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3:5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

第一篇: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

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 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显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内部属性。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由此可以推断,美只能是事物与另外的存在相关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如前所述,这种存在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人类,也是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狄德罗虽提出了“美的关系”说,但论及人与美的关系时,强调的就只是唤醒的察知关系。①其实,客观的美如同两个物体形成的“大”、“合”一样,其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人的察知。

我们人类的存在,具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也可以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多为内部属性)是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与人有关,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词。苏格拉底谈美,认为:“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达到的目的形式。”②康德也说:“美是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③他们的观点,可以说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对美的构成的作用。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称作目的性,是因为意念愿望在美的构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无确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许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强指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所以,意念愿望,应以含义宽泛的指向性来表明其特性。不难明白,追求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对象,朝佳景想望,寻求奇异新颖,对于人类来说,是必然的意愿指向。也就是说,意愿的指向性是人类这一存在固有的无可否定的一种属性。指向性的指向多种多样,与之对应,形成美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什么美的对象,总是人们意愿中正面肯定的事物。为了避免歧义,在此,我们有必要把与美的形成有关的人们对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艳羡的意向,定名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讨分析,我们可给美的本质下一个定义: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二 有了美的本质的定义,我们可立足于关系属性的分析和审美分析,来进一步领悟美的本质。

美学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构、审美对象生成、美是关系等等提法。但是,这些提法中尚无一种可以恰当地指称美的本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关系属性的形成与被反映的研究,或许能为人们观照世界开启一道新的窗口。为了能直观形象地看清美的本质,在此,本文特附一图一表。

在《“美”的客观形成示意图》中,两种“存在”的相应特性,不能视为彼此有意识的迎合,而应视为自在的呈现状态(审美 时则可在大脑中相向迎合)。在两种“存在”间,美只从属于可作审美对象的一方(包括被审美的人体或心灵),美并不对等地存在于关系双方。社会人类一方虽必然也有相应的关系属性,但这种关系属性并不是与对方对等的客观存在的“美”。

艺术的外在形式是美。什么是美?美是漂亮的、快乐的、优雅的、幸福的、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安宁的、祥和的。总之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东西。这是对美的误解,或者说这是一种狭隘的美。

美是什么?在艺术上,极致就是美。它是将一种外在的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于是产生了美。在艺术上常用的夸张就是美的一种形式。美除上述所说的美之外,还包括了忧伤之美、恐怖之美、痛苦之美、颓废之美、滑稽之美、想象之美、绝望之美,等等。例如郑钧的音乐就是一种颓废之美;陈佩斯的小品就是一种滑稽之美;克里斯蒂安娜的推理小说就是一种想象之美;恐怖片就是一种恐怖之美;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一种痛苦之美;涅磐乐队的音乐是一种绝望之美;校园民谣是一种忧伤之美。可以说,在生活里美是无处不在的。

美的产生需要一种美学的修养,没有美学的修养,有些美是无从体会的,如痛苦之美、颓废之美、绝望之美。美是艺术与欣赏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共鸣,是艺术在欣赏者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振颤,只由欣赏者有所体会时才会产生美。因此,美是通过欣赏者与艺术的互动获得的。单纯的艺术很难说是美或者不美,或者说同样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产生美,有的却不会。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在此时就凸现出来。

美是立体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平面的。以前我们所说的美学只是美学的一部分。因此,这个世界赋予艺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思考。它是复杂的,如同社会的复杂性一样。美学的简单化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我们对美的欣赏,不利于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利于我们对生活的享受。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

(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艺术家是构通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的桥梁。什么是艺术家呢?艺术家绝不是某种称号下的人物,而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主要从事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精神活动,他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和认识生活,从而有效地达到感染人、影响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因此看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是审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如何,包括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技术与技巧。

艺术家的品学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关键。艺术有文野、雅俗、优劣之分,艺术家也有工匠与大师之别。

(三)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艺术美就是艺术产品的美,就是创造美。换言之,艺术美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精神性创造。

二、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美总是以具体、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感染欣赏者。

(二)情感性

艺术离不开情感,情感体验是艺术魅力的源泉。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任何艺术作品,如果缺少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宣泄,只能是毫无生机的图解或罗列。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只表现情感,还要表现思想。

