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5篇

时间:2019-05-14 14: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

第一篇: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

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范围包括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襄东区、东津(经开)新区。第三条 合法稳定就业,是指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或者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招收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并持有工商执照等。

第四条 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是指在城镇范围内公民实际居住具有合法所有权的房屋或在当地房管部门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房屋。

第五条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或由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第二章 落户条件

第六条 引进人才落户:

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级职业资格以上的技能人才;获得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或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完成者;“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所引进的人才,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就业或居住地落户;

留学回国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在原户籍所在地恢复户口,也可选择在就业地或人事代理机构落户;

来我市创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将户口迁到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

襄阳籍大中专学生将户口迁到学校后,其父母的户籍地址在襄阳市辖区内发生迁移变动的,毕业后可在其父母现户籍地落户;

襄阳籍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地就业落户(含在人事代理机构落户)后,辞职回原籍的,可以将其户口迁回原籍。

第七条 投资经商办企业人员落户:

在襄阳市区从事个体经营、独立投资、入股(合资)兴办企业,只要持有营业执照,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该企业所在地落户。

第八条 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人员落户:

已经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商品房、房改房、自建房,已经办完房屋转让过户手续的二手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

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居住地落户。

购买成套商品房住宅,已经付清全部购房金额(含按揭贷款购房),因故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者,实际入住半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居住地落户。

租住政府保障性住房和其他公有住房,居住满半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居住地落户。

第九条 流动人口落户:

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凭劳务合同(协议)、租房合同(城镇居民有合法产权的私有住房),实际租住满半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父母(含养、继父母)、未成年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不受限制),可以在居住地落户。

第十条 除上述四种落户条件外,投靠、收养、安置、退伍、招干(工)、调动、回原籍等落户条件仍执行襄公通字[2012]63号文件规定。

第三章 落户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 凡申请迁入户口人员,均应提交下列材料(同时提交相应落户条件的其他材料):

(一)迁移户口申请;

(二)拟迁移人的户籍凭证;

(三)随迁人员的户成员关系凭证。第十二条 引进人才落户:

(一)相关资质凭证(学历、学位、职称、职业、科研、发明、荣誉称号证书等);

(二)聘任、就业协议(合同、证书)或组织部门聘用文书等; 第十三条 留学回国人员回原籍(就业地)落户

(一)最后一次回国所持用的中国护照;

(二)原户籍地《户口注销证明》(在就业地落户的还需提供就业证明)。第十三条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落户

(一)毕业证书;

(二)就业协议(合同)。

第十四条 襄阳籍大中专毕业生辞职回原籍落户

(一)毕业证书;

(二)原迁出户口凭证(随父、母异地落户的,还需提供父、母现户籍凭证)。第十五条 投资经商办企业人员落户:

(一)工商注册登记证照;

(二)经营(商)场所合法产权凭证(租赁合同)。第十六条 合法稳定住所落户:

(一)购买商品房,提供《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销售发票(购买二手商品房,同时提供办理房屋交易过户手续的相关收费凭证)和小区物业公司入住证明;

(二)购买成套商品房暂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提供不动产销售发票、购房合同和小区物业公司入住证明;

(三)租住政府保障性住房或其他公有住房的,提供租赁合同和租住地立户单位(居委会)居住证明。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落户:

(一)申请人居住证;

(二)劳务合同;

(三)租赁房屋合同;

(四)出租人身份信息和出租房屋《房屋所有权证》;

(五)居住地立户单位(居委会)的居住证明。

第四章 审批权限及办理时限

第十八条 下列事项由派出所当场办理:

(一)出生、死亡登记;

(二)除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以外的其他户口登记项目的变更、更正;

(三)分户和并户;

(四)本县市区内户口迁移;

(五)公民出国(境)注销户口和回国(境)恢复户口;

(六)公民入伍注销户口和复员转业军人回原籍落户;

(七)高校录取学生、高校学生转学、退学户口迁移和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落户;

(八)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回原籍落户;

(九)户口注销(冻结\解冻)。

第十九条 下列事项由派出所受理,城区分局审批:

(一)引进人才落户;

(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落户(襄阳籍大中专毕业生辞职回原籍落户);

