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总字数:
摘要:本文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几部中美教育类电影的赏析,对东西方教育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行了描述与比较(尤其对中美教育文化中的家庭及学校教育问题给出比较详细说明),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其优缺点也给出作者理解性的解释。旨在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更好的促进双方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并非想要抬高宣传或批评贬低某种教育方式,或是某个文化。衷心地祝愿在全球大发展的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东西方在教育问题上都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东西方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实验学院
JS06004
060078
鲁婷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前几天在网上见一高中时候的学长,一打听,原来人家现在已经在美国了,那叫个羡慕啊。想当年,他还没我牛呢,考试就没考过过我,私下里,据说对我还是相当崇拜的,没想到,就两年不见,人家就„„发达了,哎!哪像我,还沉浸在等待出国的酸苦当中,其中滋味,那叫个难啊!
出国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美国,很多学生把它作为留学的首选。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学术氛围,美国优越的奖学金体制,美国的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方学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那里就像是学生们的天堂,学术的天堂,那里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都令人向往。可是美国高校真比中国高校优越吗?美国教育真比中国教育优越吗?东方教育文化比西方教育文化到底欠缺了什么呢?
1979年6月,中国派出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记录: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样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随后,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种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
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是结果如何呢?29年后的今天,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究竟有都大的不同呢?
电影《喜福会》就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个问题。《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能对美国家庭教育,美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我们再此不深究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女性意识问题,只想在家庭教育上对中美两方做一对比。
电影中四位女母亲都来自于中国,她们历经艰险与苦难,饱尝世间辛酸,终于来到了以为可以脱离苦海的地方,虽然她们在美国生活多年,可是过去永远像是影子一般紧跟着她们,进入她们的梦想,侵蚀她们的心灵。让她们永远对那段残酷的历史痛心不已。因此她们未能够全部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东方中国的思想给她们的行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教育下一代上,她们更是倾注自已全部的希望与努力,虽然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提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而她们的女儿,自小就生活在美国,虽然来自母亲的东方思想对她们有所影响,可是比起自小就耳濡目染的美国文化,就相对少了不少。这群生长在美国的女孩们,她们渴望自由,反对专制,渴望尊重,反对所有对她们而言不好的制度。对她们的中国妈妈,她们抱有很多的不解,她们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们要到处炫耀她们的成果,她们不了解为什么妈妈们再想得到赞美时总是先要将自己的不足,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们不喜欢她们的美国男友,对他们妈妈好像就是个迷,她们不理解,在做过尝试要去理解却失败之后,她们也不想再去理解。果然希望过大,失望过大。她们的女儿被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压抑着,她们并未按照母亲所设想的发展,成为音乐家,棋手或者什么,她们想做回自己,只做自己。而后母亲们也发现她们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们摆脱自己原来的命运,但是女儿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母亲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 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她们之间急需一种调节的物质,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这几对母亲和女儿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命运遗传」的关系,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在电影中发挥的很耐人寻味。最后,母亲成功了,她们过去的经历,得到了女儿们的理解;女儿们也在母亲的经历中真正得到了力量与自信,对她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他们的婚姻,她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最后当外国女儿激动的抱住她的中国姐姐们泪流满面时,中美的教育文化差异得到最完美最和谐的融合。
故事以母亲女儿们的矛盾展开,以最终的和解结束,突出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比如,中国人惜字如金,在面对矛盾时常常选择沉默,一切尽在不言中,亦无言对有言,而对与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心里有什么事就应该说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别人才能理解你,这一点在母亲女儿的交流中有所体现。母亲以为女儿在自己的沉默中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可是女儿却做出努力希望母亲能说出来。最后一个极富天赋的棋手就这样没有了昔日的自信与风采。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在高等教育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这与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政策相关。)
同时,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对大部分美国学生来说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他们不能相信,这么“难”的题目不用和计算器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算出来。这也许就是美国计算机发展之快的一个原因吧。对中国的9*9乘法表,多数美国学生更是“不能理解”。
有个老师给出这一道题目给中美学生:“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9*9乘法表的优越性,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视为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在仅仅30年中。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首先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在中国的四字词语“德智体美”中就有所体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德育课可以说贯穿学习阶段的始终。这在美国学生的眼里几近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并非不关注品德的培养,而是她们最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不好,只有所有的人都健康了,都富有了,整个国家才可能变的强大。
美国的教育没有过早、过重地强迫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学校没有严格的管制手段,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们自信心强,思维活跃,敢于异想天开。而中国的教育则过度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孩子们负担过重,天性过早地受到约束。“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但相比之下,却鲜有成就。孩子们被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管制起来,个性和行为被最大限度地强行统一,“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
中国电影《长江七号》中对此也有所描述。电影讲述了讲的是贫富悬殊变化急骤的社会里一段朴实的父子情。一位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只意外来到人间的垃圾外星狗,善良而富有爱心的女老师,恃强凌弱的霸王学生,面凶心善的老板……这些平凡却传神的小人物,组合成一幅人间善恶图。导演周星驰的搞笑功力我们早就见识过,但谁都没想到,这次星爷端出的“催泪大餐”,不仅轻易地让你笑,也达到轻易地让你哭的目的。影片中,相依为命的父子穿着捡来的鞋子,屋里爬满了蟑螂小强,每天吃着烂苹果,但我们仍能听到周星驰扮演的父亲反反复复地对儿子说:“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时,观众的眼圈开始发红;当“7号”为了救人耗光能量,最后倒下时,观众的心都快碎了……这份外星狗与人类的感情,这份浓浓的父子之情,着实打动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很多中国孩子曾有过这样的恐惧: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发生了不幸。这种负罪感在孩童时代很常见,只是很多人长大后忘记了。导演周星驰没有忘记。这就是本片剧情的心理依据。外星小狗的作用,则是为了安慰孩子,确保父母无恙。在我看来,故事的核心在这里。当然外面有很多层修饰,也并不觉得多余,结果片子看起来就不简单了。
