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19:2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

第一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

宁波市人民政府

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2007年6月1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7]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意愿和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农村宅基地粗放式利用和农民居住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现状尚未转变,给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开展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工作是改变千百年来农民传统居住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村村庄和城乡用地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确保农民受惠得益。

二、明确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宁波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改革试点,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使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逐步与城市接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农村高质量地建设和普及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推动宁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民自愿,农民得益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坚持以户为单位、以宅基地置换为准入条件,确保农民受惠得益,不准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要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谐性,优化环境布局,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的关系,严格防止出现两次拆迁、重复建设。

3、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利用原则。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选址要在符合规划要求的 1

前提下,充分利用老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节约农村建房用地。

4、坚持依法办事,确保稳定原则。各项办事程序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依法运作,确保试点工作稳定、有序、顺利推进。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政府推动、村级组织申报、市场化运作的操作机制,形成市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的格局。

三、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范围、条件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

城郊结合部农村和17个中心镇;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慈溪出口加工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省、市以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地区;因地质灾害及高山移民,需要整体搬迁的下山移民地区;具备跨村镇区域统筹规划建设条件,住房困难户较多和符合农村建房条件的新增人口较多的村镇(街道)。上述范围的村镇符合以下实施条件可以推荐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二)实施条件

1、大部分村民已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有改善居住条件意愿,经济相对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能够自筹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启动资金,村级班子团结,群众信任度高,办事能力强。

2、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偏大,具有宅基地整理和集约利用的潜力。

3、有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要求的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选址地点。

4、已建立起相对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广。

(三)实施要求

1、.优化设计配套。对具有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和住户民主听证。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体现生态建设理念、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公共服务设施要同步配套、同步建设。

2、体现民主集中。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须经三分之二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建设的住宅户型等具体设计方案必须要经过公示,经报名登记拟入住的村民三分之二2/3以上同意。

3、规范标准规模。农村居民公寓建设以多层住宅为主,有条件也可适量搭配小高层或高层;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规划设计技术指标,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建设;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达到组团规模5万平方米(300户,1000人口)以上,鼓励多个村集中建设。

4、严格报批程序。在试点单位申报的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应制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试点单位、公寓式住宅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用地管理、扶持政策、资金筹措、主要措施等。各县(市)、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立项前,应将报名登记、计划入住农村居民公寓的人口、住房、宅基地情况等调查资料建档并报县(市)、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备案。

四、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的建设管理

(一)建设项目立项

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编制辖区内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项目计划,并抄送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指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实施前,持县(市)、区)发改局立项文件到市发改委备案。市发改委要加强核查、监督管理。

(二)规划设计管理

1、由各县(市)、区)规划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结合旧村改造,可以打破原村镇界线,出具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选址意见书,并提供规划设计条件,作为编制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设计方案的依据。市规划局要加强指导和监督管理。

2、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由各县(市)、区)规划局会同建设局组织对总平面图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会审。总平面图会审后,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审批。

3、按省以上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办理的审批事项,由市直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将审批权限下放或委托各县(市)、区)政府办理。

4、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批准的平面布置图编制的施工图设计需按照有关规定经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审核通过。有小高层、高层建筑的须需编制初步设计方案,由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审查。

5、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核,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的,由各县(市)、区)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用地管理

1、建设项目需要征(使)用土地的,由建设单位持立项批复、规划选址意见书等相关资料向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申请建设用地。

2、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以根据立项批复,分期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四)项目管理

1、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建设项目施工、监理招投标的,由各县(市)、区)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2、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应向县(市)、区)统计局报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

3、工程完工后由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竣工验收。

(五)配套设施建设

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区内的配套设施应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规划红线外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同步实施。

(六)环境保护审批和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履行报批手续。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

(七)物业管理

各县(市)、区)政府参照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本地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区物业管理细则。

五、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

(一)依法用地节约用地

1、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用地,可依法征为国有土地,按国有划拨性质供地。各县(市)、区)对农村居民公寓人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应实行双控制。

