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美学原理》(汉语言文学本科)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美学原理》(汉语言文学本科)
课程作业
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http://vls3.zzu.edu.cn/)提交,务必检查提交是否成功。
一.名词解释(20分)
1、美是生活
2、优美
3、美育
4、高峰体验
二.简答题(40分)
1、美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2、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3、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4、什么是美育?美育的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题(40分)
说明:请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回答。
1、你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有美存在吗?谈谈你的理由。
2、分析下面的材料,并结合艺术美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郑板桥在《题画·竹》里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3、试对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的进行描述。
第二篇:全国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美学》原理_串讲精讲笔记
参考教材:
朱立元著:《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串讲目的:
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
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
◆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
课时进程。
◆知识重点的含义。
◆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
★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
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
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
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
界,传达审美经验。
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
一、美学是什么
(一)研究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
◆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
◆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
◆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
2、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
(二)研究定位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
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
(四)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两个标志、一个人物
1、美学发展三阶段
◆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2、美学的诞生发展
◆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
二、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
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1、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决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是最基础的。
2、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最根本的一点,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说明 人的存在。
3、实践论和存在论的关系
◆存在论以实践为根基,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包含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为什么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即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
1、整个审美活动、审美关系都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
2、要以自由概念为中介。
◆自由的根本含义: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面人生实践而获得超越和解放。
◆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由提升为美学范畴,与审美发生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自由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框架内被考虑的。
表现为三种:物质生产中的自由,社会存在获得的解放,感性个体的超越。
其中社会关系的解放是本体论意义的自由。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
方式)
◆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实践的发展。
◆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问题
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
(1)定义: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2)特点: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2、美与审美形态
◆美: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和描述。、美与审美经验
◆美: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4、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从美育来看审美活动:
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
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观照自己的精神要求。
◆特点:①人所独有的生命需要。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2、审美理想
◆定义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特点:①形象性。②稳定性。
◆作用:①决定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②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特点:①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成独特的个体性。②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①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以主体为根据和目的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 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获得情感体验。
◆内在的包含“真”、“善”、“终极关怀”,是从整体上赋予人生意义。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它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产生并得到确证。
◆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小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特点:◆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而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越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理论概述
1、游戏说
◆ 代表人:席勒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2、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德谟克利特、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达尔文、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审美的发生来源于人的本能。
◆评价:合理之处在于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有其生物性基础。缺点:把动物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
◆代表人: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主要观点: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4、劳动说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①劳动先于艺术②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③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评价
解释出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没办法解释由物质生产到精神审美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性所在。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工具的出现。
◆工具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劳动与人的意识互相促进。
◆工具的历史因素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人又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在审美发生中,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巫术活动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重要意义。
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巫术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产生。比如绘画,舞蹈。◆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逼真的模仿
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这正是审美态度。3、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最重要的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意识的特征 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早期文化文物的修饰物。 蒙昧中渗透着真实性。 神秘中凝聚创造性。 ◆原始意识是孕育包含审美意识在内的人类各种意识的母体。审美意识在原始意识的解体中逐渐确立。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自觉的审美活动基本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①固定性装饰②非固定性装饰 3、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雕刻:最早在叙利亚发现的卵石小雕像,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绘画:多是动物形象. ◆音乐与舞蹈:古乐器,绘制图案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一、原理部分
