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1:0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关爱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1)学校方面: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2)教师方面: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师角色要转变。(3)学生方面: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4)家庭方面: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

[关键词]留守学生,问题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等方式,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由于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目前,这个群体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

留守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大多是隔代抚养,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督促,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留守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既没有多少文化,大多数又体弱多病,根本无教育和管理的能力与体力,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既不能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又对他们缺少严格的监督;而一部分的学生由亲戚朋友监管,他们更尽不了教育义务,只是管吃、管穿。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接受临时监护任务的人员,只是侧重确保学生的温饱,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大多不管不问,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加之隔辈老人教育方式的不当,这很容易导致孩子贪于玩乐或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造成影响。这些学生每天晚饭后总是陪着爷爷奶奶看电视,很少有监护人督促其完成家庭作业,他们的家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而且准确率低,部分学生甚至索性不做。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整体较差。、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

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这是农村留守学生的明显特点。虽然有临时监护人,但其受到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无法与父母的监管相提并论。因此,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由化。其中大多数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最为突出表现在花钱上,不仅用钱无计划,而且乱花钱。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在外务工时,将子女的生活、学习费用一次性留给子女,或留给爷爷奶奶等临时监护人。然而部分学生往往编造种种理由,向临时监护人要钱,普遍理由是学校要收什么钱,什么费。拿到钱后,他们往往不是用在正常生活和学习上,而是花在吃零食、买玩具、打游戏等方面。个别学生在要不到钱的情况下,还去亲戚朋友家或向同学借款,个别学生甚至有偷窃行为。

3、心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般而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学生有种被遗弃之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回避谈论父母的话题,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虚荣: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和求得心安,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以补偿孩子的情感缺失。其实不然,根据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高级需要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这样的留守学生往往讲究吃穿,热衷攀比,喜欢摆阔,用虚荣心掩盖自己的孤独心。

嫉妒:留守学生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需要却无法得到满足,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感到痛苦,产生嫉妒心理。于是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嫉妒他人。

敏感:中小学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心理极度敏感的时期。留守学生会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意味” 的轻视,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那些被亲戚带养的留守学生总感到寄人篱下,总觉得亲戚对自己另眼相看,因此心绪不佳,时常感叹世态炎凉。

仇视:留守学生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对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如“我为什么这么穷?”“为什么我的父母替同学的父母干活还要受同学父母的气?”等等。

形成留守学生诸多问题细细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如果孩子幼时就丧失父母关爱,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而性格发展容易变得孤僻。留守学生大多接受隔代教育,祖辈的老龄化不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启蒙阶段,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

2、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此外,现实中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来就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

3、社会负面影响

在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和途径大大增加,接触负面信息的可能性也

同时增加。留守学生日趋低龄化,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独立应对和很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4、留守学生自身原因

留守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学生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加上他们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在新的环境中倾向于封闭自我。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几个朋友。这样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很薄弱,学习、交往上的挫折对他们的影响往往会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当今一大社会难题,要破解,学校、家庭、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应该努力做到:家庭固本、学校“留心”、社会防根。留守学生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可能地缩小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但就眼前来讲,首要的还是解决最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的微乎其微。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长的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都不是很了解。一旦留守学生出现了辍学、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时,学校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很难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因此,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档案应包括学生姓名、学生父母姓名、家庭住址、寄宿地点、临时监护人姓名、家长打工地址、通联电话、经济状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内容,每学年开学初调整核实。建立档案之后,学校应对留守学生实施专项教育和管理,要定期与社区、学生家长交换学生的教育情况。并可将其列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评比。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3、增设心理课程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1、教育理念要更新

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学生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执行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学生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2、教师角色要转变

为适应留守学生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教师要充当留守学生的父母,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学生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第一、充当好学习帮助的父母。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滞后。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还有的留守学生异常突出地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学习成绩差。老师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监督其完成学习任务,树立学习的积极性,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跟他们解决,必要时进行课外辅导,使其跟上班级,多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排除厌学思绪。

第二、充当好行为管理的父母。

为了矫正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老师要规范他们的行为管理,要把他们看为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管理。该严格要求时绝不手软,该说清事因的一定要其表明,该彻底纠正的恶习必须使其抛弃等。平时注意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其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注意自身的形象。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已形成的坏习惯要耐心地逐渐地帮助其克服,循序渐进。

第三、充当好心理依赖的父母。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老师要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开通留守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多和他们谈心,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使他们觉得老师就是心理依赖的父母,在平时受到的委屈向老师倾诉,有什么迷惑跟老师谈等。如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生方面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留守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

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我们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

