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管与摊贩的博弈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而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又极不平衡,因而,大量的各类人员涌入城市,并造成城市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一再提到“淘金梦”在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带有暴发欲望的“淘金行为”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中国的城管队伍,正是在这种城市化的背景下诞生的,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容环境的职责。流动商贩,一个古老的职业,曾经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现在却成为城市驱赶的对象。城管队员与流动商贩为了各自的“饭碗”而博弈,现代都市版的“猫鼠游戏”由此上演。一方为了生存需要在城市人流量大的繁华路段、居民社区等公共空间摆设临时摊点做生意,出售一些季节性商品、低层次日常消费品等;另一方为了维护市容市貌和公共交通秩序等公共利益,需要严格道具特定区域内的流动商贩。在城市生活中,这些为了“活路”而流动的小商小贩大多是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这种社会身份使其获得了公众的心理同情。城管制度自身存在着一定局限性,而城管队伍本身也鱼龙混杂,使得公众对城管和摊贩褒贬不一。近年来,随着媒体对一系列城管“暴力执法”、摊贩“暴力抗法”事件的曝光后,公众舆论呈现一边倒得同情支持流动商贩、职责谩骂城管执法队员的倾向。城市管理这项工作在公众眼中,似乎就是几个带大圆帽、穿制服的人,整天开着车在大街小巷乱砸乱收乱罚,而不是所谓的依法管理城市各项事务,保障城市正常良性发展,这样就背离了城市管理的初衷,也与建设和谐社会相悖。
二、案例内容
案例一
魏文华事件
湖北天门市城管因填埋垃圾与村民发生冲突,恰巧路过的魏文华见状掏出手机拍摄,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50多名城管队员蜂拥而上,围殴五分钟致死魏文华。事件后续延绵至今:先是魏家将灵堂设在市政府祭奠,要求严厉处理凶手。当局迅速控制24名打人者,其中4人刑拘。前日,天门城管局局长被免职,接受进一步调查。事情并未结束,民怨舆论皆已沸腾,取缔城管机构的呼声再度泛起。
城管放纵蛮力乃至行凶,天门不是第一桩,全国大小城市都有其形形色色的不良记录。但城管本次波及的不是游走摊贩,而是无辜的目击者。一位表达义举的公民,蒙受肆无忌惮的杀戮,这正是举国上下心意难平的重点所在。
杀人或被杀的命运并不时刻掌握在城管手中。城管导致的天门血案之前,北京发生过类似事件,但倒下的是城管李志强,摊贩崔英杰刺杀了他,也曾引起纷纭之争。与公检法等强力机构不同,也迥异于通信电力等垄断部门,城管的职责宽泛到无法被定义,面目含糊不清却似乎可以管理一切。
此时此境,纯粹地表达仇恨没有多少意义。对走卒贩夫们而言,城管凶猛,某些时候甚于虎狼,可由城管引发的攻击或反攻都是悲剧,是弥漫在小人物之间的战争。简言之,城管在权力资源的分配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是权力谱系中的羸弱者;城管的对象,则大多是社会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两下的交锋或交恶,属于弱者对弱者的狙击或截杀。这不是替城管的暴戾之气辩解,也不是无视于“走鬼”们的艰辛,实为况味复杂的底层事实。
有法可依是一回事,城市公共管理的实情又是一回事。城管被某种命令强力压向街头巷尾,以政府的名义驱逐数也数不清、赶也赶不尽的游商小贩。冲突难免,伤及路人的事例也不独天门一例。城管要弥补本部门贫乏的资源,比如要保证众多临时人员的供养成本;要服从城市主政者的号令,为创卫等工程造势。总而言之,要对街巷深处、拐角小区保持持续、密集的覆盖。而紧随城管日夜压制行动的不是鲜花,而是抵抗。
与城管工作相对应的就是街角游商的生活。城管的存在威胁了这部分人群的谋生,逃避城管或直接对抗城管也就在所难免。对绝大多数游走商贩来说,失掉这份工就等于一无所有,意味着将要跌进最黑暗的境地,因而这是他们最后的依靠,绝对不允许剥夺,为此不惜以命相搏。这些人是城市底层的弱者,也是那点微薄的生存资本最坚决的捍卫者。一旦发生激烈对抗,城管顿生戾气,会不加甄别地逞凶斗狠,意在控制局面的暴力几乎不受节制,魏文华们成了牺牲品,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被卷进来。
所谓相煎何急?讨生活的商贩要生存,为工作的城管也要生存,到最后就演变成了弱者倾轧弱者,或弱者抗击弱者的生存游戏。显然,这一近似猫鼠斗法的游戏非常残酷,时常酝酿血光之祸。出路在哪里也多有讨论。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取缔城管的呼声很高。但没有城管的城市会不会更糟?诸如此类的担忧基本上成了决策者的既有思维,取缔派虽能获得众声附和,恐难在政策层面获胜。正如今日本报“时事圆桌”专家所提及,虽则城管的合法性饱受质疑,城管实际上是一个承担着政府改革和转型代价的角色,目前理想的路径是制定一个行政法规,授权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地方的立法。对于城管和执法对象间的暴力冲突,目前来讲最好的格局就是,城管给老百姓一条生路,必要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目前的情势是只能等待,这并非全无希望的等待。一些进步已显示,大范围的城管之乱正逐渐向秩序回归,即便回归的速度并不如人愿。上海及珠三角等城市在试行举措,比如设立游走摊贩的专门区域,希望给予商贩交易空间,以降低他们与城管在街头对抗的风险。当然仅有这些不可能解决一揽子问题。改革不仅是“解除城管武装”那么简单,而是要朝着权力解放弱者、城管敬重人性的方向努力。
案例二
李志强事件
年仅23岁的崔英杰是河北省阜平县的农民,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海淀区中关村科贸大厦西北角路边无照卖烤肠。8月11日下 午,李志强等城管执法人员到中关村地区执法时,发现科贸电子商城北侧路边有无照经营现象,便立即上前制止,遭遇到崔英杰的阻挠,执法人员依法扣押了他的三 轮车等经营工具。“正当我们准备撤离时,崔英杰手持切烤肠的刀,从人群中冲出,举刀猛刺老李的脖子。”据李志强的同事事后回忆,他们当时都着急送李志强去 医院,虽然派人围堵崔英杰,但还是让他跑了,李志强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天晚上6时许因公殉职。据悉,李志强是本市城管执法组织成立8年来首位因公 殉职的执法人员。8月16日,市政府追认李志强为革命烈士。据当时在场的其他小贩介绍,平时沉默少言的崔英杰不太合群,干这行不到3个月,而且与其他小贩 不同的是,他卖烤肠用的是一辆崭新的三轮车。“旧车子收了就收了,损失不会太大。他刚来不懂,一辆新车值四五百元,他舍不得。”小贩这样解释崔英杰的过激 行为。在逃亡了11个小时之后,崔英杰在天津塘沽被警方抓获,他对杀害李志强一事供认不讳。
