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

时间:2019-05-14 08: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

第一篇: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

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

——关于我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之一

------------------2010-08-16 10:41:02 来源: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余晖

该报告是由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华全国工商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工商组织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组组长为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迎秋教授。兹将该报告全文分期刊出,文中所述观点均由作者本人负责。

在该报告中,作者首先比较了若干国家和地区几种典型的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并立基于我国的制度禀赋的分析,提出了未来模式的选择建议;其次作者从行业组织与政府、会员企业与行业组织以及行业组织与行业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回顾和评价了我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现状,检验了现有的管理体制与目标模式的相关程度;再次,作者勾勒了未来管理体制的主体框架,即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更综合性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建立过渡性的行业组织促进机构,按行业划分标准和一业一地一会的原则整顿和调整现有行业组织,并积极发展新的行业组织;确立工商业联合会作为区域性和全国性工商行业同业公会及其联合会的组织形态;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其他相关政府机构为辅的行业组织管理体系;颁布行业组织法律或法规,明确行业组织的性质、职能、设立和入会原则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及其与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行业组织(本文的行业组织主要指产品、服务和贸易流通领域内的同业组织,即同业协会、同业商会及其基础之上的纵向和横向性质的联合会,它们是企业法人组成的社团法人)。在十分谨慎的改革策略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的路径从体制内转型开始到体制外自发,目前呈现出增量带动存量,竞争和相互融和的趋势。但由于存量主要在中央高端,增量主要在地方低端,而高端转型的缓慢造成了行业组织生态结构的异常紊乱。这种紊乱的结构状态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经济秩序和全球竞争对行业组织功能的巨大需求。造成结构紊乱的主要原因正在于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而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又在于政策制订者对未来体制模式选择的不确定,由此影响到行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重立。但无论如何,行业组织的深化改革的确已迫在眉睫,从2005年国家发改委受国务院委托起草的《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本文即试图对我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进行探讨,努力寻求一种立基于理想目标然而具有边际制度创新意义的改革思路。

在下文中,我们首先要比较若干国家和地区几种典型的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并立基于我国的制度禀赋的分析,提出未来模式的选择建议;其次我们将从行业组织与政府、会员企业与行业组织以及行业组织与行业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回顾和评价我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现状,检验现有的管理体制与目标模式的相关程度;再次,我们将勾勒未来管理体制的主体框架。

所谓行业组织的管理体制,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与行业组织之间通过法律建立起来的外部行政管理和合作制度,它也包括这种管理权力在相关政府机构之间的分配和协调制度,及其在行业组织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的体现。

模式比较

在有关社团组织的研究中,一般把社团的管理组织形态分为“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两种。前者流行于美国和英国,即各种会员可自由进退的协会类的社团组织,不但自发产生和自然消亡,而且彼此间不存在固定的横向和纵向的正式关系,也不存在固定对应的政府行业主管机构,因此我们称之为“星状分布”,显得多而杂乱;后者流行于欧洲大陆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那里的协会组织,被严格按照区域以及产业或产品的分类标准对号入座,由下至上地建立起纵向的塔层关系,因此我称之为“金字塔状分布”。其塔基是所有企业组成的各种相互独立的产品类协会和区域性综合性商会;塔尖则是数量很少的若干产业部门的总会,它主要由按中类标准和产品标准划分的中小型协会以团体会员的资格组成。在它们之上,是政府相应的产业主管机构。政府在推行产业政策时,就是借助这些塔尖由上往下地传达信息和协调实施,同时,各产业的利益也通过这个渠道,由下往上地有组织的传递。当然除了后者特有的政府产业主管机构之外,这两种模式都还包括承担其他相关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如登记机构、反垄断机构、税务机构、审计机构等。

由于政治、法律、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行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上,各国采取的模式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紧密型(也称公法型)

行业组织与政府关系密切,行业组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延伸机构,执行了政府赋予的大量管理职能,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与政府一起完成对社会成员的管理,而不是对政府的制约和监督。它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如德国、法国等。

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据特别制订的有关商会法律,明确商会作为公立公益法人的性质。如“按照法国1898年实施的有关商会的法律规定,法国商会是一种公立公益组织,具有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性质,其事务局的职员是公务员,由法律赋予其特许的权力,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各商会所分管的地区由政府决定。”在法国,企业登记注册由商会承担。除国家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外,其他工商业企业(不包括农业)的开业、变更、注销均需要到商会办理手续。

在德国,公、私法两类商协会在成立的法律依据、代表范围和会员入会自由方面的主要差别表观在:一是法律依据不同。公法商协会的法律依据是德国《工商会法》,法律赋予其公法法人地位,除了法定职责外,还接受行政机关委托的任务,因此具有间接的行政管理权。私法商协会的法律依据是德国《民法典》和《社团法》,只要在当地地方法院登记为协会,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受任何机构监督。涉及私法协会的法律纠纷基本上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工商会要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其建立和解散均由州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来决定。工商会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引起的法律纠纷由行政法院受理。二是代表范围不同。地方工商会是区域性组织,代表着该区域工商业的总体利益。私法商协会特别是行业协会,代表的只是某一个行业,承担较多的行业管理权限;综合类协会,则具有跨行业特征。由于德国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特别重视,许多行业管理职能赋予协会行使,如职业资格考试、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资质认证、产地证明、纠纷仲裁等,协会开具的各项证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强化协会的自律水平。三是会员入退会情况不同。工商会实行强制入会,其目的在于确保工商会能够代表其辖区内所有工商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利益,保证工商会拥有稳定的足够的会费收入并有效开展活动;而私法协会遵循入退会自由原则(参见:中国民间组织网·国外协会·德国商协会情况)。

可见,在大陆法系国家,部分行业组织作为公法法人具有很强的对国家的依附性,如它的存在及享有的职能都来源于国家,同时也接受国家的严密监督。因此,在大陆国家,这些行业组织尽管在形式上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但从实质如设立程序、事务性质、管理方式等来看,它确实构成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