2、农村居民公寓建设中确需占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用地,须先办理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需征为国有土地的,同时还要办理集体土地征收手续。按规划确需占用少量耕地的必须严格按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用地管理的若干意见》(甬政办发[2006]150号)规定办理。

3、列入农村住宅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建设,对未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规划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手续,国土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用地手续,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产登记。严禁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严禁弄虚作假,以不正当方式套取或骗取住宅,一经发现立即收回,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

(二)改革宅基地供应模式

1、列入全市农村住宅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原则上停止审批单院独户及两户联建等点式农民住宅。在试点单位所在镇(街道)范围内入住农村居民公寓的村民其宅基地可以跨村置换;经批准也可以跨镇(街道)置换宅基地,入住统一规划选址的农村居民公寓。农村住宅拆迁补偿按照《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及实施细则执行。

2、农村居民公寓建设项目性质为农民建房,安置对象是宅基地回收置换的农村居民和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农村居民公寓建设应由村集体组织或镇(街道)采取公开招标、委托有资质建筑企业代建。

3、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销售价格按成本价核定,由县(市)、区)物价部门会同国土、房管等部门核实公布;安置房分配实行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

4、申请入住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的农村居民家庭要与村签订原宅基地回收或不再申请宅基地的协议。农民在取得房地产使用权证后,不再享受申请、使用农村宅基地的权利。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后,其原有身份不变,不影响其享受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益。农民入住多村合建的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后,在撤村建居前管理体制仍维持不变。

5、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在确定入住农民原宅基地已经置换且符合本实施意见规定要求后,开具办证证明,由村集体或镇(街道)集中向县(市)、区)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证。对取得国有划拨性质土地使用权证的房屋所有权人,按城市居民已购公房或经济适用房政策补缴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后可依法上市流转。

(三)加强宅基地垦复管理

1、对调整迁移的原农居点,按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拆除原有住房收回宅基地,已拆迁的原宅基地,按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的,必须结合土地整理及时复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县(市)、区)政府与试点单位所在镇(街道)政府、村要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试点单位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责任落实。确因农业生产需要,可在原农居点适量保留或安排相应适量生产配套用房。农业生产配套用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2、农村宅基地整理后获得的土地复垦指标,对符合规划可原地开发建设工业或其他产

业的,可以享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政策,但必须核减相应集体留用地指标;对不能原地开发建设的,宅基地整理后产生的复垦指标由政府以市场价予以收购,其收益应用于农村居民公寓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四)提供高效优惠服务

1、列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审批,各级建设、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交通、人防、供水、排水、环卫、供电、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对试点单位的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项目,按照现行农居建房政策给予规费优惠。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本着让利于民的精神,核定建设收费项目和优惠标准,原则上除上缴国家、省部分外,市及以下的行政性规费、城建配套费等全额免收。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区规划红线外市政配套由县(市、区)、镇(街道)统一组织实施,其建安费用列入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规划红线内市政公建配套设施费用,列入建设成本。

3、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应按规划审查确定的商业用房配置,其中50%的商业用房以成本价转让给村集体组织,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劳动力就业安置。

4、加强金融和资金扶持。金融单位对建设农村居民公寓给予优惠贷款,农村居民购置公寓式住宅可申请按揭贷款。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农户购房各地应制定补助政策。市和县(市)、区)政府以1:1配套的比例,对农村居民公寓建设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元给予贷款贴息扶持。相关镇(街道)村要通过挖掘宅基地整理潜力、争取结对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五)积极鼓励探索创新

1、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中,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在坚持全市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同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把这项改革与百千工程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股份合作制改革、土地流转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积极探索农村住宅制度改革试点的多种模式。在推行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的同时,对广大的农村,可以从有利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规划农居点内支持建设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户均占地集约型的低层联体高层住宅。

