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9:2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一篇:《“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将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出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以上纲要和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子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依据。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部编制了第一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推动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产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在大田种植上,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开始大面积应用。在设施农业上,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

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在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数据交换、电子监控等逐步推广。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业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创立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

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推进格局。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成为服务农民最有权威性、最受欢迎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到26个省份的116个县,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7940个,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两批认定了106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监测预警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启动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框架构建基本完成,主要指标通过测试。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对挑战的任务相当艰巨。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

同时,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期待和需求,瞄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制约,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统筹推进。遵循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级农业部门,统筹农业各行业各领域,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确保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应用。创新引领,把信息技术创新摆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应用为要,把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致富作为衡量标准,大胆探索创新应用机制和模式,务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实效。

坚持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共建,先内部后外部,推动建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工作协作协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格局。增强互联网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核心技术、智能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

——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运用互联网开展经营的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上升。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作用显著增强,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

——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成云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业行政审批、农产品种养殖监管和农资市场监管、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渔政管理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成运行。

——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大幅提升,农业新媒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推动乡村及偏远地区宽带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

“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生产信息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板,亟需加快补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1.突破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规模应用瓶颈

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大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苗情长势、自然灾害、病虫害、轮作休耕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深松监测、自动测产、远程调度等作业的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推广。加快建立以农作物品种DNA身份鉴定制度、标签标示信息代码制度和种子委托生产代销备案制度为基础的种子生产、经营、流通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种业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2.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在设施农业领域大力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加强果蔬产品分级分选智能装备、花果菜采收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的研发示范,应用推广智能化的植物工厂种植模式。

3.强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以猪、牛、鸡等主要畜禽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场站为重点,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智能挤奶捡蛋装置、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4.推动渔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加快渔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加强陆基工厂、网箱、工程化池塘养殖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努力实现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技术在渔船监测调度和远洋捕捞中的应用,为海洋渔船配备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渔船用终端,升级改造渔业通信基站,完善全国海洋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中国渔政管理指挥信息平台,提高渔业生产信息服务水平,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5.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粮食烘干、果蔬贮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加工情况监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拣选、加工、包装、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普及智能报警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生产、精准营销,加快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配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二)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注重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积极配合商务、扶贫等部门,加强政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和交易模式,推动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农业展会在线展示、交易。

2.破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加强产地预冷、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息统计监测,推动建立企业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试点示范,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3.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鼓励建立电商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发挥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开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综合型电商企业拓展农业农村业务,扶持垂直型电商、县域电商等多种形式电商的发展壮大,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出口交易,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结算,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提档升级

政务信息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采集,推动业务资源、互联网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一张图”。制定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平台。推进部省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提高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有序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

2.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加快完善农业数据监测、分析、发布、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挖掘应用。

3.强化农业政务重要信息系统深化应用

建设智能化、可视化政务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确保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研发运行移动办公系统,深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平台、“三农”舆情监测和“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实现运维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可靠服务。

4.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农业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推动信息系统和网络接口整合。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实行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和可信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配备,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防护及信息流转控制等安全防护手段,建设信任服务、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等系统,科学布局灾备中心。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坚决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便捷普及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

1.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坚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将其打造成“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速度。构建信息进村入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部管理协调、省统筹资源、县运营维护、村户为服务主体的推进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探索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政府补贴制度,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电商、IT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和省级运营实体。突出公益性服务,协同推进经营性服务,不断完善以12316为核心的公益服务体系,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升体验服务效果。上线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家庭版、村社版等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支持各省(区、市)建设区域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的数据采集功能。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生产经营支持、在线管理考核等服务。加快提升农业技能开发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动员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推介适合农民应用的APP软件和移动终端,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支持生产、提升技能、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开展农技人员专业化培训,实现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农民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民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

3.促进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IT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生产性服务,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推动分享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创新,参与代理服务、物流配送等产业基础环节服务。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数据开发利用、农产品线上营销等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拓展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农业博物馆现有实体陈列和馆藏农业文物数字化展示。

(五)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基础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应用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信息化企业,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发展。

1.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壮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科学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逐步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水平,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

构建以涉农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推动建立农业软件与农业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农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市场监管,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服务。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强化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布适宜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3.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装备建设,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农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加强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对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光纤覆盖,对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于12兆比特每秒的行政村进行光纤升级改造,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现覆盖,尽快落实农村地区网络降费政策,探索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

四、重点工程

围绕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

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大田种植、品种区域试验与种子生产、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深耕深松、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机具配备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联合收割机配备工况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大型拖拉机等牵引机具配备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机、湿帘、风机、卷帘机、遮阳网、加热装置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备。设施化畜禽养殖的通风、除湿、饲喂、捡蛋、挤奶等装备配备识别、计量、统计、分析及智能控制装备。水产养殖增氧机、爆气装置、液氧发生器、投饵机、循环水处理装备、水泵、网箱设备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置。

