良好服务形象。各分指挥部干部深入开展“情系拆迁户,共建新民居”主题实践活动,以送温暖、献爱心、树形象为主要内容,为广大拆迁户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各分指挥部干部对拆迁户进行深入走访慰问,对生活困难拆迁户进行帮扶。罗汉堂村田某是位残疾人,区残联在工作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为他送去一台新轮椅,帮助解决了实际困难。区卫生局还积极开展卫生服务进农村活动,为拆迁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体检,为当地居民送温暖、献爱心,使他们“拆”得放心、“迁”得安心。

深度谋划 细化措施 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在忠义有序推进

四川新闻网资阳5月18日讯(李福勇)5月17日上午,忠义镇组织召开了全体党委成员、项目所在村的驻村镇干部和村社干部以及国土、林业、建管、派出所、经发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动员大会,区交通局工会主席王良军、区拆迁办杨杰出席会议,大会由镇党委书记王汉忠主持。

动员会上,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国清详细传达了区“5.12” 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镇具体实际,制定了忠义镇《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我镇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区拆迁办杨杰就我镇涉及到的房屋拆迁工作做了技术指导,详细说明了房屋拆迁范围、房屋面积丈量、房屋附属物统计等技术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区交通局工会主席王良军做了重要讲话,一是要提高认识。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遂资眉高速建设工程的重点意义,它对雁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强化责任。各级干部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明确各自职责,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做细工作;三是要严肃纪律。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坚持依法征地拆迁,严禁徇私舞弊,工作中若有违规违纪或舞弊行为发生,将严格追究责任;四是做好保障。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都必须做好保障,确保按时交地,确保遂资眉高速雁江段按时开工;五是确保稳定。各级干部要想尽办法,增添措施,做细工作,必须保证忠义镇此次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不发生任何不稳定因素,保证“零上访”;六是加强宣传。立即组织召开好镇、村、社、户各级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宣讲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打通干线,确保工作透明、政策透明,求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和理解。最后,镇党委书记王汉忠对我镇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做了强调: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严禁在此项工作中出现任何差错;二是明确措施,统筹安排。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上的步骤、时间安排,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干部、各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听从指挥,形成强大合力,做好做细各项工作;四是强化宣传,营造气氛。各级干部必须领会精神、吃透政策,统一政策、统一口径,使此项工作家喻户晓;五是严肃纪律,确保稳定。政策要公开透明,严禁乱张口和徇私舞弊,确保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各种政策公开、公平、公正。

动员会后,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立即进入角色,投入工作,确保了我镇遂资眉高速雁江段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五项措施推进东区拆迁工作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日 浏览次数: 425 次 〖 字体:大 中 小 〗

近年来,城东区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拆迁力度,严控违法建设采取五项措施,市辖区拆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是工作周密细致,拆迁成效明显。城东区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旧城区改造为切入点,把拆迁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安排部署。为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城东区在年初的工作安排会上对拆迁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深刻认识拆迁工作对东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动员各相关单位、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力以赴,扎实推进拆迁工作进程。

二是注重宣传引导,拆迁氛围日渐和谐。城东区坚持把宣传引导工作作为助推拆迁的重要手段,健全宣传工作机制,创新宣传载体,大造舆论声势,为推进拆迁鸣锣开道。针对不同拆迁群体特征,采取相对应的思想工作方法,加强分类引导,凸显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营造声势、推动工作的作用。通过持续、强大、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被拆迁群众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被动到主动,有效地加快了拆迁进度。

三是关注民生民计,使群众在拆迁中得到实惠。在拆迁过程中,城东区始终坚持房屋拆迁与关注民生相结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动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在拆迁中真正享受到实惠。通过对老弱病残及贫困拆迁户惠民政策的落实,群众对拆迁的思想、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开始观望、抵触,向主动参与、支持拆迁上转变,为重点建设项目和谐拆迁奠定了基础。

四是依法打击违法建设,拆迁工作强力推进。城东区对借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之际,乘机新建、加盖、扩建房屋以期套取政府补偿的违法建设重拳出击,先后组织大规模强拆行动10余次,对在重点项目区域内违法建筑取得确凿证据后,及时组织强制拆除,有效震慑和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尤其是今年4月份成立区城建监察大队以来,违法建设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全区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17.2万平米。

五是加强拆迁队伍建设,拆迁工作顺利开展。城东区拆迁量大,时间紧,按照区政府要求,各项目均成立了拆迁办,并从各部门抽调了部分工作人员充实、壮大拆迁队伍。针对工作人员缺乏拆迁经验,有的甚至从没有接触过拆迁工作等问题,我们把加强拆迁管理、强化服务基层作为工作重点,着重加强拆迁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业务培训,保证了拆迁工作人员执行政策的准确性,经过上岗培训,目前抽调人员都已经成为各项目拆迁工作中的骨干。

城厢镇四措施推进重点项目拆迁工作

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10-08-09 责任单位: 青白江区城厢镇

截至目前,城厢镇涉及物流园区2期、蓝光1期、成都北部建材中心项目、青白江大道北延线、成都二绕路5个重点项目,应拆迁户数共计1295户,已丈量1214户,已签订协议417户,搬家户数326户,拆除户数315户。面对当前拆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人手紧等困难,我镇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拆迁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加强拆迁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拆迁项目和拆迁工作计划,实行拆迁组负责制,规范拆迁工作程序。根据拆迁项目情况,设立由机关干部组成的拆迁小组,拆迁小组由一名牵头领导对口负责管理,拆迁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拆迁相关文件,严格按照拆迁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明确了拆迁小组和拆迁办的工作职责,拆迁小组按要求开展本项目、本拆迁安置范围内的拆迁工作,并对拆迁项目所涉及业主建(构)筑物、地面附着物的数据、资料以及该范围内的住房安置人员资格审查负责。拆迁办即为拆迁小组做后勤保障和征地、拆迁和住房安置过

程中的相关工作。

二是超前谋划,做好征地拆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拆迁工作启动前,做好拆迁摸底工作,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同时进行预测预判和风险评估,摸清可能存在的矛盾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在拆迁工作开始时,一旦有矛盾苗头,立即启动相关工作预案,群工办、劳动保障所等部门以及村组干部根据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三是深入基层,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在拆迁工作开始之前,组织村、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从拆迁工作对我镇的发展着手,以群众得益为落脚点,以宣传拆迁相关政策为手段,充分发动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者;将拆迁宣传工作融入到日常宣传工作中,落实到拆迁户,营造良好拆迁范围。拆迁小组在拆迁过程中,耐心细致的为农户讲明拆迁政策、讲清拆迁程序;拆迁办工作人员认真为群众解疑、答惑;充分发挥村、组,以及有威望的村民的作用。拆迁工作涉及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带头作用,做“无言”的宣传。同时,发动村民尤其是有威望的村民做村民工作,提高拆迁工作的可信性。

四是动态监管,及时掌握拆迁情况。定期召开拆迁工作会,听取各小组拆迁工作进程,以及存在的困难。除此之外,镇拆迁办根据情况,及时统计各拆迁小组的工作情况,定期总结。并将总结反馈,改进拆迁工作。遇到疑难问题,拆迁工作人员、领导及时讨论解决方案。这使得我镇拆迁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

下载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稳妥地依法推进设区的市立法工作(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