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的基础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和中学,其中学前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国的各州、各学区,各中、小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
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设置贴近生活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此外其他辅课也都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只要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具备,社会上有用,学校就可设课,学生就可自由选择参加。
美国中学很早就实行学分制。所谓学分制是每门课每周上课一小时,修满一年,考试及格,即可获得1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
美国中学还实行按能力分组。其办法为通过智力测验,根据学生智商的高低将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组。课程则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卫生等。而英语中又包括语文、文学、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美国中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极为繁杂。据原教育总署的统计,各州中学开设的课程多达274门,这是因为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中学负担之故。美国的初中(含中间学校)实行混合课程,到初二时开始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有英语、社会科学(含领导能力、现代生活、有效生活、社会生活、政府、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历史等)、普通科学(含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学等)、普通数和劳作课等。学生在选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智商、兴趣和成绩进行指导。
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写的,由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负责选取。书店里各种类型的课本很多,每一门课都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各学校及教师选择。无论语文、地理,还是科学、历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学起来也更有兴趣。美国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详细,因此教师授课时着重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美国学校对学生鼓励多而批评少,教师善于启发引导,提倡讨论。考察中,洛杉矶市的一位校长介绍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集体的一个贡献”。他们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引导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学中,教师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鼓励学生有不同答案。教师经常根据实际提出一个较大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制订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资料,搜集整理,发表自己的见解,求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和带路人。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见。美国学生具有充分的、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环境,美国学校所特有的氛围,则是滋生、培植这种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一些课程甚至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甚至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份的发展。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问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美国的中小学普遍十分重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生物课,去农村实地考察;上科学课,则赴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运动场既大且多,大小球类活动俱全;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文艺活动是他们的强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文体活动项目,活动时间充裕,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美国的中小学还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美国把学生领导才能、运动才能、艺术才能和社会实践经历作为名牌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高中阶段4年内必须参加200小时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报考重点大学。因此,不管是学校(社区)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自觉为社区服务,每次公益活动都要被服务单位记录。美国教育强调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最生动、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
美国教育的另一大优点是家长的高度参与。在美国,公立学校由学区管理,管理学区的教育委员会由民选产生,即家长有权选择由谁来监管学校。家长可以出席教委会会议,就有关讨论事项发言。家长还有权拒绝子女参与某种父母认为不适当的课程。
在美国差不多每间学校都设有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决策层的一部分,它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由热心的教师和家长自愿组成,并定期举行会议。透过家长会,家长可以知道学校的最新消息,教师也明白家长所关注的事情。家长会不单是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实际行动的基地。家长会组织工作小组研讨教育和学生发展问题,利用家长的专长或经济资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家长还根据能力参与学校教育。例如,可申请到课室做助教,或开办一些趣味特别课。没有什么专长可贡献的,最低限度也可做参加者,如参加学校的家长日或开放日活动,参加学校为家长举办的讲座等。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家长均有权参与子女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里,发挥最大影响力的肯定是家长。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报告《美国的阅读能力》指出,学生的阅读分数与学校是否将父母亲纳入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和成绩,增强子女的信心。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视父母参与为改革的目标之一,譬如推进中的“美国返校运动”、“及时读写”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人习惯以法办事,在美国期间,我们看到许多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法纪法规被严格执行。如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校车接送的优惠便利条件,美国的校车一律漆成桔黄色,当校车停在路上让孩子上下车时,两边来往车辆也必须停下来,一直等到校车再上路时,其他车辆才可以前行。这是交通规则,若违犯,就会受到罚款而且违纪司机的汽车保险也将大幅提高。又如,美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被限制在25人以下,若因转学等原因造成班级人数超过25人时,学校必须临时增派教师与原任教师一道共同管理班级;再如法律规定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由一个成人陪伴的儿童不得超过3名;不到18岁的学 生不能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的学生不允许给其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社会重视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注意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类型