(三)独创性

独创意味看艺术作品的独特新颖、不可重复。这是因为艺术家在真诚对待其艺术创造时,总是试图运用新鲜的心理体验、新颖的表现为法,创造出新奇的艺术形象。欣赏者也不会允许一件抄袭重复的艺术形象占据他们心底的艺术收藏。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说诗,有李白的飘逸洒脱,有白居易的朴实清新,王维的淡雅空灵。说画,有大卫的严谨典雅,有德拉克罗瓦的浪漫活力,有凡高的稚拙狂怪;说戏,有梅派的瑰丽端庄,有尚派的清新俏丽,有程派的婉约绵长。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还看到同一流派、同一体裁、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艺术作品面貌。于是有了王羲之、颜真卿、徐悲鸿留下的天下三大行书;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了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的绝世精品。

(四)典型性

典型化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法宝。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之现实美应该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普通,因而更美。同时它也是个性鲜明与共性高度概括的形象,既有独一无二的个体品质特性,又有类型群体的共同特征。在艺术美的长廊里,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概莫例外。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代表着人文精神复苏下抗争不果的悲剧形象;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是封建豪门污泥中长成的两株不同性格闺秀的典型;鲁迅笔下的阿Q,更是旧社会国人劣根性的代表。

(五)永久性

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事实上,我们今天所鉴赏的绝大多数艺术品并不是当代的作品,我们享受着前人馈赠给后世的精神食粮,而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因为其优秀性而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经淘洗、筛选而留存下来。

第二节 艺术美审美功能与鉴赏方法

一、审美功能

(一)轻松娱乐功能 艺术创造美,艺术能唤起人的美感,能够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这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他门类意识形态所办不到的,(二)启迪认识功能

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艺术作品在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还使人从中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启迪。艺术以抒发情感为手段,以创造美为目的,但同样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生活视野的窗口。

(三)净化教育功能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也总是体现着对描绘对象的思想评价和爱憎态度。鉴赏者的正确途径是能够从欣赏美的层次上升到领悟文化、接受思想的层次,达到心灵净化和思想升华。所以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艺术审美特征所提供的优势。

(四)精神升华功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是人借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精神升华功能是人性和人格经过洗礼后的复苏、再生或矗立的一种境界。一句话,它对人的精神境界高低、优劣和贵贱起着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艺术家为精神创造而活着,正如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内心独白“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所以不少艺术家成为艺术美的“殉道者”,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位是艺术创造。对于艺术接受者,鉴赏往往成为一次盛大的精神典礼,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祖先、圣贤以及我们的心爱者、崇拜者作心灵的交流。看电影《黄土地》,从那既贫瘠愚昧又博大深沉、内蕴顽强生命力的黄土地上,我们好象参与到了整个民族之艰难觉醒的盛大仪式中。听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中以席勒诗填词的《欢乐颂》,我们好象置身于“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光芒四射照大地”的非凡境界中,罪恶是多么可耻,自私是多么渺小,我们自豪人类的伟大、尊严,也不由得感叹艺术的博大、永恒!

(五)调节补偿功能

艺术作品有明显的调节补偿功能。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情感世界实现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得到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不得的精神性兑现。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补偿效应和机制。一旦补偿得到满足,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与冲突得到了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便可进入和谐、净化的境地。

艺术的调节补偿功能之于我们鉴赏者也同样地起作用。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忘我的幻想境地,或者是曾经失落的家园或者是憧憬中的福地,我们可以看到罪恶在最后一刻被毁灭,看到英雄在百劫之后而再生,看到性情中的偶像仿佛与我同行……用费洛伊德的话说,艺术就是“一种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的象征,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它创造一个精神世界,鉴赏者可以从中得到精神的调节和补偿。美国好莱坞是著名的“梦幻工厂”,它认为塑造那些男女明星偶像可以补偿人们理想情恋的失缺;推出那些警匪片、灾难片也可调节、排遣人们的制暴、冒险、猎奇、包括犯罪的各种欲望。今天许多艺术门类都在尝试让接受者主动参与甚至创作者与接受者同时参与的方式,就是对艺术调节补偿功能的一种放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示出来。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编辑本段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编辑本段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编辑本段社会美的解释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没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第二篇:美学原理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 2 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