(二)松散型(也称私法型)

行业组织与政府关系较为疏远,行业组织具有较大的松散性,政府也基本不要求其承担管理职能,行业组织更多的是作为政府体系外的利益团体来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决策。它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如美国、加拿大等。

在英美法系国家,行业组织是完全依照私法自愿组成的私法法人,其运作的主要法律基础也是私法法律体系。而且,外部规范对行业组织的约束较为宽松,少有成文法律对它的成立、组织形态、功能、运行和解散等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在美国,包括行业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册,不登记的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享受免税待遇。注册的民间组织由州税务局审定是否享受免税资格,州务卿办公室负责批准,然后由司法局进行注册登记并颁发法人证书。美国的行业组织完全属于市场驱动式,行业组织由市场自发组织,同时也随时面临市场竞争,如果一个行业组织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能为成员提供良好服务,则必然被其他行业组织取而代之。其性质则几乎都是互惠(mutual benefit)型而非公益(public benefit)型的。尽管有的行业组织可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功能,但一定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行业组织没有任何义务要履行一定的公益性职能;当然,由于它的存在从整体上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从而在客观上也会产生特殊公益性的效果。

(三)中间型(也称混合型)

行业组织处于政府与企业的中间环节,它既强调行业组织的独立的民间组织地位,同时也会协助政府完成一定的行业管理任务,如日本、韩国等。(参见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2000)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公法模式和私法模式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它在组织设置上与英美国家相同(即自由入会),而在与政府密切合作方面其又与法德国家相似,有对应的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通过审议会的形式对话和协调行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日本经济类的社团组织主要分为事业者(企业)团体和经营者(企业家)团体两大类。事业者团体是以“增进事业者共同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两个以上事业者的结合体或联合体”。事业者团体的种类大体可分为:其一,同业者集团型团体(即工商行业协会),它们并非依据法律而是自由组合起来的;其二,地区集团型团体(即跨行业的综合性商会),其代表性例子是按照《商工会议所法》建立起来的市以上商工会议所和乡镇的商工会;其三,中小企业型团体,均按照国家各种保护性特别法组织起来,如商工组合、商店街振兴组合和输出入(进出口)组合,它们全国性的中心是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经营者团体中有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代表财界高层与政府对话;主要处理劳资关系的“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联);以个人加入的偏重经济问题自由研究的“经济同友会”;以及由各地商工会议所自由组成中小企业为主的“日本商工会议所”(日商)。

日本政府对上述社团的管理主要有:其一为部门主管制度,主管部门是总理府和12个行政省,主要审批社团设立和日常监督指导,同时在各行政省之间设立联络协议会机构,由内阁审议官和各省厅责任课长组成。其二为根据法令把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委托给地方政府相应行政机构。其三,在监督方面主要有:要求社团向主管部门提交业务报告书(包括项目计划书、收支预算书、项目状况报告书、收支决算书、财产目录、职员人事变动情况报告书等);主管部门可进驻社团进行调查;以及对“休眠法人”的整顿和管理(休眠法人的判定标准是:连续3年没有开展业务、没有理事或理事的任期已于3年以前到期、连续3年以上没有向各省厅汇报及提出书面报告)。

原通商产业省主要掌管日本工商领域内的行业协会(1996年达908个),它管理的主要方式有:第一,自上而下的直接管理,通过纵(基础产业局、机械情报产业局和生活产业局)横(通商政策局、贸易局、产业政策局和产业布局与公害局)7局对各自负责的行业协会进行指导和监督(如经常举办各种恳谈会);第二,通过产业结构审议会与企业进行沟通;第三,利用发放补助金和委托费方式对社团给以控制。可谓疏而不漏。

(四)干预型(或控制型)

台湾地区的经济职业团体的结构分工业和商业两大类。工业类有地方工业同业公会、“全国”工业同业公会和“全国”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还有市县工业会和省工业会(由所有登记企业和同级工业同业公会组成),然后再由省市工业会、未组成“全国”各业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之特定地区工业同业公会、“全国”工业同业公会和全国各业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组成“中华民国全国工业总会”。商业类行业组织的结构也基本一致,但更复杂。另外全国性的组织还有“中华民国工商协进会”和“中华民国工商企业联合会”(由工商经济团体和合法企业组成)。

我国台湾地区对行业组织的管理,虽然师法日本,但由于经济振兴和政治安全的双重压力,却取向更加严格控制的制度。按照《人民团体法》、《工业团体法》和《商业团体法》,对工商业企业入会和退会乃采取强制主义:第一,依法登记的工商业企业开业后一个月内,必须加入当地的工业同业公会或商业同业公会,如没有同业公会就加入工业会或商业会;第二,在同一组织区域(组织区域由主管机关制定)的合法工商企业超过5家时,必须成立该区的工业同业公会、商业同业公会或工业会、商业会;第三,兼营两种以上业者应分别加入各该同业公会;第四,工商企业“非因废业、迁出公会组织区域或受永久休业处分,不得退会”;第五,工商企业限期不入会者,由当地相关行业团体报政府主管机关罚款直至停业处分。

在成立程序上,所有工商业团体(工业、矿业、商业、外贸、水利)均以“经济部”作为其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职业团体经行业主管机关和人民团体的综合主管机关“内政部”核准立案后,依法向当地法院办理法人登记。分业标准由经济部和内政部制定公布,在划定的组织区域内只得以一会为限,两业以上的职业团体合组或分组也得经这两机构审批。

除了审批程序极为严格外,职业团体成立后,每年还应编造预算和决算报告书,报两大主管机关备查;行业性社团还依法要求会员单位定期报告其资本额、生产工具、工人人数、产品数量及其他重要事项,汇总后报两大主管机关。(参见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2000)

(五)共性

尽管上述行业组织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它们之间却也存在着同样明显的共性:

第一,依法成立,依法运作。除了英美两国缺乏直接针对工商行业组织的特殊法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具备由宪法(基本法)、社团法、工商会议所法或工商同业公会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这些法律规定了政府与行业组织、行业组织与行业组织以及行业组织和会员组织的权力义务关系,使行业组织的活动得以有序开展。

第二,性质清晰,定位明确。即便在干预型模式下,行业组织在内部治理结构上也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基本能够做到民主基础上的自治,由此作为以实现局部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利益集团,行业组织均能够成功的扮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代表行业利益影响政府的经济决策,又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政府产业政策的要求。与政府之间普遍建立起了良性的分工和合作关系。

第三,功能齐全,服务超前。除了向政府提出各种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外,这些行业组织还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和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全方位为会员企业提供诸如行业研究、信息提供、培训、展览、调解国内外贸易纠纷;注重国际交流以及积极参与立法和司法活动;建立外贸预警体系,组织新产品开发研究等。

第四,组织规范,联系有机。虽然行业组织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但它们的建立和运作都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结构,且各级行业组织之间或不同的行业组织之间均有密切的协调和配合,可谓纵横结合,上下联动。

(一)我国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的形成

与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倡行的自由经济体制或国家社会积极合作的体制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建国以来奉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国家享有全面地、直接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能,它不仅阻碍了中国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的自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政府的全能化导致了社会的萎缩,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低下,因此社会完全依赖政府处理所有公共事务,社会既没必要也没能力进行自主管理。

行业组织也是同样的命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进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日趋完善,从生产、流通到分配的全部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机关统一进行,企业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权利、责任,也没有自己的利益。国家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政府部门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的部门管理逐渐取代了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

1970年代后期开始的改革使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行业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市场化改革使社会开始掌握部分资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利益,社会必然由“大一统”的结构形式分化为众多的阶级、阶层以及种类繁多的利益集团。作为唯一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政府则无法满足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性’需要”。因此,为了防止和调解各利益间的冲突,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抵制来自各个方面的侵犯,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其特定利益过程中大多会结成各种利益群体或集团。行业组织就是同一行业的经济组织或人员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社会组织。二是政府在某些领域的退出。转型时期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精简和职能的缩减,这就意味着政府对某些领域的管理和支配功能逐渐消失,而社会则形成相应的组织承接这些管理职能。如在行业管理方面,政府逐步将管理职能集中到宏观方面,行业组织则逐渐承担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操作性的职能。

从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就开始了重建行业组织的试点,并明确了新时期行业组织的宗旨、性质和职能。但在转型时期,我国行业组织的特点是:虽然已经逐渐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但还是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具体体现在:

第一,组织上缺乏自主性。政府在成立及组织上对行业组织的控制较严,因而行业组织不得不对政府产生较大的依附性。

第二,领导上缺乏自主性。大部分行业组织领导人员都是相关主管部门派出或批准的,甚至还享有行政级别。

第三,经费上缺乏自主性。行业组织大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工作人员享受行政工资,尽管有一些会费收入,但不占主导地位。

第四,权力来源上缺乏自主性。就目前来看,行业组织享有的管理权力是极其弱小的,而且一些仅有的管理职能也完全取决于政府的主动退出和让渡,而不是直接来源于法律的规定。

可以看出,在转型阶段,我国对行业组织的扶持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有限的。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发展,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国家主动地推进社会领域的自治;另一方面,国家处于自身的考虑,又要限制社会自治,如一般是将政府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务交给社团来做,即主要是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同时要求其行为不得与政府相违背,即“只许帮忙,不许添乱”。因此,可以说,在转型时期,社团仅仅扮演政府助手的角色,实质性的参与和监督功能则还没有形成。

(二)管理模式的选择

如前所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体现了四种不同的模式:公法模式、私法模式、中间模式和干预模式。但必须注意的是,各个国家之间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传统的对立模式已经被一种协商关系所替代。英美国家的行业组织日益呈现被整合到政府规划和决策过程之中的趋势。即行业组织这种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不再仅仅是对立的斗争关系,而是通过相互的接受与渗透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关系。

那么,在我国行业组织的管理体制建设中究竟应选择何种模式呢?我们认为,从我国现有的制度禀赋出发,目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可能借鉴中间型的日韩模式并适当吸收台湾的政治性控制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它既能适当发挥政府作用,又能积极完善协会自律功能,形成一种互补而不是对立的态势。行业组织一方面要帮助政府联系工商企业;另一方面又要代表会员并反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和会员服务,同时在职能与组织机构上强调其自主性。具体理由如下。(参见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课题组,2004)

第一,经济和法律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与英美国家之间体制的差异太大,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行业组织制度不可能如英美国家那样采取完全自由竞争的、完全市场驱动化的模式;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行业组织与政府关系过于紧密,以至于完全无法独立发挥作用,因此从有利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像法德国家那样太强调政府与协会的联系。而且我国至今尚不存在公法制度,连国有企业都无法实现公法治理,要把部分行业组织纳入公益法人几乎不可能,而日韩模式中的私法治理结构更适合我国目前的法律体制。日韩模式在台湾地区的较为成功的移植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第二,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

行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团体,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政治上同样举足轻重,它可以在许多领域与公权竞争并弱化公权力。日本在二战时期就采取过强制入会的做法,而台湾地区政府之所以一直不放松对行业组织的控制并尽量对其保持主导性,其实就有政治安全的考虑(台湾直到1987年才解除对政治结社权的管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至今并不明确,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执政者无法不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两者间进行平衡,最终的选择必然要寻找最佳的均衡点。因此台湾职业团体管理上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参考。

第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日韩对行业组织的管理不采取自由放任的做法,有其文化和民族背景。历史上,较小的后进国家和民族,其企业和商人在对外竞争中只有团结凝聚在一起才能够显示出力量,也只有与政府密切合作才能获取最大利益。因此日韩企业在早期结社时就比较成体系并与官方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东方文化传统中政府和民间的一体化结构也比较支持这一模式。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职业团体”的组织模式,其实早在旧中国就已经形成(1947年即已经立法实施),主要是为了避免行业组织组建过程中过度自由而形成“一盘散沙”。实践证明,台湾地区的行业组织制度应该是成功的,对台湾经济在1990年前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东亚地区文化同源,传统同脉,日韩台的经验在中国大陆应该更有可行性。

