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主任论文: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小学班主任论文: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 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 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 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的发展过程,所 关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把人变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经济增长的 依附。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德育长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忽而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强调德育的 经济性,未能真正明确德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应有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全面 的、综合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 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性。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 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 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 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 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 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 价值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将传统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转化为效忠企业的精神;将武 士道精神转化为向科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合金文化;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转化为质量第 一,服务第一,以优取胜,利益共享的新价值观,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这方面有比 日本更大的优势,应该使之发挥出来,让传统的道德价值为现代化服务。须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 设人才,不是夸夸其谈者,也不是默守成规的“儒夫子”,所以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 起来。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转盘中,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波及。正如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的,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 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6岁前,多是他律,慢慢地才形成自律。儿童正是在观察父母及他人处理日常事 务中学会处事的态度和对道德的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幼儿德育任务的确定中存在着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 具备适应下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们免受或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 的影响,而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幼儿良好道德观的 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幼儿德育的难度:
其一,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 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 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其二,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 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 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 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其三,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一些家长 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 多少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现状和经济潮流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现阶 段,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 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此,幼儿德育可否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要使儿童将来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培养他们自强、自立以及吃苦耐 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如让他们从小锻炼与伙伴的公平竞争,不轻易放弃目标,以培 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要将孩子闭塞在小家庭或一个小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培 养出呆子、蠢才。
人际关系的指导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结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 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内容。再则,在竞 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愈显可贵,它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 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 中,孩子之间从小缺乏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孩子所表现出的要么是争强好胜、任性自私,要么是郁郁寡欢、自甘落后,至而随波逐流,因而教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儿童性格的指导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竞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于是对孩子过 于严格,搞专制,久而久之使孩子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而一些家长则过分宠孩子,使之妄自尊大、急躁、好冲动、固执等。这些性格都不利于个体走向成功。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已给予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跨世纪中国青少年雏鹰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学、自护、自理、自 强、自律”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但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提了出来,而且结合了传统的“服务、助人、求真 知”等内容。
事物的发展,在于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过程。如果一味沿袭传统事物,则发展必将缓慢,幼儿德育也 是这样。我们教育者有责任去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德育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篇:巧用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范文]
巧用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建湖县沿河初级中学顾祥中
内容提要: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讨厌的课程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是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做到:
一、以情激学;
二、以情明理;
三、以情导行。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情感激学明理导行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比较厌学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品德课偏重于说教,而初中学生正是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最严重的时期,最讨厌老师家长的说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一般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 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思想品德成绩在中考中分值一直下降,学生实际的思想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1-
“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品德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看到班上的同学生病了,我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将学生安排好输液后再立即给家长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当有外班的同学闯到我们班生事后,我立即联系该生的班主任,一道处理,事情很快得到圆满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想给我述说。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三是大家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好奇心,想了解对方又十分的害羞?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比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
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三、以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⒈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台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⒉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叙说怎样跟爸爸去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⒊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
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本人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又如,讲《拾金不昧》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
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2、对比体验。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对比表;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农、副、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比表;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实践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
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第四篇: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
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
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
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居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之首。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做到: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从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位居思想品德三维目标之首,成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然而现实中,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引发的价值观错位和道德失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相反,许多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把教师职责依然定格在“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致使课堂教学受挫。“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以及在互联网上引发的大争论,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再度证实对青少年 1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启示教师要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呢?根据十多年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体会,我在尝试了以下五个方面做法,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试金石。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为切入口,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之目的。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本框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知道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认识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和抽象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基于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初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和方法选择上采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课上以讲授法和举例说明法为主,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为辅,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浅出,使学生轻松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的实情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促使学生树立承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信念,达到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实践证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第二,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学生亲师源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即亲其师;更有利于促成学生具有积极乐观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信其道,乐其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融洽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意义重大。而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首先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给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之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其次,积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注重平等尊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再次,以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十多年的教学使我在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方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和问题学生谈心,采取不讽刺、不挖苦、不谈其朋友缺点的(这会适得其反,激起他们敌对情绪)“三不”策略,从关爱学生的角度或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推心置腹地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交友等,以生活的点点滴滴激起学生心海的涟漪,使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由接受老师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成绩好的同学聊天,我会给他们讲自己或其他教师成长的故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爱师敬师之情。对学生尊重关爱必将换来学生对老师信任爱戴,他们会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第三,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话者、商谈者,它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召唤力焕发学生生命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践行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等特点。当然,教材并非尽善尽美,编写内容的滞后性以及选用素材的不适切性是难以避免的缺陷。弥补这一不足的办法是利用时事、开发课程资源。时事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它对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课程资源是与课程有关的包括教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选择利用课程资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包括教材、时事在内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辨是非,从认识事物间联系中抽象归纳理论知识和蕴涵道理,增强道德判断和选择力,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我在选用课本中材料的同时,又列举了十七大报告中的数据资料以及美国总统布什对29届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等例子,具体而浅显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从而使学生在体会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情感,达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的目的。因此,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第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途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思想品德特有的教化功能使课程显得生硬、晦涩,学生往往读而生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就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化理为情、融情入理。多媒体技术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图文并茂,使人身临其境。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创设特定情境,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作用,不仅能使教师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拉近师生间距离,变课堂教学为情感交流、心灵交流的舞台,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难学”为“易学”、“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学生接受教师观点,树立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眼里的教师不一定尽善尽美,一味说教不会产生感染力,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导致教学失败。于是,我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教师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使学生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接着,通过两个活动“我知我师”和“老师和我”使学生认识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意义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理解到教师的严也是一种爱,最后通过“蓝丝带活动”让学生把师爱体现在行动上。至此,爱师情感得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途径。
第五,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和践行。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时,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内活动,而要放眼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见闻和体验中感悟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道理,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因为教师身正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赖,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者,学生的向师性以及渴望表现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为人师表,做出榜样;需要教师给予尊重、激励。众所周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给正紧张备战中高考的学生带来不可名状的不安和恐慌。作为教师,我在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专题,指导学生复习“珍爱生命”、“承担责任”、“民族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与思品课程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关爱生命、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言传不忘身教,我用“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给灾区捐款捐物”的行动给学生做表率。而后,又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灾区心连心》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多渠道了解灾区状况;写心得体会;为灾区重建出谋划策”等项目的调查报告。最后,通过观察、谈话、项目评价、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表现予以评价,彰显好思想好行为。这一活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说,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青少年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5)
2、《天津市初中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思想品德)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05.6
3、假期培训资料《新课程条件下理想课堂教学》文喆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主编:朱慕菊)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胥丹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怎样教》 [N];光明日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