第一类为研究院大学.以基础性, 学术性研究著称, 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有450所以上, 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 普林斯顿, 斯坦福,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 加州伯克利,康乃尔等20多所.在这些大学的周围, 形成一个个集教学, 科研.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剑桥-128公路中心, 西部的“硅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 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教学与生产互相渗透, 互相融通, 形成合力,使创新思维-科研成果-新产业新产品三者的转换链迅速畅通,高效转化为高经济效益,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第二类为本科大学.以4年制为主的综合大学及学院,如文理学院, 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林业, 矿业, 农业, 新闻, 建筑,家政等学院, 多为州立大学, 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 学术及专业人才, 修满4年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大学超过1600所.第三类为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 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历的学生,毕 业时授予协士(副学士)学位.1995年全美有1462所(其中私立41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0%;在校人数549.3万,占高校总数的38.5%.社区学院的任务除为社会各行业对口培养专业熟练劳动技工与职
员外(在美国当工人求职也要专业文凭), 还为那些想继续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架起一道桥梁,可考入本科大学三年级续读.第四类为开放大学.也称为“无墙大学”,包括广播函授大学, 暑期大学,夜间或业余大学, 实验大学, 自由大学等,使大学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敞开大门,经标准考试及格者均可获得学位.这四类大学组成一个完整的高教体系,不可缺一.四者间的比例及其变化正反映了经济, 文化,政治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市场需求变化,并在竞争中进行着自动调节.高等教育的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美国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优良传统.由于高校的经费多半来自社会捐助,大学的领导机构校董事会并不受政府领导,董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名流与州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这就保证了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高校的服务方式主要有:
1)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造成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使各用人单位获得竞争优势与效益.2)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项目新产品,使双方及社会均益..3)为政府服务, 承担国防科研, 基础研究, 或提供调查论证,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依据和新思维.4)举办成人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 帮组社会, 企业, 职工, 各级教师提高文化, 更新知识.高等教育的科研
大学是美国科研的主要基地, 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到1996年, 美国在半个世纪里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120人, 其中90%集中在大学里.大学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以下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实验室.分大学自办, 与企业及其它大学合办, 政府投资官办,主要进行尖端理论研究与实验, 国防研究, 和跨学科重大前瞻性项目研究.(2)工业或农业实验站.这是工科和农科大学的主要应用研究机构, 全国有60多个大型农科实验站, 其中58个设于大学, 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课题研究经费, 其中附设许多农技推广站, 负责推广.大学常与工业企业签订承包科研任务, 或联合攻关, 以取得企业资助.高等教育的教学
现今美国大学本科生已从重视专才教育转为重视通才教育, 大学一, 二年级必修基础课程, 三, 四年级也以修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真正的专业课常为选修,把专才教育定位为攻读硕士以上的任务.据美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大学设置的专业有24
种, 按授予学士学位的多少排序是: 商业和管理,教育, 社会科学, 工程, 医卫,生物科学, 心理学,艺术,人文科学,公共事务和服务, 跨学科研究, 通讯, 理科, 农业和自然资源,家政, 数学, 计算机信息科学,外语,建筑和环境, 神学,区域问题研究,法律,图书馆学, 军事科学.2年制的专业多属职业分类,分工程学科和非工程学科两大类.教育方法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较为自由的因材施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特长.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一般实行学分制,每种课一学期(15周)每周上一小时定为1学分, 要求学生每学期修满15-16个学分.取得协士学位要60-64个学分;学士学位要120-128个学分.对于非全日制学生,可以延长年限,以休满学分为主, 这就为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美国高校一年分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 少数分4个学期, 其学分计算办法不同.硕士研究生必须休满30个学分, 交一篇硕士论文, 通过笔试和答辩.博士要经由3位以上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制订学习计划, 选定博士论文, 攻读指导小组建议的必修课程, 完成有创见性的博士论文, 才能通过.高等院校的自治与竞争
在美国任何团体和企业组织都可依法申办私立学院或大学.无论公立或私立院校, 都有权自由挑选学生,依法自行任免教授, 自主决定开设什么课程.有的专业课程应获得有关教育质量审查机构按照专业最低标准核发的许可证.学院有权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按赞助者的协议要求自由支配资金的使用, 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成为校际间竞争的基础,私立大学必须与公立大学竞争, 办得更有特色, 更有水平, 更出人才, 更出结果,才能获得学生和捐款人的好评,争得社会资金,否则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公立大学仅靠州政府的有限拨款也无法维持, 必须和私立大学竞争以求得社会捐助, 因此同层次的公立与公立, 公立与私立,私立与私立院校之间展开了全面的持久的竞争.美国大学在学术上的排队, 在专业上的排队更强化了这种竞争的公开性.各名校以“明星工资”和多种福利吸引“名教授”, 以高额奖学金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以优异的科研成果转让和技术培训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这种优胜劣汰, 自适应调节的功能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进取性, 多样性, 变革性, 百舸发的蓬勃生机.高等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与大工业, 高技术农业和现代产业相适应,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在高教目标上, 美国历来就有重学术派和重技术派之争.1957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提出了4条高教目标:
1)促进个人发展传递文化遗产;
2)传授高新知识,激励研究创造;
3)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推动社会前进;
4)知识造福人民,增进公共利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美国高等教育>书中提出高教目标如下:
1)学好基础知识, 要求一专多通;
2)善于组织交际,掌握基本技能;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 具有宽容性格;
