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调研文章)
如何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当前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年6月,在我国广东潮州和增城连续发生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而类似事件,近年来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对于包括这种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从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来看,群体性事件属于严重和剧烈的社会冲突,社会影响很大。从媒体对广东两地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群体性社会冲突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是事件本身与参与人员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关联,很多人是被谣言迷惑而参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和钻了空子。
从现实状况看,当前社会矛盾可以分为物理冲突和心理冲突两种。比如,一次违法、一种犯罪、一回上访、一个群体事件等,都是物理冲突,一般会由一个具体的事件引起,围绕事件的处理、解决而发展着,有轻缓之分。而心理冲突,是没有具体发生的社会冲突,但是人们在内心已形成强烈的冲突对抗意识。心理冲突在个人与社会组织、个人与政府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社会分配不公、1
失业、腐败、通货膨胀,都易引起心理上的对抗。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出现的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反映的大多是因为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而也是可控和能解决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社会矛盾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或者不断重复存在的错误,并且用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处臵。我们唯有不断发现矛盾,修正错误,完善体制,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深刻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
造成社会矛盾凸显,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第一,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新观念和新秩序并未有效建立,出现很多真空状态,必然挟裹着大量的社会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过程。比如,现在看起来稳定发展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同样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第二,利益格局失衡。这是社会矛盾凸显的最直接原因。由于社会资源配臵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心理冲突加剧,仇官、仇富情绪蔓延,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矛盾。另外,因为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法行政、司法不公等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件不时发生,也势必造成大量矛盾。
第三,人为因素造成。其实,许多矛盾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可以缓解的,但由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导致不应该产生的矛
盾产生了,可以妥善处臵的却没有处理好。比如,现在大量的上访事件就是由于非法执法,特别是刑事、民事执法过程中的错误行为所酿成的。又比如,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旦出现了矛盾,因怕上面追究责任,有意欺下瞒上,或者采取极端手段应对,使矛盾不但不能妥善处理,甚至还被激化。
第四,社会管理滞后。目前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之间,存在“小马拉大车”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作为管理者,要迅速转变那些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在建立健全机制
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有效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我认为首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法律虚无主义。按理,解决社会矛盾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法律途径,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处理,平衡利益。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不是运用法律,而是迷信权力甚至暴力,只要老百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就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意把对方作为平等主体对待,采用堵、压、打、瞒、欺的手段,很少考虑从源头解决,用疏导的办法处理。另一种需要防止的倾向是民粹主义。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所有的社会冲突,政府都是错的,富人都是坏的,因此常常扮演着煽动群众闹事、加剧社会分裂的角色。在网络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把社会冲突中的杀人犯当英雄捧着的大有人在。
至于具体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做好群众工作:一是要建立矛盾排查制度,二是健全矛盾化解制度,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另外,还应建立矛盾预期制度。矛盾预期,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对社会矛盾的前瞻,它能使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上,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掌控。
四、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一)、深刻领会群众工作的内涵与要求。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历史前进的工作,它包括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群众工作能力等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深刻指出:“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
方向。
能否与时俱进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必须深刻领会用群众工作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
二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三是要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就是因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一部分人的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
表某一部分人的具体利益。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是必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调研文章——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以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有些矛盾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激烈的非理性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把社会管理搞好,妥善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一、提高认识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有效处理解决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执、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由此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综治部门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运用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境界、最高层次。
二、正确把握矛盾特征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提
社会矛盾纠纷是人类进入阶段社会后的衍生物,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参与其中,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因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仅限于公民与公民间的纠纷,发展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基层行政村、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已不再是单纯的公民个
