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

时间:2019-05-14 22: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

第一篇: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

摘 要 推行公共财政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从根本上减轻财政负担、摆脱困境的治本之策,搞公共财政是我国经历了几十年传统的财政运行机制之后,同新型市场经济体制激烈碰击后悟出的真谛。本文对建立公共财政面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困难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公共财政;运行机制;市场经济;财政体制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公共财政运行机制,在建立这个机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旧两种机制的碰撞及其产生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决不能对发生的问题和矛盾视而不见,更不能回避矛盾,而应实事求是以积极的态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按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原则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公共财政机制面临的矛盾

(一)保障基本支出需要与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公共财政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然而,现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以下财政财力严重匮乏,收不抵支,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有些乡镇的可用财力连发放教师工资都不够。如此紧张的财力状况,使地方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没有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基本需求的财力。因而,难怪有人把“吃饭财政”当成公共财政。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无建设性支出的财政,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历来都是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代表,都属社会公共需要的范畴,它由政府出资兴办。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并非只满足吃饭就行,还要搞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可是现在的财力严重不足,哪有财力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安排支出。

(二)可用财力的增长艰难与满足刚性支出需要的矛盾

一方面现行财政体制下,税收任务由上级税务部门按照“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下达,难免与实际税源相脱节,地方财政无权追加或调整,不得不靠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增提手续费、拨款改善办公条件等形式协调与税务部门的关系,缺乏一级财政做到收支平衡应具备的权力和手段;另一方面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上级部门超越事权,规定下级支出项目、标准和范围,如教育、科技、农业、计划生育、文化宣传等都有具体明确的硬性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拿着上级的红头文件,要求当地财政安排配套资金,有些文件还详细规定了安排的比例或数额,没有顾及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另外,一些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出台,特别是调整工资、增发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提高民政定补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和警衔工资等,使得地方财政人不敷出。

(三)财政支出“越位”难退与“缺位”难补的矛盾

财政支出范围一方面存在“越位”现象,职能相近的部门重复建立,一些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和很少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乃至后勤服务部门也在财政供给之列,介入竞争性领域的开支比重偏高;另一方面严重“缺位”,公共服务能力弱化,在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甚至连经费供给的基本职能也难以到位,不少地方的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不能充分到位,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两个确保”无法实现,医疗保障没有保证。由于“越位”退不了,致使“缺位”补不上,与公共财政的基本运行机理相悖。[!--empirenews.page--]

(四)财政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不相符合的矛盾

近几年,尽管对财政供给标准做了多次调整,但仍有不少财政供给标准与实际支出不符,如住宿费、出差费等,标准偏低。如果提高标准,可用财力又无法满足。而且在财政供给范围没有完全净化之前,就实行统一的集中国库支付制度,必然要增加支出,加大财政的压力。

(五)财政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与法制化管理的矛盾

(1)在预算管理上,预算编制不细,预算期财政收入的测算一直采用以增长比例确定总量增长的办法,财政支出的安排长期存在切大块直至执行中频繁追加的问题,即使有些地方实行了“零基预算”,却不够规范,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漏洞较多,如同做数字游戏。

(2)在预算的完整性上,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预算外资金并未作为财政性资金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收支统管,财政预算仅仅包括了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分散于各部门和单位,成了财政难以掌握的“第二预算”。然而,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却很不规范,随意性大,大量预算外资金变成部门和单位养人或者吃喝招待费用的主要来源。

(3)在财政监督检查上,当前财政监督的范围与深度、方式与方法还不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财政监督检查还没有渗透到财政性资金使用的边缘,存在着真空。财政一般按时序向各个单位的账户划拨资金,由单位从自己的账户中支取使用,财政资金分散在千家万户,这种“一批就拨、一拨了事”的做法,不仅仅使资金拨周转环节多、速度慢,影响资金的正常使用和效益的提高,而且缺乏事中、事后监管,以致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过多、过滥,财政部门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公共财政的建立势所必然。那么,当前在构建公共财政新机制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如何解决呢?笔者以为必须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二、构建公共财政机制应采取的若干措施

(一)完善财政体制,合理分切“蛋糕”

