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时间:2019-05-14 08: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对于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相一致的。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总是同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认识和把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协调发展,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整体,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要从执政兴国的大局出发,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它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十七大和十八大又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顺应党心、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潮流,党章的修改,必将指导党的工作打开新局面,创造新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观点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近年来,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领会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理论武器。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上,深入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淑兰.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胡朝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4-0009-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既离不开对当代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吸取和借鉴,它之所以能产生和形成,能存在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成为社会理论家、思想家和学者们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新的逻辑起点,成为发展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立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和战略性思维,而且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时代内容的体现,对自己时代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必须适应自己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自己时代的人们对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理论武器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聚焦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近二十年的建设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曾偏离过正确的发展轨道,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步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轨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如何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机遇,如何才能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此应运而生。

(三)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内部因素是促使其产生形成的依据,外部因素是推动其产生形成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不仅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基本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是促其产生的催化剂。从国际总体局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能的。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国际战略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这一国际形势为各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同时当代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安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延缓或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抓住良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大胆进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并逐渐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的新拓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 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发展的价值取向、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久,并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断,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个自由联合体的前提。人必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从事多种劳动的本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举的良好格局。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做好“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以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从全局上科学统筹好事关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关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重速度,更重质量、重效益,要把速度、质量、效益辩证地统一起来,不可轻视或忽视任何一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第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大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跨入21世纪新阶段,着眼适应时代发展和履行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发展为主题,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深刻分析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创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容,把以人为本和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观念和要求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强调社会运行规律与自然运行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是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不仅为指导和实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驾驭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 历史 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是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 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过程”,它要求把握发展的层次性、相关性、综合性、系统性、总体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政治 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和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体同步发展,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属并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伴随“经济一政治一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社会关系;走向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平总结 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又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倾向,强调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这里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所有公民,“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念相一致的。“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 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历来重视人的全面 发展 问题。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协调观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线客观协调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 过程,它包含两方意思,一方面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协调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形成 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协调使社会保持在一种有机合理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适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发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现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有机体论,而且从中引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以社会形态变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发展 规律 理论。他们的理论着眼点其实不在于社会的稳定,而在于打破这种稳定,通过革命创造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协调概念,协调发展,就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起纳入当代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协调发展观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横向联系看,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全面发展。但是,只抓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第二,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扫除发展的障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生态纳人社会发展范畴,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二是从纵向联系看,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规划,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目标,来实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跃进。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发展观念和协调发展观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和总体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协调是一个贯穿社会全面发展过程始终的因素,在客观上是使社会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更加合理、和谐的状态,使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诉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锐意进取,使得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诞生,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一 整体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整体发展中赋予了“四位一体”和“社会建设”的新内涵。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其重要贡献是把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四位一体”的实质在于“和谐”。这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既不同于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标的片面发展,也不同于忽视乃至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畸形发展,更不同于一部分人受益而一部分人受损的恶性“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发展新观念,丰富了社会发展的内涵,开阔了社会发展的领域,必将引领我们调整发展布局,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彰显和升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 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新内涵,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工农、和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统筹区域发展,关键是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社会发展,关键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防止片面发展造成社会制度结构性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社会历史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键是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相结合,同时注意防止对外开放的失度和自力更生的削弱。

三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通过生产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设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质量;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速度与效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关于“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的规定性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理念,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持续论。四 以人为本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来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凸现出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理论,尤其是关于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胡锦涛郑重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南。

第五篇: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卫生新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卫生新发展

**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 同志们:

党中央决定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近期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了专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3月25日召开了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会,就是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安排落实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号召动员市直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投身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搞好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能不能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搞好,是对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我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历史契机,经过全市卫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建立起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卫生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开创了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不适应,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发展还相对滞后;医疗卫生系统的个别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还不高,依法执政能力还不强;医疗卫生队伍中的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还不坚定,服务意识淡薄,业务水平还不过硬,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我们解放思想,战胜困难,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的制胜法宝。我们卫生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这次动员大会的精神上来,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创新我们的发展思路,才能破解卫生难题,才能推动卫生改革进程,才能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造福38万**人民。

二、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动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中央和省委、市委已经明确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市委又提出了“高举旗帜、突出主题、打造特色、确保实效”的总体思路。对于这些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结合我局实际,深入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我们要紧贴卫生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抓好三个着力点。