但借鉴并不等于完全照搬。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却并没有照搬任何一国的经验。在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具体到社会团体尤其是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必然要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边际创新的路子。以下两部分就将对这一体制的创新展开讨论。总之,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的行业组织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并限制可能无孔不入的政府权力,防止公权力对行业和企业利益的侵害,而更多地应体现其结合政府与社会的积极功能,它应当为国家顺利进行管理以及公民通过共同努力来影响和制约政府活动提供一条相互沟通的管道,这也是我国行业组织定位中应坚持的立场。

第二篇: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

程都得到有效控制。(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

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

现的技术基础。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发布: 2009-7-23 15:01 | 作者: 不详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3次 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 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第三篇:第五章 公安机关的组织与管理管理体制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组织结构

一、公安机关设立的法律依照

《宪法》《人民警察法》

二、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原则

1.国家设置原则。2.行政对应原则。3.机构精简原则。4.统一规范原则。5.整体效能原则。

6.法制程序原则。

三、公安机关组织结构的设置

我国公安机关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组织系统,是根据特定职能、职责和权力划分而建立,有一定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公安机关从中央到地方纵向分为四级,每级横向分为若干业务部门,配置一定数量职位、职数、岗位、变质得专业人员。

(一)中央公安机关

1.公安部的职责任务。公安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全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领导和指挥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指导全国公安机关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依法管理社会治安,惩治刑事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公安部的设置。办公厅、政治部、纪委监察局、国内安全保卫局、经济犯罪侦查局、警务督察局、审计局、国内安全保卫局、刑事侦查局、铁路安全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局、行动技术局、交通管理局、禁毒局、信息通信局、反恐怖局、维稳办、监所管理局、文化保卫局、装备财务局、科技局等。铁路、交通、民航、林业公安局和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局列入公安部业务局序列,受主管部门和公安部双重领导。

(二)地方公安机关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县以上设置同级公安机关。

1.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省、自治区设公安厅,直辖市设公安局。公安局是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领导、管理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公安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办公室、国内安全保卫处、经济保卫处、治安管理处(或称治安警察总队)、刑事侦查处(或称刑事警察总队)、出入境和外国人管理处、计算机监察处、预审处、交通警察总队、法制处、消防总队、警卫处、行政财务处和政治处,纪检、监察、审计、离退休、干部服务部门、机关党委等部门。

2.地级公安机关。地(市)、自治州、直辖市公安局市本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公安工作。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机构设置基本与上面一致。

3.县级公安机关。县(市)、旗设公安分局,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公安工作。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

4.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机构。省、自治区公安厅设派出机构区公安分局,县(市)自治县(旗)公安局和区公安分局设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作为上一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棘手上级公安机关的直接领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不是同级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

5.公安院校、科研机构。公安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市(地)公安处(局)分别设公安院校、科研、新闻出版、体育医疗等机构,属于公安机关建制,人员属于人民警察序列。

(三)专门公安机关

1.铁道公安机关。铁路局设铁路公安局,铁路分局设铁路公安处,大、中车站设公安段或派出所。

2.交通公安机关。交通部设公安局,港务局、航运局、海运局、航务工程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设公安局(处),其下属各公路运输、水上运输部门等单位设立公安分局(分处)、派出所。交通部公安局直接管理长江航运公安局和黑龙江航运公安局。

3.民航公安机关。中国民航总局设公安局,民航地区管理局设公安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航管理局设公安分处)下设机场公安派出所。

4.林业公安机关。国家林业局设立森林公安局、在省、地、县三级林业部门内分别设立武装森林警察防火办公室,知道和管理森林武装警察部队。

5.海关公安机关。海关总署设立走私犯罪侦查局,各地海关设立走私犯罪侦查分局、支局。

(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队

我国设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属于军事性质、人民警察警种的国家武装力量。

中央设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是武装部队的领导指挥机关,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管理武警内卫部队的工作,指导列入武警部队序列的水电、黄金、交通、森林等部队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地、市、州、盟设武警支队,县、市、旗、区设武警中队,武警中队下设班。各地武警总队还设有直属武警支队,下设大队、中队,中队下设排、班,是由公安机关管理的武装序列部队。

(五)专业警种

1.中国人民警察从宏观上分为五个警种: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国家安全机关的人民警察,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2.公安机关专业警种。交通警察、治安警察、刑事、消防、巡逻、户籍、社区、外事、特行、边防、铁路、水上、空中、森林、海上、缉毒、缉私、经济、监所、网络、警卫警察等。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一、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内容

公安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级公安机关都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同时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力领导和指导。

“统一领导”就是全国的公安工作统一接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地方公安机关接受公安部的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是指中央公安机关和地方公安机关分别接受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的管理,同时县以上地方公安机关队所辖公安机关实行领导和管理。

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分级管理是为了确保统一领导,而要统一领导又必须分级管理。是集权和分权的统一,能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自上而下的公安机关的“条”的领导管理与接受各级地方横向同级党委、政府的“块”的领导管理并行,实行双重领导组织制度。

1.“条”是从上到下的公安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体系。“块”是指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的分层,隶属同级地方党委领导,保一方平安。

2.“条”与“块”结合必须是“条条领导”与“块块领导”相互配套、互为前提的有机组合。以“块”为主是“快快领导”为主解决具有地方特点的具体地区性问题。

3.条块结合和以块为主也是辩证统一的,既强调公安机关内部集中统一领导指挥与地方党委领导公安机关的结合,又强调各地公安机关从实际出发更又针对性、更有效地搞好公安工作。

二、公安机关现行管理体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第二,有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落实公安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安管理体制

1.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2.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3.加强公安机关内部业务领导管理

