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9:2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2月14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和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向媒体介绍《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政策简介:

巩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仍明显滞后,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短腿,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三化同步”做出了总体安排。为全面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商务部共同参与,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经国务院审定通过。最近,国务院以国发[2012]4号文件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昨天,中国政府网授权发布了《规划》的全文。由国务院发布《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从理念要求变成了实际举措;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部署安排;标志着今后5-10年现代农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十二五”将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大家对《规划》结构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和主体内容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我简要介绍一下。

《规划》分析了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作出了“三个更加”的判断,这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力,要求更加迫切,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概括为“一、二、三、四、五”这就是“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化、五个支撑”的发展思路,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五个支撑。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7个方面27条具体、可考核的指标。《规划》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明确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四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六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规划》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3类区域,分别就每个区域的范围、特点、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14项重大工程。为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规划》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可以讲,《规划》通篇都体现了“三化同步”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会同各有关方面抓好组织实施,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答记者问

1、《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现代农业的文件,请问我们为什么要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另外,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布有什么考虑?有关部门和农业部有着怎样的考虑呢? 答:现代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国家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进度。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农业发展已经有了这个条件。

我们国家选择这个时候来制定《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第一,从世界经验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推进。纵观世界各国已经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都有一个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农业现代化都有一个走什么路?怎么来规划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一样。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篇大的文章也是绕不过去的--如何在“三化同步”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看,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标志着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我们的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这时候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是适时的。

第三,从“三化同步”推进要求看,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齐“三化同步”短板。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我们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同时打牢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认为,此时国务院发布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体现在这是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充分显示了中央加快推进“三化同步”的决心和信心,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必将对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二五”将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时期。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请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答:什么叫现代农业?我认为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来看,现代农业我们可以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理解;从建设过程和途径来看,我认为主要体现“用现代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样理解就把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从定性地角度具体化了。过去我们对现代农业有一种崇敬感,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国情和农情的特色。我想,这也是这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特点。

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选择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也不一样,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用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二是“人多地少”型,像我们国家的邻国日本、荷兰等国,也包括比利时、以色列、韩国等国,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以提高土地单产水平。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这些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基于对国际经验的总结和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我们国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想从规划里以及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体现我们自己的特色。如果规范起来,我认为我们国家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要求我们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我们能够实现立足国内、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二是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三是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的过程。

五是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是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支持农业“走出去”,提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努力搞好进出口余缺调剂,既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比如大城市郊区、国有农场、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比如畜牧业、水产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3、今后5年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8大重点任务、14项重大工程建设,那么请问面对这么繁重任务,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这些任务的完成?

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我以为,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必须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围绕这样的总要求,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的保障措施,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是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现代农业必须要靠现代的装备和技术来支撑及武装,所以必须解决投入的问题。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要求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二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主要体现在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问题。现在的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的“四补贴”,建设现代农业我们提出要继续实施农业的“四补贴”政策,同时要增加补贴的规模、扩大补贴的品种、完善补贴的办法、增强补贴的时效。除此之外,规划中还提出要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三是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农业鼓励类产业,制定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鼓励农产品国际贸易。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

五是强化农业法制保障。要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4、《规划》勾画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图画,如果《规划》能够顺利完成的话,您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

答:我认为,我们这个《规划》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今后5至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奋斗目标,使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和理念,而是变成了一个行动性的要求,成为一个能考核的具体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展望一下,到2015年,规划中提出,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我认为这个明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第一,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年农业部还有一个工作安排,就是准备在黑龙江垦区召开一次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场会。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到我们黑龙江农垦区走一走、看一看。现代农业的规模在那里已经初具雏形。

第二,我们提出到“十二五”末这7个方面提出的27个指标能够初步实现。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主要的。比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这就是依靠我们国内能够牢牢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确保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能够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特别是我们的口粮供给。同志们,按照世界通用的谷物(大米、小麦、玉米)的概念,我们目前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超过了95%,可以讲接近100%.我们去年粮食进出口的数量很少。通过“十二五”现代农业的建设,我们要保持粮食基本自给这样的目标。同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去年是接近54%,通过四年的努力我们将达到60%。以往我们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考核的。展望2020年,《规划》提出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这些目标和发展指标都能够得到实现,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种养加等产业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协调,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5发展现代农业要靠农民,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这个问题在规划中是如何考虑的?

