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时间:2019-05-12 12: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篇: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正如老师所说,传播无处不在。或许在我们身边的信息传播还构不成新闻,但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传播。每天我们知道打铃了是要上课或者是放学了,我们知道某某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的传播。

而新闻传播对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是一种支配,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每天应该做的事、应该完成的任务都是新闻传播引导的。因为我们人类是群居生活,并不是一个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就如同野兽般,不知道怎么做饭、怎么穿衣、怎么打车、怎么上学、怎么找工作、怎么赚钱等等,这些都是依靠的新闻传播来达到学习的,否者我们就不值得称之为人,称之为高等智慧动物。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会毫无收获,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在传播,他们是直接传播的文化知识。所以新闻传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新闻传播更是层出不穷,从个人、从老师、从电视、从网络上我们都在接受着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就好像动物依靠的氧气和水来生存一样的重要。假如没有新闻传播我们一样无法生存,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柱。

而对于社会来说,新闻传播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新闻传播的社会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根本构不成社会。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建构,没有新闻传播就没有社会。什么叫社会?通俗的说,社会就是很多人和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有人与人交流,互相依存,互相依靠而形成的。倘若没有新闻传播,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能安定么?人类甚至都无法在一起生存。所以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根本。而对于我们这种即将加入新闻行业的半新闻人来说,我们要更加关注新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关注,因为新闻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说新闻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二战时期的身为美国间谍的德国人科尔贝,他向美国提供了上至德国军队作战方案和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下至纳粹大屠杀真相等无可估价的情报。他让二战提前结束。如果不是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二战会提前结束么,他就是因为传播出了有用的信息,所以让很多人免于战火的灾难。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把如今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把一个一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家一样。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我们就算不出门能知道地球的另一边在发生什么,我们能迟到地球另一边的食物,我们能知道他们的风俗、文化。所以,新闻传播对社会来讲影响及意义是极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姓名:陈杰

学号:201002084141院系:文新院广电

第二篇: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班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姓名:张静怡学号:1260110032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狂飙猛进,并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令人诧异的改变。网络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CNNIC今年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有上网用户总人数达7 950万,其中70.9%的人经常在网上获取新闻信息。据Editor&Publisher杂志的研究发现:约有1/3的网络新闻读者对传统媒体失去兴趣。其中,电视收视人数已下降35%,无线广播听众下降25%,报纸订户下降18%。网络传播的发展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暗藏着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并对传统新闻媒介实现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键词:网络传播的影响世界交往理论新闻传播的意义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上,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他们从三个方面谈到了交往所产生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第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一、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20世纪,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吧人类带进了“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通讯卫星、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方式的“突破境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地得到延伸。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它集中了人类传播史上所有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空间压缩性、内容海量行、双向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媒体性等方面有具有其它传播媒介不具备的特点,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把整个世界覆盖起来,使人类曾经梦想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等神话成为现实。不同文明和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不断的沟通、交流、对话、碰撞和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网络传播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精神交往的客观需要,同时它又在拓宽全人类和全社会精神交往的范围和深度,提高精神交往的水平和质量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主要和普遍的交往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工具,也是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信息、学习、聊天、玩游戏、进行各种文化消费和从事各种形式的文字和艺术创作。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交往的要求都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和满足。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具有物理时空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时间消灭空间”理论也体现在这里。

二、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在“世界交往”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任何适宜的新媒介的发明对于形成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新工具的发明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创造新的历史活动。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已成为了互联网的新贵。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无论名人还是普通大众,大家都在一个平台内交流分享信息,很多人甚至坐个公交,吃个饭也要发到微博上告诉网友,并乐此不疲。由此可见,人们对微薄的喜爱,这让人不得不

对“全民微博”时代多了一份憧憬。甚至网络流传“今天你织围脖了么?”为大家所热议。一段时间发展下来,网民们似乎对微博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微博上发表的内容也越来越有深度,网友之间甚至还展开激烈论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甚至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也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多政府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政府方面主要利用微博征求民众意见,让民众自由发表观点建议,尽力在民众心中树立亲民民主形象,名人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正面积极有趣的信息以获得更多支持,新闻媒体则利用微博发表精短新闻消息以扩大知名度。社会各界纷纷将目光转向微博的最大原因是在于微博上与民众交流的便捷性。人们对发布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博主还可自行对感兴趣的评论进行回复,与网民进行良性讨论。

与此同时,在各地消息及时发布这一点上,微博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热议的“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条新闻其实最先是从微博上发现的。还有“爆吧事件”“抢盐风潮”等都是率先从微博上引起的。总之,作为新兴媒体中强有力的一部分,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社会舆论的阵地,它都是一把双刃剑。应合理的把握,才能使其发挥出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量,最大程度的为社会所利用。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第三篇:论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

论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从我国传统新闻学来讲,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

