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绩效管理概念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演变而来,“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一书中提出的。此后,巴克,这位研究培训和跨学科工业关系的社会学家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源功能》一书,详细阐述了有关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他是把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讨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早期,由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和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律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彼得森和翠西在1979年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都包含这样一些活动:招聘、甄
选、绩效考核、薪酬和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随着绩效考核内涵的逐渐丰富,绩效管理被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现在业内人士已经非常熟悉。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引入国内。(赵曙明,1992)在此期间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
(二)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含义
最初,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并没有区分,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书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例证。直到现在,在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虽然使用的是“绩效管理”术语,但制度的内容却基本上局限于对考核评价过程的规范。事实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并不相同。近两年,不少学者对此加以区分,相关论述很多,比如吴智勇在《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提出:“不要将绩效考核或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两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如果你只做绩效考核而忽略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你面临的将是失败。”2002年深圳市思捷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胡红卫在《如何不让年终考核流于形式?》(网上)一文中指出: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一个完整的管理辅导过程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
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提高侧重于判断和考核
伴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只出现在特定时期
事先的沟通与承诺事后的评价
另外,关于绩效管理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绩效是产出即结果,一种认为绩效是行为。这两种观点共存了几年时间,这两年学术界已把二者统一,比如:陈全明在《绩效管理》——海天出版社2002.2一书中指出了目前关于绩效管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相关界定
作为产出的绩效1)责任2)领域3)职责任务和活动4)目的5)目标6)产出7)指标8)成功关键要素9)能力和标准
作为行为的绩效1)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2)非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3)书面和口头交流任务的能力4)所表现出的努力5)维护个人纪律6)促进他人和团对绩效7)监督管理/领导8)管理/行政管理
并给出结论:绩效是行为和产出的综合。本文将赵曙明在《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2002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关于绩效管理定义:绩效管理是企业系统的子系统,是组织管理各层级目标与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机制,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沟通以及绩效改进等环节构成的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三)绩效管理的主要理论方法与实践
关于绩效管理方法的论述很多,并日趋成熟。比如杨东龙在(《如何考核和考核员工绩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一书对绩效考核就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该书给出了绩效考核的系统框架,对有关概念、原则、条件和内容结构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分析了考核的功能和流程;介绍了许多考核方法,比如图解法、强制分布法、排序发、比较法、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等级评价法、成绩评语法、综合考评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了论述。最近,360度考核法在管理界比较盛行,世界500强很多企业都采用此法,国内管理较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360度考核法。另外,有的学者把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用到人力资源绩
效考核之中。
(四)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关系研究
1982年,狄凯(Tichy)、弗布鲁姆和戴瓦钠等人最早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随后,布兰克在1985年,戴勒在1984年和1993年都相继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们提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我们可以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并由此确定关键员工的绩效指标,从而把员工的主要活动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员工的绩效贡献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绩效管理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围绕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美国的两个机构RenaissanceWorldwide和CFO期刊曾对数百家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绩效管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围绕企业年度预算和运营计划建立的,鼓励的是短期的、局部的和战术性的行为,忽[FS:PAGE]视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及核心能力的培养。
正如蒋永国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国企业家2002。4)指出:绩效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
(五)绩效管理与企业制度研究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企业制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人力资源部门定位较底,沟通协调困难。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沟通比较容易,易于推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林泽炎在《技术与管理融和——目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京2002,4)中指出:遵循程式化与人性化的战略方向,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即采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策略,个性化定制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是国内各类不同性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黄勋敬在《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革命》(网上)指出: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当代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研究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六)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寻找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则”和“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显示出作为一种“知识资本”所产生的文化力和生产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撰写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这本《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赢得雇员的献身精神是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而企业中每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环节,都非常有助于雇员献身精神的培养。”国内孟凡驰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文化》2000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企业文化理论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管理思想。它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的主导环节。即使是积极的体制和制度,也不是维系企业组织的惟一手段。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培养共有的文化,同时建立为实践这一文化的上下级关系。不论一位老板多么聪明能干,如果不能同职工同心协力一起干,而是手持权力与制度的魔杖,与工人对着干,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张红普在《文化治理: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海欣制药(网上)一文分析出:一个企业如果无法塑造出适合企业生存的文化,进而用这种文化来
