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主旨
文言文主旨 一.《桃花源记》:文章通过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广大群众想摆脱压迫与剥削的要求。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二.《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文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三.《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地貌及三峡不同季节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写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俯视与仰视相结合,动静结合;引用渔歌;抓住了景物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四.《记承天寺夜游》: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重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描写、议论抒情句)写法:先叙事、写景,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五.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作者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和意欲归隐的情怀。
写法: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虚实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六.《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目的:勉励马君则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写法:对比;本文借事说理,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 重点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七.《小石潭记》: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着力渲染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凄苦悲凉的情感。
写法: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比喻;抓住景物特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重点段:第二段。八.《岳阳楼记》:文章用优美的笔法描写了从画上观赏到的岳阳楼和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用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写法:对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静结合;写景抓住特点,并有一定的顺序;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点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九.《醉翁亭记》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借山水来排遣自己因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微露文章主旨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十.《唐雎不辱使命》:文章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强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写法:侧面烘托;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十一。《出师表》: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伐中原”的决心。
写法: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但以议论为主。
重点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十二。《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术、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写法: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为突出“论战”,着重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2结构完整,前后呼应。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前后呼应:三而竭——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登轼而望;故克之——齐师败绩;故逐之——遂逐齐师。3。人物刻画鲜活、生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4。对比衬托:鲁庄公的鄙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谋。其他重点看板书;重点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叙述邹忌委婉地归劝齐王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并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大治。其他重点看板书
写法:以家事喻国事;类比论证;三叠法 十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论证过程:归纳论证。
道理:困境出人才。成语:玩物丧志
多难兴邦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十五。《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十六。《马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写法: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十七。《核舟记》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热情地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卓越精湛的雕刻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写法:1文章对核舟的介绍井然有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对背面,逻辑顺序中有空间顺序。2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十八。《大道之行也》:文章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明祈盼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十九。《五柳先生传》:文章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由种树的道理论及治民的道理---顺应民情,不应该令繁扰民。
2、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才,要疗救社会病态,拯救人才。
3、蒲松龄《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黑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第二册:
4、杜牧《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规劝唐統治者切勿重蹈秦統治者的覆辙。
5、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寄情山水之间,旷达乐观。
6、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多可悲——家族衰败,亲人离逝。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册:
8、《诸子喻山水》古代先哲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9、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限的,故人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冲破局限,超越自我。
10、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借主客问答,抒发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转瞬即逝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叹,表现出被贬谪后惆怅迷惘的心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就眼前的江水、明月,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作者豁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情怀。
1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论述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志”是成事的关键。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指出治学应深思而慎取。第四册:
1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有智有勇,能言善辩。渑池之会——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将相和欢——表现蔺相如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1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15、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16、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7、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可乎?”
18、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正确的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第五册:
19、《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战苦、思乡
2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表达归隐的决心以及听其自然、知天乐命的思想。
21、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尽孝道
22、《秦晋殽之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23、司马迁《鸿门宴》是刘邦、项羽两家为独霸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鸿门宴”后来成了潜藏着政治杀机的宴会。
24、班固《苏武传》“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历经磨难而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爱国
25、欧阳修《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第六册:
26、《论语》七则:孔子在《论语》中主张“修己以安人”,即修身养性,爱他人。“修己”是前提,“安人”是目的。本文重在谈“修己”,在修己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27、《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倡导舍生取义的立身处世原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阐述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体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28、屈原《国殇》是追悼楚军阵亡将士的祭歌,赞扬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虽死犹生,英灵不朽。
2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记叙文天祥出使敌营、痛斥敌人的起情况和逃离敌营时经历的苦难历程,表现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30、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忠——勤于国事,发现和提拔人才 毅——身陷狱中,舍生重义,为国护才。
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体现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2、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道相聚,环境幽雅;置身于大自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聚散匆匆,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对生命的眷恋与对造化不可抗拒的无奈。
33、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和愁苦。
34、欧阳修《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而言,人事忧劳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植物的摧残。
