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09: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

实践

赵福增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收

征管运行机制的要求

当前,国税系统已建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税收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手段,国税系统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网络连接也具有了一定基础。这样的信息技术条件,对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征管业务“流程化”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程化”,而税收信息化除了有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功能——“信息的增值利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征管制度、征管流程的设计要直接体现目的,直奔目标,避免目标模糊,并将手工操作下的征收管理诸环节进行整合重组,以适应信息技术条件的要求。

组织机构“扁平化”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扁平化模式替代金字塔模式,是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管理手段兴起后的必然要求。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形成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上层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

管理手段“信息化”

税收管理活动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要多渠道的采集、多方面的分析、多量次的运用(信息共享)。在税务机关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管理手段“信息化”体现在,一是信息获取渠道要多,采集范围要广;二是信息研究要多角度、分析要多层次;三是信息利用要多量次。税务部门的信息利用,就是要避免每个子系统成为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资源浪费严重的“信息孤岛”,从而对税务系统内部管理实现“全过程监控”。

纳税服务“高效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纳税人已不满足传统的纳税辅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措施,而是盼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服务内容。因此,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积极适应和把握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效化纳税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做法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风靡全球、至今方兴未艾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业绩的根本性的改善。理论创立者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在流程再造理论和个性化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潍坊市国税局试点实施了征管业务重组,对税收征管流程进行一次“破坏性”重建,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并依据个性化管理理论建立起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和纳税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重新梳理、整合征管业务事项,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按照信息化条件下征管运行的规律,梳理、抽象、归并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新的征管主流程。

根据新流程重组征管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根据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需要的原则,按照重组后的主流程,彻底打破原来机关科室和基层分局的界限,本着“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对内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权制约”的原则,重组征管组织机构。

开发征管流程控制系统,对新征管业务进行自动化控制。新流程确立之后,针对流程特点开发“税收征管流程控制系统”。

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业务重组后,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案例,结合税收征管实际特别是税源监管工作的特性,从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和管理评价五个方面着手,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取得的初步成效

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增值利用,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数据处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纳税人信息中,抽取户籍数据、违章处理数据、申报征收数据、行业税负率等相关数据定期进行分析比对,产生征管质量分析报告。

工作责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了办税效率,提升了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征收成本。

新的流程、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方法,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释放出了强大的推动力,并在强化征管基础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和提高干部基本素质、优化纳税服务等多个方面初步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第二篇: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

省××县针对县委换届后专职副书记由4名减为1名、委员由22名增至32名这一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县委集体领导的运行新机制,推行委员提出议题、全委会集体决策、代表委员逐级评议等举措,并在全委会上讨论通过了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县委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展大计让县委委员“建言献

策”

2007年3月18日,县委委员、众兴镇党委书记夏养育接到县委办的书面通知:“县委将于3月24日召开十届三次全会,请您对提交会议讨论的‘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环保责任审核’等3项议题进行调研思考。”他在惊诧之余又很激动:2月底我向县委提出了这一议题,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以上这个“情节”,是××县落实县委委员话语权、集中县委委员智慧、探索换届后县委工作运行新机制的一个新举措。为激发县委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县委规定,凡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均由县委委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人或多人联名提出建议方案;对5名及以上委员提出的议题,必须提交县委全委会讨论;对县委确定的议题,提前3-5天送达县委委员,留足时间让委员深度思考。为广开言路,硬性要求每名委员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月,完成2篇以上有深度的调研文章,至少提出3条以上建网设性意见或建议。县委换届以来,委员们共提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等各类意见建议79条,县委采纳了63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该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6.5%。

重大事项由县委全委会“一锤定音”