4)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 熟习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依存关系, 获得自知之明, 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和创业作出正确选择.这些论述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识,归纳如下:
(1)既要重视专才教育,又要重视通才教育, 把“专”建立在“通”的基础上.(2)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技能教育,重视组织与交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的才能.(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创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 善抓机遇的能力.(4)通晓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提高包容力.熟悉人与自然的共存共容关系, 提高造福社会的愿望与能力.
第二篇:真实的美国基础教育
浅谈美国教育
美国政府教育经费的支出基本用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则靠个人、教会、或有关团体捐赠兴办和维持,当然还包括每年的学费收入。美国 宾州最好的私立学校米尔顿·荷西学校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1909年,米尔顿·荷西巧克力厂的老板捐出遗产中的6千万创办了这所学校。学 校基金会以6千万为本,用其利息作为教育经费的支出。九十二年以来,基金越滚越大,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教育财富。再如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第一流的私立大学,学校资本雄厚,其原始资本也是捐赠而来,经年积 累已达90个亿,光一年的利息就是9个亿,利息的17%作为教育经费 投入,其余83%再投入本金。另外,个人或团体的捐赠原先只局限于私立学校,现在则扩大到公 立学校,以此作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又一良好渠道。政府则出台有关 政策,鼓励人们这么做。无论个人还是团体,凡捐赠教育资金,都可以 抵税。而人们的捐赠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或现金、或股息、或保险金学校教育以培养人为中心,培养目标就是学校人才培 养的指南,而课程设置则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在美国考察期间,我深感美国人对培养目标的重视。各州、各学区、各 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在美国,85%的中小学为公立学校,15%的中小学为私立学校,相 对而言,私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要远远大于公立学校。但无论 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呈现出不同的办学风格,私立学校尤为明 显。以我参观过的几所学校为例,艾非尔德高中是一所公立学校,其教 学活动很规范,设施设备很完善。凯色力克高中是一所教会学校,宗教 气氛浓郁,艺术教育相当成功。海尔高中是一所私立学校,校园文化为 学院派风格,设备先进,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贵族学校,强调培养准大学 生。林顿豪高中是一所女子私立学校,学生除美国本地人外,还有部分 来自其它12个国家和地区,校园充满温馨的家庭味。而米尔顿·荷西学 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好学校。学生来自全国33个州,均为单亲家 庭或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个性、品德、全面成长,教 育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课程设置全面多样,教学设备超级先进,并且学校提供住房,每8—10个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有志愿者担任他们的 父母,生活完全家庭化。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知识,学会做人,而且充 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至 关重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为青少年的 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美国社会错综复杂,教育环境问题不少。
然而,同时我也看到其有 利的一面,政府、社会团体、有识之士、家长等对教育的重视、关心、支持和相助,出乎意料,令人赞赏和羡慕。
在美国有许多国家公园,如费城的独立会堂,哥德斯堡的南北战争 战场,都是重大历史的遗址,是历史的见证,美国人对其保护得很好; 免费开放。华盛顿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有许多纪念馆,如林肯纪 念馆,杰佛逊纪念馆,华盛顿纪念碑、艺术馆、太空馆、邮票博物馆等,对对外开放,一律免费。学校会组织学生去那里活动,家长会带了孩子 去那里参观。每个城镇的公立图书馆,甚至大学图书馆都向公众开放,中小学生可以去那里查资料,做作业。兰卡斯特县警察署专门编写了《反 对毒品和暴力》的教材,派人到小学去为5—6年级的学生上课,对他们 进行反毒品和反暴力的专题教育。
社会上有很多团体机构举办各种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活动,如联合国 总部支持高中学生开展“小型联合国”活动,并参加全美国“联合国评 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地球村”的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了解复杂的 国际问题。很多慈善机构接纳中小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劳动。许多社团 和企业甚至拿出钱来设立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六 万多种奖学金。
学生家长十分支持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此外,家长们还乐意担任志 愿者,参与学校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如感恩节期间我们去艾非尔
德学校 参观,在学前班里我看见家长们正分成几组带领孩子做各类游戏和制作 手工作品以庆祝感恩节。家长们也常常会带孩子去有关单位参加志愿者 服务劳动。有些学生足球队的教练也由家长担任,双休日学生足球队举 行足球赛,由家长任裁判。
美国人习惯以法办事,在美国期间,我也看到许多保护青少年成长 的法纪法规被严格执行。如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校车接送的优惠便利条件,黄色的校车在马路上行驶时,所有的车辆须让道并绝对不可超越它。再比如法律规定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不到18岁的学 生不能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的学生不允许给其含酒精的 饮料„„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场馆的免费开放,到社会团体机构的鼎 力相助,从家长的积极支持到法纪法规的明文规定,都体现了美国社会 重视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
近几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青 少年的成长。学校教育的确也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可借鉴美 国的做法,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为青少年的成长出力。如鼓励校外团体 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活动,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鼓励家长配合学校 加强家庭教育,支持子女参加社会活动等等,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 持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以上是我对美国教育感受最深的几点认识。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美国教育并非十全十美。就美国中学教育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较 为严重的问题。如:中学生知识质量与学历水平偏低,学生精神与道德 问题令人担忧,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等。所以90年代美国提出建立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是安全的、有纪律的 和没有毒品的,并建立了教师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王丽萍)
第三篇:美国基础教育学校访问体会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访问体会