人,而且还包括了众多的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
二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来看,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社会纠纷不仅包括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借贷等纠纷,而且还表现为土地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行政不当、司法不公、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企业侵权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正是这些新型的矛盾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是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矛盾纠纷的受害方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基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在有关基层部门得到公正合理地解决。当事人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公正合法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群体性上访事件,有的甚至赴省进京上访,有的因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而酿成严重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四是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呈现群体化。部分上访群众抱有“法不责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理,认为上访的人越多,政府越重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辄就组织集体上访,以此向政府施压,提出过高要求。还有部分人认为政府就“怕上访”,只要上访,政府就会抓紧解决,这样比到村里、到镇里解决力度大、见效快。
三、创新方法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面对具有新特征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有的矛盾化解方法、方式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需要。这要求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进行机制创新,构建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
(一)创新矛盾化解方法应妥善处理两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个案具体处理,坚持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研究处理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做到共性问题统筹解决,个性问题特殊解决。当前,特别要注意及时解决突发性的矛盾或冲突,尤其是群体性事件。
二是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先讲原则性,再讲灵活性,要在灵活性中贯彻原则性,体现原则性;应当是大原则,小灵活,内原则,外灵活;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冲突时,要毫不动摇地选择原则性。实践证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正确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另外,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关键还要灵活运用政策和策略,掌握矛盾运动规律,适时运用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才能及时处理社会矛盾。
(二)要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模式
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搞好调解工作,不仅要讲究调解的方法,更需要讲究调解的艺术。
一是要抓好“三个依托”。依托人民调解员调解。在农村地区,因相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比较常见,这类纠纷看似平常,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其后果将很难预料,往往会引发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或上访案件。因此,及时发现苗头,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成为人民调解工作服务社会稳定大局的重中之重。依托行政机关调解。积极探索行政机关配合模式,在调解房屋拆迁、城建、土地等方面的民事案件中,注意借助行政机关明晰情况、熟悉政策的优势,适时让其派员参与调解;处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与交警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联
动调解机制,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依托社会组织调解。充分发挥工青妇、社团协会、法律服务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将离婚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继承纠纷、简单行政争议等纠纷适时调解,促进各种优势功能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联手发力的维稳效应,实现全社会共同维护稳定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是要抓好“五心调解”。“公心引导”。综治工作者在调解案件时要处于中立地位,平等对待有关人员,讲话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多方引导当事人平衡心态。“恒心沟通”。调解工作中对当事人的态度很重要,要有一颗恒心。对于思想不通的当事人要耐心解释,或面对面开诚布公地谈话,或背靠背深入浅出地说服教育。“诚心促进”。向双方当事人表明解决纠纷、为民排忧解难是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拉近情感距离。必要时,调解员要亲自到当事人家中或者纠纷发生地了解、勘查、比对案件事实情况,让当事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官解决纠纷的诚心,从而自动选择调解解决。“耐心说服”。在调解中要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让其把话说完,将苦诉尽,消除心中积怨,然后耐心对其说服教育,适时提出和解方案。然后并辅之情理释疑、晓之以利害得失。“细心借鉴”。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其他综治部门的先进调解经验,努力提高调解纠纷的水平和技能。
(三)积极构建化解涉诉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化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综治部门调处矛盾纠纷的质量。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接待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当的素质。接待工作不仅是个特殊的岗位,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岗位。这份工作看似平凡,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我们知道,诉求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都不同,反映的问题也是各个方面的都有,这就要求接待人员必须相当熟悉法律知识和必备的工作,做到能针对诉求者反映的问题作出准确处理。此外,接待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及相关部门的情况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是提高对涉诉问题的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涉法涉诉工作,充分认识到涉诉工作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从而把解决好涉诉问题作为当前综治工作的第一要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人人抓诉求、人人管诉求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经常性排查和非常时期重点排查相结合。组织干警对案件进行排查摸底,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排查和调处相结合,确保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对有上访苗头的案件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馈,逐案讨论制定化解措施,减少上访案件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特别要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的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法律进村、进户”活动,增强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按照程序、依据政策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合法化。使广大群众能充分认识到各级党委、政府正在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