这部电影虽说重在表达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悲喜喜,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境况,那些小人物在电影里,永远是英雄。他们或者笨拙或者超然,又很奇怪的间而有之。对幸福抱着打不死的希望。他让我们在银幕下微笑着流泪,就是这样。但是,就是在这小人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教育文化的痕迹。“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句重复多次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话,让我们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对国家对个人的理解,对技能对德育的看法。
在课堂教育中,影片中势力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中过教育的弊病。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
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而中国就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上课时背在后边的小手,挺的直挺挺的小腰,不允许随意说话时的压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不正是在这样机械教条的教育手段之下泯灭的吗?自信心、抗挫力、创新变通精神、敢想敢干的勇气和胆略,不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被压制的吗?“听话、规矩”、胆小懦弱、逆反心理,不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吗?可这些成果使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我们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从美国回来的孩子大呼在中国的学习是多么的累人与辛苦!愿在不远的将来,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的中国,能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展现在东方之林中。
第二篇:浅谈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文化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受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影响,渐渐制约着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决定了各自 不同的文学与文化。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壮大得益于中国封闭性的农耕文化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该文化体制有着十分顽强的封闭性与再生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农耕文化是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便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与分 裂,小农经济也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从根本上要求分裂的国家走向统一。
儒家文化哺育了一种静态文化,所有的儒家倡导者都没有那种历史发展的观念,他们总是期望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回归到尧舜时代,达到一种封闭、和谐的社会状态。所以儒家学者很少幻想,那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使得他们非常看重实际而轻视玄想,那些灿烂的神话、传说到了他们手中都“难逃一死”。诗歌之所以能够占据最崇高的地位则是因为诗歌的功能最初是记录历史,就是所谓的诗史,后来被儒家用来作“言志”之用。诗以言志不仅导致中国叙事诗数量的稀少,也导致诗人们在创作、评论时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情感的抒发上面,而对技巧的运用便退居其次了。诗评家们往往看重的是诗的精神、境界,而非诗歌的艺术性。诗歌尚且如此,戏曲、小说的命运就更坎坷了,直到元明时期才有了成熟的小说、戏曲作品。然而,中国的小说更像是“史记”而不是小说,从来都没有纯粹的抒情,反而充斥着细密的叙述;中国的戏曲也多以“才子佳人”为主题,以“大团圆”为最终目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总之,由于儒家文化立足于过去,却又着眼于当下,以过去的标准来处当下的世,难免会产生错觉。这种错觉体现在文学上便是重诗歌、轻戏曲,诗以言正统之志,小说之流便只能仿史记事了,而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
相对于中国文化的“早熟”,西方文化则处于一种正常的发展模式,由古希腊的神话到荷马史诗,由史诗而入小说,紧接着便是戏曲和散文,并且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分,多彩纷呈。西方文学以西方哲学为指导,西方哲学不管是形而上学或唯物论,都十分注重逻辑的思辨,由此我们称之为思辨哲学。中国的哲学恰好相反,是一种人生哲学,其课题中心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讨论,追求“心与物和”、“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更像是一种宗教。西方哲学虽然也重视人,但关心的是人对自然的主导,“以人为本”的观念迫使他们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思考,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文人眼中根本不成问题。发达的思辨哲学致使西方文学的戏曲、小说文化十分发达,尤其是悲剧与长篇小说,中国文学难以匹敌。但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古典诗歌便有所不及了,中国诗歌重视意境、境界,西方诗歌追求形式与理念。西方也有朦胧诗,也有印象派,但他们的朦胧与印象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中国的诗歌探索的则是生存的意义与和谐的统一。中国的律诗当然也注重形式,但古诗格律向来不被诗人 们敬重,对他们来说,严守格律的打油诗是不屑入眼的。
中国的诗是感性的,小说、戏曲却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还有点幼稚;西方的诗是理性的,小说、戏曲却是感性的,这种感性反而有一点成熟。但是西方文学始终不能和中国文学相提并论,原因就在于早在孔子时代便已成熟的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文化积淀与道德积淀,同时与儒家文化并存的释道文化也在另一方面修正着儒家文化带来的弊端,这都是西 方文化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篇: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摘要:自西方管理思想创立以来,就体现了与中国传统的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在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所研究的管理思想才能运用于实际当中。本文从东西方的管理思想特点出发,介绍了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从而提出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认识上不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目的不同。关键字:管理思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管理思想差异
一、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1、东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这种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第二,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重农限商,倡导以农富国。第四,突出义和情在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决策准则。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
2、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成熟于二战以后,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管理思想经过了早期的管理思想萌芽,使管理思想走向更加科学化,进入了古典管理思想理论时期,而越来越关注人性的研究,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研究时期,再到现代管理的理论丛林。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下的特点。
第一,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本回归,强化了对于人的研究。第二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自身的理论,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改变了管理理论的传播速度及方式,使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更具有集成色彩。
二、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着以下的不同。
第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早熟和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第二,对效果(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惫识,政治伦理上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愈识淡薄。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惫识。
第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志轻功,服从于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欲望被看作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被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第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三、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文化是造成管理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管理则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总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受特定文化传统的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因此,从上面对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和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不难推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第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不同。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
