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4 09: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第一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 2290.45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其父母进城务工了,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这极易造成他们胆小、自卑、不合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1.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认知偏差首先表现在生活中的消极心态上。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把目前的不利状态归结于自己的原因并进一步泛化。如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上课没喊到回答问题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等。这种认知偏差其次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儿童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学习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情绪消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即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哥哥或姐姐监护。这就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患抑郁症风险;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国内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3.行为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41.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他们往往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缺乏安全感,除了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外,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他们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4.人格障碍

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与约束,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人格障碍。从类型上说,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攻击型的人格,表现为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一种是畏缩型人格,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从具体特点上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淡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5.人际关系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女孩多封闭自己,男孩多挑衅他人,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大多不爱说话,关系不够融洽。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研究指出,早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之一就是他们更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这表明他们更容易受到留守情境的影响。另有研究显示,30%左右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适应障碍所致。留守儿童的适应障碍还表现在学习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赖,对于儿童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缺少了这种关乎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持源。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留守儿童一般出现在农村或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是无相关心理援助机构或心理教师。教育经费短缺致使众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即使建立起来,其硬件与软件条件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心理教师”是政教处、教导处的教师或政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对留守儿童所发挥的心理支持的效果甚微。二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甚至有些学校会放弃对他们的管教。对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学校,由于在该区域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仅限于每学期的1-2次心理讲座,较少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

2.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更多地选择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亲子双方接触与沟通的时间有限,代为“看管”的暂时监护人难以替代留守儿童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加之代际的隔阂,充其量是一种“长辈溺爱”;作为亲戚,本身无直接的“教育”责任,再加上考虑到儿童“寄人篱下”的感觉,亲戚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合住和无人监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上比较独立,而且较为自由,要么会培养出儿童的独立性,要么就会出现学习、生活上无人过问的情形。无论何种形式的“生活”,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教育的边缘,缺乏父母情感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旦形成了不良心理,之后的家庭教育也失去了“及时性。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首先,乡镇政府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出现了乡镇政府教育责任逐步弱化的局面,大多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较少过问学校的事情,学校提出的需要乡镇政府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如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对于缺少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潜在或即在的隐患。职能部门“推”和“拖”的应付难以净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助长了部分缺少自律的留守儿童失范行为的发展。其次,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于口号。一般来说,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心理发展较为关注,也号召学校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对于学校实际操作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却较难落实,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教师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家

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登记清楚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建立家访和家校交流会制度,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家访是学校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家访要考虑连续性和阶段性,以保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依据。此外,学校还要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向他们宣讲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保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经常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同时,学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进行化解。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一种现实,并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应当建立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因为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倾向于向同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可以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任

父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代替的。对留守儿童来说,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双亲分离,生活在缺少父母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甚至寄养家庭中,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疼爱而自己却没有,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就容易产生负性情绪,而且负性情绪一旦膨胀,就会内化为问题行为。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减少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确保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位而且最好是母亲在身边教育和照顾子女。因为当母亲外出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

内”家庭模式被打破,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身上,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教育子女,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于严厉和干涉,而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父母要抽空利用电话、书信或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导和关爱孩子,了解孩子心灵的渴望,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让孩子体验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监护人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补偿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情感。依恋是个体与他人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观认为,依恋对象不仅包括主要的照顾者,还包括其他的亲人、同伴、恋人和配偶等,与他人建立的这些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与生活品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质量显著高于对其他对象的依恋质量。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父母表达关爱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让留守儿童慢慢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这就要求监护人要加以补偿,但现实中的监护人往往难以做到。祖辈监护人虽说尽心尽力,但毕竟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他们大多对孩子“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父辈监护人一般是亲戚或朋友,他们由于忙于自身生计,通常对寄养的孩子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同辈监护人因为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因此,监护人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与其父母和学校进行联系以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需求。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它是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健康快乐成长。在理论上,要把这些问题从制度、法律层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在实践中,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它当作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要明确区分责任,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政府应当杜绝社会不良现象,净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

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会为这些不良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社会舆论应该加强监督,对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事件进行声讨和斥责,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遏制消极无趣的低俗文化,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健康、阳光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 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

初中留守初中学生虽然身心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发展,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指导与教育,所以,农村留守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如下:

1、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在家里的不到父母的鼓励与指引,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关爱的缺乏,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留守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身边又没有亲人可以倾诉,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父母沟通,致使他们缺少关爱,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有了困难不能与父母及时沟通,寻找不到帮助。

种种的心理特点,使留守学生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甚至顶撞,我行我素。

第三篇: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黄艳萍.不同留守儿童类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王晓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 曹家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

第四篇: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乡左王中学

郭俊马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对各类学生,教育他们的方法和对策要随着时代与具体的情况而不断改变着。只有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较好地提高教育教

学效果。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步入初三的学生无论在身体、心理还是价值观念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人对升学的期望值与本身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及行为表现。在以往教过的初三毕业班中,就遇到过各种类型的学生,现简单归类一下: 第一类,目标明确,稳步前进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具备相对扎实的学习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具备坚强的毅力、明确的目标、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三大有利条件的情况下,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成绩能够在历次的考验中保持优良,是老师们心中理想的好学生,也是最让老师省心的。对这类学生要不断地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使他们变得更有自信,变得更有激情向上冲击。