35、《文论十则》“古今之成大事业……阑珊处”
《板桥题画三则》“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师法自然,具有创新意识。
第三篇: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九年级(上)
《醉翁亭记》:本文以“乐”为主线,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队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岳阳楼记》:本文热情的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与朱元思书》: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本文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厌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九年级(下)
《出师表》: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本文用了设喻、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论,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邹忌以自身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
《曹刿论战》: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八年级(上)
《小石谭记》: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八年级(下)
《口技》: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文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赞美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陋室铭》:本文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音调铿锵,作者通过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马说》: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其真不知马'是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而功成名就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本文的中心是劝学。
七年级
《三峡》∶ 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之情。
《爱莲说》∶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四篇:西游记主旨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诙谐和奇趣。文章从神话形态、神魔观、神话想象、哲理意蕴、叙事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的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
一 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器量和品性,使整个文化思潮在宋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趋向儒、佛、道三教归一。三个在渊源、本质、地位、命运上互异的宗教流派,于争执正统和教理互借之中,都在“心”字上大做文章,都讲究性命之学,并认为心性问题是三教的“共同之源”。这种排除华夷之辨、正统异端之争的多教共源论,实在是西方世界历尽宗教战争苦难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而当我们从文化角度探讨《西游记》之时,是绝不应忽视这种民族器量和思潮流向的。
三教互渗而殊途同归地探讨心性,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疏离繁琐的教理和词章考据,返回到主体本性,而又以这种主体本性去契合天地玄秘的内在要求。它依然是一种天人合一论,只不过是以“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最早反映这种文化潮流的趋向的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从“即心是佛”的角度来契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则以“致良知”这个心学精蕴,去阐释和实践孟子之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的古训。元、明道教的主要派别全真教在创教伊始的金代,便主张“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把《孝经》、《心经》和《道德经》作为其徒众的讽诵经典。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唐玄宗主张“三教并列”时,自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颁布天下,就可以明白它以《心经》取代《金刚经》,适可成为“三教归一”实际上是“三教归心”这股潮流的极好象征。
这种三教归一,借发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真谛的文化思路,也是《西游记》作者汲取当时的文化思潮而创造神话世界的基本思路。由于这部神话小说是以唐僧取经作为贯穿线索的,行文间对佛教的褒扬似乎多于道教,其实不然。写孙悟空在车迟国与虎力大仙等的斗法,贬抑的是道教的符箓派;在比丘国识破白鹿精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心肝作海外秘方的药引,贬抑的是道教的外丹派。但对于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派,作者反而是认同的。这不仅表现在书中多用心猿意马、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灵台方寸一类比喻性术语,而且一些诗词也取自道禅融合的典籍。比如第十四回的卷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心法身佛。”便是点化了宋代道教内丹学集大成者张伯瑞的《禅宗诗偈》中的《即心是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说。若知无佛亦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在三教教义混杂漫漶之中,《西游记》关注的一个焦点是《般若心经》。这一点是有玄奘本传、佛教史籍和志怪传奇诸方面的根据的。比如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道: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第十九回写唐僧西行在浮屠山上受《心经》,把本是心性修持的行为,幻想成了奇遇乌巢禅师的情节。浮屠即梵文Buddha,亦译“佛陀”,以此命名受《心经》之山,可见此经之关键。《心经》讲究破除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六尘”即“六贼”,以达到心无挂碍的“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被小说称为“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那位在香桧树的柴草窝上修行的禅师跳下来授经,声称“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应该看到,这是《西游记》神话思维的一个精神纽结。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把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来解读。这个纽结是整部神话小说的隐喻所在。唐僧在西行的第一站法门寺,与“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听众僧谈及水远山高,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然后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其后从第十四回到第二十二回,是讲述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龙马三徒一骑。而收伏孙悟空之始,即遇上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位剪径大王,隐喻着《心经》所谓破除“六贼”之义。在收伏猪八戒与收伏沙僧之间,遇乌巢禅师受《心经》,同时还做一篇偈子,对心与法的关系作了强调和解释:“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在这种反复铺垫、反复强调的叙述以及放射性的神话隐喻之中,不难理会到,唐僧西行取经的第一步骤,乃是外之收伏三徒一骑,内之服膺《心经》。三徒一骑以及《心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神话哲理体系,具有持心伏妖、降伏外魔和内魔的功能;而且在这个体系中,《心经》起了精神统摄的作用。整部小说在行文中不断地呼应着这个精神纽结,比如第四十三回到达黑水河,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第八十回黑松林遇难,第九十三回临近舍卫城祗树给孤园。其间值得注意的是,唐僧闻黑水河水声而心惊,孙悟空劝他记取《心经》,“祛褪六贼”,方能“西天见佛”;快到给孤园时,孙悟空自称“解得”《心经》,唐僧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解得”《心经》在这个神话结构中的位置,前人才会说:“《西游》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2]
对于中国近古这个愈写愈大的“心”字与《西游记》的关系,古今论者不乏某种默契。《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在第一回猴王寻访到须菩提祖师的住处“灵台方寸山”时,夹批“灵台方寸,心也”,又旁批:“一部《西游》,此是宗旨。”随之夹批“斜月三星洞”,谓:“„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在第十三回唐僧说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之处,旁批“宗旨”二字,并在回批中说:“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这些评点的独到之处,就是揭示小说的“宗旨”在“心”字。鲁迅没有读到李评本,但他的意见与此不谋而合:“假若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西游记》的文化思想研究,应该说是从百回本一诞生就开始了。
据我们所知,最早的《西游记》祖本上原有一篇无名氏的《叙》,明确指出了小说写的是:“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哉!”(陈元之《西游记序》引)从陈元之所引的这一段大意来看,原《叙》说明了《西游记》中所有的人物和神魔都是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象征和比喻,而降妖除魔即是在修炼自己的心性而要达到无心无摄的太初境界。这样,《西游记》就是一部修心证道的著作,通过神魔的形象和变化来蕴含心灵修炼过程的寓言书了。
但是,到了稍后唐光禄的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情况便有所不同了。唐光禄买下这部小说,觉得非常奇妙,便请了一位“好事”的“华阳洞天主人”来校订,重新排定了卷目次序。在这位好事者的眼里,《西游记》不再是一部修心证道的书了,只是一部纯粹好玩的小说而已,所以他便删去了原来的《叙》以及描写唐僧出世四难故事的“第九回”。多亏是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作序的陈元之有些眼光,才保留下一段原《叙》中的文字,使我们能够知道对《西游记》小说最早的文化研究情况。
陈《序》又说:“彼以为大丹之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记。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倜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涯氵矣,而谈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矣!”这里完全是陈元之自己的观点了。他认为《西游记》小说的作者之所以着意于“西游”二字,是出自大丹之数的“东生西成”的说法。金丹学认为,金丹出产在东方,却必须到西方培养,才能成就;还必须再回东方,才能得到永固。这段话正好与张伯端《悟真篇》中说的相符合:
金翁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
认得呼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
所以小说中孙悟空西游学法,唐僧西游取经,其目的都是要把从东方生出的金丹送到西方去长成,然后再取回送到东方来。“西以为记”,就是陈氏对于书名“西游记”三字的解释。为什么非要用神魔形象和虚幻故事来表现人生的真理,而不用庄严的语言文字呢?因为在这混浊的世界里是无法用庄严的语言进行教化的,所以只好用那些世人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表现。然而,那委蛇浮世的方法毕竟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便用一些关键的词语——“微言”,来画龙点睛,揭示真理。但是,俗人的耳朵是无法听懂这些微言大义的,作者只好浪谑笑虐,自己放荡心胸。不过,作者内心深处并不是仅仅为了放荡自己的心胸,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而已,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自己的觉悟境界和精神升华,所以便再煞费苦心地使用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等手法来阐明自己的心意。这样以来,也只能同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一样,说出些谬悠之言、荒唐之语,茫无端涯,却能句句与道相合一,直指人心。
