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问题学生课间五分钟谈话实录
与问题学生谈话记录
引子:一封塞在门底下的学生来信反映,早晨乘车上学的时候,她的笔袋连同里面的所有文具都丢失了,后来得知是我班的一个同张天雷捡到,在未查找失主的情况下,这个同学把笔袋里的文具分给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是个问题学生。
找了一个课间,我跟他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老师:“现在 办公室 里就我们两个,我所认识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二是特长发展很好的,三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你说,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学生:“属于第三种类型的”。
老师:“最近发生了一件不大但影响很不好的事情,你知道不知道?”
学生:“我知道,老师,我拿了一个同学的笔袋,并把里面的文具给分了。老师,事情是我做的,我承认错了。”
老师:“先别急,我给你念一下这个丢失文具的同学是怎样说的。”(以下是摘录写信同学的话:„„我很不赞同他的做法,因为没人倾诉,所以我选择用写信的方式写给您,我怕别人说我小题大做,不至于。但是自己真的经历这件事觉得十分不能原谅他,十分气愤。„„
老师,请不要在大会上或者 公共 场合说明这件事,会伤到他的自尊,您在百忙中读了我的信,就当作是一首小插曲,我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满,一举两得„„)
学生:“老师,我承认错了,我自己拿钱把文具买了,还给那个同学吧。”
老师:“你知道错了,并且敢于承认错误,这很好,首先应该给以肯定,但是我们常说:不以恶小而为之。请记住:别人的东西再怎么不好,那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再怎么好,那也是别人的。我们任何人,没有权利将别人的物品据为己有。你现在能承认错误,这很好,但
我有个提议:不要买文具给那个同学了,你的那些和你关系不错又得到了文具的同学,他们也必须知道那样做是错误的。这样吧,给你一天的时间,将所分的文具都追回来,我替你归还给那个同学,怎么样?”
学生:“好的,我会做好的,请老师放心。”
老师:“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也快上课了,去吧。”
教育反思:谈话结束,我深有感触。怎样能做到既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令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尽管这件事情的后续工作还没有完成,这个学生也可能不会因这一件事而有根本的转变,但我相信,我对此事的处理会在这个犯错误的学生心中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记。我期待着,在对待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做老师的,不轻易地把学生的错误归结为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以更多的耐心,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多给学生一份信任,我们便会多一份收获的 希望。
第二篇:问题学生谈话记录
谈话学生:王雪
年级:初二 学生特点:
性格极其内向,说话声音不清晰。上课时心不在焉,做别的事情,甚至打瞌睡。对于老师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甚至连问题也听不懂。作业马马虎虎,有时不交,有的还是抄袭的。对美术专业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谈话目的:
了解他专业学习的具体困难,分析造成专业学困的原因,增强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习专业的持久兴趣。谈话记录:
通过谈话了解到他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常常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爱和别人交流,从小学开始就不爱说话。喜欢玩游戏,玩手机。学习习惯不好,作业不认真,书写马虎,有时不做。很聪明,语文成绩很好。他也说上专业时认真听也能听懂,对于有兴趣的内容能学会。希望老师课堂上多一些活动,增加一些游戏,情景对话等互动内容。要求他从小事做起,首先要认真完成作业,步奏规范。上课时老师会多留意他,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要敢于回答。课后有不懂的地方要来找老师,老师也会安排班上专业较好的学生帮助他。在课堂上老师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告诉他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的范例不胜枚举。能否学好专业关键在于要有信心,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要不怕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跟进措施:
设定容易完成的目标,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专业带来的快乐,进而产生学习专业的持久兴趣。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拟在以后多观察他的特长和兴趣点,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经常与其谈心,并建立该生学习成绩与兴趣变化档案。
第三篇:朱镕基与清华校友谈话实录
朱镕基与清华校友谈话实录
2011年05月25日 16:58 来源:凤凰周刊
字号:T|T
4530人参与63条评论打印转发
清华百年校庆,面对师生的热情欢迎,朱镕基抱拳致谢。
核心提示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清华师生座谈中,直言不讳地就分税制、土地财政、城市交通、义务教育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清华师生座谈中,直言不讳地就分税制、土地财政、城市交通、义务教育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攻击分税制,根本就是无知!无知还透顶!”