新闻传播(news communication)是近年来才被国内学人采用的一个概念,是伴随着传播学的引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20世纪80中后期,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被打破了,更加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学科体系正在建立和发展之中。将新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避免了以往新闻学研究中以描述性研究和经验总结性研究为主而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不足。正如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童兵教授说,“新闻传播学是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之后的新闻学。新闻传播学是把新闻传播看作人类传播的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把子系统同母系统一起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从中探究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共同规律以及子系统——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而不似过去那样,仅仅对新闻传播作封闭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因为扩展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延伸与拓宽了研究领域,自然强化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优化了对新闻传播指导的有效性。”[1]对于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的研究,是探索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学关于受众心理的调查研究,是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受众心理进行科学研究和客观分析,这在我国传统新闻学对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其中关于受众心理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以往历史中的很多不成功的新闻传播活动都是由于没有研究受众心理、违背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客观心理规律造成的。在现实中,无论是新闻事业管理者、宣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普通的新闻传播者,都有必要加强了解和研究受众心理的自觉性,提高对受众心理的重视程度,掌握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般心理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研究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说明。

一、新闻传播与受众的概念

在传统新闻学中,没有明确的“新闻传播”的概念,人们在传统新闻理论中讨论比较多的新闻学基本概念是“新闻”、“新闻活动”、“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真实性”等等,明确的新闻传播概念是在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方法研究新闻学之后被提出的。

从字面上理解,“新闻传播”就是指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然而,由于人们对“新闻”定义和“传播”定义理解的不同,对新闻传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有不同。

从搜集到的文献中看,目前关于“新闻传播”的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2]其二认为,“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职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迅速、连续地把新闻传播给受众并引起受众反馈的双向传播过程。”[3]后一种定义是一种简单套用“大众传播”概念得出的新闻传播定义,它将新闻传播者局限于“职业新闻传播者”,将“新闻传播媒介”局限于“大众传播媒介”,同时没有给出明确的新闻概念。笔者比较认同前一种观点。这种观点首先明确了“新闻传播”的传播形式包括“人际间、群体内、社区内的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各种形式,其次明确了“新闻传播”活动中被传播的“新闻”的概念,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最后,这个定义还明确了新闻传播是一种相互传受的互动过程。本文论述中将采用这一“新闻传播”概念。

受众也是随着大众传播学的引入而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概念。一般认为,“受众统指媒介传播讯息的接受者,它包括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等音像制品的听众和电视、电影的观众。”[4]在国内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文献中,也有不少人把受众称为“受传者”,如段京肃、罗锐在《基础传播学》中说:“受传者,即各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又称之为受众。”[5]张隆栋主编的《大众传播学总论》中说:“受传者亦称‘受众’,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6]本文中的受众主要是指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或者说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

二、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像其它信息传播活动一样,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事实)、传播者(新闻传播者,包括新闻采编人员及新闻机构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其它人员)、信息(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传播媒介)和受众(新闻接受者)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新闻信息,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先有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收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新闻传播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7]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而发展的。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的主观目的、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等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没有受传者的参与和响应,任何传播活动都会像没有目的地的列车一样,失去运行的方向。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传播学对大量新闻传播事实的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记忆之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之,不顾受众的需要、违反受众心理反应的客观规律,单从主观愿望出发,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较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目的,甚至会受受众逆反心理等因素影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不仅使受众拒绝接受传播信息,甚至拒绝理会传播这类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媒介。如图(1)所示:

新闻信息1

受 众

新闻信息2

寻求新闻信息

接受 拒绝

第四,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信源”。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新闻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相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只要受众接收到了传播者发出的新闻信息,就会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接受或拒绝等各种反应,这就是反馈。反馈的内容构成了传播活动中的又一种新的信息,发送给传播者和其它受众。此时做出反应的受传者成为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充当了“信息来源”的角色。而受传者的这种在“再生信息”往往决定某一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因此,从这点上说,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制导作用。

第五,受众是新闻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众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成分,受众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认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直接决定传播环境的状况,而传播者只能在现有传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如果脱离传播环境现实,就不可能实现传播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制导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所有新闻传播活动的目标终点,任何忽视受众的新闻传播活动都不可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

三、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受众心理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构成新闻传播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8]心理是一个大的集合概念,它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9]我们这里所讲的受众心理,是指作为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众的心理需要是推动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同时受众又因为各自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不同,对不同种类的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使新闻传播受众出现分众化,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定的新闻信息只能传递给特殊的受众群体。

第二,受众的现有心理态度、思维定势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在新闻接受过程中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人的心理的本质决定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而这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往往受人的现有心理态度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第三,正确认识受众心理是实现欲求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受众的心理满足与新闻传播目标实现的统一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佳状态;新闻传播受众的信息饥渴与逆反心理的产生会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失败。