陈氏从中看出了作者的用心良苦,所以不顾当时一般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保留了祖本上的原《叙》,使我们今天能够领略到当时《西游记》研究的一些真实情况。他在《序》中说道:“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而忘其言也。”可见,陈氏是以老子、庄子的著作为榜样,以“道之所存,不欲尽废”为己任,因而要把《西游记》中的真实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得到觉悟和好处。正是他自己在这一点上与小说的作者达成了默契,所以才把被删去的祖本上的《叙》辑出来加以发挥,从而使小说作者的创作宗旨不至于全部湮没,使小说的读者能够得到其本意,而忘掉它所采取的形式和语言。
世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校订者,对于陈氏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照此理解,《西游记》不是寓言,不是哲学,不是证道,而完全是村野农夫的无聊说法,成了一个四不象的东西,绝非正人君子所为。这种理解并不奇怪,因为在《西游记》出现之前,除了一些短篇志怪小说以外,还没有过这样一部从整体结构到人物形象都体现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寓言小说,那些正统的儒学之士还没有接触过这种创作方式,所以要一概斥之为村野之言,不值得研究,请看陈氏是怎样回答的:
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而后可,于是兼存焉。
陈氏认为所谓正史并非都可相信,诸子百家并非都合乎伦理,这些正史和诸子并非都与中道相融合。一旦这些正史和诸子有了不合伦理和不可相信的东西,那么它们与《西游记》小说又能相差多远呢!因为大道无言,所以从大道而论,一切虚妄不实的东西都不能要。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因而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无奇不有的。那么,从他的立场或是从我的立场去看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绝对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判断。一个人批评别人的时候,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但如果换到别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事情就成了相反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怎样的理解,决不能只限定一种观点。陈氏以自己的认识层次和批评眼光使得金丹学证道说、寓言说的观点得以兼存。陈氏这种豁达通融的文化胸怀,是值得赞赏的。
尽管通过陈氏的努力,使得《西游记》祖本上的旧《叙》能够保存下来,但他却改变不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那位“好事者”还是把不该删的删了,不该动的动了,这代表了一般文人所给予的评价。
再后,李卓吾等人的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为通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观点、新思路。尽管那些正统文人视他如仇敌,但他的学术解剖刀毕竟戳破了封建思想的伪装,在很大程度上,还文学以本来的面目,冲淡了儒家的陈腐气息。由他点评过的文学作品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而有些书商便请人冒充他的名字而点评小说,以便从中牟利。《西游记》这部热门书自然也不会例外,由叶昼伪托的《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即是其中之一。他在第一回的总批中说: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显然,这是针对那些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的观点而发的,陈元之《序》中就提到了这种观点。他在“灵台方寸山”旁批曰:“一部《西游》,此是宗旨。灵台方寸,心也。”又在“斜月三星洞”旁批曰:“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这种诠释,显然是受到当时陆王心学影响的结果。
叶昼也懂得一些性命双修的奥妙,因为性命之学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一般的文人也都会接触到一些。如他在第二回的总批中说道:
《西游记》极多寓言,读者切勿草草放过。如此回中“水火既济,百病不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俱是性命微言也。
这种认识又显然接受了《西游记》小说祖本原《叙》中的说法,把它当成了寓言小说,而且讲的都是有关人生“性命”的微言大意。“水火既济”和“百病不生”都是道教金丹学所要研究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名词术语,叶昼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不仅仅在于热闹的故事情节,而在于关键地方所标示出来的微言大意。但是叶昼并不一定就精通道教的金丹学,所以他所使用的本子还是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而且还删去了陈元之的那篇《序》,于是有关金丹学寓言的蛛丝马迹便大都被他忽略了。不过,李评本还是新增了一篇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辞》,其中说道: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开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这里说小说的文字是极为幻巧奇妙的,而奇幻的故事却表现着极为真实的道理。也就是说,作者是把极为深刻的宇宙人生真谛通过极为虚幻的文字和形象来加以表现的,是一部寓言文化小说。这与陈元之的《序》也是一脉相承的说法。说真话不如说胡话,因为人们最忽视的就是真话。说佛不如说魔,因为人们最害怕的东西就是魔。其实,真假只是一念之差,佛魔本来没有差别,正如小说第十七回观音菩萨对孙悟空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所以说,书中的魔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心理和生理中的不良因素。克服了不良因素,自然也就成佛而得解脱了。人们没有成佛之前,也都是魔,魔与佛力量相等而位置相近,只在丝毫之间。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开始便重视修行,保持本性,即使是遭受挫败到极点,也能够使心性不惊,无有颠倒梦想,那就是佛了。袁于令认为,这就是作者创作《西游记》的目的所在。接着,袁氏又说道:
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或者认为小说是写五行生克道理的寓言,或者是写道教玄门的修炼道理的寓言。可见,当时的《西游记》文化思想研究就十分活跃,而且与祖本《叙》中说的是源流一脉。然而,袁于令的说法就更加深入了一层。他不仅能够分别从各家宗教的角度来理解,却还能够从一个全面整体的角度来认识,所以就抛弃了各家的偏执,而得到了一个全面的领悟,认为《西游记》中包含着所有宗教的教义和境界,表现了宇宙和人生的全部真理和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袁氏从三教合一的立场出发,指出《西游记》的主旨中存在着金丹学家所谓的《玉匮》,它揭示了天地金丹的玄机奥妙;存在着佛教学者所谓的《龙藏》,它包含着禅蕴真谛。
此外,袁氏还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西游记》,他在《题辞》中说道:
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浒》实并驰中原。今日雕空凿影,画脂镂冰,呕心呖血,断数茎须而不得惊人只字者,何如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日见闻之,厌饫不起;日诵读之,颖悟自开也!故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将《西游记》与《水浒传》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两部书的高度评价。一般文人费尽了心机也诌不出惊人的一个字,而《西游记》小说却满是惊人语,凭空生出,游刃有馀。洋洋数十万言,却没有一次重复出现的境界,没有一句话离开了本题宗旨。每读一次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可以得到艺术的鉴赏和审美的体验,更能够得到解脱和觉悟。至于所谓“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则是指审美愉悦、开启颖悟而言,并不认为《西游记》是无聊的游戏之作。
明代末期,《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风靡天下,影响广泛,也使当时的著名学者有所注视。比如谢肇氵制在他的《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中说道:
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他首先肯定了小说的语言虽然虚幻妄诞到了极点,但其中却蕴含着至真之理,《西游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谢氏认为作者以孙悟空的心猿代表心中的元神,以猪八戒代表意识的奔驰。所以,小说一开始便是心猿的放纵,上天下地,无拘无束,谁也管制不了。等到后来,只有一个《紧箍儿咒》把他管制得服服贴贴,至死靡有他心。谢氏从孟子说的“求其放心”出发,主张人心不能放纵,必须把放纵在外的心神收伏禁制,然后才能够摆脱世俗而成为圣贤。不管谢氏的理解是否完全合乎小说的本旨,但他看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修养心性的文化思想的意义来。
还有一位学者盛于斯在他的《休庵影语·西游记误》里说道: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斜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九,阳也;九九,阳之极也。阳孩于一,茁于三,盛于五,老于七,终于九。则三、九,数也。不用一而用九,犹“初九,潜龙勿用”之意云。三三、九九,正合九十九回。而此回为后人之伪笔,读者皆不可辨。
这里讲的是版本学的问题。如果说《西游记》的确在结构上采用了九十九回的话,那么小说的作者要自觉地承担东方传统文化的载体的创作宗旨,也就不言自明了。近日,首都师范大学的侯会教授从缩微胶卷的金陵世德堂刊本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上,发现了挖补增删的痕迹,也许能够证明他的这一观点。盛氏对于小说的文化思想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指出了作者有极深刻的旨意,每立起一个题目都会有所指示,即使是那些插科打诨的文字,也都与金丹学的性命真宗相关合。
在整个清代,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本子流传既久,加上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和朱鼎臣编辑的《西游记释厄传》等书的流传,人们便从中看出了许多破绽来。例如,第九十九回唐僧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中,那出世的前四难故事在整部书中没有落到实处,不合常情。对此首先发难的,是西陵残梦道人澹漪子汪象旭的《西游证道奇书》。他在第九回的批语中说道:
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九十九回历难簿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阅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作者之疏谬。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俗子不通文义,辄将前人所作任意割裂,全不顾凫胫鹤颈之讥。
这个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有可能是那个被世德堂校订梓行的祖本。如果汪氏发现的这部《释厄传》就是朱鼎臣编辑的《西游记释厄传》,那也可能与世德堂本出自同样的祖本。所以,汪氏便依据这部《释厄传》中记载的唐僧家世履历,增补了“第九回”,遂使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全貌。汪氏只注重了故事的情节,而忽视了其中的关键术语,删去了不少的诗词韵文。但他作为一个道人,自然会对小说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和情节结构十分敏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在第一回的批语中说道: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何以知之?曰:即以其书知之。彼一百回中,自取经以至正果,首尾皆佛事,而其间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脊双关等类,又无一非玄门妙谛,岂非仙佛合一者乎!……今观书中开卷即言心猿求仙学道,而所拜之仙乃名须菩提祖师。按须菩提为如来大弟子,神仙中初无此名号,即此可见仙即是佛,业已显然明白。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游》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参透此旨,请勿浪读《西游》。
汪氏从文本中看出了《西游记》的根本宗旨是仙佛合宗、金丹大道、万法皆空。而融合仙佛、讲心性金丹的,只有全真道一家。丘处机这位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就曾经说过:“吾宗唯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又说本门功夫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长春祖师语录》)他所著的《大丹直指》对于修炼金丹影响很大,于是汪氏便把丘处机当做了《西游记》的作者。他在第一百回的批语中说道:
吾不知丘祖当日何所触而发此想,何所会而成此书!传之后世,永为学者证道之标准。即世尊所云“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无以逾此。如是文字功德,夫岂可殚究乎!观止矣!五圣取经之事毕,丘祖作书之事毕,而道人阅者之事亦毕矣。
丘处机既然成了作者,《西游记》自然就成了证道之书,所以汪氏便把书名标明为《西游证道奇书》。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把《西游记》的著作权给了丘处机,决不是因为他或者他的弟子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旅游记,而是因为《西游记》的内容就是表现全真道龙门派丘处机等人的教理思想。如野云主人在《增评证道奇书序》中说的:
今长春子独以修真之秘衍为齐谐稗乘之文,俾黄童白叟皆可求讨其度人度世之心,直与乾坤同其不朽。……今既得澹漪子之阐扬,后或更有进而悉其蕴者,则长春之心大暴于世而修丹证道者日益多,则谓此本《西游记》之功直在五千、七笈、漆园、御寇之上也可!
