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5篇

时间:2019-05-14 09: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第一篇:《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尹国兴

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正史看待,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人形山和人头山,是史前人物的聚会,也有大量的瑞兽形象。漓江百里画廊,峰丛之中不时出现的人像,有头像和全身像。其中还有孕妇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桂林山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园林山水工程的遗址,其设计和修凿与《山海经》有直接的关系,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的作品。桂林山水是上古历史和神话的雕像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阳朔是桂林山水的核心区,史有“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谓,现主要以阳朔县黄布滩一带的山峦为例,试述桂林山水与《山海经》的关系。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史前地理名胜,出自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北部,属建平县。其地表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是一个人持戈(或手杖)奋力奔跑的状态(图1)。在黄布滩,夸父是一个拄臂而眠的男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图2)。

图1 牛河梁北部夸父逐日地象及其线图

图2 黄布滩夸父逐日之山

2、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为史前地理名胜,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大遗址的南方。精卫鸟的嘴前有一座山,是一颗石子的样子(图3)。此即精卫填海的神话。《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黄布滩有一处山峦,是一只鸟叼着石子的样子。这幅图景,古人称之为精卫填海,是说精卫鸟叼着石子要去填平大海。此处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一事的重新演绎。

图3 牛河梁南部的精卫填海地象

图4 黄布滩精卫填海之山

3、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上古神话。上古时期,共工与帝颛顼争神,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倾,于是天降大雨,洪水滔天。共工把天捅出了一个大窟窿,女娲因此炼石补天。女娲为上古女神,为伏羲之妻。伏羲为太阳神,人首蛇身,称太皞氏;女娲为月神,人首蛇身,主月事。黄布滩有女娲补天之山,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捧着一块石头的样子(图5)。

图5 黄布滩女娲补天之山

4、一手拘缨

一手拘缨,是一只手去抓缨穂的模样。《海外北经》:“拘缨之国在其(禹所积石山)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为一石匣墓。室内仅见一人的颅骨与一只手的掌骨。墓主的一只手应是放在发辫之上的,虽然发辫早已腐朽不存。此寓意为“一手拘缨”,也称“一手把缨”(图6)。

黄布滩有一手拘缨的雕像,是一个女神的半身像,一只手抚着发辫,在夸父逐日的旁边(图7)。

图6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手拘缨”之墓

图7 黄布滩一手拘缨之山

5、刑天舞干戚

刑天,远古时期的英雄,神话人物,也作形天。《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黄布滩有刑天之山,是一个站立的无头男子,砍断的头颅放置在身后一旁(图8)。

图8 黄布滩刑天之山

6、织女之山

织女,主管蚕桑纺织,历史人物原型为上古时期的嫘祖,为轩辕黄帝之妻。历史上,嫘祖发明了养蚕和蚕丝之法,民间奉为蚕神,后世也称“先蚕”或“先蚕祖师”,即织女星,也称须女。织女星中有一位教民种麻的女神,称麻星,她发明了种麻之法,人类从此拥有了衣装,并且开始了结绳记事。她因而被列为“上三皇”,也称“天皇氏”。

桂林山水中有许多女子的形象,其中应该有织女星和麻星,主管桑麻、纺织和衣服之事(图9)。

图9 女神及其祭坛(碧莲峰)

7、嫦娥之山

嫦娥,原作姮娥,一说即《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嫦娥奔月。《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桂林山水中有年轻美貌的女神,戴着圆帽,穿着高领的衣服,旁边有祭坛作为附属建筑,或是月中的女神嫦娥(图10),祭坛或为月坛。

图10 女神嫦娥(姮娥)

8、人面鸟喙之山

人面鸟喙,出于《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远古时期,有山川望祭之俗,在“五帝”祭祀区,有人面鸟喙之山,虚空之中有一男子,应为驩头,即欢兜(图11)。

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喙之神,代表南方朱雀,其中,第一星东井为女神(图12)。朱雀共有七宿,各施所职,也是人面鸟喙的形象(图13)。

图11 “五帝”祭祀区内的人面鸟喙之山

图12 人面鸟喙之山(东井)

