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

时间:2019-05-14 11: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

第一篇: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因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生活、学习的学生,他们多由祖辈或亲戚、朋友代养,甚至独自生活。我校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留守学生数量大,近几年来,我们对留守学生情况每学期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专档,进行跟踪教育,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运用经验描述将留守学生困难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并总结了一套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一)生活无助型

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四年级一班的华华竟然姗姗来迟,这名懂事的小女孩与奶奶一起生活,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贯遵守纪律,从未迟到过。华华耷拉着脑袋,站在我面前,头发也一反往常是乱蓬蓬的,我没有批评她,让她归队了,我思忖着:她一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升旗仪式后,没等我找她,华华主动来找我作检讨,经过询问,原来她的奶奶星期日突然生病卧床不起,华华要照顾奶奶还要自己做饭才迟到的。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知道华华的姑姑就在邻村,于是,我与华华的姑姑取得了联系,她担负起了照顾华华奶奶的责任,星期二,华华早早地来到学校,告诉我昨天姑姑把奶奶送到医务室输了液,病好了很多,她自己一身上下也打扮得干净利索。

据我们调查,在留守学生中,70%以上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往往体弱多病,一旦遇到大病小灾,孩子便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往往呈现出生活无序、挨饿受冻的情况,再加上近4%的留守学生独自生活,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更是束手无策。

对待这类学生,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动留守学生的亲朋近邻关照他们的生活,并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家庭结成对子,让非留守学

生的家庭经常照顾留守学生,这样“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既使留守学生得到了更多生活的帮扶,又能让非留守学生在结对子的活动中发现留守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自主的优点,进而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们还安排教师担任代理家长,担负起编外家长的职责,关心他们的生活,将这些孩子经常接到老师家中,拉近老师与留守学生的情感距离,让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求助。近两年来,我校有127名学生由老师代理家长,他们均能够吃饱饭、穿暖衣、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没有一位学生因生活无着而影响学习、生活。

(二)学业困难型

张阳一上午没有到校,了解他家庭情况的班主任刘老师推测:张阳逃学了。当刘劳师来到张阳家里,他的爷爷告诉刘老师:昨天,张阳做作业到很晚,一大早就上学去了。刘老师后来在一个小巷的网吧里找到了张阳。张阳跟在刘老师的身后,没有做错事的紧张,目光有些茫然,这一年,他已经是第二次逃学了。经过多次的谈心,张阳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前一天的作业有几题不会做,自尊心强的他害怕到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便到网吧去打发时光。刘老师将前一天的作业给张阳讲了好长时间,张阳终于做完了作业,才一蹦一跳地进了教室。

在留守学生中,有42%存在学业困难,由于没有父母的辅导,遇到学业上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辅导,他们就极有可能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辍学。

对待这类学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坚持天天利用晨检或课间时间对他们的作业状况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上的知识遗漏问题并帮助弥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们全体教师还向留守学生公开教师私人电话,鼓励这些孩子在家中遇到困难及时向教师电话询问,使教师足不出户地为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疑难问题,既考虑了教师的精力有限,又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还建立了对留守学生的定期家访制度,与留守

学生的代养人经常沟通,了解留守学生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

(三)缺乏关爱型

赵霜是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比较内向,在课间也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沉思,接班半学期了,老师很少看到她开心的笑。我便主动与她接近,鼓励她与同学们一起参加集体跳绳等群体活动,一来二去她变得开朗了,主动找老师诉说她的烦恼:两年了,她的爸爸妈妈除了给她和爷爷定期寄回生活费,很少与她电话、书信联系,就连过春节也没有回来。她经常有这样的担心:父母是不是不要她了。

像赵霜这样的情况,留守学生中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窘迫、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与父母往往一年甚至多年未见面,他们无人参加家长会、假期无亲人陪伴,导致亲情饥渴、孤独感强烈。而代养的祖辈往往只关心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致使留守学生精神、心灵上的沟通基本没有,再加上他们对父母的艰辛不了解、不理解,往往容易形成内向、孤独、封闭等人格,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学校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开设了亲情热线,每月留守学生都能够免费与父母通电话,他们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诉说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参加“给妈妈的一封信”亲情书信竞赛活动,与父母建立经常的情感联系,感受父母的关爱。学校还给留守学生父母寄发公开信,向他们宣传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方法。我们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期针对留守学生代养人的特别家长学校讲座,向他们传授教育孩子的措施、策略。开辟了“留守学生活动室”,经常组织孩子们在一起开展游戏、竞赛、读书等活动,特别是中秋节、儿童节等节日,都会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同样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并将这分关爱留在心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社会多元化发展加剧,我们的留守学