执法人员被杀绝非偶然事件,从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流动小贩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为什么杀人?一些城管人员粗暴对待那些小伤小贬,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在网上发布的好多惨不忍睹的图片贴子。城管虽然是执行公务,但当一个人举债买下的赖以生存的东西被抢夺,他连解决温饱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必然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是失去理智的极端的触犯法律的!当然杀了人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是的确引起大家的关注,就如崔英杰(杀城管的商贩)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说的那段话发人深省:“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我们的法律,我们的城市管理制度究竟是要使我们的公民更幸福还是要使他们更困苦?我们作为法律人的使命是要使这个社会更和谐还是要使它更惨烈?”律师的话一次次地拷问人们的心灵,也拷问我们的政府,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 无论是李志强们还是魏文华们,都不能再成为祭品。城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城市管理中,由于作为执法方的政府部门确有权力和责任对城市管理中的违章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罚,而执法相对人确实有许多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从事违法行为,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执法问题的现状主要是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四方面:
1.1 落后的城管执法观念
当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行政指导是辅助的管理手段,这种方式很难使被管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在“官本位”执法观念的指引下,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尽管执法部门突破“障碍”,但执法效果并不理想,并引发了很多矛盾甚至冲突。城管执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传统管理手段与多元化社会中日益复杂管理对象之间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
1.2 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
新形势下对执法队伍的素质要求在提高,而我们的执法队伍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岗位基本素质培训,并且有些执法人员公仆心不强,作风不正派,这都与我们重使用轻教育的城管执法观念有关,为少数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执法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既不出示证件也不说明理由便直接进行处罚,执法无程序或程序被简化掉的现象造成双方地位不平等,这也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1.3 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
城管执法人员是代表政府的,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然而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没收商品不开罚单,不说明情况,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动用暴力将执法对象的商品推翻、捣乱等,都严重损害了城管队伍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部门在一个城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显示,该市市民对城管卷查工作的满意率只有29.20%;32.43%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滥用职权,不依法办事;22.78%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有贪赃枉法行为;40.15%的人对城管监察部门的总体评价为“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城管执法中存在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等现象。
1.4 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城管执法的专门法规,现在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城管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明显不足,城管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不仅面临着执法相对人的质疑,而且在与其他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没有法律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法定职责以及履职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城管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市容环境到工商管理,从城市节水到公安交通,几乎无所不包。此外,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城管执法者任意使用,这就使城管执法方式简单化、粗暴化,增大了城管暴力执法发生的几率。
化解城管暴力执法的相关对策
2.1 转变城管执法理念
城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弱势团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而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决策产物,传统的观念驱使,使得城管执法者一开始就将被执法者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定位在“如何惩治”上,用管制犯罪的观念和手段来管理普通民众,视那些摆摊的小贩们只是管理的对象,这种暴力执法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和权力部门执法之难的困境,长久下去恐怕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对抗和冲突。所以,应该将暴力型执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转变。
