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21: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第一篇:《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陶有伦

《公务员法》已于二零零六年元月一日生效了。接下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公务员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公务员的登记和套改。今年要使我国的公务员登记和套改工作全部到位。

哪些人员纳入公务员,哪些人员不纳入公务员?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要不要进公务员队伍?大家也还都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能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主要看你符合不符合公务员的定性和国家规定的公务员的范围。

《公务员法》与“编制法”密切相关。符合不符合公务员条件,能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看你现在的身份是否“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从这一点讲,“编制”在界定“公务员”身份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编制”是确立公务员身份的重要标志。但是,国家现在还没有一部《编制法》。因为没有编制法对“编制”进行控制,从而造成我国现在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地方财政不堪负重。急待《编制法》出台,对公务员的编制身份加以确认和进入公务员队伍进行编制的控制。据了解,《编制法》(草案)早就纳入国家立法程序,但是至今仍没有送审稿,这对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是即为不利的。

在《编制法》未出台前,与“编制”相关的《公务员法》在有关

内容上已作出了一定的规定。这样,对下一步公务员的确认、登记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证。或多或少地对编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务员法》在以下一些方面对编制进行了规范。

一是,在“公务员”的定性上明确地作出了规范。《公务员法》

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是确认公务员身份最重要的标志。一般讲,确认某一个人是否是“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三个条件。而这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显然是最重要的条件。比如,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国家机关,有相当一批工作人员,他们所从事的职务也是“依法履行公职”的,也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即所谓的“以工代干”和“以农代干”人员,特别是“以工代干”的“全民所有制工人”身份的人,就是由于不在“国家干部”(即“国家行政编制”)编制序列,下一步在公务员的登记和套改上就不能列入公务员。这里“编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编制”在这里第一关上起到了对现有公务员的控制作用。二是,对录用公务员在“编制”上进行控制。《公务员法》第25条规定:“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录用公务员,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各级机关、各部门都不得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录用公务员;第二,还要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各机关的职位,都是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设置的,并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任职资格条件。录用主管部门在对拟录用计划进行审批,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才纳入年度录用公务员计划。

三是,对在岗公务员编制的控制和管理。这一项,《公务员法》作了相应的和较多的规定。

——对机关职位设置上进行“编制限额”控制。《公务员法》第18条规定:“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职位设置是对机关职能进行逐层分解,再根据编制限额等要素确定具体职位工作。编制限额决定了职位数量,编制数量就是职位数量。作为某个具体的机关在进行职位设置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机关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这项工作在我国属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但它是职位设置的前提与限定因素。职位设置是编制管理与公务员管理的衔接点。

——对公务员任职进行“编制限额”的控制。《公务员法》第41条规定:“公务员任职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公务员被任命职务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前提条件:有编制、有职数、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有编制,这是根据我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现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对机关实行“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在此基础上设置职位。任何机关的编制数额都是确定的,能够容纳多少工作人员是固定的,不能突破。因此,任何机关任

命公务员职务,都必须在本机关的编制数额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对公务员转任交流上进行“编制限额”控制。《公务员法》

第65条规定:“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即转任人员必须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我国公务员管理按照职位分类对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资格条件,转任人员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否则就不能转任。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每个公务员都要有一个职位。因此,即使公务员在本单位转任,要新任的职位也必须是空缺的。如果要转任到一个新的单位去,那么要去的单位必须在编制和相应职数上都有空缺。也就是说,任何单位不应接收转任人员而超编和超职数配备人员。

——对公务员因“缩编”而不接受合理安排的,规定了“辞退”制度。《公务员法》第83条规定:“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予以辞退。机构改革涉及单位的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除了机构改革外,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随时对个别机构进行调整。对由于上述原因需要调整工作的公务员,一方面,国家会从保障公务员权益的角度,作出合理妥善的安排;另一方面,公务员本人也要以大局为重,服从合理的安排,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已经对公务员作出合理安排,公务员加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机关有权予以辞退。

