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9: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第一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业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准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校教育不良是当前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学校教育不良主要表现在:(1)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2)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这使广大中小学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一部分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弃学。据调查,在每天必须花3小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作业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所占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学生'家长还要布置额外作业的。(3)教师教育方式不正确。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如罚站、罚抄作业、讽刺、挖苦、侮辱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来自学校或教师的不合理的现象和不理智的行为。

2、家庭教育不良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家庭教育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1)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关心、母爱,形成冷漠、怀疑、仇视的心理;而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结果造成学生任性、自私、孤傲的心理;也有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使学生形成胆怯、自卑、不诚实的心理;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常常是病态嫉妒形成的主要原因。(2)家庭气氛不和谐。有些家庭父母不和,时有冲突发生。孩子一回到家就陷入了争吵的“漩涡”,他们除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充当家庭冲突的调整者或牺牲品。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破坏了良好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3)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象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死亡,或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单亲家庭其关系一般会影响或破坏孩子与家庭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往往使孩子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产生反抗、粗暴和弃家现象。

3、社会生活环境不良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社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儿童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

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首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措施。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如果他们长期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就会直接影响和妨碍其学业和生活。要保证学生自心健康的成长,学校应科学地组织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信箱,与得“心病”的学生磋商,交换意见,以提高其现有认识水平、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其容忍能力,逐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烦恼;要教会他们有关的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其次,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宏观管理,加强指导监督,要大力改革以“考”为法定、“率”为标准、“分”为导向的评价评估机制,改革社会上陈腐的人才观念;学校必须优化教学环境,严格限制加班加点,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实施素质教育;二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调动沉重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教学目标;三要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四要精选作业和习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五要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严肃制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严禁对学生心灵施暴,应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长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应关心、信任、尊重孩子,不乱加批评、打骂、溺爱孩子,使他们在和谐统一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总之,消除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事,社会各方面都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化的教育亦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专长、树立其健康的自我形象。因此,中小学管理需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适应时代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一直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大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谈心亭活动等。经过研究,申报了温州市少先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研究本课题并付之于实践,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实验构想

㈠实验目标

针对我校特点和条件,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目标是:

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校教学心育化,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使弱者增智,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

⒉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竞赛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去体验、思考、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⒊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㈡实验原则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本实验遵循以下原则:

⒈教育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⒊适应个体发展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⒋系统有序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有系统、全局的观点,考虑到人自身及心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它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⒌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高心理教育效能。

⒍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我校情况,此项实验不能一下子铺开,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㈢实验假设

本实验的假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实验原则。运用学校教学心育化,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

㈣实验时间、步骤

⒈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

⒉实验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1年5月份,开题论证,组建课题组搜集有关材料,制订课题立项方案,调查学生心理状况。

⑵实施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解决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症下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⑶总结阶段。2002年8月至10月,对照方案进行实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㈤实验组织

本课题由大队辅导员章新若担任组长,实验组员由王小莲、王莲莲等各中队辅导员。

三、实验过程

㈠调查研究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⒈学生自身的弱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大变化阶段,这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办起来容易欠考虑,顾此失彼,甚至是不计后果。

⒉家庭环境的不良。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破损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校离异家庭的子女占全校学生的5.8%。家庭结构破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不稳,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在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加上我校地处山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感情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了共鸣,将会不计后果,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傻事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⒋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减轻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学观念上来看,本校教师年龄偏大,中老教师占59.1%,青年教师占40.9%,不少中老年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在这些弊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轻视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加上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力犹如“雪上加霜”。

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困扰。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学、上课冲动、抗拒、孤僻、说谎等问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对此,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加以解决已收效甚微。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偏重少数成绩优异者,而忽略大多数成绩平常者,使众多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必将会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学生自我形象偏低,从而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仍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违背“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实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实验。

㈡理论构建与操作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结合;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三是心理教育与各科任教师教学结合;四是心理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采用“传授知识法”、“结合教学法”、“结合德育法”、“寓于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方式方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如图所示: 图表 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意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 ↓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 ↓ ↓ ↓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

⒈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包括校级领导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创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培养,请心理专家担任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师,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在各科

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

⑵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

⑶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⑸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

⑹利用课堂中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⒉优化心理环境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工作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有赖于学生所处心理环境的教育作用。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提出课题的同时,我们修订了学校的校风,新的校风是“团结、自主、求真、创新”;新订了教风“敬业、爱生、奉献、创新”,和学生的学风“尊师、乐学、创新、求真”。我们积极发展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给校园树木花草挂相应的古诗等;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广泛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象室。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做到针对问题,而非针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氛围十分重要。于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以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讨论社会上的某些突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各行各业中成功人物的表现和历程,以期主动认识社会,塑造自我。

⒊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周一次,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课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知识范围的问题,以及他们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学会多种心理自护方法,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如通过“你是谁”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表演活动(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品质。

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大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心理辅导教师王老师负责,利用每周二、四的课余时间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单独和辅导老师进行谈话,也可自愿组成一个小团体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请辅导老师提供帮助咨询。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追踪研究。另外,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语小屋”,对那些需要咨询但又不愿与教师面谈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收集咨询信息,并通过办校报“小水滴”、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学校每学期还定时举行“谈心亭”活动,向全校学生开放,请心理专家来为学生排忧解难。

⒌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首先着眼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就可避免,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好、最根本的预防。

四、实验结果

㈠通过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帮助学生了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

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同样课时下参加镇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学生尖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班(见表1、2)表格1 语文实验班成绩测试纵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实验 班级 实验 前后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1年5月 三⑴ 实验前 52 78.2 88.5% 65.4% 6 2002年6月 实验后 52 89.5 100% 96.2% 0 表格2 语文、数学两科实验班成绩测试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科目 班级类别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2年 6月 语文 实验班四⑴ 61 89.8 100% 90.2% 0 对照班四⑵ 61 78.2 90.2% 42.6% 6 2002年 6月 数学 实验班四⑴ 61 94.5 100% 100% 0 对照班四⑵ 61 79.3 88.5% 49.2% 7