(三)投资经商办企业落户;

(四)合法稳定住所落户

(五)流动人口落户;

(六)亲属投靠类落户;

(七)复员、转业军人异地落户;

(八)公民收养子女(含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弃婴、儿童)落户;

(九)公民补登户口(恢复户口);

(十)公民变更姓名,更正出生日期;

(十一)公民更改民族,变更性别;

(十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异地落户。第二十条 办理时限

需上报审批的事项,派出所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材料上报分局。对申报材料不全的,户籍民警应填写《办理户口补充材料书》,确保下次一次性办结。

分局接到户口审批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反馈到派出所,派出所在2个工作日内将结果通知申请人。

第二篇: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襄阳政办发[2012]57号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

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11]111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及时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断增强政治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救助保护水平,维护好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准确把握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基本原则: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坚持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在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同时,加强其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制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坚持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公安、民政、城管、卫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把积极引导护送流浪未成年人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抓实抓好。公安机关接到流浪未成年人求助电话或发现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应当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其中由成年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进行调查、甄别,对有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给予治安处罚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批评、教育并引导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无力自行返乡的由救助保护机构接送返乡,公安机关予以协助配合。要充分利用警务进社区的工作优势,建立社区流浪未成年人发现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民政部门要开展经常化的主动救助服务,要以救助保护机构、救助服务点、救助专用车为依托,根据流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其接受救助;对不愿接受救助的,要组织社工、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劝导、救助服务。城市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和劝导流浪未成年人,告知并协助公安或民政部门将其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卫生部门要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急病救治绿色通道,指导定点医院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及时救治患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各地要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组织和动员居民提供线索,劝告、引导流浪未成年人向公安机关、救助保护机构求助,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对广大群众提供的流浪未成年人信息,公安、民政、城管、卫生等部门要实行首接负责制,积极予以协调处置。

(二)加大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拐卖、拐骗和操控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对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和被强迫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要一律采集生物检材,检验后录入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比对,及时发现、解救失踪被拐未成年人。要强化街面巡逻查控和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的治安管控力度,以车站广场、繁华街区、旅游景点、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活动和露宿场所为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并查处侵害流浪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接处警工作,凡接报或发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案件线索的,要在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核查甄别。公安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街面执勤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巡查中发现的组织未成年人乞讨和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要按照“谁发现、谁处置”的原则,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强化立案工作,实行未成年人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充分调动警务资源,第一时间组织查找。建立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打击拐卖犯罪工作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发现涉嫌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要及时通报公安机关进行处置。民政部门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及时接收公安机关解救、护送来站的未成年人并做好救助服务。

(三)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要综合运用救助保护信息系统、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和向社会发布寻亲公告等方式,及时查找流浪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对查找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及时安排接送返乡,交通运输、铁道等部门要在购票、进出站、乘车等方面积极协助。流浪未成年人流出地救助保护机构要主动与流入地救助保护机构做好沟通协调,及时接回并妥善安置流浪未成年人,防止其重复流浪,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甚至遗弃流浪未成年人。流出地救助保护机构要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情况调查评估。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对问题家庭要加强家庭监护指导和干预,对生活困难的,要加大救助帮扶力度。对确无监护能力的,由救助保护机构协助监护人及时委托其他人员代为监护。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且有违法行为的监护人,由公安机关按遗弃行为处理,并由救助保护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对暂时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在继续查找的同时,要通过救助保护机构照料、社会福利机构代养、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予以妥善照顾。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公安机关要按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以便于其就学、就业等正常生活;其中有家庭申请收养的,民政部门依据收养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收养登记;无人收养的,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安置。对在打拐过程中被解救且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婴幼儿及学龄前未成年人,民政部门要将其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抚育,公安机关要按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并按孤儿落实养育政策。

教育部门要及时安排返乡及民政部门安置的适龄流浪未成年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做好接收工作,对职业学校接收的家庭经济困难并符合条件的返乡未成年人予以资助或减免学费;对不适合入校接受教育的,要支持救助保护机构开展替代教育,做好教育矫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劳动年龄内符合条件的流浪未成年人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四)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救助保护机构要依法承担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责任,为其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要协助司法部门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救助保护机构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或替代教育,对沾染不良习气的,要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矫治不良习惯,纠正行为偏差;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要按照有关规定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对流浪残疾未成年人,卫生、残联等部门要指导救助保护机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

