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

时间:2019-05-14 09: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

第一篇: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

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

前言:在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改革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已迫在眉睫。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了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想。下面主要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设构架。

1.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制 1.1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特点

1.1.1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农业推广。政府除了制订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直接负责制订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

1.1.2.农业推广属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一般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忽视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1.3.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同时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大于推广机构上级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的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为行政领导部门负责。

1.1.4.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在我国,乡以上农技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该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除此而外,科研、教学、科委、科协、生产资料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皆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运行的,因此,它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弊端。1.2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弊端和不足

1.2.1.由于当前农业推广是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太强,市场导向性差,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缺乏成果转化时效性观念。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转化的前提条件,是因为存在潜在的市场需求,然而,由于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往往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与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结果一方面是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却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1.2.2.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

一、狭窄,供给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与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和受益。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即使如此,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还大幅度削减推广事业经费,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恶劣局面,农业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农技人员从事推广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1.2.3.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资源配置没有围绕国际公认的黄金分割率的比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14:24:62 进行资源的动态配置。在我国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我国农业科技开发投资也大抵如此。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1.2.4.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组织创新滞后,造成经费分配就像撒胡椒面,形成“呛不出鼻涕、流不出眼泪”的局面。

1.2.5.知识陈旧,人才断层,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农业科技转化,人才是关键,但当前的问题是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少、素质低,而且出现断层问题。

2.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1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势

农业院校拥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农业科技信息优势,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因此,综合运用好以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农业科技信息优势,会实现农业推广长足的发展。

2.2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实践

(1)河北农业大学——探索农业技术专业化市场。河北农业大学近年来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他们创办了全国第—个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专业化市场——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使市场与科技接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采用股份制,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山区的治理,推广科技成果21项,创造经济效益达22亿元,探索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的科技治山新模式。此外,他们与河北省临西县合作建成我国第一个良种羊胚胎移植工程实验基地——河北农业大学良种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推广转化“利用生物技术加快优种肉羊繁殖技术”等十余项高新技术成果,使布尔山羊养殖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以企业为依托,学校为技术主体,利用农业开发专项资金.建成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集中展示学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成果。并建成全国第一个“科教兴村”试点——易县柴厂村,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50多项,使该村1997年就跨入小康村行列,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利用国外资金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成为我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又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专家大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由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的新型推广模式。专家、教授以大院为平台,通过农业示范、培训、信息咨询和服务,直接将学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咧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宝鸡建立了32个专家大院,首席专家直接将新技术、新成果从实验室带到示范园进行示范,为农民树立了样板,并通过咨询,培训、指导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和新型农民,指导建立了一批涉农企业,以企业兴产业、带农户,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近三年来,32个专家大院带动的产业区内涉及70万农户,依靠专家大院的科技辐射,各产业创造社会效益5亿多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宝鸡科技专家大院时,充分肯定了这~新生事物,认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不仅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而且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3.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基本构架

3.1 技术集成体系。通过试验示范站建设, 集成、组装和展示国内外农业最新成果, 开拓农民致富的新方法、新途径。

3.2 技术示范体系。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做给农民看, 引导农民学, 帮着农民干, 指导农民依靠科技开展生产, 实现增收。3.3 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充分依托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 结合基地建设和农业推广项目, 按照“坚持分类培训、支持服务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 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 通过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推广人员、行政干部, 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户、示范户、企业家和项目实施区广大农民等3 个层次的培训, 提高农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3.4 信息传播体系。通过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 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 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依托学校科教资源, 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科技咨询网站。网站连接国内科教单位和地方政府信息网站, 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发布各类农业科技信息, 使农业科技人员、农民通过互联网查询就可以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翟雪凌, 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 2000(3):34-35

[2] 高翔, 张俊杰, 等.建立大学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4): 74-76 [3] 张锦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高等学校的产学研结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1): 31-34 [4] 陈铁苞,田学,延平.专家大院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N ].中国改革报, 2001107.[9] 林瑾.吴国新.陈琼地方高校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9)[10] 姚引良.科技兴农新模式-农业专家大院[J ].华夏星火,2003(5):10-12.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工作,一直以来,由于试验、示范、推广的经费不足,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缓慢,大部分高新技术只是停留在极小型的试验示范和研究上;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少、知识老化,再加上近几年来,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多数是老年人,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对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对高新的经济作物种植更难以接受,担不起经济风险、怕失败,农业部门搞一些小型试验、示范,也只是流于形式,难以见效,面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作为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A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A