2018年1月28日至2月2日,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千校携手项目交流活动,听取了美国驻华使馆官员陈女士介绍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听取了乔治梅森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Carmen Rioux-Bailey教授关于美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美基础教育实践比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讲座,听取了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徐永吉参赞对领区美国教育情况和开展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情况介绍,听取了纽约军事学院张洁校长对纽约市基础教育情况介绍和她任公立高中、私立寄宿制中学校长的工作体会及两类学校运行模式、挑战及机遇的讲解,参加了“创新教育实践”中美基础教育对接研讨会,实地参观考察了三所高中学校、两所初中学校和两所小学校。整个交流考察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对自己此前从报刊等方面了解的美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实地印证,有了新的更深刻的体会。
第一,美国基础教育(K—12教育,从5岁—18岁)很重视基础性、核心素养性教育。这主要体现在母语(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人文教育(历史、艺术)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基础教育本质就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基础教育要摒弃功利性,不要以赢在了起跑线而输在了终点线,不要牺牲了今天而失去了未来。美国基础教育中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科学教学和人文教学,都十分注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注重阅读量的要求。母语教学以不同年龄实际指导阅读相应名著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不同名著中感受和体会词汇的运用艺术和方法,描写事物和人的技巧等,学生在情景和体验中学习,而不是被动枯燥地听老师讲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作品结构等。数学和科学教学以应用性为手段,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户外进行实际性观察、动手动脑地活动,不是听老师讲例题后各自做习题。历史教学很受重视,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后,要进行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查阅很多资料。让学生大胆进行想象性艺术绘画,让学生大胆上舞台表演歌舞剧等。语言课上重视学生的演讲和辩论培养,让学生学会流畅和严谨地进行语言和思想表达,更好地从事写作和人与人的交流。这就是素质教育。
第二,美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很注重讨论式、问题式学习。无论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学习时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可以坐长方型桌、可以坐圆型桌、可以坐软型椅等,大多以教师引导下的讨论式学习为主,甚至学生两人或一小组在教学楼走廊和大厅里席地而坐着讨论。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没有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滔滔不绝地布道式讲课,老师以平等姿态同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老师希望学生在讨论式学习中提问新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什么正确答案。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不变的正确答案。只有教学组织形式的自由性、多样性,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学生才能有行动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才能有灵活而非僵化的头脑。这正是我们在倡导的教学组织方式,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但目前推行的很艰难。
第三,美国基础教育是大众化和精英化培养相结合的。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可能用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不能用一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美国基础教育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让学生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美国的K—12教育中公立学校保障进行义务教育,甚至21岁或23岁前都可以接受高中教育。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学校在开学前派教师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规划。在九年级(高一)时(K—是5-6岁的幼儿大班,小学教育1-6年级。初中7-8年级,高中9-12年级),指导学生写个人未来职业规划。高二结束时进行申请职业类大学和学术型大学分流,高
三、高四开展不同性质大学申请的学习指导。纽约市史蒂文森高中等8所高中学校属于学术性精英教育,他们在全纽约市通过考试招生,选拔有学术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后,用较短时间完成高中学分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兴趣、能力和申请高校,进行大学先修课程学习,参加各种竞赛,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等,学校鼓励学生写论文发表作品和出书。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精英的。
第四,美国基础教育的困难与我们有相同之处。一是不平衡性。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联邦政府对教育是宏观引导,地方政府实际负责基础教育。各地方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美国各州的基础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评判的。就是在同一个州,由于各个学区的居民纳税情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金差异也较大,拥有的教育资源也不同的。我们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基本上以县区为主体,各个县区财政状况不同,对学校资金投入就不同,不平衡差异大。二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来源不广、待遇不高。因为待遇不高,导致优秀者不愿意投身基础教育,教师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五,美国基础教育学校对校长和教师选拔要求高。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实行职业化,实行任期制,学区教育委员会开展校长选拔工作。选拔校长时既注重学识、经验、效果、人品,也注重表达、写作等能力,要进行公开答辩。学区教育委员会对校长进行考评。美国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选择由校长和学区共同开展,教师除专业知识外,必须在教育学院进修,取得教师执照,每学校考评教师,不合格者被辞退。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有许多不同,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中美基础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地方是与两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的。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建国的,是欧洲文化在北美大陆的新发展,美国文化基因里深深地打上了主权主义、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烙印,崇尚自主、竞争、实用和自然,这都在美国基础教育里得到体现的。我们中华文明基因中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很大,注重大一统,注重家国情怀,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上。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基础教育都有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开展中美基础教育交流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王廷明)
第四篇: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总之啊,中国之教育不足很多啊,就目前而言,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吧,操之过急反倒不好,希望更多的老师拿出自己的责任心来教育孩子,来等待新教育的到来。