⒉实验班学生参加校报《小水滴》投稿率最高为66.7%(见表3)。表格 3 2001学年实验班学生投稿中稿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班级 稿件 三⑴班 三⑵班 四⑴班 四⑵班 五⑴班 五⑵班

投稿 稿数 12 10 15 12 18 17 中稿 篇数 7 3 10 5 11 8

投稿率 58.3% 30% 66.7% 41.7% 61.1% 47.1%

各年级段1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上表显示实验班实验后学生在一个年度内校报投稿中稿情况,大大高于对照班,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显然实验效果显著。

⒊学生各学科技能的发展:经过实验后,学生的各科成绩运用技能明显提高。如:写字比赛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区三小比赛中小论文获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制作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发明获区二等奖1人;数学奥林匹克获全国二、三等奖;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区棋类比赛获第二名2人,第三名2人,第六名1人;征文比赛获奖次数达9人次等等。㈡通过实验,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了,其自信心、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了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见表4-8)。

表格4 自信心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心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7 6 实验后﹙三下﹚ 3 18 31

表格5 自我信念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信念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8 5 实验后﹙三下﹚ 2 19 31

表格6 考试焦虑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考试焦虑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5 18 39 实验后﹙四下﹚ 45 13 4

表格7 儿童社交焦虑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社交焦虑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6 10 46 实验后﹙四下﹚ 42 17 3

表格8 儿童孤寂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孤寂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五⑴ 54 实验前﹙五上﹚ 6 10 38 实验后﹙五下﹚ 40 12 2

由于进行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在全校课题组成员的尝试、探索和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在学业成绩、创造思维水平、“五自”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提高。如以前据调查统计有2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通过实验后,上述这样的学生只占5%;又如在实验过程中先后发现5位学生因单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孤僻、畏缩、多动、焦虑过度等心理障碍,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引导鼓励下,目前已矫正了问题心理,愉快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

㈢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由王小莲老师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获国家级一等奖,李永福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学生操行评语的分析与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章新若老师撰写的《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获市三等奖,张艾蔓老师撰写的论文《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获区三等奖等。(见表9)

表格9 2001年度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表 项目 级别 发 表 次 数 获 奖 次 数

区 市 省 国家级 区 市 省 国家级

篇数 2 9 0 7 5 1 2 7

五、实验结论

⒈通过实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再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努力调节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起自信心。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实验者,正在从“教师型”向“教研型”、“科研型”转化。

⒉在实验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基础和条件;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抓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开展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免疫力 ”是重要手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为主;以防治各种心理疾病为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三种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⒊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以为所构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操作技法是可行的,优化了校园心理发展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问题与讨论

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内涵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升学、择业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性心理指导、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等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应该全面实施,囿于我们的科研力量,仅侧重于“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心理指导还未深入研究。

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期望通过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导向形式主义。所以,经过实验,学生各方面素质已有所提高,但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人们不断坚持,不断反馈矫正,从点到面,才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实验若仅仅用在学校教育中,其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此实验范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⒋我校“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虽已结题,但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在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此项实验仅在部分方面开了个头,因此,对此项实验我们将做长期打算:全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出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7 王希永,瑞博.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8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化的教育亦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专长、树立其健康的自我形象。因此,中小学管理需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适应时代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一直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大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谈心亭活动等。经过研究,申报了温州市少先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研究本课题并付之于实践,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实验构想

㈠实验目标

针对我校特点和条件,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目标是:

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校教学心育化,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使弱者增智,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

⒉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竞赛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去体验、思考、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⒊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㈡实验原则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本实验遵循以下原则:

⒈教育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⒊适应个体发展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⒋系统有序的原则。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有系统、全局的观点,考虑到人自身及心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它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⒌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高心理教育效能。

⒍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我校情况,此项实验不能一下子铺开,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㈢实验假设

本实验的假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实验原则。运用学校教学心育化,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

㈣实验时间、步骤

⒈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

⒉实验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1年5月份,开题论证,组建课题组搜集有关材料,制订课题立项方案,调查学生心理状况。

⑵实施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解决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症下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⑶总结阶段。2002年8月至10月,对照方案进行实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㈤实验组织

本课题由大队辅导员章新若担任组长,实验组员由王小莲、王莲莲等各中队辅导员。

三、实验过程

㈠调查研究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⒈学生自身的弱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大变化阶段,这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办起来容易欠考虑,顾此失彼,甚至是不计后果。

⒉家庭环境的不良。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破损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校离异家庭的子女占全校学生的5.8%。家庭结构破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不稳,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在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加上我校地处山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感情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了共鸣,将会不计后果,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傻事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⒋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减轻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学观念上来看,本校教师年龄偏大,中老教师占59.1%,青年教师占40.9%,不少中老年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在这些弊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轻视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加上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力犹如“雪上加霜”。

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困扰。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学、上课冲动、抗拒、孤僻、说谎等问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对此,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加以解决已收效甚微。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偏重少数成绩优异者,而忽略大多数成绩平常者,使众多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必将会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学生自我形象偏低,从而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仍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违背“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实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实验。

㈡理论构建与操作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结合;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三是心理教育与各科任教师教学结合;四是心理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采用“传授知识法”、“结合教学法”、“结合德育法”、“寓于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方式方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如图所示: 图表 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意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 ↓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 ↓ ↓ ↓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

⒈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包括校级领导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创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培养,请心理专家担任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师,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在各科

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

⑵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

⑶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⑸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

⑹利用课堂中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⒉优化心理环境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工作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有赖于学生所处心理环境的教育作用。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提出课题的同时,我们修订了学校的校风,新的校风是“团结、自主、求真、创新”;新订了教风“敬业、爱生、奉献、创新”,和学生的学风“尊师、乐学、创新、求真”。我们积极发展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给校园树木花草挂相应的古诗等;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广泛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象室。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做到针对问题,而非针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氛围十分重要。于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以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讨论社会上的某些突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各行各业中成功人物的表现和历程,以期主动认识社会,塑造自我。

