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取舍是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
新闻取舍是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司马迁,主张“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仪”,提出了编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取舍过程的思想。新闻取舍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新闻工作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优选的过程,还是一个劣汰的过程,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主动筛选的过程。让什么新闻进入传播渠道,把什么新闻舍弃不报,不仅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同时也决定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
一、新闻取舍的三个层面
在新闻传播的全部过程中,新闻取舍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采访、写作阶段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二是编辑阶段各种编辑角色对新闻稿件的取舍;三是受众对已发布新闻作品的取舍。
1.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包括三层基本内容:其—,从一般事实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其二,从新闻事实中选取新闻价值大的典型事实;其三,从新闻事实的整体中选取那些新闻价值大的部分或片断事实。这部分工作主要由作者完成。
2.对新闻稿件的取舍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新闻稿件中选取可以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并舍弃不能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第二,选择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播已经选取的稿件。这部分工作由编辑完成。
3.对新闻作品的取舍,主要是指受众对新闻作品、新闻信息的解读接受过程,是受众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视听新闻的过程。受众是这部分活动的主体。
不难看出,决定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稿件,能否进入传播渠道并能否被受众进行取舍的是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取舍活动。在这里,记者的写作活动和编辑的取舍活动是受众取舍活动的前提。尤其是编辑,在整个取舍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本文主要讨论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取舍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二、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
新闻具有多元功能,当这些功能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多种需要时,新闻就具有了多元的价值。当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进行取舍活动时,实质上是在对新闻材料进行价值判断,新闻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新闻取舍的标准。尽管新闻取舍的标准众说纷纭,如“双重评价说”、“八看说”、“真、新、善、利、美”说等等,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社会和受众的利益出发,从现实的、历史的和新闻自身的角度多方位审视新闻的价值,我们可以归纳出新闻的三维价值,即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这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是一种满足国家政治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注重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尊重新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三维价值观。
张如法先生曾认为,影响和约束编辑取舍活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工作群体、内容公众性形成的压力、媒介压力及编辑个性结构等。但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取舍活动的因素中,编辑的价值观应该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科学认识新闻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是新闻取舍活动主体首要的和基本的素质要求。
1.导向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与贯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即新闻应当具有导向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应当具有政治、思想和大局上的导向价值,这是新闻取舍的首要和重要标准,也是时代赋予我国新闻事业的重任。
2.文化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积淀,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传承。即新闻应当具有文化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新闻应当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应当为先进文化的积淀增砖添瓦,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加强的一个方面。
3.新闻价值
从新闻自身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受众对新闻的广泛接受,有利于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即新闻应当具有新闻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进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新闻价值在实现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强的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主意,才能使新闻的导向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告诉我们,新闻取舍的过程是一种导向的抉择,一种文化的过滤,一种艺术的筛选。这种抉择、过滤和筛选的结果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大小。三维价值不是独立的、分割的和零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取得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效果,必须努力追求新闻的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有机和谐的统一。
三、新闻取舍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1.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
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就是说在取舍新闻事实时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是否符合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从深层意义上分析,新闻是国家、党派和某些利益团体选择的结果,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新闻选择标准本身即是一种主观的设定,从这一角度看,应该说导向决定着取舍,取舍遵从于导向,导向的基本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
新闻应当着眼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般来说,含有重要或重大政治意义的新闻事件有两类:一是关于党和国家信息的传播,如中央和地方党委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200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消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新办法出台》,就传递了国家不让一个中榜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政策与决心。另一类是可以被纳入党和国家政策轨道的最新事件。2004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消息《珠海紧急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就是一例可以被纳入国家政策轨道,反映国家政策实施情况的事件报道。