图13 人面鸟喙之山

9、狗首人身之山

狗首人身,也作兽首人身。《海内北经》:“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海内北经》:“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牛河梁西部有山如狗,为天犬(图14)。桂林山水中有很多座狗形的大山(图15),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狗神崇拜。历史上,犬戎、壮族、畲族都曾是崇拜狗神的民族。

图14 牛河梁北部牡犬地象

图15 狗首人身之山

10、人面鸟身之山

《山海经》多次提及人面鸟身之神。《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大荒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身之山,为女神的陪祀(图16)。

图16 人面鸟身之山

11、人面虎身之山

人面虎身,即白虎,四象之一,代表西方,又名驺吾、驺虞,为远古图腾。《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内蒙古翁牛特旗北部的大山,卫星地图清晰显示出了两只白虎的图案,一雌一雄,曾交尾之状。虎的尾巴在沙漠之中,比身子还要长。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绿松石镶嵌的驺吾之兽(图17)。

黄布滩有人面虎身之山,为远古图腾,是一处大型的虎雕,为一儒雅的男子,人面长须,头戴长巾(图18)。

图17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镶嵌驺吾之兽

图18 黄布滩人面虎身之山

12、人面象身之山

黄布滩有人面象身之山,是一只大象的形象,在人面虎身之山的旁边,面部已残损(图19)。

图19 人面象身之山

13、人首驼身之山

桂林山水中有人首驼身之山,俗称骆驼峰,骆驼的样子,头部是一长须男子的头像(图20)。

图20 人首驼身之山

14、人首蛇身之山

《山海经》多次提到人首蛇身之山,历史上是伏羲女娲的图腾标志物。《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东,为物人面蛇身。”《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列子》:“庖牲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黄布滩除女娲补天为人首蛇身之外,附近还有一座人首蛇身之山,应为太昊伏羲的形象(图21)。

图21 黄布滩人首蛇身之山

15、月亮山

远古时期,月亮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有祭月的传统。祭祀月亮要修筑月山,桂林山水中有月亮山(图22)。月亮山与太阳山古时合称日月山。《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远古时期没有现代的计时系统。日月山的一个作用在于计时。一年之中的某一天,月亮(或太阳)正好在山脊上升起(或落下)。古时以此为标准判断时间,指导打渔、狩猎、放牧、耕种、砍树、祭祀等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此称为“月令”。

图22 月亮山

16、太阳山

桂林山水中还有太阳山,是祭祀太阳的地方。太阳山的形态如同城墙的垛口,古人从太阳升起的位置判断时间和节气。这样的垛口,称雉堞,是人工建筑,记录太阳升起的位置。桂林山水中的太阳山被巧妙设计在一个男子胡须的位置,这个男子应是古人崇拜的太阳神,即太昊伏羲氏(也可能为祝融氏、炎帝等)。太阳山有的有三个垛口(图23),有的有六个垛口(图24)。太阳在垛口之间循环一次,表示一年,每个垛口表示不同的时节。

图23 华江的太阳山

图24 桂林的太阳山

17、天门山

天门,是天界的大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其外形如汉字“山”字,所以也称为山门。《大荒西经》有“吴姬天门山”。辽宁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灰坑内出土了一件滑石质地的“印章形器”,也称“石碑状器”,是天门山的地象图,代表了天门的所在(图25)。

桂林山水中发现多处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黄布滩有天门山,是“山”字造型(图26)。

图25 牛河梁出土印章形器(天门)

图26 黄布滩的天门山

18、天门星之山和天关星之山

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有星神把守,称天门星。桂林山水中,天门之前是一男子的头像,束发长巾,即天门星,是镇守天门的门神。天门星有上级星官,称天关星,也是一男子的头像(图27)。

图27 天门附近的天门星和天关星

19、奎宿之山

奎星,也称天豕星、文昌星,为白虎尾巴的位置,是西方七宿的第一颗星,主农耕和文字。《说文》:“奎,两髀之间。从大圭声。苦圭切。”《孝经援神契》:“奎主文昌。”桂林山水中应该有奎宿之山,其中见有执圭的男子,或为一处奎宿所在(图28)。

图28 执圭的男子 20、天羊之山 羊,为传统图腾,《山海经》中有“常羊之山”,也有羊神,即天羊,也称白羊座,是毕宿中的一颗大星。《南山经》:“(基山)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其名自訆。”黄布滩有天羊之山,在人面虎身之山旁边(图29)。