(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行业和区域带动性强、物联网需求迫切的地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理论为指导,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

(三)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以省为单位,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社区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标准、统计监测、检验检测、诚信征信等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品牌营销、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中强化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重大培训工程中安排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内容,与电商企业共同推进建立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

(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全球主要农业国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系统,实现对40个重点国家重点品种数据信息的监测、挖掘和利用,加强海外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统计、贸易等数据采集,实现监测渠道共建、数据集中共享,稳步建设全球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同城数据级灾备中心和应用级灾备中心,初步建成全球农业调查分析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全球农业数据分析研究应用,完善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指标体系,研发全球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模型系统。改造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品种为主线,打造为农业生产和市场服务的国家农业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完善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信息产品,并提供信息服务,为“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提供支撑。

(五)农业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加强农业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监测、农业生产调度、农机作业调度、农机安全监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疫情防控、农药监管、种子监管、种质资源监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防疫检疫、兽药监管、远程诊疗、渔政执法监管和资源监测、渔政指挥调度、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资打假执法监管、农产品加工业运行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农民承担劳务及费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动态监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网上审批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共享。加快推进农业行政审批信息等资源共享。建设农业门户网站群和网站智能监测与绩效管理系统、农业网络音视频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移动门户。建设农业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执法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业电子政务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设备、防护系统与防护策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六)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通过竞争性申报,每年选择10个左右的省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建成益农信息社48万个以上,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国有农场和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12316电话、显示屏、信息服务终端等设备,选聘村级信息员,接入宽带网络,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环境,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开放平台功能,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服务、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融合,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以智能手机和信息化基础理论、示范应用、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农民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生产、经营、购物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七)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联合相关部委,增建农业信息化学科,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稳定支持已有学科群建设布局,新增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化标准、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农业光谱检测技术、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农产品信息溯源技术、牧业信息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1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在西北、东北、黄淮海、华南、西南、热作等地区新增6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加强野外实验站建设,各省加强省级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试验台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与相关部委联合,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增列一批农业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各省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研发,突出加强农业传感器、动植物生长优化调控模型、智能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研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利用两院院士增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国家人才计划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加大农业信息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八)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建立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效益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示范。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互联网运营和支撑体系,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努力探索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机制和模式。推进互联网特色村镇建设,构建区域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线下农业的互联网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力量,切实担负起牵头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措施,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农业部各司局、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推进过程中,要把规划实施与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推动形成线上现代农业与线下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创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资金渠道,积极争取新增投资,加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措施研究和制定,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激励研发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信息化软件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破除行业壁垒,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良好宽松发展环境。开展农业信息化立法研究,推动建立依法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众筹共赢的推进格局。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扶持建立产业联盟。

(四)开展试点示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性推广性强的示范项目。创新建立“典型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发展”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推广模式,加大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质量安全、电子商务和信息综合服务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力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五)强化评价考核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等主要指标,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格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建立农业信息化监测统计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试点测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各地把农业农村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范围。

第二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成果的中式和熟化,服务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

1.草畜营养平衡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示范。

开展遥感技术,飞艇平台,地面实测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草畜营养平衡动态监测,对区域内草蓄营养平衡状况进行实施监测评估,建立草畜动态平衡技术利用模式。

2.基于二维码RFID 技术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师范。基于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开展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全程对接,覆盖区域特色农产品5种以上,并在5-10家重点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3.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

集成高分遥感,无线传感器,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农产品流通的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要求具备较成熟的技术与装备基础,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产品,并在5家以上重点企业应用示范。

第三篇: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初探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初探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19―01

2014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督查组对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甘肃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督查。2015年全省着重就督察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查缺补漏,并按照督查组结合甘肃经济社会实际状况提出的发展思路重新进行顶层思考和设计,加速了“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进程,为“十三五”发展规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甘肃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而形成。

一、总体思路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要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五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规划。

未来五年的重点,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二、规划设计

规划,意为制定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需要对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整体性、全局性问题的问题进行分析;需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区分各项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标准,并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笔者认为,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密切关注以下核心问题。

一是将学生视为能力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力度建设能够促进并完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平台和工具,丰富“班班通”“人人通”的内涵,建设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空间、课件工具、融合平台。

二是强调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达标,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通过各种培训形式,使所有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建设集资源平台、研修平台和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平台体系,形成完全具有真实学校功能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机制、产业发展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社会机构,建立产、学、研相互衔接创新与扩散体系,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

四是加大行政推动力,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信息化配备水平、“三通两平台”建设配备情况等列为政府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是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要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对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落后政策观念进行调整。要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六是推进机构整合,强调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三、内涵创新

