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时间:2019-05-14 21: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第一篇: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2007年2月15日

2006年,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在部市场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全面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品牌”的中心任务,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保持了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地加快发展。

2006年,绿色食品总量规模稳步扩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有机食品提升了竞争优势,保持了规范、健康地发展,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截止2006年12月10日,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064家,产品5676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和11.8%;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4615家,产品总数达到12868个,分别增长24.9%和32.3%。实物总量超过72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0亿元,出口额近20亿美元,产地环境监测面积1.5亿亩。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7.9%,企业年检率达95%。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520家,产品总数达到2278个,分别比去年增长25%和78.4%。实物总量195.5万吨,产品年销售额61.9亿元,出口额1.1亿美元,认证面积4663.5万亩。

2006年,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近几年,绿色食品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稳中有升。2004-2006年,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8%、98.3%和97.9%,三年平均水平稳定在98%,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抽检结果表明,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总体稳定可靠,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经受住了国内外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检验。在今年农业部评定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有48个,占50%。

二是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以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化模式进一步拓展。2006年,有320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新申报企业的22.8%,比去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240家,占41.2%,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全国14个省份119个县(场)已创建151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原料品种达31个,基地面积4050万亩,产品年产量1878万吨。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420万农户直接增收2.1

亿元,户均增收50元。此外,中心还成功组织了对加拿大小麦局60万吨啤酒大麦、澳大利亚3家企业的102万吨啤酒大麦和2万吨小麦的认证,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大型部分食品加工骨干企业绿色食品产品的开发。

三是品牌效应日益增强。根据今年中心对全国28个省份154家大型超市的市场调查,绿色食品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平均高10-30%,部分产品高出1倍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日益受到国内大型主流商业连锁经营企业的青睐,并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作用下,发展绿色食品继续促进企业增效。根据中心对全国329家绿色食品企业的调查,82.1%的企业实现了增效。2006年,绿色食品产品续展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企业续展率达到52.5%,产品续展率达到64.8%,表明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进入了“以品牌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的良性轨道。随着绿色食品品牌国际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园艺、畜牧、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认证规模的扩大,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稳健发展,出口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20%以上,出口额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

四是部分地区发展步伐加快。部分地区政府推动力度加大,资源潜力和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湖北、山东、安徽在去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年认证产品又分别增长了11.2%、66.1%和66.0%。湖南、广东、河北等地区,今年申报的产品数分别比去年增长103%、79.8%和46.5%。黑龙江、辽宁、江苏、山东、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9个省今年开发的产品占全国产品总数的62.3%。

总的来看,2006年,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主流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全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全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总体发展概况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

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其密度首次突破了每4000人一店的瓶颈,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

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主要城市聚焦

急剧扩张

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不理想

从1997年11月上海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开张至今,上海的便利店发展已经走过了5个多年头。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业后3年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在商战最热的1999年,上海平均每2至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营业。1999年,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和罗森便利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好势头。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5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已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好德便利的加入使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更加激烈。2001年6月29日,沪上知名的农工商超市在便利店领域又刮起一阵旋风,到2002年底时其门店已超过500家。

据上海当地一家媒体报道说,“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全部亏损,十几家公司没有一家是赚钱的。”文章指出,上海连锁便利店目前正热火朝天地处于高速发展期,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然而,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也使上海便利店目前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

种种举动似乎都在印证着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一事实。谨慎布点

有亏有赢

广东便利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尽管深圳是我国便利店发展最早的城市,但与上海相比,其店铺数量明显少

得多。用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晓东的话说,深圳各商家都在谨慎从事。在深圳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便利店是香港7-11和本土万店通便利。2001年,万店通便利计划两年内开店500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而香港7-11由于设备成本过高,目前也没有逃脱亏损的窘境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便利店数量达近千家。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透露,从总体上看,广州便利店呈现直营店亏损,而加盟店赢利的发展趋势。东莞市以本土的美宜佳便利店最为突出。现已有480家的规模。据公司相关领导介绍,到2004年年底准备再开出250家,包括在广州的40家!且2004年向深圳进军。由于公司发展策略能就市场变化而变化。目前来看90%以上的门店都处赢利状态!多元化格局

北京便利店尚处快速发展前期

相对于上海的热火朝天,北京便利店业态尚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无论便利公司自已的直营店还是以加盟形式开店的创业者,似乎都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便利店业态是目前北京市商业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的零售业态之一,北京市政府已将大力发展便利店写进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内。