4.坚持公安领导干部的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下管一级)

5.理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

第四篇: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浙江、江苏、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宁波、沈阳等省市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现象,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较多,各成员单位与龙头学校关系及参与程度不同,在集团内部的位置与作用也不相同。本文借鉴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分层次理论,提出可以将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以明确相关成员单位在集团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职教集团的统一规划与管理,需要成立相应的决策机构或协调机构,但应区别于企业集团,建立理事会制是比较适合的管理体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较多而且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处理好内部关系是职教集团管理中的难题。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一)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分析是思考职教集团组织机构的重要切入点。1987年颁布的《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中专门指出,“企业集团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一般由紧密联合的核心层、半紧密联合层以及松散联合层组成”。在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行的请示》中,明确提出企业集团应当建成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等四个层次。

国内法学界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由四个层次的企业构成:一是核心企业。由具有资本优势和其他市场优势,如产品、技术、销售渠道等的企业构成。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核心,负责领导、指挥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协作,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核心企业通常是集团公司或投资公司。二是紧密型企业。由核心企业直接投资的或控股的企业组成,包括核心企业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与核心企业构成母子公司体制,成为企业集团的主体。三是半紧密型企业。由核心企业参股或者缔结契约(协议)等方式建立特定关系的企业构成。四是松散型企业。由承认企业集团章程,与核心企业建立互惠性稳定协作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组成,完全根据契约实现企业之间的利益结合。(二)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

参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核心层

在以资本作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股权式教育集团中,教育公司作为投资和办学主体在教育集团中处于核心层,教育公司是特殊性质的教育企业。基本做法是各种社会力量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出资,设立以举办学校为主要宗旨的教育公司,并由其举办学校,各种出资者是教育公司的股东,而教育公司是学校的举办者。教育公司通过合同为所办学校承担有偿服务,获取合法报酬。教育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学校作为教育事业法人,各自独立,公司的资产与校产各自独立。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职教集团是以协议作为主要联结纽带的契约式教育集团,通常没有教育公司,龙头学校成为教育集团的核心层,但不具备投资和办学主体职能,主要起到协调和日常管理职能。龙头学校应是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院校,一般是高职院校或其他重点职业学校。从长远发展看,在这类教育集团中也应设立教育公司,与龙头学校一起成为核心层。2.紧密层

一般是教育公司直接举办或控股的学校,也可以是龙头学校下属的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在股权式教育集团中,由教育公司直接举办或控股的民办学校类似于企业集团中的子公司,应受举办者的控制,如举办者有权选择校长人选,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招生数量等重大问题。但不能干涉校长正常行使职权,不能直接涉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契约式教育集团中,一些龙头学校下属的学校。如有独立法人但实际受高校控制的民办二级学院、附属中小学等,应该属于紧密层。还有,龙头学 校以参资、参股、接受托管等形式合作的学校也可以成为紧密层。另外,一些参与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学校办学(指实际投资)的企业或参与龙头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也应属于紧密层。3.半紧密层

包括教育公司、龙头学校参股的学校或与龙头学校有密切协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目前的办学体制逐渐多元化,一些民办学校也并不是由一家主体投资而建,与龙头学校有密切关系的学校往往与教育集团内其他成员也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成为半紧密层。其他与龙头学校有密切协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应该归人半紧密层,如学校的校办产业、长期与学校开展订单培训的企业、为学校长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的企业、与龙头学校开展“3+2”形式办学或其他联合办学的学校等。4.松散层

一般包括参与协作的学校,或为学校提供临时实习、实践机会的企业;龙头学校对口招收其毕业生的学校,由集团成员学校为其提供员工培训的企业,按照集团标准开展办学的挂靠学校等。这类单位作为教育集团成员非常不稳定,参加比较容易,退出也比较自由。主要通过与教育集团内主要成员签订协议的形式进行合作,并按照协议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合作关系。这类单位有:为集团成员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的企业。

从现状看,多数职教集团没有如此明确的4个层次的组织结构。可能在一些新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中,刚开始只有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甚至缺少紧密层。随着办学形式多元化和合作的多层次,集团结构层次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的管理体制是指职教集团内部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的根本组织制度。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置、集权与分权关系、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一)相关理论的探讨

对于职教集团的管理体制,目前理论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论。

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冯象钦等人提出,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董事会由加入集团的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组成,董事会通过相关的章程产生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既是集团董事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处理集团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董兆伟等人提出,可以参照公司的管理模式来建立健全职教集团的管理体制,但是职教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其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机构(股东会)、管理层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的职能也与公司管理有所区别。并提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实现董事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度。

谢媛提出,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董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其成员由各成员学校和企业派出代表组成;监察委员会实行监督独立,基本职能是对集团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董事会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提出,要建立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另外还要建立保证集团质量标准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教育产品研发机构等。并提出了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再造的目标:一是管理层级的扁平化;二是内部组织的团体化;三是组织关系的网络化;四是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以上专家学者为职业教育集团提出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或多或少参考了公司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但都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二)相关案例分析

首先,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中的规定。山东省教育厅对于“职教集团的领导和管理机构”规定为:职教集团实行会员理事会制,由各单位会员组成。集团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其成员以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和集团龙头单位的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生产基地和实训基地负责人为主,吸收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在龙头单位,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江西省教育厅则要求“职教集团成立董事会,并制定有关章程”。

其次,参照各个职教集团章程中的规定。如《江苏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规定: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实行指导委员会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江苏省教育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省商业联合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及集团中的成员代表组成,由省教育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单位。集团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集团指导委员会与理事会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委员会对理事会实施工作指导;理事会定期向指导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工作指导。《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章程》规定:江苏化工职教集团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北京市大兴区职教集团章程》规定:北京市大兴区职业教育集团设立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山东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规定:集团在山东省教育厅、省劳动厅、省经贸委和省发改委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集团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在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规定: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执行制运行模式。(三)职教集团管理体制的分析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对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的案例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1.不能简单套用公司的管理体制