首先是正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财权与事权的正确划分和规范实施是分级财政体制的前提条件。要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严格按事权行使财权,克服“下级靠上级补助实现平衡”的观念,严禁互相“钓鱼”等不规范行为。其次,要合理分税。地方税种设置是否合理,一方面要看能否保证必要的地方税收入,使地方税收入与其所能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另一方面要看到地方税基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既要依据税种性质,将零星分散、税基较窄的税种划归地方,又要兼顾地方税收规模,将少量收入稳定、税基丰厚的税种纳入地方范畴。再次是要尽快出台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用因素法核定各级财政支出水平和收入能力,并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减少人为因素,实行转移支付。在财力紧张的状况下,为实施有效调控,适当集中增量财力是必要的,但从发展趋势看,收入增长的大头不应归上级财政,而应放在本级财政以调动各级财政的积极性,建立自求财政平衡的激励机制。

(二)建立规范的税收体系,保证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收入[!--empirenews.page--] 如何组织公共支出需求相应的财政收入是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首先要清费立税,完善税制。1994年改革后的新税制已运行好几年了。其中的弊端已经显露,这就要做好新税制的完善工作。重要是要研究解决增值税转型和扩大征收范围、消费税改革以及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问题。增值税要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课税范围逐步扩大到劳务领域,使增值税成为覆盖货物和劳务所有领域的一个税种。消费税要适当扩大征收品目,对烟、酒等传统征税品目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完善与调整,在更广泛范围内发挥消费税调节经济和筹集税收收入的作用。针对出口退税上征税与退税相分离、退税以实际退库为主,发生很大现金流的情况,应该在严厉打击出口骗税行为的同时,改革出口退税机制,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防止骗税现象的发生。为防止费挤税,侵蚀税基,影响财政收入,应清理不合理收费,保留规费等属于工本性质的收费。必须规范由政府机关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对已经实行多年、比较成熟合理的收费和基金实行费改税。加强收费票据管理,实行源头控制,把所有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其次要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应在建立税源台账,对税源充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对税收计划完成情况既要从数量上考核,又要从质量上考核,看其是不是严格依法征税。如果没有做到应征尽征,即使数量上完成了税收任务,也不能认为完成情况好,从而在考核机制上扭转过去不科学的做法。再次是落实责任,严格监督管。建立健全收入征管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将责任明确到人。对税收征收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有税不收的,财政部门可以直接征收入库,既不作为税务部门的实际入库数,还要对照有关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只有把该收的收入都收上来,才能为公共财政的实施打下坚实的财源基础。

(三)确立科学的支出体制,构建公共支出框架

首先是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一般性的竞争性生产领域与财政脱钩,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手段配置资源,腾出更多资金,提高对科学、教育、环保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涵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应包括:国防、外交、行政管理、教育、环境保护、尖端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险、特困地区补助与支援等领域。其次要重新确定支出顺序。坚持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根据有保有压、保压结合的要求,按照保工资发放,保机关正常运转、保社会保障、保公共设施建设的顺序编制预算,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保”不是全包、“保”的内容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得到净化,否则,“越位”退不出,“缺位”补不上,该保的保不了。当前,特别是要结合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合理定编、定员,保证人员工资的及时发放。继续加快事业单位布局调整,打破区域和行业限制,改变布点过于分散和部门所有的封闭状态,实现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再次是调整财政建设性资金投入。公共财政并不排斥建设性资金的投入,关键是要改变投入的方式和方法。财政要从过去直接对竞争性领域、应用性研究、一般性文艺团体的投资和企业亏损补贴等方面退出来,逐步转向公共投资领域,也就是影响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市场不能投资、不愿投资、不敢投资的领域,如兴建水、路、电、桥等基础设施,投资兴办学校、医院、基础科研等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为社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和投资环境。[!--empirenews.page--]