建立基层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服务性科技组织,必须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基层推广机构和各种民间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以及各地的种植大户,依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民间技术服务组织,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从而保证能将农业新技术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但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除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外,还要做好:

1.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即增加推广人员、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提高推广技术和致富信息的来源渠道、服务能力、技术宣传等,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组织,它是最能直接代表群众的切身利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2.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大户应运而生,他们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技术推广最具活力的突破口,他们承包大面积土地耕种,如果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好的收益,在农村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既富裕了自己,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在全镇范围内有目的地选择8—15户(或更多)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优势,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和指导,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建设,以点带片,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式的推广,使推广项目技术很快传到群众手中,用于大面积生产。%A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A

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通过示范园区中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己干,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种植效果,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示范式推广模式很受农民的欢迎。%A搞好宣传,培养农民的推广学习主体意识%A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的主体,而另一主体——农民,往往被忽略了,应该说他们是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业技术推广三要素中,“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在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观念陈旧、担不起经济风险,这就要求搞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培训会等多种形势的宣传方式,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让农民认识农业技术、了解农业技术、关心农业技术、支持农业技术、使农业技术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再对农民因势利导,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农忙季节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A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实际推广时能讲解、能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A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极为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建设.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推广管理体制靠行政方式管理,依照计划模式运行,推广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各地区、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协调性,各自为政,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责任不够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指导跟不上,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的普及到农村的基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传播和转化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机制的改革,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管理的方法不到位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基层农业劳动者服务,增加其农业文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到基层农民的需求和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采用行政化的推广方法,多由政府来决定要推广的项目,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对各部门形成一定的强制作用,而没有考虑到基层农民的接受能力以及现阶段的农业技术需求,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不能真真切实的做到为农民服务,也使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转化.3.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技术人员的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也不够到位.据统计,我国地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中级职称的推广人员较多,工人的数量也比较多,而高级职称的推广人员数量却极少,具有农业专业学历的技术推广人员也较少.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得到短期的培训机会,因为培训不足,致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陈旧,农业技术服务得不到有效开展.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1.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政府的推广体系为主导,切实实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的公益性、基础性作用,注重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农业知识的培训讲解,切实的负起行政管理职责.为保证公益性服务的有效执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为农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但是,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存在着制约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此外,政府还应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3.重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进行多层次的培养.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任职资格,鼓励和支持具有专业农业技术的农业人才到基层服务农业.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以确保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知识,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福州区域品牌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福州区域品牌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14)

摘要: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品牌建设是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方式。依托产业集群,利用群体效应形成的区域品牌,已逐渐成为助推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福州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福州

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际化的商标注册为方法,从而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品牌建设是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方式,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品牌,已成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福州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及缺陷

近几年来,福州市按照省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打造了一批产业品牌、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福州工业的发展。

(一)福州市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区域品牌状况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是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更是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福州市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集聚步伐加快,产业集群也在逐步成长。目前福州市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纺织产业等大小1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一些产品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水平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成为福建沿海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福州市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影响力强的区域品牌,并逐渐成为带动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助推海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如福州的显示器和汽车、长乐的纺织、闽清的电建陶瓷、罗源的石材、福清的鳗鱼、永泰的李干等等。在一些名牌产品的带动下,福州区域品牌成为辐射福建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产业,共同构成了福建名牌的“福州版块”。

(二)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主要模式

从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看,目前福州市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在现有的集群基础上建立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以企业集群中的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依托,通过自身生产和对外贴牌加工以及零部件配套供应,完成产业链配套专业化生产,使其成为企业集群中既体现区域性也兼容企业性的品牌。福州的显示器等就是在现有的集群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品牌。

二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认证颁发的区域品牌。政府或相关机构基于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目的,由相关机构对产业集群所在地的命名,策划、培育与推广而形成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如长乐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长乐金峰镇荣获“中国经编名镇”称号;闽清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三是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形式存在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可以体现为集体商标,根据《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如近些年有永泰县利用企业集群的区域知名效应,经过申请注册的产品产地证书,共同注册新创区域品牌,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共享的区域品牌 “永泰芙蓉李”;2008年福州“茉莉花茶”也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

四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区域品牌。它也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所形成的无主导企业型区域品牌。这类区域产业品牌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推行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导致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如福州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引导而形成的,其区域品牌的形成属于政府主导型区域品牌。

(三)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州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约有2/3的产品用于出口,但总体上福州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太薄弱,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一些区域品牌虽然在区域内有很高知名度,在当地老百姓市场很认知,但缺乏应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为区域外市场所熟悉,很难对其他区域或全国的市场产生影响,形成“你喝你的酒,他吃他的肉”的局面。