(一)内涵和特征
1、定义: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对象化感性形态
◆逻辑分类形式
2、不同的界定方式:
◆美的形态、审美风格、审美类型、审美范畴、人生境界说
◆我们为什么选审美形态:广泛性和普适性、统摄性、历史性。
3、特征
◆ 生成性 :①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②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二重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二)形成和发展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东西方审美形态初步形成分别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
2、审美形态与思维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象数思维
◆古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主要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3、审美形态与语言
◆语言文字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
◆汉字是代表性的表意文字,重视词汇,长于抒情,具有形象性和完美性。拉西语系重语法,叙事和论证,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表音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4、审美形态与文化
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方面,哲学思想更为重要。
◆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特征。
◆西方审美形态的发展早期的美和悲剧以精神性、理性为核心;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不变 “中和”思想的贯穿
二、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1、优美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本质)。包含社会性内容。
◆特点: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内容和谐化一。
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
2、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近代以后,博克仍然从表面特征上总结优美的特性。
◆康德和席勒已经把物性与人性结合起来考虑。
◆不同领域中优美的不同特点:
自然领域:优美主要表现在自然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
社会领域: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艺术领域: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
二、优美与崇高
(二)崇高
对立冲突。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1)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研究的是18世纪的博克。
(2)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
(3)崇高体现人生超越的审美境界
(4)崇高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
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
◆特征:
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康德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看到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现代以来,由于对整个理性精神的逆反,“躲避崇高”成为一时的潮流。崇高的当代转向表现为,崇高的超越不在那遥远的彼岸或是神圣的理性之中,而就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强调日常真正的生命体验。
(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1、联系
都是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实则是殊途同归。从审美价值来说,都能使人有所得。
2、区别
◆体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
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量的规定性上的形式差异。
◆崇高的审美形态的具体体现,由自然、形式上的规定性,进而发展到社会伦理生活中去。
三、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1、内涵与特点
◆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特征:
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
◆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悲剧冲突”。(辩证思维)
◆尼采《悲剧的诞生》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克尔凯戈尔推进了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使得现代悲剧理论出现了立足于存在论解释的趋向。
(二)喜剧
1、内涵和特点
◆喜剧以“笑”为载体,因此,笑及其原因的探讨就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
◆内涵:是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同时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喜剧的原型是原始狂欢,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要特点的。
◆特点:
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斐利布斯篇》。
◆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将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之上。
◆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苏珊朗格—人的存在感受;马赫金—“狂欢化”思想)
(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
四、丑和荒诞
丑与荒诞的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
(一)丑
1、丑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特点: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
◆传统:丑的价值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
下可以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
◆文艺复兴后,审丑的加入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审丑与审美的分化趋势出现。
◆ 19世纪1853,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标志着现代丑学的 开启。
◆在现代艺术中,对于丑的形态的表现,成为一个基本的主题。波德莱尔《恶之花》、艾略特《荒原》,《白痴》《格尔尼卡》。
(二)荒诞
1、荒诞的内涵和特点
◆总论: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
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 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
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
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与
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
◆内涵: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
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特点:
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荒诞理论的历史考察
现代,最严重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根本的荒诞性(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自觉、自由。
◆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因为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所以: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
人生境界也分层次,也有高低,有道德、天地境界,也有自然、功利境界,其中也包含丑的因素。
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
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兴起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回忆说”。
2、中世纪时期:奥古斯丁把审美经验归为对上帝的爱。
3、18世纪中叶之前,夏夫兹伯里 “内在感官说”(第六感觉说);
荷加兹提出蛇形线最美,这种线条使人愉悦。
4、德国古典美学时,康德及以后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开始把审美经验
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5、现代,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1、为什么用审美经验代替美感?
◆美感理论强调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强调人与对象之间便是一种浑
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关系。
◆审美经验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审美经验的定义:
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
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直观性
◆它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本质直观活动。
2、非功利性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
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
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
美的愉悦,这要求人们摆脱功利困扰。
◆审美经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
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
3、超越性
◆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1、感知
◆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知是审美经验的起点,视听起主导作用。
◆特点:
总与情感交织
具有积极选择能力
以完形方式把握对象,因而具有整体性。
◆功能:
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2、想象