公司管理中的三个主要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会)、业务执行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并不适合职教集团的管理体制。因为集团内部管理机构过多,不仅容易流于形式,而且可能出现管理混乱。

2.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但应有别于民办教育集团管理体制

从目前国际上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纵向型企业集团都是以母公司董事会作为集团的决策机构。由于集团母公司在纵向型企业集团中处于核心地位,由它来领导整个集团可以确保集团成员与企业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但这种体制安排明显地忽视了其他成员企业的意志和要求,没有体现集团企业平等的法人地位和集团管理的民主性。这种依托核心企业的集团领导机制适合于一些以教育公司为核心层的教育集团,但对于多数职业教育集团并不适合。笔者认为,以职业院校为龙头学校的职教集团可以参考超越核心企业的企业集团管理体制,集团应该有独立的领导机构,作为协商议事机构。集团龙头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可以成为集团协商议事机构的成员,可以成为该机构的负责人,但不能将集团龙头学校的领导机构直接作为集团的领导机关来行使职能。3.设立理事会,作为集团决策机构

因为职教集团是由若干个学校、行业协会与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成员都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理事会作为协商议事机构是合适的。因为职教集团不是事业法人,不能像法人实体一样设立董事会,否则会在法律上和实践上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况且职教集团不以营利为目的,有别于企业集团的经济性,所以称为“理事会”更加合适。因为集团的非法人性,笔者认为“集团最高权力机构”的称法值得商榷,称为“集团的决策机构”更加合适。4.在集团内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

目前多数职教集团采取理事会制,但具体操作中又有不同。如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实行指导委员会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笔者认为设立“指导委员会”没有必要,这样不仅累赘,反而有政府部门过多干涉之感。如有必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可以作为理事参与。对于成员单位比较多、规模比较大的职教集团,为了提高决策效力,在理事会下设立常务理事会作为日常代行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可行的。但对于一些成员参与单位不多、规模相对比较小的职教集团来说,也可以不设立常务理事会,采取集体协商决策方式。另外,设立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是非常必要的。秘书处一般设在龙头学校,方便进行联络及执行理事会决定。因为教育集团不是法人,所以没有必要设立法定代表人,目前有些职教集团将理事长定为集团法定代表人的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的运作机制,一般应在集团章程中明确,可以参考《公司法》中对于股东会与董事会的相关规定来制定。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理事会的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理事大会每年或半年定期召开一次,一般由常务理事会或龙头学校召集,理事长主持,讨论关系集团发展的重要事项。如果临时有重要事项需要讨论,可以由常务理事会召集或应成员单位的请求召开临时理事大会。

第二,常务理事会的不定期会议制度。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执行理事大会作出的决定;在理事大会休会期间,可以接受委托行使理事会的部分决策权力。

第三,决策采取民主集中制。公司股东会采取“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职教集团理事会内部没有股份分配,所以只能采取一个单位一票制。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应实行民主集中制,决议重大问题时须有2/3以上理事或常务理事同意。为了发挥核心层与紧密层的作用,特别是龙头学校的作用,必要时给予较大的决策权,具体可以通过对常务理事会授权形式得到体现。

第四,理事与常务理事的推荐制。一般来说,职教集团的理事长由龙头学校推荐,并须经理事大会通过产生;理事由成员单位推荐,每个成员单位至少有一名理事;常务理事人选在集团成员单位中经民主协商推荐后,须经理事大会通过产生,一般应是集团的核心层与紧密层单位代表;正、副秘书长人选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提名,经理事会确认通过。

第五,理事与常务理事的任期制。《公司法》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理事的任期可以参考该条规定在集团章程中明确。常务理事在理事中推举产生,所以应该与理事的任期相同。对于理事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职务曲情况,可以由原推荐单位提出新的人选,在理事会上通过。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内部关系

由于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较多,而且性质不同,所以内部关系比较复杂。对集团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是职教集团管理中的难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想法:

(一)有效发挥集团核心层即龙头学校的作用

虽然有理事会作为职教集团的决策机构,但理事会不经常在一起开会,集团的日常管理职能是由龙头学校承担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龙头学校有一定的要求,如浙江省教育厅要求“龙头学校应具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专业特色明显、师资力量较强等条件”,山东省教育厅要求“龙头院校要具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专业特色和优势明显、内部设施配套、师资力量较强等条件”。虽然以上规定比较笼统,但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对龙头学校有较高的要求。

龙头学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整合资源,共享资源,联合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信息;促进集团内院校的专业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机制;为职业院校学生实验、实训及教师培训提供平台,为学校间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创造条件;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另外,可以根据各个集团的特点,发挥龙头学校的重要作用。

(二)处理好龙头学校与其他成员组织的关系

集团内部成员因其性质及在集团中的地位不同,与龙头学校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如有些是龙头学校直接出资举办的企业或学校,显然是以资本作为联结纽带,类似于企业集团中的母子公司体制;有些是参与龙头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如合作举办某一院系,这种关系也是以资本作为联结纽带,是联营关系;有些是龙头学校参股、参资的公司或学校,也是以资本作为联结纽带,显然是投资关系;由龙头学校托管或联合办学的学校,长期与学校开展订单培训的企业,以协议作为主要联结纽带,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协作关系;对于其他各种形式参与的学校或企业,多数与龙头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也是以协议作为联结纽带,但这只是普通的合作关系,存在不稳定性。

(三)处理好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对于不同性质的成员单位,其参与集团的形式不同,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如果成员单位是企业,其参与集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人才与科技成果,主要通过以下参与形式:直接参与合作办学,如与学校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成员学校签署人才需求订单,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开发;派遣本企业内的相关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合作开发科技成果,或者转化由成员学校研发的科技成果;根据需要由成员学校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优先获得成员学校提供的优质毕业生。