答: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总之,我们国家要破解“谁来种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上述工作完成的好,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去年底,国务院表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不乏种粮规模超过1万亩、甚至达到五六万亩的农户,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培育新型的农业主体,这些种粮大户都是知识分子,不仅种地规模大,单产水平比其他农户要高20%以上。所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6、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上海和贵州发展现代农业肯定做法不一样,请问规划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答: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差异很大,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分为三大类型、六个区域。

第一个类型是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两个区,一个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一个是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区。这两个区突出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我们大宗农产品的供给。第二大类型是率先实行区域,包括东部沿海的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这三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的是它的示范和引领功能。第三个类型是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的是生态保障功能。

《规划》进行这样分区主要基于五方面考虑:一是明确定位,二是突出重点,三是梯次推进,四是兼顾全面,五是配套衔接。前面四个方面我想不用解释了,我重点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是配套衔接。大家知道“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里有一个国家主体功能区,把农业分成“七区二十三带”,还有一个《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58个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既与上述划分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充分考虑了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更加便于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我的回答完毕。

7、《规划》的出台也是农业部的一件大事,那么农业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围绕规划的实施,农业部责无旁贷,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立足职能,会同各有关参与部门,搞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切实加大规划实施的指导、宣传等各项工作,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在年度工作安排上进行明确分工和任务分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推进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有关政策资金投入重点向主产区倾斜,强化现代农业重点区域建设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规划提出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工程等14项重大工程实施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建设效果。三是探索发展路径,强化示范引导。针对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明、亟需示范引领等问题,规划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我们将按照“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的思路,通过加强政策谋划、建设指导、监测评价和宣传培训,努力营造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支持、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是积极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适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建议。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机制,及时掌握规划实施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召开规划实施情况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层次专家座谈会、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不断提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想认识,强化工作宣传和交流,提高谋划新政策、新举措的能力,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集中智慧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上水平。

8、现在种粮大户承包合同期比较短只有35年,那么他们投资的积极性比如改良土地、购买大型农机设备也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请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就是关于有机肥的问题,加强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环节上有没有具体的扶持政策?

答:这次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从工作组基层的调研中也反映了这个问题。种粮大户的确是我们所培育的新型农业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的过程中的确有你所说的问题,他的承包期比较短,有的是一年一承包,这样对种粮大户以及承租人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投入的意愿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而且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

你提出的关于有机肥的问题,我想有机肥的问题我们讲到耕地有一个数量问题,同时也有一个质量问题。我们对耕地提出两条,一条红线、一条底线。确保耕地的18亿亩,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16亿亩,这是一条红线、一条底线,但是仅仅关注耕地的数量问题我们还要更关注耕地的质量,就是怎么大力促使施加有机肥,我想一方面是要怎么样推动有机肥的产业化,我们要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相对化肥来讲有机肥的肥成效比较慢,成本也比较高。我们也正在摸索怎么能形成一套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措施。

第二篇: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附件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行扶持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2〕62号)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税收支持政策,给予相关金融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对示范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 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和推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保险、科技、用地、用电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

一、财政政策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为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每年安排5亿元(2014年增至6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户和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藏库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1994年起专门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产业化经营项目,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发展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999年财政部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农副产品初加工列入综合开发的支持内容,“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73亿元,2012年达到36亿元。

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扶持项目。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贫困地区带动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支持。2004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认定 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据统计,在扶贫龙头企业中,80%以上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把支持农产品加工、推动建立一批集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拨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达381亿元。

二、税收政策

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优惠。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财税字〔1995〕52号),把部分初加工产品也列入农产品范围,通过外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13%。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财税〔2012〕38号),在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加工行业先行试点,将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由现行的13%修改为纳税人再销 售货物时的适用税率,进一步减轻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农产品加工业所得税优惠。2008年1月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作了具体规定,把农产品初加工列为所得税免征范围。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26号),进一步规范了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相关事项进行了细化。