图29 天羊之山

21、天狗之山

天狗,为传统图腾,普遍崇拜的狗神。《海内北经》:“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桂林山水中狗神很多(图30)。黄布滩有天狗之山,且有牝牡之分。天狗与天鸡相连,应了《老子》“鸡犬之声相闻”的说法(图31)。

图30 “狗神之山”

图31 黄布滩天狗之山

22、牝犬之山

历史上,中国人崇拜狗神。狗神,即天狗,有牝牡之别。《大荒北经》:“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白犬有牝牡,指两只天犬,一雌一雄,趴在地上的为雄犬,旁边还有一只仰望苍天的雌犬,是一座山峰的形态,在辽宁牛河梁西(图32)。黄布滩狗神有牝牡,公狗旁边有一母狗的形象,即牝犬(图33)。

图32 辽宁牛河梁西部仰望苍天的牝犬

图33 黄布滩牝犬之山

23、天鸡(昴)之山

天鸡,为白虎座第四星,即昴宿。鸡是中国人最早驯服的家禽之一,以鸡为图腾由来已久。黄布滩有天鸡之山,在天狗旁边,《老子》所谓“鸡犬之声相闻”(图34)。

图34 黄布滩天鸡之山

24、并封之山

并封,是双头的怪兽,也称屏蓬。《大荒西经》:“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辽宁东山嘴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璜,是双头的怪兽,也是并封之山的地象图(图35)。黄布滩有并封之山,是双头的怪兽形象(图36)。

图35 辽宁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

图36 黄布滩并封之山

25、猩猩之山

猩猩,也称猩猩知人语、猩猩知人名,原址在牛河梁北,占地空阔(图37)。《海内经》:“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海内南经》:“汜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黄布滩有一猩猩,是一巨大的雕像,猩猩的姿态活泼,在天羊的旁边(图38)。

图37 牛河梁北部地象:以手扶地聆听人语的猩猩及其线图

图38 黄布滩猩猩之山

26、大蛇之山

大蛇,即玄武之一,龟蛇合称玄武,主北方的大神,四象之一,《山海经》有“蛇山蛇水”。黄布滩有大蛇之山,蛇身在并封之山一侧反复盘卷之后,在女丑之山附近形成为一巨大的蛇头(图39)。

图39 黄布滩大蛇之山

27、玄狐之山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黄布滩有玄狐之山,是一只狐狸的样子,在猩猩旁边。

28、大鹗之山

大鹗,神话中的大鸟,出自于《山海经》。《西山经》:“钟山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黄布滩有大鹗之山,在天柱的旁边(图40)。

图40 黄布滩大鹗之山

29、瑶台 瑶台,远古的祭台,最初为祭祀炎帝之女瑶姬而设,是一出山崖,也称瑶崖。黄布滩有一处瑶台,在天门的旁边,包括三处祭台,也称三台(或天台),对应三台星(图41)。

图41 黄布滩之瑶台

30、犀牛之山

犀牛,也称犀兕。兕,雌性的犀牛。《海内南经》:“犀牛,其状如牛而黑。”黄布滩有犀牛之山,在女娲补天和三青兽的旁边(图42)。

图42 犀牛之山

31、熊山

熊山,即有熊氏之山,黄帝部族有熊氏的图腾,有多处。后世也以禹父鲧为熊神、大力神。《中山经》:“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黄布滩有熊山,在犀牛的下方,为熊神,是大力神,为大禹的父亲鲧的形象。

32、三青兽之山

三青兽,三只兽头的形象。《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黄布滩有三青兽之山,以龙、虎、豹尾三青兽,明确了三青兽的具体形象(图43)。黄布滩上有多种神兽,其设计必然是参考了《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其中所提神兽,黄布滩均可见。

图43 三青兽之龙头

33、女丑之山

黄帝第四妻嫫母容貌丑陋,《山海经》中称为“女丑”、“女丑之尸”。牛河梁女神庙发掘出土了一泥塑女神头像,古称魌头,为嫫母的形象(图44)。《大荒东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大漠。”《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遮面,名曰女丑之尸。”在承德上谷村西,有嫫母之山,是轩辕黄帝的陪祀,山峦之间是嫫母的剪影,是嫫母的望祭之处(图45)。黄布滩有一处女丑之山,是一个丑女,乳房突出,是嫫母在后世的形象,位在大蛇的旁边(图46)。