1.品牌缺失成为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的障碍

福州不少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仍是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很少,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各产业集群地区普遍开始遭遇发展瓶颈,造成产业集群的品牌缺失。福州的显示器和汽车、长乐的纺织等产业集群已成为福州乃至福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不过这些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设计的经营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与强国相抗衡,并且现有企业集群中,专业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能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2.区域品牌缺乏应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作为东南沿海的省会城市和福建北部的经济中心,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带动、辐射功能。但是,在区域品牌建设中,不管是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区域品牌的数量和价值,都落后于泉州和厦门。在“与发达地区相比,请您评价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调查中,受调查者认为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不高”的高达49%,认为“较高”的占34%,只有17%的人认为“高”,表明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总体上看,受调查者对福州市区域品牌的满意度、知晓度和美誉度并不高。

3.传统区域品牌有待升级

区域品牌发展中最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传统区域品牌,它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区域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有些传统区域品牌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比如,在改革开放以前,闽清生产建筑陶瓷在全国就很有知名度,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佛山、温州、景德镇等地陶瓷业的兴起,闽清陶瓷的质量和产品档次落后了,于是,在外经销人员只好不光彩地将闽清陶瓷挂上“佛山”、“温州”、“景德镇”等地生产的陶瓷牌子销往市场。久而久之,闽清陶瓷离了借用他人品牌这根拐杖就走不动了,但这种“借拐”的做法最终只能使闽清陶瓷走向穷途末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区域品牌往往是依赖于区域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导致这种产业众多。但众多企业又是“孤军奋战”,缺乏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使其产业组织“低、小、弱、散、乱”的问题突出,更由于产业内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协作,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4.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热、企业冷现象较普遍

以政府为主体的品牌推广活动较多,但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对自身的品牌进行推广的主动性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依赖心理。比如,2007年长乐市分别有5项和7项优势产品列入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评价目录,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虽然长乐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动员,相关部门上门服务,但仍仅有2家企业的2项产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同时,在品牌拓展、品牌延伸、品牌运作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品牌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比如,“永泰芙蓉李”自2006年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后,至今只有1家企业使用这一集体商标。

5.品牌带动能力不强,示范作用不足

一方面,福州市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短,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品牌带动效应不强。比如,目前“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等国家级品牌企业中,仅有福耀玻璃、冠城大通、星网锐捷、中铝瑞闽、飞毛腿电池、亚通塑胶等6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缺乏品牌带动的影响力和拓展力。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品牌建设进展缓慢,对企业创建品牌未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捷联电子、冠捷电子、华映光电、实达电脑等电子信息产额龙头企业,尤其是冠捷电子已成为世界第一

大显示器生产企业,但目前这些都只是“福建名牌产品”、“福建著名商标”等省级品牌企业,还没有企业的产品或商标获得国家级品牌称号。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福州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外部化了的区域形象,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以及中介协会等主体共同推动下才能形成。我们认为,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

区域营销是指旨在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牌价值的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如建立专业市场、举办博览会、展览会、组团出访、举行地方节日庆祝活动等,宣传企业集群整体形象,进而促进区域品牌的建立、维护和传播。通过树立和实施集群的“区位品牌”,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每个企业都从中受益。

1.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提升区域品牌文化附加值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竞争力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提升、协调、辐射作用。在区域文化建设上,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主题。福州的区域文化即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闽都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和务实性等特质。福州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等在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接过程中,必然会对其经营思想、组织结构、经营制度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福州区域文化,根据区域内物质资本和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区域品牌文化内涵,利用区域个性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把区域特色产品的起源、沉浮历史、崛起未来等汇编成集,把特色产业的历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来,使特色产业成为福建区域的一张特色名片。

2.创新营销传播手段

与企业一般的营销活动不同,区域营销和区域文化建设具有外部性,一般而言单个企业不愿意介入,必须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积极推动,主动地联络有关企业,加强以集体商标和产品地理标志为主体的区域品牌建设。为宣传集群整体形象,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参与组织企业集群的宣传活动,其宣传活动费用按企业的规模或销售额合理分摊。政府可以积极建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形成商品的集散地,不仅降低了本地企业的运输、库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另外政府还必须加大对不法商业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大失信和败信成本,培育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跃迁。同时,营销传播手段要创新,要形式多样。可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产品节和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重点宣传产品产地。