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在《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以外的,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9〕88号)提出,自2009年6月1日起,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部分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三、金融支持政策

农产品加工业信贷资金支持。2010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的紧急通知》(银监办发〔2010〕350号)提出: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压缩非农贷款,增加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信贷资金;在农村基层网点开设涉农贷款专柜,建立贷款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授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户和企业,根据资金需求状况确定信贷投放的时机和额度,科学把控投放进度;按市场原则确定利率水平,合理、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严禁“一浮到顶”。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 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提出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等。2014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42号)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满足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201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提出,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深入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对金融机构执行涉农信贷政策情况进行通报、督导,并加强评估结果与货币政策工具等的结合运用,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信贷支持的政策导向效果。

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产品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3〕78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42号)提出,着力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涉农企业票据优先贴现等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对资信好的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付金保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购销储相关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大多数贷款均实行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

中小企业融资和骨干企业上市。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给予保费补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明确,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 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2014年8月1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对融资服务费、贷款承诺费、财务顾问费、资金管理费等二十多项涉及小微企业的收费实行优惠;农业银行免收“三农”客户小额账户服务费、工本费。

四、投资政策

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编制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产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玉米主食、休闲和方便食品;在玉米主产区和加工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11〕6号)中要求“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企业”时,要提交“安 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查。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大米、面粉加工和玉米深加工纳入限制类。

五、保险政策

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发展,中央财政相继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奖补政策,惠及农产品加工相关领域。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提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

六、科技支持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在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技术创新资助等方面制 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对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七、用地优惠政策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东北、中部土地利用方向中提出“保障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能源等产业发展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高土地资源综合效益”,“合理安排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和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用地,适度增加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八、用电优惠政策

2013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973号),扩大农业生产用电范围,对单个农户及规模化生产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明确了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不再仅局限于农户,而是扩大到所有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活动的用电。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灌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九、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提出,2010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提出: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2012年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由128.7亿元扩大至141.7亿元,以后逐年增加。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50亿元,分5年到位,2012年安排30亿元。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3〕87号)提出,要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由地方人民政府参股和控股部分担保公司,以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政府主导的再担保公司,创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适当放宽创业板市场对创新性、成长性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尽快启动上市小微企业再融资;继续对小微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2014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提出,小型微型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投资项目,进口项目自用且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在职职工总数20人以下(含20人)的小型微型企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可按规定销售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政策;为小型微型企业免费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

2014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明确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企业将减半计征。

十、产业化发展政策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且进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用设备,在现行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龙头企业购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保障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的合理用地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中小型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向龙头企业倾斜。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各自业务范围内采取授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满足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要将中小型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全面清理取消涉及龙头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梳理)

第三篇:解读《全国现代农业规划2011-2015》

奏响现代农业最强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诞生记

作者:李炜

五年,历史长河的一瞬,机遇稍纵即逝。“十二五”这五年,中国农业发展之路如何走?有一份亮丽的规划可以让你直击其时间表和路径图。这个规划就是《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该《规划》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展望“十二五”,提速现代农业时不我待。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2012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大工程、政策举措,着实振奋人心。

该《规划》的编制出台,创造了国内两项第一: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实施农业行业专项规划,第一次编制全国性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凸显了建设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面对关键时刻、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描绘未来五年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举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必须迎头赶上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最新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规划》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想,注定会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按照我国“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全国就要实现全面小康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国家而言,“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农业而言,则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的重要机遇期。

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遵循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十二五”之路必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段不寻常的里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抓住关键的5年,奏响现代农业最强音,《规划》由国务院发布,不同凡响。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说,“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幅

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回眸近年来,几乎每年并非风调雨顺,旱灾、水灾、冻灾频发,正因为政策给力、措施得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粮食生产“八连増”,创造了农业生产发展前所未有的黄金八年。

再用5年黄金期,统筹城乡发展,在“三化同步”中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令我们豪情满怀。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和要求,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和《国务院20 11年专项规划审批计划》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牵头,多个部委参与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起草工作自2010年5月紧张有序地展开„„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规划》起草工作始终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凝结着农业部门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是部门大合唱的生动实践---