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

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 4 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除了中西的风格不同外,中国建筑在古今方面也差别很大。

中国当代的建筑倾向于适用于舒适。提起建筑,让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而中国当代的建筑更能反映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房屋的商业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为现代建筑的表现又添了不少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应用,无疑是适应了现在的人们的要求的。

有美的地方就有艺术元素的应用,【蒙娜丽莎】传神的微笑,【大为】强健的硕美身躯,【巴黎圣母院】的典雅别致,【断臂维纳斯】的唯美感伤,【泉】的细腻,【母亲】的温柔,【马赛曲】的奔放,【拉斐尔教堂壁画】的人性美。【向日葵】的精神感动……艺术元素的应用让艺术家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示在了欣赏着的面前。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和发现美的心灵。

第三篇:设计美学-材料之美

设 计 美 学

学生姓名 孙鑫立 学 号200910302201 指导教师许佳

学科、专业 工业设计

日 期2011.12.29

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材料之美的运用

学号:200910302201

姓名:孙鑫立

摘要: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创新虽然是设计的重要砝码,但是材料的运用,又是另一种全新的视野,你可以忽视材料的效果,但是你不能不知道材料的功能,因为产品的创新是依附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

关键词: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合金材料,塑料材料,磁性材料

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创新之外,那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料的选用了,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有不同的质感,例如:金属强硬的质感就会给一种严肃,木材的柔软的质感给人一种复古等等。那么,在我们设计当中,要如何把材料运用的恰到好处,这就成为了我们探讨材料之美的关键。

要想把材料用的恰到好处,我们首先就要先了解各种材料的用处和功能性了。我们最熟知的材料一一纳米技术,耳熟能详。但真正对他有所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

一、纳米技术材料

其实纳米本是一种尺度,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七个方面。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中最富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分支。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技术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对其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米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磁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粒径的纳米微粒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当微粒的尺寸高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呈现出高的矫顽力,而低于某一尺寸时,矫顽力很小。纳米结构材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有效的掺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不混溶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扩散能力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可以使纳米结构材料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

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变化,一些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成倍地提高;纳米材料还表现出超塑性状态,即断裂前产生很大的伸长量

纳米陶瓷:首先利用纳米粉末可使陶瓷的烧结温度下降,简化生产工艺,同时,纳米陶瓷具有良好的塑性甚至能够具有超塑性,解决了普通陶瓷韧性不足的弱点,大大拓展了陶瓷的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一种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乳化剂,以一定比例加入汽油后,可使象桑塔纳一类的轿车降低10%左右的耗油量;纳米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储氢能力,可以不用昂贵的超低温液氢储存装置。

二、半导体材料

谈到半导体材料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因为他不仅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同时,它在我们生活中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成分。在自然界的物质中、材料按导电能力大小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三大类。在一般情况下,半导体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与金属导体恰好相反。反映半导体内在基本性质的却是各种外界因素如光、热、磁、电等作用于半导体而引起的物理效应和现象,这些可统称为半导体材料的半导体性质。构成固态电子器件的基体材料绝大多数是半导体,正是这些半导体材料的各种半导体性质赋予各种不同类型半导体器件以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半导体的基本化学特征在于原子间存在饱和的共价键。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金刚石结构。由于地球的矿藏多半是化合物,所以最早得到利用的半导体材料都是化合物,例如方铅矿很早就用于无线电检波,氧化亚铜用作固体整流器。硒是最早发现并被利用的元素半导体,曾是固体整流器和光电池的重要材料。采用元素半导体硅(Si)以后,不仅使晶体管的类型和品种增加、性能提高,而且迎来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以砷化镓为代表的Ⅲ-Ⅴ族化合物的发现促进了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的迅速发展。

半导体材料可按化学组成来分,再将结构与性能比较特殊的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单独列为一类。按照这样分类方法可将半导体材料分为元素半导体、无机化合物半导体、有机化合物半导体和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Ge、Si仍是所有半导体材料中应用最广的两种材料。无机化合物半导体分二元系、三元系、四元系等。二元系包括:①Ⅳ-Ⅳ族:SiC和Ge-Si合金都具有闪锌矿的结构。

