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创新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种现代化的素质,是成功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需要获取的本质的动力系统。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的指向,在头脑中呈发散型。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征。其中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很有可能是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培养收敛式的思维为主,无论讲课、考试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统一的答案中去思考,这种思维定势将严重地束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资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可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因而,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而要有透视力,做到真正的理解,逐步培养质疑探疑的精神。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
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栏目设计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可延伸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这些问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昨天与今天》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讨论:(1)中小学学习方面的变化,包括课本多少、课程内容、老师讲课的特点及学习方式和作业等方面有什么变化?(2)你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发生变化了吗?(中学生与小学生的角色变化。)(3)你认为怎么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要找准切入口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不一致的地方。这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思考问题,这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切入口”。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人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例。结果,许多同学开始质疑:“为什么农民明知秸秆还田有好处却焚烧秸秆?垃圾分类处理在农村如何实施?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及“十一五”规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方面去分析,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机,进一步巧妙点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活力。
三、培养有助于自主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的要求上,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统一。而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培养可以开发和强化个人创新精神的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教育十分重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提高学生创新的心理素质,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以下的人格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对客观事物永远拥有兴趣;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可以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尊自信,在任何不利的环境下都不动摇对正确理想和科学态度所持的观念;坚持不懈的性格,不因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个人的理想和计划。对于这些人格因素的培养,我们既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来展开。因而,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永学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有预设 重生成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思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辅助性教学工具,在有预设,重生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创新的含义本来就是更改、求新。我在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以下一些做法,不妥之处请同仁斧正。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案例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反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关于“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活动中,为促进课堂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交流,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1)马上就到“五一”黄金周了。假期里,老师准备乘飞机外出旅游。老师以前没有坐过飞机,不知道坐飞机有那些规定和要求,哪位同学能给老师提供些建议,告诉老师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2)坐飞机有这么多的规定,太麻烦了,老师想改变乘火车。坐火车就没这么多规定了吧?(3)坐火车也要受到这么多的限制,那坐汽车呢?(4)为什么无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都离不开各种规定的制约。通过因材施问,使全体同学都能投身参与思考去回答问题。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表达的启迪思维,做到充满探索,研究求证,发现乐趣,问题明确清楚,简明易懂,难易适度。在教学中充 分运用这种商讨式、征询式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并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尊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滿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本县建设洞河镇生态岛的情况,采取:
(一)分组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第一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小组;第二组:农村工业污染调查小组;第三农村水资源状况调查小组;第四组:农村植树造林调查小组。
(二)拟定调查活动的对象和目的;
(三)拟定调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四)拟定调查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五)各调查小组集中汇报调查的情况
(六)要求每人写一份解 决环境问题的建议报告。
(七)举办建议报告展示会,评选出优秀的建议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能饶有兴趣地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学会了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了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也是最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原来的一言堂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授课,每节课无疑都应是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外部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所见所闻,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考是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外活 4 动中,教师也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阵地,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知识的把握,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发掘自身个性特点”这课教学后,我设置一个自查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全部优点和弱点、缺点,并挖根总结优点缺点如何形成。学生基本上都能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优点找足,缺点看透,并能查出滋生缺点的根源。这样对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改变弱点、缺点,塑造良好性格无疑是很大帮助。在教授“培养正当兴趣”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而形成兴趣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好奇,好奇心的产生兴趣的前导和开启创造力的杠杆。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我设置了正当兴趣参与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都能参与具备一至两种兴趣爱好。如参加运动队、器乐训练小组、绘画组或者学会下象棋,办板报、演小品等,比一比看谁坚持的好,练习得好。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当的兴趣爱好,在集体力量的监督及作用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为性格良好,情趣高雅,举止文明,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更改、求新,综合运用多种教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陕西省“国培计划”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专家教授讲稿。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抽象和理论的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枯燥,总是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实际上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尤其是阅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别忽视了,教师力求把教材讲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背诵条条框框,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阅读能力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除了知识性的课本知识,还有部分相关链接,辅助材料等。另外,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我们除了实现知识目标外,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文字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思想。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以前每当提起思想品德课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老学究。思想政治的教学,让学生常感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有些枯燥,与现实落差较大;二是因为课堂老师讲授太多,学生只需听懂,没有多大思考余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我们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则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满足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要求实现高效和谐的课堂,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是盛放知识容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预计目标与阶段检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再发现问题,通过多次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是求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参与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实现高效。