促进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个企业是难以成为一个知名企业的。……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个人综合素质、决策力、驾驭企业艺术与捕捉发展机遇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很明显,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离开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持将很难有效实施。
(七)绩效管理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管理方式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是目前中国学术界一致的观点。绩效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模式,也要与企业的不同发展周期相适应。
早在20世纪80年代,坎培里(Kimberly,1981)、理查德(Richard,1983)等人就提出了组织生命周期概念,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成熟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要求和特点。在国内,陈佳贵在80年代末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90年代以后,企业发展的研究逐步受到国内管理学界的重视,比如王英与1996年提出了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和阶段性命题;同时,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比如,赵曙明在《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中提出:在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者自身开始向职业经理人转变或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员。二是构建一个基本的组织结构框架,并开始逐步完善的过程。三是“事必亲躬”,家长式管理居主导地位。在成长期的企业在管理方面有以下特征:一创业者作为企业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确立。二出现了组织正式化的要求。三员工队伍开始出现分化的迹象。四人员的迅速增加,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五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从形式上开始健全起来,逐步形成一套标准的详细操作规范。……
(八)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
谢平佟仁城在《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员工激励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和员工激励挂钩。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绩效不应仅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 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
1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绩效管理概念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演变而来,“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一书中提出的。此后,巴克,这位研究培训和跨学科工业关系的社会学家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源功能》一书,详细阐述了有关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他是把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讨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早期,由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和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律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彼得森和翠西在1979年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都包含这样一些活动:招聘、甄选、绩效考核、薪酬和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随着绩效考核内涵的逐渐丰富,绩效管理被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现在业内人士已经非常熟悉。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引入国内。(赵曙明,1992)在此期间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
(二)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含义
最初,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并没有区分,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书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例证。直到现在,在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虽然使用的是“绩效管理”术语,但制度的内容却基本上局限于对考核评价过程的规范。事实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并不相同。近两年,不少学者对此加以区分,相关论述很多,比如吴智勇在《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提出 :“ 不要将绩效考核或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两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如果你只做绩效考核而忽略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你面临的将是失败。”2002年深圳市思捷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胡红卫在《如何不让年终考核流于形式?》(网上)一文中指出: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
与绩效考评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一个完整的管理辅导过程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提高侧重于判断和考核
伴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只出现在特定时期
事先的沟通与承诺事后的评价
另外,关于绩效管理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绩效是产出即结果,一种认为绩效是行为。这两种观点共存了几年时间,这两年学术界已把二者统一,比如:陈全明在《绩效管理》——海天出版社 2002.2一书中指出了目前关于绩效管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 相 关 界 定
作为产出的绩效 1)责任 2)领域 3)职责任务和活动 4)目的 5)目标 6)产出 7)指标 8)成功关键要素9)能力和标准
作为行为的绩效 1)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 2)非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 3)书面和口头交流任务的能力 4)所表现出的努力5)维护个人纪律 6)促进他人和团对绩效 7)监督管理/领导 8)管理/行政管理
并给出结论:绩效是行为和产出的综合。本文将赵曙明在《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2002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关于绩效管理定义:绩效管理是企业系统的子系统,是组织管理各层级目标与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机制,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沟通以及绩效改进等环节构成的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三)绩效管理的主要理论方法与实践