3、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的梯度置换流转、退出补偿和复垦机制,建立健全村庄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取得的土地复垦指标流转、集中使用等机制,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改革试点顺利平稳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成立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承担全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各地改革试点方案审核、试点工作指导和督查考核等职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各地也可从实际出发建立农村居民公寓住宅建设管理中心,统一负责有关建设的工作。党政一把手各级政府负责人要亲自抓改革试点工作,对这项工作负总责。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形成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工作指导。既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坚持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一试点村镇(片)一方案,一县(市)、区)一统筹平衡的办法。市和县(市)、区)两级农村住宅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抓好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各级党委政府要密切关注这项改革试点,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切实防止发生因矛盾激化而引起的集体上访和和群体性事件。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的时候,可以选派工作组进行面对面地指导。

(三)切实加强住房地籍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房地产权证和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建立以县(市)、区)为单元,试点地区以户为单位的农村居民房屋使用权证管理、土地使用权证管理、地籍信息化管理、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综合管理体系,实现房产地籍的信息互通互享;做到各类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图实相符、房证相符,努力防止政策性、制度性缺陷;严禁趁机多占、多用、滥用耕地,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对各地党委、政府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试点地区都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特别是对土地占补平衡等情况要进行专项检查,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履行责任不到位的要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违规的进行严格处置。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改革试点平稳顺利推进。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办法。

二○○七年六月一日

第二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1998-3-10

发文单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文号:体改生[1998]28号

发布日期:1998-3-10

执行日期:1998-3-10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逐步推开,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促进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股份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1.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和运作效率,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集聚社会资本,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建立依法管理和规范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股份制改革是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股份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股份制改革,能够促进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本营运职能的分离,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3.推进股份制改革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来源,推动企业“三改一加强”,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推动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流动和重组,实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方针和要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方针是“积极稳妥、依法规范、保证质量、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要严格遵守《公司法》和其它有关法规;要防范金融风险和其它社会风险;要知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积极推进;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做扎实细致的工作;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情况和企业具体条件,积极稳妥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不能不顾企业的具体条件用行政办法强制推行;不能搞一刀切。

二、加快企业制度创新

5.改变政府管理股份制企业的方式。实行股份制必须相应改革政府管理国有经济的体制,不能再沿用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管理股份制企业。政府要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依法对股份制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政府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减轻股份制企业的负担,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为股份制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6.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要明确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本出资人即国有股的股东,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要积极探索国有资本出资人行使职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建立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制度和规则。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7.依法规范国有股股东行为。国有股股东按照持股比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承担股东责任。要坚持同股同权同利原则,遵守公司章程,维护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维护公司合法利益,维护国有股的权益。

8.建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国有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要解除与原有的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理顺出资关系。公司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接受股东约束,维护股东权益,承担偿债责任,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9.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界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责任和权利,制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议事规则和行为准则。把股东依法选择公司董事、监事,公司依法选择管理者和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国有股股东推选公司董事、监事的方式,严格执行《公司法》关于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董事、监事和经理的规定。

10.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股份制企业要改变重筹资、轻转制的倾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有利于市场竞争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机构,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用工制度,确定工资水平。要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投入。要积极参加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转变经营机制创造条件。

11.上市公司依法规范运作。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公司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和使用要严格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切实履行对股东的承诺。上市公司不得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炒作本公司股票,要依法披露公司信息,严禁内幕交易。同时,上市公司在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要先行一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经验。

三、强化管理和监督

12.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完善股份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办法、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会管理办法、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非上市公司监管办法以及公司股东行为规范、法人治理机构行为规范等配套法规。严格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触犯《刑法》,构成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13.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改制企业的领导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对企业制定改制方案和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指导。落实企业债务责任,防止变相逃债、废债。加强对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产权转让工作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严格对公司设立申报材料的审查,确保公司设立申报材料的真实,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批准。

14.加强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管。《公司法》实施前和实施后设立的股份制企业,都要依法规范公司的行为。要加强对公司的监管,规范股东行为,督促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运作,推动企业落实转换经营机制的措施。

