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2: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

省××县针对县委换届后专职副书记由4名减为1名、委员由22名增至32名这一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县委集体领导的运行新机制,推行委员提出议题、全委会集体决策、代表委员逐级评议等举措,并在全委会上讨论通过了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县委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展大计让县委委员“建言献

策”

2007年3月18日,县委委员、众兴镇党委书记夏养育接到县委办的书面通知:“县委将于3月24日召开十届三次全会,请您对提交会议讨论的‘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环保责任审核’等3项议题进行调研思考。”他在惊诧之余又很激动:2月底我向县委提出了这一议题,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以上这个“情节”,是××县落实县委委员话语权、集中县委委员智慧、探索换届后县委工作运行新机制的一个新举措。为激发县委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县委规定,凡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均由县委委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人或多人联名提出建议方案;对5名及以上委员提出的议题,必须提交县委全委会讨论;对县委确定的议题,提前3-5天送达县委委员,留足时间让委员深度思考。为广开言路,硬性要求每名委员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月,完成2篇以上有深度的调研文章,至少提出3条以上建网设性意见或建议。县委换届以来,委员们共提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等各类意见建议79条,县委采纳了63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该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6.5%。

重大事项由县委全委会“一锤定音”

以往,该县正科职干部的任免、副县级后备干部的推荐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县委常委会的决策内容,现在已全部纳入县委全委会的决策范围。在决策的程序上,必经议题确定、调研论证、提前告知、会议表决四道工序。议题确定后,责任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公示听证。在表决的方式上,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的半数才能通过。在召开的时间上,变每年召开两次为每季度至少一次。县委换届一年半来,该县已召开九次全委会,仅在干部推荐任免方面,就先后召开三次全委会,分别对拟向市委推荐的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人选、32名新一届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候选人提名人选和28名新一届县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的提名人选进行无记名票决,票决结果当场公布,65名人选均获得推荐提名。去年该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等3项方案,也都经过县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通过后予以实施。县委委员、××中学校长成为左在投票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召开县委全委会仅仅是通报情况、走走程序而已。现在,全委会成了名符其实的决策机构,重大事项可以‘一锤定音’”。

履职优劣请代表委员“逐级评判”

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年度工作情况由县委委员审议、询问、质询和表决,未获通过的,常委会需在2个月内重新向全委会报告。而县委委员的履职情况则由县党代表询问、质询和评议,凡优秀票达不到60%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称职票达30%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应引咎辞去县委委员职务。今年1月,该县召开县委十届九次全委会,听取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2007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在县委委员现场询问质询、分管常委现场答复的基础上,全体委员对县委常委会年度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票决,并当场公布了结果。对此,不少县委委员感触良多:“过去,是常委坐在台上给我们布置工作,我们只有落实的份儿;现在就不同了,他们站在台上向我们报告工作,让我们品头论足。”不仅如此,该县还组织325名县党代表对32名县委委员2007年度的履职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结果显示委员的最低优秀票率为93%,78%的委员优秀票率达100%。不少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党代表百感交集。临河镇小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伦坦言:“过去当个党代表,也就是5年开次会、举次手、画个圈、看场戏。通过这次评议,我觉得党代表的作用不再是‘一次性’的了,还有那么多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我得好好行使哟!”。

第二篇: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思考与

实践

赵福增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收

征管运行机制的要求

当前,国税系统已建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税收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手段,国税系统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网络连接也具有了一定基础。这样的信息技术条件,对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征管业务“流程化”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程化”,而税收信息化除了有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功能——“信息的增值利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征管制度、征管流程的设计要直接体现目的,直奔目标,避免目标模糊,并将手工操作下的征收管理诸环节进行整合重组,以适应信息技术条件的要求。

组织机构“扁平化”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扁平化模式替代金字塔模式,是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管理手段兴起后的必然要求。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形成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上层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

管理手段“信息化”

税收管理活动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要多渠道的采集、多方面的分析、多量次的运用(信息共享)。在税务机关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管理手段“信息化”体现在,一是信息获取渠道要多,采集范围要广;二是信息研究要多角度、分析要多层次;三是信息利用要多量次。税务部门的信息利用,就是要避免每个子系统成为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资源浪费严重的“信息孤岛”,从而对税务系统内部管理实现“全过程监控”。