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上,但因为执法对象大都是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里的下岗职工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活动大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因此,政府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做的是优先考虑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适度降低行业管理的门槛,建立一批摊位费便宜或不收摊位费的公益性市场,实行分梯级管理,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准来对待。
2.2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不明确,存在法律空白地带,处罚设定宽泛,法律规范实效性不强等诸多原因,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执法相对人的更大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2.3 规范城管执法程序
城管执法,不仅要严格遵循实体性,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才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系列程序性制度,如行政处罚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行政处罚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证据及暂扣制度,调查取证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决定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
2.4 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用人管理,严把进人关,严格参照工作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考执法人员,特别是应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以逐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的法律素质;其次,要严格评议考核制度,不仅在执法机关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而且要建立健全社会考核制度,让公民参与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城管执法人员进行崇法尚礼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一只知法懂法崇尚文明礼貌的执法队伍,从而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文明的服务。
三、案例分析
1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基础
公共政策的合法与否是一个国家政权或政府能否赢得长久稳定与执政的基础。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对一国的政治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德国著名的学者马克斯·韦伯首次对合法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在他看来,合法性是人们对权威者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公共政策合法性包括法学意义上的合法化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化。前者是指政策的制定程序、内容以及政策制定的主体应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同时和意味着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或者其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而政策合法化的政治学意义在于建立对领导权威力的承认,它要求政策合法化主体在合法化过程中明确政治责任,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符合所代表的公众或组织的利益的前提下,关注目标和行动,而不是以个人角度悖逆大多数人的意志。从男一角度,公共政策合法性又可以包括实质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实质合法性是指公共政策本身内容是否反映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公益)以及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公共政策的形式合法性涵盖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和政策过程的合法性。政策主体合法性是指政策主体应按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限、权力和权利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职能与功效。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是指政策的形成、决定和实施过程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政策的活动程序耍明确具体、公开透明。合理公正的政策程序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石,是法治社会公共政策的应有之义,是政策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来源。
2城管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不合法性
2.1法学意义上不合法
(1)相关法律的缺失,行政命令滥用。虽然城管的政策实施主体依法定程序设立并且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明确、具体、充分的。但是我国并没有对城管执法人员的相应法律责任予以具体规定。虽然城管执法有《行政处罚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授权(如2006年实施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也明确了城管维护市容环境的执法权),但目前并没有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对城管的执法范嗣予以明确规定,执法范围缺乏稳定性。此时城管不能管理的领域,彼时可能下发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扩大其职权范围。