深入调研广听意见 凝智聚力字斟句酌

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延续数千年的国度中,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新课题。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与编制《规划》,作为支撑和配合《纲要》实施的18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亲自主持开展了“十二五”规划重大专题调研,组织5个调研小组,围绕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多年来想解决应解决而未解决的长期性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16个调研报告。同时,农业部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了25项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规划起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7月2日,韩长赋部长在编制情况汇报会上讲话时开宗明义:现代农业规划既不是综合的,也不是单项的,以前没有编过,具有挑战性,一定要编好。内容上要抓住主产区、优势区、示范区这“三个区”,突出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这“三个重大”,这就是聚焦点。

坚持“顶层设计、上下联动”,起草组十分注重集思广益、广征博采。2010年8--9月,起草组分别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就规划提纲征求了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厅局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关同志的意见。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农业部会同各参与部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认真梳理今后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的环节和领域,力求努力实现《规划》战略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起草班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在各参与部委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与积极支持下,2010年9月底形成了《规划》框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5月份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在近一年紧张有序工作的基础上,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部领导亲自主持研究起草讨论过程。韩长赋部长主持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主持召开高层专家和涉农企业家座谈会,对规划编制多次做出明确指示;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规划文本进行讨论、修改。二是贯彻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衔接过程。规划起草过程中,分别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会议精神,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征求意见过程。在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下,农业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和开门编规划的理念,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有力促进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稿、二稿、三稿,数易其稿,讨论、研究、修改,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起草组全体同志兢兢业业、聚精会神地投入紧张的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20多次全体会议。起草过程中,大家不遗余力,克服千辛万苦,坚持千锤百炼,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密切沟通,多方协调,《规划》稿就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婴儿,终于迎来了呱呱坠地的时刻。2011年8月底,农业部将《规划》代拟稿正式报送国务院,9月份按国办要求补充征求8个部委意见,10月中旬将补充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吸收补充征求意见后的规划稿、编制说明一并报送国办。

“起草《规划》的那段日子,发展计划司办公室里的灯经常彻夜通明,大家对每句话都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确保严谨、科学,同志们非常辛苦,但毫无怨言。”回忆起为《规划》而日夜奋战的那段日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副司长十分感慨。

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的环节和领域,鲜明提出重大工程与重大政策,形成《规划》的突出亮点--

规划内容务实 发展举措管用

这是一幅现代农业的国家蓝图,它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展示了一条豪迈的跨越路径。《规划》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突出亮点在于“八大任务”、“十四大工程”。《规划》第一部分主要对发展形势进行综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做出“十二五”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机遇期的总体判断,得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基本结论。

《规划》第二部分首先阐明了鲜明的指导思想。可概括成“一二三四五”:围绕“一个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两个目标”,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民增收;提升“三个能力”,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发展“四个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加强“五个支撑”,即科技、装备、体制、人才、政策支撑。

在此基础上,《规划》第二部分接着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5项原则”,即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等原则。

《规划》第二部分压轴的一段便是“发展目标”:从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生态环境、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等7个方面提出了27个具体发展指标。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和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在“重点任务”为题的第三部分,从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部署出发,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给,13亿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受耕地持续减少,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影响,今后几年我国粮食生产仍将面临很大压力。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打造中国人的“铁饭碗”,当是“头等大事”。《规划》重点任务的第一条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让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场)推进,力争实现优势产区、主要品种全覆盖。

除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无疑是《规划》重大任务部分的又一亮点。《规划》提出,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规划》第四部分提出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

展。这是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进行功能类型区划的一个创新之举。其中,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农垦规模化农业区和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了生态保障功能。

第五部分是重大工程,这是聚焦的核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出了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1 4项重大工程,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工程、渔政渔港建设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和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最后一个部分是重大保障措施。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实基础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的思路,提出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这些综合措施,构成了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

越是在经济环境不确定、通胀压力加大的时候,农业的基础作用就愈加凸显。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既要对发展中的困难有预见有对策,更要对未来有目标有追求——开启新征程 铸就新辉煌