(四)改进财政基础管理,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

首先是改革预算编制办法。公共财政要求早编预算、细编预算,编制部门预算。因此,财政预算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传统做法,扭转“重决算、轻预算”的状况,把预算编制开始时间提前到上一年,使预算编制时间至少在9个月以上,保证有充分的编制时间。预算编制必须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单位、具体项目。项目要细,不能太粗,不应再按大类笼统地编制预算,那种“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明白”的预算必须彻底根治。各预算单位必须同步编制部门预算,有预算外收入的,须编制包括预算内外收入的综合预算,不得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截留财政收入。预算一经确定,应保持其严肃性,坚决按预算办事,不得随意更改,彻底解决预算“年初粗算算,年末再追加,专项结转过多”的弊端。其次是实行零基预算。财政支出的安排要按照优先次序,以零为基点,安排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将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费、事业发展和生产建设性支出分别编制,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编制内实有人员和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标准据实编列,定额补助单位定额补助费分别按定额补助标准编列,超编人员不予供给。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的分类定额。财政部门要对单位人员增减、供给标准变动及专项支出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既要避免个别部门吃空头经费,又要防止留下硬性支出缺口。各项支出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实际,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以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再次是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国库支付制度的改革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将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支付,还涉及到储存中支付机构的设置、部门职责的调整等配套改革。集中支付机构设立后,财政预算管理机构要相应精简;取消各预算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银行开立的预算内外资金帐户,将这些资金集中于财政部门在银行开立的国库单一账户中,这些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预算执行的真实性,不再承办各项支出事宜。第四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政府采购可以有效地节约财政支出。为此,要在完善政府采购操作制度的同时,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扩大采购范围,把政府采购项目全部推进到位。第五是加强财政监管。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对所有单位、所有支出项目实施经常性检查,做到不留死角、消灭真空。既要认真查,更要严肃处理。不查不处、重查轻处都是财政监管工作的大忌,必须予以纠正。只有把各项管理措施推进到位,公共财政新机制才能得到顺利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吴俊培主编。公共财政研究文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叶振鹏。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政,1999(10)。

4.曲昭仲。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1999(4)。

第二篇: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采取综合措施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间的利益链,完善医药费用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的比重,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和发展。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十一)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改革药品价格监管方式,规范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行为。减少药品和医用耗材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经营和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允许试点城市以市为单位,按照有利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的原则,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级中标价格。如果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省级中标价格,省级中标价格应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调整。可结合实际鼓励省际跨区域、专科医院等联合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必须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阳光采购,网上公开交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保障药品的供应配送和质量安全。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加强合理用药和处方监管,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强化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的临床使用干预。

(十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试点城市要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经科学测算,在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减少按项目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院由政府投资购置的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对符合规划及相关政策规定的贷款或集资购置的大型设备,由政府按扣除折旧后的价格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要相互衔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防范价格异动。加大对价格垄断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十三)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强化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第三篇: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

省××县针对县委换届后专职副书记由4名减为1名、委员由22名增至32名这一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县委集体领导的运行新机制,推行委员提出议题、全委会集体决策、代表委员逐级评议等举措,并在全委会上讨论通过了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县委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展大计让县委委员“建言献

策”

2007年3月18日,县委委员、众兴镇党委书记夏养育接到县委办的书面通知:“县委将于3月24日召开十届三次全会,请您对提交会议讨论的‘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环保责任审核’等3项议题进行调研思考。”他在惊诧之余又很激动:2月底我向县委提出了这一议题,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以上这个“情节”,是××县落实县委委员话语权、集中县委委员智慧、探索换届后县委工作运行新机制的一个新举措。为激发县委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县委规定,凡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均由县委委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人或多人联名提出建议方案;对5名及以上委员提出的议题,必须提交县委全委会讨论;对县委确定的议题,提前3-5天送达县委委员,留足时间让委员深度思考。为广开言路,硬性要求每名委员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月,完成2篇以上有深度的调研文章,至少提出3条以上建网设性意见或建议。县委换届以来,委员们共提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等各类意见建议79条,县委采纳了63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该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6.5%。

重大事项由县委全委会“一锤定音”

以往,该县正科职干部的任免、副县级后备干部的推荐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县委常委会的决策内容,现在已全部纳入县委全委会的决策范围。在决策的程序上,必经议题确定、调研论证、提前告知、会议表决四道工序。议题确定后,责任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公示听证。在表决的方式上,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的半数才能通过。在召开的时间上,变每年召开两次为每季度至少一次。县委换届一年半来,该县已召开九次全委会,仅在干部推荐任免方面,就先后召开三次全委会,分别对拟向市委推荐的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人选、32名新一届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候选人提名人选和28名新一届县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的提名人选进行无记名票决,票决结果当场公布,65名人选均获得推荐提名。去年该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等3项方案,也都经过县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通过后予以实施。县委委员、××中学校长成为左在投票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召开县委全委会仅仅是通报情况、走走程序而已。现在,全委会成了名符其实的决策机构,重大事项可以‘一锤定音’”。

履职优劣请代表委员“逐级评判”