⒊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周一次,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课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知识范围的问题,以及他们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学会多种心理自护方法,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如通过“你是谁”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表演活动(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品质。

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大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心理辅导教师王老师负责,利用每周二、四的课余时间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单独和辅导老师进行谈话,也可自愿组成一个小团体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请辅导老师提供帮助咨询。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追踪研究。另外,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语小屋”,对那些需要咨询但又不愿与教师面谈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收集咨询信息,并通过办校报“小水滴”、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学校每学期还定时举行“谈心亭”活动,向全校学生开放,请心理专家来为学生排忧解难。

⒌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首先着眼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就可避免,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好、最根本的预防。

四、实验结果

㈠通过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帮助学生了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

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同样课时下参加镇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学生尖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班(见表1、2)表格1 语文实验班成绩测试纵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实验 班级 实验 前后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1年5月 三⑴ 实验前 52 78.2 88.5% 65.4% 6 2002年6月 实验后 52 89.5 100% 96.2% 0

表格2 语文、数学两科实验班成绩测试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 科目 班级类别 人数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

2002年 6月 语文 实验班四⑴ 61 89.8 100% 90.2% 0 对照班四⑵ 61 78.2 90.2% 42.6% 6

2002年 6月 数学 实验班四⑴ 61 94.5 100% 100% 0 对照班四⑵ 61 79.3 88.5% 49.2% 7

⒉实验班学生参加校报《小水滴》投稿率最高为66.7%(见表3)。表格 3 2001学年实验班学生投稿中稿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班级 稿件 三⑴班 三⑵班 四⑴班 四⑵班 五⑴班 五⑵班

投稿 稿数 12 10 15 12 18 17 中稿 篇数 7 3 10 5 11 8

投稿率 58.3% 30% 66.7% 41.7% 61.1% 47.1%

各年级段1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上表显示实验班实验后学生在一个年度内校报投稿中稿情况,大大高于对照班,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显然实验效果显著。

⒊学生各学科技能的发展:经过实验后,学生的各科成绩运用技能明显提高。如:写字比赛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区三小比赛中小论文获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制作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发明获区二等奖1人;数学奥林匹克获全国二、三等奖;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区棋类比赛获第二名2人,第三名2人,第六名1人;征文比赛获奖次数达9人次等等。㈡通过实验,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了,其自信心、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了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见表4-8)。表格4 自信心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心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7 6 实验后﹙三下﹚ 3 18 31

表格5 自我信念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自信信念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三⑴ 52 实验前﹙三上﹚ 29 18 5 实验后﹙三下﹚ 2 19 31

表格6 考试焦虑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考试焦虑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5 18 39 实验后﹙四下﹚ 45 13 4

表格7 儿童社交焦虑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社交焦虑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四⑴ 62 实验前﹙四上﹚ 6 10 46 实验后﹙四下﹚ 42 17 3

表格8 儿童孤寂感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 实验 人数 实验 前后 儿童孤寂感

偏低 一般 偏高

实验班五⑴ 54 实验前﹙五上﹚ 6 10 38 实验后﹙五下﹚ 40 12 2

由于进行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在全校课题组成员的尝试、探索和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在学业成绩、创造思维水平、“五自”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提高。如以前据调查统计有2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通过实验后,上述这样的学生只占5%;又如在实验过程中先后发现5位学生因单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孤僻、畏缩、多动、焦虑过度等心理障碍,后来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引导鼓励下,目前已矫正了问题心理,愉快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

㈢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由王小莲老师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获国家级一等奖,李永福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学生操行评语的分析与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章新若老师撰写的《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获市三等奖,张艾蔓老师撰写的论文《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获区三等奖等。(见表9)

表格9 2001年度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表 项目 级别 发 表 次 数 获 奖 次 数

区 市 省 国家级 区 市 省 国家级

篇数 2 9 0 7 5 1 2 7

五、实验结论

⒈通过实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再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努力调节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起自信心。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实验者,正在从“教师型”向“教研型”、“科研型”转化。

⒉在实验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基础和条件;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抓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开展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免疫力 ”是重要手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为主;以防治各种心理疾病为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三种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⒊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以为所构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操作技法是可行的,优化了校园心理发展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问题与讨论

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内涵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升学、择业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性心理指导、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等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应该全面实施,囿于我们的科研力量,仅侧重于“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指导、情绪心理指导、意志心理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心理指导还未深入研究。

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期望通过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导向形式主义。所以,经过实验,学生各方面素质已有所提高,但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人们不断坚持,不断反馈矫正,从点到面,才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实验若仅仅用在学校教育中,其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此实验范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⒋我校“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虽已结题,但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在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此项实验仅在部分方面开了个头,因此,对此项实验我们将做长期打算:全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出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7 王希永,瑞博.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8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商洛市教研室 杨莉

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在某地抽取了1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中小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一般地,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平稳而持续,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处于平稳期,以大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其顺利完成在各个年级的学习、生活奠定了生理基础。小学生的脑重逐渐增加,到12岁时约为1400克,达到了成人的平均脑重量,而且与人类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额叶增长最为明显。

小学生的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体积也在不断增大,突触的数量日益增多,它们的发展共同决定了小学生大脑机能的完善。小学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如睡眠时间减少,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守纪律、不乱说乱动等。

2.认知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感知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知发展的水平,二是观察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感知精确性大大发展,如对颜色差别的感受性发展很快,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促进了小学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也大大发展,从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同时小学生的观察还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第二,小学生的记忆。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小学生还掌握了复述、组织(找出要记忆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来记忆)等记忆策略,同时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第三,小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并且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性与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匀速的,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上,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他们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例如自觉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三年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社会关系。小学生已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也开始建立同伴团体,但有明显的功利性。亲子关系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生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父母、家庭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师生关系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小学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情绪大都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集体的地位、同伴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以及不同水平的社会适应。

