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 2001年9月21日至9月23日,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的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是最高法院审监庭成立10个月以来,也是建国五十年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对全国审判监督工作的改革和深化具有深远意义。现将本次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沈德咏副院长在座谈会第一天作了题为“加强审判工作,推进审判改革,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监督新机制”的重要讲话。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按照“三个代表”,全面总结开展审判监督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审判监督工作,推进审判监督改革的各项任务,为了开创审判监督工作新局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监督机制上迈出新步伐。围绕着会议的主题,他着重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审判监督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沈德咏副院长首先肯定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广大审判监督法官的工作成绩,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办理申诉复查案件130余万件,审理再审案件44万多件,为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纠正错误判决,做好审判善后工作,确保司法公正做出了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他指出,目前审判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审判监督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是目前仍有少数法院没有实行立审分立,审监分立,改革进程相对落后;三是审判监督机制滞后。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向了审监工作的正常开展,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为此,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监督工作方面要突出抓好的工作主要如下:
(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审判监督工作的领导。1.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审监工作的理论指南和最高标准。即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法保障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民法院审监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审监工作的基本职责。2.要明确人民法院审监工作的性质,增强三个意识。即在坚持依法审判的前提下,增强政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妥善处理好每一起申诉再审案件,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办案指导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开展审判监督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发生错判的原因及时总结,及时向其他部门反馈,同时配合纪检部门,使违法审判行为得到应有追究。3.要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切实加强对审监工作的领导。目前开展审监工作,推进审监改革已经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各级人民法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推进审监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正确发挥审判监督职能,切实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审判监督庭的目的是加强和统一审监工作,真正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正义,因此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是审监庭第一位的职能。对于那些确有错误的案件,一定要纠正;同时要注意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案件不是改的越多越好,而在于改的是否有理,绝不允许再审案件又被纠正的情况,否则审监工作就无权威可言。
(三)加强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审判监督法官队伍。肖扬院长曾经指出,审监庭的法官“实际是监督法官的法官,是监督办案的法官。因此,水平应该最高,自律性应当最强。”所以独特人品、独特人格是审判监督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具体表现是政治素质应当最高,业务能力应当最高,自律意识应当最强。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应体现“精审监”原则。[!--empirenews.page--] 第二,在谈到新时期如何做好审判监督工作时,沈德咏强调了应注意把握的六大关系: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纠正错误裁判和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权威性的关系。法院的生效判决不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就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但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与裁判的公正性是紧密联系的,应该说裁判的公正性是生效裁判稳定和权威的基石,所以,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应当尽量维持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如果生效裁判确有严重错误,并且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却不准推翻,就从根本上违反了通过司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实现社会正义的诉讼根本目的。因此应当在强调确保公正的前提下,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两者不可偏废。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司法公正包括效率,也包括效益。公正是建立在讲究效率,追求效益基础上的最高目标;效率应体现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本质并符合效益原则的要求,效益则是司法公正与效率结合的最佳状态。通过审监程序提起再审是对原审错误裁判的一种纠正和补救,因此对再审裁决在公正与效率方面应有更高要求。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实践证明,单纯追求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会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导致对司法公正的错误理解;相反,片面追求程序公正,就会使司法公正形同虚设。因此通过合法程序保障审判监督活动依法进行,保证再审裁判的公正,意义重大。具体到审判实践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重视和强化适用程序法的监督;二是对实体法的监督重点要放在案件主要证据的证明效力上。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监督工作中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判监督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既不能机械司法,不注重社会效果,又不能片面强调社会效果,而不依法公正裁判。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接受外部监督和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关系。要做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认真听取来自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见。
(六)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级法院监督和下级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上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监督指导,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监督不力和监督不当倾向,下级法院必须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指导。
第三,关于推进和深化审判监督改革 的问题。沈德咏指出,现行审监工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审判制度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申诉的主体、时间、审级、次数及申诉和再审理由五个方面的无限制性,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不利于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动摇了终审裁判的既判力,影响了对司法公正的正确评价,最终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权威。克服上述弊端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为此,要抓观念更新,树立新的审判监督理念;抓好理论创建,形成新的审判监督理论体系;抓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审判监督机制。最后,沈副院长就改革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明确意见。[!--empirenews.page--] 会上,与会代表还进行了交流,有四个法院作了大会发言。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切实加强审判监督庭的建设,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广西高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改革方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再审开庭的问题与对策”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论民事再审判决书的论证改革”。可以说,这四个发言很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在实践中地方人民法院对审判监督工作的认识、对策和为改革所作出的努力。
座谈会上代表们分组讨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规定(试行)》和《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征求意见稿,对两‘个文件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会议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纪敏作总结讲话。他说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全国法院审监系统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进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谈到如何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创审判监督工作新局面,他着重强调:
首先,作为从事审判监督工作的法官,要不负众望,不负重托,把审判工作搞好。肖扬院长对审监庭和审监法官寄予殷切的希望。他强调要调查研究,强调在现阶段审判监督工作完全有必要加强,勉励全国的审判监督法官要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办好再审案件。由此,审监庭的法官要廉洁自律,各地法院要结合最高法院审监庭的《廉政自律若干规定》,制定出自己的规定,并按肖扬院长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鉴于纠错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办铁案、出精晶就成为审监庭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线。办铁案的关键是要有办铁案的人才,审监庭审结的案件要办成铁案,决不允许再审案件又被改判的情况发生。