关于绩效管理方法的论述很多,并日趋成熟。比如 杨东龙 在(《如何考核和考核员工绩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一书对绩效考核就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该书给出了绩效考核的系统框架,对有关概念、原则、条件和内容结构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分析了考核的功能和流程;介绍了许多考核方法,比如图解法、强制分布法、排序发、比较法、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等级评价法、成绩评语法、综合考评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了论述。最近,360度考核法在管理界比较盛行,世界500强很多企业都采用此法,国内管理较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360度考核法。另外,有的学者把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用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之中。
(四)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关系研究
1982年,狄凯(Tichy)、弗布鲁姆和戴瓦钠等人最早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随后,布兰克在1985年,戴勒在1984年和1993年都相继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们提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我们可以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并由此确定关键员工的绩效指标,从而把员工的主要活动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员工的绩效贡献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绩效管理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围绕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美国的两个机构Renaissance Worldwide和CFO期刊曾对数百家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绩效管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围绕企业预算和运营计划建立的,鼓励的是短期的、局部的和战术性的行为,忽视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及核心能力的培养。
正如蒋永国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国企业家2002。
4)指出:绩效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
(五)绩效管理与企业制度研究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企业制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人力资源部门定位较底,沟通协调困难。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沟通比较容易,易于推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林泽炎在《技术与管理融和——目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京2002,4)中指出:遵循程式化与人性化的战略方向,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即采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策略,个性化定制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是国内各类不同性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黄勋敬在《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革命》(网上)指出: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当代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研究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六)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寻找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则”和“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显示出作为一种“知识资本”所产生的文化力和生产
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撰写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这本《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赢得雇员的献身精神是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而企业中每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环节,都非常有助于雇员献身精神的培养。”国内孟凡驰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文化》2000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企业文化理论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管理思想。它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的主导环节。即使是积极的体制和制度,也不是维系企业组织的惟一手段。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培养共有的文化,同时建立为实践这一文化的上下级关系。不论一位老板多么聪明能干,如果不能同职工同心协力一起干,而是手持权力与制度的魔杖,与工人对着干,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张红普在《文化治理: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海欣制药(网上)一文分析出:一个企业如果无法塑造出适合企业生存的文化,进而用这种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个企业是难以成为一个知名企业的。……
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个人综合素质、决策力、驾驭企业艺术与捕捉发展机遇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很明显,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离开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持将很难有效实施。
(七)绩效管理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管理方式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是目前中国学术界一致的观点。绩效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模式,也要与企业的不同发展周期相适应。
早在20世纪80年代,坎培里(Kimberly,1981)、理查德(Richard,1983)等人就提出了组织生命周期概念,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成熟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要求和特点。在国内,陈佳贵在80年代末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90年代以后,企业发展的研究逐步受到国内管理学界的重视,比如王英与1996年提出了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和阶段性命题;同时,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比如,赵曙明在《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中提出:在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者自身开始向
职业经理人转变或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员。二是构建一个基本的组织结构框架,并开始逐步完善的过程。三是“事必亲躬”,家长式管理居主导地位。在成长期的企业在管理方面有以下特征:一创业者作为企业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确立。二 出现了组织正式化的要求。三员工队伍开始出现分化的迹象。四人员的迅速增加,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五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从形式上开始健全起来,逐步形成一套标准的详细操作规范。……
(八)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
谢平佟仁城在《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员工激励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和员工激励挂钩。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绩效不应仅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战略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战略分析
摘要:绩效管理要注重指标的设定及方法的引导,以达到企业要进行考核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的性质和特点
谈及绩效管理,首先应了解绩效的性质和特点。绩效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
(1)绩效的多因性。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职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员工的激励和技能。外因,指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与机会。