生数量还在增加,特别是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部分学生将不再继续学校生活,十四五岁的他们将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的教育问题将对家庭、对社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希望全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第二篇:困难学生心里分析及对策

数学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现在,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

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主要在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高一初期。这一时期,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但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创伤,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②第二阶段在高二上学期。这时的学生对高中学习已经适应,而离高考还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分散学习的精力,从而导致成绩的大幅度下降,数学成绩尤其明显。以上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而造成的。本文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参考。

一、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1、思想行为的定势心理

经过中考后,新高一的学生中有部分思想开始松懈,尤其是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学生,他们也定势的认为高

一、高二也用不着花什么大功夫,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这种定势的思想意识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同学学习不努力、意志不坚定,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结果。

通过对高中学生的座谈了解,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其实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带着这个问题,我特意调查了高一学生对初中数学课的评价,甚至多次现场观摩了初中数学课,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让学生死记

解题方法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尤其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在数学的学习上,还像初中那样,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在:缺乏计划、被动思维、任务观点几个方。学生只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而自身缺乏主动的思考。同时也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急躁心理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表现在数学上常为: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3、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后果

1、对课堂的重视不够,没有抓好听课这个中心环节。听讲不够专心,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其精力没有完全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当注意力开始恢复的时候,教师所讲的内容就听不懂了,有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就是这样产生的。另一方面,数学学习具有延续性,有的同学由于知识断链太多,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不少听不懂,容易疲劳,产生分心,使课堂效率低下。

2、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没有及时内化。有的学生只满足完成作业,对课节内容没有认真复习。造成理解肤浅,易于返生,给后继学习造成困难。

3、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归纳整理,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把他所学的知识,一个一个地往头脑里装,把许多知识的因果关系、类属关系看作是并列关系。而数学优生则是把头脑中的知识按层次排列的,形成一个有规律的、系统的、有序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有重点突出、体系组织简明清晰、概念和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紧密,易于理解掌握的特点。可使知识易于记忆,能够抑制遗忘,并且便于联想,具有迁移和应用的活力。

4、不注意概括。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概括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包括两种意义:其一指在思想上把具有相同的本质特性的事物联合起来;其二,是把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推广为范围更广的包含这个对象的同类事物的本质。没有概括,不可能掌握好概念及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浓缩”,思维的敏捷性就无从体现。

5、不会阅读数学教科书和练习册。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又一基本活动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涉及到如何掌握阅读的节奏,哪些地方应该精读,哪些地方可以泛读,阅读中怎样才能抓住关键等问题。没有阅读的技能和技巧的学生,读书往往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使重点内容、关键思想淹没在细节之中,或者是“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和要害。

6、依赖性明显。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不复习。于是学习上的障碍也就自然地产生了。

三、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上的变化,要求学生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争取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想,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有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并且对待作业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这种检查可以是自查也可以互查,从而可减少依赖性。当然,起始阶段要适当降低难度,使其力所能及,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供的练习也要有适量“新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遭遇挫折后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归因,“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多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2、联系实际、狠抓基础、注重过程、讲究方法

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狠抓基础,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还要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发展健全的人格。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教师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3、抓好课堂这个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善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特别对于有数学障碍的学生,要诊断其知识欠缺所在,根据他们的真实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启发点。其次,教师广博的知识、自然生动的引人、含蓄动人的故事,恰当实用的教具等,是培养学生兴趣,改善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以便能充分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为他们提供比较多的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注意控制教学进程的节奏。该慢的要慢,该停顿的要停顿。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问题重点讲,常考问题反复练,合理利用单元复习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效率和自信心。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实际出发,由平时分层指导尖子学生完成,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感悟,突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尖子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兼顾学法指导,重点是消化解决曾经错的题,争取不犯重复性错误。高中数学学习是学生人生的一次磨炼,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目标,长计划、短安排,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学生一定克服种种困难,战胜心理障碍,数学学习自然会获得好的成绩。

第三篇: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转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章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收集了大量的定量材料和定性材料。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首先,笔者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压力、严重缺乏自信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出现很多行为偏差。其次,笔者研究了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杂而乱,不成体系;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老旧,多以说教与惩罚相结合;教育的形式过于片面化、表面化;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笔者运用社会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章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原因。最后,笔者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探索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势资源;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 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上官子木在1994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名为《“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的文章中。直到今天,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大众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密切的关注,国家和一些地方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也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其中。近年来,许多地方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各地也相继推出了设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儿童托管机构、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推行代理家长等不同的举措[1]。

