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收经济类证书(大全)
建筑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收经济类证书
本
摘 要:统计数据品质是统计工作的性命,是施展信息、征询、监视三大功效的基石。评估统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标尺就是统计数据正确及时。本文通过剖析统计数据失真的原 因,以求提出改良的对策。
电话***QQ.2966853196
要害词:建造企业;统计数据
建筑业统计是公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组成局部。假如统计数据失真,必定会对企业经济发展计划发生误导,使各级治理部门无奈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同时也影响统计部分名誉和存在价值。所以应该进步建筑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为各级党委、政府供给更为迷信的决议根据。
一、建筑业统计数据质量差的起因分析1.建筑业的特点跟建筑企业轨制局限性。因为建筑产品有固定性,施工有流动性、单件性。同时由于建筑产品存在多样性,每个修建产品都有差别,决定了对各工程的计价应独自进行。因为工程的工期较长,讲演期只能完成工程的一部门,使得兼职统计人员对呈文期实现的施工产值等指标的统计有必定艰苦,这些建筑业的特色,决议了有些统计数据极不精确。同时各种经济成分的出产经营单位数目增多,经营方式和调配方法更加庞杂,统计难度增大。2.建筑企业引导不看重。通过调研和企业统计人员之间交换发明,一些企业统计仅是应上级主管部门须要而填制,对本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比拟单薄,或者说基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作用越小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发挥其有效作用。企业个别也是随意部署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总以为其工作很简略、轻松,对其报酬也不高,对其工作也未提出过较高的要求。不重视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也因此常常改换。这样,很不利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统计报表数据的质量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3.修筑企业统计从业人员问题。由于建筑企业统计人员不受重视,很多单位统计人员不是统计专业人才,上岗前也未经由严厉体系的统计业务学习,个人业务素质偏低,对统计指标懂得上存在阻碍,很难适应谨严过细的统计工作请求,重视过程控制 强化成本管理。在职统计人员中专职的很少,往往身兼数职,势必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另外人员调换快,不确定性会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要求低,故人员的总体素质较差。同时,企业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对名目部兼职统计工作职员的指点培训由于领导不器重,施工的流动性和兼职统计人员的不固定性,很难发展。因而企业内的统计工作人员素质总体较差。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统计报表数据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势必造成统计报表数据的质量较差。4.统计主管部门的工作领导和执法力度不够。各级建筑企业行业统计部门与当地统计部门之间缺少接洽,不有效的全面监督管理系统。对上报统计数据把关不严,明知有些统计数据失真,为顾全企业资质斟酌,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企业作假之风,影
第二篇: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科学的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管理层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原始的参考依据。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现代化管理。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 企业统计工作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在企业的管理中,统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邵分之一,因此,有效开展统计工会战,对于促进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统计工作不仅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在指导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监督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好统计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化解和妥善处理好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全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地位
企业统计机构是我国统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统计工作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
(一)企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基础
现行的我国统计制度中,不论是常规统计还是普查、调查,最终都要延伸落实到最基层的企业单位进行统计调查,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地方和部门数据质量及普查、调查数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统计在企业科学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越来越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产品、原材料、市场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需要统计来完成;通过统计还能获得企业的同行业资料、竞争对手的资料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三)企业统计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企业领导人的责任目标也往往需要进行量化考核,其工作业绩如何,是否完成了目标任务,如何进行奖惩,最终都要体现在统计数据上。
二、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统计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我国部分现代企业中,一些领导不够重视统计工作,他们认为其只不过是简单的计算和填写报表等,致使企业统计工作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部分统计工作人员甚至身兼多职,并且,他们工作变动非常大,如果出现合并或撤销等情况,统计工作人员通常会最先被调换,从而给企业稳定发展带来极大不良影响。
(二)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报表由财务人员或其他相关部门人员代填代报,填报方法和程序不够严谨,很多指标没有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填报。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往往采取照搬会计报表的数据来填报统计报表,这直接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不高。
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单位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升迁,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他有关的统计法律法规于不顾,统计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各级统计部门汇总上报的一些统计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统计方法.手段简单落后