1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明确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的中介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依法规范其行为。建立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强化自律机制,监督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从业、执业。

四、继续探索改制途径

16.继续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上市。根据市场情况,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国家确定的重点企业和国家优先发展产业中的企业,公开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股份并上市。

17.鼓励发展法人间持股。鼓励优势国有骨干企业,通过兼并、出资、收购,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鼓励上市公司采用兼并和收购办法,把一些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鼓励产业关联度强、产品具有协作配套关系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间持股关系,改组成股份制企业。

18.鼓励新建项目实行股份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可采用法人入股、外商投资等方式组建股份制企业,实施建设和经营。鼓励股份制企业及其他投资者收购国有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在建项目或新建项目的产权,组建股份制企业。

19.开展内部职工持股会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内部职工出资、只向本企业投资的职工持股会,以法人形式认购股份,与其他投资者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

五、加强宣传和组织领导

20.加强宣传工作。要广泛宣传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客观宣传股份制改革的效果和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点引导到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上来。

21.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加强改制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做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要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康发展。

第三篇: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虞政发〔2005〕4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和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转换住房分配机制,建立住房新体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1998〕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适用范围

(一)本实施意见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二)我市自1998年12月31日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在上述单位中工作的无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正式职工及离休、退休人员给予适当的住房补贴。

二、住房补贴种类、发放标准、方式

(一)住房补贴分为住房公积金补贴、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三种。

⒈对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单位除按规定比例为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外,另按月给予本人工资总额8%的住房公积金补贴,住房公积金补贴纳入个人住房公积金管理。住房公积金补贴的最高限额为个人可享受的一次性住房补贴额。

⒉对1998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无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人员(含离退休人员),由所在单位发给一次性住房补贴。

⒊对1994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无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人员(含离退休人员),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再给予工龄住房补贴。

(二)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的计算标准:

⒈一次性住房补贴额=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2×35%×该人员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或面积差。本市用于住房补贴的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为1200元/平方米。

⒉工龄住房补贴额=2005年出售公有住房成本价×0.6%×该人员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或面积差×该人员1994年底前的工龄。

(三)住房补贴建筑面积(含阳台)标准按浙政办发〔1996〕177号文件规定确定上限,即:一般干部、职工70平方米;科级干部(含中级职称人员)80平方米;县(市)、处级干部(含副教授级职称人员)90平方米;厅、局、地(市)级干部(含正教授级职称人员)120平方米。

(四)住房补贴发放方式:

⒈住房补贴实行“个人申请、单位审查、市住房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房改办)核准、财政核定、单位发放”。

⒉离休人员及退休已死亡人员的住房补贴由所在单位统一审查,报市房改办核准、财政核定后,由所在单位一次性发给,原则上在2005年底实施完成。离休人员配偶无工作单位或在困难企业工作,不能发足一次性住房补贴时,可以由离休人员所在单位补足后一次性发放。

⒊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由所在单位统一审查,报市房改办核准、财政核定后,原则上由所在单位分2年平均发给,在2006年底完成。

⒋在职人员的住房补贴实行“一次核定,单位挂账,分步到位”的办法,由所在单位统一审查,报市房改办核准、财政核定后作为应发住房补贴挂账。从2006年起按月给予本人工资总额8%住房公积金补贴的形式逐月发放。住房公积金补贴累计达到应发住房补贴时,停发住房公积金补贴;在6年内住房公积金补贴累计未达到应发住房补贴的,不足部分在第6年年底一次性补足发放;个人退休时住房公积金补贴累计未达到应发住房补贴的,不足部分在退休时一次性补足发放。在职人员的住房补贴统一纳入个人在绍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上虞分中心开设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按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浙江省住房公积金条例》有关规定使用、管理。

三、住房补贴资金来源

住房补贴资金应立足于原有住房资金的转换。个人住房补贴主要由单位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单位自有资金解决,缺口部分按照财政供养渠道,根据单位财务状况确定财政补助额度。各部门和单位应结合预算做好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工作。