以往,该县正科职干部的任免、副县级后备干部的推荐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县委常委会的决策内容,现在已全部纳入县委全委会的决策范围。在决策的程序上,必经议题确定、调研论证、提前告知、会议表决四道工序。议题确定后,责任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公示听证。在表决的方式上,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的半数才能通过。在召开的时间上,变每年召开两次为每季度至少一次。县委换届一年半来,该县已召开九次全委会,仅在干部推荐任免方面,就先后召开三次全委会,分别对拟向市委推荐的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人选、32名新一届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候选人提名人选和28名新一届县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的提名人选进行无记名票决,票决结果当场公布,65名人选均获得推荐提名。去年该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等3项方案,也都经过县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通过后予以实施。县委委员、××中学校长成为左在投票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召开县委全委会仅仅是通报情况、走走程序而已。现在,全委会成了名符其实的决策机构,重大事项可以‘一锤定音’”。

履职优劣请代表委员“逐级评判”

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情况由县委委员审议、询问、质询和表决,未获通过的,常委会需在2个月内重新向全委会报告。而县委委员的履职情况则由县党代表询问、质询和评议,凡优秀票达不到60%的,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称职票达30%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应引咎辞去县委委员职务。今年1月,该县召开县委十届九次全委会,听取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2007工作情况报告,在县委委员现场询问质询、分管常委现场答复的基础上,全体委员对县委常委会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票决,并当场公布了结果。对此,不少县委委员感触良多:“过去,是常委坐在台上给我们布置工作,我们只有落实的份儿;现在就不同了,他们站在台上向我们报告工作,让我们品头论足。”不仅如此,该县还组织325名县党代表对32名县委委员2007的履职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结果显示委员的最低优秀票率为93%,78%的委员优秀票率达100%。不少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党代表百感交集。临河镇小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伦坦言:“过去当个党代表,也就是5年开次会、举次手、画个圈、看场戏。通过这次评议,我觉得党代表的作用不再是‘一次性’的了,还有那么多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我得好好行使哟!”。

第三篇: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来源:中国税务报2002.07.03

第四篇: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实施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而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税收征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应用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创新,如何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提升税收征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当前税务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广东国税征管信息化历程的回顾

总体上来看,广东国税的信息化是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步的,目前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把PC机电脑引入税收计会统工作为标志,开始了广东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尝试将电脑应用于计会统以外的征管业务,开发了征收开票软件。之后个别市、县(区)局结合工作的需要,自发地开发具有申报、发票管理、税务登记等功能的征管软件。这一阶段是早期的征管改革、会计改革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是逐渐用PC机的简单程序来替代计会、税票填开、记录打印等手工操作,特征以分散操作、单台运行为主。

第二阶段是磨合阶段(1995至2004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国地税分设,为解决征管人力不足与繁重的征管工作之间的矛盾,广东国税确立了“科技兴税”战略,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进程。这一阶段又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95年-2001年,广东国税积极实施“粤税工程”,开发和逐步推行全省统一税收征管软件,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机,税控机与征管系统的联网申报,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交叉稽核系统,税控开票机、税控加油机、税控收款机“三机并轨”等,均取得了成功。这一阶段,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建成、连通了省、市、县、分局四级网络,实现了从单机操作到网络化运行的转变;推广了省局统一征管软件,实施了电话申报和电子扣税,前台申报可以同时采集数据,征管软件的功能模块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管理、稽查环节。后期主要是2001年-2004年,按照总局的“一体化”思路,建立了以CTAIS为主体,由防伪税控系统、“金税工程”稽核协查综合系统、电话申报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的计算机监控管理网络。这一阶段实现了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相继对运输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采取手工采集、网络传输、电脑比对的管理方式。退税管理领域信息化也不断推进,推广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网络版,并实现了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与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加快征管机构、业务、人员的重组,以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的专业化,信息手段已应用到日常征管的各个环节。

