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农业厅举办“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征文启事
山东省农业厅举办“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征文
启事
为总结发现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好典型、好思路、好做法,为实现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言献策,山东省农业厅决定举办“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介绍如下: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为学术论文、技术论文或科普文章;征文作品应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文笔流畅、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解决问题和效果显著。作品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经证实属于抄袭的取消文章评选资格。
二、征文涵盖内容
1.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4.增加农民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5.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6.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切实解决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
7.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专业化步伐。
8.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9.实施土壤优良修复,研究节水、节劳、节肥、节力措施。
10.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
11.探索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5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
四、评选事项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由省农业厅发文公布结果。
2.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a知识》、《农村经济》(三农内参)上发表,并在网站上刊登。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保持公益性、公平性、权威性。
4.征文活动重点评选对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
5.征文时间:2014年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
6.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五、参选方法
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将参赛作品邮寄至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征文活动办公室。地址:济南市闵子骞路21号,邮编:250100。并将电子版发至邮箱nongyezhishi@126.com,注明参赛者姓名、单位、身份证号、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
联系人:李蕾,联系电话:0531-88935267。
本刊编辑部
第二篇:姜异康:努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为做好这一工作,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我们有条件、有信心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山东的干部群众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围绕如何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今年初,省委、省政府组织35个省直部门开展了12个重大问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决策的认识,感受到了蓝色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结合实际就深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工作研究和指导。
抓住机遇深化思路,谋划蓝色经济大发展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注意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摸清省情,科学谋划,着力推动战略规划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清大势,把握内涵,凝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共识
21世纪是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当前,沿海国家纷纷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抢占海洋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山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引擎,对于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调研中,大家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意味着思想观念要有重大转变,发展思路要有重大创新,生产力布局要有重大调整,发展环境要有重大完善。因此,既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又要充分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立足省情,找准优势,增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信心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在发展蓝色经济、服务全国大局中肩负重要责任,也有着独特优势
和良好条件。一是区位资源条件好。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有3345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60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53种。二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三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山东有国家一类港口24个,青岛、烟台、日照3个亿吨大港,去年全省港口吞吐量8.6亿吨。四是经济支撑能力较强。山东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蓝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0年,蓝色经济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蓝色经济区充满了期待,干事创业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把这些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广泛动员,重在实干,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尽快开局起步
为了使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我们先后召开十多次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各级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吃透国务院批复意见和《规划》内容。随着工作的推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领导小组进行整合,强化职能、统一决策,沿海各市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把科学规划摆到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1个总体规划、7个区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构成了科学配套的规划体系。在工作推进上,突出实效,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督促措施。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今年9月,开展了蓝黄两大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分3个组到9市100多个现场检查了园区、企业和重点工程实施进度,引导各地集中精力抓落实、见效果。
从调研和督促检查情况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地思想统一,勇于创新,站位比较高,思路比较新,抓得比较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蓝色经济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正加速释放。今年上半年,该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0430.1亿元,增长11.7%,占全省的47.7%;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4%。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
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
注重科学布局,统筹协调联动,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3315万,全省其他地区为规划联动区。围绕规划确定的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大功能定位”,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在主体区,按照“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功能区和重要城市群;在联动区,打造海洋产业联动发展平台,与主体区互为促进、融合发展。把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十二五”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布局、政策扶持到工作安排,都充分衔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战略,但又有内在联系,我们注意将两大战略实施统筹考虑、紧密衔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在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胶东半岛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省会建设,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沂蒙革命老区参照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瞄准高端突出特色,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依托现有优势和发展基础,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上,按照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要求,调整优化海洋渔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创建全国重要的出口海产品安全养殖区。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上,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上,着重培育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商务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强化载体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创平台支撑新优势
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需要有载体承接,形成辐射带动。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在载体建设上抓了四个重点。一是抓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先后在北京和香港、台湾举行了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2010年,区内已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接近400项,总投资1.15万亿元;今年又筛选总投资5255亿元的126个项目。二是抓园区转型升级。蓝色经济区范围内有省级以上园区6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我们积极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园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扩区和区位调整,探索不同园区之间合作交流、政策叠加和区域整合的有效方式。三是抓特色板块。谋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功能板块”,集中培育成为若干“高地”。在青岛西海岸,着力打造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旅游度假区。在潍坊滨海,着力打造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和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威海南海,着力打造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四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陆海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建设体系、安全清洁的资源保障体系、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目前,沿海港口68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机场、铁路、公路、水利、重大电源等项目开始发挥作用。
科学开发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是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也必然是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过程。按照规划对海洋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和开发方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完善了集中集约用海管理体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加快建设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工程,积极创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海陆污染同防同治联动机制,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
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总体水平和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目前,山东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依托青岛科教优势和国际影响力,谋划提出建设“蓝色硅谷”,未来5年打造4个海洋科技功能区。与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4年投资4.5亿元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加快建设几所高水平、体现海洋科技特色的工科院校,在沿海7市规划建设一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创新合作模式,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泰山学者”、“万人计划”、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打造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用足用好政策,支持先行先试,增创创新发展新优势