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这两个方面,同时少量地涉及到一些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对策的研究。研究主要是应用一些心理测量的方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远离父母少亲情,所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有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抗压能力差等。另有研究认为,有部分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同时自理能力增强,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成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3]。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问题

首先,笔者运用三项儿童心理健康量表:《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L区的5所乡村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中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33份,收回533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15份,回收率为96.80%。本次调查对象为515名同学,平均年龄为11.64±0.93岁(9-15岁);男生(49.1%)、女生(50.9%)大约各占一半,调查对象为五年级224人(43.5%),六年级291(56.5%);其中,留守儿童210人(40.8%),非留守儿童305 人(59.2%)。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观察,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通过对以上的资料进行梳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都表示自己的压力很大,主要来自于生活上和学习上。具体表现在:生活上,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饮食,如果家里只有老人,或者还有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这些人都需要去照顾到。有的同学反映说:“平常在家里的时间也是很忙,总要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到田里去帮忙干农活,为家人准备食物饭菜,我就完全没有独立的时间去玩耍或者学习。”而在学习上,压力首先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自己对于学习的领悟力不足。学习好的同学会觉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会很大,因为小学毕业要进入好的初中就必须名列前茅,大家都在暗自竞争着,有个别同学也因为没有考得好成绩而实施过自杀行为。(二)缺乏自信心

首先,依据项目针对农村小学生 展的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调查中对自尊自信的调査,根据《自尊》量表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7.81±1.41,非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8.09土3.34,对比两项得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分数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分数,结论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低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三)孤独感较强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孤独》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孤独得分为63.46土8.62,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2.52土9.15,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比非留守儿童的高。(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得分为6.30±3.29,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09±3.40,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分数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分数高,说明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低于非留守儿童。

(五)个别学生出现偏差行为及越轨行为

行为偏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高年级。这些同学由于在学校外,由于家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料,所以就容易跟着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从而学得了很多不好的偏差行为。有很多同学是学校的“小霸王”,经常会欺负弱小的同学,不交作业或者逼迫班里的其他同学为其写作业、在学校里向低年级的小同学收取“保护费”等等;有的学生在放学后会经常出入黑网吧去上网,玩一些比较暴力的网络游戏,并且在网吧认识很多社会上行为不良的成年人,从中学到了很多不良行为。(六)学习动机较弱

我们观察到寄宿的留守儿童平常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单调,白天的时间多数是用于上课和写作业,课余时间很少,多数时间都用来和同学吹牛和在操场上玩耍,想做点其他的事情是没有时间和条件的。晚上有的学校因为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还安排了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维持晚自习的纪律,如果有的班级全部是寄宿生,老师往往会上课或是进行小测验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成因分析(一)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重视

1、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针存在缺陷直到现在,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都没有出台具体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和规范。笔者看到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很多的内容只适合于城市或者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比较贫困以及中西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根本就不适用,有很多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条件都没有办法达到;而在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可以通过相关部分有有效合作进行开展,但是笔者对两所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去对比,意见指出“需要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而目前农村学校是没有心理教师的,班主任老师也做不到去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意见还指出“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而事实上,在校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很少理会的,自然的标签也就形成,班级里这样类似的学生一般都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可以说,有很多意见上的条件就目前农村学校的水平的没有办法达到的。而意见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对策也没有做详细的说明,例如意见中所说的“五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实际情况下,只有共青团组织作为主要力量在推动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学校本身的力量都没有在全力发挥,其他部门的参与就更少了。

2、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关心不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发展遇到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学校领导在做工作计划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一个工作,学校的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上、学生安全管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上级部分给予的心理健康等相关工作都看得不太重要,这就说明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漠不关心,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样是放在教学上,管理学生的安全,维持学生的纪律等等这些方面,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很少在意和关心的,并且对待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都只是用一种应付式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否受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不是很在意。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了最重要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或多或少都很有所影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都很少会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在心理的问题很少过问和关心,导致了忽略了孩子在心理健康需求,从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在意。在对两所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访谈中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总是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物质生活上,例如:孩子与父母通电话时,父母的关心总是学习情况如何,生活上需要什么,钱是否够用,过年回家的时候孩子想要什么等等,很少会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忽视,自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没有什么需要,以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二)农村学校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