图44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嫫母头像

图45 轩辕黄帝祭祀区内的嫫母之山

图46 黄布滩的女丑之山

34、天目之山

天目,也称一目,为南方七宿第二星鬼宿所在,也称鬼国。《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意思是说,有人生活在一目那个地方,其地面的中央有一只人眼。一种说法是此地的人姓威,少昊之子,以黄黍为主食。面,地面,旧训为“人面”,误。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旧时解释为人脸正中长了一只眼睛,虽非正解,但此误由来已久。黄布滩的天目之山就是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一只眼睛(图46)。但是,这也许不是天目的真实形象,如果将此头像倒立来看,出现了另一个人像,原来脸上的眼睛正好是此人眼睛的部位(图47)。

图46 天目之山:有人一目,当面中生

图47 天目星

35、尧山

尧、舜、禹为上古圣王,《山海经》称为“三天子”。《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海外东经》:“百果所在,在尧葬东。”桂林山水中有尧山(图48),是很多座人头山,帝尧之山或居其中。

图48 尧山

36、七星山

七星,即北斗七星。桂林山水中有七星山,为一组人头山,七个山峰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图49)。七星山,为一处北斗七星的地象所在,是北斗七星的一处分野。

图49 七星山

37、天柱之山

天柱,即建木,众神上下之所由也,为天地之中。《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昊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地形训》亦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黄布滩有天柱之山,如同蘑菇之状,在精卫填海的旁边(图50)。

图50 黄布滩天柱之山

38、后羿之山

后羿射九日是《山海经》的神话。桂林山水涉及了很多夏代人物,后羿之山在其中应该会有所反映。《海内西经》:“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羿杀之。”《艺文类聚》引晋郭璞《山海经图赞》:“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阳乌,可为洞感,天人县(悬)符。”

图51 峰丛中的男子头像(后羿)

39、大踵之山 大踵,一曰长腿。《海外北经》:“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反踵。”《海外西经》:“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黄布滩有大踵之山,是一双大脚,并有一双长腿,应为大踵之山,在天门旁边(图51)。

图52 大踵之山

40、凿齿之山

凿齿,即豁牙者,上古时期的部族,以打去门牙为部族标志。《大荒南经》:“有人凿齿,羿射杀之。”《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淮南子·本经》:“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黄布滩有豁牙之山,也许为凿齿之山(图52)。

图53 凿齿之山

41、女娲之肠

女娲之肠,女性生殖系统的俗称。女娲为远古时期的女科学家,熟悉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擅长接生引产之术。她修凿了女娲之肠,是女性生殖系统的模型,用于阐发人类生殖的原理和过程。辽宁牛河梁有女娲之肠,山洞之形,包括女性外阴、阴道、宫颈、子宫体和两侧的附件。桂林山水有女娲之肠,是一座形如女性外阴的大山,在江水之中。

二、桂林山水设计修凿的年代

桂林山水是人文山水,是古时人工修建而成,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桂林阳朔黄布滩附近的《山海经》雕像群,包括人头山、人形山和瑞兽之山,已经清晰显示了桂林山水与上古典籍《山海经》之间的渊源关系。

桂林山水虽然大量使用了《山海经》的元素,但需注意的是,桂林山水并不是《山海经》本身。也就是说,《山海经》并不是参照桂林山水写成的。《山海经》不仅是记载了这些元素本身,而且有方位、距离、大小、以及相互关系等地理指标,桂林山水,尤其是黄布滩之所见,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是紊乱的,与《山海经》所表达的地理信息并不匹配(图

53、图54)。因此,结果只能是《山海经》在前,桂林山水在后,桂林山水是参考《山海经》修筑完成的。

图54 黄布滩《山海经》雕像园

(一)图55 黄布滩《山海经》雕像园

(二)桂林山水的设计修凿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距今约40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之所以如此断代,是基于如下理由:

1、桂林山水中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思想遗存,尤其是女性生殖崇拜得到了具体体现,如突出女子的乳房、乳头,突出怀孕的腹部甚至女阴。这一现象符合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女性生殖崇拜,不仅在桂林山水中有,广西其他地区的人形山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文化观念,如马山县的人形山(图55)、大新县的人形山(图56),等等。

图56 马山县的女神(怀孕的女子)

图57 大新县小明山的女神(怀孕的女子)

2、人物的姿仪神态和衣着服饰为断代提供了重要参照。桂林山水中的人头山和人形山有姿仪神态,有衣着服饰,还有辅助建筑(祭坛),甚至还有遗址和遗物,这些可以体现出时代性,与夏代的历史相对应。

3、桂林山水中,夏代的人物(如嫦娥、二郎神)置于突出的位置,是重点表达的对象,前辈祖先(如帝尧)的形象被弱化。这也可以体现出桂林山水的设计修凿年代。

4、桂林山水中的天文,对应着中国古代天文的浑天期。桂林山水中的星神虽各有星名,但在地面的位置与之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一一对应。这是早期的天文地理观念,与距今4000年左右的历史相对应。

5、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山海经》直接相关,且晚于《山海经》,这是断代的最主要的依据。

桂林山水的修凿,工程浩大。《山海经》的文化元素在桂林山水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因而,桂林山水是历史的产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比如1000年)才最终完成的。

三、桂林山水的设计和修凿者

山川地理资料表明,设计和修凿桂林山水的人应是夏人“杨戬”。桂林山水中,有一人形山,是一个束发的年轻男子,旁边是一只陪祀的神犬,神主应为夏人“杨戬”,也就是后世民间普遍崇拜的“二郎神”,演绎了“担山赶日”的神话(图57)。桂林山水中的二郎山,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桂林山水的起源,指明了桂林山水的设计和修凿者。

“担山赶日”,上古神话,是说“杨戬”拥有很大的本领,能够挑起大山去追赶太阳,引申为一个人在强大的压力下仍然能高效率地工作。赶日,追赶太阳,引申为赶时间,和时间赛跑。辽宁凌源南部的田家沟地区流传着“二郎担山”的神话,是“二郎担山”的一处历史发生地。这里所谓的“神话”,是古代英雄人物的史话,这里的“神”,为民俗称谓,是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称。

“杨戬”的名字不见于正史,只见于《封神演义》、《宝莲灯》和《西游记》等神话小说。桂林山水整体保留了“杨戬”的创作,还原了一个历史真实中的“杨戬”。杨戬,史前地理学家、建筑家,桂林山水的设计和修凿者。他以大山为语言单位,完成了对传世《山海经》的解释,使桂林山水负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昂然于世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因为这一历史功绩,他被后世尊衍为“二郎神”,演绎了“担山赶日”的神话,成为了在巨大压力下仍能高效完美工作的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二郎神”,后世成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整体称谓。

桂林山水是由上古时期(夏代)的能工巧匠设计修凿的,是“二郎担山”的另一处历史发生地。因此,桂林山水中每一座山梁都是有文化意义的,没有意义的那些在设计修凿之初已被人为清除了,这使桂林山水具有了“无水无山不入神”(吴迈语)的特质。随着桂林山水的修凿年深日远,历史中真实的“杨戬”和工匠们的辛勤劳作逐渐被埋没和遗忘,“杨戬”这个名字只留在了民间口头,成了 神话小说里的“二郎神”。

图58 “担山赶日”:二郎神和陪祀的神犬

四、桂林山水的科学文化价值

桂林山水,是桂林当地山水建筑的总称;广义而言,也包括桂林周边、延及广西全境及周边省市的山水建筑。整体而言,桂林山水是以《山海经》和古代天文为蓝本人工修造的,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地理学上的后《山海经》时代,是距今约4000年前夏代的产物。

桂林山水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的杰出典范,是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桂林山水的存在证明了《山海经》的古远,排除了各种晚出之说,证明了益(伯益)为《山海经》(《五藏山经》除外)的实际作者,解决了《山海经》的身世之疑。