(2)和《物权法》的法律精神相违背。公共政策是固定的,遵循我国制定的基本法,任何和基本法相抵触的公共政策都是违法的,不成立的。《物权法》是以通过规范财产的归属和财产的利用、保证私有财产的安全性为制定初衷。城管暴力执法所没收的物品,大都也是小商贩们的劳动所得,或是正常交易所换来的。他们对这些物品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和使用城管部门强制没收这类小摊小贩们的物品无异于剥夺他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威胁他们的最低安全需要——生存需要。虽然该法不能直接规范工商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但《物权法》的许多内在精神都与城管暴力执法行为相违。
(3)有些城管人员执法犯法。城管打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当小摊主或三轮车主看到有城管人员出现时,往往是落荒而逃。而在被城管人员当场抓住之后,更是面临着弱势群体的窘况,城管人员只要见到那些违规摆摊之类的人,要么折断秤杆,要么没收东西,有时甚至还暴力打人。现在的城管人员由各种途径进入执法队伍,其身份背景,文化素质良莠不齐。法律观念淡薄,加之城管执法人员被赋予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处罚的任意性,甚至暴力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有损国家机关的形象,而月经常会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
2.2政治学意义上的不合法
(1)“以人为本”信念的缺失,侵害了弱势群体生存权力。城管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城市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民和部分低收人人员的就业生存问题。这些弱势群体存在就业需求,但是缺乏适宜的岗位和再就业的能力,并且目前我国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给提供就业机会。为了谋求最基本的生存权力,这些人只能选择进入门槛低的小摊经营或是进入“黑车”行列。他们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但是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减轻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方便了一些低收入的市民。城管无视小摊贩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视其为社会做的贡献,采用强制手段,没收毁坏公民用以谋生的工具,不仅没有保护公众利益,还严重侵害了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力。
(2)缺乏合理公正的政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具体的政策程序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这项公共政策中,在制定时并没有按照民主的原则让相关利益者参与进来,在出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激化后,也没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两个群体的对话沟通。虽然决策者可能会听取相关部门意见,但由于没有公开的辩论程序,相关事实和证据无法提交,各方利益无法有序表达,意见无从整合。普通人民无法旁观和参与政策选择,无法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政策选择。在城管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收缴处罚摊贩工具的依据,收缴后如何处理等问题都没有做到透明,这就给一些城管人员的寻租提供了机会,也增大了公众的不信任。
(3)监督机制不健全。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会被滥用。第一城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职能分割不到位、责任不明,而且相应的法规规章相互冲突、缺乏明确性。这样当出现法律责任时,这些执法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相互推卸责任,拒绝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却找不到责任承担者,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第二对城管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概括,执法过错追究机制不够完善,对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第三公众和直接利益相关者无正常的途径进行监督。目前城管问题受到重视,不是因为被管理者有什么正式的异议或者意见通过政治途径反映上来,而是因为别无选择的进行了“以暴抗暴”的行为方式后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反映了公众监督的缺失。
(4)公众的抵制和不认同。合法的公共政策是人们对权威者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由于城管许多不法行为多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致使城管的口碑和公众形象恶化。其恶化的公众形象直接损害执政党和一级政府的公众形象,弱化了城管领导集团的政绩,降低了城管部门的利益交涉能力,并使从业人员丧失职业的荣誉感,自上至下陷入迷茫。普通民众对城管心理上的抵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直接利益相关者采用暴力行为抵抗,这些都明显的显示出城管这一公共政策不被公众认同,丧失了其威信,也表明了目前这项公共政策的失败。
四、案例总结
寻求城市综合治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思考
(1)确定以人为本的信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利益。这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判别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公权力部门是否为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准。在城市管理与百姓生存的抉择中,应首先考虑老百姓的生存,这既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建没和谐社会的要求。