目前在很多企业,统计工作基本上仍是以手工统计为主,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即便是办公自动化条件较好的单位,一般也只是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有许多企业统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不精通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和信息传递;对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统计创新能力很差。
(四)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
在传统思想和工作观念的影响下,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统计工作非常简单,根本不需要培养专业人员,也不用花费过多精力去管理,致使统计数据、报表等出现很多问题。因此,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根本无法认真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及时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相关问题,并且,统计工作人员的频繁调动,给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造成极大影响,最终降低企业整体效益。
(五)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的力度不够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仍然停留在数据报表阶段,对信息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决策这些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统计分析大多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深层次的挖掘,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和企业的动态变化趋?荩?无法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六)统计指标体系与企业经营所需指标体系不一致
目前政府统计系统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指标的设置仍然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以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而企业经营者看重的却是市场信息、科技进步、经营质量和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企业上报给政府统计的统计指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不感兴趣。因此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统计工作仅仅是为国家尽法律义务,而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七)企业统计服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表现在企业的统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预测和统计分析工作滞后;企业统计人员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完成各级统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种统计报表上,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数据资料,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
三、企业统计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增强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度,让全体员工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最终为企业制定各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领导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来自统计部门,在对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必须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才能真正制定出与企业未来发展相符的战略。因此,增强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加强企业各部门的联系和交流,是企业统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强化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被淡化,原始记录不全,统计台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从而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大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强化对企业统计工作的日常管理,使企业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数核有因,使企业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此外还要狠抓统计报表的规范化工作,要统一规范印制企业统计基层表,推行企业“一套表”制度,做到报表规范统一,杜绝统计报表的多、滥、乱现象,可试行政府统计部门一次性向企业布置统计报表,实行“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方法,切实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科学设置统计机构.强化统计工作手段
借鉴同外公司设置企业统计机构成功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应该遵循国际惯例,根据规模的大小分别设置集中型、分散型等统计机构。例如,大型企业应该设置集中型的独立的统计信息机构,应直属企业领导人领导,直接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以综合为主体,集统计、经济信息,政策研究和策划于一体。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告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隋况。这样,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专业性
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人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和思想,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加大培训力度和教育力度的基础上,真正提高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最终促进企业更长远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给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统计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让他们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真正提高计算机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以达到降低统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和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最终保障各种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五)科?W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科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具体设置统计指标体系时,应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需要,使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统计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应根据企业的需要,结合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套既能反映企业的市场状况,又能反映企业的发展方向;既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环境,又能反映企业的内部经济运转机制;既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又能反映企业社会效益等综合反映企业诸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并用这套指标来指导、考核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将这套统计指标体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紧密结合,将统计工作贯穿于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的始终。