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不重视的现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也是是新课改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强调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阅读过程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必须改变对思想品德课阅读不重视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方式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展现,向学生表明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有针对性,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是流于形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往往对书本表述似懂非懂,既不能抓住要领,更不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论文
目前,初、高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不管家庭条件好坏挑吃穿、讲派场,稍有得不到满足便和父母吵闹;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明知道是吸烟有害健康却有学生吸烟;懂得法律知识却偷抢、打架等不正常现象。而且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学生为什么明知故犯呢,我认为这叫“智高德劣”。这就说明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讲学科内容,片面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是否提高,教育的结果是言行脱节,道理会讲,实际道德行为却没有,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追求升学率,违背教师职责的要求。我认为学校教师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书育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提出自己看法。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法制观念、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过去人们常说:政治就是灵魂,政治就是航向。所以,学生除学习知识外,不可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例如,初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懂得知识点,而且能够应对考试。但是生活中有出现学生自杀事件,这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人以“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为核心。随着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意识。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有关环境问题时,学生除掌握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问题的治理,国家关于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这样的学生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样的学生才是学以致用,才是既获取知识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素质及能力,才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教育中,知、情、意、行必须是同时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多方面搜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如焦点访谈、八荣八耻、抗震英雄、新闻联播等很好的资源材料渗透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育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弄清楚了教材中的道理和知识,这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行动当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觉悟如何还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品德课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先让学生对本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市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在消费是时是否主动向经营者索要发票,是否能够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是否自觉履行消费者的义务等谈谈看法。这样既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行为上的素质。
教育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超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既要看到学生成绩,又要看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袒护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一好遮百丑。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成绩一般但工作积极,踏实肯干,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同学。对他们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这样的学生容易成长为智高德高的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班风的转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平时要做到多观察、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学生智高德劣的现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谈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当代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劳动。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呢? 美国著名创造性教育专家托兰斯提出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1)重视与众不同的观念;(2)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3)向学生证明他们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和学生真诚相处,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5)不把集体和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
针对这个观念我为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刭对问题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录像、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探求“花明”。如在讲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 规和原则时,很多学生都说发现许多对身体有害的食品、劣质产品。“这些生产者的行为合法吗?”“违反了什么
法?它属于哪一类型的法律?”“这些生产者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制裁?”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生能解决,而有些他们不能解决,在心中留下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质疑,巧妙设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毫无学习兴趣。真可谓“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进行教学,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邹韬奋提出:“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老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看。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思想品德课教中,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去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讨论。如在让学生学习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时,一个学生大胆提出:“老师,根据度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居民倒垃圾是不是也要收费呀?”问题一出,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课堂争论,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环保,应该收费。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的提出疑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撞击学生思维火花,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创造。那么,怎样设疑才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就其标准而言:一是有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既是学生最关注的、也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因而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而问题的答案既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的内容。老师要将知识拓展,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最后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二是问题要有思辩性,辩证思维是基本的思维素质,提出的问题必须蕴涵多处辨析点,不能是单向肯定或否定。如在讲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时,我巧妙提出“合法的事情是否一定合乎情理?合情合理的事是否一定合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三是问题要有激励性,要善于把学生思维欲望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去想象、推理、比较、联想等。在讲到环境保护必须以防为主时,学生发言非常活跃,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事例。我又提出“还有同学有更直接、简单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点吗?”,这时,有位平时十分顽皮的学生从容走到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拿起老师故意放在讲台角上而没作任何暗示的半瓶墨汁,倒进了原来给学生洗手的半盆清水里,然后端着盆对大家说:“谁能把这盆水立即变清?”同学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由此可见,只要老师巧设疑问,适当的激励。“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有创造之人。”
三、激发辩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才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个性得以发挥,才能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意识。
四、学会宽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要学会宽容,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造的内驱力。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没有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就失去了技术支持”。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创造,同时又希望他处处听自己的话,顺自己的心,不给自己惹一点麻烦,那等于等着天上掉下馅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不是扳着脸给学生严厉的批评,而是微笑着给予表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学生的自尊就是保护创造。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宽容的教育氛围,自由的探索空间,顺其自然地陶冶其天性,细心呵护其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培养。
五. 注重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的。” 在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大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完“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工作十分认真,他们一个个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街串巷,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凭一双双慧眼,写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并以班级的名义给当地有关部门分别发出了一封封建议信,有关部门被这些中学生的环保意识震撼了,有的立即提出了整改措施,而且给学校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终于领略到了创造的快乐。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