财政专项补贴资金实行同级财政分别负担的原则,各单位应按时做好住房补贴资金的预算、核定和划转工作。

四、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各有关部门要服从改革大局,按照统一的部署和政策,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各实施单位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好本单位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

(二)各单位在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前,必须对本单位人员(含离退休人员)的住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将已享受实物分房和已享受住房补贴等情况逐一登记,确定可享受住房补贴的人数,建立单位个人住房档案。

(三)严肃房改纪律,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执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国家政策、骗取住房补贴等违规违纪行为。

五、其他

(一)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制定的各类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政策和规定自行停止。原已享受的住房补贴资金应一律抵扣。

(二)企业离休人员参照本实施意见中离休人员的待遇发放住房补贴,经所在企业统一审定,报市房改办核准、财政核定后,由企业在单位售房款、职工福利费、税后利润及其它自有资金中列支,企业确实无法解决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解决、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企业退休退职和在职人员住房补贴的发放应按照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建房改〔2000〕105号文件规定的“坚持在国家房改统一政策指导下,因企制宜,方式多样,方案自选,民主决策,稳步实施”的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原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参照本实施意见的相应标准发放住房补贴;目前比较困难的企业,可待条件具备时逐步实行住房补贴。企业退休退职和在职人员发放住房补贴,由所在企业提出具体方案,经相关程序决策后实施,并报市房改办备案。

(四)本实施意见由上虞市住房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住房改革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

上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11月25日印发

第四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5-11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浏览次数:108

鲁发〔2017〕40 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维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资产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这三类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主要财产,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累了大量资产,但也存在资产权属不明、成员边界不清、管理组织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集体资产的有效配置和顺畅流转,抑制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促进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有利于提高集体资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实现我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奠定制度基础。

二、准确把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坚持依法有序和守住底线。严格工作程序,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动摇,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防止外部资本侵占和内部少数人控制。三是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农民创新创造,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区分不同性质的集体资产和不同类型的村(组),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稳慎开展,不搞一刀切。五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围绕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来谋划和实施改革,确保各项举措有效落地。

(三)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对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继续按照已有部署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体公益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建立集体统一运行管护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对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2017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总结经验做法;2018年,分类推进,将改革工作扩大到所有涉农乡镇(街道),重点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性工作;2019年,基本完成涉农村(居)清产核资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改革的涉农村(居)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021年,开展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三、认真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乡、村、组农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都要进行清产核资,并将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不能打乱原集体所有的界限,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等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及现金、债权债务等,依法依规处置清产核资中的各类问题。资产规模较大或群众争议多的村(组),可以根据农民意愿聘用专业机构协助开展相关工作。清产核资结果要向全体成员公示,经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确认后,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和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备案等制度。清产核资工作由省政府统筹安排、市级协调指导、县乡负责组织实施。已完成清产核资的村(组),要按要求查缺补漏,健全档案信息,规范整理,安全保管。

(二)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统筹做好所有村(组)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解决成员边界不清的问题。县(市、区)要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性规范或意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的具体程序、标准和管理办法,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协商确认并实施。成员身份确认结果要进行公示,并在乡镇(街道)登记备案,既要得到多数人认可,又要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切实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对于非经营性资产,不宜折股量化到户,要根据其不同投资来源和有关规定统一运行管护。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组)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园区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集体股的设立与否及所占比例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成员股可以仅设置人口股,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人口股和农龄股(劳龄股);有条件且需要的地方也可以设置扶贫股、独生子女奖励股等。股权管理提倡实行静态管理,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提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过分享家庭内拥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的办法,按章程获得集体成员身份和集体资产份额。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要体现成员集体所有和特有的社区性,只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

(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集体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完成改革的村(组)都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成员结构、资产情况等,建立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现阶段可由县级政府农业(经管)部门负责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据此向有关部门办理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完善治理机制,制定组织章程,发挥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要严格保护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涉及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实行民主决策,防止少数人操控。鼓励资产规模较大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独立核算和规范管理。妥善处理好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厘清权责边界;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