(七)提高企业统计积极性
改革企业统计模式,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模式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现行的企业统计基本上是围绕着政府部门转,其工作以完成政府统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各种报表为主要内容,对企业来说,这种统计只是政府“要我统计”,对自身经营决策并无多大咨询和监督作用,让企业感受到“我要统计”的内容太少;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提高效益,就必须占有尽可能详尽的内部投入产出和外部市场信息,据此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的功能应由提供资料为主向开展分析、参与管理、强化监督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企业统计模式,把为国家的宏观统计服务与为企业的微观统计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模式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
(八)全面加强统计的创新
1.统计观念的创新。统计工作人员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统计的思想,不能因循守旧,不知道进取,要在观念上创新,企业在管理上,对统计人员要做到权责分明,赏罚得当,充分的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定期进行统计工作方面的培训。
2.统计管理的方法创新。企业要重视抽样调查的方式检查统计的工作,这样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有效的监督统计工作;适时的调整统计体系,完善所调查的内容,使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大对统计方面的检查力度。
3.统计手段的创新。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面对现状,企业对信息的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这就要求企业的统计手段加以改进,让统计手段加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统计的现代化与高效化。这样不仅使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也大大减轻了统计的难度,提高了统计的效率。统计工作与高科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统计手段的科学化,同时也规范了统计手段,使之更有效率,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统计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提高全体员工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注重相关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篇:试析建筑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建筑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致使企业党建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1.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企业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建筑企业里,工作的重心往往都放在生产经营上,大部分职工认为只要多承揽工程,施工任务饱满,经济效益好就可以了,其他工作都是次要的。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一些行政领导认识不到党建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和物质支持,人员力量不能配齐,待遇不能解决等,导致出现党建工作指导不力,措施不到位,抓落实不够等问题。
1.2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到位。一部分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如果行政领导干部自我定位出现偏差,民主意识不强,党组织参与就是一句空话。此外,党组织的保障监督作用也难以到位,很多工作如工程分包,材料采购,机械租赁等大多是行政领导直接抓的,有些业务性还较强,党组织不容易参与及监督,这些领域又往往容易发生腐败和出现问题,怎样加强制约和监督,需要认真研究和
探索。
1.3党建工作缺乏吸引力。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党员和职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意识增强,再加上有些党组织开展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活动方式单一,创新不够,党员和职工参与的热情不高,使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单位因施工项目分散在多个地方,人员不易集中,一年也不开党员会,不搞党员活动,致使党组织的阵地逐渐丢失,既不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也听不到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1.4党务干部的心态不平衡。由于企业内部党务干部和行政干部经济待遇的不同,一些年轻有为的人不愿意从事党务工作,而现有的部分党务干部,对继续干党务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党务干部队伍不稳,人才缺乏的情况已显现出来。
1.5流动党员管理困难较多。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强,往往在全省甚至全国各地都有工程项目,所以党员的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广,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有些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比例较小,管理工作既麻烦又费事,不重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而流动党员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发挥先锋作用的积极性较差,甚至一些人党性不强,组织纪律性观念淡薄,成为无组织、无职责、无活动的“三无”党员。
2.加强建筑企业党建工作的决策建议
2.1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纳入工作制度中,明确党组织具有对重大问题提出意见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把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列为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阻碍和影响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人员要依照制度提出处理意见。三是要加大对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党组织领导体制,在组织的设置上注意与经济组织的相互渗透,党委成员通过合法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使党委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