(2)绩效的多维性。即,绩效是从多方面来考核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考核工人可以从任务完成数量、质量、出勤、消耗材料多少等方面综合评估。
(3)绩效的动态性。员工绩效不是一层不变的,考核员工的表现要注重长期性和持久性。绩效管理的实用性
一个有知名度的企业,应该聘用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倡选拨任用有服务意识的专家型人力资源管理者。用科学的方法为企业策划宏伟战略目标、用其超常的智慧为企业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一切潜力,打造企业品牌、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当今许多企业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专业知识型人才老化、重要岗位缺少后备补充人才、并伴有特殊技能人才流失等现象。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恰恰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尽的职责。俗话说:交了徒弟饿死师傅。中国自古有留一手的习惯。当然过去的社会信息极少,进步缓慢,而且是靠个人手艺或功夫便能生存,甚至一辈子都有了保障。可是现代化的社会进步迅速,环境复杂,不是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便能成功,因此不赶快把下属培养好,可能连师父的饭碗都不保。因为无法发挥组织的效能,部门绩效不好,主管便要下台。这不单单是培训的事情,更应该让绩效考核激励和鞭策员工上下提高竞争和危机意识,不断丰富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绩效考核后,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惩罚消极怠工、滥竽充数的员工,并同时奖励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优秀员工。如此奖罚分明,必然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正义的风气,为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奠定基础。如此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流失,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掌握绩效管理的设计方法,进行绩效管理方案设计
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四阶段法是当今比较常用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企业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子系统,他是由定义绩效、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改善四个阶段所组成。
(1)定义绩效。在拟定方案之前,首先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了解企业文化,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以后,根据岗位说明书对企业进行岗位分析,定义绩效。
(2)绩效考评。这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主体部分,表现为在定义绩效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健全合理的考评方案并实施绩效考评。考评方案主要包括考评的内容、考评的程序、考评的组织者、考评人与被考评人以及考评结果的统计处理。其中,选择合适的考评方法、设计出可行的考评表格是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工作。
(3)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的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是为了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客观合理的考评结果可以真实地说明员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标准的程度,其不足之处经过分析,便成为有针对性的企业培新的需求。
(4)绩效改善。绩效改善即不仅要提高各级员工的素质,更重要的要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促进和带动组织整体素质和工作绩效的提升和发展。绩效考评的方法与应用
4.1 绩效考评效标的类别
(1)特征性效标。即考核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征。如忠诚性、可靠度、沟通能力、领导技巧等,是最常用来考评绩效的特征。
(2)行为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核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类效标对人及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如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或警卫是否对顾客保持愉悦的笑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公司的影响很大。(3)结果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核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或生产了那些产品,其工作成效如何。结果性效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若干质化指标较难以量化。
4.2 常用的绩效考评方法
(1)结构式叙述法。结构式叙述法属于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的方法,他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的结构性的表格,由考评者按照各个项目的要求,以文字对员工的行为作出描述的考评方法。
(2)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属于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再考评要素选择确定以及考评人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本方法极容易产生晕轮效应或集中趋势等偏差。
(3)合成考评法。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的质量,有些企业将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综合在一起,采用合成的绩效考评的方法,也属于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另外,日清日结法也是较常用的一种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4.3 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
固定形式的绩效考评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非固定形式的绩效考评通常用头脑风暴法。
问卷调查法是采用专门的调查表,在调查表中将所有与本岗位工作有关的要素和指标一一列出,并用简单明确的文字对每个指标做出科学的界定,再将该调查表分发给有关人员填写,收集、征文不同人员意见,最后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成。
头脑风暴法出现以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并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办法更加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发挥集体的力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内组织结果扁平化,管理者职权范围扩大化;参与式管理、团队协作、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出现,等等。这些变化要求企业采用参与式管理和更多的授权,更加关注客户服务质量,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及采用更加科学的考评方法。
下面以某企业为例,简单设计一个指标考核体系:
某企业实行经理负责制,下设五个管理部门:(1)市场营销部(2)生产部(3)技术部(4)采购部(5)人力资源部。
那么,应该对这五个部门按照成本指标、质量指标、经济安全指标,分别制定更加具体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以期达到更加有力的考核效果。
(1)市场营销部。①成本指标:投诉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议价水平。②质量指标:市场占有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③经济安全指标:回款率、净利润水平、库存水平、客户增长率、客户流失率。
(2)生产部。①成本指标:生产量、设备利用率、设备寿命、材料利用率。②质量指标:合格率、返修率、事故率、理赔率。
③经济安全指标:原材料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半成品周转率。
(3)技术部。①成本指标:开发费用、开发成功率、市场应用水平、返修退货率。②质量指标:开发成果达标率、及时性、市场应用成熟度、销售增长率。③经济安全指标:新
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开发率、应对市场水平。
(4)采购部。①成本指标:采购成本水平、材料库存率、议价水平。②质量指标:合格率、完全利用率、新材料及时水平。③经济安全指标:供应商流失率、供应商增长率、采购主动水平。
(5)人力资源部。①成本指标:开发费用、薪酬控制水平、劳动纠纷发生率、招聘成本增长率。②质量指标:。员工贡献率、筛选合格率、培训合格率。③经济安全指标:员工流失率、劳动纠纷败诉率、员工不满意率、员工违纪律。