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情况由县委委员审议、询问、质询和表决,未获通过的,常委会需在2个月内重新向全委会报告。而县委委员的履职情况则由县党代表询问、质询和评议,凡优秀票达不到60%的,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称职票达30%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应引咎辞去县委委员职务。今年1月,该县召开县委十届九次全委会,听取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2007工作情况报告,在县委委员现场询问质询、分管常委现场答复的基础上,全体委员对县委常委会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票决,并当场公布了结果。对此,不少县委委员感触良多:“过去,是常委坐在台上给我们布置工作,我们只有落实的份儿;现在就不同了,他们站在台上向我们报告工作,让我们品头论足。”不仅如此,该县还组织325名县党代表对32名县委委员2007的履职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结果显示委员的最低优秀票率为93%,78%的委员优秀票率达100%。不少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党代表百感交集。临河镇小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伦坦言:“过去当个党代表,也就是5年开次会、举次手、画个圈、看场戏。通过这次评议,我觉得党代表的作用不再是‘一次性’的了,还有那么多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我得好好行使哟!”。

第四篇: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

实践

赵福增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收

征管运行机制的要求

当前,国税系统已建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税收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手段,国税系统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网络连接也具有了一定基础。这样的信息技术条件,对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征管业务“流程化”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程化”,而税收信息化除了有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功能——“信息的增值利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征管制度、征管流程的设计要直接体现目的,直奔目标,避免目标模糊,并将手工操作下的征收管理诸环节进行整合重组,以适应信息技术条件的要求。

组织机构“扁平化”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扁平化模式替代金字塔模式,是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管理手段兴起后的必然要求。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形成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上层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

管理手段“信息化”

税收管理活动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要多渠道的采集、多方面的分析、多量次的运用(信息共享)。在税务机关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管理手段“信息化”体现在,一是信息获取渠道要多,采集范围要广;二是信息研究要多角度、分析要多层次;三是信息利用要多量次。税务部门的信息利用,就是要避免每个子系统成为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资源浪费严重的“信息孤岛”,从而对税务系统内部管理实现“全过程监控”。

纳税服务“高效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纳税人已不满足传统的纳税辅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措施,而是盼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服务内容。因此,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积极适应和把握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效化纳税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做法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风靡全球、至今方兴未艾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业绩的根本性的改善。理论创立者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在流程再造理论和个性化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潍坊市国税局试点实施了征管业务重组,对税收征管流程进行一次“破坏性”重建,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并依据个性化管理理论建立起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和纳税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重新梳理、整合征管业务事项,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按照信息化条件下征管运行的规律,梳理、抽象、归并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新的征管主流程。

根据新流程重组征管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根据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需要的原则,按照重组后的主流程,彻底打破原来机关科室和基层分局的界限,本着“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对内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权制约”的原则,重组征管组织机构。

开发征管流程控制系统,对新征管业务进行自动化控制。新流程确立之后,针对流程特点开发“税收征管流程控制系统”。

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业务重组后,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案例,结合税收征管实际特别是税源监管工作的特性,从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和管理评价五个方面着手,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取得的初步成效

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增值利用,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数据处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纳税人信息中,抽取户籍数据、违章处理数据、申报征收数据、行业税负率等相关数据定期进行分析比对,产生征管质量分析报告。

工作责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了办税效率,提升了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征收成本。

新的流程、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方法,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释放出了强大的推动力,并在强化征管基础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和提高干部基本素质、优化纳税服务等多个方面初步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第五篇: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作者:佚名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件和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一)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国家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五)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县乡政府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组织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检查监督。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

(六)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灌区管理机构定岗定员和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妥善解决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

下载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大督查工作新机制

    创新督查体制 打通执行梗阻 建立大督查工作新机制 一、整合资源,创新驱动,构建大督查工作新格局 针对原有督查力量相对分散、影响督查合力发挥等问题,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入手......

    探索建立村庄合并后村级班子运行新机制[五篇]

    项目名称:探索建立村庄合并后村级班子运行新机制 责 任 人:镇党委书记 目标要求:村庄合并后,做好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整合力量,规范运作,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合并村庄快......

    浅议HSE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HSE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HSE管理体系是将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

    成都市全面建立社区公共财政制度

    成都市全面建立城市社区公共财政制度为贯彻落实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促进居民自治和社区参与,近日,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财政局联合出......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定稿)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公共财政具有......

    如何建立有效的扶贫资金投入新机制

    摘 要 党的十八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贫困地区能否脱贫致富。本文结合淳安......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 文章来源: 《理论前沿》2004年第4期 [作者: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翀] 发布时间: 08-06-16 10:33:06 27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