(五)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和治理。预防未成年人流浪是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源头预防是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的治本之策。家庭是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流浪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要加强对家庭履行监护责任的指导和监督,对困难家庭予以帮扶,提升家庭抚育和教育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村(居)民委员会要建立随访制度,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或者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要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要报告公安机关予以训诫,责令其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学校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教育资助和特别关怀。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适龄儿童少年辍学与失学信息通报制度,指导学校做好劝学、返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做好协助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纳入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工作、“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计划;将流浪残疾未成年人纳入残疾未成年人康复、教育总体安排;充分发挥志愿者、社工队伍和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教育、矫治等服务。

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救助保护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市长为总召集人,民政、宣传、社会管理、公安、城管、卫生、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司法、发改、财政、编办、残联、团市委、妇联、广电等部门为成员的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救助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目标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不力、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严重的地区,追究该地区相关领导的责任。对因生活保障、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未成年人流浪问题严重、不及时劝(引)导和救助,不及时上报辖区未成年人失踪、辍学情况和流浪未成年人信息、不及时出(处)警、拒绝接收或遗弃流浪未成年人、不落实安置政策的,要严厉追究责任;对因救助保障措施不到位、医疗救治机构不及时,造成流浪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二)落实部门责任。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民政部门做好设施布局和项目建设工作。编制部门要根据救助工作量,按一定比例合理配备人员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照城管、环卫等行业标准,落实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支持救助管理机构参公管理,对救助保护机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按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或以钱养事岗位。教育部门要支持救助机构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义务教育或替代教育,做好有轻微犯罪流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卫生部门要指导、督促医疗机构及时做好流浪未成年精神病人、危重病人、传染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操纵未成年人、拐卖拐骗未成年人乞讨等犯罪行为,在市救助管理站设立警务室并派驻民警,县市区救助管理站明确警务联系人,协助做好管理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督促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要在购票、进出站、乘车等方面予以积极协助,在春运和节假日期间,支持配合救助管理机构在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设立临时救助点。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保障工作,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除统筹安排救助支出之外,还要通过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财政预算、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支持救助机构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运转需要。其它有关部门也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三)加强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救助保护设施,充分发挥现有救助保护机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强救助保护机构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专业化救助人才队伍。

(四)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信息系统建设,定期通报各地、各部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建立挂牌督办和警示制度。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弘扬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开展慈善捐助、实施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主题词:民政 未成年人△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襄阳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5月2日印发

第三篇: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襄阳政发【2011】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0〕75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全面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在构建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上实现新突破;建立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村级综合服务社,在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和社有企业改革,在完善“三农”服务方式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立供销合作社组织新机制,深化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改革,在转变职能、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二、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各级供销合作社骨干农资企业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县(市、区)农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培育壮大农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在用地等方面扶持供销合作社兴建区域性仓储物流农资配送中心。支持供销合作社依法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饲料、兽药等商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放心农资”。

(四)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加快整合供销合作社系统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加快县级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村小超市、便民店,实行连锁经营,形成以城

区店为龙头、配送中心为支撑、乡镇店为骨干、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与中小零售商合作,建立联购分销的连锁组织,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多样化分销方式。以襄阳新合作超市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供销合作社日用品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供销合作社发挥“一网多用”优势,依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通讯器材、烟花爆竹、食盐、建材等连锁经营业务,发改、财政、商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支持日用消费品下乡的有关政策给予补贴。安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烟花爆竹经营的主渠道作用。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配合安监、工商、公安等部门搞好社有企业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完善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

(五)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服务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以农产品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为基础,构建农产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鼓励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项目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建设棉花仓储物流设施。加强农超对接,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培育品牌产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基地”、“超市+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农产品销售。鼓励供销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股权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发展电子商务与网上超市,扩大网上采购和销售规模。