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进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联华这样的国内便利店巨头,而且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物美、超市发、京客隆、好邻居等本土超市企业加大进入这一业态的力度,不久前更出台了专门针对那些总部设在北京的便利店公司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这一市场的竞争。据北京市商务局连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具备便利功能的便利店与便利超市已达1300多家。但是,北京便利店的门店资源正处于紧缺的尴尬状态。

大企业“试水”

天津便利店步入起步期

以天津津工和北京物美集团为代表的超市企业,在天津开始进行便利店的尝试性探索。由于正处于起步期,加之规模有限,目前天津便利店并没有赢利。遍地开花

南京便利店热闹背后是亏损

南京连锁便利店遍地开花,主城区内达900多家,平均4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是在这种热闹的场景背后,却是大规模的亏损。

目前,南京的便利店亏损面在7成以上。业内人士称,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

南京市商贸局的官员认为,目前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赚少亏多

杭州市区便利店亮红灯

据统计,杭城除了极个别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据介绍,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高,其中房租成本是大头。

连锁化程度不高

福州便利店不景气

目前,福州的品牌便利店只有“易喜”、“1+1”和“多乐氏”3家,他们分别只有8家、4家、16家分店。这些便利店均呈区域性发展,且还处于小心谨慎的尝试阶段,规模数量都不大。”

开开关关

南昌便利店生存艰难

难如人意

沈阳便利店步履维艰

目前沈阳市民熟悉的便利店是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但是在商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上还不能尽如人意。

定位模糊

长春便利店独存概念

便利店的概念对长春商家而言并不陌生,但诸多因素导致长春的便利店基本上属于小型超市,而偏离了便利店的内涵。

艰难支撑

加油站便利店欲罢不能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负责人透露,加油站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无论是通过品牌合作,还是自营便利店,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便利店发展商机巨大,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

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这既让业内人头痛,也让外人看不懂:便利店到底怎么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对便利店业态颇有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标准店铺,但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首先,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各大便利店公司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

其次,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对特许加盟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加盟店铺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日本96%的特许加盟和80%以上的业种转型店比例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在这方面的差距巨大。与此同时,总部对特许加盟店铺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指导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诸如指导时间难以保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缓慢等问题。

所以全国的便利店的发展上来看,广东,北京等城市仍是大有空间,各路英雄齐上阵,大有异彩纷呈的景象,只有把握机遇,把握时间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第三篇:全国各大城市便利店发展概况

全国各大城市便利店发展概况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其密度首次突破了每4000人一店的瓶颈,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

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上 海

急剧扩张,经营状况不理想

从1997年11月上海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开张至今,上海的便利店发展已经

走过了6个多年头。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

业后3年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在商战最热的1999年,上海平均每2至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营业。1999年,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和罗森便利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好势头。他们在增加网点的同时,还延长了营业时间。联华便利70%的门店是24小时营业,其他公司的门店24小时营业的也都在50%以上。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5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已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好德便利的加入使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更加激烈。2001年6月29日,沪上知名的农工商超市在便利店领域又刮起一阵旋风,到2002年底时其门店已超过500家。

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便利店由于布点过快,一些地区网点过密,单店销售普遍下降。最近上海当地一家媒体报道说,“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全部亏损,十几家公司没有一家是赚钱的。”文章指出,上海连锁便利店目前正热火朝天地处于高速发展期,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然而,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也使上海便利店目前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

这则报道让人不由想起上海最大一宗便利店并购案的主角——21世纪便利。据称,21世纪便利就是在亏损7千万元之后易手美亚的。也许就在此时,便利店的窘境已经开始显现了。

最近,上海联华快客也放慢在北京的扩

张脚步,关闭部分店面。同时,百联集团旗下的超市业2004年发展战略也已初步拟定,未来大卖场将成为百联超市业“攻城掠地”的“主攻手”,而便利店则可能暂时“稍息”。种种举动似乎都在印证着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一事实。深 圳

谨慎布点,不容乐观

尽管深圳是我国便利店发展最早的城市,但与上海相比,其店铺数量明显少得多。用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晓东的话说,深圳各商家都在谨慎从事。尽管如此,深圳便利店仍然没有摆脱赔钱的命运。据他介绍,在深圳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便利店是香港7-11和本土万店通便利。2001年,万店通便利计划两年内开店500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而香港7-11由于设备成本过高,目前也没有逃脱亏损的窘境。

北 京

多元化格局,尚处快速发展前期

相对于上海的热火朝天,北京便利店业态尚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无论便利公司自已的直营店还是以加盟形式开店的创业者,似乎都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便利店业态是目前北京市商业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的零售业态之一,北京市政府已将大力发展便利店写进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内。