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着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骄人业绩,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促进科学发展。对于我们卫生系统来说,就是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分析查找制约和影响我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探索促进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的有效手段。

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卫生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地接受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促进工作进步的动力,体现为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效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抓好三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卫生工作的各个方面。

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只有紧密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开展工作,才能使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把我们卫生系统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引导到推进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上来,使我们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改善民生上有新进展、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

第二,我们要立足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我们卫生系统要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出发,在活动中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首先要看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上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是否有了新提高,看在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方面是否有了新突破。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在事关卫生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二是解决卫生突出问题,破除影响卫生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要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分析全市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不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卫生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投入和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卫生事业发展存在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不高、服务能力偏低;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相对缓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疾病控制与卫生执法监督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打击非法行医、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不强;部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卫生行风建设、卫生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方面的客观现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探寻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找出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消除卫生发展瓶颈,破解卫生发展难题。

第三,结合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是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把握的主要原则。这四条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多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自始至终贯彻好、落实好。

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始终在克服和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条条框框上下功夫,努力使卫生系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工作理念、工作措施,都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新目标,我们面临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按轻车熟路办事情,瞻前顾后,固步自封,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没有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就会贻误发展的大好机遇。只有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创新上才能实现新突破,见到新成效。

突出实践特色,就是要准确领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与以往集中教育活动的区别,始终在“学习”与“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紧扣实践来深化学习,既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政策理论,更要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来推动实践上水平,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改造思想、改进作风、提高本领的目的,切实解决影响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取得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

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解决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讲的群众,既包括我们系统内的干部职工,更包括广大患者和我们的监督、服务对象以及社会群众,我们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将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查找和剖析问题要从严要求,要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和强大合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证这次活动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防止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第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保障机制。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局里已经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指示精神,研究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重要事项,及时提出相关建议,对学习实践活动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了解把握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为保证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我们还要建立以下三项保障制度:一是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度。各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负责,一把手是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群众是否满意、能否通过检查验收负总责。二是要建立督查制度。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局党委要定期对各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三是要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要及时向群众公布有关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广大党员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接受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

第二,要积极探索创新。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市委确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步骤、做好“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为切实增强学习实践活动效果,还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创造“自选动作”,积极探索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探索卫生系统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我们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学习调研、进行分析检查、抓好整改落实时,都要紧贴卫生工作实际、突出卫生单位特点、体现卫生行业特色,切实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加强思想宣传和引导。要以中央和省委、市委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要充分运用单位简报、板报,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宣传推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好的做法,为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四,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推动当前卫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卫生工作任务很重,一方面,要抓好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卫生执法监督、中医工作、人才培养、行风建设等常规工作;另一方面,当前还要做好防控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我们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期半年,各单位要做到学习时间、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保证”。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的内在一致性,要克服畏难情绪,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合理调配时间,妥善处理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能脱离各项业务工作孤立地搞学习实践活动,也不能因为业务工作忙而不认真抓学习实践活动。要做到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执政为民,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廉洁行医,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卫生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从严治党,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把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契机,具体要实现“八抓八突破”:一抓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二抓卫生资源整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四抓新农合制度完善落实和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在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五抓公立医疗机构和医疗市场管理,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上实现新突破;六抓卫生环境整治,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工作上实现新突破;七抓卫生执法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在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实现新突破;八抓行风治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增强卫生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

第五,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市委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新松原”为活动的主题。我局围绕这个主题,并结合我们卫生系统的实际,经局党委决定将“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新发展”确定为我局活动的主题。各单位要围绕这一主题,突出单位特点,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确保活动收到实效,让群众满意。

同志们,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中央和省委、市委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寄予厚望。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下载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共五则)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理论渊源和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如何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新境界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环......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 2 公 文 写 作 复习题(一) .................................................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范文模版)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12年11月12日 07:2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十八大】简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5篇)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什......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对科学发展观的三点学习体会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有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一是正确看待过去的发展;二是正确看待快速发......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又根据新情况,充实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浅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理论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及其立场和方法问题 王克念 (新疆奎屯833022)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在全县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华县水务局局长 袁和平(2010年3月24日) 同志们: 在春灌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汛期就要来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