第二,情绪体验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尽管比较外露、易激动,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联系起来。

第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小学生的情绪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可能带来的后果,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步加强。

第四,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小学生的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从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对道德感的体验从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道德体验范围不断扩大。小学生的美感发展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与理解,经常接触的、外部有明显美的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美感,而接触少的、有内涵和内在美的事物不易引起他们的美感。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美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举例: ‚香香猪‛。小学生的理智感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但其理智感仍与具体的、直观形象的事物相联系。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中学生产生成人感,并带来许多青春期心理问题。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寂静已久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如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了遗精。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现在的孩子性发育至少提前2-3年,个别女生在8、9岁就来了例假。以前没有电视、网络,是性压抑、性封闭的时代,而今天是性信息泛滥,性诱惑空前的时代。由于性发育提前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认知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阶段属于理论型,即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初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至高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

第二,思维品质。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也就是说男女生在智力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咱们很多中学老师都有一个体会:女生在上中学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往往略差于男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

3.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青少年有‚主见‛的表现,由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发展,且以后者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在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中,成人感、自尊感、闭锁感和自卑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初步的,而开始较稳定、持久地控制自己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价值观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兼顾个人,显示出更强的自我肯定、自我扩张的倾向。其道德价值以善良、正直、进取、勤劳、宽容、谦虚、无私、认真依次定位;其择业动机以发挥特长领先;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中学生以社会安全、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为标准。第三,品德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出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明显: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坦白性和秘密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第二,情绪的矛盾性。中学生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矛盾心态,如反抗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勇敢和怯懦的矛盾等。由此也就产生了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

第三,情绪的冲动性。中学生有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也希望他人以成人来对待他们,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的热情往往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泄气。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关心孩子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和老师只知道在学习上给孩子加码,却不顾孩子的心理能否承受其过度的压力。我有一位亲属的孩子在初中读书,每次考试在全年级都是第一名,可父母还是不满足,说什么:‚我不管你考第几,只要你科科考满分……‛孩子很无奈,找到我诉苦。我找到这位亲属,及时矫正了他们的错误想法。告诫他们这样继续加压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无限的加压、过分的要求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从而导致孩子心里障碍或心里疾患。第二,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只要有点儿头痛脑热就急忙带孩子去医院,而孩子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已很重了却视而不见,不是家长不重视孩子,而是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常识知之甚少,没有认识其重要性和严重性。以前我在某中学工作时,有一个女孩子在班里当体育委员,可我一直不知道她是女孩子,因为她从来都是男孩子打扮,梳男孩的头,穿男孩子衣服,做男孩子游戏,连动作、语言、神态都象男孩子。一次学校举行大型表演活动只要女孩子,她也来报名参加,我对她说:只要女孩不要男孩,在场的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她也是女孩儿‛。这个孩子的异性行为完全是孩子的异性心理造成的,而异性心理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许多同性恋患者都是异性心理造成的。一位男医生是研究生毕业,他从小就被父母当女孩养,梳辫子,穿裙子,久而久之形成了女孩心理,不喜欢女孩子,却喜欢男孩子,结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特别的痛苦,最后只好靠自杀来结束生命以求得解脱。为了矫正这个女同学的异性心理,我找到她的家长,把孩子的异性心理情况和家长谈了,家长却说:‚我们喜欢男孩子,从小就把她当儿子养,没想到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后果,还以为孩子很正常。‛于是,我多次找她谈话、沟通、梳理、矫正。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女学生终于和其她女孩子一样,穿裙子,梳长发,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异性心理得到了及时调整,现在,她已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女孩。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误区:第一,把心理疾患看成是身体疾患。我有一位朋友,孩子一紧张就摇头,她认为孩子是病了,便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大医院去诊治,钱花了不少,药也吃了无数,可就是不见效,我曾提醒她给孩子看心理医生,可她不信,就认为这是病,看心理医生没用。实际上这孩子患的是心因性抽动症,如果经心理医生矫治很快就会好的。可是,这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医院治疗,不但没好,还越来越严重。第二把心理障碍看成是品德问题。一位男孩子品学兼优,在学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他一个人在家,洗完澡后觉得光着身子特别舒心,所以,后来他每次洗完澡后一个人在家时就光身子,结果被前楼的一个女同学看见了,便认为他是品德败坏、耍流氓,最后闹到了学校,给这个孩子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不想再去上学了。后来家长带着该同学去看心理医生,诊断为‚陋身癖‛,经心理医生矫治很快恢复了正常心理。同学也理解他了,不再认为他品德坏了。所以,许多孩子犯罪,多数也是因为心理障碍和疾患引起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品德败坏。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当代孩子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学习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时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举例我的小学数学老师)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的多动症,还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进入中学后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所谓的发展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必然出现的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他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但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乱发脾气。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傲)。、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可以将他人的评价,包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五、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厌学、多动、早恋、撒谎的问题,比如说攻击的问题,比如说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的问题等。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这个学生观就是: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个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优势。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有个小故事:一块钢板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那么,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是马蹄掌还是指针。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一些社会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之近几年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一是学生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二是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

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一座冰山。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看到不足,还要看到优势。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渴望,等等。

1、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第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2、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一个初二的女生 ,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因此她很痛苦,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第二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得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后,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于是她跟这个团体沾染了很多的不良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甚至从家里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们得到了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的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初中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期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当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当我们的学生产生行为问题时,教师要经常思考: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也是允许的。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案例介绍1

‚我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王红红,女,某高中学生。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王红红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她这句话的意思,等待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王红红接着对我说:‚我自己长得不好看,我很自卑。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她写的吗?’‘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她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她遇上。’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我就低人一等吗?’‛ 说着,王红红忍不住淌出泪来,她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我连忙给她递上纸巾,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讲。‛她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趁这工夫,我仔细端详了她。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她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她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来睡眠不足。凭直觉,我感到王红红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案例分析