鼓励各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作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增添动力和活力。为切实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其发挥出最大效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逐项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了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海洋局等10多个部门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2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蓝黄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撬动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初定为300亿元,首期募集资金规模不低于8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建了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司和山东能源集团。
不断探索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由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许多工作有待深化,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调研中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规划》确定的一批重点特色园区,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聚集度还不强、层次还不高、特色还不够突出;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管理体制、发展机制还不够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型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政策落实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优势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港口整体合力和优势不够明显等。结合调查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⒈思想认识水平要再提升
针对当前思想认识实际,要做到“四个更加”,即更加自觉从全局高度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找准定位,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加快推进;更加深刻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给山东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抓关键,出亮点,见实效,真正把机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更加清醒看到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更加主动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勇于创新创造,大胆探索实践,拓展发展新空间。
⒉主题主线要再突出
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做到“四个加快”,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海洋科教资源较为富集的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⒊规划实施力度要再加大
围绕规划实施,要着力抓好“五个突出”,即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现代海洋示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促进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强度,增强项目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省际、区际和环海大通道,统筹规划港口发展,优化整合资源,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抓好未利用地开发和集约用海,加快修订海洋功能区划,抓紧开展未利用地开发和管理试点工作;突出抓好建设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⒋组织协调要再强化
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实行严格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沿海和内陆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劲”,搞好衔接配合。鼓励山东中西部地区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全面对接,协力发展,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了强大动力。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上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全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部署要求,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让改革开放旗帜高高飘扬,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党带领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不懈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开辟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一个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的体制,形成了一套为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而提供根本保障的制度,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成为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广东人民对改革开放体会最切、情感最深。广东伴随着改革开放起飞、壮大,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跃升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3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广东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是英明、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历史也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总书记去年岁末视察广东,对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寄予厚望,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希望广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广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广东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更进一步,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明确新阶段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用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增创发展优势。胡春华书记日前在省委召开的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要做到三点:一要继续解放思想。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以对党的事业、对全省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使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二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在吃透中央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开展调研,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意见。
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谋划和推动改革,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推进改革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三要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突出抓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使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和继续发展。但是毫无疑问,改革也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今天的改革更多遭遇“众口难调”的困扰,如何确保效率与维护公平,如何鼓励竞争与保障底线,如何尊重差异与凝聚共识,各种关系对立统一于一体,对我们的工作构成种种挑战。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会明确的改革总目标充满必胜信心,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争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开拓广东工作新局面。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伟力充分激发出来,广东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姜异康讲话-努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
努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
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调查人:姜异康(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为做好这一工作,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我们有条件、有信心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山东的干部群众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围绕如何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今年初,省委、省政府组织35个省直部门开展了12个重大问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决策的认识,感受到了蓝色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结合实际就深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工作研究和指导。
抓住机遇深化思路,谋划蓝色经济大发展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注意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摸清省情,科学谋划,着力推动战略规划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清大势,把握内涵,凝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共识
21世纪是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当前,沿海国家纷纷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抢占海洋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山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引擎,对于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调研中,大家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意味着思想观念要有重大转变,发展思路要有重大创新,生产力布局要有重大调整,发展环境要有重大完
善。因此,既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又要充分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立足省情,找准优势,增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信心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在发展蓝色经济、服务全国大局中肩负重要责任,也有着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一是区位资源条件好。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有3345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60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53种。二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三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山东有国家一类港口24个,青岛、烟台、日照3个亿吨大港,去年全省港口吞吐量8.6亿吨。四是经济支撑能力较强。山东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蓝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0年,蓝色经济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蓝色经济区充满了期待,干事创业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把这些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广泛动员,重在实干,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尽快开局起步
为了使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我们先后召开十多次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各级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吃透国务院批复意见和《规划》内容。随着工作的推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领导小组进行整合,强化职能、统一决策,沿海各市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把科学规划摆到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1个总体规划、7个区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构成了科学配套的规划体系。在工作推进上,突出实效,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督促措施。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今年9月,开展了蓝黄两大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分3个组到9市100多个现场检查了园区、企业和重点工程实施进度,引导各地集中精力抓落实、见效果。