谈及分税制,朱镕基手拍着《中国农民调查》说道,攻击分税制,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造成农民贫穷的人,根本就是无知!无知还透顶!随后,朱镕基缓和了口气,说:“来的时候,我的女儿劝我不要发脾气,我忍不住了,还是要发脾气。这绝不是为了我个人,也是为了整个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分税制是1994年后推行的新税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是主要推手之一。
在此之前的1993年,中央政府财政能力降至历史最低点。于是,朱镕基采纳经济学家董辅等人的提议,决定“分灶吃饭”,中央与每一个省份磋商分税种类和比例,实行分税制。
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两个多月的时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17个省、市、自治区,苦口婆心解释中央要推行的分税制方案。其间,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并最终相互妥协。
推行分税制前后变化大致可总结为: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财政支出则是倒过来,中央拿7成,地方拿3成;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在名义上可以得到60%以上,甚至可占7成。不过根据相互间的妥协,中央仍须在自己的收入当中提取若干返还地方。
到2003年,朱镕基卸任时,分税制实施整整十年,财政的盘子从4349亿元增长到21715亿元,增长了将近四倍。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也恰于这一年出版。书中披露了安徽农村的现状,作者认为分税制改革的实质就是中央财政集权,中央出发点虽好,但造成地方财政弱势。诸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等费用,中央都甩给了地方,但地方没有钱,最后就都转嫁到了农民头上。
在清华座谈现场,朱镕基列出2010年财政收入数据予以批驳,其中提及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账数据,此前尚未有官方披露过。
朱镕基说:“去年全国财政收入83000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000亿,两者相加是73000亿,占了大部分啊。中央财政收入多少?是15900亿(注:原话如此),占83000亿的20%左右吧。92、93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是28%、27%,现在20%都不到,怎么能说中央把税都收上去了,收得过多呢?”
不过朱镕基对分税制亦有反思,“当然我们还有缺点,主要是返还支付的方式。”
由于收上来的相当一部分钱只是中央财政过了一下手,又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形式补助给各地,使得中央财政和中直部门从中权力大增。
朱镕基说:“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的工作做得不好,要靠地方‘跑部钱进’,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拿到,分税制有缺点,但我负的责任不是主要的,因为我当时就说,分税制改革没有完,要继续进行。”
“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
朱镕基在清华说:“最近呢,还有一种谬论呢,国外的报纸也有,国内的报纸也有,说这个房地产项目这么沉重,都是过去这个分税制搞坏了,说税收都收给中央来了,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狗屁!”座谈现场爆发大笑,连一旁的刘延东也不禁掩口而笑。
从2005年起,大陆楼市价格开始了暴涨历程。由此而起的诸多社会抱怨中,对分税制的声讨此起彼伏,亦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称,高房价的深层原因是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地方倚重土地财政直接推高房价,且使地方政府被房地产业绑架,阻挠中央调控楼市政策落实。
对此论调,朱镕基说:“(财政收入)总共8万亿,一来一回(地方)收回来7万3千亿,还少啊?还没钱?现在地方有的是钱。这房地产(问题)根子就是房改政策错误。这个不讲,你们看书。”
朱镕基说:“我们制定了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是房地产的钱,都收给地方政府,而且不纳入预算,这不得了。这个钱就是搜刮民膏,所以把地价抬得那么高。这个绝对不是分税制的错误。地方没少收钱。”
朱镕基对清华的学生说,房改更多的失误就不多讲了,请大家多看书(注:即指将要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
清华百年校庆,面对师生的人情欢迎,朱镕基挥手向大家问好。