其次,要处理好在各级人民检察院、人大代表和本院各庭的关系,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首先,要加强沟通,注意协调,处理好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以前高法和高检关系协调不好主要在民事和行政案件的抗诉问题上,现在最高法院成立了审监庭,最高检察院也进行了机构改革,双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考虑。纪庭长为大家通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协调问题作了分析,指出要主动与检察院加强沟通,加强协调,少些文来文往,多些人来人往,共同追求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第二,要认真办理、及—时答复各级人大代表过问的案件。对于人大代表过问的案件,大家要本着以下精神:一要选配有水平、有能力、作风细致的法官担任这一任务;二要工作耐心,所要遵循的原则是“有错坚决改正,无错讲清道理”。第三,处理好与各级法院立案庭和其他审判庭的关系。和立案庭关系遵循的原则是“大立案,精审监”的工作格局;在和其他业务庭的关系上,纪庭长指出,审监庭实际是院长监督本院审判工作的工作机构,并不比其他业务庭高,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注意向业务庭学习。
最后,对于审监队伍自身的建设,纪敏重申要建设一流的审监队伍,注意保护审监干部,审监系统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第二篇:完善新机制
完善新机制
德育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德育队伍、课程、基地、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基础夯实,才能给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优化德育管理队伍,先后确立两位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进入学校 领导班子,为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五个如何”联系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把大讨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我校有德育基地 南岗头惨案遗址。在建好德育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和劳动锻炼,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4、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各学校依据法律法规,不断改善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一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强制性,制定“几个不准”,作硬性规定。二是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开展德育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制度,克服“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比表彰中,以学习成绩好代替三好的不良倾向。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对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细则,丰富了德育考评内容; 三是健全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德育督导评估纳入整体教育工作的督导,在对学校工作督导体系中强化德育评估的权重,促进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地位的落实。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如何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何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摘要:论述了要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要有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注重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品味,重视企业文化个性,并且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文化内涵,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带有企业特色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传统风俗、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企业文化这种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
人们已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它在企业中起着“灵魂”和“支柱的作用。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保持了百年不衰。那么如何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要有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就是空中楼阁,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是企业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建立制度是容易的事情,建立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以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三株集团。在1997年,总裁吴炳新就感觉到企业存在众多问题,但是由于制度没有执行好,导致了企业最终的失利。
现代化机制还包括一个延伸。就是企业的CI,在现阶段一个没有CI的企业是不可取的。企业的CI系统(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歌曲、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必须高度统一。像国家的国旗、国歌一样,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企业的宗旨和追求。这也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2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
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不可否认.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理论内涵应该是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其主要内容也应该是在理性与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实质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只有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3重视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海尔今天的企业文化已经被广大企业所认可,而1984年张瑞敏上任时最简单的两项制度仅仅是;第一、不迟到早退;第二、不可在车间小便。可见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没有良好规划和发展,就不要奢谈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的发展规划相当于企业文化的框架.同时也是容纳企业文化的空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昂然的正气和向上的作风,确保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本的企业,团结和协调是第一要求,每个员工都是企业链的重要环节,因此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松下、索尼、东芝等企业的辉煌。国内服装的代表性企业“杉杉集团”,在20世纪8o年代末也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在总裁郑永刚的带领下提出了“做国内一流服装”的口号,通过产品创新、策略创新使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4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品味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舶来品,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要彻底改变那种简单地模仿某些著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形式,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片面做法,就必须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策划指导,以尽快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品味。在这方面,安徽荣事达集团公司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于该公司认真吸取了“和气生财,互惠互利”的徽商文化精髓。并把它贯彻到企业对内、对外关系之中,从而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洗衣机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销售量均居全国第一。
近几年来,由于中国家电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彼此之间互相残杀。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荣事达集团公司也深受其害。为了防止恶性竞争的进一步蔓延,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的帮助下,荣事达实施了“和商”理念蝮造,提出了“互相尊重、相互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的企业精神,并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企业自律宣言由于有了专家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荣事达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他们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特别是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集中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是先进的企业价值观,而这砦先进的思想和主体意识,正是提炼总结优秀企业文化的源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如此坚持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脱颖而出。
5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具有自我封闭性,企业应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许多深谙其中道理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都十分注重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这些独
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成功经验。
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加“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怏餐店完整的Q(质量)、s(服务)、C(清洁)、V(价值)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加上企业鲜明的视觉识别系统——以M为标志的金黄色双拱门和人物偶像麦当劳叔叔,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海尔集团以创新的价值观,构建了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创立了“三层次说”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使海尔集团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相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因此,突出企业特征,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6精心塑造企业之“魂”