第三阶段是应用阶段(2005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以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基础,以应用为先导,提升信息系统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水平。从2005年开始,广东国税在各市逐步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CTAIS2.0系统,实施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与此现时,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系统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三大系统的整合工作迅速启动,增值税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网络版、货运发票和车购税管理等系统实现了省局集中,并推广了纳税信息“一户式”存储、“一机多票”等系统。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全系统征管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得益于此,各种辅助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日渐加快,基于CTAIS2.0的各种外挂功能软件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领域也从税务管理延伸到执法监督和纳税服务领域。近年,全省各级国税大力开展了“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税业务,目前实现了专用发票认证、增值税纳税申报、出口退税预申报等的网上办理,切实为基层和纳税人减负。不仅如此,各市局也积极利用省局定期下发的数据,探索数据综合利用的路子,如积极建立各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建立“四联动”税源管理机制、开发应用出口退税预警分析系统等,促进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启示

(一)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历程,是广东国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纵观广东国税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一个信息化与税收征管逐步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税收征管工作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源源动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质上是广东国税把税收科学发展观应用于征管实践的具体表现。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过程,更是一个树立科学精神、探索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征管信息化道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征管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也离不开税务干部培养和树立科学精神,尤其是信息化观念的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给广东国税带来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在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体中,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是基础,征管信息化是依托

税收征管的发展必须以税收征管信息化为依托,征管信息化必须以征管工作的发展为基础,两者相互相承,密不可分。20多年来,广东国税征管工作不断发展,从“一员到户”模式到管理员模式,从人工开票到网上办税,其征管效率的提高,无不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依托;而没有了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征管信息化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地给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新课题。而信息技术只有与全局的税收征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税收工作所用,才能创新税收工作的局面。正是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带来了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累累硕果。

(三)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与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管理水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步和税制的发展等条件因素相适应,广东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经历了一个从各地自发、由下而上的应用过程,到上级主导、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计会征收、到覆盖整个征管查业务、再到纳税服务领域的拓展过程;经历了一个手段替代、到业务流程改造、再到数据应用的深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到主动配合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税务人员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由低到高不断提升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广东省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步入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轨道。

三、当前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制约因素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尽管当前广东国税的征管信息化成效明显,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程度仍然不够,影响了征管信息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现有的征管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数据的质量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各级税务部门掌握的可用于分析应用的数据信息还不够多,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够高,成为制约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瓶颈”之一。表现在:一方面,目前税务部门的数据采集渠道有限,主要是依靠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以及各级税务部门的日常管理积累。而那些来源于银行、外贸、海关、劳动、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还非常有限。这些外部信息,往往对税务部门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资金等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和监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纳税评估领域,由于税务部门采集的信息有限,难以掌握有关纳税人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完整、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纳税评估对数据的分析停留在表层上,一些行业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无法建立起来,影响了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税务部门通过自身渠道采集的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些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数据的真实度、准确性不高,与其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有出入,个别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信息的录入过程中也可能出错,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另外,近年 “两个减负”的实施,也给税务部门从纳税人方采集资料和数据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税务部门在精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报表的同时,对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进行系统的梳理,规范数据的报送项目、数据格式和质量标准,力求尽可能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二)数据应用程度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CTAIS2.0的推广和征管数据的省级大集中,为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目前,各级国税机关在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之外,还结合实际开发和推广各具特色的日常应用软件,但这些应用软件只

侧重于对税收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缺乏对纳税人的税源进行分析、监控等功能,数据信息的再利用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也开发了一些税源分析监控系统,比如税收管理员辅助软件、纳税评估模型等,但这些系统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个性化的特点,对全省国税部门公平税负、统一执法尺度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地数据应用程度不高的现状,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三)各种应用软件的整合不到位,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广度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各地的税务管理软件开发过分强调专业化、个性化管理,造成应用软件之间的操作平台、数据标准并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目前,各地普遍使用的CTAIS2.0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三大应用软件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各大软件系统下又链接许多辅助系统,导致这些软件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重复劳动和数据多头采集。为解决这些问题,“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将整合各大应用软件系统列为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进度并不理想。征管数据分散于各个应用系统,而各种软件系统的整合升级又受制于诸多因素的现状,不仅使征管工作存在漏洞,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影响了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分析和增值利用。

