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建立村庄合并后村级班子运行新机制
项目名称:探索建立村庄合并后村级班子运行新机制
责 任 人:镇党委书记
目标要求:村庄合并后,做好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整合力量,规范运作,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合并村庄快速融合,实现村庄平稳合并,班子平稳过渡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设置新架构。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设立新的合并村庄党支部,成立由班子成员兼任小组长的党小组。依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制定村规民约,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级民主机制。
2、健全责任分工新体制。一是及时进行选后规范,做好新老班子工作交接,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监督委员会职责和班子成员职责分工,做到分工明晰,责权明确。二是制定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党员活动、任期目标责任、践诺奖惩、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健全议事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制度,确保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尽快开展工作。
3、健全经济管理新制度。一是实行财务双代管,理顺旧帐,启用新帐,规范帐目设立、收支管理、审批及监督机制,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坚持 “两个维护”和“五个不变”原则,对原有村级资产、债权债务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规范处理。
4、健全考核奖惩新办法。一是依据分工,对新一届村干部按照工作量、工作实绩等进行量化考核,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积极性。二是严格奖惩,进行年度综合考核,按照考核成绩,由高到低排出名次,考核结果作为对各村及村干部年度考核评先树优、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完成时限:2011年12月
第二篇: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采取综合措施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间的利益链,完善医药费用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的比重,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和发展。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十一)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改革药品价格监管方式,规范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行为。减少药品和医用耗材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经营和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允许试点城市以市为单位,按照有利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的原则,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级中标价格。如果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省级中标价格,省级中标价格应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调整。可结合实际鼓励省际跨区域、专科医院等联合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必须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阳光采购,网上公开交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保障药品的供应配送和质量安全。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加强合理用药和处方监管,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强化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的临床使用干预。
(十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试点城市要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经科学测算,在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减少按项目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院由政府投资购置的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对符合规划及相关政策规定的贷款或集资购置的大型设备,由政府按扣除折旧后的价格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要相互衔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防范价格异动。加大对价格垄断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十三)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强化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第三篇: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在规范中改进在继承上创新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十五”期间,江北区综合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高速推进,都市工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大量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期。我区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工作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
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防范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近年来,全区各类调解组织每年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200件左右,成功率都在97以上。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疑难矛盾纠纷,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网络体系健全,组织建设规范化
至2005年底,我区共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225个,人民调解员838人。(1)建立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8个镇、街道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并统一落实了办公用房,牌子、公章和政务公开内容。明确了镇、街道调委会的工作范围,即负责调解本辖区内村、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村、跨单位的民间纠纷。每年,庄桥、洪塘街道人民解调委会员主动参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占全街道的70以上。(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现有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48个。其中,街道社区调解委员会都聘用了专职人民调解员,及时有效化解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物业管理等常见性、多发性、易激化性民间纠纷的调解。(3)积极稳妥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区域性、行业性等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调委会49个;事业单位调委会3个;行业调委会5个;在江北区消费者协会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江北区总工会建立了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些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保障企业的改革进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化解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解决企业与周边地区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其他调委会12个。包括联片调解组织、学校调委会、集贸市场调委会等。(5)进一步完善基层调解小组、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的调解网络。在设置调解小组、调解员或信息员上是以自然村(片)、车间、工区为单位设置调解小组,以生产组、楼院为单位设立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保证信息的畅通,是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的基础。目前,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调委会基本做到了“四化”即人员专职化、工作规范化、待遇工薪化、组织网络化。