按照以上指标考核体系,采用结构式叙述法与图解式评价量表法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评办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公司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以此获得该公司各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然后针对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并按照拟定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公正的奖惩,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的腾飞基于战略的规划、绩效的管理、指标的考核、员工的激励等,所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为企业在公开、公平、公允的竞争形势下发展,并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战略意义。
第四篇: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所包涵的六大板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劳资关系,是一个环环相扣,彼此关联的管理循环系统。企业的文化与战略理念作为这个系统的导向,而从实质上决定这六大板块的具体实际操作,而这些实际的战术操作又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循环系统中,“绩效管理”是这个系统的核心:企业对于人力资源运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而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重发展,并且有效的完成公司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目标。而这样一个目标实施的过程,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管理系统:人员的招聘取决于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而战略发展需求直接反映在优良的绩效管理系统及其指标上,所以人员的招聘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公司的绩效目标;培训与开发,是减少员工现有质素与企业绩效目标要求之间差异的专业人力资源开发手段。薪酬福利则更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绩效管理平台上,以达到“激励、公平、科学”之原则。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是核心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结局。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借助一个有效的体系,通过对业绩的考核,肯定过去的业绩并期待未来绩效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绩效工作只是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而现代绩效管理则更多地关注未来业绩的提高。关注点的转移使得现代绩效工作重点也开始转移。体系的有效性成为HR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纯粹的业绩考核使得绩效管理局限在对过去工作的关注,更多地关注绩效的后续作用才能把绩效管理工作的视角转移到未来绩效的不断提高!绩效考评: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来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其中:◆绩效考评意义:
1、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和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
3、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绩效考评目的:
1、考核员工工作绩效。
2、建立公司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
3、达成公司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绩效考评的认同、理解和操作的熟知。
4、绩效考评制度的促进。
5、公司整体工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绩效考评的作用:
一、对公司来说1,、绩效改进。
2、员工培训。
3、激励。
4、人事调整。
5、薪酬调整。
6、将工作成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
7、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
◆对主管来说
1、帮助下属建立职业工作关系。
2、借以阐述主管对下属的期望。
3、了解下属对其职责与目标任务的看法。4取得下属对主管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
5、提供主管向下属解释薪酬处理等人事决策的机会。
6、共同探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的需求及行动计划。
◆对于员工来说
1、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2、成就和能力获得上司的赏识。
3、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
4、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政策的推行情况。
5、了解自己的发展前程。
6、在对自己有影响的工作评估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绩效考评种类:
1、考核
2、平时考核
3、专项考核
◆绩效考评工作程序分为:封闭式考评和开放式考评
◆短期绩效考评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有:
1、考核完成率
2、考核面谈所确定的行动方案
3、考核结果的书面报告的质量
4、上级和员工对考核的态度以及对所起作用的认识。5公平性。
◆长期效果的评估的主要指标:
1、组织的绩效
2、员工的素质
3、员工的离职率
4、员工对企业认同率的增加。
◆给予员工考核反馈的注意事项:
1、试探性的2、乐于倾听
3、具体化
4、尊重下级
5、全面地反馈
6、建设性的7、不要过多地强调员工的缺点。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方式林林总总:工作描述、360°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等,其中KPI被许多单位运用。
一、什么是KPI
KPI,顾名思义: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对绩效,对工作业绩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工作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公司、部门、个人的直接绩效,同时它也是对于公司战略及发展的一个分解,为员工提供具体的工作方向指引。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巴列特定律,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20/8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二八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KPI指标的设定,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战略指标:来自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一般的战略指标大多只运用于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位);
二、重点职责指标(此类指标主要从员工工作岗位职责里提取重要绩效职能,再自这些重要绩效职能里提取KPI考核指标。这种提取方法主要应用在基层职位以及中级管理人员职位);
三、流程指标(此类指标是从部门与部门间的重要合作环节中进行提取,以达成促进有效沟通之效);
四、企业下一步重点核心工作的分解而产生的绩效考核指标(也可以理解为部分的战略目标),例如: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我就职于一家法国化妆品企业,每年销售团队的KPI指标中,有直接与公司下一步市场销售战略密切相关联的指标:在2004年,企业重在开发客户,于是“新客户开发率”就成为销售团队KPI考核中的一个指标;2006年企业市场销售重在提升已有客户的质量,而非数量,那么“重点客户销售质量管理”则成为销售人员KPI考核中的一个指标。
KPI是一个遵从SMART原则,足够量化的绩效考核系统,如运用有效得当,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KPI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而最终流于形式或成为纯粹的数据统计,而并未在提升公司绩效上起到实际的作用。当然其中的原因种种:指标定位的失衡、绩效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相应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绩效考核系统并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等等。然而,在这些众多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KPI绩效管理没有得到很好运用的重要促成因素,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原因的发生极为普遍:企业对于KPI绩效考核系统的定位不准确,如果一个企业把KPI定义为一种单纯的HR工具,那就是一个本质性的定位错误了。KPI不应该仅是单纯的HR工具,它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因为KPI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方法,它需要建立在:有效而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岗位责权界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如此这般,各项KPI需要的管理数据才能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并具有参照价值。“凡是不能衡量的,就是不能管理的。”在公司的战略目标得到合理而明晰的分解后,KPI的数据则成为绩效管理的量化性衡量标准,而使绩效管理成为可行并使之有效。