离开父母,很多事要留守学生自己解决,对于过去完全依赖父母的留守学生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是一种生活独立性的训练。利用实践课、活动课、班会课,老师从教会学生打理日常生活开始,引导学生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煮饭、洗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要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行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自律目标,明确的目标能唤醒、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标制定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就是自律意识得以强化、自律行为得以培养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激励、强化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合格小公民”“优秀团员”“进步生” 等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为亲人做一件事”等汇报活动,营造自律氛围,潜移默化熏陶留守学生,促其萌发自我教育意识,以期实现行为上的自律。

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留守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才有利于留守学生抵抗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增强留守学生的免疫力。通过生活自理、行为自律,留守学生的自律能力明显增强,再在学习上引导留守学生自我加压,把刻苦学习转化为他们的内在要求。对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与别的学生一样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只要学习成绩有进步了,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更有利于留守学生自觉学习行为的形成。

四、家庭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如果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

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做到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第二、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就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子女的,这是党和国家把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取向作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工作指针的具体体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背后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所有少年儿童背后也就是整个社会。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文起 李克钦.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归因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6)

[2]龚建平.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3]黎志星.为留守学生构筑爱心家园.湖北教育.2006(4)

[4]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2006(5)

[5]潘洋.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校长参考.2006(5)

[6]张明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班主任.2006(4)

[7]袁志国 刘紫凌.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与教育问题调查.教育情报参考.2004(9)

[8]刘俊松.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忧思.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三篇:《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告别“短缺”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带来了其子女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剧烈变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多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造成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大量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家庭父母与子女隔地的局面。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教育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在这一时期父母双方抑或一方的缺失都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对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产生不良影响。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留守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细心照顾,在情感方面与父母缺乏交流与沟通。由于远离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了影响。如何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成了学校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为此,我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整体偏低。

一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差,上课听讲不认真,作业不能够认真完成,回家无人指导功课,时间一久,对学习的兴趣基本丧失,最终放弃学习。二是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和年迈的租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小学课程较少负担较轻,他们还能应付下来,而中学课程多负担较重,这些学生就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

(二)留守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够健全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全面而丰富的营养与适当的锻炼在他们的生长发育期间至关重要。笔者曾经召集学校的留守学生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够健全,偏胖或偏瘦的居多数。从问卷中可知,多数留守学生都存在偏食现象。食欲较好的学生说:在家吃得很多很饱,他们的监护人总会想方设法多弄一些他们喜欢吃的饭菜,加上缺少必要的锻炼与劳动,渐渐的就成了“小胖墩”。食欲不太好的同学则是喜欢挑食,总是吃得较少,早餐基本上是不吃的,饿了就买点零食吃。长此以往就成了“豆芽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是因为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大多认为只要孩子没灾没病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饮食不太关注。

(三)留守生存在不少的心理缺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呵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多数得到了祖辈过分的爱护,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大吵大闹,渐渐的就变成了“小霸王,自私、骄慢、任性。与同学交往也不能很好的控

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一时无法得到的东西则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获取,说谎、欺骗、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寄托在其他亲戚家里的留守学生,则表现为胆子小,性情孤僻,沉默寡言,经常处于自我封闭当中,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他们想参与到其他同学的活动中去,但又胆小怕事,过于自暴自弃,常常处于抑郁、孤独、忧伤之中,易于形成胆怯、软弱等不良的心理品质。

(四)价值观取向不正确。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生产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 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特别是初

二、初三的学生,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注意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业余时间利用不当。

留守学生的看护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太敢让孩子独自外出活动,而宁愿孩子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在家里活动,很多孩子就只好沉迷于看电视、上网,甚至看电视、上网成瘾,一些留守学生周末过得非常“愉快”,他们没有人管,趁机泡网吧,到游戏厅,甚至个别学生上茶馆赌博。于是老师苦口婆心的日常教育失去了意义,老师五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反面影响,难怪老师惊呼“5小于2”。这种情况对学校教育生产了很大冲击。

二、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从社会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使用。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

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二)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三)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出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象、搞帮派、谈恋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四)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存在盲区。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对留守学生管理的空白区域,处在城乡两难境地,容易被边缘化。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

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留守学生教育对策探究

(一)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

一是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以班为单位逐一登记造册: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家庭情况、父母的家庭地址、打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二是建立成长记录档案:《“留守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一帮一”结对情况登记表》、《“留守学生”个案记录》、《“留守学生”成长情况记录袋》,收集他们的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

三是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享、定期分析,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成长脉博。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架设家校联系桥梁。

一是建立定期家访或联系制度。学校每月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联系一次,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二是建立“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制度。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每周与自己的孩子联系一次,并及时与学校沟通,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以便学校准确把握情况,不失时机地实施针对性教育。

三是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给“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看护人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鼓励“留守学生”勤奋学习,指导看护人做好家庭教育。