1、学校领导不了解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农村学校的领导们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之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很多学校的领导都认为现在学生的问题越来越难处理,学生的很多问题之前都没有出现过,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给学校领导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想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对于心理

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的是缺乏的,所以不知如何开展。例如:有学校领导反映“没有专业的人士给予实际操作的技术上的支持,这项工作还是很难 展下去”;“这个东西还是需要一些懂得专业知识的老师亲自指导以后才能 展得起来,而且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支持”;“学校的老师对于这块知识都不懂,要把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下去是一项艰难的工程”等等,所以,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后面的原因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学校是一项新的尝试,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难以开展。

2、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习惯于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 教师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得以 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心理教师的严重缺乏说明了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担落在了这些乡村教师这里。可以说,农村教师是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如何开展也同样存在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术的困难,同时还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不再适用于有效的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农村教师也要面对这很多新问题的挑战。有很多的教师反映,“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以前只要对学生严厉一点,或是用一些惩罚的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不能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都不敢随意的对学生进行惩罚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更加吵闹,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到达无法无天的地步。”直到现在,感觉教师工作越来越辛苦,因为之前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而又缺乏一些新的方法和经验,笔者认为,这些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不了解以及处理方式的不正确。

(三)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推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

1、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生疲倦

虽然农村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理学生问题会有所帮助,但是在面对其他重要工作任务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先放在旁边了。笔者在对两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表示,现在他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那里,因为有很多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第一,教学任务重,而教学质量与他们的绩效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不得不把把教学质量看得很重要,自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就有所提高,从而也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自己也很无奈。第二,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需要做很多于学生无关的行政工作。因为乡镇上有很多的行政事务因为人手不足就会要求学校的教师进行帮忙,学校的老师对此苦不堪言,但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就会时长的感觉到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出了疲倦感,自然对学生的关心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关心,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2、农村学校工作环境较坚苦,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

很多的农村教师都表示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不好,心里其实并不愿意在这里工作,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把农村学校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过度的地方。现在农村教师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其他地方,来自本乡镇的教师其实在不断减少,而且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而年轻的教师都是来自其他的地方,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平常的工作时间都是住在学校里,随时需要对寄宿学生的安全和纪律负责,同时和家里的联系很少,不能做到对家庭的照顾,而周末的时候就会回家,导致经常的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就会感觉疲惫,有的教师把家人接到学校里,但是学校的住宿环境不好,很艰苦。进而老师们都觉得学校工作的环境艰苦,导致了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对学校工作环境的归属感也不高,除了对于自己比较重要的工作会认真负责,对于其他的事务,例如关心学生的在校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都不是很在意。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农村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的条件都不成熟,教师做这项工作完全是对学生的义务服务没有什么经济回报,而教师对此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经验,对于对工作热情度不高的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去开展的。

3、农村教师自身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大,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康的关键力量,但是在发展教师资源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大阻力。首先,农村老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工作环境差导致老师的工作压力大;此次,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都不高,处于中下水平,所以面临这经济压力;最后,农村教师因为长期要在学校住宿,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对于家庭不能做到很好的照顾,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同样也很大。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农村教师的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普遍的农村教师先前在心理健康状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的教师已经患有精神疾病。所以,农村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定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让老师学会自我的心理保健以及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况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让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那么是有利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相信会有很多的教师会志愿加入大这支队伍里。

四、服务内容

(一)优势视角的服务理念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都把关注点放在问题上面,总是习惯于针对具体的问题去想解决方法,所以老师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总是应该说教的方式,并且只是表面上去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理念就是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所以笔者在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首先是服务理念的转变,把之前的问题视角转化为优势视角,以留守儿童为本,看到留守儿童的优势资源,带动留守儿童去改变,以此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个月的服务探索中,笔者也充分的利用了很多的资源,包括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老师的资源、学校领导的资源等等。虽然看到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孩子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同样让人感到震惊,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多的资源。首先,有的学生有着最为乐观的心态,我们在看到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很勇敢的去面对;虽然父母不能给予他们良好的照顾,但是这样的他们学会更多的自我生存和自我照顾的生活技巧和经验;孩子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看到他们在学校里会相互照顾相互给予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才能,他们有的很唱歌唱得很好,有的学习成绩很好,有的擅长画画,有的写字写得很好,有的会做很多的手工,有的擅于演讲等等,笔者在学校里看到了很多很有才能的学生,而这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自我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对于学生理想抱负的优点调查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使是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理想的同学也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一些事情。只有心存想望,就会有改变的动力。而学生拥有的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灵,是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的动力。