从南国水乡到北疆牧场,从东部沿海到西域高原,站在“辉煌十一五”的起点上,中国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渐次展开。继往开来,“十二五”现代农业规划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我们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八项重大任务、十四个重大工程„„《 规划 》是在客观务实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的成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再次吹响了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动员令。落实《 规划 》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光荣。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农业部门有效应对困难多、起点高、任务重、难度大的挑战,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已有多项重大行动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这也是近16年来第一次。这一年,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全国首批认定了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在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出台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循环农业技术等为重点,启动了一批农业行业科技项

目;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设,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建立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产、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不仅如此,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建设中进行着生动的实践和探索。江苏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浙江在人多地少等资源条件制约中,紧紧围绕“市场”和“创新”,既保粮食安全又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态,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稳步推进,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湖南启动了“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

纵览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历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一个“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

新征程、新起点,新目标、新追求。蓝图在胸,信心在握,让历史告诉未来,“十二五”中国农业新的跨越之举。

第四篇:政策解读

《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

并行制度的意见》政策解读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2015年1月15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予以印发。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2006年我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以来,相关配套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基层公务员,特别是在县以下机关公务员,因受机构规格等因素限制,职务晋升空间小、待遇得不到提高的矛盾仍然突出,急需加以解决。从目前情况看,公务员提高待遇主要靠晋升职务,级别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组部、人社部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要求,经反复调研,起草了《县以下机关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通过,由中办、国办印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人民团体)贯彻执行。

2.意义: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意义重大。

—1—

首先,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基层公务员晋升的“天花板”,拓宽基层公务员上升空间。2014年初中央下发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意见规定,乡镇可以设科级非领导职务,此前是不允许的。如今又出台新的制度,共同为基层公务员,特别是乡镇公务员的晋升搭建了“立交桥”,或将改变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

其次,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改善长期扎根基层的公务员的待遇。由于我国公务员薪酬待遇主要与职务和职级捆绑,一个公务员职务职级的高低,与其收入关系密切。此前,一个在乡镇工作20年的科员的工资,甚至可能比不上一个工作刚刚满5年但任副科级领导职务的本科毕业生,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建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再者,建立了合理的职级上升通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现象。

3.什么叫职务与职级并行:根据《公务员法》和2006年国家工资改革相关政策,国家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共10个层级(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有8个层级(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而公务员级别共有27个职级(即1-27级)。职务与职级是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相对分离的。职务反映职级,—2—

职级对应一定的职务,职务职级都与工资挂钩。从功能上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职务的设置给公务员带来权力以及责任义务的承担,职级的设置给公务员带来物质利益以及职业尊严的满足。推行职务与职级的并行,实质是使职级真正成为公务员的一条独立的职业发展阶梯。那些不能晋升职务的公务员,也可以通过晋升职级获得合理的待遇和尊严。

二、《意见》基本精神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详见《意见》。

(二)制度的主要内容

1.职级的设置。(在已有职务的同时),对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设置了5个职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和正处级。

2.职级晋升条件。公务员晋升职级,主要依据任职年限和级别。一是晋升科员级须任办事员满8年,级别达到二十五级。二是晋升副科级须任科员或科员满12年,级别达到二十三级。三是晋升正科级须任副科级或乡科副职、副主任科员满15年,级别达到二十级。四是晋升副处级须任正科级或乡科正职、主任科员满15年,级别达到十九级。五是晋升正处级须任副处级或县处级副职满15年,级别达到十七级。任职年限,从晋升职级或正式任命职务之月起按周年计算,满12个月为1周年。任现职级或职务期间每有1个考核为优秀等次,任职年限条件缩短半年;每有1个考核为基本称职等次,任职年限条件延长

—3—

1年。

3.职级晋升办法。对达到规定任职年限和级别条件的公务员,依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在本单位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民主测评,经考核合格的晋升职级。公务员晋升职级,应包括初核、民主测评和考核、公示、报批等环节,按所任职务的管理权限进行审批。