纳税服务“高效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纳税人已不满足传统的纳税辅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措施,而是盼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服务内容。因此,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积极适应和把握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效化纳税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做法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风靡全球、至今方兴未艾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业绩的根本性的改善。理论创立者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在流程再造理论和个性化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潍坊市国税局试点实施了征管业务重组,对税收征管流程进行一次“破坏性”重建,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并依据个性化管理理论建立起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和纳税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重新梳理、整合征管业务事项,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按照信息化条件下征管运行的规律,梳理、抽象、归并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新的征管主流程。

根据新流程重组征管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根据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需要的原则,按照重组后的主流程,彻底打破原来机关科室和基层分局的界限,本着“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对内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权制约”的原则,重组征管组织机构。

开发征管流程控制系统,对新征管业务进行自动化控制。新流程确立之后,针对流程特点开发“税收征管流程控制系统”。

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业务重组后,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案例,结合税收征管实际特别是税源监管工作的特性,从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和管理评价五个方面着手,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取得的初步成效

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增值利用,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数据处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纳税人信息中,抽取户籍数据、违章处理数据、申报征收数据、行业税负率等相关数据定期进行分析比对,产生征管质量分析报告。

工作责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了办税效率,提升了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征收成本。

新的流程、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方法,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释放出了强大的推动力,并在强化征管基础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和提高干部基本素质、优化纳税服务等多个方面初步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第三篇: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采取综合措施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间的利益链,完善医药费用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的比重,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和发展。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十一)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改革药品价格监管方式,规范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行为。减少药品和医用耗材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经营和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允许试点城市以市为单位,按照有利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的原则,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级中标价格。如果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省级中标价格,省级中标价格应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调整。可结合实际鼓励省际跨区域、专科医院等联合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必须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阳光采购,网上公开交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保障药品的供应配送和质量安全。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加强合理用药和处方监管,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强化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的临床使用干预。

(十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试点城市要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经科学测算,在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减少按项目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院由政府投资购置的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对符合规划及相关政策规定的贷款或集资购置的大型设备,由政府按扣除折旧后的价格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要相互衔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防范价格异动。加大对价格垄断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十三)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强化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第四篇: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决定性因素。要形成规范、高效、务实的纳税服务,必须创新思维,突破陈规,建立新机制体制,从制度层面解决制约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基层国税部门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纳税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财税职能部门,近年来,非常重视纳税服务工作,通过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加强政策宣传服务,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级国税部门在当地行风评议和精神文明创建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基层国税部门的实践看,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基层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存在着只要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就是做好了国税工作的错误思想;基层干部在开展日常管理服务中存在态度生硬,作风不实,办事拖拉等现象,纳税人投诉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产生纳税人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二是纳税服务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基层国税部门的纳税服务实践看,存在“重形轻神”的现象,具体是重视为纳税人提供微笑服务、文明服务,但是主动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服务意识不够,在部分基层部门出现“脸好看了、门好近了,话好听了,可事难办了”的现象;重提供优良的纳税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大部分基层部门都建立了12366纳税服务平台和各种电子化办税服务,但是主动

—1—

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还不够,纳税人真正所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举措不多,没有建立真正的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管理和服务脱节,没有将纳税服务融入税收管理的全过程。

三是纳税服务考评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大部分基层国税机关都推行了目标管理考核、绩效考核等,对于提高干部责任意识、落实意识,规范日常管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纳税服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纳税服务还没有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成效难以客观科学地衡量,过多依赖主观的考核、评价,也因此无法建立合理的激励奖惩制度,无法形成浓厚的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四是纳税服务监督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基层国税部门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加强了对干部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纳税服务行为的监督基本是停留在纳税人不举报服务过失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上级国税部门、纳税人、社会力量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五是纳税服务投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基层的纳税服务投入情况看,主要存在几个误区:重纳税服务硬环境的建设,增加了电脑、打印机、刷卡机等先进的服务设施;轻纳税服务的宣传培训教育等增强软实力投入,对干部纳税服务专门教育、国税网站建设、宣传影像资料、政策宣传资料、先进表彰等方面重视和投入不够;重纳税人相对集中的中心区域的纳税服务设施的投入,轻纳税人相对分散的偏远地区以及乡镇税所等投入;重组织开展大众化、普遍化、形象化的宣传活动投入,轻组织开展小众化、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税收政策宣传、2—