通过王红红的述诉,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她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认为是自卑的个人的‚理想我‛与‚实际我‛失调的结果。大多数人都在心中构想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尽善尽美,希望自己的学习出类拔萃,自己的容貌人见人爱,希望老师经常表扬自己,父母在日常的言谈之中,对自己倍加赞赏。一旦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达不到‚理想我‛的要求,‚理想我‛与‚现实我‛严重失调,就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我不如人‛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

辅导方法

针对王红红的心态,我采取了三个咨询步骤。

1、帮助王红红宣泄出她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王红红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这表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存价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她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与理解。

‚王红红,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听了这句话,王红红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松展,同时,我还肯定了她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也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振起来……‛

我讲了几个实例给她听,使她产生了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呵‛的平常感,对于王红红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王红红意识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像她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她无需过于看重个人精神痛苦。我在她面前体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2、我竭力引导王红红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重建信心的关键。王红红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相貌平庸,别人瞧不起。我跟她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不如人;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相貌不代表一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你认真学习,品德优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的骄傲,你应该为此而自豪。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3、我通过和她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她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她内心的坚冰。我到她家进行家访,把事情跟她父母反映,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希望父母亲更多的给予她父爱、母爱,我用实际行动关心她的生活,她父母亲为之感动不已,表示要好好地关心、爱护她,帮助她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红红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案例介绍2

她摆脱了‚绿眼妖魔‛的桎梏

梁某,女,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打篮球是主力,爱打扮,学习成绩差,但嫉妒心却很重。她的同桌张某,品学兼优,是个顶呱呱的好学生。每次张某考试得第一名时,梁某就在背后议论张某是事先知道了题目,不然就是碰巧的。梁某经常把张某的笔记本藏起来,让张某不能上好课。只要张某积极主动为班上做好事,梁某心里更不舒服,说张某是爱出风头,爱表现自己。班上如有同学穿着比梁某漂亮时,她便不高兴,暗中嫉妒,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久而久之,梁某的嫉妒心越来越强,凡是别人有比她强的地方,她便心生怨恨,妨火中烧,不仅背后议论人,还恼得晚上失眠。为此,她感到异常痛苦。

案例分析

梁某的这种嫉妒心理是一种恶劣的感情。莎士比亚曾把这种恶劣的感情称为‚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产生嫉妒心理的梁某对别人比她好的地方总感到不满,进而贬低和诋毁,更为严重的是不择手段去伤害同学。

梁某为何有嫉妨之心?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哪容得别人比自己强?二是好胜心太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怎能服气别人超过自己?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我行,你就别想行‛,‚我不行,你也别想行‛,‚你行,我偏叫你不行‛。

辅导方法

1、案例教育

古往今来,因嫉妒而害人的例子屦见不鲜:大将孙膑才能卓越,却被嫉妒的庞涓腕去了双膝;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因为遭到30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嫉妒,至死未能跨入科学院的大门;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模的售货员董明当上了特等劳模之后,被嫉妒者指责为‚风流劳模‛、‚流里流气‛、‚有意抬高身价‛……等等。

嫉妒之火能毁灭别人,也会断送自己。童话中嫉恨交加的后母想用毒苹果臵白雪公主于死地,让她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结果,死的不是白雪公主,而是她自己;《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气绝身亡等等。通过这些大量的实例来开导张某,让她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

2、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梁某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她是篮球队的主力、得分能手,打篮球是她的优势,让她发挥这一优势,让她看到自己也有强于别人的地方,那么,梁某就能找到自己的心理位臵,得到生活的乐趣。

3、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

每当梁某出现嫉妒他人的苗头时,开导梁某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想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再启发她自奋:‚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比你更行!‛经过长期耐心的引导,使她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竞争意识,产生自爱、自强、自奋的精神。

4、参加有益的活动

指导梁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读书活动,让梁某阅读有关书刊,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参加班级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初二学生生理变化特征。

人的生长期是指自成胎起,到二十四岁左右身体停止生长发育为止。这一阶段,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他(她)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13——15岁是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突出特点。

首先,身体外型剧变:身高长高。进入初二后的学生平均每年长高少则 6—— 8厘米,多则10——11厘米。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女生在初二上期身高增长要比男生平均要高些,而初二下期,男生增长要明显得多。同时,体重也迅速增加。从外形看,已近似成年人,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内脏器官和组织机能健全,并迅速发展和增强。

其次,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显著。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女之间的外表,体形就会产生明显差别。女性比较纤弱,皮肤细腻,皮下脂肪比较丰满,嗓音尖细,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等。男性比较高大,肩膀宽大,皮肤较粗糙,喉结突出,声音低沉,有胡须长出,面部可能生粉剌等。这些随着性发育而产生的男女身体各部位的特征,医学上称为第二性征。

在第二性征生理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女学生出现明显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表现对异性有好感和想接近的心理。有性冲动和欲望。女性爱美、爱打扮,追求时髦,希望引起异性和他人注意。在性意识、性冲动的作用下,学生表现为想入非非的“白日梦”在梦中产生假想以求心理满足。在此阶段,女生的书信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多,出现“单相思”的情感,往往与高年级男生接触频繁。由于缺乏性教育和社会上对性意识的神秘化,学生就会产生性迷惑和性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性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这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本能反映和心理欲望,并非是一种不良的冲动;另一方面,这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动物有本质不同,必须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因此,学校和家庭,在初二阶段加强性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初中二年级是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孤独、忧郁,情绪波动,苦闷的交织时期,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因性教育方式上要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防止产生副作用。

三、初二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从上述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看,主要从其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表现出行为特征来。初二学生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心理需求的冲突、社会发展客观约束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会、生理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随着生理上成熟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扩大,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初二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在独立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一旦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阻碍,就会产生走极端心理,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这种独立性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冲动,异想天开,以致采取寻求刺激、新鲜的盲目行为,产生不良结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独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还是要找同学或同伴商谈,有些问题还得依靠父母或教师解决。这就表现出其依赖性的一面。例如,在学习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富有主动性、能自觉的安排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会因贪玩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正如通常人们所说初二是各方面两极分化最严重阶段,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造成行为的失调,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往往超过实际能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断造成挫折而丧失信心。具体再现在:

1、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平衡

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发生剧烈生理变化,心理上充满疑虑,恐惧,迷惑不解,对自己的性发育现象,躲躲闪闪,本能地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随后又出现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产生怀春心理。对异性又开始注意和关心,尤其是对自己仰慕的同龄异性有好感,产生接近和追求的心理。初二年级下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因此在学校组织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注重仪表的态势,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引起他人的重视的目的。若学校、家庭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才艺水平。否则,尤其是男生在性冲动下容易发生不良的性行为和性犯罪。

2、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初二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违拗。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果教育者采取惩罚手段(责骂、批评、停课等)其情绪更为对立,表现出“横竖横”的心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故意表现不爱听讲,做小动作,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有时说一些俏皮话,引起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引以为乐。但对有兴趣的课程和内容对待心目中尊敬的老师讲课,还是能专心听讲的,这些学生智力不低,思维活跃,不满现状。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漠视任何纪律和社会法规、抱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人生态度,在进步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初二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心理现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环境,逐渐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唤起学生战胜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心,要教会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初二学生以上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表现,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结构,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和纠正教育,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良好的学生。如在谈心活动中,要注意一是讲信任,信任是谈真心话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效果;二是要亲切、诚恳,无拘束的谈心好象是无阻挡的江河之水,一切真心话都能倾泻出来,儿子对严肃的父亲可能很信任,但没有倾谈的气氛,常常是没有想好的不谈,想错的更不敢谈,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要经常谈心和有目的谈心相结合。谈心是双方的交谈而要与被谈者为主,希望他多谈,谈心者要起主导作用,启发、引导、提问,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谈心所涉及的内容要广泛,通过谈心发现问题,挖出根子,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在初二阶段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外出,造成身心伤害。学校、家庭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预防教育,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如定期召开男、女生青春期教育会,讲清青春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及学生外出给家庭、社会及个人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充分运用生理卫生课,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以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家庭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心理。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集体活动如开展家庭旅游或游戏,在学校应定期组织友谊赛、文艺表演、趣味文体活动等,逐步摆脱学生自我中心的束缚,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他们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轨道上来。

6、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克服学生上网打游戏成隐。

7、学校要健全管理机制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强化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总之,重视和加强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良性情感、塑造健全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纠正心理缺陷,防止学生心理品质分化,保证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以及提高初二年级教育教学水平等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三年级

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北京中科院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调查各种因素在中考、高考成功中的作用。考前心态、考场心态是直接影响考生发挥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临场发挥、复习方法和教师指导。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临考前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成足在胸。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 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心理老师建议: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克服急躁情绪,对学习要有耐心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心理教师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

心理老师建议:首先要保持平常心态。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踏踏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其次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 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心理老师建议:很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考试常常失败,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们从这门学科中获得的全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减少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潜能开发,所以,学生们应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善于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心理老师建议: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问题五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判断转变为具体的分析。这些分析主观性较强,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认真分析。在作文中分析一件事情,开始有了条理,尽管许多看法显得幼稚,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贵的。在心理学上,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问题就是独立认识问题的过程。相对比较,女孩子比男孩子稍早一步。这是女孩子生理发育特征决定的。

1、一般心理特点

1.1难以引导时期。

公认四年级学生非常难以引导,有些专家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十多年里,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别最大。一方面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别,发育快的已接近中学生的指标,发育最慢的还像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小时侯看不懂、听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去的地方多、见识多的孩子甚至表现出老成的样子。而条件不好,每天仅限于家庭、学校活动的孩子显得孤陋寡闻。有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由此,个人知识面也迅速拉开差距,可以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深的要求。有的老师感叹:这些孩子根本管不了,知道的事比我还多呢!

四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意志行为中体现出比较完善的选择性。

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好还不稳定,无论是学习科目还是游戏项目。说明四年级学生总体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自主能力。

1.2开始意识到“自己”。

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日常生活之外,文具的准备,与他人的交往,整理内务等,应完全独立完成。过去由家长打扮,现在则愿意自己打扮;过去买东西要跟随妈妈一起去,现在则自己独自去,或者和同学一起去,不受大人意见的左右。三年级以前,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四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1.3作假——学会欺骗。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让孩子在家看门,他表面答应很好,等大人走了,他可能把门锁上去商店买吃的去了;家长让他去买洗衣粉,他可能买比较便宜的一种,而把剩下的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后隐瞒实情。

三年级学生不太会寻找理由自我掩盖,在遇到理屈的时候沉默不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替自己辩护。与小时侯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选择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隐瞒真实的情况。这是小时侯发现孩子偶尔说假话时没有及时纠正所带来的恶果。

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选择一些正当有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家长、老师和同学本身都应该争取的目标。

2、学习

从四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之前,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四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落下来。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是否应该努力,怎样下工夫去学习,四年级学生应该明白这些道理。这个学年的成绩将会影响五、六年级学习,进一步会影响到中学的成绩。

四年级的课程增加了,老师也开始像对待“大人”一样要求学生学习,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四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数学中的四则运算,应用题的分析、理解等,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多了。语文教学中开始注重记忆与阅读的结合,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阅读知识。可以运用学习参考书,检索、查阅图书资料时也可以运用图书馆。

字写得很干净,这和他们注意事物细节的心理特点有关,琢磨字的结构和组成,从中发现技巧甚至乐趣。

四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继续加大,平时的疲劳紧紧束缚着少年儿童活泼的天性。

3、生活

3.1自己的事自己做

3.2容易受伤的年龄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灵活性和协调性不够稳定,所以,皮肉受伤的事经常发生。根据统计,在学校实行对孩子安全指导教育之前,各种伤害发生率随年级升高上升明显;实行安全指导教育以后,其它年级组下降明显,而四年级和五年级组下降不明显。