(二)主要开展的服务及介入方法

1、帮助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服务更多学生农村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并且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然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的有所了解,并且学会一些实际操作的有效技巧。所以,我们针对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培训,帮助老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有:第一、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主要内容包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二、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三、教师情绪的合理宣泄。认识情绪,认识合理控制情绪对自身的重要性;学习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在培训期间,我们穿插了很多如何对于看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交给老师,这些内容包括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其具体的方法包括游戏、角色扮演、书写、绘画等等。

2、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建立人际支持网络,树立理想,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价值观不高,缺乏信心等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利用班队活动和少队活动,在教师对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协助老师实际操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需求,与老师一起应用一些服务技巧设计服务方案;最后,协助老师实践服务计划,老师为主导,我们在旁进行协助。目的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进而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次服务,开展的班队活动主要涉及三个模块:自我认知与成长侧重于心理方面,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进而接纳自己,最终的目标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让学生在班队中去自己体会和领悟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的合理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用具体的行动来强化来让学生的认知,而最终的目的是从行为、认知促使环境的良好转变。感悟生命的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可以积极乐观,最终培养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

3、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并且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支持网络薄弱,我们应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两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开展两项小组服务。第一,应对压力小组。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后,发现学生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来自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习负担重,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比较严厉等等。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因为对压力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对方式单一,导致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很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鉴于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开展了应对压力小组,小组的目标是认识自己的压力,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并且体会与学习正确的压力应对方法。第二,同伴交往小组。针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名为“同伴交往小组”的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与人相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终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需求。

4、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 展各种兴趣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枯燥的课余生活,我们和老师一起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自信心为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利用学校环境的优势资源以及教师的业余时间,并且把老师的业余特长进行利用。我们一共开展了两个兴趣小组,一是以唱歌兴趣为主的“欢乐合唱团”,一是以环保为主题,以手工和绘画兴趣为主的“环保创意时装秀”。我们邀请在这两个方面比较有才艺的老师一起来开展活动,利用老师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兴趣活动。其次,就是利用学生晚自习的时间开展的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游戏会。游戏会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之后有一个放松,不过我们设计的游戏并不是让孩子单纯玩,游戏有着一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设计有训练观察能力和增进了解的游戏:“谁是领头人”;培养沟通能力的游戏:“传话“、“你画我猜“;训练反应能力的游戏:“大西瓜小西瓜”、“数字七”;训练团队协作能力的游戏:“青蛙跳''、“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第二、电影分享会。晚自习时间进入教室给学生放映电影,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电影的放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紧张与枯燥,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电影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放映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是关于师生关系的,让学生能够看到作为老师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让他们懂得老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严厉,更有背后对于他们的关心;《冰河世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理解;《风雨哈佛路》希望学生能够懂得只要努力,不管过程是多么的艰辛最终都能够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看完电影后的分享,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地方,只有通过学生们相互之间分享看电影后的感触,才能对主题进行聚焦,挖掘那些深层次的东西,返璞归真。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学生内心想法的过程。

5、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发现优点、展示自我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大型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融合进去。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给予这些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利用 “文化艺术周”的舞台,让这些富有才艺的孩子可以展示自己。今年的舞台上终于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影,对于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利用很多小组工作的互动游戏,举办了师生趣味运动会,目的是希望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借此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更为融洽,同时也给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点放松,让教师融入到学生之间,让教师对于学生更加的了解。同时也给与教师一个放松的机会。而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同时,消除学生与教师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方式。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学校的领导不知道要怎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师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虽然会有这方面的培训活动,但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操作性不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没有方法开展起来,所以,农村学校需要长期与深入的人才技术支持,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走进农村学校,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不仅仅是来自政府和学校的帮助,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其中。把政府有良好政策措施,高校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社会力量的爱心捐助、学校老师的亲力亲为、学生想要改变的美好希望联合起来,就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并且可以长期发展下去,受益的不会只有学生,还会有老师,会有更多的人,更会使得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4-06-05(1).[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 29(1): 29—36.[3]柳晓森.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超过4000万[N].人民日报,2007-12-20(4).[4]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 125.[5]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近5800万,监护状况堪忧.http://edu.people, com.cn/GB/13547534.html.[6]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7(04): 127—129.[7]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2006,⑵:37—39.[8]蔡韶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7(11):356—363.[9]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78-84.[10]刘祖强、谅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 62-64.[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四篇:浅谈留守学生成因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留守学生成因、问题及对策