(六)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依法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范建设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开发循环经济项目和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成为全市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列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培育、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和经费支持。大力支持供销社与中国再生资源总公司在襄阳的合作,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城市建设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在乡村设立统一标识、规范管理的绿色文明回收加工网点,通过连锁经营方式拓展回收渠道。

三、不断增强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功能

(七)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坚持“政府引导、供销合作社主办、各部门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三务—体”(村务、商务、服务)、“三个结合”(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代理性服务结合)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组织上实行成员制、经营上实行配送制、服务上实行合作制),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推进龙头企业的经营业务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网络连接,开展连锁经营,使村级综合服务社真正成为供销合作社“双向流通”经营网络的重要节点。支持村级综合服务社开展文体娱乐、养老教幼、劳动就业、政务代办、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等各项服务。对供销合作社兴办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各县(市)区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安排配套资金。发改、农业、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医药、卫生等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险、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电力、交通等部门要在业务代理上给予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打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八)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挥网络优势,组织引导农民(农民经纪人)、产销大户和社会力量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开拓市场。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在城镇化水平较高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兴办消费、信贷、担保、保险代理等专业合作组织。从实际出发,创办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构建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共服务平台。各部门将供销合作社领办的、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各级示范社范围,在资金、项目政策上予以支持。

(九)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棉花、水稻、生猪等涉农保险代理业务,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

(十)切实加强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建设。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教育培训职能,全面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健全供销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支持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积极吸引和接纳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各类涉农企业、组织加入供销合作社各级联合社,为农民经济联合与合作搭建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组建供销集团,健全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履行社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强化社有资产监管,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尽快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持供销合作社机构稳定。各级政府要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根据实际需要,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

(十一)不断加强基层社建设。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植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服务的基本环节。要在坚持合作制的原则下,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按照经济区域,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推进基层社股份合作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造。工商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建(恢复重建)或改造的基层社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登记注册。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创办和重组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均可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基层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与农民建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维护供销合作社资产完整性,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级供销合作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充分发挥基层社在城镇市场和村组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作用,推动基层社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农资连锁店、小超市、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店等,增强基层社发展活力。

(十二)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主营业务优势,大力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按照有关程序发展行业协会。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围绕骨干产业大力发展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产品协会。发挥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组织市场开拓,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农资、棉花、茶叶、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花爆竹、再生资源以及种养殖业等传统领域,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新途径、新办法。

(十三)加快推进社有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对为农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要保持供销合作社控股地位。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社有资产流失。调整优化社有资本配置,引导社有企业推进以资本为纽带的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着力在农资、棉花、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按政策享受农业综合开发经营贴息贷款、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对供销合作社控股、参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当地农业产业化整体规划和龙头企业名单,在项目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和市场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支农资金中安排特色商品基地建设扶持资金。支持社有企业利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业务合作,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供销合作社的企业法人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和贷款担保公司,开展经纪代理、典当担保、股权质押等服务。

五、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和支持

(十四)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建立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新网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把“新网工程”纳入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整体规划,把供销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纳入全市农村经济总体工作,把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已经明确适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凡国家和省对农业、国有商业、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除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

(十五)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挪用、平调、无偿划拨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在城镇改造中,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和服务设施确需拆迁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做好补偿安置工作。

(十六)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涉农资金和其他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化肥淡季储备,并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补贴;待市级农资龙头企业组建后,市财政按5000吨尿素的淡储规模给予贴息;对供销合作社开展“新网工程”建设,应提供必要工作经费;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依法按照税收审批权限申请减免。允许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后剩余资产以更名形式过户到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在办理变更手续时,有关部门只收取工本费。支持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连锁店、便民店、加盟店等连锁经营网点,工商、城管、税务、电力、供水等部门在证照办理、环卫费用、税收及电费、水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七)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亏损挂账,由市财政局牵头,市供销合作社等相关部门参加,进一步调查和理清,按政策规定处理。对市及县级联社机关的连带担保债务,一般不采取强制手段查封资产。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73号)精神,由市供销合作社牵头、市国土资源局配合,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土地确权登记中涉及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调研,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提出具体意见,于2012年上半年前基本完成供销合作社系统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土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出让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安置困难企业职工、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省人社厅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具体意见出台后,要抓好落实。对参保企业一次性缴费有困难的,由同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