企业文化理论可以说博大精深,企业文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民主、企业教育到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笔者认为,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必须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建立一个合适的企业文化。
多年的实践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理论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无疑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是一种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企业之“魂”。纵观中外著名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时,都十分注重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是海尔的企业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企业精神.并以此来教育他们的员工自觉地实践企业精神。
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个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以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同,都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因而每个时期的企业价值观就可能不同。这样。企业就很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耍求在塑造企业精神的时候。首先耍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整合。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一旦提炼出了新的企业精神。就要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这个最高权力机关予以严肃确立,使全体员工对新的企业精神有一种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实践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确立后,必须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宣传途径、各种宣传方式进行灌输教育,把企业精神所提倡的观念、意识和原则以及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大脑中去,使之深人人心,从而使员工在企业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总之,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提炼确立,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需要不
断地培育和塑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7建立和发展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们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尤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未来的趋势是两者将更加紧密地结合,成为企业腾飞不可或缺的两翼。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我们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第二,坚持国情化的原则;第三,坚持民族化的原则;第四。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第五,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形象设计好,以充分发挥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技术创新是手段,管理创新是基础。市场创新是目的,组织创新是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笔者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而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企业也必将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只有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创造更科学、更有力、更有效的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时期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我旗“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口发[2006]1号)文件,(内人口发[2006]24号)关于印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现就建立和完善我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综合改革为建立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我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自治区计生委确定的到2010年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立工作新机制的目标要求,力争当年初见成效,四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广大群众普遍满意”的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在头道桥镇、双庙镇、二道桥镇、三道桥镇、沙海镇选树典型试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开展。
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总结第一阶段典型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继续扩大试点,并于2007年内初步完善对典型试点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争取在全旗80% 村 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二、主要任务
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重点要在这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机制建设步伐。
(一)依法管理
——完善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主,其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使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基本利益得到维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制度,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规范,实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依法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兑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
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医疗技术常规。
——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履行(杭计生字[2003]17号)《关于加强教育管理,确保出生婴儿性别比达到正常值范围的决定》和(杭计生字[2006]41号)《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实施方案》,严厉打击“两非”案件。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增强非诉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案件的实际效果,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
(二)村(居)民自治
——全面推进和规范计划生育合同管理,依法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社区,把计划生育纳入村(居)民自治,努力构建“乡负责、村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机制。
——健全村级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完善党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服务室、人口学校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
——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加强村(居)计划生育专兼职队伍建设,确保人员、待遇和责任“三落实”。村计划生育专干实行竞聘上岗,基本符合年轻化、女性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求。
——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之中,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要职责明确,住宅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要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完善。
(三)优质服务
——加大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和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活动”及“五期”教育,开展针对青少年和男性公民的生殖健康教育,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男性参与等新型婚育观念。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加快宣传手段现代化,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把宣传教育与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密切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标准,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旗服务站为龙头、以镇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以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按要求配置旗、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施。
——制定、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和标准。坚持避孕为主方针,旗、镇、村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网络健全。依法开展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认真落实生殖健康检查制度,及时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咨询、随访、环情孕情检测等技术服务。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积极预防艾滋病。
——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提高办证率和孕情反馈率。进一步加强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
——加快建立以人口管理和服务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网络。建立以应用为导向,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支撑体系,争取实现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及市、旗、镇三级网络联通,提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继续完善政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
——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活动,基本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六好”目标。