(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

1.实现群内企业联合,建立竞争合作机制

目前各地协会正积极运作,努力实现集群内企业的联合,以促进业内形成竞合机制。协会业务范围已拓展为包括行业调研、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编辑出版、会展招商、标准制定、产品推介、中介咨询服务和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等。协会要尽快改变现有模式,以更好地显示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会要出台行业《公约》,引导良性竞争、协作发展,要创建产业的门户网站,统一对外发布产业链招商、技术招投标、用工、产品价格、物流等等信息,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协会还要积极引导业内会员开展名厂、名师、名牌、名店“四名工程”建设,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

2.实现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引导社会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提高名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名牌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促进产业集群。要给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奖励,通过奖励,让名牌企业更好发挥名牌示范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大中小企业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要由政府协助,通过不同形式提升名牌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通过造就更多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使以名牌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知名度得到明显提高,进而打造一批依托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名市、产业名镇。要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引进跨国公司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龙头,发挥其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三)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

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以及中介协会等主体共同推动下才能形成。政府、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面都要积极地投入到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中,发挥各自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职责和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是区域品牌形成的最主要的推动者。目前根据我市集群发展“低、小、散、乱”的特点和现状,完全依靠集群企业自身力量推动区域品牌的形成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建设区域品牌的重中之重。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产业集群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中找准自身的特色经济定位,政府部门应在宏观层面上理清思路和理顺机制,加强宏观引导和推动,完善有关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品牌培育机制;二是建立品牌产品技术创新机制;三是建立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体系;四是营造保护品牌的法治环境;五是建立品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六是建立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建议在市里成立“区域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的指导和协调下,在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地区选择一些产业集群开展创建区域品牌的试点工作,为全市区域品牌培育创建工作提供示范和样板。各地可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区域产业集群可以向省及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进行区域品牌的申报,并获得相应政策的支持。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种行业协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经营与管理者。商会和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区域营销活动和区域品牌的构建中拥有不可缺少的中介地位。一般来说,区域品牌的雏形往往是市场自然赋予的,但随着产业集群的完善和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品牌的定位、设计、注册宣传和推广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中介机构应该配合政府,以专业化功能接受政府授权,承担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任务;还可通过建立区内企业产品目录、推动专业市场的建立、制定区内行业标准和区域品牌的使用章程或规定、组织、带领企业参加各种项目推介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同时扶持重点企业,给予技术、资讯、融资等专业性的指导。因此,行业协会要研究分析行业或区域品牌发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行业或区域品牌培育计划,交流品牌建设经验;组织开展相关宣传、培训和咨询等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评价中介机构,完善和创新品牌建设理论和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国际著名品牌咨询服务机构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

3.充分发挥集群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政府和中介组织两方面的合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其功能的配合是集群内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政府和中介只是在区域品牌形成的相关辅助性功能上发挥作用,而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唱主角的集群企业才是区域品牌形成的最主要活动主体。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初蛹者和具体参与者,企业通过优化自身经营行为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如温州打火机、硅谷的IT产品、印度班加罗尔设计的软件等都佐证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中企业的参与和原动力作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首先要通过集聚经济,从基础管理抓起,努力降低成本、从质量品质切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打牢企业品牌创立基础,构筑企业创牌平台,提升企业管理素质和整体形象,加快自主创新、生产优质产品、进行诚信交易,提高产品内涵质量和市场覆盖率,提高企业信任度,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企业要通过围绕市场机会和核心企业定制生产。坚持专业化生产方向,放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再次,企业应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将本地或企业特有的历史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真正形成企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四,集群企业应强化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使企业之间有效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为集群内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提

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

4.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引导中小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鼓励大品牌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以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区域内流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政府推动扶持的行业或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功能,为区域内特色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支撑,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新品种、新型号、新花色等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构筑区域品牌发展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建立信息集散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展示会等会展活动,提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是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品牌旺盛的前进动力。

1.引导企业文化创新,形成品牌时尚魅力

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福建产品的品质和品位,不断将“福建造”产品品牌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一线高档市场。突破产品同质化、品牌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瓶颈和局限,实现文化导入和差异化设计,锻造出同行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各品牌企业要把主业做专、做精、做透,同行业之间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分工与紧密合作,由产业中的龙头品牌企业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把握时尚潮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引入设计专业人才,对产品进行世上、新颖的创意设计进一步提升福建品牌的时尚文化魅力。

2.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品牌创新

继续加大企业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实现从简单模仿到技术创新的根本转变,打造自主强势品牌。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科研开发机制与人才成长机制.以市场手段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协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步伐。同时要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增强技术创新动力。要创造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使科技人才能够得到足够市场化、制度化的激励,为科技创新培养和留住足够的人才队伍。在创新战略上,应采用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