(十八)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从高校毕业生、选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供销合作社队伍;通过民主选荐、严格考核,大胆聘用德才兼备、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基层社或社有企业负责人。建立健全社属企业法人代表综合业绩考核奖惩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襄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襄阳市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

襄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襄阳政发〔2012〕7号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一系列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微型企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加速“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现就我市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扶持范围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降低创业门槛、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突破性发展微型企业,掀起全市全民创业新热潮,增加市场主体,壮大城市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微型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加大微型企业扶持力度,从2012年起,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微型企业5000户以上,吸纳就业人员4万人以上;5年内新增微型企业2.5万户以上,吸纳就业人员20万人以上。其中每年城区新增微型企业2500户以上,县(市)区新增2500户以上。通过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从中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中小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

(三)扶持范围。无在办企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及其它具有创业能力和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从2012年元月1日起,在襄阳市注册成立并在襄阳纳税的微型企业(雇员3人以上20人以下、注册资本金10万元以内;企业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不包括个体工商户),经过认定,提出申请,运营半年后可享受投资补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民生型微型企业,包括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链延伸配套加工、特色种养、家庭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家政、社区服务等微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二、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

(四)财政资金扶持。市级财政每年单列专项资金7000万元扶持微型企业。主要用于注册资本金补贴、贷款贴息、融资奖励、创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和创业基地建设等。其中,对创办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给予实际注册资本金30%、最高为3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微型企业扶持专项资金,加大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力度。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市级财政承担城区创办的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的70%,城区配套承担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的30%。市政府对其它县(市)区按微型企业发展增量实行奖励。

(五)小额担保贷款扶持。用足用好用活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办理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和贷款规模。将提供反担保人员由在编公务员和有财政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扩大到有担保能力的单位人员。凡符合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条件的微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流动资金不足可向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微型企业创业者初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时间由二年延长到三年。个人申报贷款最高额可达15万元;合伙经营或创办微型企业的,可按每人最高20万元、总额最高达10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对按期归还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者,实行二次贷款帮扶。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展微型企业小额贷款银保业务,对担保机构为微型企业提供的担保费率在2%以下的小额贷款担保,同级财政给予保费率1%的补贴。对每年微型企业担保业务总金额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同级财政按照新增担保金额的1.5%给予奖励,单户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六)金融信贷扶持。在市政府每年发放的信贷投放奖励资金中增设微型企业信贷投放专项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微型企业贷款。加快设立服务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步伐,鼓励银行增设网点,设立微型企业专营机构,开发适合微型企业的金融产品,规范金融服务收费。银行要进一步简化信贷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全市微型企业贷款年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年平均增幅。

(七)税收优惠扶持。各级税务部门要严格依法落实扶持小微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17号)文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八)行政规费减免。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1]104号)减免行政规费政策,工商、税务、质监、商务、海关等部门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区对微型企业设立登记,实行一表制零收费。

(九)创业培训扶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以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为目的,就政策解读、项目选择、担保贷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核算、合同签订及风险规避、员工聘用与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知识、创业实例分析、创业投资计划制订等内容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微型企业创业者可按规定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初始创业培训,享受初始创业培训补贴;可申请参加创业服务部门举办的免费创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优化创业发展环境

(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形成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创业服务格局。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公益性质的综合服务机构的作用,组建企业服务联盟,共同为微型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及时解决微型企业反映的问题。创业服务部门要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加快创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步伐,完成创业项目库、融资担保、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好襄阳金融网服务平台,积极为微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服务,提高微型企业成活率。充分发挥商会和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各类商会和协会,进一步密切微型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努力为微型企业排忧解难。鼓励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合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支持微型企业参加由政府主办的各类展会活动,对参展企业的展位及宣传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十一)规划建设创业基地。各级政府要规划建设、整合归并、扶持壮大各类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创业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方便、廉价、配套的创业场所。市创业服务部门每年要对创业基地评选考核,对符合条件的由市政府命名为“创业示范基地”,并从微型企业扶持资金中给予5万元奖励。