同时,它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工具,可以在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有效分解的过程中,将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一一呈现出来,例如: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被比利时跨国集团所收购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陶瓷矿物的标准化生产。企业遵从“成本战略”,这个战略分解到每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便成为该部门的KPI指标之一,而在具体运用这个成本KPI指标时,我们发现这个成本数据并不能如实反映该部门具体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深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公司的成本财务系统、仓管流程、部门职能界分上都存在着问题。因此,我们就开始对这些环节进行重整和改进,而提升公司管理。KPI真正的精髓并非是纸面上的那些数据,而是利用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深入了解,而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或者需要改进之处,从而能对之加以改善,真正从本质上对公司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绩效。在这个过程完成后,KPI的指标数据才能如实反应个人、部门乃至公司的实际绩效成绩。这个才应该是KPI对于企业管理的有利之处,而非一个普通的HR管理手段,仅仅对于员工进行绩效的数据测评、控制和目标指引。
综上所述,KPI不应该只停留在HR的实施层面,它应该放至公司的战略、战术、体系管理运作中。这样的KPI才有价值。KPI应该是战略管理的监控和疏通系统。通过平衡记分卡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企业的绩效目标成为可衡量的KPI量化指标;再通过对于KPI重点指标的监控和管理使企业得到有效发展。这样才能保证通过管理、提升员工的绩效,来实际改善公司的整体绩效。否则,KPI就只能是一种流于表面的考评,并且个人绩效的提升并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提升,也不能真实反映个人在管理方面做出的成绩或改进。而KPI数据就只是一个数据游戏。
正是因为这种对于KPI理解和定位上的误差,导致了很多企业的KPI考核流于形式,对于公司起不到作用,从而使企业对于HR的绩效管理职能有效性产生怀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HR,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战略。
二、什么是HR
HR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其定位与涵义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尽相同。在一些企业HR意味着人力资源的事务性管理:招聘、薪酬福利、员工辞退、培训、绩效考核等,能将HR如此定位的这些企业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肯定了。在更多的企业,HR就是做人事资料记录、考勤、制度、招聘、辞退、员工争议处理,如同“救火员”更象企业的“保姆”。这样的职能价值
定位,对于HR专业人员、对于企业都是一种失衡。
人是一切的根本:大到公司的战略,小到公司的每一个实际的事务,无不需要人来执行完成。而在当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脱离了原有的各种硬件的竞争,而是很多无形的却非常有力量的“精神”“文化”“理念”的竞争。与此同时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的挑战日益增强,企业能轻易通过外部市场需求而得到发展的时代早已远逝,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如果一个企业,还只把HR职能放在人事行政事务定位上,那么这个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值得怀疑的,或者说这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持久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HR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有如企业内部的一个战略咨询系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相关的管理方案与流程,并能使之得到有效的应用与执行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任何的战略实施都需要“人”,再好的生产、技术与销售战略,如果没有人——合适的、正确的人来执行,那么这个战略最终还是会搁置流产。②“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做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即以科学的方法使企业的人与事作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简单地说,即为“人与事配合,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如此这般来推进及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完成。
企业在制定了主导发展战略之后,就应该根据这个相应的主导战略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同时在结合实际的人才战略的情况下,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解:生产、技术、销售、运营等。这样的战略分解操作流程能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到真正的“务实”。否则,它或多或少会发生偏移。而现在的大部分企业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做企业发展战略,然后分解到传统意义上最具影响力的职能板块:生产、销售、技术开发、财务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细化后的职能战略来进行招聘、培训以及人才的运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就遇到一些问题:招不到企业需求的人、招到的人不能完全实行这些分解了的战略、能人流失、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发生大的冲突、绩效失控、目标不明确等,于是HR就出现了并成为这些问题的“急救员”,但是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起不到很大实际的用途。进而HR职能的有效性被质疑,其职能也被赋予更少的责任而更多地从事于基础行政事务性工作,HR从业者的专业性才能得不到合理的施展空间,HR的专业性价值也随之降低——如此的恶性循环。
因此,HR的高级专业人员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HR FUNCTION,而必须拥有企业管理意识、商业意识与战略意识,而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管理者的助手。这样的定位对于企业对于HR人都是极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具有战略的高度,但是秉承实用、协助的职能心态;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做的,甚或是最后核心做的事情。GET THE RIGHT PERSON TO DO RIGHT THING,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HR是一种专业技能、学术领域、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的要求和挑战都非常强,立志真正做好HR的专业人员,应该不仅限于人力资源的技术性操作,而应该更实际更深入地了解所在企业甚至行业的运行模式、商业运作、市场环境、各个职能板块的具体运作与其相应组织结构,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专业板块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将这些板块有效的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并且如此这般才能制定出对于企业、组织以及企业每个员工有实际推动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从而促使企业与企业员工的双赢发展“促进最好的组织
能力及企业环境”——这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作用与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努力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而把重点工作放在思想方法上、企业的战略发展上,从企业的“救火员”而转变成企业的战略伙伴,由被动的福利行政,转变为主动的员工关怀者,同时也是员工和企业的双重沟通桥梁,协助员工提高附加值,并有效建立员工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从而促进组织效能。提供各种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各种强化绩效管理的方案,如员工个人绩效咨询、组织效能评估、团队合作的培养、作业流程再造等。这些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以一改人力资源发展在中国发展前期那样的行政职能定位,而使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运作,并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HR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是各大模块是不可分割的,就象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HR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到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保持良性运作,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是一个值得投入终身精力与心血的事业,在中国,它的发展方兴未艾,需要每个人力资源从业者自我专业性的提升与共同努力而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大放异彩!