说明四年级、五年级组受伤最难控制。

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要注意宣传安全防范,让孩子保护自己。此外,对孩子的被动保护不能过分,要让孩子增加活动机会,学会运动中的保护技巧.3.3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四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衣着形象设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首先,穿衣服要干净、整洁。特别是女孩子,要重视自己的形象。应选择样式简单、大方、明快的,布料容易洗涤的衣服,保持清新的气息。也可以教孩子使用电烫斗,整理自己的衣服。

其次是颜色。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型和肤色的衣服颜色,朴素的颜色如浅、浅灰、灰白、淡绿等适合各种性格的学生。同时,一些艳丽明快的颜色装饰在男孩子的衣服上也不难看。服装颜色以自己喜欢的样式为主,不必过于追求特殊的风格。

服饰和行为礼仪是一个整体,仅靠好的服饰无法证明一个人的个性,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懂得一般社会礼仪。

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锻炼有意识记的能力,增进记忆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1、一般心理特点

1.1竞争意识增强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1.2敬佩优秀同学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1.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

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

1.4不轻信吹捧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2、学习要领

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1加强预习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四年级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应该进行预习。不过,五年级学生如果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要进行复习。

2.2接触自然、社会

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

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2.3练习写书信

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写书信。这是一生中运用最频繁的一种书写文体。

3、应注意的问题

3.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

在学校学习,有时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一些单元内容省略不讲,或有重点地介绍一下,剩下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验。

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3.2嘲弄人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

一年级学生不懂得开玩笑,遇到什么事都是一种很认真的模样。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听明白笑话和一般对话的区别,但是自己不会用,常常张冠李戴。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

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3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

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

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甚至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女孩子也有这种行为,和常识中认为她们胆小不敢做事的想法不同。北京市的超级市场中失窃率较高,在这些偷窃活动中,不少人就是五六年级或初中学生。

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第二篇:后进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后进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XXX市XXX学校

XXX

一、课题论证

(一)课题来源

后进生是学校中的特殊人群。这些学生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很容易误入岐途。“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事例子也不少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牢固树立“转化一名后进生等于挽救一个未来的人才”的观念,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实验目的通过此次实验,彻底改变后进生自卑心理,唤起后进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转化为自己新的需要。达到彻底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有关心理学理论

2、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

二、实验原则

1、目标性原则:本次实验严格按照拟定的实验目的进行,并在本班级确立实验的对象(1~3人)针对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2、循序渐进原则:本次实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以免产生负面影响。要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的进行。

3、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并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彻底消除后进生存在的矛盾心理,磨练后进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彻底转化后进生,使其完成向优秀学生的跨越。

四、实验对象

本班的后进生学生

五、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2、9~2013、9)

对班级中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剖析,拟定相应的对策。

2、实验阶段(2013、9~2015、3)

按计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使后进生克服矛盾心理,积极主动要求进步。

3、总结阶段(2015、3~2015、9)

对照实验目标,对实验工作的内容,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提炼,写出实验的研究报告及论文。

六、实验内容措施

1、通过观察研究,改变后进生的矛盾心理。

2、结合学生实际,搞好控流转差工作。

(二)实验措施:

1、剖析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2、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

3、在实验过程中,认真研究后进生错综复杂的心态,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使本次实验取得成功。

第三篇:关于“后进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关于“后进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XXX市XXX学校XXX

后进生是学校中特殊人群,这些学生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很容易误入岐途,但若教得法,“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事例也不少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转化一名后进生等于挽救一个未来的人才的观念,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人工作”。

究竟应该怎样转化后进生呢?按照矛盾论的观点,一方面要善于唤起后进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转化为自己新的需要,从而激起新的需要与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时地为后进生创设条件和情境,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解决这种心理矛盾冲突,从而引导他们将新的需要转化新的发展水平。这样,就要剖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摸清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对症下药,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特点剖析

从宏观上看,后进生的心理是矛盾的。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尊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

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多属抑郁质类型。他们的性

格大都比较内向,孤僻。他们常常由于学习差,缺点多,对前途感到渺茫,对什么都没有信心,因此有的自暴自弃,有的得过且过,有的整天抬不起头来。

2、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多属胆汁质类型。他们个性

倔强,好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好奇心理,处事任性,偏激。因此,当他们因过失行为受到批评指责时,常常好顶撞,抵赖,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或索性“破罐子破摔”,不愿意做你喜欢的事情。

3、闭嘴心理。这类学生多属粘液质类型。他们一般

不愿与同学来往,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内心的情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以致脱离集体和纪律的约束。

4、放纵心理。这类学生多属多血质类型。他们个性

外露,乐意与人交往,但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稳定,是非观念模糊,遇到困难或挫折很容易失去自控力,有的甚至逃学,拉帮结伙,寻衅闹事,以至成为学校甚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后进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掌握了这些特点,采取的对策才能有针对性。

第四篇: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一: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5、性意识开始萌芽

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三)心理活动的矛盾性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期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甚至有意无意地顶撞老师父母。然而,少年毕竟不是成人,他们在心理上有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孩子习惯的幼稚行为,有好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

2、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

青少年对很多问题不再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地刨根问底;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但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

3、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4、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青少年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5、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6、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7、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二、中学生的几种典型心理及教育。

(一)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

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神经紧张过度;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无味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性的应激反应。而学生的学习正好存在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A 客观原因

1、学习需要一定的心智努力

而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从事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

2、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使用的教材,注重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很少或很难兼顾它的趣味性、娱乐性或生动性。再加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和要改变知识传递途径,把学习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3.学生心理压力太重

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升学都十分看重,无疑要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各种压力,使学生整天穷于应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降低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为他们创造轻松的人际心理气氛。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愿学、乐学,减轻心理压力。

B 主观原因

1.认知因素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偏深偏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们称之认知障碍。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他们基础差、能力差,学习就有困难。教学中高起点。快速度,这等于放弃了后进生。