第五篇: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8-04-29 02:28:32 作 者:席红霞
来 源:中国知网
【摘要】:由于美国以整个高中阶段总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所以美国中小学生虽然学习任务较重,但他们并不感到负担沉重;我国要解决减负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必须从考试制度改革着手。但由于不具备学习美国的条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但对高考命题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则不失为较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和地区通过多年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这一难题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及考试制度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我国基础教育中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
美国的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门类非常多。如以中学为例,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科学应有尽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宽泛;课程难度也不断提高,如相对论等原属大学教学的内容也进入高中教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此外不定期还要做一个“项目(PROJECT)”。所谓项目就是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比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作模拟演讲等,30分钟的演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教室里都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还要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毫无疑问,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职业技术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实践是拿不到合格证书的。如果从学习负担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应当说负担是相当重的。但这些举措却能在美国中小学自觉而有效地实施。事实上,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
那么,美国的中小学为什么能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呢?这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关。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阶段的总成绩,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级以上。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的50%;项目(PROJECT)考试占25%;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即使段考和期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级以上。学生没有期考的压力,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学校就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自然得以提高。每门课最后的分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即多数学生需要参加一个叫SAT(ScholasticAptitude)学术能力测试的全国统考。是全美在不同地点按统一Test,SAT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总长3小时,内容为英语和数学两部分,答题以多项选择题为主,总分1600分。考生分数在1400分以上的,可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并可申请奖学金。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而对于那些成绩平平、仅以社区学院为目标的学生来说,则可不参加此类考试,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在美国进名牌大学的竞争也十分激烈,SAT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由于在SAT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灵活,从而大大减轻了此类考试的压力。美国学生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有多次机会,可按成绩最好的那次来申请大学。因此,学生考试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初中生也去参加SAT考试,目的是检验自己已有的水平,为高中参加SAT考试做准备。英语和数学本身就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上名牌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这样既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名牌大学中去,又能督促学校加强英语和数学教育。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即推荐信。这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比如,将来有志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生,可以到医院或诊所去当一段时间的“小护士”或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站一段时间的柜台或当推销员;想当科学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等等。这些不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就会给这些高中生写推荐信,作为进大学的有力参考。为保证推荐的真实性,大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有关情况全都记录在案。如果推荐结论出入较大,推荐者将失去大学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的绝大多数推荐者对推荐工作极其负责。社会实践与升大学,特别是与升名牌大学挂钩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为高中阶段更高一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以看出,美国升学考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个层次的大学,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在校成绩,全国SAT统考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中教师最有发言权,所以高中成绩是最客观的。以高中成绩为主,辅之以其它条件。第二,像SAT这类测试,在美国一年要举办七次,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再者,学生的成绩是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这样的招考制度,把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办出学校的特色。第三,高中教育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负担沉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四,在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中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学校最终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源的整体素质和中学教育质量。