人力5091 贺茉荣 920090903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综述(修改稿)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的角度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成因对策
1.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以至于众多企业都把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企业如果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就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入手,识别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风险应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本文试图总结和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风险与危机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以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有利的借鉴。
2.人力资源风险研究
2.1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研究
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而成为企业中始终存在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应首先要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给人力资源风险分类。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人力资源的风险种类可以根据决策过程中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划分为情报活动风险、方案设计风险、评价与抉择风险以及方案实施风险;根据人力资源动机划分为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根据人力资源的使用全过程划分为录用风险、使用风险和流失风险。
高勇强等(2000)、刘茂福(2003)根据人的行为与投资风险的紧密关系,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人为风险又可以区分为投资者人为风险和被投资者人为风险,投资者人为风险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激励风险等;被投资者人为风险包括流动风险、“干中学”风险或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不愿发挥其应有效用的风险。
王薛刚(2004)、魏融(2005)等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分类较为详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按决策过程中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划分,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风险和非人身伤害风险,非人身伤害风险如人才流失风险; 按造成风险损失时人力资源的动机划分,包括道德风险或有意风险、能力风险或无意风险;按企业中的职能划分,包括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人力资源风险。
江玮(2009)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有: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人力资源贬值的风险、人力资源消耗的风险和人力资源的其他风险。
2.2人力资源风险的成因研究
R.S.Schuler and V.L.Huber(1993)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内部环境,包括高层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观、企业的战略、企业文化、技术、结构和规模;另外一个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市场、人的多样化、价值观、法律和竞争对手。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对组织目标伤害的可能性、人的素质的动态特性、人的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以及人生中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是形成人力资源风险的原因。
人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迄今为止的关于人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详细准确地揭示人的全部心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源中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赫尔伯特·西蒙所指出人的有限理性特征,有限理性假说认为人们在进行任何有目的行为决策时并不一定能搜寻到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详尽的有关方案及后果的信息。这种有限理性就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风险。
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对组织目标伤害的可能性。人力资源中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高级动物,组织中每个人选择某个岗位的原因并不相同。组织中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也有可能使组织目标受损。
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特性。人力资源的另一独特性是他的自适应性或者说是人的学习特征。人们可以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或向同行学习,或通过具体的工作在“干中学”,使得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时间上呈现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可以使企业获益,如通过学习员工素质提高则更能胜任工作,但也有可能对企业有害,如有些员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适应过程,他获得了在工作中偷懒、逃避惩罚的方法,如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当在企业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流出企业的人员则可能导致企业秘密的外泄、竞争对手的树立,如有些人到某企业工作然后辞职并利用在该企业学习的知识生产竞争性的产品,这也会给企业的目标实现造成损害。
人力资源的行为的动态特征。由于人的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使得人并不能和机器设备资源那样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指令一丝不差的执行动作,人们的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可能导致行为的结果与预期有一定程度差异。因此即使是程序化的工作由于有了人的参与也隐藏了实际目标与预期目标的不一致性,尽管此类风险级别较低。而对于非程序化的工作,人的这种行为动态性便肯定会形成更大的人力资源风险。
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人的大脑尽管如现今的计算机一样贮存了大量的知识,然而并不像计算机那样以逻辑思维为唯一的思维形式,直感形象思维也是人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而究竟采取何种思维形式以及在思维过程中使用何种知识却是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以及人的主观知识结构,即所谓背景或意境的函数,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实际的行为与人的大脑中某些知识不一致的现象,如系统学习掌握了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人有可能在实践中做一些与此相违背的事,如有些干部在大会上管理科学讲的头头是道但会下却为私利而做些背道而驰的事,贪污腐化多有与此相似之特征。
人生中遭遇灾难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从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不同时期人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而人所处的外界环境是变化多端的,使人们在生命周期中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如生病、工伤、车祸等等。而这些灾难就会对使用这些人力资源的企业造成损失,特别是企业中关键人物在任期中的突然死亡、伤残等是会给企业造成重创甚至破产。
邱冬阳 许雄奇(2001)认为: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和充满着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企业的某一些当事人掌握着较多的信息,而另一些当事人掌握较少的信息。内部人控制现象在企业中也不可避免。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3.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策略