四是,对“聘任制公务员”要进行“编制限额”的控制。对于“聘

任制公务员”要不要“在编”,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公务员法》这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聘任制的公务员也必须在“编制限额内”实行聘任,签订聘任合同。《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聘任制公务员的“编制限额”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专门为机关实行聘任制公务员核批专门的编制,财政主管部门核拨相应的工资经费。如果这样,机关可以在核定的专门的聘任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实行聘任制。另一种情况是,编制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没有核批专门的聘任编制和工资经费,机关只能在原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确定部分编制和工资经费,实行聘任制。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任公务员。

五是,对公务员管理违反“编制限额”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在现实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上经常出象领导在超编制限额外进行公务员的录用、任职等,从而造成我国公务员队伍远远超出“编制限额”,造成机关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财政紧张,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公务员工资,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对超“编制限额”录用和任职公务员的行为,必须要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情况严重的要动之以法律责任来追究相关人员。《公务员法》第101条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例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和晋升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编制管理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编制限额”就是编制限定的员额,我国国家机关贯彻“精简、效能”的原则,每一个机关都要根据确定的职能、机构和编制,明确不同机关公务员的编制限额以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员额。编制员额一经确定,便具有法律效力,此后公务员的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必须在编制限定的员额内进行,不得擅自突破。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机关还存在超编制、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情形,因人设职、因人设事,造成机构雍肿和队伍膨胀。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违反编制、职数规定超额配备人员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编制管理,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编制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上,《公务员法》就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编制限额进行一定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上述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有了上述一些对编制的规定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编制混乱的现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编制的问题。比如说,编制的核批权是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手中,由地方上的编制委员会核准。那么,不对地方编制核批权的规范和限定,仅仅在《公务员法》中作出一定的规范是不够的。一部合理的《国家机关编制法》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抓紧制定和审议出台,从根本上扼制超编制现象。

第二篇:《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

陶有伦

《公务员法》已于二零零六年元月一日生效了。接下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公务员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公务员的登记和套改。今年要使我国的公务员登记和套改工作全部到位。

哪些人员纳入公务员,哪些人员不纳入公务员?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要不要进公务员队伍?大家也还都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能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主要看你符合不符合公务员的定性和国家规定的公务员的范围。

《公务员法》与“编制法”密切相关。符合不符合公务员条件,能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看你现在的身份是否“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从这一点讲,“编制”在界定“公务员”身份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编制”是确立公务员身份的重要标志。但是,国家现在还没有一部《编制法》。因为没有编制法对“编制”进行控制,从而造成我国现在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地方财政不堪负重。急待《编制法》出台,对公务员的编制身份加以确认和进入公务员队伍进行编制的控制。据了解,《编制法》(草案)早就纳入国家立法程序,但是至今仍没有送审稿,这对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是即为不利的。

在《编制法》未出台前,与“编制”相关的《公务员法》在有关内容上已作出了一定的规定。这样,对下一步公务员的确认、登记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证。或多或少地对编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务员法》在以下一些方面对编制进行了规范。

一是,在“公务员”的定性上明确地作出了规范。《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是确认公务员身份最重要的标志。一般讲,确认某一个人是否是“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三个条件。而这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显然是最重要的条件。比如,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国家机关,有相当一批工作人员,他们所从事的职务也是“依法履行公职”的,也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即所谓的“以工代干”和“以农代干”人员,特别是“以工代干”的“全民所有制工人”身份的人,就是由于不在“国家干部”(即“国家行政编制”)编制序列,下一步在公务员的登记和套改上就不能列入公务员。这里“编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编制”在这里第一关上起到了对现有公务员的控制作用。二是,对录用公务员在“编制”上进行控制。《公务员法》第25条规定:“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录用公务员,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各级机关、各部门都不得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录用公务员;第二,还要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各机关的职位,都是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设置的,并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任职资格条件。录用主管部门在对拟录用计划进行审批,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才纳入录用公务员计划。

三是,对在岗公务员编制的控制和管理。这一项,《公务员法》作了相应的和较多的规定。

——对机关职位设置上进行“编制限额”控制。《公务员法》第18条规定:“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职位设置是对机关职能进行逐层分解,再根据编制限额等要素确定具体职位工作。编制限额决定了职位数量,编制数量就是职位数量。作为某个具体的机关在进行职位设置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机关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这项工作在我国属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但它是职位设置的前提与限定因素。职位设置是编制管理与公务员管理的衔接点。