这位野云主人再次肯定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丘处机,《西游记》是一部修丹证道奇书。
汪象旭是公开从金丹学的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的第一人。他所说的金丹,并不是如小说中所抨击的那些烧茅炼丹的外道所烧炼的丹药,而是象征人类的心性,即是全真道后期的以心性为金丹思想的体现。金丹学家认为,人类的心性至关重要,是所有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一切意识形态要解决的问题。在儒家叫做存心养性,在道家叫做修心炼性,在佛家叫做明心见性。三家都讲心性,而心性又因为特别重要,所以便以坚固不坏、万应万灵的金丹来象征,从而使三教都统一在全真道的金丹大道中。那位野云主人又谈到了他研读《西游记》的过程、方法和感受:
余方稚齿时,得读《西游记》,见其谈诡谲怪,初亦诧为荒唐。然又疑天壤之大,或真有如是奇人奇事,而吾之闻见局隘,未之或知也。及夷考史策,则影响茫然。询之长老,佥曰:“此游戏耳,孺子不足深究也。”然余见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果无其事,则是人者累笔费墨、祸灾梨枣,亦颇费经营构撰而成此巨帙,将安用之?又其中之回目提纲及诗歌论赞中多称心猿意马、金公木母等名,似非无谓而漫云者。既无可与语,唯有中心藏之而已。又数年,既弃置举业,益泛览群籍,见有《黄庭》二景、《混元》、《鸿烈》、《抱扑》、《曷鸟冠》、《悟真》、《参同》诸书,稍加寻绎,虽未测其高深,而天机有勃勃之意。其所论五行缴妙,往往托之神灵男女之间,因忆《西游》之书得毋与此相关会耶!取而复读之,则见其每有针芥之合。余既不娴修炼,访之道流又无解者,亦未遽信以为必尔也。忽得西陵汪澹漪子评本,题之曰《证道奇书》,多列《参同》、《悟真》等书以为之证。及叹古人有先得我心者,第其评语与余意亦未尽同,因重梓乃为增读法数十则而序之。
不论他的许多阅读方法是否完全得当,他能够长期思考、博征群书、不避疑难、力求读懂文本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西游记》文本中存在着众多道藏玄书的名词术语,如不加以合理的阐释,就无从探讨作者的创作本意。
汪象旭与野云主人的解读是否已经接近了作者本意,尚待继续研究,但至少解决了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这在《西游记》文化思想研究史上是一大贡献。汪氏由于对丹道学的理解以及作品熟悉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所以难免存在着不少的纰漏。比如他在第一回的批语中说道:
若以五项配五行,则心猿主心,行者自应属火无疑。而传中屡以木母、金公分指能、净,则八戒应属木,沙僧应属金。独三藏、龙马未有专属,而五行中偏少水、土二位,宁免缺陷?愚谓土为万物之母,三藏既称师父,居四众之中央,理应属土;龙马生于海,起于涧,理应属水。
这种说法明显有误,因为书中的金公指的是悟空,如“金公施法灭妖邪”;木母指的是猪八戒,如“木母助威征怪物”;沙僧不是金公,而是黄婆,如“黄婆运水解邪胎”。三个人的身份名称都十分清楚,第八十九回的回目就是“金木土计闹豹头山”。至于白龙马出于西方属金,色白像金,主人肺之呼吸,所以是金;唐僧又名江流儿,江中流的当然是水,而天一生水为老大,所以是师父。这些地方都是汪氏体会不到、有失考察的所在,给后人留下了把柄。
后来的悟一子陈士斌,比起汪象旭等人,态度更坚决,论述更具体。他在《西游证道真诠》第一回的批语中,首先对“俗儒下士”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对数百年来鄙视《西游记》的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俗儒下士识学浅陋,不晓《河》、《洛》无字之真经,未明《周易》、《参同》之妙理,胶执儒书,解悟未及一隅;摈斥道藏,搜览亦皆糟粕。所谓醯鸡只知瓮大,夏虫难与语冰者也。予特悯夫有志斯道而未得真诠,既昧性命之源流,罔达修持之归要,揭数百年亵视之《西游》,示千万世知音之向往。但惜前人索解纰缪,聋聩已久,不得不逐节剖正,以指迷津。
他之所以写出《西游真诠》,其目的就是要揭示本源,指点迷津,让天下读者都得到解悟与真诠。他进而在第五十回的批语说:
《西游》一书讲金丹大道,止讲得性命二字,实止是先天真乙之气。……或正言,或反言,或寓意,或设象;或戏谑闲情发本然之理,或冷语微词示下手功夫;或隐指其要诀,或显露其真传。横竖侧出,旁通曲喻。千魔万怪,无非止讲得性命二字,止修得先天真乙之气而已。
明确提出小说讲的是金丹大道,并概括为人生的“性命”二字。全真道的金丹学认为,这“性命”二字分指两种不同的因素:性是指人的精神本质,命是指人的肉体生命。精神与肉体都来自一个根本,那就是所谓的宇宙本源,即先天真乙之气。人类的生命是由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凡夫俗子们会滥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生命,以至于庸碌一生无所作为。修炼家却要修炼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使这两种心理和生理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超越和升华。所谓的性命双修,其实就是修得先天一气,与宇宙的大自然规律相合一,即后天返先天或者返朴归真。陈士斌看出了《西游记》小说的主题就是金丹大道,双修性命。但在一般人来说,金丹大道无异是天书文字,其中的境界奥妙是很难理解的。而《西游记》则采用了“正言”、“反言”、“寓意”、“设象”以及“戏谑闲情”、“冷语微词”等方法,塑造了“千魔万怪”的形象,通过“横竖侧出”、“旁通曲喻”的手段来“隐指”、“显露”性命双修的真传。
陈氏的说法之有理,所以得到了当时尤侗的赞同,并给其书作了一篇《西游真诠序》,有云:
三教圣人之书,吾皆得而读之矣。东鲁之书,存心养性之学也;函关之书,修心炼性之功也;西竺之书,明心见性之旨也。此心与性,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揆一也,而莫奇于佛说。吾尝读《华严》一部而惊焉。……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虽然,吾于此有疑焉。夫西游取经,如来之教也,而世传为丘长春之作。《元史·丘处机传》称为“神仙宗伯”,何慕乎西游?岂空空玄玄有殊途同归者耶!然长春微义,引而不发。今有悟一子陈君起而诠解之,于是钩《参同》之机,抉《悟真》之奥;收六通于三宝,运十度于五行。将见修多罗中有炉鼎焉,优钵昙中有梨枣焉,阿者黎中有婴儿、姹女焉。彼家采战,此家烧丹,皆波旬说,非佛说也。佛说如是奇者,合二氏之妙而通之于《易》。开以乾坤,交以离坎,乘以女后复,终以既济、未济,遂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会归于《西游》一部。
怒书、悟书与哀书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原评]
江含徵曰:不会看《金瓶梅》,而只学其淫;是爱东坡者,但喜吃东坡肉耳。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朱其恭曰:余谓《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述论]
四大奇书中,《三国演义》是在写历史,那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是,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都一定代表了作者或者广大读者的某种心愿和理想。比如说,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诈,关羽的义气,张飞的莽撞,刘备的忠仁等,都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类型,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全书开头的那首词,真正是大彻大悟之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真正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真谛,也就可以说,没有白读书了。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从他那里可以学到许多许多。
至于其余的三部小说,都已经在明确地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生活了。
《水浒传》中写的是英雄聚义,不只是在打架斗殴,而所表现的正是人生被迫走投无路时的愤怒和侠义。林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忠良好官,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朝廷或者顶撞上司的事情。结果一步步官逼民反,就是不让他安分守己地为朝廷效力,做好本职工作。等到那走投无路的时候,才真正看出了那大丈夫冲冠一怒的白虹贯日之象。
林冲怒过,鲁智深怒过,李逵怒过,武松怒过,宋江也怒过,吴用也怒过,水浒梁山上的人几乎都怒过。正因为能怒,才能够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让贪官污吏胆寒,让百姓良民高兴。但是,人皆能怒,然而却各有怒处,各有怒法,而且各有怒的结果。这就是这一部书的妙处,如何怒,如何怒得妙,如何怒得开心,如何怒得热闹!也许真正看透了《水浒传》的时候,人们也就不会发怒了!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神魔鬼怪,但却不单是为了图个热闹,就如鲁迅等人说的“使人读了但觉好玩而已”。要真是如此,那作者真正要冤枉死了。他辛辛苦苦地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塑造了那么多的人物,就是要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说儒教、道教、佛教和其他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生命科学、金丹大道、心性之学等。还怕别人不知道,于是在那回目上、故事中、诗词韵文、提纲总结里专门点明是金丹大道。
可就是有人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就闭着眼睛说瞎话,否定《西游记》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真是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西游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不好处?让中国人都了解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自己的人生大道,完善自己的心灵,有什么不好处?非要把《西游记》说成是神魔小说,毫无意义,只是好玩,然后才能感觉到心中痛快吗?真不知这些人用心何在呢!