半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也是科学元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晶体管、电脑主板、MP3里的电容、整流器、激光器以及各种光电探测器件、微波器件等等都是采用了半导体技术材料。

三、合金材料

要说到合金材料,就不难想到镁及镁合金。镁由于优良的物理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丰富的蕴藏量,已经被业内公认为最有前途的轻量化材料及21世纪的绿色金属材料,未来几十年内镁将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有色金属。

需求大,用量大,这就成为了各个行业的热门材料。

1、汽车、摩托车等交通类产品用镁合金。各国对汽车的节能和尾气排放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镁作为实际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汽车的减重和性能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已经将镁合金制造零件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2、电子及家电用镁合金,镁合金在计算机、通讯、仪器仪表、家电、医疗、轻工等行业的应用发展。其中,镁合金应用发展最快的是电子信息和仪器仪表行业。在薄壁、微型、抗摔撞的要求之下,加上电磁屏蔽、散热和环保方面的考虑,镁合金成了厂家的最佳选择。另外,镁合金外壳可使产品更豪华、美观。

3、其它应用领域,镁牺牲阳极作为有效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长距离输送的地下铁制管道和石油储罐。

紧随其后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钛及钛合金,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蚀性好等优良特性。钛及钛合金日渐被人们普遍认识,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子、化工、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在体育用品方面,除了在高尔夫球杆头上使用钛以外,还有短距离用跑鞋的销钉、羽毛球拍及冰杖等登山器具、滑雪滑冰用的冰刀刃、自行车架、轮椅等等。

最后是铝及铝合金,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铝合金在汽车中的应用 铝及铝合金是最早用于汽车制造的轻质金属材料,也是工程材料中最经济实用、最有竞争力的汽车用轻金属材料,从生产成本、零件质量、材料利用率等方面看,具有多种优势。汽车用铝合金材料的3/4为铸造铝合金,主要是发动机部件,传动系部件,底盘行走系零部件。变形铝合金主要用于热交换器系统,车身系部件。

四、塑料材料

其实,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中,大部分采用的材料是塑料,因为塑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材料可以替换为塑料材料。所谓塑料,它是合成树脂中的一种,形状跟天然树脂中的松树脂相似,但因经过化学手段进行人工合成,而被称之为塑料。

塑料的特性:1大多数塑料质轻,化学性稳定,不会锈蚀;2耐冲击性好;3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耗性;4绝缘性好,导热性低;5一般成型性、着色性好,加工成本低;6大部分塑料耐热性差,热膨胀率大,易燃烧;7尺寸稳定性差,容易变形;8多数塑料耐低温性差,低温下变脆;9容易老化;10某些塑料易溶于溶剂。塑料可区分为热固性与热可塑性二类,前者无法重新塑造使用,后者可以再重复生产。

1.聚乙烯:常用聚乙烯可分为低压聚乙烯、高压聚乙烯和线性高压聚乙烯。三者当中,高压聚乙烯有较好的热性能、电性能和机械性能,而低压聚乙烯和线性高压聚乙烯有较好的柔韧性、冲击性能、成膜性等,因此它们主要用于包装用薄膜、农用薄膜、塑料改性等,而高压聚乙烯的用途比较广泛,薄膜、管材、注射日用品等多个领域。

2.聚丙烯:相对来说,聚丙烯的品种更多,用途也比较复杂,领域繁多,品种主要有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和无规共聚聚丙烯,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用在拉丝、纤维、注射等领域,共聚聚丙烯主要应用于家用电器注射件,改性原料,日用注射产品、管材等,无规聚丙烯主要用于透明制品、高性能产品、高性能管材等。

3.聚氯乙烯:由于其成本低廉,产品具有自阻燃的特性,故在建筑领域里用途广泛,尤其是下水道管材、塑钢门窗、板材、人造皮革等用途最为广泛。

4.聚苯乙烯:作为一种透明的原材料,在有透明需求的情况下,用途广泛,如汽车灯罩、日用透明件、透明杯、罐等。

5.ABS: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程塑料,具有杰出的物理机械和热性能,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面板、面罩、组合件、配件等,尤其是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空调、冰箱、电扇等,用量十分庞大,另外在塑料改性方面,用途也很广。