(2)确保城管的法学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首先确立法律法规,明确城管的编制和责任,使其行为有法可依,加强对城管行为的法律规范,坚决禁止暴力执法。制定公正透明的政策程序,使各个政策主体能够参与进来建立其管理机关和被管理者之间顺畅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和行政问责制,以保证城管执法人员公平公正和效率,保护公众的利益。
第二篇:城管与摊贩矛盾关系调研报告
城管与摊贩矛盾关系调研报告
城管与摊贩矛盾关系调研报告
城管队伍与流动摊贩之间的“恩怨”貌似是一对永远无法破解的矛盾体,无论到哪里,都会见到城管不厌其烦地“规劝”无证流动摊贩。在城管执法对流动摊贩开展的城市治理中,由于公众对城管执法工作的偏见和对流动摊贩弱势群体身份的同情,使得城管的执法工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治理不好,会遭到上级部门的斥责,公众也会批评城管部门失职;严格执法,公众会批评城管执法缺乏人性,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而且随着媒体对城管队伍负面性事件的大量报道,更是让城管队伍尤其是一线的执法队员经常处在矛盾爆发的中心点和风口浪尖上。
一、流动摊贩赢得社会同情分。
流动摊贩是目前城管执法的一个重要的对象,具有非常特殊的身份特性。流动摊贩属于弱势群体,生活水平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多数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开设店铺,为了维持生活只得选择成为流动摊贩的一员。在现有的法律体制和城市管理制度下,流动摊贩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不被现有法律承认,所以流动摊贩的生活有时候充满了无奈与艰辛。
在当前的情景与制度下,流动摊贩在物质生活中处于贫苦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是基于这样的弱势身份,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同情与理解;同时他们积极谋生的生活态度也得到公众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对其摆摊谋生的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默许。这为流动摊贩在与城管执法的博弈中,赢得了不少的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在这方面流动摊贩先胜一筹。
二、城管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城管执法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执法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实际执法工作中,因为部分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不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执法经验和技巧,在执法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不能冷静对待,甚至采取强硬手段,导致冲突的迅速扩大,损害了城管部门的良好形象。
同时,城管队伍中许多执法人员尤其临时招聘进来人员,没有受过良好执法培训,教育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在执法场合的开放性和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许多执法人员尤其是协管人员在执法中难以按照相关程序执法,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执法,这样既难以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也给执法相对人和围观的公众留下了暴力执法的印象。
三、城管执法后盾不强
虽然城管执法有国务院的国发[xxxx]17号文件,其中对城管部门的执法范围做出了规定,也成为了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是文件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而是在大的范围作了笼统规定,比如其中的“由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可见,所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有些使的是哪些行政处罚权,这些行政处罚权应该集中到什么程度,如何具体操作,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也为城管执法人员过度使用自由裁量权埋下了隐患。
四、城管执法方式单一
面对众多的流动摊贩,面对错综复杂的管理现状,城管执法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巡逻、纠正或接到举报后,城管执法人员前往现场执法,没有其他高层次的执法手段。主要原因是城管执法部门除了行政处罚法以外没有其他的行政管理权,例如:没有人身强制权,在执法过程中只能采取围、追、堵、赶、暂扣物品等方式整治流动摊贩,但是流动摊贩知道城管没有人身强制权,就大胆刻意与城管进行“躲猫猫”游戏,甚至公然违抗或刁难,城管队员必须履行行政执法责任,只好采取与摊贩摩擦对抗等措施,甚至硬头皮面对摊贩的无理取闹或唾骂,因此导致了双方矛盾日益紧张,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五、媒体报道具有片面性
媒体作为社会消息的发布者,对消息的真实性要负主要责任,因为对全体公众来说,亲身经历或者目睹过所谓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只是少数,但是媒体往往会为引起公众眼球,在夸大事实的披露,热衷于报道城管的负面新闻或者对事件的披露和评论只说其一,不讲其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使得事件已经脱离原来面目,真实性更无所考究。况且,很多媒体关于城管的报道都是道听途说。只要有一家报道,就一窝蜂的跟进,瞬间全社会都知晓,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媒体从不会否认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所以,公众对城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这无形当中干扰了城管的执法工作,也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对城管难以扭转的偏见与误解。