(四)一些地方的征管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速度

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但目前省以下税务机关征管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尤其是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复杂,还不能适应真正意义上的征管信息化的要求。比如,CTAIS2.0上线后,一些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征管方式设计的,没有及时按照信息化要求对征管体系、办税事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精简;一些内设机构的设置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征管查各系列协同工作的要求不清晰;部分业务的审批流程、表证单书仍然沿用原来做法,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程序繁琐,影响了征管信息化整体效能的发挥。

(五)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进程

一是一些税务人员至今仍没有转变观念,认为征管信息化是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领导干部对以信息化手段来改造业务工作的意识不强,利用信息化资源分析业务工作的能力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应有效果的发挥。二是各地税务机关的计算机人才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还相当欠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一些税务干部工作中过分依赖于信息化手段,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运用纳税评估软件和“评税易”对异常企业进行分析时,计算机并不能自动甑别纳税异常的原因,不能准确区分这些异常是季节性因素、经营不利、决策失误,还是人为调节因素造成的,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这些需要税务干部结合平时的管理经验,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结合的效果。

四、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是广东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当前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科学精神融合到征管发展的始终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以科学的精神统筹征管的发展,在推动征管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的应用程度。技术不是万能,但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必须渗透到征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提升善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二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懂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三是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手段与自身能动性的关系。各级税务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工具功能再强大,但在相当多的工作领域、工作环节,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劳动。尤其是一些需要结合自身管理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的业务,例如,纳税评估中对企业异常原因的鉴别、相应征管措施的决策等,需要税务干部依据积累的管理经验,根据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个案分析和处理。也就是说,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熟、经验足的税务干部队伍,是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源源动力。

(二)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提高征管统筹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税收制度确定下来后,税务部门对各税种都面临如何开展征收管理的问题,所以,税收的征管部门是各

税种管理的统筹部门,而实践证明,信息化必然渗透到各税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征管部门必须对各税种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资源统一调动,这才是信息化与征管发展有机结合的最优的制度安排。征管部门统筹各税种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征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二是确定总局、省局、市局等各管理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的权限,做到统筹兼顾,分合有度;三是明确同一管理层次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和相关衔接制度;四是对现有各计算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尤其是CTAIS2.0系统与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四小票”管理系统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的整合,实现征管网络化管理和数据共享。

(三)提高计算机数据信息的质量,夯实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运行基础

一方面,要结合“两个减负”的实施,按照信息化处理的要求,对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和数据信息,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既精简现有的涉税资料报送的数量,又重新确定纳税人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力求做到报表信息简单有用,又能不致让纳税人重复报送。要考虑企业的申报信息与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对应,企业的一些涉税信息,如工人数、工资额、用电量、用水量等也要在申报资料如实反映。另一方面,要在税务系统尽快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等各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操作上严格按照标准和制度执行,使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企业办税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促进企业准确完整地报送资料,从而提高信息资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夯实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系统,拓展外部信息交换渠道

由于税务部门自身数据资源的有限性,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拓展外部信息渠道,加强与工商、海关、外贸、银行、劳动、供水、供电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建立部门间的横向联网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共享。目前,重点是要推进三个方面的联网或共享,一是税务部门与工商、技监部门之间的联网,从源头上实现对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企事业单位机构编码证的信息共享;二是与银行、海关、外汇部门的实时联网,实现对纳税人资金活动、出口报关和外汇资金结算等情况的信息共享;三是与劳动、供水、供水等部门定期数据交换,实现对企业从业人员、水电成本等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漏管户清查、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建立各种税源评估数学模型

各级要充分利用好征管系统等采集的数据,建立各种税源评估数学模型,对纳税人税源进行分析和监控,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结合的深度。过去各级粗犷式的税源监控没有针对性,既浪费了人力又不能有效地实行对纳税人的监控。因此,要根据征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建立一些对分析和监控较为有效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各种渠道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筛选出纳税评估对象,进而找准税源监控的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服务。