五、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是古老而用途十分广泛的功能材料,任何物质在外磁场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被磁化,只是磁化的程度不同。根据物质在外磁场中表现出的特性,物质可分为五类:顺磁性物质,抗磁性物质,铁磁性物质,亚磁性物质,反磁性物质。

磁性材料的应用很广泛,可用于电声、电信、电表、电机中,还可作记忆元件、微波元件等。可用于记录语言、音乐、图像信息的磁带、计算机的磁性存储设备、乘客乘车的凭证和票价结算的磁性卡等。

设计发展至今,无论从构思、创意、表现到最后的成品,其过程必然要涉及技术、材料等诸多手段和媒介。对材料的选择、材料性能的熟悉,以及对于材料语言的深入把握,可以创造出最符合设计意图的物质和精神感受。产品设计中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得到了广泛拓展应用。各种丰富的视觉、触觉材料的应用,综合多样的变化,使设计者有了更多的艺术灵感和探索设计表现的机会,给平面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探索。材料对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形成独特设计艺术风格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材料本身即具有特定的性格和表情,利用它独有的姿态和观者产生眼和心的沟通,是一种创造型的新设计语言。设计师在构思创作阶段,通过对不同材料的了解和深度研究,并结合主题特性,合理的将工艺及技术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全新理念的设计作。

参考文献:

1、纳米技术材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85.htm 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0708ae1fc281e53a5802ff59.html

2、半导体材料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720.htm 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cffb1a17866fb84ae45c8d8a.html

3、塑料材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52221.htm

4、磁性材料 百度百科http://www.yxqjly.net/

第四篇:新闻美学----新闻公正美

新闻公正美

协和学院

文化产业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公正美是新闻的原则美。它美在正面感受,美在侧面审视,美在反面批判,美在深度剖析。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来看一则反映生活的新闻从中感受到媒体公正看待生活的态度,并从中获得美感。一则好的新闻能在人们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给人以教育影响。具有公正美的新闻更是如此,公正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并且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公正地去评价它,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关键词】公正美;新闻;感受;态度;

一、正面感受、侧面审视

这个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新闻也不缺乏美,它有着真实美、客观美、公正美,这三美通常都不是单独前行的,它们往往相伴而行[1]。而这些美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公正美就很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感受。

公正美美在哪呢?它美在正面感受,美在侧面审视,美在反面批判,美在深度剖析[1]。公正美换言之就是,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来看一则反映生活的新闻从中感受到媒体公正看待生活的态度,并从中获得美感。

要如何感受和体会新闻的公正美呢?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来感受一下新闻的公正美。

新闻《好一幅农家健身图 好一道文明风景线——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12月14日,一个冬阳融融的下午,我们来到上小潭村,只见村里投资2万余元修建的水泥篮球场周围挤满了村民。80岁的村民曾温贤正打着字门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这边厢他才歇手,那边厢40岁的农家妇女黄小春又练起了法门板凳。乒乓球台边,一老一少两个人激烈对垒;篮球架下,五六个农民跳起来抢着篮板球。嗬,好一幅农家健身图![2]”(节选)在这节报道中,记者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勃勃和乐融融的和谐新农村蓝图,村民们在户外享受着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又发扬了体育精神。上小潭村村民美好生活的场面通过记者的文字给了我们正面的美的感受。记者对上小潭村村民34年年年开运动会的感慨能够引起读者对上小潭村对运动的推崇和热爱的共鸣。这种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态度,就是媒体所需要的公正评判生活的态度。这就是公正美的正面感受,是读者对新闻最直观最浅显的感官接触和直接感受,它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感受并接受新闻媒体所要传达的对生活的态度。