对认知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辅导,有针对性地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并指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入正常的学习之中。

2、情感因素

部分学生爱凭个人的爱好学习,有偏科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对某些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不愿学这老师教的课。对于情感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疏导。首先要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信赖老师,才愿意学好你教的课。第二,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热情,要用自己的感情诱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只有以情感人,学生才能对学习充满激情。

3、人格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常受指责,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面对家庭,老师、同学等多方面压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4、意志因素

几次考试达不到目标,就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对意志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鼓励。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对待自已。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自身的内在要求下刻苦学习。

5、观念因素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上了初中后的孩子比较典型的心理,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他们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焦虑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他们表现出一种无来由的反叛和对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他却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①应善于理解孩子。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所以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②要尊重孩子。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③要有民主意识。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三)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种重智能、轻人格的倾向,也就是说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有人曾对一些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不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当然差学生往往严重一些。他们表现为:离群独处,沉默寡言。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害怕出差错被别人嘲笑。教师如无意中触到他们的短处,他们便会惊慌失措,羞得无地自容。

学生产生自卑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决定的。属于抑郁质的人表现不够生动活泼,内倾牲强。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如果处在不利成长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是由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而成。或家居独院,或父母因工作原因把其锁在家里,不许外出玩耍。这样自小就失去了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长期下去,就会离群独处,缺乏交往的自信,久而久之自卑感自然会形成。

三是在生活、学习中多次受挫折造成的。

四是父母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某次成绩考差了就训斥。这祥,在学生心里就会造成“父母老师都认为我笨,我可能确实笨”的想法。

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制于以三个因素:活动的结果,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评价。

1、活动结果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越低,自信心越弱。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受教育的条件差,失败的机会多,因而他们的自信心大大低于重点中学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习达成度比较低的学生觉得成功是可望而又可及的,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地跳上几跳,是完全可以摘取到成功的果实。

2、他人态度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有关。

这包括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说来,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其自信心;反之,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孝信任程度低,则会削弱其自信心。男女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信心方面,女学生即不如男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家长、教师对男女孩子的期望值和信任程度不一样。

3、自我评价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也依存于自我评价。对自己作过高的估价;对自己作过低的估价。这两种偏向都会削弱一个人的自信心。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信任每一位学生。

2、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胸有成竹,自然自信心就增强了。

3、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机会是契机的,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种转折点,使人从此踏上成功之路。而突破口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呈多角度,需细心寻找,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特别是一种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

4、适当鼓励,及时评价。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并经常地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等等。

(四)交友心理

现在中小学学生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有几种类型却很值得人们注意:

1、弧僻型。有的学生性格弧僻,不肯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大关心集体。

2、利己型。在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凡是顺从自己、恭维自己、对自己有好处的人便亲近,反之则疏远。

3、应酬型。你请我看电影,我送你纪念品,投桃报李,来往应酬,有的甚至交“酒肉朋友”。4、义气型。有的学生在校内外滥交明友,讲的是哥儿们义气。可以不分是非曲直,甚至无视法纪。

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友心理,对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有不良影响。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基本的准则可以将对他人的态度概括为六个字,即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早恋”产生的原因

1.青少年发育早熟。2.性教育残缺和滞后。3.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4.家庭因素。对于大部分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早恋”的防范与解决措施

1.加强教育,防患未然。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比如我们的政治课,给学生讲如何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的精神,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鼓励交往,加强指导。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

3.提高素质,加强理解。在晓以利害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冷静、理智地分析“早恋”的后果及影响,本着既为自己的将来又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及时结束不合时宜的感情交往。

(五)爱美心理

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这种关注最多的就表现为爱美心理。说到正常的爱美心理,一个人有无健康的审美意识,直接关系到有无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辨别美丑的能力还较弱,对于美的追求往往带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一时期也是最易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这时如果对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加指导而任其发展的话,他们的成长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可能导致扭曲的人格。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能力与个人的品位和修养十分不开的,而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你们还小,所以你们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审美观。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就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多看看有益的书籍,听听优美的音乐,观赏大自然的风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这些美好事物的感染熏陶,审美能力自然会提高。就目前而言,只要是适合你的,适合学生的,不要太成人化的打扮应该说都是美的。

(六)追星心理

他们说起明星的有关信息如数家珍,这可能就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追星心理。

作为学生当然要掌握一个度,要有理有节,适可而止,不能把追星当成一项事业,而把其他的都置之度外。

采取措施

1不必禁止。对名人的崇拜可以说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创业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事业、未来,以及如何对待成功和挫折。

2、积极引导。教师应指导他们去崇拜明星们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造福人类的行为等深层次的方面,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养料。

3、激发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名人传记、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理性上的升华。

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最难教育的时期,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坚持尊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学生 与学生达到真正心灵上的沟通,心理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只有这样的沟通才是双向的、平等的沟通。但要达到这种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必须是坦诚的;②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立场与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③应对学生表现出接纳与热情的正面支持,以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④必须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这样,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学大教育提供给家长参考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 的飞速 发展 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 教育 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着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 自然 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 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 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 法律 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着变化,我们应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着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下载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小学后,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学龄前的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活动方式的质的飞跃。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很强的......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乡左王中学 郭俊马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对各类学生,教育他们的方法和对策要随着时代与具体的情况而不断改变着......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范文合集

    心理论文 土木工程学院 路桥一班 唐永杰 1002010422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性心理网恋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最终五篇)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性心理网恋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 的飞速 发展 以及人们价......

    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 提出中心论题 2. 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中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及危害 1.厌学的表现 2.厌学的危害 (二)中小学生造成厌学的......

    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当代中学生发展突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当代中学生见识广,思想活跃,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城市中学的独生子女,很难管理。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许多教......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

    改革中狱警心理特点及对策(★)

    改革中狱警心理特点及对策 来源:罚与教 当前,监狱系统正在进行监企分开和三项制度改革。及时、准确把握监狱警察的心理特点,对于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队伍现状,促进改革的深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