比如说,小说一开篇回目便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是“悟彻菩提
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灵根是什么?元神又作何讲呢?再如第七回又诗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里边说的很清楚了,孙悟空的猿猴形象就是要代表人心的,齐天、弼马都不是他的意思。而且必须与意马合作,再紧缚心猿而牢拴意马,才能够修成大道,与如来成为一体。
在第五十三回“黄婆运水解邪胎”中,有一首诗云:
真铅若炼需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
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
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
推倒傍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心君指的是孙悟空,土母是沙和尚,婴儿是唐僧与猪八戒吃了水以后肚内结成的邪胎,全讲的是金丹大道的修炼。再如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的一开篇便是一首词: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
金顺木驯成正果,
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
经乃修行之总径,
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
妖与魔色应五行。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这里就已经交待了我们,《西游记》小说写的就是金木交并,配合丹元,成就正果。而取经的经乃是得到真正的路径的径,是所有修行的总道路;而成佛所成就的就是自己的元神,不在什么身外西方。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三兄弟,要三家合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照应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剪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的运作,自然也就封住了通往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这六种生命方式的道路,自然就会到达灵山而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所表现的文化意义,已是含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蕴含是无比深刻的。笔者认为,它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能勘破机关,便能顿悟人生,所以说它是一部悟书。
其中的奥妙,笔者在拙著《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东方出版社)、《新评新校西游记》(山西古籍出版社)、《心路历程--西游记生命奥秘破译》(山西人民出版社)等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读者还可以参照即将出版的拙著《西游记详注》、《西游记文化新视野》、《西游记汇评本》以及《西游记之谜365夜》等。
《金瓶梅》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巨著,是《红楼梦》的先驱;但是,它的确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大型历史、宗教、社会小说转向家庭感情小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它把文学小说的笔触,从一个广大的空间摇向了一户市井人家;把那些叱咤豪杰的英雄形象改变成了一个市井无赖的庸俗情调,这无疑是小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虽然其中不无淫乱色情的描写,但更其中心的基调,却是它表现了人性的灭亡和斯文的堕落,是一曲人生的哀歌。
当然,从英雄到无赖的转变,本身就是在唱着人性的一曲挽歌。人类有悲壮的壮剧和欢乐的喜剧,但也有悲哀的悲剧。人类社会进入了资产阶级的时代,市井小民和资产阶级分子的堕落,便成为一个社会的主题。
西门庆有钱有势,自然要挥霍享乐,叫做饱暖思淫逸。虽然有无数的妻妾或者情妇、外遇,但享乐的结果毕竟不是美好的。他贪淫无度,结果还是死在了潘金莲的肚子上,正照应了前面诗中说的“腰间仗剑斩愚夫”。
还如那小说一开篇的词中说的:
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
如何铁石,打成心性,
却为花柔?
请看项籍并刘季,一似使人愁。
只因撞着,虞姬戚氏,
豪杰都休!
英雄再英雄,难过美人关!《金瓶梅》的悲哀,就悲哀在揭露了英雄的真实生活!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性敏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嘉靖甲辰岁贡生,后官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万历初卒(约一五一○——一五八○)。
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俎》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如灌口二郎之战孙悟空,杨本仅有三百余言,而此十倍之,先记二人各现“法象”,次则大圣化雀,化“大鹚老”,化鱼,化水蛇,真君化雀鹰,化大海鹤,化鱼鹰,化灰鹤,大圣复化为鸨,真君以其贱鸟,不屑相比,即现原身,用弹丸击下之。
然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浛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
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详见胡适《西游记考证》)。如记孙悟空大败于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谒玉帝,乞发兵收剿一节云:
……当时四天师传奏灵霄,引见玉陛,行者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我老孙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凶多吉少,也不消说。于今来在金浛山,金浛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里,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晒。是老孙寻上他门,与他交战,那怪神通广大,把我金箍棒抢去,因此难缚妖魔。那怪说有些认得老孙,我疑是天上凶星思凡下界,为此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道,“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第五十一回上《心猿空用千般计》)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论》〔12〕(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13〕(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14〕(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组》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作者所说,亦第云“众僧们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缘由,…… 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三藏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说下誓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皇图永固‟”(十三回)而已。
作为具有国际声望的当代著名的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和小说创作者,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的理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艾柯先生早年在研究中世纪和托马斯·阿奎那思想方面颇有建树,之后逐渐转向符号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大师,另外,他还致力于小说写作,创作了《玫瑰之名》、《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和《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五部长篇小说并产生了巨大反响。除此之外,艾柯还对文学诠释活动给予关注,他的阐释学思想对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接受理论给予了深远影响。尽管艾柯的阐释学研究是附丽于他的符号学研究的,但是仍然为我们深入研究艾柯、研究阐释-接受理论提供了巨大帮助。艾柯的阐释学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提倡诠释,反对过度诠释,强调诠释的历史之维,这三个观点在艾柯的前后期思想中分别有明显的体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就在他的知名学术著作《开放的作品》(the Open Work)中提出了欣赏者的重要性以及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问题,并以当时意大利的诸多先锋艺术样式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开放的作品”理论关注了作品的开放性问题、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问题、作品和开放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进行考察,对于后来提倡“读者中心论”的学者们具有启发性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艾柯又针对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极端”解构主义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过度诠释”问题,力图为诠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本文主要运用分析与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艾柯主要阐释学观点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以确定艾柯阐释学理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另外,本文还对艾柯的阐释学观点与阐释-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艾柯阐释学理论对阐释-接受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的启发性意义及其思想在由哲学阐释学向文学阐释学的转变中所起到的过渡作用。本文拟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1)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与接受理论的关系问题。此处着重考察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与传统文论中所突出的阐释-接受理论的异同,并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考察艾柯理论的重大意义;另外,还将对艾柯的“模范读者”与吉布森的“冒牌读者”、里法泰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在读者”和费施的“有知识的读者”等“理想读者”提法进行比较,从而考察艾柯阐释学理论的真正出发点及其与阐释-接受理论的实质差别。(2)艾柯思想的转变与成熟问题。此处将从时间上考察艾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阐释学理论和他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阐释学理论的差异,进而了解艾柯思想的转变及其理论的纵深发展。(3)艾柯小说创作中的阐释学理论体现问题。此处将结合艾柯的小说创作对他的诠释与过度诠释和“模范读者”等问题进行考察,从而更加详尽有力地为他的阐释学理论的分析提供证明,同时也为我们把握他的理论家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提供了借鉴。论文尝试着将艾柯的理论纳入文学阐释学的理论范畴内进行探讨,突破传统研究中单一关注艾柯先生符号学理论的局限性,迈出具有探索性的一步。