换个角度,从侧面审视公正美,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将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感受。“城北街道负责人喜不自禁地说,改革开放之后,这个500多人的村子富了起来。农民们不满足于建新房修新居,群众体育活动更是在上小潭村形成热潮,变成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0多年的群众体育活动,使农民身体健康了,关系融洽了,生活潇洒了,子女学风浓了。在这个村里,有八九十个农家子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上了70岁的老人就有80多位,村民们平时连个小病小痛都很少。体育活动还使村里人邻里关系和谐,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打闹等事。两个曾姓村民曾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同时分在篮球队后,球场上讲究配合,两人在比赛中化解了怨气。体育活动还净化了村风,村里人不讲迷信不赌博,没事时不是到篮球场上争来抢去,便是在乒乓球桌边你推我挡,或是在家切磋棋艺、研讨武功,30多年没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2]”(节选)上小潭村通过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达到了村民身体健康、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和睦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运动给这个村子带来的变化和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我们从上小潭村村民的生活姿态中感受到了构建和谐新农村吹来的暖暖春风。这种侧面审视的角度反衬出了运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好体魄,还有精神上的良好风貌和好品性。这说明与正面感受的直观、浅显的描述不同,从侧面的角度出发,一样能够说出中肯委婉的道理,并且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和启迪。可以说,正面感受和侧面审视各有特色。

二、反面评判、深度剖析

除了正面感受和侧面审视,反面评判和深度剖析是另外不同角度的不同感受,往往反面评判和深度剖析的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新闻《不要卖掉穷人的饭碗》“前几天媒体的一则报道:3月19日,银川市拍卖2005150个冷饮、维修临时占道摊位的经营权,其中,西夏区的一个冷饮摊位拍出了5万元的“标王”价,兴庆区中山公园南门附近人流集中的摊位,也拍出了万元左右的价格。(据3月21日《现代生活报》)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拍卖社会公共资源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来“经营城市”,用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管理服务等方面资金的不足,使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人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增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3]”报道从反面角度写了政府拍卖150个摊位用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不足给因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被取缔人民带来的影响,让读者从心里衡量一下这种拍卖本身的利弊,更加体会到下层劳动人们,尤其是下岗职工和低保户的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报道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做到了真实美、客观美、公正美的统一。“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每月固定的低保费、生活救济,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一个稳定的“岗位”,比如拥有一个生意好一点儿的摊位,或者看管个自行车、清扫个街道、管理个公共厕所„„这叫自食其力,那比让政府救济更有脸面、腰杆儿更硬、心里也更踏实。因此,一些城市低保户、下岗职工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找个地方摆个地摊,或修个车擦个鞋,卖点日用小百货,或经营些冷饮、新鲜蔬菜,以维持生计。实际上,这些个“岗位”,既是困难群众谋生的“饭碗”,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政府减轻了负担。应该说,各种各样的拍卖并不是坏事,是在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是为了管理好、经营好城市。但是管理好、经营好城市,对其中的公共资源的经营权的处置,并非只有“拍卖”这一条路可走。比如,换个思路,牺牲一下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把诸如“摆摊权”、“看车权”、“管理公共厕所权”、“街道清扫权”等等,送给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家庭,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饭碗”。[3]”这是对政府拍卖摊位救助穷人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说明了政府暂时性的经济救助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低保户等下层劳动者的生活问题。它公正又深刻地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渴望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政府救济的迫切心理。客观地写出了政府政策的良好出发点是为了人民,但比起政府救济,一个稳定的“岗位”更能解决下层劳动者面临的长期的生活困境。记者也就这一社会现象提出政府应“以人为本”,不应该只在乎眼前利益,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多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将这些公共资源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转让给困难群众,使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自食其力,切实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缩小城市贫富差距。

一则好的新闻能在人们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给人以教育影响。具有公正美的新闻更是如此,公正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并且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公正地去评价它,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1]。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

参考文献

[1]谢逸溪.新闻美学.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99-111 [2]新闻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30/content_5673480.htm [3]新闻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30/content_5673878.htm

第五篇:美学考试 第一章 美是什么

第一章

美是什么

1.从词源角度来谈美是什么?