二是要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引导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当好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顾问,积极引导律师、法律工作者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缓冲器”、“减压阀”的作用。
三是要强化沟通能力,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沟通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重视沟通、善于沟
通,通过沟通达到更多的认同,通过沟通达到和谐,通过沟通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尊重事实、平等待人、正视矛盾。特别是对那些群众要求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凡是应该解决又可能解决的应及时予以解决,限于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应把真实情况告诉群众、求得群众谅解,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四要强化洞察力,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敏锐洞察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当矛盾露头时,要防止其累积;当矛盾发生时,要防止其扩散;当矛盾扩散时,要防止其变异;矛盾处理后,还要防止其沉淀。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一切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项目都不能立即上马,一切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政策都不能立即出台。对经过评估,虽然拟决策事项正确,但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拥护和支持后,再进入决策程序。
五要强素质学本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法律、学习政策,学习做好群众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乃至工作艺术和技巧。在此基础上,以积极进取、饱满的精神状态,来研究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实现双效提升,实现维护群众利益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既有力“维权”,又有效“维稳”。
第三篇:公安局化解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矛盾纠纷的增多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制约因素,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着从“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就公安机关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研判、预警及应急处置对策进行初浅探讨。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积极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近年来,我局始终把强化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作为重点之重,主要领导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矛盾,在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列为“一把手”工程。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必须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机制。我局制定出台了《南丰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成立了县委常委、公安局长任组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亲自抓,单位部门领导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落实到点、到人。
(二)整合有效力量,加强责任落实。一是整合有效资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联系协作,特别是与各乡镇的信息维稳员、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深入了解矛盾纠纷的源头并积极应对分类处置。二是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明确“一个片、一名领导,一个村、一名民警”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四包责任机制”,即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包较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包无重大恶性事件发生。三是建立公安内部的指挥体系。对于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实现快速有效,就必须要建立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步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处置机制。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及时调集各部门、各警种,形成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机制。
(三)实行绩效考核,落实责任倒查。根据每年每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调研思考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一个目标管理方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稳任务列为硬指标,同其他公安业务工作一起量化核分,定期考核,褒优贬劣,对因工作不到位,发生到市、赴省或进京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重点现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严格的维稳责任追究机制,由督察大队对每起事件的起因、经过、处置情况、责任划分等写出专题报告,会同纪检监察、政工、信访等科室提出处理意见,按照“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追究不放过,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的原则,追究有关单位、部门领导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超前防范,深化排查,为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动态基础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舒晓琴曾指出,矛盾纠纷能否超前处置,首先取决于能否超前发现和超前排查,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只有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案情和进度,做到底数清楚,才能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动态基础。
(一)构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一是建立以民声为主导的排查网络。积极开辟“民声通道”,利用日常管理、服务、调研摸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广泛搜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掌握全县社会治安动态,有效摸排各种纠纷、矛盾,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苗头倾向,获取民众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社会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以企事业单位主导的排查网络。大力推进县、乡两级调处服务实体化建设,推动向事业单位方向发展,建立企事业单位和公安部门等实行联动机制,针对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出现的复杂矛盾纠纷、或群访群诉案件,及时与所在地的派出所、劳动保障和救助服务所等单位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三是建立村组基层排查网络。以村为主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职责,同时吸收三老(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发挥村“平安协会”作用,以各村民小组信息员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排队,理出轻重缓急,按照“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解决老问题,化解新矛盾”,达到“人不出村,事要解决”的目标。