(十二)建立帮扶制度。市县两级创业服务部门每年要选取一定数量有发展潜力的微型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定点联系,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要用足现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服务资源,为微型企业提供能力素质提升、管理咨询诊断、市场品牌营销、融资担保支持以及财税、法律等个性化服务,培养出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

(十三)优化审批环境。立足于实现微型企业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办的最快、服务最好”的目标,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资代办窗口实行微型企业全程免费代办服务。

(十四)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肃查处针对微型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从严控制对微型企业的各种检查和评比活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

(十五)营造舆论氛围。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及相关互联网站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设专栏,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各类推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活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等。每年评选表彰10名微型企业创业标兵,编印创业成功案例,组织巡回演讲,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为推动微型企业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四、组织领导

(十六)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微企办),办公室设在市创业服务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把大力扶持微型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微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十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市微企办按对各县(市)区新增微型企业个数、吸纳就业人数、微型企业成活率以及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情况等进行汇总上报,由市政府安排进行综合考评,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

(十八)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微企办要定期公布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受助创业者、企业的基本情况,接受公民、组织对公布信息的查询。工商、统计、创业服务等部门要加强微型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微型企业基础数据库,完善微型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更好的为微型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十九)建立督查工作制度。各县(市)区每个季度要将微型企业发展情况向市微企办上报。纪检、监察、纠风办要定期组织对各地执行支持微型企业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十)本意见由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意见精神,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效率,共同推进微型企业发展。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主题词:综合经济 微型企业△ 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送:市委各部门,襄阳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3月14日印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襄阳市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襄阳政办发[2012]16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农村经济

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2年2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促进襄阳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结合襄阳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入扶农,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放宽名称登记。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涉农经营户,允许单独使用市辖区域的行政区划,允许名称中使用阿拉伯数字;对已注销的个体户名称,取消自注销之日起三年后方可再次申请使用的规定,从注销之日起即可再次申请使用。

2、放宽注册登记。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承包开发荒山、荒地、荒滩和退耕还林、还草,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可自愿办理工商登记,家庭式种植业、养殖业经营户可自愿工商登记。

对农村从事商业零售、修理服务、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前置许可行业外,可免费工商登记。

3、放宽出资登记。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者,允许以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苗木、牲畜经评估作价后出资。对以农业技术出资的,技术出资可达注册资本的70%。

4、放宽经营场所登记。允许有固定场所的个体户和各类企业,在农村开展除前置许可行业外的可流动销售活动和修理服务,办理营业执照时,可在经营场所项目同时标注固定经营场所和流动区域。

5、放宽粮食经营。对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在农村从事粮食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登记注册时不再提交粮食收购许可证。

6、拓宽农资经营渠道。鼓励供销合作社、大型农资企业、农业“三站”等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允许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利用网点从事连锁配送、经营等涉农服务。

7、实行筹建登记。对国家支持鼓励的涉农生产经营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对建设周期长,在筹建过程中方可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涉及环保、节能项目除外),可进行筹建登记,经营范围核定为:XX项目的筹建,核发有效期为一年的营业执照。

8、实行试营业。对返乡农民工、农民工、农村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前置许可行业外,允许试营业六个月,试营业期内不办理营业执照,试营业期满继续经营的,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

9、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对申请办理注册登记的,不限注册资本,免于提交验资报告、免于检验、免交注册登记费用,对违反工商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免于处罚。

10、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农村市场经纪人,实行备案管理。不限制农村经纪人的经营范围,既可以从事居间和行纪,又可直接从事农产品购销。

二、商标兴农,着力提高农业企业市场化能力

11、实行“一所一品”。注重培育农产品商标,以县市局或者基层工商所为单位,建立地理标志和农产品驰名商标培育联系点,制定地理标志和农产品驰名商标发展计划,大力培育涉农商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效。每个农村工商所每年至少要引导申报注册5件以上涉农商标。

12、建立名商标梯次培育计划。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依次确定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重点培育目标,建立商标梯次发展模式,并实现局领导负责的“一对一”服务责任制。

13、指导农业及农产品附属产业发展商标。对农业企业(产品)及其延伸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进行调查摸底,帮助制定商标发展计划,抓住重点企业和产品,实施商标发展“一条龙”服务,组织申报、注册一批“农”字头系列商标和保护性商标。