—辅导、培训服务活动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完全贴近纳税人的需求。

二、纳税服务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一是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是思想根源。从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经历了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官即管”,“民不与官斗”等封建落后意识或多或少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里,于是出现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而大部分纳税人也存在这种意识,对纳税服务要求不多,期望不大,认为纳税服务的缺失是理所当然,也助长了基层国税部门轻纳税服务的不良习气。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1993年,全国税制改革会议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1996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加强纳税服务战略。但是,多年来,纳税服务的理论探索和指导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看,相继出台的各税收法规只是对纳税服务要求作了分散的规定,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纳税服务法律规定,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没有完整的确立,纳税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

三是手段措施不够完善是直接原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职能的加快转变,对纳税服务要求也愈来愈高,纳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纳税人的要求。从纳税服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来看,部分纳税服务软件系统不够稳定或不够成熟导致信息化的纳税服务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如目前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网上认证和小规模纳税人电话报税系统不够稳定,一般纳税人电子报税使用率和成功率没有达到100%,小规模纳税人电话报

—3—

税申报成功率也仅80%左右;从纳税服务的整合来看,基层税务部门因为业务分工不同和部门交流协作不够,很多纳税服务的措施,都是独立分散的,各部门之间重复服务现象和服务缺位现象同时存在;从纳税服务的宣传策略来看,对很多新的纳税服务措施,因为宣传和辅导不够普及,没有得到纳税人很好的应用。

三、处理好纳税服务的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做好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纳税服务就是在依照税收法律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征纳双方权责对等的税收管理模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公开执法、规范执法、阳光执法,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的税收法治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这无疑是一种深层次的纳税服务;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和咨询辅导服务,加强税企互动合作,能够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将更好地促进依法治税。

二是处理好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关系。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要组织好税收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经济作用,是促进壮大地方经济税源的重要手段,是完成组织收入任务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大一窗”管理等服务举措,可以真正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和税务机关的工作压力,在 4—

—提高办税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日常征收管理,实现服务和管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加强税收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要求的税收环境,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地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三是处理好服务内容与手段创新的关系。纳税服务,重点是要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使纳税人办税方便、快捷、简单;手段创新是形式,必须服务服从于纳税人所需所求,不搞形式主义,在创新服务举措时,要充分考虑目的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为纳税人解决困难和问题,实现手段与内容的统一。

四、完善纳税服务机制的措施

(一)建立纳税服务教育培训新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根据现代公共管理学说发展,将纳税服务作为税务部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培训,使全体国税干部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实现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一是强化理念教育。重点是通过教育培训,在干部队伍中树立四种理念,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地位平等的理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严格管理是国税部门的职责所系,优化纳税服务是国税部门应尽的义务;公平公正执法,落实好税收政策是最好的纳税服务理念;主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每位国税干部的行为准则的理念;将纳税服务寓于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理念。二是强化岗位职责教育。从国税干部的

—5—

岗位入手,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组织干部加强对服务礼仪、服务要求、服务技巧的学习,真正提高干部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国税干部业务培训力度,包括知识性培训、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帮助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打造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税务干部队伍,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建立纳税服务岗位职责新机制。纳税服务,应该与国税部门岗责体系结合起来,依靠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服务内容的制度化约束,统一规范办税服务的内容、渠道、程序、标准以及岗位设臵与服务设施、岗位人员礼仪、用语、服务时限,实现纳税服务的日常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一是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审批权限、审批资料、审批流程的公开,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二是明确服务职责。一方面将纳税服务职责作为整体岗责体系的组成部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纳税服务职责,工作标准,责任追究等,使纳税服务有标准有依据,防止出现相互推委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和完善“大一窗”服务、首问责任岗、12366纳税服务平台、纳税人之家等专业服务岗位建设,明确服务范围、标准和要求,加强对服务功能的整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三是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岗位职能和工作流程的衔接,清理减并不合理的流程,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行政审批效率。四是减轻纳税人负担。通过理顺岗位衔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简化需要纳税人提供的表证单书,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6—

(三)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新机制。在制定完善纳税服务岗责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使纳税服务规定落实到位。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包括内部评定、外部评价和明确奖惩等三方面内容。一是内部评定制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参考日常督查、暗访、部门互评等结果,对部门和岗位服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外部评价制度。引入公众投票、满意度调查、电话回访等先进的调查方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参考精神文明创建和部门评议等结果,对纳税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奖惩激励制度,应该将考评结果公之于众,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同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结合的奖励,对服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进行目标管理扣分的处罚,并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激励干部在纳税服务上争先创优,做出实效。