3.1人力资源风险的预警评估机制
企业要避免人力资源风险,需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通过及时预警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消除不利因素。
杨乃定 张亚莉(2000)认为可以用专家绝对评价法和专家相对打分法,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评价。专家评价法是利用专家主观判断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利用时要注意专家的选择和专家人数的控制。
江玮(2009)认为企业在面对人力资源风险的时候应该建立六个预警机制:一是企业人才的流动警示机制,在核心人才的流动达到某种程度时警示企业要力保核心人才不再流出。二是人力资源学历与职称预警机制,在企业的人才基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数量,不能达到某个基本要求时提醒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三是人员健康、年龄情况预警机制。四是人员工作态度预警机制。五是员工工作能力与业绩预警。六是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能力预警,提醒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加强认识。
陈璐(2010)认为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评估要分四步:首先,整理企业过去的资料,因为这些资料能够反映出本企业可能以后会面临的一些人力资源风险情况。第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根据企业过去的资料分析完隐形人力资源风险以后再作实地的调研,这种方式有很多,比如观察法、风险问询法、以往的风险记录法等。第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不同,分类整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第四,组织专家评议。
3.2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对策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有六种策略进行管理:一是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回避策略就是回避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消除损失产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保护策略。风险的大小可以用损失的严重程度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衡量。风险保护就是降低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三是风险减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是指降低损失的严重程度。例如对企业组织中的关键人物配备随时可以接替他们的“接班人”或二号、三号“种子”选手,一旦关键人物发生意外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复原, 从而减小了损失程度。四是风险自担策略。风险自担意味着可能遭受损失的企业自己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后果。在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风险的企业中往往是自己被动承担了人力资源风险损失的后果。在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风险及大小的企业中,对于员工一般的常见病或轻微工伤往往是采取风险自担策略,而对于员工重大疾病的风险往往采取疾病保险或其它策略。一般对风险损失小而且发生可能性小的人力资源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自担策略。五是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可能遭受的人力资源风险后果转移给其它组织或个人。最典型的人力资源风险转移例子是企业通过转包将自己的某一业务转移给另一组织完成,那么这一业务中的人力资源风险便转移给了承包组织。六是 保险策略。从风险管理角度讲它是以一种合同形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从社会角度讲不仅是风险转移而且是风险的减轻,这是保险中的科学性所确定的。企业可以结合保险的险种和自己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状况选择哪些风险购买保险,这种保险策略并不一定以人力资源为唯一保险对象,也可以以与人力资源风险相关的其
它物品为保险对象,如运输公司可以对所有车辆保险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人力资源造成的损失。
魏迎霞 孙玲(2008)还认为员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行为除了自身, 主要是受周围同事和家庭的影响。所以,降低人力资源风险还可以通过取得员工家庭的支持来解决。如果, 企业能够得到员工的家庭成员的支持, 其家庭成员一定会鼓励员工努力工作, 反对员工做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如果, 得不到员工家庭成员支持, 甚至被憎恨, 那么家庭成员将会成为该员工流失的重要“拉力”因素。江玮(2009)认为要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就要建立人力资源的预警机制,通过监控企业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健康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对人力资源风向进行控制。还要通过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
4.结论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风险成因、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和预警以及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源风险与危机管理的一些普遍现象,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人力资源风险的理论框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危机影响评价等几个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一)未能从企业经营运作面临的整体环境(社会、经济、法律和组织等)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包括成因、类型、特征及其影响;
(二)人力资源风险评价的某些指标设计不合理,如指标体系的结构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定性指标的可测性问题,以及实践运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等;
(三)未能全面地从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个角度分析评价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的影响。风险评估方法多为主观分析,注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当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专家评价方法》,《航天科学技术·企业进步》2000年2月
[2] 江玮:《浅论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1期。
[3] 陈璐:《浅谈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经管空间》2010年第2期
[4] 张秀兰 钟伟:《浅谈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企业管理》
[5] 魏迎霞 孙玲:《基于人力资源风险的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月第20卷第1期
[6] 关淑玲 蒋秀芝:《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Value Engineering》2010年
[7] 王能元:《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类型与控制分析》,《企业论坛》2010年4月
[8] 李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4期
[9] 林洪藩 周霞:《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12月第1卷第2期
[10]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19卷第2期
[11]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1月
[12] 冯苏京:《后人口红利时代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企业论坛》
[13] 冯叶:《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的新思考》,《人力资源·绩效管理》2009年11月
[14] 李剑:《如何驾驭人力资源风险》,《经理人》总第66期
[15] 邱冬阳 许雄奇:《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企业经济》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