从调研和督促检查情况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地思想统一,勇于创新,站位比较高,思路比较新,抓得比较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蓝色经济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正加速释放。今年上半年,该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0430.1亿元,增长11.7%,占全省的47.7%;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4%。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
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
注重科学布局,统筹协调联动,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3315万,全省其他地区为规划联动区。围绕规划确定的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大功能定位”,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在主体区,按照“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功能区和重要城市群;在联动区,打造海洋产业联动发展平台,与主体区互为促进、融合发展。把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十二五”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布局、政策扶持到工作安排,都充分衔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战略,但又有内在联系,我们注意将两大战略实施统筹考虑、紧密衔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在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胶东半岛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省会建设,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沂蒙革命老区参照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瞄准高端突出特色,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依托现有优势和发展基础,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上,按照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要求,调整优化海洋渔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创建全国重要的出口海产品安全养殖区。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上,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上,着重培育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商务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强化载体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创平台支撑新优势
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需要有载体承接,形成辐射带动。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在载体建设上抓了四个重点。一是抓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先后在北京和香港、台湾举行了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2010年,区内已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接近400项,总投资1.15万亿元;今年又筛选总投资5255亿元的126个项目。二是抓园区转型升级。蓝色经济区范围内有省级以上园区6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我们积极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园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扩区和区位调整,探索不同园区之间合作交流、政策叠加和区域整合的有效方式。三是抓特色板块。谋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功能板块”,集中培育成为若干“高地”。在青岛西海岸,着力打造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旅游度假区。在潍坊滨海,着力打造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和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威海南海,着力打造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四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陆海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建设体系、安全清洁的资源保障体系、资
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目前,沿海港口68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机场、铁路、公路、水利、重大电源等项目开始发挥作用。
科学开发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是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也必然是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过程。按照规划对海洋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和开发方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完善了集中集约用海管理体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加快建设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工程,积极创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海陆污染同防同治联动机制,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
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总体水平和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目前,山东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依托青岛科教优势和国际影响力,谋划提出建设“蓝色硅谷”,未来5年打造4个海洋科技功能区。与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4年投资4.5亿元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加快建设几所高水平、体现海洋科技特色的工科院校,在沿海7市规划建设一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创新合作模式,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泰山学者”、“万人计划”、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打造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用足用好政策,支持先行先试,增创创新发展新优势
鼓励各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作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增添动力和活力。为切实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其发挥出最大效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逐项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了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海洋局等10多个部门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2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蓝黄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撬动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初定为300亿元,首期募集资金规模不低于8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建了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司和山东能源集团。
不断探索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由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许多工作有待深化,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调研中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规划》确定的一批重点特色园区,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聚集度还不强、层次还不高、特色还不够突出;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管理体制、发展机制还不够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
够强,科技型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政策落实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优势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港口整体合力和优势不够明显等。结合调查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思想认识水平要再提升
针对当前思想认识实际,要做到“四个更加”,即更加自觉从全局高度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找准定位,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加快推进;更加深刻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给山东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抓关键,出亮点,见实效,真正把机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更加清醒看到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更加主动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勇于创新创造,大胆探索实践,拓展发展新空间。
主题主线要再突出
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做到“四个加快”,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海洋科教资源较为富集的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规划实施力度要再加大
围绕规划实施,要着力抓好“五个突出”,即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现代海洋示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促进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强度,增强项目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省际、区际和环海大通道,统筹规划港口发展,优化整合资源,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抓好未利用地开发和集约用海,加快修订海洋功能区划,抓紧开展未利用地开发和管理试点工作;突出抓好建设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协调要再强化
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实行严格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沿海和内陆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劲”,搞好衔接配合。鼓励山东中西部地区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全面对接,协力发展,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五篇: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xiexiebang推荐)
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南充市,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改造传统农业。为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南充市积极吸引龙头企业前来投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千万头生猪、百万担蚕茧、百万吨柑橘、百万亩速生林、百万吨优质粮油五大特色产业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协会组织、金融支撑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车间”搬进村,帮助农民破解分散经营、资金短缺、致富无门的难题,形成“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0个,带动86万农户发展致富。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南充市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实施“项目推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瞄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大企业、好项目招商引资,以园区聚企业,以企业兴产业;加大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支撑作用。经过努力,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同时,积极发展商贸、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川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促进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面对被征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南充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持续开展“十大民生工程”和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大力推进廉租房、拆迁还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同时,将棚户区改造开发的运营收益全部用于民生项目,就地统筹实施就业、医疗、教育、文体等配套项目建设;集中财力,解决165个小区、6.5万户居民水电气欠容欠压等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化解乡镇历史性债务。
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南充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把好环评关,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说“不”。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运用行政、法律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制止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同时,积极加大环保投入,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区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日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Ⅲ类标准。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南充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