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进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联华这样的国内便利店巨头,而且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物美、超市发、京客隆、好邻居等本土超市企业加大进入这一业态的力度,不久前

更出台了专门针对那些总部设在北京的便利店公司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这一市场的竞争。

据北京市商务局连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具备便利功能的便利店与便利超市已达1300多家。但是,北京便利店的门店资源正处于紧缺的尴尬状态。

广 州

有亏有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便利店数量达近千家。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透露,从总体上看,广州便利店呈现直营店亏损,而加盟店赢利的发展趋势。

天 津

大企业“试水”,步入起步期

以天津津工和北京物美集团为代表的超市企业,在天津开始进行便利店的尝试性探索。据天津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何鹏介绍,至2003年底,天津便利店数量已达300多家,但这些便利店仅仅限于社区便民店的意义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由于正处于起步期,加之规模有限,目前天津便利店并没有赢利。

南 京

遍地开花,热闹背后是亏损

南京连锁便利店遍地开花,主城区内达900多家,平均4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是在这种热闹的场景背后,却是大规模的亏损。目前,南京的便利店亏损面在7成以上。业内人士称,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南京市商贸局的官员认为,目前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

杭 州

赚少亏多,市区便利店亮红灯

“在杭城,我们已有几十家便利店了,但几乎月月亏损,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如果没有总部的补贴,早就开不下去了。”一位便利店的负责人介绍说。据统计,杭城除了极个别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据介绍,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高,其中房租成本是大头。

福 州

连锁化程度不高,不景气

日前从福州易喜百货有限公司得到证实:“易喜”旗下的两家直营店——“白金店”和“宁化店”已暂停营业。至此,“易喜”在榕只剩下8家直营店。

目前,福州的品牌便利店只有“易喜”、“1+1”和“多乐氏”3家,他们分别只有8家、4家、16家分店。这些便利店均呈区域性发展,且还处于小心谨慎的尝试阶段,规模数量都不大。

虽然“易喜”方面将其两家直营店的暂停营业称之为“经营策略上的调整”,但福州易喜百货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坦言:“目前,‘易喜’处在困难期和调整期。”

南 昌

开开关关,生存艰难

2003年10月,南昌OK便利店因商标侵权受到工商部门查封的消息传遍商界;全力便利店也悄悄将榕门路店和滨江中路店关掉;而首先在南昌开起便利店的远东好佳好大士院店也将开张不到一年的店面租出去。江西全力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昌做便利店一年以来,非但一分钱没赚,却亏了近300万元。虽然远东好佳好、OK欧文店没有直接透露“试水”南昌商业收获如何,但业内人士透露,远东好佳好除了洪都宾馆店、南京东路店还能赢利外,其他店说赢利还为时过早,OK欧文店经过“侵权之争”也没赚到什么钱。

沈 阳

难如人意,步履维艰

目前沈阳市民熟悉的便利店是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但是在商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上还不能尽如人意。在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方面,“芳草地”自选超市首先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但是距离成熟的便利店模式仍有很大差距,扩张成本和居民购买力限制了它迅速发展的脚步。出现较早的“信盟”一直坚持服务市民、24小时营业的宗旨,但是在选址上就可以看出经营者的谨慎。“信盟”店一般以社区为依托,但是还离不开流动顾客群,所以“信盟”店一般都出现在临着一、二级

马路的居民区旁边,始终未放开步伐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便利店。

长 春

定位模糊,独存概念

便利店的概念对长春商家而言并不陌生,但诸多因素导致长春的便利店基本上属于小型超市,而偏离了便利店的内涵。据了解,长春市一家连锁超市一度想在这个领域“开疆扩土”,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在长春发展300家功能完备的便利店,但事实上目前只有50家,而且经营形式单调,个别店面已经开始亏损。

加油站便利店

艰难支撑,欲罢不能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巨头所属的加油站就开始增设便利店。据了解,由北京石油公司设立的14家“实宜捷”加油站便利店均集中在市区繁华地段和居民小区,虽然实现了“便”,但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却无“利”可言。据和平里加油站便利店工作人员介绍,开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惨淡,白天根本没有人来光顾,只有夜间或清晨会有一些司机借如厕的机会买一点食品充饥,但购物的数量、金额都不大。在上海,加油站便利店同样遭遇尴尬。2003年8月,上海捷强连锁公司从其与中石化合作开设的30家加油站便利店中全面撤出,而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不佳。此后,上海可的便利、联华快客便利等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加油站连锁便利店,但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负责人透露,加油站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无论是通过品牌合作,还是自营便利店,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便利店发展商机巨大,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这既让业内人头痛,也让外人看不懂:便利店到底怎么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认为,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标准店铺,但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首先,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各大便利店公司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