小说《西游记》的主旨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闹而没有定论的话题。本文运用文本研究和历史考查的方法,在胡适和鲁迅的游戏说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分析论证,提出了《西游记》乃是一部娱乐小说的观点。论文从文本出发,围绕小说情节、人物特点以及小说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作者思想性格和创作态度及中国的滑稽美学传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论证。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主旨研究的回顾,是对以往各种观点的述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在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已的观点:它是一部“无为而作”的娱乐小说。并对主旨和娱乐小说概念的理解作了必要的说明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从情节和人物性格上来分析。滑稽情节的设计可见其创作宗旨。情节上的矛盾之处和背离生活常理等均可反映小说娱乐搞笑的宗旨。人物诙谐幽默的性格和滑稽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小说滑稽娱人的主旨。第三部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上论述小说的娱乐宗旨。小说具有鲜明的喜剧风格。书中插科打诨式的描写、情节中的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书中无处不在的戏笔都体现了这一宗旨。由于作者能深刻地洞察世情,看透一切,使他能居高临下,俯视人生,嘲谑人生,调侃世情,从而形成幽默感,创造出滑稽。书中洋溢着作者蔑视权威的自信、俯视众生的智慧和敢于拿一切开玩笑的勇气和胆魄。此外,小说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也可反映小说的娱乐宗旨。童话的特点就是它的游戏性,在虚拟和模仿中,达到娱乐的目的,没有现实的目的性。小说以动物为主角,且想象奇特,变化多端,运用儿童行为和儿童语言从儿童的眼光去表现儿童的天真稚气,突出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语言上的插科打诨、揶揄嘲笑也有很强的喜剧效果。第四部分介绍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格、创作态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介绍当时的文艺思潮,说明这些因素对小说主旨的影响。并指出中国传统的喜剧因素对他和作品的影响和滋养,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这样一部小说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将它置于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查,从而进一步证明小说的娱乐主旨。
第五篇:主旨报告(定稿)
江苏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建设情况综述
前 言
江苏省国土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平原、苏北平原、西南低山丘陵等三部分组成,山地面积较少。“十五”时期,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南北并举、东西共进、规模推进、滚动发展,每年保持1000公里以上的在建规模,每年新增通车里程连年居全国首位。“十五”期间我省共建成高速公路18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886公里,位居全国第三,密度全国第一,今年将新增高速公路45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初步实现联网畅通,高速公路网络全面覆盖我省重要经济发展走廊,省会南京与各省辖市之间实现了当日往返。全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规划中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展实施,为2008年提前建成“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坚持质量争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建成了一大批国内领先、与国际逐步接轨的工程,打造了江苏高速公路“品牌”工程。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遵循“优质的工程=科学的设计+优质的材料+精细的施工+严格的监管+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公式,突出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积极引进和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大力加强基础科技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沥青路面、大型桥梁建设、隧道施工、景观绿化、生态防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确保了重大复杂工程、重要关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用现代科技成果打造了江苏高速公路“品牌”工程。连徐高速公路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汾灌、宁靖盐、宁宿徐高速公路荣获江苏省建设工程“扬子杯”优质工程奖。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因其“生态、环保、旅游、景观”四位一体的建设探索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公路建设的典型示范工程;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被国内知名道路专家誉为“代表了我国当今路面建设的最新成果”;宿淮高速公路淮安大桥被称为亚洲第一超宽混凝土斜拉桥,桥面宽度、承台体积在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中首屈一指。
经过连续5年的加速发展,纵贯南北、横穿东西、气势恢宏、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强健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网络骨架支撑起江苏经济社会的腾飞和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时空座标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完善、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力争通过努力,使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2008年达到3600公里以上;在2010年达到4000公里左右,有6座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跨越长江天堑,国家高速公路网在江苏省内路段全面建成,长三角城际高速公路江苏省内路段基本形成。老山隧道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宁淮高速公路是“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纵一(长春至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干线公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四联”主骨架中“纵三”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起于南京,经安徽省天长市,终点位于我省淮安市,全长193公里,双向六车道,工程概算88亿元,是省会南京通往苏北、山东的一条重要高速公路。
老山隧道是宁淮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淮高速公路起点,与南京长江三桥北接线相接,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隧道,计算行车速度10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4米,净高为5米,由一号、二号隧道和棚洞三部分组成,工程概算3.5亿元,一号隧道右线全长为1795米、左线全长为1785米,二号隧道右线全长为1800米(包括棚洞376米)、左线全长为1425米,隧道总长3595米。隧道最大开挖宽度19.2米,最大埋深251米,最浅埋深仅1.5米,隧道内轮廓采用三心曲墙式断面,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隧道工程中名列前茅。工程于2004年2月开工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16个月的顽强拼搏,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等重重困难,成功实践前臵式洞门施工工法,攻克半拱-斜柱棚洞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于2005年6月全线贯通,计划于2006年底建成通车。
1.2工程特点及难点
老山隧道地理位臵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环保要求高,二是地质条件差,三是技术风险大。
1.2.1环保要求高。
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茂盛,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就达600余种),有“松竹叠翠、葱茏茂密、山青水碧、景色怡人”的美誉。因此,以人为本、生态环保是贯穿整个隧道建设始终的主题。
1.2.2地质条件差。
老山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地面标高在70~380米。Ⅰ类、Ⅱ类围岩占47%,需穿越7个大的地质断层,地质构造破碎带、灰岩砂性风化带分布不规律,溶洞、涌水十分发育(曾遭遇最大面积达36平方米的连续溶洞,涌水量约20立方米/每小时)。
1.2.3技术风险大。
隧道洞口段埋深浅,围岩自稳能力差,最小埋深仅1.5米(在遭遇软弱围岩、超浅埋段施工时,为防止“冒顶坍塌”,采用人工开挖,每天掘进仅0.5米,工程艰巨可见一斑),存在较严重的偏压现象。隧道最大开挖跨度达19.2米,半拱-斜柱棚洞结构形式新颖,设计复杂,施工困难。
1.3指导思想
建设期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省“两个率先”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公路率先基本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交通发展新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更加安全耐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新路。
1.4建设目标
严格执行“优质的工程=科学的设计+优质的材料+精细的施工+严格的监管+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公式,强化“六个坚持”意识,实践“六个树立”理念,将老山隧道建成“具有可靠内在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信息化管理,环保生态型的一流品牌工程”。
2、老山隧道建设与管理
江苏省在全国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大省,但所遇隧道工程很少,老山隧道的建设对我省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挑战是因为我省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经验几乎是空白;机遇是因为兄弟省在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作了大量探索,拥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省老山隧道建设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在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交通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回顾老山隧道建设历程,我们形成了“理念是灵魂、设计是核心、管理出质量、细节定成败”的宝贵建设经验。
2.1理念是灵魂
在老山隧道建设之初,我们就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建设什么样的隧道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通过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交通部2004年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改建示范工程经验,在老山隧道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交通发展新理念。