14、突破性发展农产品重点商标。进一步引导、帮助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培育和申请注册工作。积极指导、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大户品牌经营,推广“公司+商标+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商标,帮助其申请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重挖掘本地“老”字号商标和具有地域人文特色、历史渊源的商标。每个县(市)区局每年至少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商标2件以上,并争取实现集体商标、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15、强化涉农商标及其资源保护。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市场实施重点监控,对侵犯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实施严厉打击,对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侵权案件将及时曝光。及时引导市场主体(组织)防止、制止商标恶意抢注,保护区域商标资源,维护好商标资源权益人(潜在权益人)的正当权益。

16、强化农产品商标综合运用。有针对性组织金融、评估等部门,启动农产品商标评估、质押、融资业务,共同开发名商标、重点商标的市场价值和潜在效益,促进商标的资本化运作,真正把农业商标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农业“资本产权”。

三、合同帮农,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7、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由公司牵头、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农户”模式;在特色产业的主产区,推行由龙头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中介流通组织,推行由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经纪人+农户”模式;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

18、引导和支持农超对接。以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市区选择10家,县(市)选择1家,搭建农超对接平台,指导农户和商家签订协议,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19、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对辐射面较广的重点涉农经营活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

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专业合同示范文本,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广使用,规范合同行为,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县(市)区工商局对辖区重点涉农企业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要达到90%以上。

20、服务涉农主体融资解困。允许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动产抵押登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瓶颈,推动涉农主体动产资本化运作。

21、建立涉农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机制。各县(市)区局对于本辖区涉农企业、中间组织提供的涉农合同采用格式条款(合同订单)的,实行备案管理。县(市)区工商局对辖区涉农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率要达到100%。

22、建立涉农合同订单审查制度。每个基层工商所确定专人,负责辖区涉农合同订单的审查,规范经营活动中的合同行为。对龙头涉农企业的合同签订、履行,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减少或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善导致的合同纠纷。

23、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调解制度。以基层工商所为单位,结合涉农合同争议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涉农合同争议调解程序,及时、便捷、高效地解决涉农合同争议,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4、建立涉农合同专项检查制度。结合春耕、夏种、秋播三个时段,在全市开展农业订单合同签约和履约情况专项检查,对设置陷阱、加大违约责任、骗取保证金等利用涉农合同进行欺诈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农民合同权益不受侵害。

25、建立涉农合同案件查办制度。对利用涉农合同侵害当事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做到快查、快办、快结。对跨区域的涉农合同案件需协查的,及时上报市局协调查处。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涉农合同欺诈案件,在查处的同时,通过媒体及时公布信息,提高涉农主体的防范意识。

26、培育和发展一批“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定期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申报活动,对“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在媒体和红盾信息网上进行公示,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其信誉度。

四、维权护农,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7、强化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零配件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对农资生产、销售相对集中的地区及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按照市场巡查痕迹化监管要求,实行零距离监管,做好监管痕迹记录。

28、加强农资商品的质量监测工作。结合“红盾护农”行动,在春耕、夏种、秋播等时段,开展农资质量监测;在重点农资集散地和农资市场,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对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市场、经营户实施重点监测。对农资质量监测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在媒体进行公示,定期和不定期发布农资市场预警信息,确保上市农资商品质量。

29、加大对农资广告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具广告的监管力度,从严查处发布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资商品广告的违法行为,强化对农资广告发布环节的监管,防止虚假违法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村传播,加大对虚假违法农资广告的整治力度。

30、实行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涉及面广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加强跟踪指导,协调有关地方和部门联合查处,及时解决案件查处中存在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

31、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督促和帮助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制度、“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种子留样备查公示制度、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不合格农资商品退市召回制度,实现农资商品的可追溯管理。

32、实行农资经营户信用分类监管。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格、商业信用、合同履约率、经营行为、消费者投诉等相关信息,结合农资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建立农资经营户信用档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33、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网络作用,对投诉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同时,在乡镇、村组设立消费者维权工作站,对涉农投诉举报和纠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主题词:工商 农村经济意见 通知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20日印发

下载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7.襄阳市公安局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