新闻事实应当符合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而不能与之抵触。如这样一则新闻要素:一个十三岁男孩人小志坚,辛劳打工,挣钱养活有病的父母。事情虽然感人,但却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如加以报道,等于鼓励童工现象。因此,这样的新闻就必须舍弃。
新闻报道的“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导向价值。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初期,媒体采取控制信息的态度,结果造成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各媒体对非典的报道又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虽然这对全民动员,预防非典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宣扬所产生的社会恐慌和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是不能低估的。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使其产生最优化的导向价值,避免因回避或过度报道而造成的反效果,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
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就是说取舍新闻时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展新闻的文化价值上下气力。新闻报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应当着力于宣传代表先进文化的典型形象,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着力弘扬和传承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着力营造和培育一种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以陶冶大众情操,提升文化品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闻映射着现实,也记录和积累着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雷锋,张海迪、中国女排等典型形象通过媒体的传播,曾感染了无数受众,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先进典型形象仍然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向上,1966年穆青的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塑造了一位受人民爱戴的干部形象,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成为一种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这些新闻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在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新闻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些现象对新闻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会构成潜在的危害,步入新闻报道的误区。新闻工作者绝不能为了“抓人眼球”而成为“狗仔队”,娱乐报道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制造精神鸦片、文化垃圾。媒体有制造语境的权利和功能,但不能利用含糊的媒体语境制造虚设信息。由逐利、猎奇、寻求刺激等不当动机造成的新闻污染现象,可能对社会良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戕害。这些现象值得新闻界认真反思。新闻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优秀的文化,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洗礼,那些反文化,劣质文化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如果这些文化垃圾在编辑的手中就及早被舍弃了,我们的媒体岂不更加洁净。
3.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就是说应该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上入手,努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众的好恶和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传媒的生死存亡。正如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所指出的:“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稿件仅仅只有宣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以下因素构成选择新闻的标准:
一、时新性。
二、重要性。
三、接近性。
四、显著性。
五、趣味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实际上正是对提高新闻价值的一种要求。选取新闻价值高的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任何编辑都知道的常识,媒体的生存压力,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新闻价值的强大动力。但如何在提高新闻可读性的同时避免产生单纯或过分追求新、奇、快的误区,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追求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新闻自身的价值,这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闻价值要与导向价值统一。如过分强调新闻的接近性,会导致全局观的忽视而造成不良影响。媒体对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情况报道以后。随着文楼村艾滋病患者多的消息传播开来,文楼村几乎所有的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被雇佣者赶出了门。艾滋病报道给上蔡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记者在报道中就事论事,没有在整体上把握和引导,形成人们对文楼村人的恐惧心理。
新闻价值要与文化价值统一。过分强调新闻的趣味性,会导致低俗文化泛滥。一些媒体盲目的追求新闻的新奇和刺激,如《爱犬“吻死”8岁小主人》,《××抢了××男友?》,《××酥胸半露泄春光》等等。这些耸人听闻或没有意义、粗俗低下的消息,对于引导读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是没有益处的。而过分追求新闻的时新性,则会造成新闻的浅薄化和表面化倾向。刘翔夺得奥运会金牌后,许多媒体抢发消息,关于刘翔的娱乐性报道频频亮相,而内容却相差无几,空洞无物。真正有内涵的报道却是许多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关于刘翔的新闻调查,这个调查才使得刘翔的新闻有了深刻的内含和文化的价值,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得以增强。
张家恕教授在《颠覆与建构》一书中谈到新闻价值时,提出了“善”和“美”的概念,善指的是新闻作品的社会规范,美指的是新闻作品的美感效应,如果我们的新闻作品在追求新闻价值时能多一点善和美,这种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定会不同凡响。只要我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创造先进文化和提高新闻作品的美感效应统一起来,把追求新闻价值和遵从社会规范统一起来,就一定能生产出更多更好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新闻作品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第二篇:新闻传播的内容
第三章 新闻传播内容
第一节 事实、信息和新闻信息
一.事实和新闻事实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
事实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范畴,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新闻传播的本源,即新闻的基本来源,是事实(陆定一)
唯物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的是关于事实的信息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就是新闻失实
事实第一,新闻第二
事实具有哪些性质,新闻才会有同类性质
反例:事实为政治服务,预发性报道
生活中的事实与新闻传播中的事实有本质区别
生活事实:客观存在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
新闻事实:既含有被传播事实的客观信息,又含有传播者的主观信息
事实本身不是新闻,把事实传播开去才是新闻
客观事实没有价值特征,新闻反映着报道者的价值评价的差别