2.2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企业党组织要把各项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把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引导机制和可操作性强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督内容,突出监督重点,达到预防、消除腐败的目的,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寻找党建工作中好的活动载体。党组织要围绕各阶段的工作重心,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创新活动载体,陶冶党员情操,凝聚职工士气。此外党组织还要倾听党员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
2.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综合工作能力要强,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他们要肩负起宣传教育、凝聚人心、文化建设、鼓舞士气等方方面面的重任,必须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党务干部,并真正把党务干部看作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骨干成员,使他们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炼,保持队伍稳定。
2.5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可根据党章规定和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统一建立项目党支部,并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配备专兼职党务干部。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实践和创新思路
首先,要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意识。要密切围绕项目生产经营中心来开展工作,抓住项目管理和施工生产的关键环节和部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潜力,在贴近项目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和效益等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把握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两条原则。一是坚持两手抓,以生产经营成果来检验党建思想工作的原则。要结合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实际来开展工作,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拿。二是坚持面向员工开展工作的原则。员工群众是党建思想工作的对象,也是工作的主体。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特别能战斗的员工团队。
其三,要着重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方面的三项工作。一是坚持生产经营和党建思想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有机结合,有序管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将党建思想工作向生产一线和生活领域延伸。三是增强项目党建思想工作效能。
四是工作内容的创新。内容创新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做好党建思想工作的创新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中心任务都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阶段,侧重点和着力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当企业进行重大决策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
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对员工进行团结奋斗共创辉煌的教育,引导员工着眼长远、苦干实干,为实现企业新的跨越式发展而统一思想、努力工作。当企业面临困境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教育员工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上,鼓励大家齐心协力、树立信心、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共创企业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在项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党建思想工作和党务工作人员就会大有作为。
第四篇:建筑企业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企业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归纳了建筑企业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建筑企业;校园招聘;问题;对策
随着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相继在我国举办,铁路跨越势发展、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建筑企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和需求,大中专毕业生作为企业补充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每年的校园招聘就是一场人才争夺战,大多数企业从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6月份才结束,期间耗时、耗力、耗人、耗物,不可谓不重视,不可谓不辛苦。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针对建筑企业校园招聘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择其大概,归纳如下:
一、招聘人员的选择和搭配不合理。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招聘的质量,而且,学生都是第一次与企业进行接触,他们往往会以招聘人员的素质推论该公司的总体状况。可以预想,懒散、无敬业精神、无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招聘人员将会破坏企业的形象,使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个别企业甚至派参加工作不久的人员来进行校园招聘,学生问起单位情况、薪酬制度、个人今后发展空间等问题是一问三不知,这势必影响应聘者的热情。招聘人员的选择、搭配和组织是一门学问,绝不是闲着的人去收简历那么简单。
二、甄选方式简单化和不科学。学生中流传某些单位招聘人员的一句话,“只要是土木工程的本科生,是男的,都要”。这的确说明很多企业甄选方式非常简单和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负责招聘的人由于压力大,通常不愿花时间去分析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层次的人员,而只用这种办法简化自己的工作。在校园招聘中,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依靠学历、学习成绩等一些简单的因素来挑选应聘者。学历和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反映一个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并不能反映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一些更为重要的能力。另外,学校提供的学习成绩在校际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有时学生还作假。
三、缺少成本和效率意识。校园招聘并不是跑的学校越多,投入的物力、人力越多,招聘的效果就越好。一些单位经常遇到在一个学校开一个专场招聘会或参加一场学校招聘会,一个学生也没接到的情况,最后是人累啦、钱花啦,学生没接几个。提高校园招聘质量的基础是招聘负责人必须知道现在工作情况究竟怎样,如果你无法度量它,你就很难管理和改善它。一个缺少思考的招聘负责人,最多是一个事务型的工作人员。
四、招聘程序缺乏完整性和严谨性。不要以为校园招聘就是摆推、收简历、面试和签约。其实校园招聘工作是一个循环,包括更多内容,其工作程序可分为:人员现状调查—拟定接
收计划—制作宣传画册—发布招聘信息—接收简历—个别面谈—双方签约—后期服务—学生宣传企业。在需求信息发布上,一些单位就忽视了招聘信息的严谨性,每到一个学校都将本企业全年要接收的大学生计划挂出来,未能针对每个学校和已接收学生情况进行调整。招聘观念陈旧。我们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必须依据企业发展规划和人才战略进行接收,要注意学历结构、性别比例、性格搭配和每年接收数量。不能因某年某专业学生抢手,就不分成绩好坏、学历高低、能力强弱、性别比例,只要是学该专业的学生都要,某年某专业学生比较好招,就提高应聘条件,要大专的改为要本科,要本科的改为要研究生。也不能某部门要两个土木工程本科生,本来该部门就内向型人比较多,缺乏对外开拓市场精神,我们还招两个内向型学生回去。