第五篇: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 2011-07-08

一、英山县茶叶税收征管情况

茶叶产业是英山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先后举办二十届“中国英山茶叶节”,以茶会友,以节促销,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茶叶产量逾2.8万吨,产量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系列产值突破10亿元。该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英山云雾茶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和“湖北名牌产品”。

近年来,为了规范茶叶产业税收征管秩序,英山县国税局把茶叶税收管理作为特色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前5个月,全县累计征收茶叶增值税152.34万元,同比增长82.71%。主要作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英山县政府成立了规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由县政府主持召开全县茶叶税收征管工作会议,大力宣传税收政策,强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茶叶税收任务列入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氛围。二是规范户籍管理。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生产经营行业进行清理,摸清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规范了户籍管理。据统计,全县茶叶经营行业纳税人共计677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0户,小规模纳税人企业10户,个体经营者657户;加工环节599户,零售环节78户;查账征收15户,核定征收662户。三是加强税法宣传。以每年一届的“中国英山茶叶节”为平台,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到节会现场开展税法咨询,发放涉茶税收宣传资料,大力宣传税法知识。今年,该局开展涉茶税收政策宣传“三进”(进茶农、进茶厂、进茶企)活动,并采取以会代训、上门宣传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有效提高了茶农、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四是强化税源管理。该局制定茶叶税收管理办法,对规模较大的茶叶经营户,引导他们建账建制;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的,依法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督

促其按期申报纳税,并实行查账征收;对规模较小、销量较少的个体工商户,利用电子定税系统,科学核定应纳税额,纳入“双定”管理;对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初级农产品、符合国家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及时督促其进行减免税备案登记。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展专项评估,评估增收16万余元。五是严格督导考核。县国税局对茶叶税收计划实行单独考核,责任明确到人,坚持按月考核通报,实行不定期督办,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确保茶叶税收政策落实、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茶叶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免界限难划分。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以及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包括各种毛茶(如红毛茶、绿毛茶、乌龙毛茶、白毛茶、黑毛茶等)。精制茶、边销茶及掺对各种药物的茶和茶饮料,不属于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农业产品,不属于免税的范围,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农业生产者用自产的茶青再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干燥、匀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精制茶,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税。由于对相关政策理解不一,导致实际管理相当困难。一是涉茶税收政策较为复杂,理论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导致征免政策难把握,日常征管难操作;二是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与茶农签订虚假协议,虚增自有茶园面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逃避缴纳增值税;三是部分纳税人既有自产自销业务,又有收购鲜叶回厂加工销售业务,形成征免一体化的现实,导致国税部门难以进行划分。

(二)茶叶税源难控管。一是涉茶农户点多面广,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全县11个乡镇、309个行政村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场,山山出佳茗”,全县10万农民中有60%以上农户种茶,数量庞大;茶叶经营户的季节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深,茶叶自产自销面积难以准确核实,产量难测算,价格波动大,征管基础信息难采集, 加上国税部门的监控手段有限,形成了税款核定难、征收入库难、征管成本高的局面。二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给税收征管带来实际困难。全县除几个较大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拥有自己的固定种植基地、设置有健全的账簿外,相当一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极不规范,既不如实申报纳税,又无帐可查。三是以票管税难到位。部分购销户没有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发票使用面和逐笔开具率偏低,一些茶叶经营者直接面对茶农收购茶草回厂加工,基本上是现金交易,没有规范的进货凭据,国税部门难以对购销环节进行控管。四是部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熟悉,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甚至故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导致国税部门无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进行准确计算。

(三)治税环境待优化。一是依法纳税意识有待增强。有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不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不如实申报纳税,隐瞒茶叶经营的真实情况,把外购加工的茶叶挂靠自种、自制、自销处理,给依法征管带来困难。二是茶叶财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茶叶是英山县的支柱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加强茶叶财源建设、引导茶叶经营户依法诚信纳税上做得还不够。三是茶叶市场管理有待规范。相关部门以政府文件为依据,对进驻茶叶市场的茶叶经营户,实行税费统一管理,甚至出现以费挤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导致国税部门实行分户登记录入、分户核定征收难以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对策思考