二、强化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制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广“调解员等级制”、“调解员聘任制”和“持证上岗制”等好的做法和经验,每二年对人民调解员通过申请、考核进行晋升。根据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实绩、资历等情况,经考核后分别给予等级晋升。目前,全区共评出等级人民调解596名,其中一级调解员289名,二级调解员237名,三级调解员68名,四级调解员2名。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已经在实施中初显成效。首先是基层调委会建设得到了加强。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民调解新机制,其二是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制度在激励人民调解员努力创造工作业绩,规范工作制度,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实效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其三是调解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纠纷的难度选派不同等级资格的人民调解员调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其四是调解工作和对调解组织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使人民调解员不仅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而且加强了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此外,我们每三年召开一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分别评选出十佳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若干名。有效的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加强指导机制,队伍建设规范化
要想提高调处民间纠纷的办案质量,增强纠纷调解的社会效果,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是关键。为此,我们首先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我们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走访检查镇、街道社区调委会和部分农村调委会的工作,并对调解协议书的制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定期组织他们分析民间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调解纠纷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措施。为了规范调解协议书的制作,提高办事效率,由局统一铅印了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和人民调解登记簿。其次,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每年我们都把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明确分工,按级培训”,层层抓好落实。按照“三懂一会”(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目标要求,对全区838名调解员
进行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全体调解员,由镇、街道为主进行每年一度的普遍轮训。区司法局每年投入几万,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和各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现状、治安形势与任务、调委会性质任务及民间纠纷调解实务、民间纠纷处理一般原则与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三是以会代训。主要是召开调解工作经验
交流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随后进行考试,对合格人员进行注册,并实行持证上岗,佩证调解,不断优化了调解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协调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与区法院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组织调解干部旁听民事案件的意见,并经常组织镇、街道的调解干部参加了旁听。通过庭审旁听,让调解干部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调处矛盾纠纷的技能,不断提高调解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通过努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增强人民调解的公信度,形成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四、不断强化防范机制,努力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群体化和深层次等特点,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首选是全区各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解决了许多“村里管不了,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的棘手问题,成功地构筑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传统的调解方式的新转变。在调解形式上,也从过去的“村头、炕头、田头”调解,发展为在司法所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庭,进行开庭式调解。二是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并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我们下发了《江北区人民调解中心工作规范》,使调解中心的运作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文教街道调解中心成功调处了江北北岸琴森房屋开发与邻近住宅受损的重大矛盾纠纷,涉及120户,赔偿总额达94.12万元人民币。白沙街道各部门联合调处了因日湖公园工程改造而引起的人民小区居民群体性矛盾纠纷。事实证明,由于调解中心调处大量的复杂矛盾和纠纷,强化了超前预防功能,使种种不安定因素明显下降,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找到了一种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三是建立突发性矛盾纠纷处理预案。各镇、街道都制定了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预案。努力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白沙街道成功解决军转干部因不满工作现状准备赴京上访事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系列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人民调解员激励机制,具体规范实施过程中“指导制”、“备案制”、“审核制”、“公证制”等重要制度的操作程序,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
第四篇:浅谈如何搞好村庄合并工作
浅谈如何搞好村庄合并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出台,对村级基层组织的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村规模偏小,数量过多,发展空间受限,产生了有效的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区域的优势得不到相互融合,经济的集聚得不到共同发展等现象,小村弱村普遍存在着项目难引、资金难筹、事业难搞、干部难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
为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对村庄进行适当合并,才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一、村庄合并的模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村庄合并工作中,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基本思路,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减少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村企合一型