分居两极,则在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就自然有如下差异:
1、中国:重视人的地位,对人施加艺术化的管理。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把人(特别是人才)的主导地位突出出来,强调人(民)本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与人才思想一直占据粉主导和核心地位,而时时、处处被思想家们、被所谓的“仁君明主”所注重、所强调。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原理巳体现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哲人著作中。
2、西方(重物)技术化管理。首先,在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之前,西方管理界和理论界一直把研究的注愈力和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更新上,因而也就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直接生产管理上。
第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同。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从而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1、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其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l)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2)十分强调“士气”的重要性。(3)十分讲究激励的艺术。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偏重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
2、西方:西方既然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那么,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也就自然注重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一方面在对物的管理上,注重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另一方面,在对人的管理上,侧重于“动作研究”的墓础上制订和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第三,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目的不同。东方管理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追求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和谐。东方管理思想所站的角度总是从国家的方面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治理国家。西方走的是科学技术之路,侧重于组织内部结构、功能等具体事务的研究,目的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率。
四、结论
东西方管理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征,而不同丈化传统和价值决定了东西方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有不同。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在认识上、方式方法手段上和目的上存在着不同。在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上下五千年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所研究管理思想才能运用于实际当中。
第四篇: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推荐)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09204010141许东东工商一班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思想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西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共性方面
首先,无论是东方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管理思想,在讨论管理问题时,都把人放在第一位(人在管理,管理的对象也包括人。既是是主体,又是客体)。只是西方管理思想中是把单纯的被管理者个体放在第一位,通过对被管理者个体的尊重达到组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也就有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精神。而东方管理思想是把集体的重要性放在个体之上。
其次,二者都以追求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转为最高目标。(和谐社会)
再次,二者都不是人类组织管理通用的灵丹妙药,任何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另外,二者也如同文化形态一样,也存在着强势和弱势管理模式之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五篇:谈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谈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姓名:刘荣稳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号:
日期:2013年12月6日
谈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餐桌礼仪体现一个国家风俗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我国和其他东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能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一、餐桌礼仪概述
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与东西方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也就成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在现代,餐桌礼仪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日本、韩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同中国一样, 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
二、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
1.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礼记》 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 不容紊乱,在我国, 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 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 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男女主人的左边是次宾,陪客一般坐在中间位置。而法式长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女主人右边为男主宾,男主人右边为女主宾,男女主人的左边为男女次宾,陪客尽量坐旁边。正式宴会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3)日韩餐桌礼仪。日本人在用餐时,通常要摆上一张矮桌,然后男子盘腿而坐,女子则跪坐。韩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而韩国的一般家庭使用的为矮脚的小桌,用餐时,宾主席地盘腿而坐。若与年长者同坐,坐姿要端正。而且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中国和韩国作为崇尚儒教的国家对这个都很重视,这也是男女有别观念的体现。
2.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筷子是吃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 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结束后 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摆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则上是从外向内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
3.就餐氛围和餐桌话语的差异
(1)中餐的用餐氛围:中国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古往今来,中国人也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在酒席上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 还不停地说:“多吃点, 多吃点”, 这样才能表明主人的热情和诚意。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可见,从餐桌礼仪可以看出中国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围:西方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厨房被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快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他们一般是轻声细语,低声交谈。他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简短幽默。所以在西餐厅, 很难看到大声喧闹。用餐时,不替他人取菜, 不吸烟, 不劝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三、结语
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习俗。而不同的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东西方各国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东西方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文化习俗的不同带来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欧玲,主编.西方礼仪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游修龄.筷子与刀叉[M].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75.html.33-35.[4]吴康.日本人与筷子.日语知识, 2001,(9).致谢
在此感谢老师这段时间不辞劳苦,对礼仪文化耐心讲解,让我明白了礼仪细节的重要,有助于我在以后的交际中, 做到得心应手,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让生活交往更轻松快乐。