(五)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在试点地方,积极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的办法。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集体资产量化为股权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记载股份信息,作为其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稳慎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范围、条件和程序,现阶段只能在本集体内部转让或者由本集体赎回,同时要防止出现持有份额较大股东。鼓励各地特别是各级试点县(市、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制定集体资产股份继承的具体办法,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鼓励县(市、区)、乡镇(街道)依托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等平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区域性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中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渔业水域滩涂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探索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有效办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试点基础上探索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

(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决不是将集体资产“分光吃净”,而是围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领和支撑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各类集体资产、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集体积累和政府帮扶资金等,发展符合地方规划和群众需求的相关产业,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集体资产运营应采取市场化方式,可以由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也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托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由其他主体经营或与其他主体联合经营。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承担财政支农惠农项目,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各类资本共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力争到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使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

(七)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管理权。建设全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立专业化的农村集体经济财会、审计监督队伍,落实民主理财,规范财务公开,提高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财务收支、重大决策事项、债权债务等定期审计。对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村,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顿。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防止发生侵占集体资产的问题,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保持历史耐心,增强担当意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改革工作由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省农业厅、省委农工办牵头实施,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分工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建立健全“省级全面负责、市级协调指导、县级组织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统筹谋划,梳理细化各项改革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督导考核,确保稳妥推进。各级党委书记特别是县、乡党委书记要亲自挂帅,做到亲自部署重要工作、研究重大问题、协调重要事项、督办重要案件。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与正在推进的有关改革做好衔接,发挥改革的综合效应。对于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重大政策调整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加强政策支持。要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应负担。进一步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担保等政策,健全风险防范分担机制。统筹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所需用地。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免征契税,对签订的符合规定条件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免收确权变更中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登记费;对新成立的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小微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拨款、减免税费、扶贫投入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可以量化为集体成员持有的股份。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改革工作的支持,安排专门资金予以保障。

(三)强化农村经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抓手,健全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根据农村人口数量充实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办公设备,确保责任和人员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落实激励保障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基层农经人员投入改革、奉献改革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加强法治建设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多种途径深入解读中央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积极做好农村集体产权保护各项法规制度的制定、宣传、落实工作,做好农村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和司法救济工作。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增强政策执行力。加强工作督导调度,指导各地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推进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五)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改革过程中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拓展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体系功能,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对改革中借机低价变卖、转移财产、挥霍浪费等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依纪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本意见自2017年12月30日起施行。此前印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第五篇:苏州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12-29)

苏州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

施意见(2016-12-29)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

苏府[2016]19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6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通知》(苏政办发〔2016〕97号),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促进出租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乘客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依法规范、坚持属地管理,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的基本思路,推进出租汽车行业结构改革,努力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乘客为本。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个性化出行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抓住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利时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巡游出租汽车转型升级,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推进两种业态融合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公共交通与出租汽车,统筹创新发展与安全稳定,统筹新老业态发展,统筹乘客、驾驶员和企业的利益,循序渐进、积极稳慎地推动改革。

坚持依法规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出租汽车行业法规体系,依法推进行业改革,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二、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定位

(三)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出租汽车服务主要包括巡游、网络预约等方式。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适度发展出租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以下简称巡游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合理把握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及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市场调节。新增和更新出租汽车,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三、深化巡游车改革

(四)改革经营权管理制度。增量与存量巡游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和期限制,市区巡游车经营权期限为5年,各县级市巡游车经营权期限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

(五)规范经营权管理。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信誉为导向的经营权配置和管理制度。新增巡游车经营权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进行配置。进一步建立完善巡游车经营权退出机制,对经营权期限届满、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服务质量问题、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严重违法经营行为、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等情形,按规定收回经营权,对收回的巡游车经营权,可重新配置给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优良的巡游车经营者。在经营权有效期限内,需要变更经营主体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变更手续,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