其次,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对特许加盟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加盟店铺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日本96%的特许加盟和80%以上的业种转型店比例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在这方面的差距巨大。与此同时,总部对特许加盟店铺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指导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诸如指导时间难以保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缓慢等问题。

第四篇:发展概况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生产能力达5000多万盒。1996年,湖南出版音像制品294种,电子出版物10种,生产总量达到524.9万盒,销售总额突破4000万元。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兼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推出了《洪湖》协奏组曲等优秀语言音像出版物和《解放军报全文检索》等50多个光盘产品;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致力于湖湘本土文化题材的搜集、整理工作,《湖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集锦》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选题计划;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注重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再现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率先出版了国产录相节目、社会教育节目、科普教育节目以及地方戏曲节已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赞赏;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围绕开拓少儿智力和少儿原创音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号角》等多部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第五篇:漳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环境

漳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环境

一、资源环境

漳州地处南亚热带,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暖湿润,是天然大温室,生物品种多样,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85.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32.38万吨,蔬菜234.59多万吨,肉蛋奶产量27.92万吨,食用菌14.24万吨,茶叶1.43万吨,全市已建成水果、食用菌、蔬菜、花卉、水产品、饮料、香料、禽畜等八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年产值达近百亿元,年出口创汇2.7亿美元。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40多家,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型企业190多家,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6家,市级28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大。

二、生态环境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优越,生态优势突出。作物宜种性广,工业污染少,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洁净度高,山青水秀,生态良好。面对台湾,近靠港澳,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正在发展成为闽南交通枢纽和农产品及加工品的集聚地,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开发绿色食品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三、政策环境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始终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4年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直接委托我市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把我市列为发展绿色食品计划单列市,区域代号“37”,享有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初审的权限,为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一条快车道。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把绿色食品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实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先后把绿色食品列入《漳州市现代农业规划》、《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制订出台《漳州市绿色食品工程“十五”发展规划》和《漳州市扶持绿色食品发展的若干规定》,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产业导向和政策扶持。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绿色食品县域委托管理机构。2002年7月,市绿办还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实现与国际可持续农业合作与交流相对接,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宣传推介我市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四、人才环境

我市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现有省热作所、甘蔗所、农学院分部、亚热带果品花卉技术开发中心、漳州农校和市农业科研所等农业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专业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全市基本形成农科教相结合的科技服务网络和健全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引进、推广了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建设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水果、蔬菜和茶叶等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漳州农校还开设了全国首个绿色食品开发专业,2002年首批招收中专生47名,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培育专门人才。

五、市场环境

几年来,市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鼓励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引导企

业建立绿色食品配送中心、直销点、专营店、专柜等营销网点,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全市已在繁华市区设立了“漳州市绿色食品(无公害果蔬)配送中心”、“漳州市绿色食品展示厅”和“漳州市绿色食品展销厅”。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龙头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市场营销,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并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各种专业性博览会和展销会,不断推进绿色食品营销网络建设。我市绿色食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中逐渐扩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市“绿标”产品中,有14个获得“漳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2个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4个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格森”绿色食品毛豆98%销往日本、欧美市场;“含羞草”系列蜜饯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好又多等大型卖场和上海联华、华联、江苏苏果等国内三大超市,销往;绿色食品“吉田”食用菌产品通过香港代理商配送至新加坡超级市场;绿色食品“大岽山”白芽奇兰茶成为中国女排专用茶,畅销国内市场等等。

下载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一种新兴的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对现代农业发展正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绿色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耕种......

    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2、坚持外向化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打造绿色食品外向化、多样化、系列化开发新优势。一是培强龙头,推......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摘要: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年3月11日来源:省绿办 作者: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

    绿色食品区域发展政策措施探讨

    绿色食品区域发展政策措施探讨摘要:近20年来绿色食品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除去物产资源丰富等先天条件,文章分析了可以提高区域绿色食品发展速度的政策措......

    绿色食品发展与农产品定稿

    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发展历程与展望 1990年,农业部正式启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拉开了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绿色食品,经过20余年的发展,垦区......

    中国化工发展概况

    中国化工的成功之道叶建华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编者按:张瑞敏曾谈到中国式管理的终极难题,包括怎样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创新,等等。中国化工从孔......

    公路发展概况

    1、ETC系统介绍 ETC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全自动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该收费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