四是学校每学期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汇报“留守学生”在校所取得的成绩、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五是开设“留守学生”热线电话,特别是借助“校讯通”,方便了孩子和父母的联系。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为使“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在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与“留守学生”亲近、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二是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时间,由政教处领导为全体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教育课讲座,并把其相关内容布臵在学校文化橱窗栏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三是设立校园广播栏目、“留守学生”热线。

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以德育领导、班主任、思品教师、团委干部为主的咨询队伍,设立咨询信箱和咨询办公室,进行心理调适、疏导。

五是开通热线电话。

(四)利用亲情温暖孩子心。

学校政教处每学期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亲情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学会感恩。

一是在有关节日和“留守学生”生日,给他们送上一份小礼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美术、舞蹈、田径、英语、写作等各类兴趣小组,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开展“真情关爱学生”、“为留守学生献爱心”、“我是家里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活动。

二是开展“三结对”活动,即在学校中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结予帮助;发挥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的结对帮护活动;倡导同学之间友谊互助,开展“雏鹰比翼、结伴双飞”的结对帮护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 6

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三是开展“四自”教育活动,即针对“留守学生”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良场所、不良人群”的主题教育,引导留守学生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防范和克服自身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建立教师与“留守学生”对话制度、奖励制度、警校共建制度。

一是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与学生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期盼,及时排解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注意观察且有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鼓励表现好、进步明显的“留守学生”,不断树立正面典型,鼓励他们进取向上。

三是每学年举行两次法纪教育大会,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所长)到我校作法纪教育讲座,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自我保护能力。

(六)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工作保障机制,争创“五个一流”。

一是学校教师建立校内、校际交流制度,效益与业绩挂钩,确保育人师资、育人质量一流。

二是完善教育责任追究制,实施“首遇责任制”、“楼道值勤制”、“查寝签到制”、“昼夜巡查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课堂督导制”,充分关注留守学生,确保育人安全一流。

三是学生测评,学情调研,重过程,重竞争,重协作,确保育人服务一流。

四是校园、食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知化,确保育人环境一流。

五是每学期召开“留守学生”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及安全工作现场会,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总结表彰会,评选“先进自愿者”、“先进育人工作者”、“先进班集体”,确保育人激励机制一流。

(七)学校尽量吸纳“留守学生”住校。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但应注意的是利用这种方式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的同时,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跟上,不能为住校而住校。

(八)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学生”教育的技能。教师素质高低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应增加有关“留守学生”教育技能的培训,从教师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开办 “监管人学校”。各校应结合自己实际开办各种形式的 “监管人学校”,与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研究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研究分析及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为寻求更多、更好的效益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绝大部分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求发展的同时,会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亲友或老一辈照料。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主体——农村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了6000万人。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长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成形期和敏感期,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等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作为规模日渐庞大的一个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因此有必要增加关注度,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必须的关爱保护与指引。

二、简析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走访调研我们深入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儿童学习成绩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娇纵、任性、敏感、自卑、抑郁、自我封闭、感情脆弱、消极孤僻、缺乏安全感等问题。通过总结,我们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儿童成长时期提供的安全感与指导无可取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时期的留守儿童,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与照顾,很容易出现价值取向扭曲。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的缺乏,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内心孤独与恐惧很容易使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抗拒。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未来一生。

师资教育水平有限。教育资源匮乏,教师素质有限,整所村小学共设教师不足十名,这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心理发展,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升学率也不容乐观。初中升学率约20%,高中升学率仅5%~10%。此外,学校重视智育而忽视德、体、美。致使留守儿童得不到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身体素质低且易于叛逆。

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缺乏关爱与指导。由于农村环境并非完全淳朴有序,人口素质有限,缺乏判断力的留守儿童易于模仿错误的行为,养成不良习惯,并很难得到及时的纠正。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从儿童到青年再到成年,留守儿童素质水平问题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恶性循环。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忧心,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对策

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针对目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相互配合,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肩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同时与留守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关爱与指导,还应主动与老师加强联系和沟通。向学校说明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学校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与核心。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使其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目前,社会各界逐渐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给,满足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给予了孩子们快乐与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

(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与指导。

处于心理快速发展与敏感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很容易产生孤独、自卑、自闭、冷漠的心理问题并影响一生。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团队特启动“一对一帮扶计划”每位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与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结对,深入了解其家庭结构、关系,记录其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保持长期联络,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儿童心理持续健康发展,弥补亲情缺失。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唯有一个温暖、积极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更与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够给予重视和行动,自发、自觉、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下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茅畲逸夫小学陈敏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西部山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留守子女占全校半数以上,留守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

    农村留守案例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及对策曾何时,田地里人声繁杂,欢声笑语,呈现一片忙碌而欢快的景象。孩儿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数着星星。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大批的农村劳......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江苏宝应范水高级中学 严文会 【摘要】农村的教育现在面对一个现实,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有的跟外公外婆等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