——对公务员任职进行“编制限额”的控制。《公务员法》第41条规定:“公务员任职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公务员被任命职务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前提条件:有编制、有职数、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有编制,这是根据我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现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对机关实行“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在此基础上设置职位。任何机关的编制数额都是确定的,能够容纳多少工作人员是固定的,不能突破。因此,任何机关任命公务员职务,都必须在本机关的编制数额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对公务员转任交流上进行“编制限额”控制。《公务员法》第65条规定:“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即转任人员必须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我国公务员管理按照职位分类对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资格条件,转任人员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否则就不能转任。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每个公务员都要有一个职位。因此,即使公务员在本单位转任,要新任的职位也必须是空缺的。如果要转任到一个新的单位去,那么要去的单位必须在编制和相应职数上都有空缺。也就是说,任何单位不应接收转任人员而超编和超职数配备人员。

——对公务员因“缩编”而不接受合理安排的,规定了“辞退”制度。《公务员法》第83条规定:“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予以辞退。机构改革涉及单位的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除了机构改革外,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随时对个别机构进行调整。对由于上述原因需要调整工作的公务员,一方面,国家会从保障公务员权益的角度,作出合理妥善的安排;另一方面,公务员本人也要以大局为重,服从合理的安排,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已经对公务员作出合理安排,公务员加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机关有权予以辞退。

四是,对“聘任制公务员”要进行“编制限额”的控制。对于“聘任制公务员”要不要“在编”,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公务员法》这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聘任制的公务员也必须在“编制限额内”实行聘任,签订聘任合同。《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聘任制公务员的“编制限额”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专门为机关实行聘任制公务员核批专门的编制,财政主管部门核拨相应的工资经费。如果这样,机关可以在核定的专门的聘任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实行聘任制。另一种情况是,编制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没有核批专门的聘任编制和工资经费,机关只能在原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确定部分编制和工资经费,实行聘任制。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任公务员。

五是,对公务员管理违反“编制限额”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在现实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上经常出象领导在超编制限额外进行公务员的录用、任职等,从而造成我国公务员队伍远远超出“编制限额”,造成机关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财政紧张,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公务员工资,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对超“编制限额”录用和任职公务员的行为,必须要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情况严重的要动之以法律责任来追究相关人员。《公务员法》第101条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例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和晋升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编制管理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编制限额”就是编制限定的员额,我国国家机关贯彻“精简、效能”的原则,每一个机关都要根据确定的职能、机构和编制,明确不同机关公务员的编制限额以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员额。编制员额一经确定,便具有法律效力,此后公务员的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必须在编制限定的员额内进行,不得擅自突破。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机关还存在超编制、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情形,因人设职、因人设事,造成机构雍肿和队伍膨胀。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违反编制、职数规定超额配备人员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编制管理,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编制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上,《公务员法》就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编制限额进行一定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上述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有了上述一些对编制的规定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编制混乱的现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编制的问题。比如说,编制的核批权是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手中,由地方上的编制委员会核准。那么,不对地方编制核批权的规范和限定,仅仅在《公务员法》中作出一定的规范是不够的。一部合理的《国家机关编制法》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抓紧制定和审议出台,从根本上扼制超编制现象。

第三篇: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 施。《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行政强制的实施是行政执法 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强制行为,正确 处理好《行政强制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 相关制度规定的关系,全面提升税务依法行政水平。深刻领会《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宗旨 掌握好一部法律的精神实质,对法律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切实实现“良法 之治”的根本要义所在。一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 仅是立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行政 强制法》自起草、审议、修改、通过,历经十二载,这本身就是践行“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的过程。《行政强制法》确立的合法原则、适当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具体法 律条文的设计,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 文关怀,是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的具体体现。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也应将“以人为本” 的法治理念反映在具体的执法实践活动之中。能够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 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二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的特定时期,颁布实施《行政强制法》具有更加深远的 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行政强制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侵 权”特征,实施中略有不慎,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行政强制的设 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执法实践中存在的 行政强制行为设定“散”、“滥”,实施“乱”、“软”等问题,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机关严格实施《行政强制法》,有助于阳光行政、依法行政,防止不当实施行政 强制,防止激化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也有助于行政相对人充分表达诉求,平衡公共利益和 个人合法权益。三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凸显出法律的引导功能。《行政强制法》赋予了行政机 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必要行政强制权,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预 防、制裁