(1)羊大为美:养大滋味鲜美,美起源于味觉。意思是羊越大吃起来越美味。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到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等在注释《说文》时也明确提出“羊大则美”

(2)羊人为美:人戴着羊的面具跳舞,美起源于图腾崇拜。萧兵先生解释美的最初含义就极力主张“羊人为美”。他说:“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师正面而立的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祭师或酋长),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大为美’。”

(3)生殖崇拜:认为美的本意是羊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而美。王政《文史哲》上发表的《美的本意:羊生殖崇拜》认为,上古妇女和她们的亲人最担心的分娩时刻,因为古代医术不发达,如果不顺产,妇女往往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特别期望顺产。而羊在生殖的时候特别顺产,羊生小羊,胞衣不破,非常顺滑,所以人们产生了生殖崇拜,即认为此为美。

(4)女色之美、两性关系之美:马叙伦认为“美”是“媄”、“嫩”的转注字,陈良运也认为“美字上部之羊,不能仅看做是具体的动物之羊,它可能是一种观念的显示,欢悦的、柔顺的、美丽的、阴性的”,他把羊抽象为“阴”和女性的象征,而“美”字下面的“大”则是“阳”,男性的象征。因而美的本意是男女在一起,相乐相悦而产生美感。(5)第五种解释:笠原仲二先生。他认为,“美”的本意是人们对羊的一种视觉、味觉、触觉等的一种综合性感觉。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6)书上的观点:认为美的最原始含义是羊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中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了最初的美感。而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认为,“美”的本源意义是“羊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美”

2.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看法(P77)(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5)抱歉第五点我是真的没找到= = 3.中国美学史上(特别是先秦)对美的思考

(1)孔子:“里仁为美”(笔记)。外在美必须和内在的美相结合,才是儒家的美学传统。“和”的思想主要在儒家美学里得到了继承发展。孔子强调美与善的完美结合,要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绘事后素”、“思无邪”等。(书P19)

(2)孟子:“充实之为美”(笔记)。儒家因此形成了一种“比德”的审美方式,把外在事物和人内在的道德情操相比拟,由于外在事物象征了人的某种道德,因此生出了一种全身心的愉悦,从而觉得事物是美的。强调人格精神的美。提出善养“浩然之气”的观点。(书P19-20)(3)荀子:“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笔记)

(4)老子:“道法自然”(笔记)。A.美丑不是绝对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美之于恶,相去若何。”(笔记)

B.美与生命的自由发展相一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笔记)

C.道家的美学状态主要是“妙”。老子的美是一种赤诚自然的美、纯粹幽深的美。(P21)

(5)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笔记)。庄子的美:忘却与超越,自然与逍遥。(书P21)A.自然之美:大巧若拙 B.无限之美:追求大美。“秋水时至......”(笔记)C.庄子美学的核心:“忘”“游”“美者自美”(P21-23)

(6)中国的美学思想是:或儒或道,既儒又道的。(P23)其他诸子的美学思想参见书P25页。

下载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论文 傲慢与偏见之美

    傲慢与偏见之美 清晨的阳光穿过了层层云幔,一片浓郁的森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在一片清脆而欢快的鸟鸣声中,奔跑的麋鹿在奔跑,牛羊在漫步,鸭子在扑水,伴随着轻快而明朗的音......

    美是什么美学原理作业最新答案

    美学原理“美是什么”作业答案 选择题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A) A. 王国维 B. 梁启超 C. 叶朗 D. 朱光潜 1. 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C) A. 物色 B. 景色 C. 形式 D. 种类 2. 美学研......

    美学与人生

    美学与人生 多变的图案 叠翠的波浪冲上沙滩 岸边留下条条迷人的曲线 每次潮水总要变换美丽的图案 涨潮退潮永不会有相同的瞬间 波浪一次次冲上沙滩,在岸边留下迷人的曲线。涨......

    美学与修养

    一、美学的含义及美的本质的探讨(一)什么是美学。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物质和精......

    美学与艺术欣赏

    ·············································美学与艺术欣赏 音乐之声之影评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

    《美学原理》课后作业 第二节 “美”是什么

    2.1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李泽厚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     A、方法论 B、本体论 C、知识论 D、认识论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单选题】......

    汉字的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共5则)

    汉字の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の关系 楚筱惠 10131750117 环境工程 众所周知指汉字の书法是一类独特の艺术,而书法の这些艺术美感の主要来源则是书法の素材——汉字。汉字从其演......

    朝美关系与朝核问题(共五则)

    朝美关系与朝核问题 虞少华 2013-3-6 22:02:01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京)2006年6期 作者简介:虞少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5年9月,第四次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发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