(一)深入开展税收宣传,进一步引导纳税遵从。一方面,国税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收宣传,利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和 “英山茶叶节”等时机,向广大茶叶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税收政策,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茶叶经营户自觉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把落实“三农”政策与引导督促经营户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有机统一起来,把农民增收与国家增税有机统一起来,提高社会各界对茶叶税收政策的认知度。

(二)着力构建协税网络,进一步凝聚社会综合治税的合力。一是要建好协作保障网。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对茶叶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税收秩序,防止以费挤税、变相包税等行为发生。二是要建好信息共享网。建立健全与财政、工商、地税、农业(茶叶)局、工商联(茶商会)等职能部门的情况通报和信息传递制度,及时全面掌握涉茶税源信息,实施有效动态监控,防止漏登漏征漏管户。三是建好协税护税网。健全协税护税组织,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协税护税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加强茶叶税源控管力度;对一些零散的、规模较小的、不易控管的茶叶经营户税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委托协税护税组织代征,以解决税收征管力量不足和源头控管难的问题。

(三)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支柱产业。一是要推行集约管理。要突破以行政区域抓茶叶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推进对全县茶叶产业的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协调管理、统一深度开发。要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拳头”产品硬、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茶叶龙头企业,实现茶叶经营户的提档升级,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鼓励上,既要奖种茶大户,也要

奖税收贡献大户;既要奖制茶能人,也要奖诚信纳税人。同时,建议采取政府鼓励、财政补贴的方式,促使种茶户在销售茶草时,索取收购单,以实现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以票控税的目的。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茶叶产业链,创造叫得响的品牌,提高英山茶叶的知名度。大力弘扬茶文化,深度开发茶叶特色旅游业,实现文化促产、文化促销的目标。

(四)认真落实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茶叶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把“六关”:一是要把好实地调查关。在严格审查纳税人上报的书面资料的同时,对于仅靠书面审核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特别是对合同的真伪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要把好源泉控制关。对从事茶叶加工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重点掌握其自产自销情况,包括茶叶种植面积、测算平均亩产量、制作毛茶或精制茶的原材料消耗比率等情况。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发现其自产部分有问题的,扣除测算产量后的余额征收增值税。三是要把好制度执行关。严格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同时,研究制定既符合税收政策,又切合茶叶税收管理实际的制度,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征管模式、统一征收标准、统一检查考核”的“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作用,使茶叶税收管理规范推进。四是要把好分类管理关。针对茶叶经营主体多元化,强化分类管理。分为企业、个体和临时经营三大类进行精细化管理,以管理员为主力,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逐项细化分类管理责任,确保茶叶税收征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财务核算辅导工作,使其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对茶叶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进行准确核算,按期申报缴纳税款。五是要把好以票控税关。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条件而不申请认定的企业,采取强制认定措施,促使其依法领购、使用、获取发票,拓宽发票使用面,促进茶叶经营企业广泛使用发票。六是要把好税收优惠关。对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及时审批办理税收抵免。加强减免税的监督检查,严格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和减免税资格的审批。

作者: 江西国税

下载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5则范文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

    南江县小煤窑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南江县小煤窑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李善君 2003年下半年国家整顿和关闭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煤矿,煤炭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产量的减少,带来了煤炭价格的大幅攀升。利润......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决定性因素。要形成规范、高效、务实的纳税服务,......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五则)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 思考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

    摘 要 推行公共财政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从根本上减轻财政负担、摆脱困境的治本之策,搞公共财政是我国经历了几十年传统的财政运行机制之后,同新型市场经济体制激烈碰......

    对税收征管资料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对税收征管资料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税收征管资料是形成于税收征纳活动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纳税人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和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过程。但是,多年来......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是税务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国务院把集贸市场的整治工作确定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税收执法权是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最主要的权力,正确行使和运用税收执法权,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才能确保税务机关和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