审美经验的核心是想象。 ◆定义: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 象的过程。 ◆分类:又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1)初级形式的联想: 接近联想: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 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 一个。
类似联想: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 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2)高级形式的想象:
它们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想象形式,因而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艺术创
造和审美欣赏。
再造性想象: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
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创造性想象则不是为了再现原有的思维表象,而是要通过主体的创
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3、情感
教材强调情感主客关系背后的社会根源。
◆自然的人化与感觉的人化通过实践相互对应。
◆审美情感具有比日常情感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因为它
是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发作出判断,因而
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4、理解
理性因素在审美经验和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有根本的区别:不
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
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理解的特点
必须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与其它心理要素和谐无间地交织在一起。
多义性特点。
审美理解并不是无客观规律可循。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
1、审美感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感知是审美经验的起点,是其它要素的基础。
想象需要感知活动先来提供表象材料
想象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这就必须与审美知觉联系在一起。
◆其它因素也影响审美感知
情感实际上成了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选择尺度
理解促成感知成形。
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情感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理解的关系
想象要受到理解的制约才能产生审美价值;二者通过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
4、情感与理解的关系: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三)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以它作为审美经
验的生成规律。
1、同化
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
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
2、调节: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的有机统一。
3、二者的关系和功能
◆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为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
◆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
4、自调节审美
◆建立在审美的一般规律基础之上,服从审美的一般规律——即审美经验特性部分;
◆自己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 :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统一。反馈调节。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一)呈现阶段
1、定义: 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 中呈现出来。 2、特点: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3、审美态度 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二)构成阶段
1、定义:构成阶段就是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 2、先验想象力和经验想象力的区分。 ◆想象力得已发生的前提: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在经验想象中,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这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所谓 先验的想象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根本上乃是一切想象活动得以 进行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条件是任何人的想象力都必然具备的。
(三)评价阶段
1、定义: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主体的理解力在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在评价阶段审美主体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感觉,但这感觉与一开始的直观感受已经有了差别:
◆对象不同。前者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
◆主体在后一种感觉中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度。
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
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
第五章 艺术论
一、艺术与艺术作品
(一)定义的困难: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
2、划定艺术的标准和规则,而这种变化是没有止境的。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而这种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二)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游戏说:代表人:康德、席勒、斯宾塞
主要观点: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评价: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集体无意识说:代表人:荣格
主要观点: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 “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艺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
评价: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
◆模仿说
代表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主要观点: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评价:其合理性在于,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表现说
代表人:康德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主要观点: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西方:“天才”论、“直觉”说、“心灵”说
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
评价: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说
代表人:英国美学家贝尔
主要观点: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所谓“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评价: 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但完全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符号说
代表人: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
主要观点: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的人的“生命形式”。
评价: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 ◆载道说
◆娱乐说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结论: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
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四)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所以: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审美经验。
第五章 艺术论
二、艺术品
(一)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2、形式符号层 3、意象世界层4、意境超验层
(二)意象世界
1、意象的界定
◆意象的结构: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分为“意”
与“象”两个方面。
◆意象的生成:审美情感的发生喻示着主客体之间的融合,也便是
意象的生成过程。
(二)意象世界
1、意象的界定
◆意象的主要类型
仿象: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绘画
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的契机,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特点为天然和隐蔽。
喻象: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抽象: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书法、音乐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2、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虚拟性: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
◆感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想象性: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情感性 :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三)意境
1、定义: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的本体意味境界中。
2、意境与意象
◆相通点: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区别: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三、艺术的功能
(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
审美功能、娱乐消遣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干预、商业
广告十一种。
(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三)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四、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1、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2、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1、作为中介的艺术品的特征