四、我国受众心理研究的简要回顾与描述

1.关于受众心理研究的简要回顾

在我国传统新闻学中,早期的新闻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报纸读者心理的研究,如邵飘萍在其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曾指出:“外交记者于迎合多数读者心理之外,且负制造多数变换社会心理之能力与任务也。”[10]新中国成立后,读者心理也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较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在1956年写成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指出了探讨读者心理的意义,论述了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文革十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受众心理问题成为禁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伴随着人们对文革期间新闻传播现实的痛切感受和对促使我国新闻传播活动走上正常化、科学化的强烈愿望,新闻心理学很快被提出来,并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生岳颂东的《报纸读者的心理研究》、杨壮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报纸的兴趣》等。仅1979-1986年间,就有近百篇新闻心理学方面的论文问世,其中被福建日报新闻研究所编辑的《新闻心理学刍议》汇集有41篇;被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编入《新闻学论文集》中的新闻心理学论文5篇;被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陈远焕收集到《中国心理学文献索引》中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3篇,其中有关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心理研究的论文有18篇。[11]1986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张俊德、刘海贵合著的我国第一本《新闻心理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的第五章“受众心理”专门探讨的新闻传播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自此之后,我国已经陆续出版了大量新闻心理学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受众研究的论文约两千篇,出版的有关受众研究的著作和译著已有30余种。[12]这些论文和著作有的是大众传播学者对西方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成果的译介和结合中国传播实践进行研究的理论文章,有的的研究者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的试验研究报告,有的是新闻工作者(包括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及研究机构的从业者)对不同媒介受众的调查研究报告,有的是类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等专业组织研讨、由《受众研究通讯》等专门刊物刊登的专题文章,有的是大专院校的学者、专业研究者对构建中国的受众学科体系的设想与探索的论文和专著。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大多涉及到受众心理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对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提出独到见解的研究文章,如收入刘京林、周光荣主编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中的论文共25篇,共分4编,其中专门论述新闻受众心理的论文就有10篇,分别收在“第三编 新闻受众心理”和“第四编 新闻受众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两编中,另外两编中关于新闻心理学研究趋向和新闻传者心理的论文中还有13篇涉及受众心理。较有影响的专门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的专著是虞达文的《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此外,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徐培汀和谭启泰合著的《新闻心理学漫谈》(新华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徐熊的《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等。2.对受众心理研究理论的简要描述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的受众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受众心理研究和微观受众心理研究两大类,宏观受众心理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受众心理的一般社会性反映规律,如一般受众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研究等,比较注重理论思考和科学抽象;微观受众心理研究主要运用认知心理学、接受心理学、统计学甚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受众对具体问题的反映特征,如青少年观众收看电视的心理分析、新闻字幕类型与记忆、广播配乐对受众理解新闻的影响等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受众心理研究尚处于对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阶段。受众心理研究成果中经验的描述较多,从不同侧面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具体统计分析的研究较多,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且重复的成分较多,绝大部分论文和专著都只是从不同侧面涉猎了受众心理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研究,大多是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完全理论”。显而易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更不用说满足提高新闻传播实践水平、指导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需要。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积极推进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建立具有完整体系的受众心理学,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受众心理,揭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深层理论规律,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研究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不仅对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新闻传播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新闻传播教研室 郭青春)

第四篇:劳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劳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首先:由猿到人

劳动让双手更灵活,终于能够把石块打制成石器

在劳动中,简单的呼叫不能满足互相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了

逐渐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获取食物。

最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要学会合理分工,再学会物质交换,直到现在,使用货币。

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社会也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劳动推动了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满足了自己生存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当人类的劳动足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劳动就开始帮助人类积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这些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类劳动的能力和技巧也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人类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的微观体现。显而易见,劳动使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劳动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了思想境界,继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有些许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有很多,我认为对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有很多,从体力到精神,从行动到思想,同时还包括社会交往,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等。这一点使我们意识到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

然后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这点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生活中关于个性发展的例子也有不少。有的人不注重个性发展,找到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结果在这职位上业绩平平,毫无作为;而有的人则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由于兴趣所致,故很容易就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也就更接近成功。

最后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这一点也给我很大启发。我们人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中,脱离了群体就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甚至难以生活。所以要得到全面发展,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与周围的人一起努力共同进步,使人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三点,是给我不少启发并使我思考的三点,这几点论述引发了我的思考并能让我更好的了解如何发展和完善自我,也是我认识到了自身有很多尚有不足。我会牢记这些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标尺,规划好将来的人生。

下载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传播对个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浅谈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生活实例,能点缀丰富课堂,回归解释生活,让师生养成关注地理的习惯。[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例 意义 [中图分......

    生活_学习中“实事求是”的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意义 摘要:实事求是一直是人们被人们挂在口中,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多人人做到了这些,我想却是相差甚远了。实事求是的意义是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学院:艺术学院 姓名:吴梅青 学号:***529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

    日常学习对会计工作的意义

    日常学习对会计工作的意义 会计学作为为一门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践是检验理论里的最好的试金石。书本中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要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壮大发展,已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对学习毛概的意义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学习《毛概》的意义 基地1003班 张韵竹 1103100328 中国的马克思是毛泽东。任何人都不能质疑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

    个人学习生活报告

    个人学习生活报告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您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个人学习生活报告。 我叫xxx,现在是xx大学xx学院2015级研究生,我的专业是地质工程。我的本科母校是xx大......

    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总结

    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总结1 回顾三年多来的工作学习情况,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将入学以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给组织汇报如下:一、思想上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种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