二.信息和新闻信息
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者中存在方式与运动过程的陈述 新闻信息:含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 新闻传播活动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传授活动,新闻信息才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规定
三.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的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
用事实说话,成功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与观点,它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
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了解事实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收受者,更具说服力 用事实说话,其表述不仅要巧妙展开事实,铺陈事实,而且更需发现与捕捉会说话的事实,即内含逻辑说服力的事实,三分写作七份采,让受传着自我了解作者的倾向
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的标志,在需要表明立场倾向的时候,能够拿出会说话的事实 用事实说话,不是反对必要的议论与说理,而是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节 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一.价值和价值传递
价值:事物具有的积极作用
政治经济学里,特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
新闻的价值:传播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对收受者信息缺乏的满足程度
新闻信息的价值:由该信息(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各种信息价值总和构成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价值观传递的过程
新闻媒介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传播者以各种方式散布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被报道事实的价值判断。这是对社会的价值教化即媒介的社会规范功能 新闻传播中价值传递的实现,是收受者对传播者的价值观认同
认识的第一主体传播者,和第二主体收受者,对认识客体——附着于新闻信息的价值观及其在编辑过程中的附加值的价值认同,是实现媒介社会行为规范功能,和使某些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新闻传播的价值传递完成的二.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
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要素收传者的需求:求新、求知、求近
时新性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事实是人们求知的。求知度(无感知人数与总人数比)越大,价值越大 重要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即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的利害关系
事实越重要,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越大。由求近(利益接近)心理决定 显著性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
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
地理:利害关系决定,地距同新闻价值成反比
心理:求知欲和好奇心所致,心理距离通信温价值成反比
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表现新闻事实新鲜奇特,激起人们好奇心和新闻欲
新闻事实充满情趣,令人激动、感伤、可笑
新闻事实富有人情味,调动同情心,抨击庸俗情趣,推崇高尚情操
新闻价值观即新闻价值取向,是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
主要受传播实践的制约、检验和纠正
传播实践的核心是新闻的传播效果,即新闻公开传播后受传者的共同兴趣和关注程度。关注程度越强,关注面越广,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敏感识别、判断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的传播价值 指新闻传播之后,所实现的各种价值效应之和
大于新闻价值(最基本价值效应),还包含信息,宣传,审美,知识价值等 新闻事实含有的客观要素: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等,最主要的价值是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 宣传事实中具有的宣传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性,逻辑性,情感性要素等新闻事实中包含的宣传价值要素越多,新闻传播价值中的宣传价值成分越多
审美价值 指审美对象客观具有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审美需要、给人审美享受的价值 宣传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通过新闻和新闻媒介等载体而增值
第三节符号和新闻信息符号
一.符号:传播要素
新闻传播的内容客观信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主观信息-同事实相关的价值判断
施拉姆-会聚关系:传播中构成的关系,意味着共享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
符号传播活动的要素
最重要的特点:对传播双方来说有相同理解的含义,这是符号发生传通作用的基础符号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共同含义,才能参与传播,才能代表传播中的各种实际内容 其含义的确定性,来自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自反复传播活动中的不断观察与认同 符号的特点是信息的携带者,是信息载体,是传播的工具
是约定俗成的,人赋予符号以含义
其形成与意义上的联系完全是人为的,受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符号含义为受传者所理解,是传播得以进行的基础
信号和符号的区别符号:人们生活经验抽象的产物,为人类特有,属意义范畴的一部分
引起的是,关于事物的概念
实际运用中,具有功能性价值
符号是高级的、复杂的信息载体
信号:物质存在的一部分
引起的是,与某事物是否存在有关的反映
实际运用中,是某种物理的或实体的存在信号是低级的、简单的信息载体
二.新闻信息符号
符号语言运用各种符号和标志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语言形式,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广义包括:声音,语言,文字,图画,表情等
狭义单指:图画和实物标志
新闻传播的符号语言符号:口头语言——话语和书写语言——文字
非语言符号:除语言文字以外,可以通过感官触到的概念的总称
可以加强,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
讯息由一组信息符号组成的符号系列
传播过程 编码-传播者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对象都是符号化的信息
译码-编码的逆过程,还原信息
译码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文本分析,可优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第四节选择和新闻选择
一.系统和自组织系统的选择
系统:由相互联系、依赖、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作用的统一体 自然系统封闭式系统
人造系统开放式系统
自组织系统:在一组事物或变量之间自动发生的,不需要以外的力量进行干预而形成的系统能从无组织的无序状态中自动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秩序
新闻传播系统:在新闻传播规律支配下,由传播者为组织核心的自组织系统
其组织化过程,是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选择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是自组织系统自我维持与自我发展的动力,是自组织系统的生命线
二.新闻选择的意义
新闻选择: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新闻选择实质上是对能构成新闻的事实的选择
作为第一把关人和实际操作者,新闻传播者的新闻选择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 新闻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数量:无穷尽的事实需要比照和取舍
质量:传播者和决策者 以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选择依据
受传着 以自己特定的标准取舍
媒介生存发展:新闻选择是其维护自身机制、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
三.新闻传受双方的新闻选择