(四)政策推动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法定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
——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奖励扶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户到人。
——制定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办法。对农村独生子女或其父母因重大疾病、伤残、死亡及因计生手术并发症导致家庭困难实施有效救助,保障其基本的生产、生活、就学、医疗。政府及扶贫开发、教育、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可行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
(五)综合治理
——各镇党委和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政府部门政策协调制度,坚持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落实责任、措施、投入情况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实行政府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时,应征求人口计生部门意见,制定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履行职责。
——各有关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任务明确,并制定有具体措施。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有关部门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
——各镇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女孩生存、成长提供优惠政策,营造关爱女孩成长、提倡男女平等氛围。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趋于正常。
——纪检监察机关对贯彻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组织、人事等部门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
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予提拔、重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一项政府行为,各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镇计生办要主动承担起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这项工作。旗人口计生局要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指导镇、村两级的试点工作。
(二)科学制定试点工作的发展规划
各镇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镇、村发展的改革试点方案,在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的前提下,改进目前制约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明确实施步骤,制定目标任务。
(三)给予试点镇、村必要的经济支持
旗政府要加大对试点镇、村的投资力度,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尤其在考核上奖励创新,2007年起对试点镇、村进行目标管理考核验收,每年评比表彰一定数量的新机制建设先进镇、村。
第五篇: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思考
为了在5年内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河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今年“一号文件”《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工作标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新的工作机制涵盖了理论创新机制、战略研究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公共投入机制,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重申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重申了人口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重申了目标责任考核,重申了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考核,重申了兑现奖惩,重申了“一票否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呢?我认为应注意五个方面:
一、全面推进依法管理,牢固依法行政理念,强化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法三规一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贯彻落实好“一法三规一条例”,加强法制教育,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建立起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首要任务。
一是认真开展宣传教育。要让全社会认识到,贯彻落实好“一法三规一条例”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权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大的推动力,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教育中,要重点抓好对党政领导干部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教育培训,下决心改变在一部分同志头脑中存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才能抓好的陈旧观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的权益。
二是切实强化依法行政。应突出四个重点,第一,要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违反政策超生人员要征收到位,保证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达到调节生育政策的作用。第二,要严格制止乱收乱罚,结合“创六无”活动,认真落实《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三,要严格整顿二孩生育秩序,规范二孩生育的管理,控制二孩生育指标,坚决制止有意放宽生育政策、弄虚作假、放水养鱼等现象。第四,要严格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搞好“关爱女孩”行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单位和个人;要推动“关爱女孩”行动向纵深发展,制定帮扶女孩及其家庭的政策,让独女户及双女户家庭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消除其后顾之忧。
三是不断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改善技术装备,规范服务标准。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妥善解决技术服务队伍中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人员问题。要加快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技术服务市场和避孕药具市场的监管。
四是扎实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认真规范各类档案资料,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双向联系制度等,建立管理和服务网络,坚持以城乡结合部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地域,以已婚育龄妇女和非公有制企业人员为重点人群,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重点环节,完善街道办事处、社区、家属院、楼栋长的四级管理网络,加快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堵塞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的漏洞,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要完善现居住地流动人口统计、录入微机上报和向户籍地反馈信息制度,及时为符合条件的跨省流动人口夫妇发放一孩生育证,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施“村(居)为主”战略,夯实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基层基础
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综合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这项工作抓不好,其他改革就没有立足点和归宿。今年,我市农村正在或将要进行换届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争取在两委换届选举中解决那些抓计划生育不得力的村级班子问题,要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绝不能当村级干部,要严格把关。
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不能仅就村民自治抓村民自治,应把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之中,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具体讲,应坚持四个原则,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四个原则。第一,在党的领导下自治的原则。党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加强党的领导,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才能有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开展。第二,在法律范围内自治的原则。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在基层最广泛的实践。自治不是放任自流,必须依法治理,依法制定章程,按章运行
。第三,群众是自治主体的原则。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人口计生工作体现民意。第四,各司其责的自治原则。村(居)党支部是领导力量;村(居)委会是工作机构,是实施自治的组织;村(居)计生协发挥人多面广的优势,协助村(居)委会让群众进行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要各司其责,共同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二是搞好四个结合。第一,与法制和德治结合,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必须体现民治,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章程要有双向性和互约性,制定章程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干部和村(居)民都要严格遵法守规,照章办事。第二,与村(居)情民意相结合。章程不能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内容应让群众易懂易行,决不能一个乡镇一个章程和几个村一个章程,要因地制宜,符合本村(居)实际。第三,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在自治中,通过自我教育,让人们逐步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使人口计生工作达到抓根治本的效果。第四,与争创优质服务先进乡镇、街道办事处相结合。在自治中,通过自我服务,把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办事处的创建工作落实到最基层,从而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程度。