第二类,目标明确、自以为是型

他们一般都个性鲜明,很要面子。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不错,智力因素好,家庭条件优越,长期是家长宠爱或老师关爱有加的对象。这些导致其形成了一种相对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不容易听取别人意见或建议的性格特点。

对于这种极有潜力的学生,我们切忌听之任之,更要从严要求,既要肯定,也要适时的给予否定,决不能再娇宠这类学生,要想办法让其接受正确的建议,否则到最后双方都会后悔莫及,一定要从爱护、帮助及尊重的角度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

第三类,目标明确、心理浮躁型

他们与第二类的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识,都是属于学习成绩不错的一群。但对于学习是恒心不足,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的态度随心情变动,常会显露出自以为是,浮躁的学习及生活情绪,故成绩起伏较大。

这类学生一定要跟踪的比较及时,适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多做对话工作,并和家长配合进行帮助,否则也是让你感到心痛的类型。第四类,目标明确,力不从心型

这类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也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勤奋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这类学生多集中于女生,她们常为自己的成绩不能提高而苦恼不已。这类学生其一:智力因素相对不佳;其二,对问题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其三: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类推的能力相对较差;其四:没有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好好保护这类学生,小心细致地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指导他们确立正确适合的目标,切忌打击他们。应适时提供一些学习的小窍门及方法,想办法解决她们心理压力大及不自信的心理。第五类,目标随意,慢郎中型

与上面四种类型相比,这种类型的学生处于班级的中间位置,没有坚定的目标取向,不能正确认识与分析自己,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没有较强的上进心。这种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是这样的了”。尤其是成绩不佳时,总是自己下意识地去找比他还差的人,拉出来给自己做做心理自我安慰。他们有潜力,有希望,却毫无大志,感觉象牛一样,赶一下,走一下。更要命的是,还会往回走。

面对这种学生,老师自己首先不能急,要耐心的帮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帮他给自己定位,制定奋斗目标,而且是分大目标和小目标,鼓起其斗志,不时提醒,在他懈怠时适时地给予鼓励和鞭策。

第六类,目标不明确,盲目随从型

这类学生,可以说是成绩不太理想的一群了,他们无法弄清自己的专长是什么,自己到底适合读哪种专业,会出现三五成群,盲目选择方向的情况。

到了初三,这类学生一定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就会大大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与学风的建设。其实他们并非完全放弃,只是不明白自己该走哪条路,加上成绩又不好,其实心里是十分地着急的。如果我们不能给予适时和正确地指导,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故这类学生一定要帮助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让其明白并确信高中并非唯一的出路这一道理,然后有所侧重的指导其提高相应科目的成绩,让其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第七类,无所谓型

这类学生在初三如果不加以关心,势必会给整个班级造成不良影响。他们由于前两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即使一时热情高涨,但由于学习基础差,想认真听,却无法听不懂,长此以

往,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他们经常会扰乱课堂纪律,甚至旷课,无故早退等。再加上这类学生往往社会交往频繁,如网吧等娱乐场所,都成了他们上课也神在其中的地方,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甚至会出现打架的情形。

面对这类学生,已经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我们每一个老师必须要耐心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转化他们错误的思想意识,减少直至断绝他们与外界人员的来往。需要意识到的是,我们不能指望几次的交谈或一段时间的帮助,他们就会一直好转。这类学生很有可能有反复,甚至较以前更严重,这时我们就要本着“抓反复,反复抓”的原则,一直把工作做下去。

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面对活生生的、情况变化的各类学生,教育、帮助他们的方法和对策也要随着时代与具体的情况而不断地改变着。只有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较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乡左王中学

郭俊马

1.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4.自尊心增强

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5.片面性和表面性

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听听曲伟杰大师的青少年内在学习力大讲堂,教你做智慧父母,看看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孩子更好的相处?从而更好的教育,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小南海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2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有利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探索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3、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大关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基教司与2004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之后,中央教科所内外专家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山西、浙江、四川等省对留守儿童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就其研究现象看,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何种破坏性,其心理特点哟那些共性,如何保证其心理健康等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镇及全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诸多心理异常、不良习惯、不良性格。认真梳理探索其心理特点共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策,不断总结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阶段研究目标:

1、组织阶段(2005年6月——9月)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

确定课题组成员;

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 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主要任务:建立资料、档案;

开展调查研究;

形成阶段成果。

3、探索提高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效果分析;

进行实验阶段性检测;

形成阶段成果。

4、总结阶段(2007年5月——6月)主要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完成各项主要研究成果;

申请评审、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吧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补偿心理关爱,让本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通过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

(一)专家领导小组: 刘明海(区教科所所长)

赵令汉(区教委基教科科长)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 付兴辉 管先洪 李绍兵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李绍兵、宋书委、郭云常、祝凤仙、向艳飞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下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班主任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沉重的学......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我认为高三学生的心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制造心理压力期、缓解心理压力期、激励冲刺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调节对策。 第一时期制造心理压......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转帖) 六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学生......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淮滨县思源实验学校 课题组成员 万艳梅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学校,其中6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对策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对策 2010-08-05 22:15:23| 分类: 青少年教育|字号大中小订阅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一: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及其特殊的心理......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5则范文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告别“短缺”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