(二)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方式。一是会议座谈排查。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热点问题,列如,土地征用、城镇拆迁、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改制等,主动邀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离任老干部、群众代表及法庭负责人等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为进一步排查了解矛盾纠纷的细节情况提供线索。二是当面交流排查。把平时有矛盾纠纷的人和事作为排查重点,采取“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的方式,当面解疑释惑,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深入了解他们心中的怨愤和不满,及时掌握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真正打消群众顾虑,使他们道出矛盾纠纷的前因后果,道出期望解决矛盾纠纷的具体要求,增强了排查矛盾纠纷的针对性。三是侧面走访排查。采取换位排查的方式,主动走访不涉及矛盾纠纷双方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从侧面了解矛盾纠纷发生的诱因和涉及范围,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结,使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知情人得以系统彻底的了解,进一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证据。四是接待来访排查。进一步完善来访接待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来访接待和信息传递。要求民警认真接待来访群众,详细询问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并如实进行记载,及时上报,研究解决。
(三)理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一是建立民情报告制度。在明确各村组民情联络员的基础上,各村民情联络员须于每日将本村当天发生的大小各类矛盾纠纷及其调处情况、民情民意情况、信访苗头情况通过电话方式的上报辖区民警,以便及时发现、撑握信息,做到不失察、不失控、心中有数。二是实行建档立卡制度。对有矛盾纠纷苗头的社区、村、户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逐案、逐人、逐项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掌握案情和进度,做到底数清楚。三是建立回访制度。为了巩固工作成效,确保集中排查调处活动有序推进,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对已经调处结束的矛盾纠纷,各派出所应指派专人跟踪回访,倾听群众的声音,对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制定调处方案,以防事态的反弹。
(四)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大会战。一是结合“地毯式”和“亮剑式”开展排查“会战”。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攻坚战,进行全面重点排查,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同时对可能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情况进行集中排查,把问题的症结搞清楚,形成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不断促进和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二是结合“敏感期”开展排查“会战”。每到敏感期和两节、两会期间,都要集中进行排查“会战”,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解决重点疑难纠纷,突出排查长期困扰基层,群体性、易激化、易上访的纠纷,特别是城建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三是结合“严打”“创安”进行专项排查“会战”。不断强化各警种的作用,开展“命案专项整治”、“两抢专项整治”、“破案会战”、“追逃”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形成对不稳定因素的严加防控,结合以“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园、平安家庭”为重点的“创安”活动,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排查。
三、掌握动态,分析研判,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工作经验证明:扎实做好警情民意的分析和研判工作,就能打造预警灵敏、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及三调联动的综合研判网络。一是横向上,建立以县公安局为主导,各基层派出所、各业务科室为主体,人民调解员、信息员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为基础的民情研判网络体系。二是纵向上,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同时在工业园区、企业、集市贸易区、行业协会、外来工聚居区建立调解研判组织,扩大基础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三是联动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牵扯到基层人民政府、行政、司法、企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等,要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者研判的沟通联系,及时分析矛盾。
(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研判平台。一是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全县实现治安稳定信息共享,提取平台中的情报信息,对辖区各不稳定因素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策略。二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社会信息开展战略研判,积极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搜集、过滤,寻找情报信息与人员踪迹,从中对社会治安和维稳等信息进行分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严格实行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不稳定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制定应对预案,以便在问题发生后可以更及时、更科学地加以处理。
(三)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会。对全县的矛盾纠纷发生,要采取“总体分析、分类分析、隐患分析、个案分析、研判分析”的方法,逐一定期分析梳理。一要安排专人每周对民情进行收集整理,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及时编写社情动态,每月进行系统分析研判,对重大民情信息提出建议和意见,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参阅,为领导及时了解工作动态,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二要完善警务室在社会维稳中的第一道分析研判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警民恳谈制度,积极参与信访、接访、下访等亲民活动,做到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人,确保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三要完善对重点不稳定因素综合研判,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问题分析研判好,真正对当地不安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事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稳控措施落实在基层,不断提高研判工作的成效。
四、强化措施,分级预警,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参考方案
按照“预防在先、警示在前”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预警工作体系。
(一)要建立社会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主题活动,深化平安建设,提高预防化解矛盾能力,建立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敏感问题的提前预警,确保“主要敌情全覆盖、主要社情全掌握、主要危害全预警”。同时建立矛盾纠纷信息“零报告”制度,保持矛盾纠纷报送电话畅通,遇到节假日必须有人值班,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集体上访)应当及时报告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二)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四级预警机制。根据矛盾纠纷排查结果及研判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运用预警的形式确定为四个级别,并明确不同级别预警的责任。一级预警:矛盾纠纷事项尚未激化,在事发地能够化解,保持稳定的,发布为一级预警警报,责任人立即到位,靠上做工作,确保把矛盾化解在本地。二级预警:矛盾纠纷能在事发地解决,但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指导的,发布二级预警警报。事发单位要及时与上级分管业务部门联系,在上级指导下进行化解处理;上级业务部门做好专业知识、政策依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解答和指导。三级预警:当事人已有不信任感或矛盾纠纷有激化的趋势,准备赴县级有关机关部门上访,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参与下,可在本辖区、本单位化解的,发布三级预警警报。事发地要在制定化解稳控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参与,共同承诺办理。工作情况随时报上县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置信访应急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四级预警:矛盾纠纷涉及多名群众且有越级上访苗头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或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已赴县以上机关部门上访的以及对一至三级预警警报处置不力的,发布四级预警警报。事发地立即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县委政府汇报,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处置状态,接到命令后应急全体成员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疏导群众,稳定情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限期解决。