丁虹

湖北省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孩子难以得到父母关爱,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的问题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 留守孩子 社会问题 社会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 群体,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等弱势群体,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对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留守学生”难以得到父母关爱,却渴望温情,年幼无知的他们为得到温情可能不择手段(诸如偷窃、陷入早恋之中),或得不到温情后漠视人情甚至发展为仇视人情。而代理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代理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受到委屈,有学习焦虑时,选择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留守学生”的共性是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留守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即便是有监护或是寄居,但因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双休日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留守学生还存在只知单相的接收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少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学习表现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成绩不稳定,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

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或本身层次不高并不希冀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父母更是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姐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年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均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代理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制度。学校可成立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让典型学生与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我们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孩子仅仅依靠力量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发动社会的热心群体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让他们担任“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家长会,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代理监护人懂得“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通过开展访万家活动,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分析“留守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

留守学生”父母离家乡,但孩子的许多问题因他们不在身边而产生。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致留守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提供施教方法。学校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老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2 黄婷:《留守儿童心理、性格成因与环境》 苏州大学

第五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范文]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学校中不应被忽视的群体,为了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个领域针对学困生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着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期望能对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指导,促进学困生的良好发展。

一、对学困生的理论界定

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随着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困生问题的内涵。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学习困难(1earningdisabilities)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Kirk(1983)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认知过程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把研究视线伸向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领域。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个性品质、行为特征和社会技能方面。

二、对学困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困生自身特点和社会性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学困生自身的特点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和行为因素,而社会性因素则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的影响。

1.学困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学困生在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也有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落后于一般学生而且其发展速度较慢。他们在方法性、计划性与总结性三方面表现最差,包罗了在元记忆方面的主要缺陷。同时学困生的解题策略应用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本质差别,他们不能掌握准确灵活的迁移策略,因此学困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学困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2.影响学困生的社会性因素分析人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影响学困生的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目前社会公认的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由于竞争的激烈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唯学历”的观点,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人们不自觉地给学生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造成他们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种重压之下一些学生选择了逃避,并且产生了厌学心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单位,它是孩子进行社会化活动的基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和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整个家健的教育氛围和环境都会对儿童造成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管教、帮助以及指导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儿童的学习环境。在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无助、孤独和迷茫的状态中,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进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也会造成儿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少,倾向于拒绝或否认孩子的一切进步,用简单的批评、指责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丧失,由害怕、无助转变为逃避、厌恶学习。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另一个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学校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直接。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是学困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关系。研究发现,一般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较低,学困生对教师存在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淡漠、疏远。他们很少获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学困生的期望值也低,不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样使得学生很少获得成功体验,加速了不良行为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伴关系也是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同伴接纳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学困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往往被同伴排斥。他们常常因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而陷入孤立的境地。㈤长期的孤立与排斥使得学困生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他们变得自卑、敏感、逆反进而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产生厌恶心理.敌对倾向严重。总之,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对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随着学困生心理特征研究的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的干预上。关于学困生的干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实践研究。针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对策。1.关注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学困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做对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学困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学困生,争取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学困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学困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学困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学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困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学困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学困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纵观几年来我国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情况,我们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已经基本了解,并且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相尹小学寂与管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前,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再动员他们去调查自己家里近几个月的用电和用水情况,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处理,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来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几个月的用电和用水量比较大..这样,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应该向水电部门提出哪些建议等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应用性这种渗透方法,有力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拓展了渠道,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行课中开放,促进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开创“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教师”的双向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空间。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课后计划、学习内容等;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着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应的教育对策目前更多的学者心理科学,把精力投向学困生的干预研究上,从多方面关注学困生的发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习因素的关展、以期通过教育手段有效地促系研究进学困生的健康成长.

下载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合集)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 领导小组成员职责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 费振 万敬成李家胜吕茂志杨士旭吴志强郝士锋 江店孜镇中心学校......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共5篇)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5篇)

    关键词:学习困难原因对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之相应的,青少年的健康程度和智力水平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从理论上讲,青少年的学习能......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巫峡中学 谭家德 摘要: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父母把他们留在原住地,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心、体......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留守家庭”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的家庭。留守儿童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扩大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本人对本地区640名......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届 别:2015 系 科: 特教系 班 级: 特教 1232 姓 名:周泽荣 指导教师:李向青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