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必要的强制,这是法律“刚性” 作用的具体体现。同时,《行政强制法》确定的适当原则及相应的具体规定,具有显著的“柔 性”引导功能。既可以引导行政机关进一步确立依法行政理念和程序正义观念,又可以引导 行政相对人和社会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总之,通过刚性规定和柔 性指导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推进依法行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

准确把握《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属于同一位阶的 法律。如何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法律适用,对于当前税务机关贯彻落实 《行政强制法》 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强制法》是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而《税收征管法》中有关税务 行政强制行为的规定,属于“特别法”的范畴。按照通常的法律适用原则,应是“特别法”优先 “一般法”适用,自然《税收征管法》中的有关行政强制的规定也优先《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但是,这种机械地套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会给税务依法行政执法实践 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一是《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 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两项重要的法律适用原则,若仅从“特别 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来看待《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与“新法”优于“旧 法”的适用原则就产生了矛盾,对《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关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 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说,规范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应当优先确立,这对实施具有特别 领域的行政强制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中,往往都是特别领域 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先,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定滞后。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和独特的法制 建设规律所决定的。中国法制建设发展模式是先行探索实践,再通过立法加以规范,逐渐形 成了中国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是在法制建设并 不完备基础上提出来的。从这一视角去分析,对“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产生理解上的分 歧或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从目前实施的《行政强制法》的具体规定来看,法律规则和制度的设计都充分考虑 了法律适用关系问题。《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诸多“例外”条款,即“法律或法规另有规定的除 外”。这为把握《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的关系提供了明确的判断取向。这不仅解 决了《行政强制法》作为“一般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特别法”的关系,而且也较好地兼 顾了《行政强制法》作为“新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旧法”的关系,从而为两部法律规定 间的具体适用提供了实践参照。妥善处理《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 做好《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工作,是直接关乎《行政强制法》在税收 执法活动中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一是《行政强制法》规定有法律、行政法规除外事项的,应按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 实施细则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限,设定了“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行政强制法》规定有“例外”条款,这样《税收征管法》第 五十五条和实施细则第八十

八条就可以优先适用,即查封、扣押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 6 个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例外”条款,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还是“法 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是《行政强制法》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没有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 政强制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税收征管法》 没有明确规定,仅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有过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即税 务机关查封、扣押纳税人场所、设施或财物等发生的保管费用由税务机关承担。再如《行政 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税收征管 法》对加收滞纳金的金额没有相应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三是《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除外事项的,无论《税收征管法》是否有规定,应一律按 《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三十条等条款,都明确规 定了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必经法定程序,《税收征管法》并没有明确规 定,需按照《行政强制法》执行。税务机关应在实施《行政强制法》过程中,将法定程序及 要件规定与税收执法实践紧密结合,细化行政强制流程,量化行政强制裁量标准,规范行政 强制的实施程序。四是《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都有规定,但规定存在不一致时,应按照《立法 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 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此外,《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有规定,且不与《行政强制法》抵触,可适用《税收征管法》。

第四篇:行政执法与公务员法

1.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2.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机关实施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行政机关职责和职权永远是统一的,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保证完成自己的职责。(3)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不仅要遵守或依据实体法,而且要遵守程序法。(4)所有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撤销或改变。

3.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公正、公开原则;(4)处罚救济原则;(5)一事不再罚原则;(6)过罚相当原则。

4.当事人在行政处罚中的权利

(1)有权知道行政主体给予处罚的违法事实、证据以及法律依据的知情权;(2)陈述和包括要求举行听证在内的申辩权;(3)对行政处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权;(4)认为行政处罚违法损害自己合法权益而提出的行政赔偿权。

5.行政处罚法对执行罚款的规定

(1)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一般情况下,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①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②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③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否则,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6.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具备的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2)有法定的依据;(3)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7.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应当遵循的程序

(1)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表明身份;(2)填写有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3)将行政处罚决定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8.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原则

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规定,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法律规范,由一个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行政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给予违法当事人两次以上的处罚;二是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规范,依法分别由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给予罚款处罚,一个机关已经给予了一次罚款,其他行政机关就不能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即不能给当事人两次以上的罚款处罚,但依法可以给予其他种类的处罚。