如果成员单位是职业院校,其参与集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与获得经费支持,主要有以下参与形式:与成员企业合作获得经费支持,如,与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研修,培养“双师型”教师;争取企业的人才需求订单,了解人才供求信息和培养要求;向成员企业派遣实习生,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完成实习实训工作;与成员企业合作开发科技成果,或转化学校研发的科技成果;优先向成员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

如果成员单位是行业协会,其参与集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本行业企事业单位与院校的密切结合,主要有以下参与形式:沟通本行业的主管部门与集团之间的联系;推动本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与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派遣本行业内的相关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咨询与联系;鼓励成员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本行业就业,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与指导。

可见,这些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临时性的,而且形式多样,有些是合作办学关系,有些是合作开发科技成果关系,有些是科技成果转让关系,有些是教育培训服务关系,有些是人才交流合作关系,等等。

第五篇:分销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分销模式的比较与选择.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分销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一、分销模式的比较

分销模式不外乎经销制、直营制,以及界于经销制与直营制中间的助销制与经销制+直营制,下面就每种分销模式的基本含义及优缺点逐一进行比较分析: 1经销制

经销商需要全部或者部分现款从厂家进货.厂家提供一定的宣传、促销支持,经销商对市场运作处于绝对控制地位。这种模式又可分为独家经销制、选择经销制 密集经销制.独家经销制是厂家在某区域市场只开发一个经销商.选择经销制是厂家在某区域开发少数几个经销商 密集经销制是厂家在某区域市场开发若干个经销商。由于独家经销制市场覆盖面窄,难以做到较好的市场渗透,在区域较大的市场,许多企业不采用 而密集经销制.经销商数量过多 企业难以管理与控制且容易导致经销商之间发生矛盾 许多企业也不采用 所以 多数企业采用选择经销制。需要指出的是,9便是选择经销制 经销商之间也会生产各种矛盾.为了避免这些矛盾的生产.有些行业或企业.在某区域市场采用多家分品种经营的办法.就产品而言实质上还是区域独家经销制。《1)经销制优点

①充分利用经销商的资金。采用经销制 由于经销商需要全部或者部分现款从厂家进货 厂家可以较快地收回货款,不需要垫付过多的资金。如果是厂家采用直营制.客户往往要求有一定数量的铺底资金,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客户群体,要求的铺底资金数额不同 但一般可能需要货款1O%左右的铺底资金,如果每个区域市场的这些费用都由厂家来承担.厂家是难以担当得起的。如果采用经销制.这些铺底资金,则是由经销商来承担,对厂家而言,则是相当有利的。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厂家采用经销制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② 充分利用经销商的网络与关系资源,降低资金风险。经销商是本地人 一般同下游中间商客户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其资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降低风险。同时,经销商可能有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 容易开拓市场.容易管理下游客户.容易使厂家的新产品快速上市。(2)经销制缺点:如果厂家所选择的经销商其自身素质或能力低,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经销商不能理解厂家的营销理念与配合厂家营销策略的实施 产品的分销、陈列、促销等销售工作难以迅速落实到位.公司很难控制市场运作等。2.直营制

生产厂家在产品销售市场注册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建立自己的销售分公司 由分布在各个区域市场的销售分公司的销售人员运作市场,开发与管理下游客户 自己销售公司的产品,自己能开发票。

(1)直营制优点.

①由于分布在各个区域市场的销售分公司还是属于生产企业内部的单位 人员也是企业内部人员 这样,就能够使企业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得以贯彻,有关分销,陈列、促销等销售工作也能迅速地落实到位。

②企业对市场的运作,费用的投入得以有效的控制。

③分布在各个区域市场的销售分公司及人员直接面向客户 面向市场 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企业能够据此及时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2)直营制缺点:

①对生产企业的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要求高。

②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并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因为需要企业自己在各区域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公司.这些销售分公司无疑都需要相应的办公地点、产品储存地点、需要相应的设施与设备、需要安排为数众多的销售人员,企业投入势必较大。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只有销售给了下游客户,才能算实现销售,对厂家而言.风险会增大。3助销制

生产厂家在分销模式上采用经销制.对每一个经销商派一个或几个销售人员协助其开拓市场,被派遣的销售人员不能开发票,不直接进行销售。从销售人员的安排与分配来看 经销制与助销制是不同的.经销制是公司的一个销售人员负责-N几个区域市场,市场运作主要由每个区域的经销商自己负责;助销制是公司的一个或者几个销售人员负责一个区域市场,和经销商共同开发市场 对市场运作厂家居主导。

{1)助销制优点:具有经销制的所有优点,并且,由于生产厂家在经销商处有自己企业内部的销售人员,这样,使企业更能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 更能保证企业有关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的有

效实施,有关分销、陈列、促销等销售工作也能迅速地落实到位。(2)助销制缺点:由于该分销模式本质上仍是经销制,助销制势必存在经销制一些类似的缺点。另一方面 由于经销商其自身经营理念的不同及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厂家派遣的销售人员发生矛盾甚至冲突。4.经销制+直营制

生产厂家一方面采用经销制,同时。在目标市场注册营业执照。进行税务登记 采用直营制。厂家分布在各个区域市场的销售分公司,对该区域市场经销商覆盖不了或者不愿意覆盖的渠道

进行直接销售。这种分销模式存在经销制与直营制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在此不再细述。需要指出的是此种模式如何取得经销商的信赖和认可及如何协调厂家销售分公司与当地的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值得 关注的问题。

分销模式就是上述四种 可能有人说.还有代理模式,这种讲法应该有其道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代理商从其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代理商是指从厂家进货,不需要将产品买下,对产品没有所有权,靠赚取佣金的一种中间商。但现实情况是真正意义上的代理商在我国目前是少的.多数生产厂家要求其下游的中间商 进货时交付相应货款的.并且基本上是靠赚取差价来获取利润.实际操作是倾向于经销性质。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将代理模式归为经销制模式。二 分销模式的选择