4.职级晋升后的待遇。公务员晋升职级后,享受相应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待遇。

5.职级晋升后的管理。公务员晋升职级后,工作岗位不变,仍从事原岗位工作。晋升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按现行规定执行。

(三)实施范围

实施范围包括县(区)和乡(镇)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机关和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已进行公务员登记备案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备案的在编人员。机构规格高于正处级的县(区),其所属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等不列入实施范围。

中央和省驻列入实施范围的县(区)正科级及以下单位中,已进行公务员登记备案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备案的在编人员,参照执行。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公务员建立职务与职级

—4—

并行制度的办法另行制定。相关办法出台前,暂按此执行。

二是公务员晋升职级后兑现待遇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渠道解决。

三、关于我区贯彻《意见》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学习宣传。利用综合性大型会议,组织广大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学习知晓政策,让广大公务员及时领受中央政策的温暖。

(二)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做好实施前期准备工作。深入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相关单位先行做好人员摸排工作。

(三)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汇报,争取政策早日落实兑现。做好沟通衔接,及时关注《意见》的具体贯彻要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办实。

—5—

第五篇:政策解读

剑阁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问答

1.问: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 答: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可以使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广大贫困群众尽快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早日脱贫奔康。同时,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2.问: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尊重自愿,积极引导;多样选择,搁实“靠牢”;政府组织,民主管理;居(住)产(业)结合,增收为要;严控面积,超标“无效”(不补);美观适用,要素配套。

3、问: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有哪些?

答: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边远高寒山区、洪水淹没区、地灾多发区以及生态脆弱、资源匮乏、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简称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需要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简称同步搬迁户)。

4.问: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如何确定?

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脱贫或者未纳入“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但又有

— 1 — 搬迁意愿的贫困户,乡镇可以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再按增一减一原则调整录入。

5.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建房审批程序有哪些? 答:按照户主申请、村委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签订搬迁协议的程序进行。

6.问:如何核定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补助人口? 答:2015年12月31日前在同一户口簿上的、具有剑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补助依据,申报补助时以第一次打款时家庭实际自然人口为准,第一次打款后家庭实际增加的人员不列入搬迁补助对象,减少人员也不减少补助资金。

7.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有哪些?由谁来确定? 答:主要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集中安置主要指到统一规划的集中安置点建房;分散安置主要包括插花新建安置、村内自主搬迁安置、购买合法商品房、投亲靠友、购买农村空置房安置等。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由搬迁户自主选择安置方式。

8.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如何规划选址? 答:安置点选址由乡镇组织,在充分征求搬迁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安置地点和规模,经国土局、规划局审核后,规划部门牵头编制规划后实施。推行“三靠三进”搬迁安置。即: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产业带)规划建设安置区;允许搬迁户进县城、进集镇、进聚居点。

— — 9.问: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标准是怎样的?

答: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坚持不超标、不攀比、不豪华、不空置,扶贫搬迁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5㎡。国家规定扶贫搬迁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一是考虑不加重扶贫搬迁户负担,保障其基本住居需求;二是引导扶贫搬迁户转变住居观念,不贪大求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10.问: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有没有最高限额规定? 答: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和我县农村实际,1人户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含附属用房);2人及以上的户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可建建筑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的附属用房,宅基地面积不得突破《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

购买合法商品房单户面积最低不低于5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乡(镇)集镇、农村建房单户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不含附属用房)。

11.问:只有1人或2人的贫困户家庭如何建房? 答:对1-2人的建卡贫困户,由乡镇、村委会购买安全闲置房免费让其居住,集中统建安置住房或者统建不超过50平方米的联合式单元房。购买的闲置房、统建安置房、统建的联合式单元房产权归乡镇或村委会所有(对购买闲置房、统建的住房,资金仍然打到农户卡上,卡由村廉勤委统一保管,统一支付购房及建房材料等费用)。

— 3 — 12.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能否扩建住房?

答:在占地面积不再扩大的基础上,搬迁对象在稳定脱贫后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经书面申请,村乡(镇)审核同意后,5年后可以加层扩建。

13.问:非建档立卡人口同步搬迁有哪些条件?