(三)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超前性预警网络。充分发挥“110”、治安巡逻和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把预警触角延伸到城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区域,强化对社会治安面的控制,真正做到早预警、早防控、早主动,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准确、及时、快速地反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息。二是规范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运行程序。严格规定了纠纷信息报告时限,一般性矛盾纠纷信息员要在20分钟内报派出所责任区民警,并在30分钟内实施调解,重大、疑难、群众性矛盾纠纷,要在40分钟内报告派出所,派出所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并迅速赶到纠纷现场,联同村调解员依法迅速进行调解处理。三是健全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责任机制。完善了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了一月一次督办、一季度一次检查、半年一次汇报、一一考核的“四个一”制度。同时拓展了信访举报渠道,设立了调解投诉电话,落实了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工作责任。
五、以人为本,应急处置,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政治治安环境
面对当前矛盾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等新情况,应建立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第一时间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现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切实维护全县的社会稳定。
(一)切实掌握情报,做到耳聪目明。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未雨绸缪、见事早、反应快,才能掌握主动,才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一是要掌握准确的情报信息。各有关业务部门牢固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理念,针对辖区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纠纷乃至突发事件的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通过物建治安耳目和信息员等方式,强化阵地控制力度,确保公安机关在辖区维稳工作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二是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及时掌握全局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到达指挥位置,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态发展阶段,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力争在事发初期迅速、果断处置好第一现场。同时迅速、稳妥地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善于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协调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三是要掌握事发现场的情报信息。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要迅速组织警力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防止因出警缓慢而扩大事态,并认真收集情报信息,准确了解事件的起因、焦点、参与人数、年龄、文化层次和其他情况,上报上级领导后认真制定处置方案。
(二)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预案。一是加强领导,制定应急预案。为切实做好社会治安工作,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避免和减轻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社会稳定,应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性事件处置流程、处置办法和原则。同时成立了突发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担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各科所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形成“管理有序、指挥协调、灵敏畅通、安全高效、充满活力”的处置工作体系。二是强化责任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要求,下发矛盾纠纷处置责任分解文件,将矛盾纠纷落实到具体的分管领导、责任科所队,涉及到多个单位的指定牵头领导或单位,做到职责明晰。
(三)实行人性化,创新处置机制。一是建立律师参与。积极引导律师参与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律师的介入更能体现中间人的角色,当事人更加信服,让律师从个案入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案件的平稳处置,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二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各类行业组织和群体的协商解决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力争将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前,处置在前,切实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大局。
(四)完善处置战术,注重方法得当。一是分类处置。在参与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对象性质,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处置效果的最优化。要把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参与群众区分开来,对那些煽风造谣、聚众滋事等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破坏分子,要果断采取相关措施依法予以处置,决不姑息手软,纵容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对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的一般参与群众,要有礼有节的开展教育处置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事件的危害性、违法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对个别人员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是挑衅事件,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国家法律、政策,现场予以驳斥或训诫教育,及时打压不法分子的滋事势头。二是做到快速处置。处置群体性事件信息搜集要快,情况报告要准,处置工作的部署和指挥要迅速,力量集结、出击、第一反应要快捷,采取的措施要果断,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防止事件升级。三是善后处理。在事态基本平息后,抓住有利战机,迅速将当事人双方代表召集在一起,找准问题的“症结”和争议的焦点,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促双方互谅互解,尽快达成协议,从而化解矛盾。现场疏散后,继续由责任单位做好群众思想稳定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必要时由公安机关对挑头闹事、组织策划、幕后操纵的为首人员,给予依法打击处理。
(五)做到因势利导,巩固即得成效。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基于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往往满足于现场局势的控制、得意于对峙场面的消除,而对于问题是否解决、成效是否巩固不管不问,导致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性问题出现多次反复,给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我们认为,现场处置工作结束以后,公安机关应当对事件处置的结果跟踪问效,及时了解承诺措施是否落实,当事人情绪是否出现反复,是否存在引发其他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性问题,特别是在某一群体性事件处置完毕后,更应该组织民警认真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发现本单位在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据此对本单位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基层民警的现场处置能力和工作水平。