◆他律性
◆形式符号性
◆开放性
2、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它处核心地位。
3、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使艺术获得现实意义。
小结: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个环节有了缺陷或发生了障碍,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无所谓艺术了。
第五章 艺术论
五、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一)意象的孕育: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
1、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2、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3、孕育意象最佳的状态是“神思”状态。
(一)意象的孕育
◆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刘勰出色地描绘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意象和原型的不同;
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
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就完全不同。
也有意象根本无客观原型。
◆意象是“长期孕育,一朝生成。”
(二)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1、意象的整体化。
2、意象的意义与符号形式的结合。
3、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六、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一)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
(二)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
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1、艺术敏感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 赋予能力。
2、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
(三)艺术想象力: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1、在这种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渐得以发展、鲜
明和形成。
2、艺术想象力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
逻辑,来整合心理意象。
(四)灵感 :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
生成的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1、在创作中,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体验和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活动。
2、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五)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七、艺术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1、依据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依据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3、依据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空间艺术
◆建筑
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建筑的形式结构。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其价值。
◆雕塑:
关于物质材料:必须符合雕塑的基本要求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化静为动的表现。
◆绘画 :
整体和内容。
基本语言:线条、色彩、形式等。
内在韵律。
2、时间艺术
◆戏剧:
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
一般来说,戏剧的情节结构总有一个从开端、发展,再到高潮和尾声的变化过程。
◆音乐
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
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只能通过欣赏者的听觉来把握不断变换着的节奏和旋律。
声音所构成的形象是十分模糊和宽泛的,这使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和思想显得极为抽象。
八、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1、艺术接受中的意象再生成靠接受主体意识运动产生。
2、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
3、重建的意象不可能完全获得创造者的原始意象。
(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
4、一切艺术品的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观 :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
意象。——形式符号层
2、品 :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重建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的阶段。
3、悟:指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
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1、“乐化”。
2、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
3、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查滓”的过程
4、近代,美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2、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3、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 原则。4、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了。
5、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二、美育的内涵 和特点
(一)有关美育的三种历史观点:
1、美育是人格教育。
2、美育是情感教育。
3、美育是艺术教育。
(二)界定美育的三原则
1、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3、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三)美育的内涵:
1、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关键词:
直接作用情感世界
潜移默化塑造人,提升人生境界
定向教育
(四)美育的特点:
1、诉诸感性
◆因为审美对象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对象。
◆由于诉诸感性,不需要进行直接的推理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价值。
2、潜移默化
3、能动性
审美活动本身不仅是一种消极的享受,更体现了主体的内在追求。
三、美育的功能和目的(一)美育的功能
1、怡情养性
它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2、化性起伪
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审美活动本身就在陶冶着主体的性情,审美的过程就是主体心灵受到感化的过程。
(二)美育的目的 1、培养人,发展人
2、美育必须依存于审美活动,美育与审美活动是一种同源共生的关系。
◆对美的不同理解直接规定着不同美育理论对审美教育目的的不同设定。
◆我们认为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实践。
◆把美理解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3、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
◆美的形式的教育。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审美理想的教育。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二、考试预测与分析:(仅代表个人意见)
1、总体介绍
◆因为本教材是07年的新教材,我们先要清楚新旧教材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二章、第四章与旧教材相比内容基本是推倒重来的,而这两章又是论述题出现比例特别高的章节。从02年到07年的历年论述题来看,都没有出第二章、第四章和艺术论部分。
第一章、三章、八章都会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美学原理考试覆盖面大、对考生文史哲基本功的考察渗透其中,加上理论性强,有些部分确实比较难读比较大,所以在心态上不要过于求面面俱到,一定要抓思路、抓条理。
二、考试预测与分析:(仅代表个人意见)
2、应试方法:
关于选择题:
例1: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07年真题)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功能
C.艺术的本质 D.艺术的形式
这是在考艺术定义的知识点,在准备时应是按照名词解释或简答来准备的。所以重要的是知识点,知识点掌握了,就是选择繁简的问题。
例2、“人闲桂花落”与“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话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07年真题)
这就是考综合文科功底。(所以功底不同,复习时间不同)
A.优美和崇高 B.崇高和优美
C.均为崇高
D.均为优美
二、考试预测与分析:(仅代表个人意见)
2、应试方法:
关于名词解释:
例如:无我之境(03年真题)
分析:名词解释一定要先看分值,分值的制定决定了它答案的分布,这是一道三分的题,答案:a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理论语境)
b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是什么)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无我之境。(也可略)
二、考试预测与分析:(仅代表个人意见)
2、应试方法:
关于简答:
绪论部分、美育部分的知识点内容归为简答处理。
注意我们今年新旧教材这部分的变化,例如:
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绪论)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荒诞的含义、特点、产生原因。
中国美育思想的线索。
二、考试预测与分析:(仅代表个人意见)
2、应试方法:
关于论述:
例如: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 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 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02年真题)
分析:材料分析是最好抓分的论述题。首先确定属于哪一部分的理 论,然后马上要注意那一章的答题线索,一定要结合例子说明理论。
答案:
a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 中之竹”即表现了这一过程。
b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即孕育阶段,”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即生产 阶段。
c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 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即是这一表现。