答:主要条件是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生活在同一迁出地,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性质,可实施同步搬迁到统一规划的集中安置点进行安置。

14.问:易地扶贫搬迁建(购)房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补助。采取人、户、面积三者相结合的方式,1-2人户按2人户计算,以1-2人户5万元/户补助为基数,分类别进行补助:一是到县城购买合法商品房每增加1人按每人4.5万元补助;二是到普安、城北城市规划区购买合法商品房每增加1人按每人4万元补助;三是到乡(镇)集镇集中建、购买合法商品房每增加1人按每人3万元补助;四是到乡(镇)统一规划的村组集中安置点建房每增加1人按每人2万元补助;五是农村分散安置(含插花安置、购买农村闲置空房、投亲靠友)每增加1人按每人1.8万元补助。以上五类补助标准中含附属设施用房、水、电、沼气及建新拆旧和旧宅基地复垦补助资金。

15.问:未纳入搬迁的贫困户是否给予易地扶贫搬迁补助? 答:不可以,如果中期调整又纳入了的建档立卡“移民搬 4 — — 迁一批”的贫困户,可以给予补助。

16.问:同步搬迁户可以享受哪些建房补助政策? 答:同步搬迁户可以免费享受集中安置点形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住房建设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住房建设面积参照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建房标准执行,建新必须拆除旧房,拆旧必须复垦或退耕还林方能享受补助。

17.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从哪里来?

答: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五部分构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内补助资金、省级财政筹集的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承接的长期贴息贷款和农户自筹资金;同步搬迁补助资金由县财政筹集资金解决。

18.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是否可以纳入乡镇统筹调剂? 答:不可以,只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住房建设、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9.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如何管理?

答:县平台公司(剑雄农业公司)设立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户,承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转贷资金的核算,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按下达渠道的规定执行,国农公司转贷资金按有关政策执行,两类资金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度,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资金使用性质分类管理。

20.问:如何拨付购房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

— 5 — 答:对购买商品房、闲置空房、投亲靠友安置的搬迁贫困户需将规定的资料、证明、证件具备齐全,且面积符合规定,并拆除旧房、宅基地复垦或退耕还林后,一次性拨付建房补助资金。

21.问:如何拨付自建房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答:搬迁对象建房补助资金实行一卡通打卡直发,分四次进行拨付,即按“30%、30%、20%、20%”拨付。第一次拨付:农户建房全面启动后,经村、乡(镇)审查认定面积等符合规定,需提供现场启动图片资料拨付补助资金总额的30%;第二次拨付:农户建房主体工程完工拨付30%;第三次拨付:经乡(镇)、县两级验收合格,并入住新房后拨付20%;第四次拨付:拆除旧房和复垦后再兑现20%的建房补助资金。

22问: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的用途是什么?

答: 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仅限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安置住房建设。

23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是多少?按怎样的程序操作?

答:投资规模按搬迁人数每人3.2万元规划建设,根据安置区的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缺啥建啥的原则包干使用,需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程序组织建设。

24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怎样拨付?

答:根据《剑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的规定,如 6 — — 果村民自建,项目启动时拨付项目资金的30%,工程量完成100%时拨付项目资金的60%,竣工验收后拨付项目资金的10%;如果发包,项目启动时拨付项目资金的30%,工程量完成100%时拨付项目资金的50%,竣工验收审计后拨付项目资金的10%,剩余10%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项目交付使用一年后,由项目乡(镇)组织项目村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

25问: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报账资料有哪些? 答:施工单位在申请拨款时必须提供:资金拨付审批表、税务发票、施工队伍确定相关资料、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工程预决算书、审计报告、阶段性和隐蔽性工程验收记录原始凭证、工程建设对比图片、有关会议纪要文字、影像等证明材料。

26.问:进城进镇购房搬迁安置的贫困户申请补助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答:选择进城镇购房安置的,须提供在房管局备案的房屋购置合同原件(二手房需提供过户后的房屋产权证)、付款依据原件、纳税票据、户籍迁移等证明材料,并完成拆除旧房和土地复垦或退耕还林。

27.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如何调剂? 答:由乡镇会同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村民协商作用,采取“互换土地、自占自调、统一调配、经济补充”,根据地块位置和地力产值等因素,自主协商换地补偿价格,落

— 7 — 实建房用地。

28.问:安置点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计入安置房建设成本?