三、认真落实优质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重要手段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主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就是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而言,重点要解决好“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想服务”的问题。从政治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从法律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全面实施“一法三规一条例”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改变长期以来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为主导的工作模式,真正从广大育龄群众需求的角度来审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满足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来筹划工作,使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系统真正以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为中心运转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
广大计生工作者必须解决确立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要深刻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本质、内涵、意义和前景,牢固树立正确的服务观,自觉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把本职岗位当作服务舞台,以优质服务为最大快乐,要做到:群众思想问题再多,情绪再激动,也不恼;需求再多、要求再高,也不烦;矛盾再集中、问题再复杂,也不推;赞扬再多、评价再高,也不傲,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不竭的动力投身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争做全心全意的服务员。
二是解决好“会服务”的问题。首先,要有优质的服务队伍。这是优质服务工作持久深入开展并取得切实成效的关键。要加强乡、村、组三级队伍建设,乡级要解决正式人员少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村级要解决年龄偏大和聘后管理问题,小组要解决育龄妇女小组长公开选聘和补助兑现问题。要开展业务帮带和比学赶超活动,优化技术服务队伍,积极推行全员聘用、优胜劣汰制度,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培训,提高各级计生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营造蓬勃向上、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氛围。
其次,要有过硬的服务本领。作为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者,尤其是技术服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业务,学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努力成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既懂得专业又会管理的复合型计划生育干部。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使广大计生干部具备以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时捕捉群众的服务需求变化;参谋建议能力,多为服务出好点子好建议;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服务;宣传鼓动能力,迅速有效地把群众接受服务的热情调动起来;研究创新能力,不断创造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快速高效,保质保量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指示和工作计划。
其三、要有扎实的服务作风。坚持正确的服务指导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受益作为第一目标。多在打基础、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多在抓落实、跟踪问效上下功夫;多在解难题、治短补弱上下功夫。切实用实打实的服务、良好的形象感染和凝聚广大群众,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是解决好“能服务”的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基础建设,加大乡所、村室建设力度,为优质服务工作提供活动阵地。要严格按照省、市人口计生委对乡所的设置标准,加大服务阵地建设和科室改造工作。同时要以村室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村组织建设、作用发挥、村(居)村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从完善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职责、规范管理入手,稳步增强村级人口控制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其次,要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力度,为优质服务工作提供财政保障。要围绕保证基层人员待遇落实,计生工作正常运转,以及切实保障向农村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和单月康检服务的等问题,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必须经费。
其三,要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街道办事处活动活动,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按照“六好”的工作要求,通过优质服务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
四、切实加强政策推动,强化相关部门职责,抓住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关键步骤
政策推动是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落实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生育政策的落实、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人心向背。
加大社会经济政策推动力度,首先要抓好已经出台的各项奖励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好。如果已经出台的政策都不落实,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政策推动就是一句空话,就难以取信于民,就不会赢得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政策推动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坚持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政策推动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中出台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政策推动,党委政府要亲自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城市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办事处要走在前面,创造经验,走出有地方特色的路子。要把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坚持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向计生户和计生工作好的地方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奖励、优惠、扶持、补偿、补贴、减免、保险等办法,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多方面的优惠、优待和照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推动计划生育在群众中的顺利实施。
2005年我市要以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和奖扶政策为重点,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要更加重视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市计生家庭收入普遍高于当地群众。要扎实做好奖励扶助制度扩大试点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三不三公开”,确保奖扶对象信息百分之百准确,确保奖扶对象落实率达到百分之百。要全面落实各项奖优政策,重点落实好农村计生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计生困难家庭救助、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2000元奖励、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多分责任田和集体福利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待政策,打造诚信计生。
五、不断完善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把握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核心环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综合治理。党政领导要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明确各自工作职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人口和计划生育新工作机制能否建立,核心问题是各相关部门能否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参与人口计生工作,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一是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三到位”工作。“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尤其是投入到位,这是促进人口和计生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相关部门都要明确“三到位”的目标,强化职责意识,履行法定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认真做好“三到位”的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确保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工资报酬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的逐年增长;人事部门要做好乡级技术服务中心人员的定编、人员的聘用,保证有人干事;公安、工商要加大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在办理《暂住证》和《营业证》时,要主动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从而解决计划生育协调难、配合难、投入难等问题。
二是转变工作思路。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改变工作方法,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综合治理为途径,主动参与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三个转变”:在任务目标上,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数量、素质、结构一起转变;在实现手段上,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运用法律、教育、科技、行政、服务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人口转变;在工作机制上,由人口计生部门“孤军奋战”,向建立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转变。
三是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体系。首先,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解难题、办实事。各相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重点,解决难点,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每年要为计生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和实质性问题。其次,要完善优惠政策,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改革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利益驱动,政策推动,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实行计划生育,使计划生育最终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真正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