以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为依托,实施“强弱联带”战略,对周围的村庄进行兼并,安排本村劳动力进入企业工作,增加农民的收入。如胶东的南山村,依托大型村办企业在本村改造的基础上,又兼并改造周围村庄。
(二)行政村合并为社区型
对城市郊区的行政村,打破村庄界限,引入社区理念,将行政村划分社区进行管理,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三)强村兼并弱村型,小村并入大村 通过对被兼并村实行统一开发资源、统一安排劳力、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社会福利,带动了弱村快速走上富裕道路。
(四)相邻村庄合并型
对规模小、人口少的两个或多个相邻村庄进行合并,减少了村组干部职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从上述四种村庄合并模式来看,共同的特点是突出了村民自治和市场化的机制,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村庄合并后,相关政策要及时跟上,出台村级组织管理新规定,确保其健康发展。
二、村庄合并的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整的幅度与数量,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下硬指标,不搞一刀切。
二是合理布局的原则。既要有利于乡镇对村的有效管理,又要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合理调整村级的规模、布局。同时要有利于地域性资源优化配置,统一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规模适度的原则。合并村不能一味求大,要坚持因地理条件而确定适当的人口规模。
四是整村并入的原则。尽管要考虑地域等因素,但不能把一个村分割开来,分别并入几个不同的村。
五是沿袭历史的原则。要考虑到风土人情、历史沿袭等因素。可以把人民公社时期同在一个支部的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
六是民主决策原则。村庄合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合并过程中,在突出政府推动的同时,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群众意见,将村庄合并的所有事项交由村民讨论决策,形成决议后再具体组织实施。
七是维护稳定的原则。村庄合并涉及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利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八是先行试点原则。为确保村庄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先行搞好试点工作,探索经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三、村庄合并工作的方法步骤
(一)制定整体方案
以县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县(市、区)村庄合并的工作方案。包括并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调整的人口、面积的一般标准,并召开会议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二)组建工作班子
层层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每个乡镇派驻一个工作队,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队员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的责任体系。
(三)民主确定预案
由乡镇政府在调查论证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并村对象、数量、方式,以及依据和理由,组织召开调整村的超过半数18周岁以上村民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
(四)及时上报审批
并村预案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乡镇政府要立即上报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及时予以批准。
(五)搞好工作交接
在县级政府批准调整方案后,各乡镇党委要立即指定组建新的村临时党支部及其负责人。重点是选择那些政治素质好、驾驭能力强、政绩突出的同志担任。方案公布后,新的领导班子迅速到位,具体组织建制村合并工作。同时,各乡镇派驻村里的工作组要立即对涉及调整的村进行清产核资;然后在乡镇工作组的主持下,由临时党支部负责领导和组织有关各村搞好工作交接。
(六)选举产生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
在合并村的交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地按照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重新选举产生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
四、村庄合并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严格政策界限
为了保护群众利益,确保建制村合并的平稳过渡,实行“六个不变”的政策规定:一是土地承包、租赁合同和30年土地延包政策不变;二是原建制村的土地、山林所有权不变:三是村民享受宅基地安排的条件、标准不变;四是合并后原建制村集体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归属权不变,原建制村固定资产的租让或变卖,原则上必须经原建制村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方可处置;五是建制村合并后,原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发放渠道暂时不变,待建制村班子调整时再予以理顺。六是原建制村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不变,待合同到期或履行完毕再于另行协商。
(二)严格资产管理
撤并的建制村要认真做好财务移交和审计工作,明确要求撤并的建制村,人、财、物一律冻结;对撤并建制村的财产逐项登记造册;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列出清单,核实清楚;对撤销建制村的闲置资产,安排专人看管,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新建制村的办公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再另行新建。
(三)配强村级班子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合并后的建制村暂时不能明确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成员。因此,在调整工作中,可只任命村党支部书记。合并后建制村的村委会临时召集人由合并后主体村的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村会计由临时召集人组织原各村村委会成员,从原各村会计中提名,经村民会议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后,按规定办理任用手续。
(四)严格法纪,保持社会稳定
在村庄合并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对涉及调整的村,在乡镇政府提出调整预案正式提交相关村的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之前就要进行封账,加强管理。在村庄合并过程中,出现党员、干部与群众违纪、违法或进行捣乱破坏活动的,要严肃处理。对容易诱发不安定的各种因素,要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制定好预防措施,切实做好稳定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随时防范和处置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五)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建制村合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村级组织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切实加强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财务审计等相关制度,规范村务决策程序,畅通村情民意交流渠道。
第五篇: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作者:佚名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件和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一)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国家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五)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县乡政府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组织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检查监督。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
(六)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灌区管理机构定岗定员和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妥善解决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