校园招聘涉及方方面面,方法也有很多。对待校园招聘,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应该如何进行?需要有那些观念和原则?根据现在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对校园招聘工作建议如下: 组建专业团队。在招聘会上,不单单是企业挑选人才,人才也在挑选企业,招聘其实也是在“推销”企业,招聘会同时也是企业展示实力,参与竞争的场合。企业为了吸引优秀人才,竞相向求职者推销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在双向选择时,招聘团队成员水平、素质高低和经验的多寡直接决定企业招聘的质量。一个合格的招聘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具有良好的气质。选派招聘的人员本身必须是人才,人才招人才易,非人才招人才难。其次,业务内行。招聘者应熟悉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对岗位任职条件、工作内容等要心中有底。其三,具有“亲和力”。招聘人员如冷若冰霜,态度傲慢,或夸夸其谈,都将把人才拒之门外,招聘人员应亲切随和,让应聘者不紧张,不自卑,诚恳、主动为应聘者着想。其四,高效。招聘工作千头万绪,一个学校就一、二天时间,需要招聘人员工作高效、决策果断。对那些缠着不放,不适合企业的应聘者,应明确予以答复,避免不必要地浪费时间、精力。其五,整洁的衣着、得体的举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合适高校。全国高校成千上万,一个企业不可能满天飞去招学生,一不现实,二成本也不合算;也不可能只到“211”、“985”高校去招学生,名校固然好,但学生毕竟有限。企业应当有的放矢,选择一批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果企业固定在一批高校中招聘,企业肯定会对这些高校及学生的特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也能通过师兄、老师了解企业,使双方之间信息更加对称。选择合适高校可利用以下原则。一是本地化原则,也就是尽量选择公司所在省份的高校或周边省份的高校,学生到企业后对人文和气候都能较好适应,由于学校本地生源多,也可防止学生因离家远而无法照顾家庭而不来单位到;二是行业原则,如铁路施工企业可选择原铁道部所属高校,公路施工企业可选择原交通部所属高校,核工业施工企业可选择原核工业部所属高校,因为学校和企业原都属一个系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和历史姻缘;三是重点与一般相搭配原则,就是企业每年在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都接收一定比例的学生。曾遇到一个建筑企业,由于地域好、待遇高,一年接收的80个学生中,“211”高校学生占了80以上,学生上班后普感压力巨大,不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而是竞争的压力,认为身边能人太多,无出头之日,无法施展自身才能,最后只好选择离职或得过且过。
选择合适渠道。一般来说,目前建筑企业运用最多的校园招聘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到相关学校的院系开专场招聘会;二是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开专场招聘会适合于企业第一次到一所学校招聘,或几年来未到该校招聘,或从该校接收的学生非常有限,学生对企业不了解的情况,一般需要企业领导参加,以表示企业对学校的重视度和扩大企业在该校学生中的影响度,人力资源部门应提前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取得联系,时间安排不要和校内其他大型活动及其他名企的招聘会撞车。程序为:发放宣传手册、校领导讲话、企业领导讲话、招聘负责人介绍单位情况、招聘负责人答学生问、学生投递简历。参加学校招聘会适合于企业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在该校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企业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规范招聘系统。要从各类人才盘底、需求分析、宣传广告、行程安排、现场发布、人才甄选、签订协议、注意事项等方面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的招聘系统能让招聘工作更有效。如在人才甄选方面,经常看到有的招聘摊位前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招聘人员却和一个求职者气定神闲、旁若无人地侃侃而谈,有时甚至超过半小时,一些素质较高、时间观念强的求职者自然弃之而去。这就要求我们明确在招聘现场招聘人员接待一个学生的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对有意向的,作重点考核的人员可约下午或晚上某个时间到宾馆再详谈,这样可使每个求职者都有机会,不致怠慢,错过最合适人选。在签订协议方面,要明确签约年限、违约责任、户口迁入地址、档案邮寄地址等。在注意事项方面,要告知单位联系人、到时间、到地点、需带物品、交通路线图、组织关系如何开等。
树立招聘营销观念。在招聘现场会看见一些招聘人员对自己觉得不合适的应聘者,出语粗鲁,显得高傲而难以应付,想办法让应聘者自觉不适合和难堪。要知道,应聘者是公司潜在消费人群,他来公司应聘是对公司感兴趣,应该得到感谢。你的举止会让旁边的应聘者、他、他的同学感到这个场所不那么令人愉快。我们在吸引合适的应聘人的同时,要尊重没有选上的人,见到合适的应聘者,不要过分吹嘘做不到的事情,也要替对方想一想,你也许能说服他接受你公司,可是,随之将产生新进人员离职变动、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记得在中南大学,一个天津籍的桥梁工程专业的男生要来我单位工作,我单位也需要,当我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劝他不要来我单位,不是他不优秀,而是我单位不适合他的选择,现在天津滨海开发,他一定能回天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单位,听了我的劝说后,他非常感激,第二天介绍了他的许多同学来我单位应聘。另我单位对考研究生、公务员的学生,只要签约时告知,考后及时反馈信息,考上不算违约的政策,得到优秀学生的较大欢迎,我们也接到了较好的学生。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在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到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校园招聘工作,评估校园招聘工作的方方面面。宣传画册制作是否让人耳目一新,还有那些内容没有写上;竞争对手为什么具有吸引力,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本次校园招聘工作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成本和效率情况如何;服务工作是否做到位;领导对招聘质量是否满意等。
总之,校园招聘工作的优化没有尽头。
第五篇:论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企业统计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政府;应对措施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有关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企业数量大大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加上国有企业的改制、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以及股份制度的实行等等,所有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统计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统计方法单一与统计分析简单
目前的企业统计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只搞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统计综合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分析往往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外部包括国内外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使企业决策者不能有效把握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统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对企业的基层统计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监督和约束,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在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三)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