2.1.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作为交通行业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以服务驾乘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为本,提高隧道营运服务水准,提高隧道安全生产水平,做到“用户第一,行者为本”。
2.1.2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的建设思想,坚持“环保优先”原则,提出了“三同步”的工作要求,即“工程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同步,工程施工与景观保护同步,工程完工与环境恢复同步”。
2.1.3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利用、保护好这三种资源,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决策,是我们在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原则,对各类资源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综合利用。
2.1.4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
隧道是为驾乘人员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必须确保实体质量优良、外表效果美观、使用功能齐全和社会公众认可。
2.1.5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老山隧道的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了江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老山地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人员牢固树立设计创作理念,大胆创新,合理、灵活地运用技术指标,以“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为目标,在“精、细、美”上下功夫,打造隧道建设品牌工程。
2.1.6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隧道工程投资大,影响面广,在老山隧道建设前期,尤其是设计阶段,我们高度重视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抗疲劳性、车辆行使的安全性,养护维修的可行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协调性等问题,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2.2设计是核心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理念的再造,是工程管理的龙头。在老山隧道勘察建设过程中,我们全面围绕交通发展的新理念,全力打造环保型隧道。
(1)优化设计选线。我们组织设计单位先后做了七个穿越老山的路线方案,经综合比选,最后选定的穿越方案,对原始次森林的破坏最小,对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范围最大。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对原隧道走向进行了调整,为中华虎凤蝶留下了栖生之地。
(2)优化洞门设计。洞门是隧道的眼睛,是隧道建筑艺术的集中表现。在老山隧道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隧道的洞门设计和研究,要求设计人员变设计工作为设计创作。针对老山隧道八个洞门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发研究前臵式洞口工法,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一、二号隧道垭口洞口段的施工,这种工法完整保护了上仰坡的原生植被,实现隧道施工的“零仰坡”开挖进洞。一号隧道进口洞门根据山体走势因地制宜,采用了削竹式洞门,真正做到了洞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二号隧道左线出口根据山体地形走势,延长了明洞,最大限度减少刷坡量,同时通过适当的地形整治和绿化恢复,实现了绿色洞门设计理念。
(3)采用棚洞结构形式。为保护老山的自然景观,我们依托《高速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研究》成果,将老山二号隧道右线出口YK6+524~YK6+900傍山出洞段创新设计为376m的半拱-斜柱棚洞结构。这种结构创意新颖、雄伟美观,与老山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交相辉映。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老山隧道棚洞已成为宁淮高速公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南京市的一个文化地标和人文景观。
(4)合理选用技术指标。隧道出洞后的路面宽度,设臵100-150米的渐变段,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由洞内三车道渐变为洞外的三车道+紧急停车道,极大地减少了洞外两侧山体的刷坡量,保护了森林植被。
(5)最大限度利用洞渣。根据资源节约的总体要求,我们制定了综合利用隧道洞渣方案,将洞渣分别利用于衬砌、防护工程和路基填筑。经统计,老山隧道洞渣利用率达87%,节约取土坑用地500亩。
(6)采用绿色环保的K-13喷覆式植物纤维吸声材料,作为衬砌喷涂材料,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的检测结果表明:使用K-13喷涂后,噪声降低了6.1 分贝,意味着其混响声能量降低了75%(相当于4辆车并行引起的混响噪声级降为1辆车的混响噪声级),降噪效果非常明显,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更加舒适满意的行车环境。
2.3管理出质量
严格的管理,才能铸就可靠的工程质量。建设之初,我们就多次向有丰富隧道建设经验的兄弟省份学习、取经,同时结合我省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经验,提出了隧道工程质量管理的五大要素,并在隧道建设管理过程中牢牢把握,也就是科学的决策机制、强力的科研攻关、严密的过程控制、全程的质量跟踪、严谨的安全管理。
2.3.1科学的决策机制
老山隧道建设采用“省领导小组决策、省高指监管、市高指建设、公司筹资”的建设管理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既加强了组织领导能力,又调动了各方面的管理积极性,科学地解决了决策、建设、运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进度、投资、安全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老山隧道建设之初,我们针对我省隧道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成立了由全国各地隧道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为工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的的地质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案,提交专家咨询组负责论证与决策。对日常施工中围岩类别的变更、支护参数的调整、开挖方式的变化等现场技术问题,提交长期聘请的隧道专家把关指导。
2.3.2强力的科研攻关
针对建设难点、特点,组织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项科研攻关,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成效显著。
(1)面对老山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效解决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工程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高速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研究》,成功开发并实践了公路隧道前臵式洞口工法及半拱-斜柱棚洞结构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保护了自然植被,减小了对原位地质体的扰动,节约了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一号隧道出口、二号隧道进口通过前臵式洞口工法施工,实现了隧道洞口“零仰坡”开挖,与传统的进洞方式相比,减少边仰坡开挖面积2400平方米,减少洞口土石方工程数量6500立方米,少砍伐老山乔木1600棵,原生灌木7000株。采用半拱-斜柱棚洞结构,与大刷坡方式相比,减少边坡开挖面积8600平方米,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47000立方米,少砍伐老山乔木4200棵,原生灌木26000株。目前该课题已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交通建设新理念,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2)隧道在建成之后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其运营安全被社会广泛关注。以往的实践表明,要最大可能提高隧道运营期的安全系数,必须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超前考虑。为此我们联合设计、施工、设备商及运营管理单位,开展《老山隧道智能联动控制应用研究》,将传统隧道机电系统中的闭路电视监视、信号控制、照明、通风、火灾报警、紧急电话、供配电等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建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实现系统联动控制,提高在隧道营运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速度和智能处理能力,力保运营安全。
(3)针对隧道内地下水丰富、湿度较大、渠化交通严重、路面湿滑、路面破损后维修困难等特点,开展《长大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形式研究》,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首次提出了永久性隧道路面,即连续配筋砼+沥青砼路面的结构型式。该路面结构既考虑到了隧道对路面使用耐久性的更高要求,又兼顾到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4)对隧道工程区地下水进行监测和研究,寻求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评价隧道建设过程中地下水变化对隧道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确定地下水的处理方案和隧道防水的措施,是隧道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开展《人性化隧道与地下水防治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老山地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与地下水动力特征和规律,既对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是对区域地质研究的重要补充。创造性地提出了碳酸盐岩山区断裂裂隙控水性的工程分类,摸清了调查样地的植物物种,形成了隧道施工对EFKZ地下水及生态条件影响风险性的EFIT评价模型,初步调查分析了隧道工程建设的生境破碎与边缘效应,对碳酸盐岩山区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和隧道生态效应的长期研究建立了宝贵的本底资料,为生态环保型隧道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2.3.3严密的过程控制
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全面动态管理。为此,我们根据隧道工程的建设特点和要求,提出了过程控制三要素:即施工控制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监理工作标准化。
(1)施工控制信息化。隧道开挖过程中在施工、监理单位监控量测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监控量测,专门制定并下发了《老山隧道监控量测管理办法》,对围岩变形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召开监控量测例会,根据量测成果,实时预测围岩变形趋势,及时预警、预报重大险情,为隧道安全掘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将监控量测与国际先进的TSP超前地质探测技术有机结合,准确掌握开挖前方地质变化情况,及时优化设计参数、调整开挖方式,力求做到施工安全、经济合理。根据监控量测成果及地质条件,采用过的掘进方式有:上下台阶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全断面开挖法等。