(四)建立纳税服务监督制约新机制。纳税服务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适时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的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服务监督机构。明确由有关部门专人负责服务监督工作,对出现服务矛盾和问题的,及时介入调查和处理。二是拓展投诉渠道。及时公开各种监督反馈的渠道,公布举报电话、邮箱以及机构,在办公区域设臵投诉箱、意见薄等,畅通渠道,收集民声民意,并及时进行整改和反馈。三是建立服务沟通制度。建立壮大特邀监察员、义务监督员和行风监察员队伍,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纳税服务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举措。

—7—

(五)建立纳税服务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强纳税服务,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优化办税环境建设,加强服务软件、硬件设施更新换代,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从而真正降低征纳成本,实现各种资源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一是建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投入制度,对纳税人迫切需要的纳税服务,如纳税辅导培训、12366纳税服务平台、各种服务软件开发整合等方面,要配备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高的干部负责有关工作,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真正促进纳税服务的不断优化。二是建立纳税服务的专项经费,并列入经费预算,做好预算经费的使用计划,统筹合理安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入。三是在资金方面向基层特别是征收一线倾斜,加大对困难和偏远地区国税部门的投入力度。四是做好对纳税服务投入情况的总结和核实,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的监督。

8—

主送:各市、县(区)国家税务局。抄送:本局局领导、副巡视员,局内各单位。

—9—

第五篇:上海市中小河道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中小河道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河道;建设管理;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TV8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09)02-0023-02

上海市镇村级河道总长21738km2。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上海主要依托冬春季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来推进中小河道治理工作,当时全市每年总的疏浚土方量大约在3 000万~4 000 万m3 左右,但这与全市每年的淤积量存在不小的差距,据测算疏浚量不到淤积量的1/10,加之历史欠账很多,造成中小河道的面貌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郊城镇河道水质受到污染,黑臭严重;二是镇村级中小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平均淤深0.5~1.5 m;三是河道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相当部分的生活污水、垃圾入河,部分养殖场、作坊、工厂等的污水未达标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四是中小河道整治和养护的专项经费不足;五是镇村级中小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上海农村地区水环境的状况提出实施“万河整治行动”,为上海中小河道治理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万河整治行动”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06 年开始利用3 年时间对上海全郊区两万余条、约两万公里的镇村级河道实施全面整治,按照“面清、岸洁、有绿、流畅”的目标,改善中小河道面貌,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由于“万河整治行动”基本实现了中小河道的全覆盖,整治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充分调动市、区、镇、村各级的积极性,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开展新机制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规定:中小河道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职责在乡镇和村,而市、区两级水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是行业管理和监督考核。但现状是乡镇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将中小河道整治与长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因此必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和组织,上下齐心、相互配合,并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所以说,上海开展中小河道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和探索有它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整治资金需求量大,原有的资金筹措方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据测算,按照“万河整治行动”7 个方面的治理标准,全市中小河道整治经费要十几亿元,若按原来市、区、镇、村的职责分工,3 年内这些资金不可能全部由乡镇来筹集。因此,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改革投入机制,并对经济相对较弱的区县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

2.覆盖面广、数量众多、建设标准高,原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已满足不了新的要求

“万河整治行动”面广量大,如果按照往年冬春水利松散型管理方式来实施,可能会在质量控制和完成效果上大打折扣,但如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则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无法满足要求。

3.社会关注度高、后期管理要求高,原有的长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整治行动虽然是阶段性的,但管理工作却是长期性的,如果建设和管理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特别是长效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脏、乱、差的现象可能不久就会出现反弹,因此必须建立新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扎实有效的管理举措,真正实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目标。

二、上海中小河道新机制的具体实践

1.在资金筹措上,充分发挥市级财力的牵引作用,根据情况进行差别化补助

为推进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使农村水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市财政开辟专项经费对整治工作实施补贴,在政策上进行牵引。同时针对区、镇之间财力上的不平衡,市水务与市财政部门根据各区县河道整治的工程量、难度和财力情况,适时出台了差别化补助政策,使每个区、镇均能按照全市的统一标准开展整治工作。补助资金实行差别化后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考虑到了政策的平衡性,二是带动了实力较弱的区县顺利开展工作。