d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 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磨墨展纸”、“手中之竹”即这种完成。
论述一定先看变化部分理论最清晰、最整齐的部分。
小结:
◆最后注意:只要复习了,论述题如果临阵想不起来,也不要乱答,有材料的就分析材料;没材料的判断它归属的章节,按照我们的线索找 最接近的。
第三篇: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2、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名词解释
1、美学
2、美学的研究对象
3、悲剧性
4、悲剧的实质
5、喜剧性
6、喜剧中笑的特征
7、贺拉斯的美育观
8、席勒的美育观
9、审美态度
10、艺术敏感
11、艺术意象(审美意象)
12、联想
13、表现说
14、有意味的形式说
三、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p21-24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B、美学还必须呀就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C、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艺术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通过它去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样一种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仅是对于以前的各种有关观点的综合和取长补短,在理论上有着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际的美学研究中也会是行之有效的,对于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美和美的东西有什么差异?p38-40
3、美和美感有何关系?p111
4、试论康德的崇高观?p172
5、请论述艺术美与生活丑的关系?p208
6、试论艺术存在的方面?p214
7、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p233
8、谈谈艺术多元化的功能(可总出一论述亦可分别出简答)?p239
9、美育与智育的关系?p226-285
10、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p295-297
11、为什么审美欣赏心理活动不那么容易?p145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
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21-24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86-88
3、美和美感的关系?111 -112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38-40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112 -113
6、怎样理解人生相与创造相?92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264 -265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联系?219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37
大题
简答论述题答案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他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学原则被抛弃,艺术品变成投资商品和收藏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区别混乱。这一切使得给艺术和美下定义很困难。
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3、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1)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5、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本质区别,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无意识,无自由,是它的种族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且有个性,是不同的人面队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满足和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经世代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实践的产物。
6、1)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
2)审美人生观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3)美和艺术第二相-创造相。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或人生境遇,是美和美的创造得实践以明显的重要根基。另一方面,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力量。
4)在美的问题上以人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是具有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7、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生成,即重建。
1)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 再生成,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要接受主体意思所生成的,艺术品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很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 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2)接受者意象生成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当然接受者重建的意象不能完全脱离原有意象的基础二者之间基本是相通的。因此,意象的重建的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可赞美它“风光如”,但它们只是“自然,而不是艺术品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如哲学、道德、法律、政治、宗教、艺术都称为精神产品3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很审美意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界限日益模糊。如说“这个杯子是件漂亮的工艺品”。表明这个杯子至少有艺术品的某些要素。说“某人做的这块蛋糕简直是件工艺品”。意味着这块蛋糕与某一规范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
最初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向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处独立与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作者:
学校:
年级:
指导教师: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
首先: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对比度最鲜明、最强烈、最精彩的要算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了。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进门却开口就骂范进是“现世宝”,最后将“贺礼”吃光喝光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去找他借盘绕参加乡试时,却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被他骂得“摸门不着”。此时的胡屠户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当范进中举后,他马上又带着不同的贺礼上门去了,连连夸赞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范进喜极而疯需要他用巴掌将其打醒时,他忙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后迫于无奈,连喝了两碗酒壮胆之后才“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范进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皱了的衣后襟,当他得了范进的赏银时,是如此的虚伪,如此的贪婪。此时,一个活脱脱的市侩小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后恭,嫌贪爱富,一付奴颜媚骨与之前高傲的胡屠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讽刺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还有那拥有“万贯家私”的张静斋,在范进中举前从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而在范进中举后,这位“大人物”却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送银子,又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前从以前的门庭冷清到如今的门庭若市,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还有那些与范进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左邻右舍们,在那个病态社会的熏染下,心灵变得冷酷而扭曲。范进中举前,邻居无人借他一文钱,甚至于他与老母亲饿了两三天,也没有一个邻居送来一口救命粮。这是一群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冷漠的邻居。可是当范进中举之后,这群邻居却蜂拥而至,他们前来贺喜,看热闹,甚至于慷慨地从家里拿出鸡蛋酒米、鸡款待报子。范进发疯后,众人齐想办法齐动手一起救治“老爷”的疯病。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丑态百出。
就算范进本人在中举前后的区别都是如此的强烈。中举前,范进生活落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讽,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开口便骂,肆意羞辱。而面对“岳父”的责骂和羞辱,他已习惯于逆来顺爱,低眉顺眼的认为“岳父见教的是”。长期的科考失败让范进长期备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这种折磨的交织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终有一天他“中了”,却也“疯了”,这极度欢乐的一瞬转眼被逆转,让人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进几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当我们同情他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醒了。醒来后的范进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对平日惧怕的胡屠户也不怕了,称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为“老爹”了。作者通过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过这几组强烈的对比,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向往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的引诱下,在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范进才会那样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其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进行夸张,从而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却将范进发疯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一拍、一笑、一跌”几个动作,将范进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以至于当他真的中举时他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时的心理刻画深入木三分。发疯的描写是夸张的,可是范进的发疯又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真实存在”的。