“十三五”规划要继续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教育信息化需要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之间还需要从产业、科研、行政、教学等多个渠道去推进,要有开放的心态,向社会开放,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市场的无形之手),教育本身不能市场化,但教育信息化服务应该充分市场化,只有市场化,才能整体推动信息化服务效能提升。要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制订教育信息化消费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靠政策,个性特色服务靠市场”的机制,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服务。

编辑:蔡扬宗

第四篇: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岢岚县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提纲)

一、基础现状

2009年末,全县划2镇10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83335人,其中:乡村人口59130人。

2009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3231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929万元,林业产值1507万元,牧业产值14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

在种植业方面,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009公顷,粮食总产28013吨,油料总产4022吨,在种植业中,红芸豆总播种面积达到8600公顷,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养殖业方面,羊出栏量达181638只,年末存栏量达205796只。全县乡村人均养羊6.6只,肉类总产量4072吨。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现已建设试点村6个,重点推进村44个,试点村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产业先行、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重点推进村全面完成了“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条件差,农业产出水平低,农民收入低,还处在贫困状态,全县乡村人口2009年人均生产粮食473.8公斤,生产油料68公斤,人均生产肉品68.9公斤,农民-1-

人均纯收入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元低1864.1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28.1元低648.1元,是全省典型的贫困县。

2010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粮食总产可达3652.8万公斤,油料总产可达567.7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0元。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粮食总产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达1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平均年增长600元以上。

三、主要措施及工程项目

1、红芸豆产业区建设

主抓园区建设,出口基地建设,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三个方面。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重点建设出口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扶持发展3-5个红芸豆精选出口龙头企业,新上一条年加工1万吨红芸豆系列食品的生产线。

2、建设现代农业,大抓设施农业建设

重点落实全省百万大棚发展计划,年均新发展节能日光温室1200亩,五年内新建节能日光温室6000亩。到“十二五”末,全县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鲜菜5000万斤,种植蔬菜收入达到1亿元。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实施引进技术与人才措施,不断探索适宜我县的发展模式。要重点发展与北京首农集团、山东寿光等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种植管理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健康良性发展。

3、建设小杂粮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县

在继续打造羊豆品牌的基础上,发展油料产业,发展油料播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亩均纯收300元,农民人均种植1.5亩,农民人均油料纯收450元。发展马铃薯产业,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总播面积达到10万亩,农民人均马铃薯种植收入达到2000元,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力争农民人均加工增收500元。

4、大抓基本农田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坡耕地和旱平地的整治与培肥工作。每年新增1万亩,“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5万亩,达到农民户均新建高标准农田3亩以上。

5、推进城镇化建设,大抓劳动力转移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五年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5000人。

6、抓好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建设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1个,建

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2个,达到设施齐全,体系完备,队伍强化,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目标。

7、建设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销售,有效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建县级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乡级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

8、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构建“一圈、二带、三区”的产业布局总体框架。“一圈”即拉大县城框架,围绕县城、岚漪镇、高家会乡建设环城经济圈。“二带”即沿岚漪河及其主要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形成的东西向、南北向两条特色农产品经济带。“三区”即按地域和产业形成的岚漪河经济区,北川经济区,西山经济区。涉农产业的重点是突出抓好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品牌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业,干鲜果栽培及荒山生态开发。

②建设中心村,力争实现“398”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产业向中心村集聚。岢岚县新农村建设县城规划提出了“398”发展目标,即将岢岚县的村镇按三级划分,即集镇村、中心村、基层村。将岢岚12个乡镇划分为2个中心集镇和10个一般集镇。将202个建制村划分为13个集镇村和17个中心村(统称30个中心村),划分为90个基层村,82个撤并村。

今后五年,中心村建设和撤并村的移民搬迁将是新农村建

设的主要任务。在中心村建设中要重点抓好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

岢岚县农业委员会 二0一一年三月

岢岚县“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表

第五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

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行动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将互联网宽带接入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对农民使用宽带网络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鼓励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立足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点)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到

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比例达到30%。

(二)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

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委托具有优势条件的机构,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形成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12年,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突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适当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按照农业生产的区位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到2012年,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三)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

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把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的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强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农村党建网站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乡镇、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探索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在地方病、病原谱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电信厂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到2012年,县、乡(镇)、村疾控、防疫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75%以上乡镇卫生院、30%以上的村医疗服务站、防疫站能够接入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

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

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和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的应用。到2012年,粮食主产区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专家的指导服务;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行情服务基本覆盖到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显著作用。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深化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滴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电子商务拓展计划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建立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特色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国优秀农村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

(六)新型农民培训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通过培训教室、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下载《“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共五篇]

    附件1: 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年9月 目 录 一、 “十二五”回顾 .......................................... 5 (一)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

    潮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潮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 规划 潮州市农业局 2016年7月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编者按: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农业部编制了《“十三......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学院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发展建设极......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0年到2015年期间,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儿科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儿科病区床位数增多和病房住院环境的改善,收治病人数人......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界岭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育人,让学校和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