桂林山水是中国旅游名胜,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完好的特点,同时极具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桂林山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造园工程,是中国山水园林建设的重要成就,其建成4000年来,发挥了持续的生态效应和文化效应,对桂林乃至广西的地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桂林山水保留了丰富的夏代的历史和文化,有赖于此,人们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把一个清晰的夏朝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尚书》,【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10月影印。【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中国书店,1991年版。【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本,1986年版。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任孚先、于友发译注:《白话插图山海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尹国兴:《红山密码》,齐鲁书社,2014年版。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漓江出版社编:《漓江百里画廊》,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希瑟•库珀,奈杰尔•亨贝斯特:《图解天文学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钟文典,刘硕良,《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中华书局,2013年版。

本文作者尹国兴为民俗学者,历史地理学、天文地理学与山川地理学家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手帕口南街朗琴园2号楼2508室,邮政编码100055

第二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 8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 8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 8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 8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 8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 6 / 8

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7 / 8

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四、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作了()。

/ 8

第三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1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一.文本综述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中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妇女。她粗鲁、迷信、没文化,爱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顾孩子,然而她质朴,善良,热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和对“我”的真诚关爱。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充满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怀念。她的善良,她对我的关爱,特别是她对“我”的精神需求的尽力满足,让成年后的我充满感激,久久难忘。二.目标设置

1.认识阿长。

2.品读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语言,阿长的表现背后的隐藏的秘密。

3.梳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读懂并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深怀念之情。三.教学内容解读

(一)走进阿长 认识阿长 1.阿长是谁

这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长在这里无名无姓,可见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问题出来了:

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3.写了阿长什么

她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是我最讨厌的。喜欢“告状”。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让我极度不满。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这是我所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这倒让我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完全消失了。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到渴求已久《山海经》,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毛病多多的人,她没文化,行为粗俗而又迷信。作为保姆,她并不善于照顾孩子。除了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其他的都是让我“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的。哪怕产生的敬意也会逐渐消失。

那么,《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宝书,让原本对阿长讨厌憎恨的“我”因为这本书而发生巨大的情感变化呢?

(二)《山海经》

1.“我”和《山海经》

就书的模样来说,阿长买给“我”的《山海经》实在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然而作者两次强调:“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这书“宝”在什么地方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可以让我们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当三味书屋的先生在课堂上诵书至陶醉入迷时,于“我们”却是“最相宜”的,因为此时学童可以偷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做的是“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画画儿玩。而《山海经》正是一本带有很多插图的书: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山海经》一书中的故事以及插图的奇特、魔幻,对于想象力正炽的儿童,自然是极富诱惑力的,因此,对《山海经》的热爱自然就会让“我”对帮助自己得到这本书的长妈妈心怀感激和敬意。而“我”对那个富有叛逆精神的刑天的酷爱,正是作者自己战士人格的最初萌芽。因此可以说,对于少年鲁迅来讲,《山海经》是真正的启蒙教材之一。

“并非学者”的阿长实在比“书多”但疏懒的远房叔祖更能给予孩子真诚的爱护和帮助,阿长可以算上是最让“哥儿”动情难忘的启蒙老师了:她把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这些优良的品格,以朴实的行动输送到了少年鲁迅的血液之中。

2.阿长和《山海经》

从文章内容看,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有两个方面:首先,阿长“并非学者”,也并不曾对“三哼经”有过最粗浅的了解,因此说阿长和《山海经》本无联系也无不可。第二,由于“我”的缘故,二者发生了联系。是“我”的念念不忘引起了阿长对《山海经》的注意,而“我”原本以为“说了也无益”(即根本没抱希望),因为这是一件“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但最终的结果是――她知道了“我”的渴望后,很快便将自己用微薄的工资买来的“有画儿的‘三哼经’”交到了“我”的手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长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粗俗的下人,而应当是一个心思细腻、热情真诚的“长妈妈”了。

三、“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文章围绕“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采用层层“剥茧”的方式,细致地描绘了“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别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认识过程,而长妈妈纯洁朴实的灵魂也在这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中“我”用很不屑的口气介绍了阿长:“不知道她姓什么”、“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我”所不耐烦的“许多规矩”„„在“我”的“讨厌”与“不大佩服”中,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朴直平凡、愚昧落后的劳动妇女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而“空前的敬意”与“特别的敬意”则发生在她讲“长毛”的故事时,她竟然相信脱掉裤子的妇女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在这里,作者以一种苦笑的口吻批判了长妈妈的愚昧:“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反语讽刺,在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插上大有深意的妙语,庄谐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最后,文章以婉转的笔调,集中描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她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对儿童求知天性的尊重和爱护,对作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先抑长妈妈身上封建思想的尘垢,后扬她固有的质朴善良、热情助人的品质,将深切的同情与真诚的赞美融合为一,结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便是这种深情的真实流露。