传播者:选择即把关,传播者成为把关人
美-库尔特.卢因-受门人/把关人-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受传者:选择既满足,追求最巨大的传播通道与最广泛的选择领域,尽可能多的直接传播和尽可能少的多级传播,最少障碍与干扰的收受通道
美-施拉姆-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报偿的保证 / 费力的程度 = 选择的或然率(概率)
启发:尽可能方便地使受传者获得最关心的传播内容,使他们获知新闻信息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
四.新闻选择的依据
新闻传播者的素质和技巧的综合考量:正确实施新闻选择,不遗漏重要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发表最新新闻信息,最大程度满足受传者的收受愿望,同时不违反法律、党纪
传播者受到的制约
传播环境媒介生态:媒介生存与运作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环境
传播生态:与传播密切相关的社会条件及同信息物化过程相关的物质条件 传播控制
依据1)党性原则要求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2)法律法规和有关新闻传播的传媒法律文件
3)社会主导价值观
4)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取向
5)行业规范
6)本媒介编辑方针与风格特征
7)社会公德水准与社会心理承载力
8)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比较把握
新闻选择: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以传播功利为定夺,政策法律为依据,价值取向为首选的对新闻事实反复权衡比较、评价分析的过程及其结果,随传播环境变动而变动
第三篇: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班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姓名:张静怡学号:1260110032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狂飙猛进,并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令人诧异的改变。网络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CNNIC今年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有上网用户总人数达7 950万,其中70.9%的人经常在网上获取新闻信息。据Editor&Publisher杂志的研究发现:约有1/3的网络新闻读者对传统媒体失去兴趣。其中,电视收视人数已下降35%,无线广播听众下降25%,报纸订户下降18%。网络传播的发展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暗藏着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并对传统新闻媒介实现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键词:网络传播的影响世界交往理论新闻传播的意义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上,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他们从三个方面谈到了交往所产生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第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一、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20世纪,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吧人类带进了“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通讯卫星、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方式的“突破境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地得到延伸。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它集中了人类传播史上所有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空间压缩性、内容海量行、双向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媒体性等方面有具有其它传播媒介不具备的特点,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把整个世界覆盖起来,使人类曾经梦想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等神话成为现实。不同文明和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不断的沟通、交流、对话、碰撞和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网络传播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精神交往的客观需要,同时它又在拓宽全人类和全社会精神交往的范围和深度,提高精神交往的水平和质量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主要和普遍的交往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工具,也是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信息、学习、聊天、玩游戏、进行各种文化消费和从事各种形式的文字和艺术创作。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交往的要求都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和满足。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具有物理时空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时间消灭空间”理论也体现在这里。
二、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在“世界交往”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任何适宜的新媒介的发明对于形成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新工具的发明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创造新的历史活动。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已成为了互联网的新贵。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无论名人还是普通大众,大家都在一个平台内交流分享信息,很多人甚至坐个公交,吃个饭也要发到微博上告诉网友,并乐此不疲。由此可见,人们对微薄的喜爱,这让人不得不
对“全民微博”时代多了一份憧憬。甚至网络流传“今天你织围脖了么?”为大家所热议。一段时间发展下来,网民们似乎对微博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微博上发表的内容也越来越有深度,网友之间甚至还展开激烈论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甚至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也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多政府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政府方面主要利用微博征求民众意见,让民众自由发表观点建议,尽力在民众心中树立亲民民主形象,名人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正面积极有趣的信息以获得更多支持,新闻媒体则利用微博发表精短新闻消息以扩大知名度。社会各界纷纷将目光转向微博的最大原因是在于微博上与民众交流的便捷性。人们对发布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博主还可自行对感兴趣的评论进行回复,与网民进行良性讨论。
与此同时,在各地消息及时发布这一点上,微博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热议的“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条新闻其实最先是从微博上发现的。还有“爆吧事件”“抢盐风潮”等都是率先从微博上引起的。总之,作为新兴媒体中强有力的一部分,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社会舆论的阵地,它都是一把双刃剑。应合理的把握,才能使其发挥出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量,最大程度的为社会所利用。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第四篇:新闻传播专业简历中的自我鉴定
●扎实的专业基础:
10年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锤炼与积淀,以专见长;哲学、法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科全优的成绩,拓展学术视野。
●较强的科研能力:
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一篇为《新闻记者》头条刊登,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一篇获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工程课题主要成员。
●丰富的实践经历:
CCTV—1、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e龙网等传媒的历练,培养了敏锐的新闻视角。
●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
20xx年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会务组总负责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唯一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全程网上直播);曾主持江苏电视台新闻频道2次全省观众调查。
第五篇: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优势
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优势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事件传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独特性及受众的可参与性等无时无刻都在增加新闻传播事件的价值。论文基于新媒体视角重点阐述了新闻传播事件中新媒体应用的具体优势,旨在更好地凸显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 新闻事件 优势
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迅速性、多渠道、灵活性及互动性特点,一旦传播的新闻事件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受众,此新闻事件必然会掀起社会热门话题的浪潮。显而易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颇具独特的应用优势,更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必然发展方向。对此,为更好地理解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如何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可为我国新闻事件传播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借鉴。因此,论文对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优势进行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契合受众期待心理,新闻价值含量高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渴望在短时间汲取更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事件传播中契合受众期待心理,为受众提供高价值含量的新闻信息。那么,新闻事件传播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新闻事件传播的单一性,而是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件的简洁性和最高价值。比如说传统媒介以报纸、图书的方式传播新闻,其新闻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方式展现给受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具有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结合等形式还原了新闻现场,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更加生动形象。
如新华网2018年5月4号报道的“微视频:小岗村里的年轻人”事件,以4分钟零4秒的微视频和简短文字形式打造出有声的新闻事件报道,既满足受众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又契合受众对更高新闻价值期待的心理,新闻渲染性极强。
二、多元化多渠道传播,新闻事件传播范围广
全媒体背景下的媒介相互融合是媒体的大势所趋,也是众多媒体互融互通谋求共赢的最主要发展模式。国外有学者声称“媒介即讯息”,时代发展中人类活动也和媒介传递的内容与时俱进着。在新闻事件传播中,新媒体以多元化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也在文明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新闻传播事件应用新媒体技术,依据受众心理形成热门话题,以更加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加受众数量,扩大新闻事件传播范围,以增强新闻事件传播的价值。
当今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多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单纯的电视新闻频道等方式,可从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各个新闻网站等平台获取感兴趣的新闻。如新华网2018年5月5号以图文并茂形式关于“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生这件事情很重要”的报道,当天也在澎湃新闻网站以“200秒穿越200年!纪念马克思微视频《传人》”为题目作了相关的深度报道。与此同时,该新闻在界面新闻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他新闻网站等均有报道,且报道方式更多元化,新闻事件传播范围以多元化报道方式及多渠道传播途径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受众范围。
三、低门槛的互动交流,新闻时效性强
一般来说,人自始至终都具有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以趣味性及价值性为自身成长提供必备的知识库。新闻事件的传播也作为人们获取有效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新闻多以图片和文字方式传播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容易处于疲惫状态,且单一和枯燥的新闻信息很难加深受众的印象,很有可能读完后就印象不深刻了。那么,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事件应用中,拉近了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以受众可参与话题热议活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o当然,传播新闻事件时,在新媒体平台可完成实时发布和实时传播的新闻报道工作,受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实时新闻讯息,及时掌握新闻事件进展情况,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新华网、澎湃网及界面新闻等平台关于2018年夏威夷群岛地震的报道,以最初发现地震的报道、接连地震和火山持续喷发的新闻信息传播,短时间己吸引受众参与话题讨论,也为关注此新闻的受众持续提供新闻信息,以获取实时性、全面性的夏威夷群岛地震信息。如果仅仅借助于传统媒介,很难实现新闻事件传播的实时性,很有可能夏威夷群岛地震新闻过去一段时间才出现在广大人民的视野范围内,地震情况的后续报道也是延迟性地传播着,导致了受众读完前期新闻报道后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看后续报道,已然无印象。
再如我国民生新闻的报道,受众在新闻平台坚定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及需求,成千上?f的心声会在一起,有助于我国相关民生部门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的科学指导。当然,新闻事件的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以多渠道方式进行,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口味,增强了新闻事件传播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展现出的优势还有很多,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新闻内容,也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传播符合其期待心理的新闻事件,更以多元化、多渠道方式掀起新闻事件热议的浪潮。新闻事件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也要注重媒介的科学性融合发展,保留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及价值意义,不仅仅为受众提供颇具新闻价值的讯息,受众参与其中的互动交流讯息也为我国新闻事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最有力的科学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佳妮.VR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意义、局限与发展路径[J].传媒,2018,(5).[2]马百行,周树雨.新媒体环境下的两会传播研究――以2017年全国两会传播为例[J].青年记者,2017,(36).[3]李璐.2017新闻传播活动的10张面孔――规范化、智能化与范式创新[J].中国记者,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