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大型普查有三项: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是10年为普查周期,经济普查是5年进行一次(这“三大普查”的每一项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都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外加每年必须进行的群众安全感调查、夏粮抽样调查、畜牧业抽样调查、县级领导班子干部群众满意度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所以这样的普查制度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而现在的普查工作从文件上看是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但是,从近几次的普查情况来看,普查工作任务主要由统计局一家完成,普查办公室的人员虽然由各部门抽人组成,但很多部门对派员都有成见,即使勉强派出的人员也是应付式的,很难胜任普查工作。同时,由于普查的频度较密,政府的重视程度受影响,普查的经费难于落实,给普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五)统计对象的法制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分散。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部门面采用的是层层上报的报表制度。现在,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统计部门面对的是众多的企业或企业法人,统计对象大大增加。然而,社会上对统计的认同度又不高,对统计法制的认识不够。尤其是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对承担统计工作有一些抵触情绪,往往不乐意接受或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如果我们依法进行追究,一是面广,二是难于取得违法的证据,三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我们的统计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企业统计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规范企业统计,首先要注意考虑企业的需求,关注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引导企业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是建立全县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享受到提供统计信息后的社会服务,增强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设计一套能及时准确提供统计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融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
(二)科学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的核算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进行适当整合。企业统计就是将企业内部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搜集、汇总、分析等工作。这要求企业有关人员之间要相互联系,加强协调与沟通,不能相互脱节各搞一套。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只有制度配套了,企业内部核算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进行。
(三)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应将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放在统计基础建设上,加强对企业的知道,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与此同时要规范政府其他各部门的统计行为,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
统计——社会发展的睛雨表,领导决策的指示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新问题的观察哨,新事物的助产士,新目标的领航员。然而,鉴于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数据失真,导致政府信誉下降,社会公众形象不好的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统计部门如何走出困境,充分发挥预警预测、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统计调查经费的投入
各级统计部门应该积极地、经常地向政府反映,使各级政府能够了解统计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统计的工作任务。只有保证了统计工作经费,统计的业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三)适当控制普查的频度
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不能大频。如果普查的频度大密,不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难于应付,也很难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
(四)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法》和《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作为县一级统计部门,照顾安排的应尽量少一些,作为乡镇一级和部门,应该安排素质高的人员担任。
(五)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
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要鼓励执法人员勇于执法、善于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遵纪守法正常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一些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以案说法扩大教育面,促进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
(六)打造县域统计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网络,搜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应自尊,要自信、自强,方能自立。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在主观上能勤奋者,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语
企业统计方法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企业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要素的要求,进行全员正规化的、有重点的统计方法的培训,使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统计技术要素按照程序文件有效地运行。在提倡科学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管理决策还是质量监督,统计学方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樊国华.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之我见[N].兵团日报(汉),2001.[2]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03).[3]赵农华.信息时代的企业统计改革与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3.[4]宁淑转.浅谈企业统计工作的改进[N].山西经济日报,2000.[5]李荣平.统计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