1明确分销模式选择的标准

(1)成本低。指企业选择的分销模式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费用,尽可能利用渠道成员的资金、网络、关系等资源,在不影响管理与控芾4效果的基础上 应该尽量降低企业销售渠道建设与管理成本。(2)风险少。指企业选择的分销模式尽可能降低有关销售风险,企业应该选择财务状况与信誉较好的分销商以降低风险。(3)易控制。指企业选择的分销模式能够使企业控制分销商配合本企业达到目标.分销商都有其独立的利益.他们可能不按本企业的要求去做,比如:忽视一些重要的顾客、不推销一些产品、不积极促销 不及时提供情报.不提供良好的服务、不及时付款、窜货、乱价等,对于分销商这些不良行为.企业能够通过相应的制度、措施与能力来约束与管理其经营行为.配合企业实现销售目标。(4)适应性强。指企业选择的分销模式及因此而选择的分销商应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事物的变化,能做到与企业步调一致,实现企业盈利目标。(5)产品快速流动 产品从生产制造企业到终端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分销的渠道结构要扁平化。

(6)市场重心下沉。指从以省级大城市作为重点开发的目标市场转化为以地区 县、甚至乡镇作为重点要开发的目标市场。2考虑影响分销模式选择的因素

(1)产品的销售区域与目标顾客群体的选择情况。每个企业在制定自己的营销战略的时候.都应该事先考虑其产品的销售区域与目标顾客群体的选择或定位,企业根据其自身的规模、实力及战略.是将产品销售定位于全国市场还是某些区域性市场7是定位于省会一级的大中城市市场还是定位与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7 目标顾客群体的选择是定位于高收阶层还是中低收入阶层 销售区域与目标顾客群体的选择与定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分销模式的选择。如果企业将销售区域与目标顾客群体主要定位

于少数的大中城市、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直营制。如果企业将销售区域与目标顾客群体主要定位于顾客分散、收入水平偏低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则可能倾

向于选择经销制。

(2)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情况。企业是否组建了高效的销售组织团队7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销售规章制度7是否拥有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7也会影响到分销模式的选择。直营制模式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司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人员管理机制财务监督机制,采用直营制将会引发内部腐败、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比如:巨人集团垮台的相当部分原因就是此方面.因为巨人集团在财务收支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公司实行销售分公司制度.客户的钱先通过销售分公司再流入公司总部。这必然降低现金流转速度.同时还会引发携款潜逃 分公司人员和经销商勾结制造坏账等问题。巨人集团现金流困难时 引起很多销售分公司经理哗变.截断了公司的现金流。虽然当时巨人集团有3亿多元的应收款.

但依然于事无补.几乎一夜之间就休克了。第二个问题是因为采用赊销制度,造成很多坏账。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企业采用经销制,则需要企业建立完整、系统的经销商管理制度与办法。(3)区域市场的消费者集中与分散情况。如果企业产品所在的销售区域目标消费者数量众多而且集中,需求潜量大,在这些区域市场,企业可以采取直营制。反之.如果企业产品所在的销售

区域目标消费者数量少且分散.则应该采用经销制,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4)经销商自身情况。如果经销商营销理念先进 对厂家的市场操作思路能够正确理解与认同,操控市场能力强.则可以考虑采用经销制;如果经商资金销充足,愿意配合.但营销理念落后,应采取助销制.协助其开拓市场;如果现有的经销商对厂家的产品不甚了解.产品的销售对象与销售模式不甚了解,操控市场的能力弱.则应该采取直营制.先由厂家直接掌控市场.待以后条件成熟时.逐步转为经销制,这在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市场一般是这种思路。(5)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所淘汰的整个过程,产品寿命周期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产品处于投入期时,由于资金风险太大,从厂家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采用经销制,但经销商往往对新产品存在顾虑.对产品与市场缺乏信心.这就需要厂家做好相应的工作.诱导经销商积极看待.同时.给予一定的销售支持.帮助其树立经销的信心。在投入期,厂家如果-St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经销商,需要自己投入一定的资源采用直营制。当产品处于成熟期时.资金风险变小,对经销商不力但市场潜力大的市场可以考虑采用助销制或者经销制+直营制。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时.应结合经销商的情况和区域市场潜力采用不同 的分销模式。综上所述 企业选择分销模式.首先需要知道分销模式有哪些,各种分销模式的基本含义 优缺点及操作实施办法,需要明确选择的标准及综合考虑影响分销模式选择的因素.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同~个企业,在不同的区域市场,可能采用不同的分销模式.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企业可能 同时存在多种分销模式,因为在不同的区域市场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不同 客户实力不同、消费者集中与分散程度不同、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不同、企业需要实现的销售目标不同、企业对客户的管理难易程度不同等。此外,企业选择相应的分销模式后.不是永远不变的,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竞争情况的变化、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 以及渠道成员的表现情况等等,重新选择相应的分销模式

下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与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与选择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与选择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与选择项目组织结构类型有许多,常见的有工作队式、部门控制式、项目......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分析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保障水资源供给、抗御水旱灾害、改善水环境和水利经济实现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发展,水利建设成绩卓著,在保障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探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探讨 孙洁[内容提要] 我国从1994年开始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得到减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酒店的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酒店的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 (一)、管理体制的运行,主要是充分发挥管理者职能的作用。强化管理机制作,是企业经营者管好酒店的基本条件。 企业内的管理层次,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特点,利......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服务创新研究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服务创新研究 学号: 1105050021 姓名: 马永宏 1 目录 一、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内涵 ........................ 3 二、我国社区体育组......

    企业管理体制与干部组织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企业管理体制与干部组织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前言何为“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又如何改革?这个问题一直困挠着我们!困挠着这个企业!“改革”——从字面意思可分为“改”与“革”,“改......

    2013大学生如何选择行业

    2013大学生如何选择行业、公司、职位 所有到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面临着就业、深造及创业的选择。绝大多数的人都还是会选择就业。笔者在做高校招聘会上跟很多大学生说过:......

    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与实施探讨(模版)

    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与实施探讨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快速化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分析9个城市城中村改造实践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