2.在组织实施中,实行“先做后补、多做多补、择优奖励”的机制

①先做后补。根据职责分工,市一级主要负责制定标准、监督考核,区一级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各区县可根据各自特点,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内的项目安排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计划权。市水务局年终对各区县的完成结果进行认定,最后确定补助资金。

②多做多补。由于整治工程面广量大,又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为引导区县尽可能按时保质完成,按照先紧后松、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在前两年把容易实施的先整治,最后一年集中精力整治难度较大的。所以在政策上鼓励多做早做、实行多做多补、少做少补、不做不补。

③择优奖励。根据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结果,市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完成情况特别好的区县实行奖励,鼓励先进、促进后进。

3.在监督检查中,引入类似于工程监理的第三方监管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对“ 万河整治行动”的管理,在整治行动开展前市水务局专门制定了《监理工作方案》,并落实了工作经费,通过招标投标择优确定了三家监理公司,利用他们在人员、技术、设备上的优势对行动实施专业化、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监理公司受市水务局委托,对市水务局负责,部分行使项目的监管职责。监理公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对整治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抽查,角色定位侧重于项目管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监理,从而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抓组织、社会监理部门抓质量、具体实施部门抓推进”的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的工作体系。

4.在长效管理上,初步建立了中小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市水务局和市财政局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对中小河道管理养护的责任,建立完善的区、镇、村级河道管理养护体系,保障养护质量,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逐步实现中小河道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中小河道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市财政首次落实了专门的中小河道养护经费,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同时,上海在中小河道管理模式和方式上大胆探索,从中也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南汇区在整治好的中小河道上试行“以水养岸”和“以岸养岸”的探索,金山区吕巷镇以老党员领养河道的形式,初步形成了专业保洁、义务监督、全民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新模式,不仅使每条整治后河道的面貌得到了持续保持,同时也为社会参与河道保洁开创一条新路。

三、思考和建议

按照上海市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中小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结合目前的新机制探索的情况和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一套适应上海郊区特点的中小河道轮疏机制。由于上海属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不足,因此为改善内河水质,常常引长江水入内河河网,在引清调水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当泥沙进入内河河网后由于流速变慢沉淀在各级河道中,日积月累后产生淤积。因此,建议根据河道的等级、所处的位置、承担的功能及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河道的轮疏机制,保证河道水流的畅通,确保中小河道在上海郊区生产和生活中作用的长久发挥。

第二,积极探索河道建设和管理多元化投资机制。河道建设及其管理的资金来源过去基本上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未能获得来自企业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也使河道整治及其相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群众对河道治理和生态河道景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也容易形成“整治费用不断提升———财政负担不断加大———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恶性循环。因此,建议采用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地筹措河道整治和维护资金,加大河道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提升每公里河道的养护费用。

第三,开展中小河道管理养护模式的研究。目前上海中小河道的管理模式很多,有专业保洁社管理,有村自主管理,还有结合道路或绿化养护一起实施管理等等,情况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建议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出几种易管理、效果好的模式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提高中小河道管理质量和水平。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R].2006.[2]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河道报告[R].2006.[3] 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财政局.万河整治行动实施意见[R].2006.[4] 贾利民,李杰.创新水利投入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水利,2008(9).[5] 刘建明.靠新机制引领和助推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水利,2008(9).作者简介:吴伟峰(1976—),男,工程师。

下载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委集体领导运行新机制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新机制的矛盾与措施

    摘 要 推行公共财政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从根本上减轻财政负担、摆脱困境的治本之策,搞公共财政是我国经历了几十年传统的财政运行机制之后,同新型市场经济体制激烈碰......

    关于对构筑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对构筑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黄 勇为加强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财务监管,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科学、规范、高效、廉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平利县......

    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度[五篇范例]

    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度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局党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保证党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规定,结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构建运行新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构建运行新机制2010年5月我省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今年6月又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随后省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基......

    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

    对森林管护新机制思考[五篇模版]

    建立双柏县森林管护新机制的思考 一、对森林管护新机制的认识 森林管护新机制是一个新的概念,是适应现代林发展和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可以说,森林管护新机制的建立是......

    党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

    鹿寨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党支部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 局(营销部)党支部实行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制......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实践与思考

    乘十八大东风,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的思考 今年以来,市职业训练指导服务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市人社局2013年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实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