总之,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创建和谐平安社会,就应将“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矛盾纠纷研判机制”、“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和“矛盾纠纷处置机制”一同纳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体化处置工作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一体化处置机制。
第四篇:调研文章——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做法和经验
永隆乡综治委采取有效措施
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做法和经验
永隆乡综治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永隆乡党委的领导下,充分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做好维稳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及时总结,现就永隆乡综治委通过调研,结合机关领导干部下访工作的实际内容,归纳总结新形势下矛盾产生的原因、特点,对化解社会矛盾的认识及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做法和经验撰写本文,供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新形势下矛盾起因及表现形式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新形势下矛盾的起因及表现形式,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
1、利益矛盾是引发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在我县的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开发商与住户之间利益矛盾表现的最直接,最突出。此外,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之间的利益矛盾也十分突出,许多物业公司因收费难纷纷撤离小区,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利益矛盾是引发矛盾的根本原因
2、群体性事件是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是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其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扩散性较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从永隆乡综治委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于采取措施,各种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逐年减少、但仍有一些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成为群体上访的隐患,已经成为影响我县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客观的分析,发生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如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
方面,由于某些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部分个别人赴京上访从心理上也是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但采用这种越级上访的方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对本地区的和谐稳定产生极坏影响。
3非直接利益者参与是当前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有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中有不少是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在事件中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普通群众。非直接利益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升级较快,导致预防难、排查难、处臵难、善后难。永隆乡综治委辖区企业永隆林场前转制职工,98年与原企业脱钩,按有关文件将他们的人事档案移交县人才市场。2008年该林场土地出让后,这部分职工因土地出让金与该项林场现有股东产生激烈的矛盾。发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改革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群众认为自身利益没有得到维护,改革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共享,因而产生怨气和不公平感。一旦遇到与已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端,他们便借机表达不满,客观上使事态不断扩大。
4、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是值得警惕的新动向。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借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对基层与民间进行全面、深度介入。他们把群众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意见引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无中生有,编造谣言,混淆视听,挑拨是非,企图在国际社会制造负面影响,进而达到动摇我国社会制度的险恶目的。近期从小区单元楼道内收缴的反动宣传单就时刻提醒我们警惕敌对势力的新动向。
二、化解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化解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30年,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化解矛盾纠纷的持续过程。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矛盾纠纷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由事后处臵到事前预防的转变、由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1、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源头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平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反思,以此推动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矛盾的有效化解,通过妥善化解矛盾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化解矛盾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坚持因情施策,对症下药。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必须针对矛盾纠纷的特点对症下药,妥善化解。对其中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全力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要理顺情绪、尽力关怀;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要加强法制教育、心理疏导,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一般的群体性事件,要立足于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劝阻,对危及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秩序的必须依法果断处臵。
3、注重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社会矛盾是一定时期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矛盾的综合反映,化解矛盾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在工作力量上要形成合力,在工作手段上要多策并举,在相关政策上相互配套,在诉求表达上更加通畅,确保矛盾综合化解的措施落到实处。
4、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工作创新。面对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新趋势,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模式的创新。在这方面,永隆乡综治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注重调解、综合调处,贴近基层、源头化
解,形成了永隆乡综治委社会矛盾调处的工作模式。实践证明,这个模式在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方面效果明显。