“我们什么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了?全世界都笑了。”
朱镕基清华座谈时,谈到了即将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最后一篇文章的选取。据他回忆,最后一篇文章本来要选其最后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题为《值得纪念的五年》,内容是总结任总理的五年。
临近《朱镕基讲话实录》(试印本)快要出版的时候,朱镕基又想起一篇文章。那就是卸任总理的前一个月,2003年的2月1号,农历春节,他去拜访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所做讲话,讲话不长,占了书的最后两页。
新华社当时对朱镕基此行有公开报道:11时50分,朱镕基来到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44路北官厅站,看望大年初一坚持运营的公交系统干部职工。
中央电视台当时的报道突出了朱镕基的讲话内容:“中国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还要大力发展环保型公交车,减少机动车污染,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朱镕基此次在清华再提这段往事,他说:“那是我的(任内公开的)最后一次讲话,我拜托大家别拿公款去买小汽车,去补贴小汽车,拜托大家多发展公共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吧。如果这么做了,何至于有今天。如果那时候照我说的做了,现在北京就不会那么堵车了。”
朱镕基又说:“现在有个‘荣誉’,我是不把它当做荣誉的,叫做‘中国引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我心里想,我们什么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了?全世界都笑了,他们是把我们这里当做市场了。”
“现在的义务教育怎么样?好多同学都辍学了。”
朱镕基又说,上海车展上有的名贵小汽车一辆一亿多,还有不少企业家买飞机,而农村呢,有的地方依然吃不饱,我们解放了这么多年,农村的居民这么贫苦。我从来不主张财政补贴发展汽车工业,我主张全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朱镕基说,农村的学校,一人一杯牛奶,一个鸡蛋都吃不到,青海省仅是800人的试点能吃到,青海省有3万中小学生,800人跟3万人怎么能比啊?
朱镕基痛心地说道:“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怎么样?(农村)好多同学都辍学了,都提前去城市里打工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界未达到4%。”但实际上,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并未实现。
在讲这番话前一个小时,朱镕基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参加清华大学机电系1951届毕业60周年同学聚会时,也谈及此问题。陪同的刘延东在走出人文社科图书馆赶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途中,对朱镕基的一位同班同学说,我是来接受批评的,不过教育投入也是在增加,以前教育投入占GDP达不到4%,就快要达到了。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其中,关于经费保障一章,表述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对这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朱镕基批评其中不少是“空话”。
朱镕基谈及高校扩招,他说“我不主张发展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大学干什么呀,我刚才问了我的同班同学,我刚进清华的时候,1947年清华才有两千人,现在几万人就不知道了,清华几万人说得过去啊,一个吉林大学也要七万五千人,大学出了不少(学术上的)假冒伪劣,教授都去造假,剽窃论文,这样搞下去......你还是先把义务教育搞好嘛。”
朱镕基由义务教育谈及国民教育,他以日本大地震为例,说“这次日本大地震,日本的国民损失这么大,连我们都胆战心惊,但老百姓普遍不惊,还是讲礼貌,还是讲公德,在这中国是做不到的,中国要是碰到这么大的地震就乱了套了,这个国民性的养成一定要从国民教育开始。”
朱镕基又说:“你不花大力气搞国民教育,就出很多问题,现在很多人唯利是图。”
(文中涉及朱镕基讲话均系根据录音视频整理)
第四篇:朱镕基与清华校友谈话实录
朱镕基与清华校友谈话实录
核心提示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清华师生座谈中,直言不讳地就分税制、土地财政、城市交通、义务教育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清华师生座谈中,直言不讳地就分税制、土地财政、城市交通、义务教育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攻击分税制,根本就是无知!无知还透顶!”