总而言之,城市秩序的维持,城市容貌的展现,都与城管的努力工作分不开,只是这种荣光总是在以隐性的面貌出现,很容易被人忽略。虽然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仅是城管部门执法工作的一部分,却广受公众的关注,也深刻地影响着城管部门执法行为。流动摊贩为生存,城管为履行执法职责,两者都合乎情理,如今却势同水火,再加上媒体的介入和暴力事件的曝光,城管便在社会公众的认知中成为负面符号,城管形象遭到严重损毁,在这样的情境下,公众很难记起城管在城市管理中的辛苦与所作成绩,所以,城管的正名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第四篇:城管大队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拜城县城管大队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印发拜城县创建自治区食品安全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拜政办发【2016】1号)文件要求,结合大队工作实际及职责分工,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食品摊贩进行排查,突出整治重点,依法彻底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消除食品 安全隐患,净化食品市场,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职责
负责对经批准设立的占道经营食品摊点、早市、夜市及占道经营食品流动商贩的监督与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市场建设,疏堵结合,规范管理。在市场建设方面,为了逐步消除马路市场、摊点,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规范市场管理,消除脏、乱、差源头,有效地改善食品流通 环境,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结合日常管理经验,将城区街巷划分为“严管区、控制区和规范区”。确保在城市管理领域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不留缝隙。
(二)加强节假日整治工作。结合工作特点,在节假日期间,专门安排执法人员开展清理整治,设立举报电话。
(三)专项治理占道摊位。针对早市扰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坚决取缔污染环境和对市民 身体健康有害的熟食品及现场加工摊点。
(四)清理违章占道自发市场。针对农贸市场周边、各小区内自发形成的占道摊区存在的管理盲区问题,专门组织 人员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对占道经营的摊点提出明确的 要求,并监督执行,减少临时占道经营行为给城市市容市 貌、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清理夜间流动餐车。针对城区夜间以经营烧烤、麻辣汤、小炒为主的流动餐车,在违章占道、污染环境的同时;随意抛洒垃圾影响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安排所属执法队员进行清理整顿。
(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 饮食安全,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我队组织对中、小学校门前经营食品的摊贩,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 查。
四、责任追究 对不认真履行片区管理责任制的中队领导及执法人员,依据城管大队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追究责任。
拜城县城建管理监察大队
2016年1月
拜城县城管大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为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城管大队职责分工,经研究成立城管大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申凤鸣(住建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副组长:胡 清(城管大队长)成 员:斯坎旦尔〃依米提(中队长)
库都热提〃库尔班(中队长)
吾斯曼〃沙衣木(中队长)
董军显(中队长)
李涛(办公室主任)
李明(法制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大队综合办,全面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作开展。
第五篇:关于下沙校区城管与摊贩关系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下沙校区城管与摊贩关系调查分析报告
对于我们下沙区大学生而言,对于城管和摊贩这两个角色是再熟悉不过了,各式各样的摊贩分布校园四周,无疑成了大学城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出于职责,城管要对摊贩进行管制;出于利益,摊贩还是会想方设法的设摊;而他们两者的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为最为关键的第三方即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其中城管与摊贩在交涉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和问题,因此,我们特地开展了一次针对下沙校区城管与摊贩关系的调查,希望在这过程中能找到一些原因并试图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与质量控制 一.调查内容与方式
本次下沙校区城管与摊贩关系调查采用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就涉及城管与摊贩关系问题的十一个主要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如下:
1你选择去摊贩处购买是出于什么原因 2.你觉得城管管理是出于什么目的。3.你觉得城管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 4城管的存在是否能够有效地打击摊贩 5对商贩遗留的环境问题是否有监督必要 6是否有必要加强城管的普法教育
7对摊贩的零散销售是否满意
8你认为摊贩的存在对你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9如果现在存在一个自由市场,使摊贩的经营合法化,你觉得好吗? 10如果建立了自由市场,对学校的零售商是否会有生存压力
11.你觉得如果交少量摊位费,以维持市场环境的义务劳动为代价,商贩是否愿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0.0,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多重回答、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保证