五、永隆乡综治委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建立组织、健全制度,确立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党委把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综治主任任副组长,各社区书记参加的永隆乡综治委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办公室具体负责矛盾排查问题的收集、梳理、汇总和上报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了《永隆乡综治委综合治理工作活动实施方案》和有关信访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汇编成册,并与社区签定了综治责任状。三是针对当前的信访突出问题,按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的原则,从领导班子成员包起,一人一案,并抽调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机关干部深入企业、社区下访。四是严格执行面向服务对象的《为民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服务承诺的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规范了机关全体职工依照有关规定的制度接待群众来访和开展案件查办工作的行为。五是安排专人到意见集中、矛盾突出的破产企业“蹲点”,与当事人“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对诉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加大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力度,引导群众息诉息访。六是全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社区、在基层化解矛盾。
2、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在我办开展的领导干部维稳工作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城市拆迁改造的力度加大,遗留的社会矛盾也多。主要集中在物业与居民之间、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新建小区公用设施及绿化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办事处及时地进行了集中疏理,按属地办结的原则,要求包片领导干部与社区干部一起,共同解决群众的急、难问题,如果不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通过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家住永联村的许金刚原是永隆林场的一名老上访户,今年新建了一个大棚,建成使用后,已超过了建棚补贴期限,拿不到应有的建棚补贴,准备上访。在其上访之前,党委领导在“三送”的工作
中得知这一情况,根据实际了解,及时研究了有关政策认为,建棚补贴是我乡一项长期的惠农政策,不应有期限的限制,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协调、勾通,为许金刚争取到了2000元的建棚补贴。这件事极大的改变了上访户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也教育了广大群众,使他们懂得合理诉求,可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反之,诉求不合理不合法的,不可能得到解决,更不应该聚众上访。
3、深入基层,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急、热、难问题
(1)积极稳妥地处理破产企业遗留问题。永隆林场土地出让后,因土地出让金引发该公司前转制职工与现有股东的矛盾。矛盾初起时,办事处领导就高度关注,派人调查了解,向上级反映;在矛盾过程中又努力调解,及时反映情况,并积极做好双方的稳定工作;经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事态平稳过渡,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全乡的社会稳定。
(2)关心和解决离退休干部、企业贫困党员、困难职工、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一是关心贫困老党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是利用节假日,党委领导走访慰问破产、改制、解散、关闭企业的困难职工和贫困党员,资助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三是关爱残疾人、低保户,主动为他们换领各种证件,送到家中,促进了我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3)认真处理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在维稳下访工作中我办领导干部经常下到村居,下到驻乡单位,了解社区群众的困难,主动为驻乡单位服务。永隆中学的垃圾堆放问题一直是影响永隆环境和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附近居民因垃圾堆放问题多次到办事处上访,在此次下访工作中,办事处领导把该问题作为重点给予解决,群众反映,比较满意。
六、永隆乡综治委的主要工作方法 在我乡综治委的维稳工作中,我乡综治委主要开展以下工作方法:一是公示。将我乡综治委开展的维稳下访工作通过媒体公布接访时间、地点、和形式,并向社会广泛宣传,使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这项活动。二是开门接访,采取现场接访、回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等方式直接听取群众诉求。在下访期间,指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留守办公室专门接待群众来访,听取情况反映,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召开座谈会。通过召开村居群众、村居基层干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驻地单位负责人等对象参加的不同类别的座谈会,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做
到能当场解决就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四是实地了解情况。就基层组织建设、危房改造、拆迁、惠农政策落实、维权等课题,深入到8个村居了解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听取广大群众的呼声;在检查过程中,对村居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责成村居党支部努力协调,就地解决,使村居的事情和困难有人管、村居群众有地方可去;五是走访慰问。走访贫困党员,走访困难群众,走访结对帮扶对象,为他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六是领导包案,包案领导全程参与案件的调查、协调、和处理,直至“案结事了”。
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我乡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我综治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深入群众,关注民情、了解民意,继续排查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纠纷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与问题的发生,使群众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永隆乡维稳信息员 吴光平 2011-5-24
第五篇: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调研
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调研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是当前乡镇工作的重点,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通过走访查阅、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就我县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对提高乡镇干部化解社会矛盾能力提出了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现状
(一)农村各类矛盾呈高发期
1、农村群众对在惠农政策落实中的不公开公平公正而产生矛盾已经成为农村的主要矛盾;群众对乡村干部不满,也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中还存在以权谋私,落实对象不准的行为。在落实农村最低科生活保障,民政救济资金、危旧房改造、灾后重建资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强农惠农资金时存在优亲厚友、截留、克扣的现象,造成群众不满,导致在农村的正常工作中和乡村干部发生矛盾;
2、农村土地征用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拆迁补偿引发的矛盾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县城乡基础设施项目逐年增多,建设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在城乡结合及交通沿线的乡村,因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而产生的矛盾较为突出,群众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要求过高,与政策补偿标准不一致,而引发阻挠建设项目的人和事越来越多;
3、农村家庭及婚姻引发的矛盾纠纷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农村夫妻双方离婚率上升,婆媳关系不和,矛盾突出,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顾引发的问题突出;