谈及分税制,朱镕基手拍着《中国农民调查》说道,攻击分税制,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造成农民贫穷的人,根本就是无知!无知还透顶!随后,朱镕基缓和了口气,说:“来的时候,我的女儿劝我不要发脾气,我忍不住了,还是要发脾气。这绝不是为了我个人,也是为了整个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分税制是1994年后推行的新税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是主要推手之一。在此之前的1993年,中央政府财政能力降至历史最低点。于是,朱镕基采纳经济学家董辅等人的提议,决定“分灶吃饭”,中央与每一个省份磋商分税种类和比例,实行分税制。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两个多月的时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17个省、市、自治区,苦口婆心解释中央要推行的分税制方案。其间,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并最终相互妥协。
推行分税制前后变化大致可总结为: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财政支出则是倒过来,中央拿7成,地方拿3成;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在名义上可以得到60%以上,甚至可占7成。不过根据相互间的妥协,中央仍须在自己的收入当中提取若干返还地方。
到2003年,朱镕基卸任时,分税制实施整整十年,财政的盘子从4349亿元增长到21715亿元,增长了将近四倍。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也恰于这一年出版。书中披露了安徽农村的现状,作者认为分税制改革的实质就是中央财政集权,中央出发点虽好,但造成地方财政弱势。诸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等费用,中央都甩给了地方,但地方没有钱,最后就都转嫁到了农民头上。
在清华座谈现场,朱镕基列出2010年财政收入数据予以批驳,其中提及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账数据,此前尚未有官方披露过。
朱镕基说:“去年全国财政收入83000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000亿,两者相加是73000亿,占了大部分啊。中央财政收入多少?是15900亿(注:原话如此),占83000亿的20%左右吧。92、93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是28%、27%,现在20%都不到,怎么能说中央把税都收上去了,收得过多呢?”
不过朱镕基对分税制亦有反思,“当然我们还有缺点,主要是返还支付的方式。”由于收上来的相当一部分钱只是中央财政过了一下手,又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形式补助给各地,使得中央财政和中直部门从中权力大增。
朱镕基说:“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的工作做得不好,要靠地方‘跑部钱进’,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拿到,分税制有缺点,但我负的责任不是主要的,因为我当时就说,分税制改革没有完,要继续进行。”
“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
朱镕基在清华说:“最近呢,还有一种谬论呢,国外的报纸也有,国内的报纸也有,说这个房地产项目这么沉重,都是过去这个分税制搞坏了,说税收都收给中央来了,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狗屁!”座谈现场爆发大笑,连一旁的刘延东也不禁掩口而笑。
从2005年起,大陆楼市价格开始了暴涨历程。由此而起的诸多社会抱怨中,对分税制的声讨此起彼伏,亦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称,高房价的深层原因是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地方倚重土地财政直接推高房价,且使地方政府被房地产业绑架,阻挠中央调控楼市政策落实。对此论调,朱镕基说:“(财政收入)总共8万亿,一来一回(地方)收回来7万3千亿,还少啊?还没钱?现在地方有的是钱。这房地产(问题)根子就是房改政策错误。这个不讲,你们看书。”
朱镕基说:“我们制定了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是房地产的钱,都收给地方政府,而且不纳入预算,这不得了。这个钱就是搜刮民膏,所以把地价抬得那么高。这个绝对不是分税制的错误。地方没少收钱。”
朱镕基对清华的学生说,房改更多的失误就不多讲了,请大家多看书(注:即指将要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
“我们什么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了?全世界都笑了。”
朱镕基清华座谈时,谈到了即将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最后一篇文章的选取。据他回忆,最后一篇文章本来要选其最后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题为《值得纪念的五年》,内容是总结任总理的五年。
临近《朱镕基讲话实录》(试印本)快要出版的时候,朱镕基又想起一篇文章。那就是卸任总理的前一个月,2003年的2月1号,农历春节,他去拜访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所做讲话,讲话不长,占了书的最后两页。
新华社当时对朱镕基此行有公开报道:11时50分,朱镕基来到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44路北官厅站,看望大年初一坚持运营的公交系统干部职工。
中央电视台当时的报道突出了朱镕基的讲话内容:“中国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还要大力发展环保型公交车,减少机动车污染,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朱镕基此次在清华再提这段往事,他说:“那是我的(任内公开的)最后一次讲话,我拜托大家别拿公款去买小汽车,去补贴小汽车,拜托大家多发展公共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吧。如果这么做了,何至于有今天。如果那时候照我说的做了,现在北京就不会那么堵车了。”朱镕基又说:“现在有个‘荣誉’,我是不把它当做荣誉的,叫做‘中国引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我心里想,我们什么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了?全世界都笑了,他们是把我们这里当做市场了。”
“现在的义务教育怎么样?好多同学都辍学了。
朱镕基又说,上海车展上有的名贵小汽车一辆一亿多,还有不少企业家买飞机,而农村呢,有的地方依然吃不饱,我们解放了这么多年,农村的居民这么贫苦。我从来不主张财政补贴发展汽车工业,我主张全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朱镕基说,农村的学校,一人一杯牛奶,一个鸡蛋都吃不到,青海省仅是800人的试点能吃到,青海省有3万中小学生,800人跟3万人怎么能比啊?