《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塑造细腻而饶有风趣,伴随着作者深情的缅怀与思念,它犹如一枚耐咀经嚼的橄榄,令人回味与思索。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

科学课程标准语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高新技术、注重能力,这是一种突破。

伴随着《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教材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定位。它们都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整套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在教学行为上——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和做的,而不是教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学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和学生有着互补的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标准》中强调的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冷和热》(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片断:冷和热是物体的特征之一,通常学生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和判断。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科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首先设计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自觉地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冷和热”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冷和热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

3、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作代价去付出,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的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凭藉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解”、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借以渐渐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耐心和鼓励尤为重要。

例如关于早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恐龙,学生的研究兴趣就特别浓。有关的资料、媒体介绍也比较多,一些学生或多或少也有所了解。如果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搜集恐龙的资料,带领他们去图书馆查阅,上互联网搜索,去音像室查看,最后再来开个恐龙研究科学发布会,那学生所认识的恐龙世界一定是奇妙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搜集信息资料的主人,又是愉快的合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研究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那么他们的收获定会是无穷的。这样的教学师生两方面可能都兴趣盎然,而这些也许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魅力所在呀!

4、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考察一下现代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最初科学是从人文中分化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又成为人文的基础。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与人文整合是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与人文整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科学的发展史也表明,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品格。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在《金色的秋天》一课就安排了这样一首小诗:“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我知道,秋天来了。”接下来是这样写的:“凉爽的风儿钻入衣领,我知道,秋天来了。”然后让孩子们继续往下说他们眼里的秋天的样子,为什么这•

样做?也许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吧。怎样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5、在评价方式上——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评价做法,必将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将其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又将成为科学课的基本原则。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裁判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调控者。由于教学内容要含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评价要注意教学时机的全程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从而方法灵活、实施及时、效果适当的给与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

第五篇:十八大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再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进一步概括,让我们对它又有了新的思考。下面来介绍十八大科学发展观内容:

一、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虽然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二、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

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

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必须看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上下功夫。

紧密联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上。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具体奋斗目标,完善相关政策举措,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十八大做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同解决各地区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科学发展提供持久推动力量。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部署,着力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各项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抓住长期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失时机地打好改革攻坚战,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三、着力强化能力素质,在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下功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中去,要引导党员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贯穿到干部考察、评价和使用的全过程,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政策导向、制度导向。要把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作为战略任务,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下载《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兴城市进修学校杨旭东 2017-2-19 1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本次科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在教育局提出的在不人为增加教师备课负担的前提下,统一规范教学设......

    中班科学活动《小园和小方》

    活动名称:小方和小圆。 活动目标:1. 了解圆形和方形的图形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电脑动画课件一套,各种形状的图片、实物,......

    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工作总结解读(精选五篇)

    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工作总结 一、园区概况 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创建于2012年7月,由衢州市人力社保局提供场地支持和业务指导、衢州市章鱼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坐落于环......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 实验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

    立足**的经验解读科学的人才观

    从___之路解读科学人才观“全省学___,人事部门怎么办?”我以为作为人事部门首先要带头学习实践___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证。可以说,___之......

    认知神经科学术语表上解读

    术语表 A1:见primary auditory cortex ABR:见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ccess awareness/通达知觉:人类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报告和做出相应反应的能 力。请与现象觉知比......

    趣味化学科学故亊解读

    火也能造出纸币 火也能造出纸币来,你一定会感到这是奇闻。可是,事实上确实存在此事。前几天,有一位魔术师在百货商店买东西,他在交钱时,从钱包里取出一张白纸来,这张纸的大小和十......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5篇范例)

    以《探究》为中心的儿童科学教育----《指南》科学部分解读 南师大张俊从《纲要》到《指南》 《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指导。 《指南》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