一要务,也是检验乡镇干部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如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对乡镇干部抓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广大群众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但乡镇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不能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领路人。调查反映,一是大多数乡镇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加之了解学习外地的经验少,对新技术知识和技能有畏难情绪,不敢正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更不敢大胆地带领农民跳出农业谋发展,走出农村闯市场。有的抓市场经济工作是门外汉,只能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缺乏根据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引导农民从更宽的领域发家致富。二是有些乡镇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视野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有的发展经济局限于老套路老办法,不善于发展商品农业和工商业;有的守着“金饭碗”去“讨饭”,找不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不善于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跟风。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知之甚少,市场开拓面十分狭窄,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三是有些乡镇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艰苦创业精神不佳、开拓进取干劲不足。有的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热衷于创造“显绩”,对乡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多;有的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不善于带领群众找准路子、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热衷于向上级讨钱要钱;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当“太平官”,得过且过,任职多年,山河依旧。
2、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乡镇干部为民服务存在的问题主
试能力弱,造成乡镇干部提拔无望,加之乡镇干部干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作,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而待遇和薪水却是最低的,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多数乡镇干部不安心乡镇工作;
3、农村干部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不活。由于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群众对干部意见较大,对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不信任,也不愿意找乡镇干部,于是一有问题就上访,同时,乡镇干部自身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上习惯于用老办法,习惯于简单的说教,造成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二、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矛盾能力不足的原因
目前乡镇的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国家惠民补贴增大了,群众的意见却越多了;各级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分析原因,主要存在:
(一)部分乡镇干部理论水平不高,法律运用不准。乡镇干部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乡镇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最近几年乡镇干部年龄偏小,多数为新分配干部,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上不足,少数乡镇干部法律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一旦群众对立情绪升格,极易引发新的矛盾纠纷。
(二)农村工作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近几年来,一些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手硬
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结合我县实际,目前正在开展“三三五五”社会管理工作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乡镇干部做好“五官”,积极协调社会关系
一要常走访、实交心,做联系群众的“亲情官”。乡镇干部要把联系群众当基本功、必修课,坚持做到常走访、实交心、诚帮助、勤服务,以自己的真心换回群众的实意。尤其要加强与四方面群众的联系,第一方面是致富带头人,就是种养加大户、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各种经纪人等,他们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带头者、受益者,是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第二方面是有文化的人,就是文化科技新闻工作者、教师、医生、宗教人士、离退休干部职工等,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宣传者、推动者,也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引领者。第三方面是最困难的人,就是鳏寡孤独、发生天灾人祸等致使生活困难的群众,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这些人手中。第四方面是特殊人群。要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着重把刑释解教、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和重点上访人员作为各级干部重点联系对象,切实加强管控措施,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生计问题。团结、引导、关心、管理好这四方面的群众是赢得人心、聚集力量的关键所在。
二要懂政策、知法规,做服务群众的“明白官”。目前,群众工作之所以难做,很多与群众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及与不懂法律法规有关,乡镇干部要把学好用好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基本素养、基本要求,为群众释疑解惑。避免“以
中有一些不良风气,一些干部满足于开会拿着稿子念,督查跟着别人转,乐于迎来送往陪吃饭;有的干部喜欢听报喜的假话,不喜欢听报忧的实话,有了成绩抢前头,有了问题绕道走。这种歪风,既影响干部的威信,又影响党政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乡镇干部就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敢冒风险,肯为基层干部群众承担责任,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善于解决基层的困难,善于体贴群众的难处,善于与干部群众一道解决难题,这样才能听到真话、掏心窝子的话,才能成为群众欢迎、尊重的好干部。
(二)提高干部的“四种”能力,积极应对社会矛盾
1、要提高辨别矛盾的能力。要加强对乡镇干部进行理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敏感性,提高乡镇干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牢牢把握驾驭和处理农村各类矛盾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防止矛盾的扩大和升级。
2、要增强预防矛盾的能力。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大家一门心思搞建设,促发展,各种矛盾就比较缓和,干群关系也比较和谐。而经济落后的地方,乡风低俗,成天打牌赌博,坐吃论道,乡村办什么事都得靠摊派,农民的承受能力又很有限,矛盾便容易爆发并激化。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从被动式的处理各种矛盾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主动预防和缓解各种矛盾上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发展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富裕农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改善教育、卫生、法子,对支柱产业发展能给予政策扶持的积极争取扶持、对贫困群众能给予资金扶持的及时安排、对致富能人给予项目扶持的积极协调;
4、喜事上门贺,改善群众对干部的看法。群众家中有娶媳妇或孩子满月等喜事中,不做门外汉,积极上门贺喜,加强和群众的感情投入,以此改善群众对干部的逆反心理;
5、悲事送温暖,改善群众和政府的关系。对群众家中发生的丧葬,车祸,大病等悲事,要积极掌握,及时上门联系,能协调和帮助的做到力所能及的帮助,化解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情绪;
(四)乡村经常开展“三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在乡村经常开展“三普三访三调保稳定”活动。每年要在乡村对全民开展普法宣传、对重点人群开展普法教育、对乡村干部开展普法考试,以此推动全民性的普法教育;经常走访查民情、定期下访解民难、事后回访促落实;邻里矛盾村上调、干群矛盾乡镇调、复杂矛盾联动调三种调处机制;
2、在民族地区开展“三联三引三助构和谐”活动。村党支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引导宗教活动场所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协助村党支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村干部联系宗教人士,引导宗教人士自觉做到“四个维护”,宗教人士协助村干部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党员联系信教群众,引导信教群众移风易俗奔小康,信教群众协助党员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既是对全体乡镇干部的挑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目前,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