9.《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批复期限

(1)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10.《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规定

(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2)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1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许可法》程序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3)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4)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5)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6)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12.《行政复议法》对申请及处理行政复议期限的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13.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被申请人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不提出书面答复或者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或者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14.公务员的范围、义务及权利 公务员的范围:下列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均列入公务员范围:(1)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3)各级行政机关;(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5)各级审判机关;(6)各级检察机关;(7)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

公务员的义务: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的权利: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5.公务员的奖励和处分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16.公务员必须遵守的纪律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2)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3)玩忽职守,贻误工作;(4)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5)压制批评,打击报复;(6)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7)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8)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9)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0)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11)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12)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13)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14)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1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16)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17.公务员执行公务的免责权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18.公务员的辞退规定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1)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3)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4)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19.公务员离职从业限制规定

《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20.公务员辞职限制规定 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2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主要内容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主要内容:(1)行政机关公务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2)严重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3)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22.信访接待要求

对信访人按照规定直接向政府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

23.信访处理原则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1)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2)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3)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

24.《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情形的规定

(1)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2)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3)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4)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5)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6)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7)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

若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1)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2)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3)对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4)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若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1)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2)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25.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原则

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26.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

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27.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程序

(1)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2)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3)问责决定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4)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28.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有关申诉规定

可以自接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29.对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处理方式 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

第五篇:《公务员法与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法与公务员制度》

傅思明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博士后,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背景】

制定和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健全公务员制度,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务员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主体,开展公务员法的学习培训,有利于保证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此外,加强对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制度的学习与培训,也有助于广大公务员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培训收益】

·了解《公务员法》出台的背后原因

·明确《公务员法》的指导思想

·掌握《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探讨《公务员法》在制度上的创新

·认识公务员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授课时间】

【学员对象】

公务员

一、引言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务员法》

(二)《公务员法》的诞生

二、《公务员法》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规范公务员的管理,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二)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三、《公务员法》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四、《公务员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二)依法管理原则

(三)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四)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五、《公务员法》的主要制度创新

(一)扩大公务员范围

(二)建立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的“双梯制”

(三)创新分类制度

(四)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五)创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六)建立公务员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

(七)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

一、引言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务员法》

1、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在总则中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在具体制度中体现党对各类公务员的统一管理。

2、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从现阶段国情出发,着重解决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3、保持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同时吸收改革成果,完善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法》的诞生:2005年4月27日。

二、《公务员法》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1、公务员与国家权力

(1)国家权力的特性。

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与公务员打交道。

【天使理论】

2、公务员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约束,这是法治发展的规律。法律是用来干什么的?

【法学、医学和神学】

【案例】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因“乙肝小三阳” 被拒公务员门外,愤怒之下举刀刺杀公务员,造成一死一重伤,周被判处死刑。

3、强化对公务员的依法监督和管理

【案例】某市市委书记李兴民刚上任,就决定耗资百万搞“阅兵式”,全市1万多干警和机关工作人员统一置装、演练三天、肃立街头,等待市委书记的“检阅”。

问题是:这么荒唐透顶的决策,谁来监督?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1、将党管干部原则确立为《公务员法》的另一指导思想,符合中国实际。

(1)党管干部原则是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标志。

(2)我国公务员不分政务类与业务类。

2、如何正确地理解党管干部原则?

第一个问题:“党管干部原则”内涵的演变。

(1)从1953年起,我国建立起干部管理模式,即分部分级管理模式。

分部管理,就是由党委各个部门分管本领域内的干部。如文教干部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管理。

分级管理是指上级党委对下级单位干部管理的权限幅度。

长期以来,人们便约定俗成地把这种体制的内容视为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80年中组部发出《关于重新颁发<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的通知》。

《通知》对党管干部原则作了如下表述:“一切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都应根据他们担任的职务,分别由中央和各部门的党委、党组或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负责管理。”

(3)1980年,中组部发文,对于党政机关,要下管两级机构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比

如中央对地方,管理到省和地(市)两级。

(4)1984年,中央决定将“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

(5)198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

该《通知》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的方法。党要加强对干部管理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6)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