(六)完善运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巡游车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巡游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综合考虑市场供求、运营成本、交通状况、服务质量、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等因素,建立与燃料价格、城市社会平均收入相联动的运价动态调整机制。

(七)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巡游车企业可依法采取适合出租汽车行业特点的用工模式,构建企业和驾驶员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经营模式。采取承包等经营模式的,要与驾驶员签订经营合同;采取直接用工的,要与驾驶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鼓励巡游车企业、行业协会与出租汽车驾驶员、工会组织平等协商,根据经营成本、运价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现有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过高的要降低。

(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和推动巡游车和网约车融合发展。鼓励网约车经营者、巡游车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公众出行提供巡游车召车、服务评价、移动支付等网络“一站式”服务。鼓励巡游车通过电话、手机软件、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出租汽车电话召车号码。推广使用符合金融标准的各种移动支付方式和IC卡支付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巡游车划分为普通型与舒适型两类,鼓励普通型巡游车通过车辆更新等方式向舒适型巡游车转型升级,提升巡游车整体车型档次。鼓励巡游车经营者、网约车经营者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入股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经营,实现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四、规范发展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

(九)规范网约车发展。网约车经营者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具备有关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等,应承担先行赔付,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乘客及驾驶员转移运输服务风险。网约车经营者应按要求将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分别接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管平台、公安机关警务大数据平台。提供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具备合法资质,公安机关负责核查驾驶员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符合条件且持有《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巡游车驾驶员可从事网约车营运活动;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网约车驾驶员须持有《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方可从事巡游车营运活动。网约车车辆应具备合法资质,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性能可靠,具有营运车辆相关保险,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车辆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车辆一致,车辆档次应高于主流巡游车,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水平与巡游车保持合理比价,重大价格变动前应事前公示。

(十)规范网约车经营者经营行为。网约车经营者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与驾驶员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提供服务的车辆和驾驶员的生产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网约车经营者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提供运营服务,合理确定计程计价方式,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规范自身市场竞争行为和价格行为,保障运营安全与乘客合法权益。遵守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关规定,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采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网约车不得有巡游车标识,不得巡游揽客,不得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设立统一巡游车调度服务站或实行排队候客的场所揽客。网约车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超出许可的经营区域的,起讫点一端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班线客运经营。

(十一)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私人小客车合乘不以盈利为目的,分摊的部分出行成本仅限于燃料成本及通行费等直接费用。不得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从事非法运营活动。

五、改善出租汽车经营环境

(十二)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专用候车站(点)、加气站、充电设施等出租汽车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畴,并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相衔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国土资源、规划、财政等部门要科学规划选址,加大用地保障和财政扶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实施服务区综合开发,建立完善长效运营机制,妥善解决出租汽车驾驶员在停车、就餐、如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应当划定巡游车候客区域,为出租汽车运营和乘客出行提供便利。

(十三)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车辆运营、服务质量等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采集和统计分析。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省信用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管理,建立“红黑名单”公示制度,作为出租汽车经营者、驾驶员、车辆市场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实现优胜劣汰。

(十四)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交通运输、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税务、质监、价格、通信等部门和人民银行苏州辖区内各分支机构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条块联动的联合监督执法和联合惩戒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监管平台,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十五)维护行业稳定。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建立多方联合的出租汽车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行业运行和舆情动态监测,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各方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出租汽车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切实保障驾驶员合法权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化解矛盾。严厉打击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或煽动组织破坏营运秩序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六、完善工作机制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客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完善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出租汽车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会同公安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出租汽车管理工作。

(十七)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出租汽车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企业与从业人员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积极为出租汽车经营者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加强了解行业动态,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

(十八)落实经费保障。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相关运营保障服务,日常办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十九)做好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加强对改革政策的主动宣传、正面解读,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改革共识。要及时报送行业改革、市场动态和稳定信息,总结推广先进的改革经验和做法。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1日)(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