朱镕基痛心地说道:“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怎么样?(农村)好多同学都辍学了,都提前去城市里打工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界未达到4%。”但实际上,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并未实现。
在讲这番话前一个小时,朱镕基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参加清华大学机电系1951届毕业60周年同学聚会时,也谈及此问题。陪同的刘延东在走出人文社科图书馆赶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途中,对朱镕基的一位同班同学说,我是来接受批评的,不过教育投入也是在增加,以前教育投入占GDP达不到4%,就快要达到了。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其中,关于经费保障一章,表述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对这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朱镕基批评其中不少是“空话”。
朱镕基谈及高校扩招,他说“我不主张发展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大学干什么呀,我刚才问了我的同班同学,我刚进清华的时候,1947年清华才有两千人,现在几万人就不知道了,清华几万人说得过去啊,一个吉林大学也要七万五千人,大学出了不少(学术上的)假冒伪劣,教授都去造假,剽窃论文,这样搞下去......你还是先把义务教育搞好嘛。”
朱镕基由义务教育谈及国民教育,他以日本大地震为例,说“这次日本大地震,日本的国民损失这么大,连我们都胆战心惊,但老百姓普遍不惊,还是讲礼貌,还是讲公德,在这中国是做不到的,中国要是碰到这么大的地震就乱了套了,这个国民性的养成一定要从国民教育开始。”
朱镕基又说:“你不花大力气搞国民教育,就出很多问题,现在很多人唯利是图。”
第五篇:把握与问题学生临时谈话的文火与武火
把握与问题学生临时谈话的“文火”与“武火”
紧张的新学期开始,这么多学生中每天总有那么几起事件使班主任无法独立解决的时候来到了科办。我不是德育线上的,但我也关注着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问题,因为我也是名义上的班主任。
学生有不同层次、不能生活经历、不同理解能力等等差别的学生,在犯了相同错误之后,对问题的理解与认可程度和效果都是不同,外加沟通习惯的不同,对于科办德育线的负责人来讲,那真的是难上加难。
举个具体的例子吧,一般事情多的时候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一般学生的手机问题,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这种手法就像炒菜中的“武火”,收汁效果好,但是当某个学生会的老成员上课玩手机的时候,来到科办,情景就不一样了。
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收了起来,下课后学生到班主任办公室轻描淡写地说,“安个处分吧,把手机还给我!”班主任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想发泄,说:“已经交给科办了!你找德育副科拿”。于是学生一出发,班主任也赶紧赶往科办把手机交到副科手里,然而只说了一句“就说我早就交给你了”以后就来不及讲后面的话了,因为学生已经到了。
于是往常的那一幕谈话开始了……
但是,今天,这个就是学生会的,自以为了解学校的那套规章制度的,又明知故犯的人口气特别不一样,“不就是安个处分吗,把手机还我!”明显一副一时半会讲不通的自以为很聪明的样子使处理者愈发懊恼!
这样的学生需要教育,也需要家庭配合教育!需要挽救这样的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炒菜中的“文火”慢炖,要把他的“高明”防线逐道攻破!然后再用武火!
要去陪啊豹学习了,以后再说,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