(2)项目管理信息化。根据各参建单位的职责划分和项目管理的客观需求,自主研发了实用高效、传输方便、安全可靠的项目管理系统,为施工、监理、市高指、省高指“一隧四方”构筑了信息管理平台,对工程进度、质量管理、费用控制、监控量测、设计变更、建设动态等内容实时上传、智能处理、动态查询,实现了远程全天候的动态管理。此外,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在网络平台上所发生的所有数据信息,都一一以电子介质保存,工程完工后可直接转化为一整套详实可靠的工程电子档案。
(3)隧道监理工作标准化。我们结合向兄弟省份调研学习到的先进经验,针对隧道工程监理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隧道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制定下发了《老山隧道驻地监理组监理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对隧道工程在洞口施工、爆破、掘进、支护、二次衬砌、防水板铺设等各项施工工序中现场监理组必须完成的各项监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细化要求,将以往隧道监理中界定不清、容易模糊的工作内容完全量化,做到监理工作不留盲点和死角,以此提升隧道监理工作质量,进而保证隧道工程质量。
2.3.4全程的质量跟踪 试验检测是隧道工程质量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也是衡量工程质量好坏的最好尺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以数据说话,实行一票否决,消灭隐患,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
(1)强化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单位自检、监理组抽检、总监办巡检”的常规检测基础上,聘请隧道检测经验丰富的专业检测单位同济大学,采用地质雷达、超声回弹、激光断面仪等对衬砌厚度、二次衬砌脱空、混凝土强度、锚杆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检测,填补了隧道常规检测的盲区,为确保隧道内在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编制印发了《隧道工程质量通病手册及防治要点》,对易出质量问题的重点环节与部位进行重点检测、重点监控。
2.3.5严谨的安全管理
隧道工程安全生产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务,响亮地提出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建设目标。老山隧道自开工以来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隧道工程施工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老山隧道施工重大问题24小时报告制度,并成立了以参建单位主管领导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了严密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2)防微杜渐,做好施工应急预案。针对老山隧道的水文、地质情况,我们制定了《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预案》及《隧道施工抢险预案》,全力应对突发事件,保证施工安全。其中《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预案》又细化为五个专项预案,即《溶洞处理施工预案》、《流沙处理施工预案》、《塌方处理施工预案》、《涌水处理施工预案》、《松散地层处理施工预案》。2005年4月18日,隧道掘进在穿过高膨胀粘性土超浅埋段时,岩体发生大面积的坍塌,由于预案准备充分,抢险及时,才避免了洞垮人亡事故的发生。
(3)风险抵押,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老山隧道建设之初,我们就实行《老山隧道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将安全生产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每月收取各单位、各工序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月底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情况返还抵押金,有效增强了参建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4)实行《洞内作业人员动态监控制度》。我们通过在洞口建立洞内作业人员动态表,对所有进出洞的施工、管理人员及其作业项目进行动态登记,随时掌握洞内人员流动及作业情况,为应急处理洞内突发事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2.4细节定成败
建设工程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最终保证质量优良、做工精细,不仅要有合理的施工流程做保证,更需要各道工序工作质量作基础,各岗位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细节定成败”的思想。
2.4.1严格工序流程,保障安全掘进
我们在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并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也就是每150m施工段落,单独编制开工报告,不批准不施工;掌子面与仰拱施工断面之间生产安全距离不足不准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未做不准施工;不良地质段无处理预案的不准施工;监理旁站不在场不准施工。正是严格执行了这“五不准”制度,才达到“少扰动、早支护、勤量测、快封闭”的新奥法施工原理的要求,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内在质量。
2.4.2优化钻爆方案,实现光面爆破
开挖是隧道施工的龙头,光面爆破是关键技术。老山隧道针对不同的围岩类型,制定了相应的钻爆实施方案,对钻眼数量、钻眼深度、装药结构、装药量、雷管段别等钻爆参数进行了严格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围岩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可能地对软弱围岩实现光面爆破。为了有效控制老山隧道光面爆破,我们制定了《老山隧道光面爆破管理办法》,其内容包括光面爆破要点、光面爆破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以及奖惩制度。同时成立了光面爆破QC管理小组,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和执行,并定期考核和总结。老山隧道光面爆破,四类围岩残眼率达90%以上,为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
2.4.3强化防排水工艺,确保不渗不漏
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确保隧道至少五年不漏水”的质量要求,并以此带动隧道其他工程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高要求,按“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优化防排水设计。在正常防排水设计基础上,增加了防串肋,富水地段每5米增设MF7环向塑料盲沟管,沉降缝、施工缝均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缓膨胀止水条双重防水,并创新采用无钉挂法挂设防水板。施工过程中,出台了《隧道二衬、防排水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及奖罚办法》等一系列的质量保证措施,以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正确的施工工序、全面的质量检查、严格的奖惩措施,全力保证防排水工程施工质量。
2.4.4严控隐蔽工程,杜绝质量隐患
隧道是隐蔽工程,二衬的施工质量尤为重要,我们印制工序流程卡发放工程管理人员,实行工序交接制。一是严格要求二衬在围岩和初支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通过监控量测,基本将二衬距掌子面的距离II类围岩控制在100m以内,III围岩控制在150米以内,IV类围岩控制在300m以内。二是以一个模板台车长度为一检查单元,全面检查防水板铺设前混凝土平整度、锚杆处理、环向透水盲沟安设、吊带铆钉头处理情况,检查防水板挂设及焊接质量,检查防窜肋、钢筋以及模板台车是否符合要求。三是加强混凝土质量检查,严格浇注工艺控制,有效减少二衬反弧段砼表面气泡,消除砼接缝错台,提高砼外观质量。
2.4.5适时动态优化,以细节促景观
一是在二号隧道出口段边坡永久性防护工程的设计上,设计人员开展设计创作,运用造园手法,设计由黄石和植物组成的景观式挡墙,取得安全与环保兼顾,功能与景观并重的效果,实现工程与自然的融合。
二是二号隧道出口处的中分带设计精致,独具匠心。设计人员设计了双层明暗排水系统,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山体汇集水进行综合处臵,景观设计与功能设计有机结合。我们设臵了湿地和植草相结合的卵石景观沟收集雨水,起均衡池作用,保持水土,防止水污染,营造“旱溪”景观效果。
2.4.6注重过程控制,以细节保生态
一是施工单位进场伊始,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强烈的环保氛围,规范施工单位驻地、施工现场、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泥浆的排放以及原材料的堆放。
二是开工之初,对施工期间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调查,并将环境敏感点分为A级、B级、C级,下发了《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指导意见》,对需要保护的一草一木统一编号,逐一登记造册,要求承包人在上报施工组织设计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组织专家专门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审查,审查不通过的不得开工。
三是实行环保抵押金制度,有效地约束了施工单位对生态的破坏行为,增强了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意识。
四是施工完工后进行最大可能的环境恢复。工程结束后所有临建设施、临时场地均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活垃圾得到了妥善处理。
3建设成效
通过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目前环保型隧道已初步显现,隧道衬砌结构稳定,工程质量优良,隧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基本实现了总体建设目标的要求,主要成果如下:
3.1提升了环保型隧道建设的新理念。
首次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引入生态环保建设理念,并成功实践。3.2积累了隧道建设管理的新经验。
通过老山隧道建设实践,我们身体力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建设方针,积累和总结了“理念是灵魂、设计是核心、管理出质量、细节定成败”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经验。
3.3实践了隧道洞口施工的新工法。
根据“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环保理念,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坏和最大限度地恢复”的指导原则,研究和开发了公路隧道前臵式洞口设计方法和工法,提出了前臵式洞口工法的合理施工工艺和施工关键技术,并在老山隧道成功实践,实现了隧道“零仰坡”开挖,取得良好的环保效果,具有很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3.4开发了隧道棚洞结构的新技术。
创新设计了以半拱-斜柱为特点的大跨异型棚洞结构形式,首次提出了此类异型棚洞结构的设计方法、计算模型及工程适应条件。开发了大跨异型棚洞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并在老山隧道成功实践,避免了隧道出口高大边坡的开挖,产生了良好的环保效益。
3.5取得了隧道沥青路面的新突破。
针对长大隧道路面对排水、防火、减噪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通过对国内外长大隧道路面结构形式的调研和论证分析,首次提出了永久性隧道路面,即连续配筋砼+沥青砼路面的结构型式。
3.6探索了隧道施工的新工艺。
通过优化钻爆方案、创新防水板挂设方法、引入真空抛丸喷砂工艺、厚层基材喷播工艺以及K-13绿色声学环保防火涂料等,拓展了一批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4结语
老山隧道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我省隧道建设的首次尝试。在下一阶段老山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深入总结老山隧道各项技术成果,不断学习全国各地隧道工程建设经验,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为江苏高速公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