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作者对讽刺对象从不直接评说,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情感却十分鲜明,这是本篇讽刺艺术的突出之处。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到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然而张静斋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已经跃然纸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通过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所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让,推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过来”,却仍紧攥着拳头,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是真心相送时,他就不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此时,他的动作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时的不爽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纵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正是借助对比、夸张、白描及细节描写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体现出它独特的讽刺艺术。在讽刺艺术的刻画下,作者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因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痛。正应了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儒林外史》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顾鸣塘)
《漫说儒林外史》(张国风)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生活的自我总结,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是时候写一份自我鉴定了。那么你知道自我鉴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1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自考的这段时光让人难忘。这段日子里,通过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毕业之际,现对自己的各个方面作一自我评价:
在思想方面,通过认真学习自考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在学习方面,谦虚谨慎,勤奋学习,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考,较好地处理自考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工作与自考两不误。自从工作以来,没有因为自考的紧张而放松对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放弃自考,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另外,注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生活与工作方面,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一个团结同志、真诚待人的人,是一个务实重干、乐于奉献的人。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2光阴荏苒,转眼在电大已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从小,我就喜欢文字所构建的世界,散文、小说、诗歌……相同的文字却有不同的'意义,我那时很难想像普普通通的汉字却能奏响美妙的乐曲,能筑造如此绚烂多彩的世界,深深的迷恋让我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
回顾本科学习的这几年,获益良多,在学习文字驾驭能力的同时,我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人们都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通过这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更深一步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艺术欣赏、专题写作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怀着对专业的热情,我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按时上课,完成课外作业,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修完学分,圆满地完成本科学业。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越走越宽。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3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自考的这段时光让人难忘。这段日子里,通过专业学习和日常工作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毕业之际,现对自己的各个方面作一自我评价:
思想方面,通过认真学习自考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学习方面,谦虚谨慎,勤奋学习,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考,较好地处理自考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日常工作与自考两不误。自从日常工作以来,没有因为自考的紧张而放松对日常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而放弃自考,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另外,注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自己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活与日常工作方面,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一个团结同志、真诚待人的人,是一个务实重干、乐于奉献的人。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4在大学阶段,我由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先进青年。我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谦虚、自律的性格。学校的生活,培养了我爱跑步、看书、上网、听音乐的兴趣。学生日常工作生活锻炼了我与人接触的能力、与人合作打交道的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还培养了我团队的精神。增强了我与社会的接触。
在学习上,我刻苦地学习本专业知识,综合测评成绩连续两年居本年级的第一。本专业课程,我已圆满完成。课余时间里,我还自学广东省高等教育考试本科段课程(华师大),已顺利通过了一半课程。另我熟悉windows操作,还能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操作,为将来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电脑教学打下基础。平时,除了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学书籍外,我还涉猎了心理学、教育学、电脑等书籍,相信在以后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会有更大的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为此,我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连续参加了三届校运会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还多次参加篮球赛,成绩虽菲但也锻炼了“参战”能力。我担任了三年班的学风委员,任职期间除了做好本职日常工作外,还协调其他班干搞活动,良好的服务态度深受同学好评。另我还担任了一年分校区自律会干部,认真负责,做事能抓重点,主动和同事相处合作,深受上司和同事赞赏。下乡义教、毕业实习生活让我有了初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尝试创新。
在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6年1月11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平时,我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参加义务劳动,曾多次捐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多次参加献血,探望古寡老人,深受老师和同学好评。
三年的大学生活,学习,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思想也成熟了许多,自身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这些都是我的根本,我会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力争上游。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我鉴定5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会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专业知识扎实,有积极的日常工作态度,能够独立日常工作,又极赋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赋有进取心,有良好的人员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服务行业、助理日常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服务行业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word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对待日常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日常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日常工作能力。
1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校成绩不错,认真对待学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日后日常工作打好基础。
2曾在院宣教部担任部长,和在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担任会长一职。能很好融入组织和与别人交流,友好相处。
3为人开朗,积极;对事、对日常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做人。性格平和开朗,待人热忱,善于与人沟通协调,亲和力强,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反应快、积极、灵活,勤勉上进,认真细致,踏实肯干,对日常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团队合作。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己具备了相当的社会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