答:安置点内道路、污水处理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统一建设,扶贫搬迁户和随迁户均不承担费用。凡入户的管、网、线、表等由安置搬迁户自行负责。

29.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城进镇购房后其户口是否需要转为城镇户口?

答:“十三五”前国家优惠政策重点向农村倾斜,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十三五”后国家优惠政策将重点向城镇倾斜。鼓励搬迁对象将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不强迫搬迁户转户口。

30.问:迁入城镇的贫困户,可享受哪些社会保障? 答:对迁入城镇并落户的贫困人口,符合政策规定的,可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保障和技能培训。

31.问:扶贫搬迁户可否重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户补助资金?

答:不能。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补助。

32.问:进城进镇可否再规划安置区?新建安置区建设用地使用什么性质土地?

答:(1)进城进镇,若有足够存量合法商品房,鼓励搬迁户购买合法商品房(产权房),原则上不再规划集镇安置区。

— —(2)新建安置区进行安置的原则使用乡镇集体土地进行建设。33.问:安置区是否建设畜禽圈舍? 答:按安置区规划确定。

34.问:聚居点建设规模如何确定?

答:根据搬迁群众意愿,提倡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聚居,适度集中,每个集中安置点宜控制在5-20户,每个村可以建设多个集中安置点,要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建设前庭后院、错落有致、安全适用的住房,严禁出现新的“军营式”与“夹皮沟”布局。

35.问:易地扶贫搬迁后,原有房屋是否可以保留? 答:不可以。安置后,收回搬迁户原有宅基地使用权,注销搬迁户原有住房产权并拆除复垦,复垦后交回原集体经济组织。

36.问:贫困户不愿搬迁、不愿意拆除旧房怎么办? 答:贫困户不愿搬迁的、不愿意拆除旧房的不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根据其住房现状,可申请调整纳入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保障其安居。

37.问: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是否保留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

答:保留。鼓励流转给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38.问:搬迁户有什么后续发展政策?

答:根据安置地产业发展、搬迁对象的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扶持有生产经营能力的

— 9 — 搬迁农户流转农民的土地,从事规模经营。鼓励搬迁农户成立或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当地农民同等的产业政策待遇。

支持乡镇和村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好用活退耕还林等政策,采取“搬迁+园区、搬迁+旅游、搬迁+物业、搬迁+专合、搬迁+流转、搬迁+劳务”等途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持续增收等问题,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39.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档案管理如何规范? 答: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规范全过程档案管理,包括搬迁对象台账、“一户一档”(申请书、户主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新旧房屋对比照片、原宅基地面积)、工程建设、规划、施工图设计、清单预算、工程监管、竣工验收、审计决算等资料)、资金管理(含拨付使用情况及支付台账等)、拆除复垦(含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图片等)、搬迁对象销号、社会保障、扶持措施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县以工代赈办、县平台公司和项目乡镇要确定专人负责档案收集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结束后,所形成全部档案移交县档案局管理。

40.问:对政策不清楚,向谁咨询?

答:可向当地村两委、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乡镇人民政府咨询,也可以直接向县以工代赈办咨询。

— —

下载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关于对《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 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解读 本次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相比较之前的就业创业政策有很大的创新......

    全国科技政策1128-1202解读

    ☆规章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 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

    农业部解读一号文件

    农业部解读一号文件:谁来种地已成严峻问题 农业部解读一号文件:谁来种地已成严峻问题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董峻、于文静)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1日......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

    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7)解读

    (2015年——2017年) 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 2015年4月 1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5年——2017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小编推荐)

    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 导语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我部认真贯彻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贫困地区发展实际,采取超常......

    反腐政策解读

    反腐政策解读 中共十八大提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从两次重大会议关于反腐政策的措辞来看,中国共产党汲取了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充分认......

    工伤保险政策解读

    工伤保险政策解读 1、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375号)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