二、将中学教育的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对照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和中小学教育的内在关系,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推行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国家一年一度组织的考试,为保证考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更好地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只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先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中有哪些与素质教育不适应之处。其一,高考试卷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仅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填空为例,卷面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是大量背诵了名篇佳作呢,还是仅仅背会了其中的几首;是对古典诗词浅尝辄止呢,还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能自己动手写诗填词。其二,高考试卷考查的是学习的共性,评分是以标准答案为基准的。仍以语文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显然,高考试卷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个性化内心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考试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节。正因为我们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导致学生厌学恨学现象非常普遍。其三,高考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评卷老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限于高考批卷的条件,无法一一核实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否为真话,所以也就难以正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看出,高考试卷的内容与素质教育是不协调的,“一考定终身”毫无疑问把中小学生的学习导向了以知识为中心。
但是学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取向,学生的背后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期望是学生金榜题名,而唯有以知识为中心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升学率几乎是学校质量唯一评价标准的条件下,中小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强大压力,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很显然,“一考定终身”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从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多元化的评价尺度以及多途并行的入学渠道等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来看,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变革升学考试制度,把考试权下放到高中。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用人机制还是唯学历论,社会条件制约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取消全国统考。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想彻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正像社会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一样,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可上大学。二是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到唯能力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但只要素质高、能力强,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所以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来缓解矛盾,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
为推行素质教育,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一部分所谓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解决以知识取向为中心的问题,只流于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结果必然是加重学生负担。由于素质教育不到位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取向带来的,所以解决问题还得抓住高考改革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革逐步把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美两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美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完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在全国统一高考检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各大学可根据需要采用笔试、面试、小论文、操演、才艺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第二次学力考试。并可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论证,来确定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次学力考试方式,如通过何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学习生活态度等等,从而选拔出符合专业性向、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建立,出现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选拔进入大学的考试、保送生考试、专升本考试、初中毕业生录入大专的“五年一贯制”考试和招收“实践生”的考试等,这都对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乃至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第二,建立多元结构的评价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目前的考试体制,不单单是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分数与能力、素质不一致的问题,诸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处理问题、人才培养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等,也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理发挥高校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自主权,建立结构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招生考试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下,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各大学可在组织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的考试的基础上,对入学者的学力做进一步甄别,并把两次考试的成绩合理结构,作为录取大学新生的依据。这样既能改变统一高考闭卷比重过大、答案唯一僵硬、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弊端,完善大学入学考试体系,发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保证大学招到想要的学生,又能使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得以发展,为有专长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上述高考制度和高考评价体系如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现实,能真正发挥现实意义上的理性导向作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就有可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发生如我们所愿的相应的变化,如此,素质教育就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
转自:中国知网
附件: * 说明:请点击以上附件标题或图标进行下载。
网站介绍 | 嘉宾到访 | 网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点地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3624 3622 网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5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