该《意见》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通盘规划,分步实施,逐步配套。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7)2000年8月,中央办公厅发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纲要》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二个问题:党管干部原则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1、党制定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路线、方针、标准和政策。

2、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党的组织对公务员中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监督。

3、由党组织负责对公务员的部分管理事务。

①由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向人大推荐应由人大选举、决定的公务员人选。②按照党政分工,党的组织部门直接管理一定级别以上的公务员。

③政府各部门、法院、检察院的党组(党委)分别管理一定职务级别的干部。

(四)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1、任人唯贤是党提出的干部路线。

2、德才兼备是党提出的干部标准。

(1)公开考试主要是笔试和面试,考察重点是报考者的“才”。

(2)严格考察主要是政审,考察重点是报考者的“德”。

(3)考核制度,则是对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但重点是工作实绩。

3、落实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1)谁来评判一个人?

(2)怎样评判?

【案例】2003年1月1日,某市召开人代会,会议应到代表432人,实到431人。会议进行换届选举。上一届市长罗某是惟一的市长候选人。但未得过半数选票。

1月3日该市再次开会,应到代表432人,实到416人。共发出选票416张,收回416张,其中有效票415张,废票1张。罗某得票335张,超过半数。当选为该市市长。

四、《公务员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1、公开原则要求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考录、考核、晋升、惩戒)要保持公开、透明。

2、平等原则要求公务员管理应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3、建立竞争机制的目的,就在于选择与激励优秀人才。

【案例】某市一位女副市长到离退休年龄时,发现国家规定了男女不同的离退休年龄。按照该规定,与她同岁的男性副市长仍可多工作三年。

她认为,对男女规定不同的离退休年龄违反宪法平等原则。于是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违宪审查的建议。

【案例】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因“乙肝小三阳”被拒公务员门外,愤怒之下举刀刺杀公务员,造成一死一重伤,周被判处死刑。

【案例】2001年12月,人行成都分行人事处在报纸刊登《成都分行招录行员启事》。其中规定招录对象为“男性身高1.68米”。2002年1月7日蒋涛起诉成都分行,请求法院判令该行为违法,该案被媒体称为“中国平等权诉讼第一案”。成都分行于1月10日重新刊登广告,删除身高条件。法院以起诉原因消失,驳回起诉。

(七)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

1、领导成员是指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2、1978年确立干部退休制解决了“活到老,干到老”的职务终身制问题,却存在“不到年龄不退休,不犯错误不下台”的“准终身制”问题。

3、任期制意味着:凡是任期已到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律退出该领导职务。

目前吉林、浙江等地正在开展扩大任期制适用范围的试点工作,一般是五年一届,一个人在同一职位上任职不超过两届。

【实例】2005年8月,南京市委制定《南京市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暂行规定》。《规定》提出:选任制、委任制领导职务每届任期5年,可以连选连任,但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规定》同时提出: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累计不得超过15年。

4、实行任期制的动因:

(1)从国家与公民关系看,提高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

(2)从盘活人岗两种资源看,为了推进“能下能出”的更新机制;

(3)从公务员角度看,为了淡化人身依附色彩,为净化机关人际关系环境创造条件。

下载《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法》与“编制法”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法执行情况的汇报[小编整理]

    关于公务员法执行情况的汇报 (2011年8月16日)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到****检查指导工作。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公务员法执行有关情况向领导们作一汇报。 一、我县贯彻执行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1993年,我国国务院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标志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随后在200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

    公务员法的缺陷与完善

    《公务员法》的修改与完善K060841037李玉果摘要:公务员法是一个由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察法等国务院有关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法规,以......

    公务员法的不足与进步

    公务员法的不足与进步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录用的依据,它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原则、范围、具体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

    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比较

    《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原来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它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公务......

    行政强制法单选题库[小编推荐]

    行政强制法单选题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自( )起施行。 A1990年10月1日 B1996年10月1日 C1999年10月1日 D2012年1月1日 D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强制法培训笔记[小编整理]

    行政强制法培训笔记 按:干部室根据3月27日和28日在工人文化宫听课情况整理了刘博老师的培训重点,按照《行政强制法要义问答》的顺序进行了摘录。由于时间有限,疏漏和错误在所......

    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释义与案例 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 编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于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