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下沙校区城管与摊贩关系的实际情况,反复多次修改,同时在小组成员会议上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输入和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第二部分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1、选择去摊贩处购买的原因 在该项调查中显示有16.6%的人是出于价格原因,零设摊位相较于有固定店铺,没有了租金,也就能向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价格;而因为摊贩基本都是将落脚点设在人流较为集中的路口,所以有35.3%的人出于便捷原因;有24.7%的人则是出于口味的原因;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也可能有试探,好奇等因素,使得有占到4.9%的人去从众;而 13.1%则表示难得吃一次这可能是因为本身对“路边摊”的排斥心理造成的;还有5.3%的人表示是出于其他原因才去摊贩处购买食物。如下图
2、城管对摊贩进行管理的目的
在该项调查中,有22.9%的人认为是责任,认为这是城管的天职;而32.3%的人认为是出于利益,这在其他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年终分红,业绩很重要;有11.8%的人则认为主要是看他们的心情;28%的人认为是制度的原因,按照城市街道管理等条例,依法对摊贩的行为进行管制,还有5%的人认为他们是出于其他的原因。如下图
3、城管的行为是否得当
在该项调查中,有42.5%的人认为城管的行为得当,57.5%的人表示城管的行为不得当。如下表。
其中有43个男生和42个女生认为城管的行为得当,而有72个男生和44个女生认为城管行为不得当。如下表
4、城管的存在是否能有效地打击摊贩
在该项调查中,有32.5%的人认为城管的存在可以有效打击摊贩,确实摊贩对城管还是有所忌惮的,从城管的车远远开来,摊贩们四处逃窜就能看出来;但是类似于游击战的方式,使得摊贩依然存在,而且似乎没有消退的迹象,因此有67.5%的人认为城管的存在并不能有效打击摊贩。如下表、下图
其中有44个男生和21个女生认为能有效打击摊贩,还有70个男生和65个女生表示不能。如下表
5、对摊贩遗留的环境问题是否要监督
在该项调查中,有80.5%的人选择了是,表示要对摊贩遗留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毕竟这主要还是我们要生活的环境;而有19.5%的人选择了否,表示不用监督,外界的环境好坏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很大。如下表、下图
6、是否有必要加强城管的普法教育
在该项调查中,有74%的人表示有必要加强城管的普法教育,他们认为城管像在与摊贩交涉中有些行为做的有些过激,有26%表示不需要对城管加强普法教育。如下表
7、对摊贩的零散销售是否满意
在该项调查中,35.5%的人对摊贩的零散销售占用了大量的道路,产生大量的垃圾,污染了环境,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表示不满意,57%的人表示一般,而只有7.5%表示满意。如下表、下图
8、摊贩造成的影响
在该项调查中,有32.5%的人表示有好的影响,43.5%的人表示无影响,还有24%的人表示有坏的影响。如下表、下图
9、让摊贩在自由市场中合法经营
在该项调查中,有47%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好,这样就可以对摊贩的行为起到很好的规范;43.5%的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9.5%的人表示这种做法不好,失去了原来具有的便捷。如下表、下图
10、建立自由市场后是否会对周围的零售商造成压力
在该项调查中,有67.5%的人认为会对零售商产生压力,自由市场的建立在租金,管理,便捷上比周围的零售商依然有很强的优势;而有32.5%的人则认为不会对零售商产生压力,因为自由市场运行有其时间限制,而周围的零售商有更长的营业时间,并且相较当前的情况,自由市场会给摊贩增加限制条件,像一定的摊位费用,环境清理等,因此如果建立自由市场,是不会对周围的零售商造成压力的。如下表、下图
11、建立了自由市场是否需要交少量摊位费以维持自由市场的环境
在该项调查中,有38.5%的人表示要交摊位费,这样一方面考虑到自由市场的成本问题,再者是对周围的零售商的照顾,使得在价格竞争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而61.5%表示不需要摊位费,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到摊贩们,毕竟要他们放弃当前的有利条件,去到一个相对不够便捷,又被管制,还要缴费的地方,不易被接受。如下表、下图
12、城管的行为是否得当和是否有必要加强城管的普法教育
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在115个认为城管的行为不得当中有92人表示需要对城管加强普法教育,有23人表示不需要对城管加强普法教育。如下表
第三部分 调查小结
一、人们出于或是便捷或是价格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摊贩的市场得以存在,并且发展的态势良好。
二、人们认为城管是因为制度,职责或是利益对摊贩的行为进行管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城管在有些时候没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一些冲突的发生,或许只是个别的现象,但是让人看来就不是很好了,因此也有人认为对那有一部分的人需要进行普法教育。
三、对于城管的存在是否能有效地打击摊贩的问题上,有32.5%的人认为城管的存在可以有效打击摊贩,而67.5%的人认为城管的存在并不能有效打击摊贩,要想解决好摊贩的问题需要做到“专事专策”,其中一项就是可以建立一个自由市场,使摊贩的经营合法化,规范化。
四、对于建立了自由市场是否需要交少量摊位费以维持自由市场的环境问题中有38.5%的人表示要交摊位费,主要是考虑到自由市场的成本问题,还有就是对周围的零售商的照顾,使得在价格竞争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而61.5%表示不需要摊位费,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到摊贩们,毕竟要他们放弃当前的有利条件,去到一个相对不够便捷,又被管制,还要缴费的地方,不易被接受。
五、调研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虽然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完善,还是在一些问题上没做到位: 首先,在选取被调查者方面,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未进行严格的PPS抽样,这样,样本结构和调查总体结构未能作到完全同构。
其次是通过问卷的发放与填写,进行了统计调研,而未与访谈法、量表法等方法相结合,从而只能得到统计数据,而缺乏被调查者对所讨论问题的更深层认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