第五篇: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我国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信息量大、理论要求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依托科研项目展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思路。讨论了教改实施的必要性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构建了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就学习评价机制进行了探讨。项目初步实施情况表明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674-9324(2017)50-0172-02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所授内容与实际科研工作密切相关。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从解决具体项目为出发点,将实际项目开发过程融入授课内容中,梳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探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与实施细节,并就前期的教改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

一、课题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思想就是推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我国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知识量大、实践性强、先修课程较多,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相应的软、硬件基础及控制理论相关知识,才能掌握本课程内容,做到融会贯通。而现有的教学活动,虽然采用了CAI多媒体方式讲授相关知识,以解决本课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问题,但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难给学生以直观的认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依托具体科研项目,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实际项目设计开发过程融入教学活动,授课过程“教”“学”互动,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实施细则

以一个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模拟项目开发流程,设计了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等。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综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多重考核标准。

1.以实际项目为依托,重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并根据工业过程中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开发所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重新整理了课程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将课程的必修内容概括为“硬件结构”、“控制算法”与“软件实现”等三个主要部分。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地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于一些辅助性的知识,比如传感器、Z变化理论等知识,由于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再重复介绍,而作为自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基础性知识,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核心知识的讲授上,又强调了计算机控制工程的系统性,通过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勾勒出了其核心知识体系。

2.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针对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依托科研项目开展互动式课堂活动”的构想,即依循科研项目开发的流程,分析实际计算机控制系统项目开发时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并针对这些技术,采取互动式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型,进行知识传授。

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列举一个具体的计算机控制项目,提出设计需求,从系统的角度指出计算机控制项目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引出《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硬件、算法、软件”,并分析概况各组成部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使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一个总体的概念。针对项目设计要求,提出其总体设计方案。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逐步引出课程核心知识点,结合教学大纲,逐一介绍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所包含的核心知识点,并在讲解完每个知识点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一知识点应用于具体项目开发时的具体技术细节以及注意事项。③分组完成系统设计,分组讨论完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系统设计,介绍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对分组设计结果进行点评,讨论各自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优缺点。

3.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改革评价体系。开放式探究型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结果的百花齐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学生综合评测分数不仅包含了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还包含了出勤情况、课堂讨论情况、实验课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力争客观、公正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题初步实施结果

课题立项以来已经经过了两轮4个班级的试点。与其他平行开课的班级(常规授课方式)进行了对比发现:通过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讨论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对比班级,课后答疑也非常积极主动,考试成绩也较其他班级有一定提升。对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选课同学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自动化4班周杰同学说:“除了课本知识之外,我还学习到了许多实际项目开发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能力是一种提高”;自动化3班李前戎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分组合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团队意识,而且小组报告时的演讲对我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非常喜欢。”

四、结语

依托项目开展互动式探究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课改尝试,依循项目开发流程,从项目开发需求出发构建授课内容,确定必修内容与自修内容,并采用讨论课的模式,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创造性,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2010-07-29.[2]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3]荣艳红.改革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0-42.[4]郭德红,聂建峰.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36-41.[5]朱作宾,金涛,贺秉元,等.以问题引领,多维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探讨――基于宁波大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82-84.Abstract:“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automation in the university.It has a large amount of knowledge and a high theoretical requirement,and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lassroom teaching.Based on it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dea of problem-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by relying on the real projects.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re discussed.The problem-based teaching mothed is constructed,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The preliminar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hows that it was so popular for students to simulate their study interest,and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vity is improved.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problem-based teaching mode;teaching mode reform;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下载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构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依托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

    为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构架新支点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这次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为迎接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在昆明举办,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将迈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

    以创建文明寝室为依托建设寝室文化校园(总结)

    以创建文明寝室为依托建设寝室文化校园(总结) 学生寝室是学生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学生在校的生活环境之一,而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处于一......

    依托机场建设精品小城镇

    依托机场建设精品小城镇 —以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为例 后沙峪镇位于北京市区的东北部距市区仅为20公里,是顺义区距市区最近的地区,西与朝阳区,昌平区接壤,东临首都国际机场,从......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摘 要]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逐步将信息化教学变成为一种主流教学形式,实现了信息与装备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军队整体信息化作战的......

    依托网络 创建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依托网络创建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是依托校园网或局域网,利用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时空的......

    以调节教学案为依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5篇可选)

    以“调节教学导学稿”为依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郑州四十二中 郭中梅、马凯歌、刘玉枝 内容摘要:“调节教学导学稿”是以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据,结......

    以四个工作模式为依托全面提升三级联创活动水平

    绥化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全市党建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从全面提升“三级联创”活动水平出发,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